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以环青海湖地区为例

合集下载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生态保护区建设研究——以青海省生态保护区建设为例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生态保护区建设研究——以青海省生态保护区建设为例

东部地区
表1 中国东、西部近30年经济发展变化情况
1978年人均GDP/元
1998年人均GDP/元
457.40
8034.00
2007年人均GDP/元
31605
·396·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
\ 金地区额名\\ 称\~年~份、心
西部地区 东西部差额/元 东部占全国GDP/% 西部占全国GDP/%
·394·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生态保护区建设研究 ——以青海省生态保护区建设为例
史生魁
广西北部湾(北海)生态经济工作室广西区北海市湖东路银二村536000
摘要西部是我国生态保护的重点地区,与西部、西南部相比西北部长年干旱少雨,高寒缺氧,地 广人稀,资源丰富,青藏高原的这一特殊性源自自然原因。在西部青海省作为三江之源又具有特别的 生态安全意义。青海经济发展困难很大,目前,青海省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正在实施以生态保护区 建设为中心的生态立省战略。五大生态保护区占全省95%以上的地区,然而,生态保护区建设面临诸 多困难,民生、民族、发展、生态、江源等是青海发展中与众不同的特征。
第四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生物多样性
·395·
(3)西部土壤概况:“水土流失在西部地区主要表现为西北地区的风蚀和西南地区的水蚀以 及青藏高原的冻融侵蚀。据统计,西部土壤侵蚀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0.56%,其中水力侵蚀以黄 土高原和长江中上游地区最为严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占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面积的2/3面积约 45万平方公里。”(任保平,2008)。“长江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总面积超过55万平方公里。其 中,青海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面积的46%,”“青藏高原绝大多数地区为海拔3000m以上的 高寒地区,土壤侵蚀以冻融侵蚀为主,冻融侵蚀面积达104万平方公里,导致水土流失面积达 6.2万平方公里。”(任保平,2008)。青海省湿地面积556.89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7.7%, 湿地资源在全国居第4位,全省湿地价值共为309.3亿美元。其中:生态效益280亿美元、社会 效益27.3亿美元、经济效益1.83亿美元。荒漠化土地3172.4万公顷,占全省面积的44.2% (李三旦,2008)。

中国区域地理大题集训4 青藏地区-【考前抓大题】冲刺2021年1月浙江选考地理

中国区域地理大题集训4 青藏地区-【考前抓大题】冲刺2021年1月浙江选考地理

【考前抓大题】冲刺2021年1月浙江选考地理中国区域地理大题集训4 青藏地区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东、西台吉乃尔盐湖位于我国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原为同一湖泊,后因湖泊退缩分离而独立,其主要的湖水补给来源于盆地南部昆仑山水系的那棱格勒河,气温和降水的变化是其面积变化的重要因素。

盐湖内蕴含着大量盐类矿物资源,随着盐湖资源开发程度的加大,资源开发行为对盐湖的形态、大小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尤其在2005年以后,盐湖区的资源开发行为如修建人工盐田、修筑拦水坝和建设工厂设施等,已成为主导盐湖湖水面积变化的关键因素。

图甲示意台吉乃尔盐湖湖区位置,图乙示意柴达木盆地2000—2015年的年均气温及年均降水。

东、西台吉乃尔盐湖2000—2015年湖水面积(km2)数据统计表(1)指出2000—2015年东台吉乃尔盐湖湖水面积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雅丹是干旱地区特有的风水复合侵蚀地貌,一般出现在沙漠、戈壁之中,而在台吉乃尔湖区的鸦湖附近却形成了独特的水上雅丹地貌。

下图示意水上雅丹地貌景观。

(2)按照下表示意,将该地水上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补充完整。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示意图材料二:墨脱县大部分区域内的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18~22°C,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5~28C,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2~16°C,这也让墨脱被誉为“植被类型天然博物馆材料三:位于墨脱县上游的米林农场,海拔2860米,平均气温8.5"C,年均降水量780mm。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今已成为西藏最大的水果产业和禽蛋、肉鸡生产等无公害农产品(农产品中含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少)供应基地。

(1)墨脱所处的雅鲁藏布江峡谷形成的内力作用是_________;该地多发的地质灾害有地震、滑坡、泥石流和_________,说明墨脱被誉为“植被类型天然博物馆”的原因。

(2)据材料三指出米林农场农业生产限制性自然因素是____;该农场成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自然条件是_________;并分析该地农业生产可能会引发哪些生态破坏问题。

八年级地理说课稿

八年级地理说课稿

八年级地理说课稿(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normative docu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八年级地理说课稿八年级地理说课稿范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

社会学论文题目

社会学论文题目

社会学论文题目-社会学论文选题会学系毕业生论文题目1.2.解读大学校园的“大负翁”现象3.青少年偶像崇拜偏差的原因及应对策略4.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对策研究5.某某城市居民收入状况调查报告6.某某农村居民收入状况调查报告7.以一个具体团体为例,分析团体领导的技巧8.网络社会问题及控制9.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10.浅析内蒙古城镇失业问题及对策10.浅析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11.浅析呼和浩特市农民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12.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探讨13.浅析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14.浅析大学生创业情况15.浅谈某某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问题16.大学生就业观念变迁分析研究17.单亲家庭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及其应对措施18.社会互动视角下的“超女”现象解析19.浅谈某地区儿童福利问题20.某某地区流动人口实证研究1、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2、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社会支持网分析3、择业观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4、我区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研究5、大学生休闲生活方式研究6、大学生网络交往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7、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分析及对策研究8、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9、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实证研究10、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研究11、高校学生工作与大学生社会化研究12、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研究13、电视媒体对蒙古族青少年社会化影响研究14、青少年罪犯社区矫正工作制度的实践与反思15、大学生寝室文化的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16、大学生考试诚信问题的社会学研究17、大学生诚信认知及行为的调查与思考18、大学生同学间人际冲突的成因及其应对19、大学生社会实践状况及实践态度影响因素研究20、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价值观的嬗变与重构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实践过程中的互动关系2、农村老年妇女社会保障调查研究3、农村结婚消费观念变迁研究4、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农村人际关系问题研究5、社会结构变迁视野下的农民生育观念6、论社会资本对农村老年群体精神支持的影响:X村个案研究7、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8、退耕还草政策实施情况的调查与思考9、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困境及其超越10、土地征用对农民生活方式的影响11、我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历程与实践反思12、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乡村社会13、农村贫困的文化因素研究14、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农民参与问题研究15、社会转型期农村养老模式研究16、农民养老意识变迁研究17、社会网络、人力资本与农民工职业流动间的关系问题探讨18、进城农民工社会支持体系研究19、呼和浩特市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认同研究20、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利研究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内蒙古××旗(镇、村)为例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内蒙古××旗(镇、村)为例3.农村医疗服务现状分析——内蒙古××旗(镇、村)为例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大病统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认知的调查——内蒙古××旗(镇、村)为例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对农民的影响——内蒙古××旗(镇、村)为例7.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对策探讨8.内蒙古××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实施的调查与思考9.贫困农村男青年的婚姻问题——内蒙古××旗(镇、村)为例10.失地农民的生存现状调查与思考——××××为例11.失地农民的就业状况调查与思考——××××为例12.农民工的生存现状调查与思考——××××为例13.农民工子女健康社会化问题的思考14.农村留守妇女和儿童生活状况研究——××××旗(镇、村)为例15.农民外出务工与农村社会发展问题——××××旗(镇、村)为例16.空巢家庭生活状况调查与思考——××××村为例17.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18.论民政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的“合作”契机19.农村未婚女青年婚嫁恋观的调查与思考——××××村为例20.大学生网络交往调查与思考——××××为例1.××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2.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以呼和浩特地区为例3.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监管模式研究4.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做实资金管理问题研究5.中国社会保障资金所有者权益保障问题研究6.儿童青少年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研究7.单亲家庭的社会保障政策研究8.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对策9.内蒙古地区贫困及不平等问题研究10.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11.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12.对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思考13.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14.我区城市反贫困问题研究——以呼和浩特市为例15. 我区医疗保险运行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包头市为例(赤峰、鄂尔多斯)16. “城中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的构建17.无障碍设施在呼和浩特地区建设利用的跟踪调查18.城市女性就业状况研究;19.生态移民与建设新农村新牧区关系研究——以地区为例实证研究20.鄂尔多斯地区贫富悬殊现状研究1、家庭养老保障与社会养老保险比较研究;2、社会学视野中的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犯罪;3、生态学视野中的内蒙古农牧区城镇化建设;4、中国农村隔代抚养对儿童心理与行为的影响;5、社会工作者对我国大学生自杀的预防;6、浅谈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精选文库7、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对策和建议;8、城市老年群体的非婚同居现象研究;9、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政府社会保障职能研究;10、弱势群体共享社会发展成果问题的社会学研究;11、城市郊区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12、当代城市农民工的社会适应分析;13、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14、我国现阶段家庭暴力的原因及整治方法初步探析;15、当代青年信仰缺失原因浅析;16、浅谈城市大龄失业人员社区就业的问题与对策;17、社会工作职业化背景下的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认可;18、浅谈农村家庭养老存在的问题;19、内蒙古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过程的路径与策略;20、旅游业发展对我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1.呼和浩特市贫困家庭与社会救助研究2.呼和浩特市贫困居民家庭个案研究3.呼和浩特市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状况研究4.牧区社会变迁背景下的牧民社会心理变化研究5.内蒙古地区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6.内蒙古地区贫困大学生幸福感研究7.内蒙古地区蒙汉族大学生幸福感对比研究8.内蒙古地区高校教师职业枯竭感调查研究9.内蒙古地区医护人员职业枯竭感调查研究10.呼和浩特市地区企业员工职业心理健康研究11.呼和浩特市地区企业员工心理援助计划研究12.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大学生考试作弊研究13.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学研究14.内蒙古地区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状况调查研究15.内蒙古地区蒙汉族大学生心理调节方式对比研究精选文库16.内蒙古地区大学生心理自助状况研究17.心理咨询中的移情现象研究18.对“同理心”的解读与阐释19.社会民众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知状况调查研究20.内蒙古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状况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素质调查研究学生论文题目1,我区婚姻家庭冲突的表现和解决策略2,我区高校单亲家庭大学生现状研究3,对我区婚姻家庭中夫妻冲突—“精神暴力”的研究4,当代中国家庭结构的变迁趋势研究5,社会工作在我区的本土化研究6,社会转型时期我区的社会工作7,我区社会工作者的道德操守与伦理研究8,我区专业社会工作现状研究9,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教育研究10,我区高校大学生诚信现状成因分析11,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伦理研究12,社会转型期和谐高校的建构13,我区高校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13,社会工作中慈善事业问题研究14,婚姻、家庭道德研究15,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公正研究16,对我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研究17,大学生生命德育审美建构18,也谈风险社会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19,也谈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20,教育公平的真实障碍与现实途径1.呼和浩特市大学生考研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2.内蒙古农业大学学生兼职状况研究3.社会学视角下的宠物功能诌议4.市场经济条件下无偿献血与社会道德重建的关联研究5.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社会生活中的身份认同研究6.符号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研究与实践7.城市居民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互动关系初探8.试论社区工作引入女性主义理论的必要性9. 社会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及解决途径初析10.村级社区治理中的社会资本分析11.解读听证会体制下居民参与的膨胀与缺失12.城乡居民对社会养老方式接纳程度的地区比较研究13.城市居民参与节能环保的动力机制研究14.高校大学生消费方式的相互渗透与影响初探15.利益博弈背后的食品安全问题寻根16.从汶川大地震看民间组织在社会应急体制中的地位与作用17. 网络虚拟生活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剖析18.传统观念下实现男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路径探析19.传统养老文化对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的启示20.提升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途径探讨1、中国个案社会工作本土化思考2、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个案社会工作的影响研究3、个案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及面对的挑战4、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与个案社会工作的介入——以……为例5、心理咨询与个案工作的有机结合6、社会工作的实务中心理咨询与个案工作的区别与结合7、家庭治疗方法在青少年个案工作中的应用8、个案工作在城市贫困者救助中的介入策略9、关于我国目前灾后危机干预及社会工作介入状况研究10、玛丽·里士满个案工作思想研究11、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探究12、罗杰斯人本主义治疗模式研究13、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研究14、联合家庭治疗模式研究15、结构家庭治疗模式研究16、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的贡献与局限研究17、个案社会工作的优势及适用人群、适用领域研究18、个案社会工作在促进青少年成长方面的作用及其实施方法研究19、个案工作过程中的专业伦理研究20、个案工作中的移情现象研究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职业女性生涯发展研究论我国工伤保障制度网络隐私权问题的社会学分析与对策研究社会保障市场化改革的国际考察试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美、新、智三国社会保障制度分析——兼论中国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朋辈影响青少年滥用软性药物的因素我国电视广告女性歧视问题初探社会转型期青少年事务管理的政府行为研究日本适应人口老龄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若干问题研究西安老年人居住环境空间需求研究工业化与中国养老金制度论我国失业及其治理对策西安市高校老年教师居住问题研究社会转型与家庭变迁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研究《下岗与失业:中国特色的失业现象探讨》妇女社会地位评价方法研究中美城市现代婚姻家庭中的夫妻关系新来港青少年社交节的困境与解困网络时代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论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方式变革——双向导向型社区管理模式的确立中国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城市社区整合机制探讨城市社区自治研究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的治理结构研究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模式的研究——百步亭社区文化建设为个案广州居民社会规范的探讨胜东社区管理模式改革研究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背景、现状与未来取向当代中国城市社区居委会重塑探析非营利组织在社区中的角色与功能研究——以苏州三元、府前社区非营利组织为个案城市老龄化社区建设探析中国社会体制转型期中的利益矛盾与整合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结构变化与公共政策制定转型期我国社会利益群体研究论费孝通的系统思想——基于系统哲学和系统科学的一个尝试性研究社会利益格局的变化与社会稳定——九十年代桂林市的个案研究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和当代的全球化论儒家资本主义学说论社会在稳态中发展的可能性及其实现论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全球化时代历史主体活动与社会规律的统一论纲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理论架构论社会关系资源在城市反贫困中的运用推进中的苏州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关于工业园区(湖西社区)、全阊区典型调查的分析论中国的市民社会:历史考察与现实建构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问题研究——政府与社会关系角度科学活动中越轨行为的社会学研究西部城市社区建设问题研究台湾高山族聚落形态的研究理想问题的人学思索论商务谈判中的礼貌语言策略市场经济与个性解放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西南一个水库移民区的故事现代化进程的生活方式与人的全面发展个性解放新论对城市环境形象规划的初步探讨论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中国化人、文化、社会的互动——对陈序经“全盘西化”论的一种文化哲学述评生态城市研究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社会变迁中的苏南农村性别分工研究边缘性:中国社会结构性质分析——以重庆合川市为例桂林文化底蕴的审美人类学研究试析网络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传统与嬗变:地方社会转型中的宗族与民间信仰——以闽西客家桂龙乡为例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对就业率影响及政策研究试论我国当前社会转型中的信任缺失与信任重建企业行动者的社会资本与社会成本——转轨与转型期经济交易的资源与费用分析网上公关初探当代社会发展:人的解放与文化自觉—一现代人文精神建构论纲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模式研究生态城市系统管理研究当前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与思考工业化进程中的村庄精英——江村个案研究我国城市社区的阶层化趋势研究社会系统发展论纲要城市文明社区创建问题探讨农村迷信与农村社会展——广西资源县迷信情况的调查与思考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农村妇女发展研究全球化、知识经济与中关村学习机制的形成论城市本质小传统场域中东西文明的汇聚——阳朔西街的文化互动与文化传承信任、契约及其规制——转型期中国企业间信任关系及结构重组研究人间胜境的文化变迁——兴坪镇渔村的人文资源与文化传承城市空间结构的扩散及其效应——现代化视野中的美国城市郊区化研究草坪潜经村的风土民情与社会变迁话语分析与商务谈判广告语言创意与社会文化心理仪式谱系:文学人类学的一个视野——酒神及其祭祀仪式的发生学原理论公关语言及其语用策略试论黑格尔费尔巴哈与现代人类学思维范式创生的逻辑关联当代中国村级治理变迁研究中国农村阶级层分化与税费制度改革语言在谈判中的作用——威胁促进高新区发展的社会控制研究网络人际交往探微我国城市变革中的街道社区管理组织重构论我国城市社区发展与社区人的建设转型期农村社会分层研究的新视角——以家庭为公层单位交往理论的教育意义探索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城市社区文化可持续发展研究论社区建设中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创新——以武汉市江汉社区建设实验为例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城市职能结构类型及优化研究——以山东省为例大众传播媒介对苏南农村闲暇生活变化的影响济南市城市社区类型划分及管理模式研究现代化背景下的村落宗族现象透析——以安徽省陈阁村为中心社会转型期政治社会化有效性研究农村社会转型中的家庭关系研究大城市人居环境优化研究——以广州市为例网络聊天:第三种公共交际方式吉林省农民外出对求非农活动的村级研究关于当代中国城市社区整合研究——社区整合的理论建构与机制创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社区研究中国公共关系发展探析苏南村民自治的考察——对村民权利虚化的分析小城镇建设与农村城市化进程关系研究——对泰州市黄桥、戴南、新桥、溱潼四镇的实证分析探索中国城市管理之路——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社区人口管理转型研究当前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阶段特征与对策农村社区精英与村民再组织——皖西大别山区石村的观察与思考沈阳市社区建设的思路及其对策研究转型时期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械理集结探讨——苏州工业园区湖西社区个案分析网络组织的兴起——信息化与企业组织网络化关系研究实物换保障:完善城镇化机制的政策选择试析市场经济变革中的人际关系比较研究对中国旧城更新中社会公平问题的研究非营利组织的绩效管理——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沪东教会为例文化变迁视野下的公民文化——一种政治文化的思考第二家庭——家族企业的人类学研究中国现阶段农村上地制度的社会保障功能分析社区:福利的新型依托——城市社区福利的尝试性制度创建国家法与民间规则的互动——对河北农村社区“私了”现象的分析农民现代性的现状及其获得途径农民的法律意识与农村法治化进程——对丰宁黑山嘴镇农民法律意识的实证研究城乡结合部社会结构变迁的研究——对兰州市安宁区水村、孔村社会结构变迁的实证研究变迁中的治理理念及中国实践分析西北农村地区回簇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以临夏回族自治州三甲集镇上集村为例非正式制度与乡村制度变迁研究——五里树实地研究乡村社区人际信任研究——以旧沟、赵家沟村为例北京胡同的社会文化变迁与旅游开发——以什刹海风景区为中心川西茶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生成和变迁非营利组织及其价格机制研究论网络交往实践生育文化的田野调查与教育内涵分析——对炎方苗生育文化的教育人类学解读关系资源的占有、使用与农民的阶层分化——安徽两村实地调查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社会冲突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模式研究社会视角:“部市村庄”都市化发展问题研究中韩谈判手之间文化差异西方社会化研究的新拓展论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变迁中的秩序论促进城市社区空间邻里环境塑造村级社区带头人:农村企业家人力资本形成分析城市贫困化问题研究农地制度变革过程中农民的态度分析——对湖北和浙江地区农民及农户的调查湖北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计会学研究——对宜昌市两大农村社区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实证研究文化休克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观精选文库血缘宗族村落建筑——丁村的聚居形态研究成都市农民工城市适应研究颜村家庭养老研究——理性选择视野下的老人对P与L/G的权衡太极拳群体的社会网和社区养老研究女性无法抗拒的黑洞——解读社会的“性别认同”职业生涯管理中的“工作——家庭平衡问题”研究互联网网上聊天中的人际知觉的研究成功老龄化毕业控制理论研究:控制策略、自尊与生活满意度智慧显义理论研究:成年人生活规划能力及其评价“特困人口医疗救助”的可行性及有效性评价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关于中国人社会化模式的一项教育社会学研究肥东县春节返乡农民工日常生活考察当代中国女性从属地位的根源和出路探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夫妻平等地位研究皖南山区宗族聚居型农村社区家庭养老模式变迁研究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基于苏皖四村的一项实地调查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研究平地女性与山地女性——大理地区不同生态环境下女性地位的变迁职业能力倾向量表EAS的修订社会转型与HIV高危险行为:甘肃戒毒所的调查与研究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日本老龄化问题及春对策研究——兼论对中国老龄化问题的启示论个性化消费与企业营销文化的关系中国地方公益基金会的项目运作——以湖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个案探讨我国城市社区福利模式的建立婚姻家庭和谐论当今中国农村妇女自杀问题初探转型时期我国农民养老问题探析同性恋合理性研究休闲、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休闲社会学研究的一个视角单亲家庭子女人际交往——互动特征分析计算机黑客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网络发展与大学生网民群体研究社会转型与婚姻家庭价值观念变化的研究社区为老服务评估指标体系及应用系统的开发论促进城市老龄人口政治社会化论人类性别观的现代转向市场化取向的社会福利观重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甘井子区青年社会地位与作用的调查分析银行危机的社会学解释青少年与黑恶势力犯罪问题研究社会变革中女职工产业结构的变动与发展当代文化变迁与青少年社会化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青年网络犯罪防控体系研究现阶段青少年犯罪:状况与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一、引言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一直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深入了解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调研。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文献资料等多种方法。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和企业,以收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访谈对象包括当地政府官员、企业家、非政府组织代表等,以获取他们的观点和看法。

文献资料主要包括统计数据、政策文件等,以分析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

三、调研结果1、经济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单一,就业机会有限。

虽然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但经济差距依然明显。

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较多,扶贫以下是继续写作的内容:2、社会方面在教育领域,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在医疗领域,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设施和服务水平与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传承也面临一定的困境,如传统文化流失、语言文字濒危等。

四、建议与对策1、经济方面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资力度,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同时,鼓励企业到少数民族地区投资兴业,提高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还应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与外界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2、社会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力度,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

在医疗领域,应加强医疗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同时,还应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文化传承的保护和扶持力度,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五、结论本次调研发现,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还应注重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和共同发展。

云南财经大学2015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研究生项目”评审结果

云南财经大学2015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研究生项目”评审结果
蒋杰
制度环境、责任投资对公司社会责任(CSR)的影响研究
会计学
基础研究
学校立项
17
国土资源与持续发展研究所
丘雯文
云南省耕地生产效率研究
土地资源管理
应用理论研究
学校立项
18
财政与经济学院
范长风
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国家直接投资的风险评估研究
应用经济
应用研究
学校立项
19
财政与经济学院
王庭锡
基于一般动态均衡的地方债务期限结构风险研究
应用研究
学校立项
40
统计与数学学院
张敏
基于贝叶斯的多水平模型在雾霾监测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经济统计学
应用研究
学校立项
41
物流学院
贾麒麟
基于轴辐理论的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物流网络设计
物流管理
应用研究
学校立项
42
财政与经济学院
史倩茹
云南教育财政支出绩效研究:基于支出权力配置效率的视角
财政学
应用研究
学校立项
保险管理
应用研究
学校立项
30
印度洋地区研究中心
丁舒
新形势下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研究
世界经济学
应用研究
学校立项
31
商学院
张妮娜
企业家人力资本对云南省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企业管理
应用研究
学校立项
32
财政与经济学院
徐亚力
生态补偿的责任归属与成本分担机制研究——基于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理论
理论财政学
基础研究
学校立项
面向领域的决策树分类算法研究
工学
应用研究
学校立项
13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测度及对策建议——以新疆地区为例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测度及对策建议——以新疆地区为例
一是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金碚[1]提出,经济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问题本质是由商 品价值理论的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决定的。他认为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就是经 济运行的目标和动力机制从主要侧重于以交换经济(货币单位)计算的产品总量增加转向更加注重产品 和经济活动的使用价值及其质量合意性。麻智辉[2]认为,高质量发展就是资源配置和微观生产效率的 大幅提高,创新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断提高,实现由以 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向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为主转变,由高成本、低效益向低成本、 高效益转变,由高排放、高污染向循环经济和环境友好型经济转变。杨伟民[3]、刘志彪[4]认为,高质量发 展就是能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 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高培勇等[5]认为,经 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实际上是两个维度的转向:第一个维度是速度,即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 降下来,从工业主导到服务业主导引起的结构性减速;第二个维度是质量,即经济发展质量提高,各产业 内部结构的高级化推动高质量发展。也就是说,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增长方式和路径的转变,以及一个体 制改革和机制转换的过程,是一种高阶段的经济发展方式、结构和动力状态,是有效性、充分性、协调性、
二、文献综述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针对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而提出 的,其根本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多维性,体现在战略选择上就是政策目标的多元化,包含“创新、协调、绿 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要求经济在协调增长、注重共享、绿色发展等方面“全覆盖”。围绕这一思 想,国内许多学者就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进行了讨论和阐释,还有很多国内外学者就经济发展质量 的衡量标准和测度方法也进行了研究。

【选考专题】高三地理主观题分类精练(二十六):青藏地区②

【选考专题】高三地理主观题分类精练(二十六):青藏地区②

【选考专题】高三地理主观题分类精练(二十六):青藏地区②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高浓度的盐水,沿着地层裂隙上升溢出地表,形成盐泉。

青海囊谦县境内的两条大断裂带之间,发育了很多次一级的断裂,地下存在大量盐岩层,目前已发现29处盐泉,其中有8处已建成盐场,多采用引盐泉水入盐畦,盐水经风吹日晒后自然结晶的方法来制盐。

材料二图1为囊谦县盐场分布图,图2为囊谦县城(东经95°21′~97°07′,北纬31°32′~32°43′,海拔3660m)气候统计资料图,图3为囊谦县盐泉形成过程示意图。

(1)描述囊谦县城气温年变化、日变化特征,并分析气温日变化特征的成因。

(2)简析囊谦县盐场的分布特点。

(3)推测囊谦县盐场每年晒盐的最佳季节是________,并从气候角度说明原因。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雅丹是沟槽和垄脊相间排列的地貌形态,主要分布于干旱区,风和流水是塑造雅丹地貌的主导力量。

鸭湖位于青海西北部,原为一片古湖,后受青藏高原隆起影响,古湖萎缩,现今湖水微咸,湖中有近千个水上雅丹单体,它们与周边陆地上分布的雅丹,从形态到分布特征都一致,然而美丽的水上雅丹地貌却潜藏着衰亡的危机。

该地区主要为沉积岩,地层中含有盐层。

近年来当地为开发东、西台吉尔乃湖的盐业资源,在鸭湖附近修筑了两道水坝。

(1)推测鸭湖陆上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

(2)分析鸭湖部分陆上雅丹转变为水上雅丹的原因。

(3)从外力作用角度推测水上雅丹潜藏的衰亡危机。

(4)分析修筑堤坝对鸭湖水上雅丹地貌产生的影响。

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苟鲁错,位于青海省可可西里地区的东部,地处苟鲁日旧山、桑恰山等几座5100多米山峰之间的山间盆地内,湖面面积23.5平方千米,矿化度33.7%(略低于海水盐度),湖泊盐类化学积累以碳酸钙沉积为主,流域年平均降水量200—300m。

碳酸盐沉积是干早、半干早气候区封闭湖泊的沉积特点,也是湖泊盐类化学积累的初期产物(卤化物还没有沉积)。

2024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二轮用书地理(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专项练题型一

2024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二轮用书地理(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专项练题型一

4.(2023·福建高考预测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云南省贡山独龙江乡是我国唯一的独龙族聚居地,境内最高峰4 969米,最 低点1 170米,森林覆盖率高达93%,是“野生动植物天然博物馆”。长期以来, 独龙族人通过毁林烧荒轮种玉米、芋头、土豆维持一家人口粮,通过伐木、 采挖野生药材、捕猎换钱贴补家用。2011年独龙江乡开始推广“林+蜂”模 式,在不砍树的前提下种植多年生草本植物草果(药食两用中药材),同时在 草果地招引独龙蜂,收获蜂蜜。2018年年底独龙江乡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 下图为独龙江乡的位置及水系图。
1234
第(3)题,由材料可知,该引水式水电站引用河流上游的水至河段下游,集中 落差并经压力管道,引水至厂房进行发电。由于尼洋河流域洪水期输沙量 大,河床床沙多为砾石、卵石,即尼洋河输沙中大粒径比重大,在发电过程 中容易对发电设备(电站)造成危害,故为了减少悬沙进入电站,应将双坝设 计的另一道坝修建在引水式水电站的坝前位置。
1234
第(4)题,读图可知,与其他河流相比,寿溪流程短,流域面积小。由上文可知, 聚落布局与水源、水热条件、地形、土壤等因素有关,因此可以从这些角 度继续分析。如该地纬度较低,蒸发量大,降雨量小,水源较少,水热条件较 差;河流流程短,流量小,河流沉积作用较弱,土壤较为贫瘠,地形较为崎岖等。
1234
1234
2.(2023·广东佛山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10年以来,我国钢铁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2020年我国粗钢产量 超过10亿吨,连续4年占全球粗钢产量比例超过一半。我国铁矿石品质一 般,生产成本较高,钢铁生产高度依赖进口铁矿石。西非铁矿石资源丰富, 但地质勘查工作程度低,各国基础设施薄弱。中国是投资西非铁矿最多的 国家。下图示意西非铁矿资源(图中百分数为铁矿石品位)和中资企业铁 矿项目(序号1、2、3、4、5)分布。

青海藏区经济发展的基本行业及其区位研究

青海藏区经济发展的基本行业及其区位研究

青海藏区经济发展的基本行业及其区位研究青海藏区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中国藏族人口最多的地区,也是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经济区域。

在青海藏区,经济发展的基本行业主要包括农业、畜牧业、采矿业和旅游业。

这些行业在青海藏区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青海藏区的经济发展基本行业及其区位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农业青海藏区地处高原,气候寒冷干燥,土地资源相对匮乏,农业发展面临着较大的困难。

青藏高原的独特气候和地理条件也为该地区的特色农业种植提供了条件。

青海藏区主要的农业作物包括青稞、小麦、油菜籽等,这些作物适应性强,能够在高原环境下生长,并为当地居民提供食物和生计来源。

在区位方面,青海藏区的农业基地分布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和湖泊周围的平原地区,如青海湖、茶卡盐湖周边等地。

这些地区因为水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宜,土壤肥沃,适合农作物种植。

这些地区也是青藏高原的重要农业产区,为青海藏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基地和条件。

二、畜牧业青海藏区地广人稀,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区域。

青海藏区的畜牧业主要以牦牛、绵羊、藏毛牛等为主要畜牧种类,畜产品主要包括肉、毛、毛皮等。

由于青藏高原地势复杂,气候恶劣,畜牧业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如牲畜饲养、放牧管理、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技术和资源都相对落后。

青海藏区的畜牧业主要位于大部分地势较平坦的地区,如青海湖周边地区,祁连山脉周边地区等。

这些地区气候条件相对温和,适合牲畜饲养和放牧,是青海藏区畜牧业的主要基地。

三、采矿业青海藏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质条件复杂,矿产资源丰富。

青海藏区的矿产资源主要包括有色金属矿、煤炭、盐湖等。

有色金属矿资源主要集中在祁连山脉、昆仑山脉等地,煤炭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和青海东部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盐湖主要分布在青海湖周边地区。

青海藏区的矿产资源位于地势复杂,气候恶劣的高原地区,存在着采矿环境恶劣,交通困难等问题。

由于矿产资源丰富,青海藏区的采矿业发展仍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就业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特征及环境差异

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特征及环境差异

第44卷第7期2024年4月生态学报ACTAECOLOGICASINICAVol.44,No.7Apr.,2024基金项目: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2019QZKK06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42192580,42192581)收稿日期:2022⁃11⁃16;㊀㊀网络出版日期:2024⁃01⁃12∗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author.E⁃mail:zhuwq75@bnu.edu.cnDOI:10.20103/j.stxb.202211163308张慧,朱文泉,史培军,赵涔良,刘若杨,唐海萍,王静爱,何邦科.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特征及环境差异.生态学报,2024,44(7):2955⁃2970.ZhangH,ZhuWQ,ShiPJ,ZhaoCL,LiuRY,TangHP,WangJA,HeBK.ThedifferencesofvegetationcharacteristicsandenvironmentalconditionsamongmainvegetationtypesontheQinghai⁃TibetPlateau.ActaEcologicaSinica,2024,44(7):2955⁃2970.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特征及环境差异张㊀慧1,2,4,朱文泉1,2,4,∗,史培军3,4,5,赵涔良1,2,4,刘若杨1,2,4,唐海萍4,王静爱4,何邦科1,2,41北京师范大学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㊀1008752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北京市陆表遥感数据产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㊀1008753北京师范大学应急管理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北京㊀1008754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北京㊀1008755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西宁㊀810016摘要:青藏高原高海拔引起的地形㊁气候和土壤空间差异造就了其独特的植被类型及其空间变化,当前研究缺乏针对青藏高原全域范围内各植被类型特征和环境差异的定量与系统性分析㊂针对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植被类型,选用植被㊁地形㊁土壤㊁气候4个维度共计58个空间化指标,采用频数分布统计方法对这些指标开展了定量分析,系统揭示了青藏高原全域范围内各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及环境差异㊂通过定量分析发现,大部分的环境及植被特征指标对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的区分度较高,其中,遥感归一化植被指数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㊁裸地覆盖度㊁海拔㊁土壤温度㊁年最低温度㊁年总蒸散发7个指标对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的区分度较高㊂揭示的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及环境差异,可提高灌丛和草地之间㊁各草地类型之间㊁高山苔原⁃垫状⁃稀疏植被与其他植被类型之间的可区分性,有助于解决青藏高原植被精细分类中广泛存在的灌丛和草地区分㊁草地类型细分㊁高山苔原⁃垫状⁃稀疏植被识别和山地垂直地带植被识别四个难点问题㊂研究结果一方面可服务于青藏高原的植被精细分类,另一方面也可服务于青藏高原的自然地带划分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评估㊁地表物质循环研究等㊂关键词:青藏高原;植被类型;环境特征;植被特征;频数分布统计ThedifferencesofvegetationcharacteristicsandenvironmentalconditionsamongmainvegetationtypesontheQinghai⁃TibetPlateauZHANGHui1,2,4,ZHUWenquan1,2,4,∗,SHIPeijun3,4,5,ZHAOCenliang1,2,4,LIURuoyang1,2,4,TANGHaiping4,WANGJingᶄai4,HEBangke1,2,41StateKeyLaboratoryofRemoteSensingScience,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2BeijingEngineeringResearchCenterforGlobalLandRemoteSensingProducts,FacultyofGeographicalScience,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3AcademyofDisasterReductionandEmergencyManagement,MinistryofEmergencyManagement&MinistryofEducation,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4FacultyofGeographicalScience,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5AcademyofPlateauScienceandSustainability,PeopleᶄsGovernmentofQinghaiProvinceandBeijingNormalUniversity,Xining810016,ChinaAbstract:ThespatialdifferencesoftheQinghai⁃TibetPlateauinterrain,climateandsoilcausedbythehighaltitudehaveresultedintheuniquespeciesandspatialpatternsofvegetation.However,existingresearchlackscomprehensive,6592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44卷㊀quantitative,andsystematicanalysistothedifferencesinthevegetationcharacteristicsandenvironmentalconditionsofvariousvegetationtypes,especiallyfortheentireQinghai⁃TibetPlateau.ToaddressthisissueintheuniquegeographicenvironmentandvegetationtypesoftheQinghai⁃TibetPlateau,thisstudyutilizedawidearrayof58spatialindicators,organizedintofourdimensions:vegetation,topography,soil,andclimate.Throughtherigorousapplicationoffrequencydistributionstatisticalmethods,aquantitativeanalysiswasconductedtosystematicallyunveilthedistinguishingofvegetationcharacteristicsandenvironmentalconditionsamongtheprimaryvegetationtypesacrosstheQinghai⁃TibetPlateau.TheresultsofthisquantitativeanalysishaverevealedthatamajorityoftheenvironmentalandvegetationcharacteristicindicatorsexhibitahighlevelofdifferentiationamongtheprimaryvegetationtypesfoundontheQinghai⁃TibetPlateau.Notably,sevenkeyindicators,includingtheremotesensingnormalizedvegetationindex,vegetationnetprimaryproductivity,barelandcoverage,elevation,soiltemperature,annualminimumtemperature,andannualtotalevapotranspiration,exhibitparticularlyexceptionaldiscriminatorypowerincharacterizingthesediversevegetationtypes.ThefindingsofthisstudyprovidecriticalinsightsintotheuniquecharacteristicsandenvironmentaldisparitieswithinthemajorvegetationtypesacrosstheQinghai⁃TibetPlateau.Moreover,theyofferapathwaytoenhancethedifferentiationbetweenvegetationtypesthathavehistoricallybeenchallengingtodistinguish.Thesedistinctionsencompassseparatingshrublandsfromgrasslands,providinganuancedclassificationofvariousgrasslandtypes,andidentifyingalpinetundra,cushion,andsparsevegetation.Therefore,itishelpfultosolvethefourdifficultproblemsofvegetationclassificationinQinghai⁃TibetPlateau:1)thedivisionofshrublandandgrassland,2)thesubdivisionofgrasslandtype,3)theidentificationofalpinetundra,cushion,andsparsevegetation,and4)theidentificationofmountainverticalvegetation.Theoutcomesofthisresearchhavethepotentialtoservetwosignificantpurposes.First,theycansubstantiallyadvancetheprecisionofvegetationclassificationacrosstheQinghai⁃TibetPlateau.Second,theycaninformthedelineationofnaturalzones,aidinassessingbiodiversityandecosystemfunctionality,andcontributetostudiesofsurfacematerialcyclinginthishigh-altituderegion.Insummary,thiscomprehensiveanalysisbridgesanimportantgapinourunderstandingoftheQinghai⁃TibetPlateauᶄsvegetationdiversityanditscomplexrelationshipwithenvironmentalfactors.Byenhancingourabilitytodifferentiateandclassifyvegetationtypes,thisresearchispoisedtomakemeaningfulcontributionstoseveralstudiesontheecologyandenvironmentintheQinghai⁃TibetPlateau.KeyWords:theQinghai⁃TibetPlateau;vegetationtypes;environmentalcharacteristics;vegetationcharacteristics;frequencydistributionstatistics环境差异造就了植被类型差异,青藏高原海拔变化引起的地形㊁气候及土壤空间差异造就了其独特的植被类型(如高寒草甸㊁高寒草原)及其空间变化(如植被垂直分异㊁干热河谷)[1 3]㊂因此,青藏高原的植被类型及其特征与其生态环境密切相关㊂受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影响,其植被类型的遥感精细分类主要存在灌丛和草地区分㊁草地类型细分(细分为草原㊁草丛㊁草甸等)㊁高山苔原⁃垫状⁃稀疏植被(分布于森林或灌丛线以上㊁冰雪带以下,由苔原㊁垫状植被㊁稀疏植被构成的植物群落)识别和山地垂直地带植被识别四方面难点问题[4],单纯依靠更优的遥感数据或分类方法难以解决这些问题,需更多的分类特征参与以提高它们之间的区分度,而植被的特征与环境差异可增强青藏高原各植被类型的可分性㊁提高分类的精细程度[5 6]㊂此外,揭示青藏高原植被类型的特征及环境差异可为青藏高原物种多样性研究[7 9]㊁地表物质循环研究[10 11]等提供理论支持㊂现有关于各植被类型的特征及环境差异研究大多聚焦于气候㊁地形特征中的某一个或少量环境和植被特征,缺乏针对青藏高原全域范围内各植被类型特征和环境差异的定量与系统性分析㊂当前相关研究可大体归为两大类:一是基于空间化环境或植被特征数据的非定量化植被类型差异应用研究[5,12 13],二是基于实测数据㊁针对局域小范围的定量植被类型特征差异研究[14 15]㊂在基于空间化数据的定性研究方面,赵嘉玮等[16]㊁杨亮等[17]发现了青藏高原的植被和群落类型与年平均温度㊁年总降水量㊁土壤含水量㊁遥感植被指数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且其空间特征差异明显;Xu和Zhang[5]㊁Zhang等[12]㊁贾伟等[18]的研究表明,在植被分类中使用地形特征(数字高程模型,DEM)㊁气候特征(温度和降水)㊁土壤特征(土壤类型)㊁植被特征(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等,可以更有效地识别植被分布的空间细节㊁提高植被类型识别精度,但这些研究并未定量分析各植被类型的环境及植被特征差异,仅将这些特征作为辅助数据以提高植被分类精度㊂在基于站点观测数据的定量研究方面,杨新宇等[19]㊁姚喜喜等[20]㊁Wang等[2]基于野外实测数据,对祁连山㊁青藏高原干旱区等局域小范围内植被群落的植被与环境特征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植被群落的类型和分布与草地群落盖度㊁地上生物量㊁土壤物质含量㊁土壤含水量等植被与环境特征有关,且分析了对群落类型和分布的解释度最高的特征指标,但这些研究仅反映了站点尺度而不是空间全域的特征差异㊂针对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植被类型,非常有必要在现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各植被类型特征和环境差异的定量与系统性分析㊂为此,本研究基于空间化的环境及植被特征数据,采用频数分布统计方法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旨在定量揭示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在植被㊁地形㊁土壤㊁气候4个维度共计58个指标上的差异,为利用这些环境及植被特征参与青藏高原的植被遥感精细分类㊁自然地带划分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评估㊁地表物质循环等研究提供理论依据㊂1㊀数据与方法1.1㊀研究区概况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其生态环境随海拔㊁纬度㊁经度等变化而呈现出巨大的空间差异,这一生态环境差异进一步导致了植被类型的变化(图1)㊂青藏高原大部分区域气候寒冷干燥㊁地形起伏大㊁土壤贫瘠且极度缺氧[21 22],与平原地区相比生态环境更为恶劣,这就决定了青藏高原的植被类型与平原植被类型有一定差异,青藏高原主要的植被类型是草甸㊁草原和高山苔原⁃垫状⁃稀疏植被,这些植被类型对生态环境的变化更为敏感[23 24]㊂青藏高原具有地形起伏大且云雨多发㊁多种植被类型的特征相似(例如,草甸㊁草原与低矮灌丛)㊁高海拔区的植被稀疏等特点,这就决定了青藏高原遥感植被识别中存在多种问题[4]㊂1.2㊀数据及预处理1.2.1㊀青藏高原植被类型图(1)1ʒ100万中国植被图1ʒ100万中国植被图[24]是20世纪80年代基于实地调查和专家知识生产的植被分类图,主要反映了20世纪末的植被覆盖情况,其空间分辨率约为1km㊂虽然各植被类型斑块的边缘区域可能发生了变化,但各植被类型分布的空间趋势没有发生变化㊂所以,1ʒ100万中国植被图用作合成本研究植被类型数据的本底数据㊂(2)基于集成分类生产的青藏高原2020年植被现状图基于集成分类生产的青藏高原2020年植被现状图[4]集成了多个分类产品的优势,较1ʒ100万中国植被图更能反映青藏高原的植被类型现状,其原始空间分辨为250m,本研究通过众数聚合方法重采样为1km㊂该植被图中植被型组的类别精度较高且其空间分辨率较高㊂所以,该植被现状图主要用于修正1ʒ100万中国植被图中的植被类型变化㊂1.2.2㊀环境及植被特征数据本研究中所涉及的环境及植被特征数据主要分为植被㊁地形㊁土壤㊁气候4类,共58个指标(表1)㊂除土壤物质含量(全氮㊁全磷㊁全钾含量)数据外,所有空间化的环境及植被特征数据均下载自GoogleEarthEngine平台,土壤物质含量(全氮㊁全磷㊁全钾含量)数据下载自GSDE(GlobalSoilDatasetforuseinEarthSystemModels,http://globalchange.bnu.edu.cn/research/soilw)㊂所有数据均采用最近邻方法重采样至1km,并计算2001 2020年共20年的均值作为特征分析数据,但DEM数据和土壤物质含量数据只有单年数据,故选用单年数据作为其特征分析数据㊂由于土壤特征相关数据中最顶层数据的准确性最高[26],且各土层的统计特征7592㊀7期㊀㊀㊀张慧㊀等: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特征及环境差异㊀图1㊀青藏高原2020年植被现状图[4]Fig.1㊀ThestatusvegetationmapforQinghai⁃TibetPlateau上图沿用了青藏高原2020年植被现状图中的植被分类体系,是根据青藏高原植被分布特点和各植被类型遥感光谱可分性设计的分类体系;其中,植被现状图中的郁闭灌丛和稀疏灌丛合并为本文中的灌丛类型,植被现状图中的草地类型对应本文的草丛㊁草甸和草原较为相似,所以,在结果分析中仅列出最顶层的特征统计结果㊂1.3㊀方法为定量㊁系统地分析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及环境差异,本研究分两步开展:(1)提取各主要植被类型空间分布的核心区域,以确保用于后续分析的各植被类型中无其它植被类型被混分进来;(2)基于频8592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44卷㊀数分布统计方法定量分析各植被类型的特征与环境差异㊂表1㊀参与特征分析的环境及植被特征数据Table1㊀Environmentalandvegetationcharacteristicdataparticipatinginfeatureanalysis类别Types数据Data特征Characteristics数据源Datasource分辨率Spatialresolution文献References植被Vegetation叶面积指数叶面积指数MOD15A2H(v006)500m[25]净初级生产力净初级生产力MOD17A3HGF(v006)500m[27]植被指数归一化植被指数MOD13Q1(v006)250m[28]增强型植被指数植被覆盖度树冠覆盖度MOD44B(v006)250m[29]非树木植被覆盖度裸地覆盖度植被物候生长季开始日期MCD12Q2(v006)500m[30]生长季结束日期生长季长度地形TerrainDEM海拔SRTMDigitalElevationDataVersion490m[31]坡度坡向土壤Soil土壤温度第1层(0 7cm)ERA5_LAND/MONTHLY11km[32]第2层(7 28cm)第3层(28 100cm)第4层(100 289cm)土壤含水量第1层(0 7cm)ERA5_LAND/MONTHLY11km[32]第2层(7 28cm)第3层(28 100cm)第4层(100 289cm)土壤物质含量土壤含氮量(0 4.5cm)GSDE1km[26]土壤含氮量(4.5 9.1cm)土壤含氮量(9.1 16.6cm)土壤含氮量(16.6 28.9cm)土壤含氮量(28.9 49.3cm)土壤含氮量(49.3 82.9cm)土壤含氮量(82.9 138.3cm)土壤含氮量(138.3 229.6cm)土壤含磷量(0 4.5cm)土壤含磷量(4.5 9.1cm)土壤含磷量(9.1 16.6cm)土壤含磷量(16.6 28.9cm)土壤含磷量(28.9 49.3cm)土壤含磷量(49.3 82.9cm)土壤含磷量(82.9 138.3cm)土壤含磷量(138.3 229.6cm)土壤含钾量(0 4.5cm)土壤含钾量(4.5 9.1cm)土壤含钾量(9.1 16.6cm)土壤含钾量(16.6 28.9cm)土壤含钾量(28.9 49.3cm)9592㊀7期㊀㊀㊀张慧㊀等: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特征及环境差异㊀续表类别Types数据Data特征Characteristics数据源Datasource分辨率Spatialresolution文献References土壤含钾量(49.3 82.9cm)土壤含钾量(82.9 138.3cm)土壤含钾量(138.3 229.6cm)土壤有机碳(0cm)OpenLandMapSoilOrganicCarbonContent250m[33]土壤有机碳(10cm)土壤有机碳(30cm)土壤有机碳(60cm)土壤有机碳(100cm)土壤有机碳(200cm)气候Climate温度生长季平均温度(5 9月)MOD11A1(v061)1km[34]年最高温度年最低温度降水量年总降水量ERA5_LAND/MONTHLY11km[32]蒸散发年总蒸散发MOD16A2(v006)500m[35]潜在蒸散发饱和水气压差饱和水气压差TerraClimate4638.3m[36]1.3.1㊀各主要植被类型空间分布的核心区提取本研究基于1ʒ100万中国植被图中的植被分类原则,同时参考植被类型在环境及植被特征上的可区分性,设计了本研究的植被分类体系㊂其中,一级类(植被型组)分为森林㊁灌丛㊁草地㊁沼泽㊁高山苔原⁃垫状⁃稀疏植被㊁荒漠,二级类(植被型)将森林和草地进一步细分,森林细分为针叶林㊁针阔混交林㊁阔叶林三类,草地细分为草原㊁草甸㊁草丛三类㊂图2㊀各植被类型空间分布的内部核心区提取流程图㊀Fig.2㊀Flowchartoftheinternalcoreareaextractionforeachvegetationtype以1ʒ100万中国植被图为基础数据㊁基于集成分类生产的青藏高原2020年植被现状图为修正数据,综合其两者的植被信息,取两植被数据的交集,合成代表现状的植被分类数据(图2)㊂其中,对于植被现状图分类系统中未细分的草地类别(草原㊁草甸和草丛),在筛选出植被现状图的草地类别的基础上,按照1ʒ100万中国植被图中植被型信息划分出草原㊁草甸和草丛类别;对于植被现状图分类系统中缺少的荒漠类别,在筛选出植被现状图的其他类别的基础上,进一步筛选出1ʒ100万中国植被图中的荒漠类别;对于植被现状图分类系统中有对应类别的森林㊁灌丛㊁沼泽和高山苔原⁃垫状⁃稀疏植被,则直接使用植被现状图中的植被类别㊂为保证类别的准确性,本研究假定植被分类数据中各植被类型空间分布的内部核心区准确性最高,因此运用数学形态学的腐蚀操作以提取各植被类型空间分布的内部核心区来分析其环境空间特征(图3),具体操作是针对每一种植被类型的各个图斑,将其边界均向内腐蚀1km,然后选用腐蚀后的区域参与后续分析㊂基于此方法提取的各植被类型空间分布的内部核心区在空间上是广泛分布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综合了青藏高原不同地理位置的植被分布的特征差异㊂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内部核心区的像元数量如表2所示,但由于针阔混交林和草丛在青藏高原的分布面积很小,导致提取其内部核心区后样本数少于50个,因此,本研究只分析除针阔混交林和草丛外的其他植被类型的特征统计结果㊂0692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44卷㊀图3㊀植被类型空间分布的核心区提取示意图(以针叶林为例)Fig.3㊀Schematicdiagramoftheinternalcoreareaextractionforeachvegetationtype(Taketheneedleleafforests,forexample)表2㊀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内部核心区的样本数量Table2㊀Samplequantityoftheinternalcoreareaforeachvegetationtype植被类型Vegetationtypes针叶林Needleleafforest针阔混交林Needleleafandbroadleafforest阔叶林Broadleafforest灌丛Scrub草原Steppe草丛Grass⁃forbcommunity草甸Meadow沼泽Swamp高山苔原⁃垫状⁃稀疏植被Alpinetundra⁃cushion⁃sparsevegetation荒漠Desert样本数量Samplesize290011023489523132517445033694179038604150220图4㊀青藏高原海拔特征的小提琴统计分析示意图㊀Fig.4㊀Schematicdiagramofstatisticalanalysisbasedonviolinplot(takealtitudecharacteristicsonQinghai⁃TibetPlateau,forexample)1.3.2㊀基于频数分布统计分析环境及植被特征本研究基于小提琴图来分析各主要植被类型环境与植被的频数分布特征,小提琴图是箱线图和核密度图的结合(图4),除了具有箱线图可比较多组数据间差异的功能外,还可展示数据分布区间内部的情况(小提琴图的宽度表示分布概率密度)㊂本研究针对每个环境或植被特征,均绘制了各植被类型对应的小提琴图,对比各植被类型小提琴图所展示的四分位数(下四分位数:所有样本点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第25%的数值,上四分位数:所有样本点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第75%的数值)㊁离散程度㊁分布差异等统计特征,定量分析各植被类型的特征及环境差异㊂2㊀结果2.1㊀各植被类型的特征及环境差异(1)各植被类型的植被特征差异从植被特征分植被类型统计结果(图5)来看,青藏高原各植被类型的净初级生产力㊁归一化植被指数㊁裸地覆盖度特征差异最为明显,叶面积指数㊁增强型植被指数㊁树冠植覆盖度㊁生长季开始日期和生长季长度次1692㊀7期㊀㊀㊀张慧㊀等: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特征及环境差异㊀之,非树木植被覆盖度和生长季结束日期的特征差异最小㊂对比发现,叶面积指数在森林㊁草地各二级类之间图5㊀不同植被类型的植被特征统计结果Fig.5㊀Statisticalresultsofvegetationcharacteristicsfordifferentvegetationtypes图中横坐标数字表示各植被类型,详见图例;生长季开始日期㊁生长季结束日期指标的纵坐标数据表示从2022年1月1日起第多少天;特征差异主要比较各植被类型在数据分布和四分位数上的差异,若各植被类型之间的数据分布和四分位数区间差异越大,则说明它们的特征差异越大,其余特征差异比较方法同理的特征差异明显;净初级生产力在除针叶林与针阔混交林外的其他各植被类型之间存在特征差异;对于植被指数来说,归一化植被指数对青藏高原各植被类型的区分度优于增强型植被指数,对青藏高原各植被类型的2692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44卷㊀特征差异明显;对于三个覆盖度特征来说,树冠植被覆盖度和非树木植被覆盖度在各一级类的特征差异较为明显,但树冠植被覆盖度对森林㊁草地植被型的区分度更好,裸地覆盖度对除高山苔原⁃垫状⁃稀疏植被和荒漠外的其他各植被类型的特征差异明显;对于植被物候特征来说,三个物候特征在森林和草地之间存在特征差异,其中,生长季结束日期的特征差异最小,生长季开始日期在森林㊁灌丛㊁草地和沼泽之间的特征差异明显,生长季长度在除草原㊁草甸和荒漠外的其他各植被类型之间存在特征差异㊂(2)各植被类型的地形特征差异从地形特征分植被类型统计结果(图6)来看,青藏高原各植被类型的海拔特征差异最为明显,坡度次之,坡向的特征差异最小㊂对比发现,海拔特征对应的各植被类型间特征差异明显,可区分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坡度特征对应的部分植被类型间存在差异,数据分布较海拔特征更为离散,但对沼泽类型的区分度较高,且可以辅助草地(包含草原和草甸)与沼泽类型的区分;坡向特征对应的各植被类型间分布差异小,对各植被类型的区分度较低㊂图6㊀不同植被类型的地形特征统计结果Fig.6㊀Statisticalresultsofterraincharacteristicsfordifferentvegetationtypes坡向的(0ʎ)指向正北,顺时针为正值,逆时针为负值,值域为-90ʎ 270ʎ(3)各植被类型的土壤特征差异从土壤特征分植被类型统计结果(图7)来看,青藏高原各植被类型的土壤温度特征差异最为明显,土壤含水量次之,土壤物质含量的特征差异最小㊂对比发现,不同深度各土壤特征的频数分布统计特征基本一致,其中,土壤温度在阔叶林与其他各植被类型之间㊁灌丛与其他各草地类型之间㊁高山苔原⁃垫状⁃稀疏植被与其他各植被类型之间的特征差异明显;土壤含水量在各草地类型之间㊁沼泽与其他各植被类型之间㊁荒漠与其他各植被类型之间的特征差异明显;土壤物质含量特征数据离散或组间差异较小,对青藏高原各植被类型的区分度较小,但可用于辅助部分植被类型的划分,例如,土壤含磷总量特征可用于辅助阔叶林的划分㊂(4)各植被类型的气候特征差异从气候特征分植被类型统计结果(图8)来看,青藏高原各植被类型的年最低温度和年总蒸散发特征差异最为明显,生长季平均温度㊁年最高温度㊁年总降水量和饱和水气压差次之,潜在蒸散发的特征差异最小㊂对比发现,在三个温度特征中,年最低温度对青藏高原各植被类型区分度高,生长季平均温度在森林各二级类之间㊁荒漠与其他各植被类型之间的特征差异明显,年最高温度在荒漠与其他各植被类型之间的特征差异明显,年最低温度在阔叶林与其他植被类型之间㊁灌丛与其他各草地类型之间㊁高山苔原⁃垫状⁃稀疏植被与其他各植被类型之间的特征差异明显;年总降水量和年总蒸散发在森林㊁草地各二级类之间的特征差异明显;潜在蒸散发对应的各植被类型间分布差异小,特征差异较小;饱和水气压差对应的各植被类型间分布差异较小,但在森林各二级类之间的特征差异明显㊂3692㊀7期㊀㊀㊀张慧㊀等: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特征及环境差异㊀图7㊀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特征统计结果Fig.7㊀Statisticalresultsofsoilcharacteristicsfordifferentvegetationtypes因此,针对灌丛和草地区分问题,土壤温度㊁年最低温度㊁年总蒸散发㊁净初级生产力㊁植被指数(包含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增强型植被指数)㊁树冠植被覆盖度七个指标在灌丛和草地类型之间的特征差异明显,可以提高灌丛和草地之间的区分度㊂针对草地类型细分的问题,海拔㊁土壤含水量㊁年总降水量㊁年总蒸散发㊁叶面积指数㊁净初级生产力㊁植被指数(包含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增强型植被指数)㊁树冠植被覆盖度㊁裸地覆盖度十个指标在草原㊁草甸类型上的差异明显,可以提高草原和草甸之间的区分度㊂针对高山苔原⁃垫状⁃稀疏植被识别的问题,海拔㊁土壤温度㊁年最低温度㊁净初级生产力㊁植被指数(包含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增强型植被指数)六个指标在高山苔原⁃垫状⁃稀疏植被与其他植被类型特征差异明显,可以增强高山苔原⁃垫状⁃稀疏植被与其他植被类型的区分度㊂进一步分析发现,海拔㊁土壤温度㊁年最低温度㊁年总蒸散发㊁净初级生产力㊁归一化植被指数㊁裸地覆盖度七个特征对大部分植被类型的区分度较高,可增强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的区分度,即可用于增强山地垂直地带植被的区分度㊂2.2㊀青藏高原各植被类型在环境及植被特征上的数值范围通过频数分布特征分析发现,大多数环境及植被特征对青藏高原植被都有一定的区分度,而且,箱线图的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的数值范围可以用以区分各植被类型㊂表3列出了青藏高原各植被类型对应环境及植被特征的数值范围,可以定量标识出各植被类型的特征及环境差异,如针叶林主要分布在海拔3035 3702m的地带㊁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海拔650 1400m的地带,灌丛的净初级生产力主要为0.19 0.33kgC/m2㊁草甸的净初级生产力主要为0.10 0.23kgC/m2㊂3㊀讨论3.1㊀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的环境和植被特征在一些非青藏高原范围或青藏高原局部小范围的植被分类研究中,采用海拔㊁坡度㊁坡向等特征参与分4692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44卷㊀图8㊀不同植被类型的气候特征统计结果Fig.8㊀Statisticalresultsofclimatecharacteristicsfordifferentvegetationtypes类[5,12,30],发现他们有助于提高分类精度(相较于仅采用遥感光谱特征进行分类),但尚未对其在分类中的作用进行系统㊁定量化的分析,对环境及植被特征差异的认识和应用尚不充分㊂同时,由于青藏高原范围广阔㊁环境差异明显,不同区域㊁同一植被类型的植被与环境特征存在差异[1 3],因此,若要揭示青藏高原植被类型的特征及环境差异,需要集合青藏高原各个区域样本进行环境与植被特征分析,而本研究中提取的各植被类型空间分布的内部核心区在空间上是广泛分布的,且样本量丰富㊂例如,课题组通过对青藏高原实地考察发现,祁连山区的针叶林主要分布在海拔2800 3400m范围内,而在水热条件较好的横断山区,针叶林主要分布在海拔3500 3800m范围内㊂因此,本研究系统㊁定量地研究了青藏高原各植被类型的植被与环境特征,在宏观尺度上揭示不同植被类型之间的植被与环境特征差异,并发现大部分环境及植被特征对青藏高原部分植被类型之间的区分度较高,为解决相对复杂的青藏高原植被遥感分类问题,提供了更多差异化的分类特征,可服务于灌丛和草地区分㊁草地类型细分㊁高山苔原⁃垫状⁃稀疏植被识别和山地垂直地带植被识别等分类的难点问题㊂对于海拔变化跨度大㊁环境差异明显的整个青藏高原来说,并不是所有特征都能体现植被类型之间的特征差异㊂在非青藏高原范围或青藏高原局部小范围可以体现植被类型差异的坡向㊁土壤物质含量等特征,在青藏高原整体范围内的差异则较小㊂例如坡向特征,在山地植被分类中,坡向是区分植被类型的重要特征之。

中南大学第九届“升华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名单

中南大学第九届“升华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名单
探寻在当代如何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民间艺术调查报告
宋永慧
吕尤、潘一孟、王振、刘飞
林泓希
王瑞新、李虹、黄晓琪
37
乡村生态旅游中农民参与式环保与旅游发展研究——以河北省保定市白洋淀为例
李虹
段杰仁、严璐
38
大学生支教状况调查调研
赖烁芝
赖烁芝、李照宇、吴章梅、伍胜力、普永春、郭露露
39
大学新生适应性调查研究(以中南大学为例)
罗钰涵
40
湖南地区含矾石煤综合利用新工艺的技术经济分析
司睿
41
蒋少强
卢杰红、夏侯立超、史敏、杨孟南、李福远、张赤山、石雨萍、刘莉
中南大学第九届“升华杯”大学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未进入终审决赛但获三等奖作品名单
序号
作品名称
负责人
团队成员
1
智能仿真手写力度打印系统
经航
王雨婷、经航、白东澍
2
定轨自动转向型无碳小车
季佳宇
谭语夷、刘塑
3
校园雨水收集循环系统——以中南大学为例
附件:
中南大学第九届“升华杯”大学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进入终审决赛作品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序号
作品名称
负责人
团队成员
1
“接水助手”—校园电开水器节水装置
方宇
李艺玮、殷伟、毛靖嫄、支龙琼
2
基于电控永磁铁的足式管道机器人
方上鹏
郑长毅
3
长大隧道移动照明及安保系统
杨建辉
胡峻玮、赵玺媛、徐源、王旭、马群、李梦晓、曾兴、陈晗
王安琪
王安琪、丁一鸣、林紫珊、王鸯、张嘉威
17
张家界市慈利县矿产资源转化为区域发展优势的调查研究

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以环青海湖地区为例

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以环青海湖地区为例
1 个 民族 , 中, 2 其 少数 民族约 占人 口总数的7 .% , 4 8 在少 数 民族中则 以藏族为主 , 占少数 民族人 口的 9 % [3 约 2 1。 3
城市的拉力 , 以及其交互 作用所产 生的共 同作用 力 。
相关研究 认为 中 国城 市化 的动力机 制既具 有普遍 性, 又有 自身独 特的 因素 , 随着 经济全球 化和社 会主义 化、 空间上不均衡 、 时间上动态演进等特征。 青藏 高原独特的 自然地理环境 、 生态经济条件 以及
地 。行政 区划包括海北藏族 自治州刚察县和海晏县 、 海
西蒙古族藏族 自治州天峻县 、 南藏族 自治州共 和县 , 海
收 稿 日期 :2 1 —0 0 1 5—1 ;修 回 日期 :2 1 —1 —1 0 01 1 3
使耕地 、 草场压力增大 , 迫切需要将剩余 劳动力转 移 出
去 。总之 , 环青海湖少数 民族地 区农牧业 的发展无论从
第3 1卷
21 0 2年
第 1期
2月
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 RES EARCH AND DEVEL0PMENT
V 13 No 1 o. 1 . F b 02 e .2 1
青藏 高 原 少 数 民族 地 区特 色城 镇 化 动 力 机 制分 析
— —
以环 青海 湖 地 区为例
市场经济发展 , 我国城市化 的动力机制表现 出主体 多元 15 .2倍。从产 业结 构演变 来看 , 一产业 所 占 比重下 第
制 的独特性 。在西部大开发 以前 , 区域城市化动力机 该 制主要是 国家投资于资源开发形成新城市 、 沿海 内地企
业搬迁 、 行政机构 建立与扩 大 、 农业剩余 劳动力 转移 与

5.4.1海拔最高的牧区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江省人教版人文地理七年级下册

5.4.1海拔最高的牧区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江省人教版人文地理七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我国的地理环境、民族风情以及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本节课将在这些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海拔最高的牧区的特点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地理核心素养:通过学习海拔最高的牧区,使学生掌握青藏高原牧区的地理特征、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
人文环境:
-藏族文化
-佛教信仰
-传统服饰
---------------------
生产方式:
-畜牧业
-帐篷生活
-迁徙放牧
---------------------
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
-资源合理利用
-牧区经济发展
```
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可以根据需要对板书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以满足教学需求。
课后拓展
2.科学思维素养: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观点,分析牧区生产、生活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人文素养:通过了解青藏高原牧区的民族风情、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使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环保素养:探讨牧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5.鼓励学生提问、交流,教师及时解答疑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室、投影仪、计算机、教学课件、地图、图片等。
2.课程平台:人教版人文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材、教学计划、教学指导书等。
3.信息化资源:互联网、相关视频资料、学术论文、新闻报道等。
4.教学手段: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践性任务、问题驱动法等。

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纲要全文

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纲要全文

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纲要2011-09-20前言编制《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区格局,探索具有青海特点的科学发展模式,创出一条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的成功之路,努力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一、区域划分综合评价区域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及潜力,充分考虑差异性与相似性,按照有利于统筹协调、分类指导、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把全省划分为东部地区、柴达木地区、环青海湖地区、三江源地区和沿黄河发展带、沿湟水发展带及兰青-青藏铁路发展轴线。

东部地区包括西宁市4区3县,海东地区6县,海南州贵德县,黄南州同仁县、尖扎县,共16个县(区),面积3.04万平方公里,2008年末人口390.7万人,生产总值562.4亿元。

柴达木地区包括海西州格尔木市、德令哈市、乌兰县、都兰县和冷湖行委、茫崖行委、大柴旦行委,面积24.22万平方公里,2008年末人口41.9万人,生产总值255.9亿元。

个县(市、区、行委)。

二、区域特征(一)区域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差异明显青海地跨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区域,国土空间大,适宜开发面积小;具有生态价值的空间大,适宜生活、生产的空间小。

全省平均海拔3000多米,最高点6860米,最低点1650米。

年降水量17.6~759.8毫米,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时空分布不均。

年平均气温-5.6~8.1℃,气温垂直变化明显。

耕地主要分布在河湟流域和柴达木盆地,林地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上游及祁连山东段等地区,草地主要分布在三江源和环湖地区。

水资源主要分布在三江源地区,占全省的63%,环青海湖地区占全省的24.7%,东部及柴达木盆地仅占全省的12.3%。

盐湖、石油天然气资源集中分布在柴达木盆地,水能资源集中分布在黄河干流,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祁连山、柴北缘、昆仑山、唐古拉山和积石山五大含煤区,有色金属资源主要分布在柴北缘、北祁连、鄂拉山、东昆仑等地。

西宁市高原美丽城市建设策略分析

西宁市高原美丽城市建设策略分析

城建规划 Urban Planning西宁市高原美丽城市建设策略分析文/张孝逵 西宁市城市规划馆 青海西宁 810001【摘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

建设美丽城市是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行动和途径,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大美青海,又添神韵。

正在进行的高原美丽城市示范省建设,让这块神奇的土地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城镇更美丽,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强。

鉴于此,文章就青海省西宁市高原美丽城市建设的现状以及建设策略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西宁市;高原美丽城市;建设【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 27.025“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高原美丽示范市建设”,这是日前西宁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推进西宁市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内容。

西宁加快建设高原美丽城市示范市,在全面开启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新征程中,将深度融入高原美丽城市示范省建设,积极创建高原美丽示范市,协同推进美丽城市、美丽城市、美丽乡村,建设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

1、西宁市城市化进程概况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放开人口流动管制,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西宁市作为西部重要城市之一,2011年已达65.44%,表明西宁市在工业、人口和空间城镇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产业城市化是指产业结构的升级。

西宁市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0.7亿元,比上年增长15%;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为3.6:53.4:43.1,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3%,第二产业比重提高2.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7%。

人口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提高的动态过程。

2011年,西宁市常住人口222.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5.79万人,占总人口的65.44%,比上年增加5.1万人,居住区建设用地占总建设用地的50.44%。

2024年青海省中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2024年青海省中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3.甘谷辣椒鲜香的自然原因是当地( )
A.降水充沛,气候湿润B.河网密集,水源充足
C.日照时数多,光照条件好D.平原分布广,种植面积大
4.麻辣烫爆火对甘肃省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促进河海联运B.增加就业机会C.提高技术水平D.扩大城市规模
【答案】3. C 4. B
【解析】
【3题详解】
读材料可知,甘谷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因此甘谷辣椒鲜香,品质好,C正确;甘谷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A错误;河网密集,水源充足,多属于南方地区的特点,B错误;甘谷地处西北地区,海拔高,不属于平原地区,且种植面积与辣椒品质好无因果关系,D错误;故选C。
2024年2月7日,南极大陆的新地标——中国南极秦岭站开站。秦岭站采用绿色、环保、节能的设计理念,充分利用了太阳能和风能。下图为南极地区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读图可知,与秦岭站纬度最接近的科学考察站是( )
A.长城站B.中山站C.昆仑站D.泰山站
12.秦岭站选择在2月份揭牌开站,主要考虑到该月份( )
【6题详解】
读题干可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重点是牛羊,反映出内蒙古发达的畜牧业。故选A。
【点睛】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分别是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国家科技实力的增强深刻影响着农业生产,助力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下图展现了我国某地小麦收割方式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农作物主要分布在我国( )
C.①—住房紧张②—鼓励生育D.①—兵源不足②—控制人口数量
【答案】14. C 15. B
【解析】
【14题详解】
读图可知,亚洲东部和南部地区人口密度大,其原因是历史悠久,农业基础好,C正确;亚洲东部和南部地区以季风气候为主,雨热同期,水旱灾害严重,A错误;亚洲东部和南部地区以中国、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为主,发达国家较少,经济不是很发达,BD错误。故选C。

青海省考研地理学重点地区人文特征梳理 - 副本

青海省考研地理学重点地区人文特征梳理 - 副本

青海省考研地理学重点地区人文特征梳理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作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青海省具有独特的地理特征和人文特征。

本文将重点梳理青海省考研地理学重点地区的人文特征。

一、多民族文化的交汇与融合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

主要民族包括藏族、回族、蒙古族等。

这些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景观。

例如,藏族人民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与汉族的传统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藏汉文化。

这种文化交融,不仅体现在青海省的民俗风情、艺术表演等方面,还影响了当地人民的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二、特殊的生态环境与生活方式青海省地势高低起伏,气候多样。

其中,青藏高原的高寒气候对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青海省的人民依靠畜牧业和农耕业为生,牧区和农区的人们采取不同的生活方式。

牧区的人们以放牧为主要生计,特色养殖业发达,饮食习惯多以牛羊肉为主。

农区的人们依赖农业生产,大部分以种植小麦、青稞等为主。

在现代化的背景下,青海省的农民和牧民逐渐接受现代科技与生产方式,但原有的传统生活方式仍然被保留和传承。

三、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青海省的藏族人口占绝大多数,他们以藏传佛教为主要的宗教信仰。

藏传佛教不仅是藏族人民的信仰和精神支柱,也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地的寺庙、佛塔和宗教仪式等,展示了青海省独特的宗教氛围和文化特征。

此外,青海省还有伊斯兰教、道教、天主教等宗教信仰的存在,这些信仰与主要民族的文化之间形成了独特的融合。

四、文化传统与现代教育青海省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传统艺术。

著名的唐卡画、刺绣等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被广泛传承和发展。

同时,青海省也积极推动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注重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

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学术研究和文化创新成为推动青海省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五、旅游与经济发展青海省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青海湖、茶卡盐湖、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等景点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青海湟源丹噶尔古城空间形态特征及演变动因

青海湟源丹噶尔古城空间形态特征及演变动因

中图分类号 TU9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2024)02-0139-04 收稿日期 2023-05-07摘 要 该文选取青海湟源丹噶尔古城为研究对象,从历史文脉,选址布局,街巷肌理和建筑形制等对丹噶尔古城空间形态特征进行全面分析,浅析自然环境、宗教文化、军事战争、商业贸易、人口迁移等相关因素与物质空间演变的内在关系,以期能对丹噶尔古城空间特色的保护与规划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丹噶尔古城 古城形态 形态演变Abstract In the article we select the ancient city of Dunker in Huangyuan, Qinghai as the object of research, and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ancient city of Dunker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historical lineage, site layout, street texture and architectural form, we also discuss the inner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us culture, military war, commercial trade, population migration and other related factors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material space, 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planning of the ancient city of Dunker spatial characteristics.Keywords The ancient city of Dunker, Ancient city morphology, Morphological evolution青海湟源丹噶尔古城空间形态特征及演变动因Form Evolution of the Dunker Ancient City in the Qinghai Huangyuan郝占鹏 | Hao Zhanpeng代 伦 | Dai Lun辛武唐 | Xin Wutang姜 垒 | Jiang Lei青海湟源县属高原大陆性气候,两季性气候特征明显,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气温日差较大,年差较小,结冻期长,无霜期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镇化率 /% 39. 15 37. 73 37. 64 36. 39 36. 49 36. 24 37. 03 33. 33 34. 22 34. 05 33. 07
说明: 根据青海省统计年鉴( 2001—2011) 计算整理得到。
区域 第 二 产 业 发 展 迅 速,2000 年 第 二 产 业 增 加 值 占 GDP 的比重为 46. 8% ,2010 年达到 57. 1% ,其中,海晏 县和天峻县分别达到 72. 9% 和 85. 3% 。2000 年工业总 产值为 8 005. 9 万元,2010 年达到 1 106 857 万元,增长 138 倍[13]。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迅速发展为区域城 镇化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2. 1. 3 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城镇集聚效应逐步增强。环 青海湖地区 2010 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 19. 17 亿元,城 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 24. 50 亿元,分别为 2000 年的 3 倍和 5. 72 倍。城镇商业、金融业也有所发展,2010 年社 会消费品零售额为 13. 29 亿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 53. 42 亿元,分别比 2000 年增长 27 倍和 14 倍[13]。尤其 是依托青海湖的旅游需求拉力和旅游供给推力已成为 该地区城镇化的独特动力,而且旅游业使该地区城镇化 呈现季节性,在旅游旺季城镇人口远大于淡季,比如,西 海镇 2010 年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口共约 1. 4 万人,流动人 口却达 70 万人。 2. 2 地区城镇发展对农牧民的拉力
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E-mail) ddssxx518518@ 163. com。
总面积 5. 48 万 km2 。区内有汉族、藏族、蒙古族、回族等 12 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约占人口总数的 74. 8% ,在少 数民族中则以藏族为主,约占少数民族人口的 92% 。 [13] 环青海湖地区 2010 年末 GDP 达 84. 02 亿元,是 2000 年 的 6. 4 倍,人均 GDP 为 3. 65 万元,是青海省平均水平的 1. 52 倍。从产业结构演变来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 降,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但是,从城镇化发展 来 看,2000 年 城 镇 化 率 为 39. 15% ,2010 年 则 为 33. 07% ,不 仅 低 于 全 省 平 均 水 平,而 且 发 展 极 不 稳 定 ( 表 1) 。基于这种现状,深入分析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 区特色城镇化动力机制,对于促进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和城镇化水平 提 高、缩 小 发 展 差 距、保 障 民 族 地 区 和 谐 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GDP / 亿元 13. 17 14. 22 15. 65 16. 19 19. 37 23. 64 27. 50 35. 33 55. 31 68. 06 84. 02
人口 /万人 21. 2 21. 2 21. 2 21. 1 21. 1 21. 3 21. 6 21. 9 22. 8 23. 3 23. 01
摘要: 通过调查青藏高原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揭示西部大开发以来该区域城镇化的动力
机制的多元性、独特性: 特色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农牧民改善生活方式、改变就业现状、提高受教育
水平的意愿是该区域城镇化的新动因; 政府的相关政策对城镇化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生态环境对该地区城镇化发展
选项
农牧业收入有保障 熟悉和适应生活环境 有亲朋好友 有政策扶持 生活工作压力小
对所在农牧区的满意之处
出现频次 /次
所占比例 /%
433
93. 1
406
87. 3
323
69. 5
312
67. 1
179
38. 5
说明: 资料根据实地调查问卷整理。

选项
交通不方便 教育培训条件差 就业渠道单一 缺少服务设施 自然环境条件差
1 城镇化发展现状
环青海湖地 区 地 处 青 藏 高 原,毗 邻 青 海 湖 湿 地,是 青海省重要的牧业区,也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要 地。行政区划包括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和海晏县、海 西蒙古族藏 族 自 治 州 天 峻 县、海 南 藏 族 自 治 州 共 和 县,
收稿日期: 2011 - 05 - 10; 修回日期: 2011 - 11 - 13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08BMZ - 039) ; 青海省自然 科学基金项目( 2011 - Z - 746) 作者简介: 丁生喜( 1971 - ) ,女,青海西宁人,教授,硕士,主要
第 31 卷 第 1 期 2012 年 2 月
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Vol. 31 No. 1 Feb. 2012
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
———以环青海湖地区为例
丁生喜1 ,王晓鹏2
( 1. 青海大学 财经学院,西宁 810016; 2. 青海师范大学 数学系,西宁 810008)
三次产业就业比重 /% 71. 32: 7. 94 ∶ 20. 74 71. 91 ∶ 8. 25 ∶ 19. 84 73. 61 ∶ 8. 08 ∶ 18. 31 71. 18 ∶ 11. 08 ∶ 17. 74 72. 91 ∶ 8. 95 ∶ 18. 14 75. 23 ∶ 5. 96 ∶ 18. 81 78. 87 ∶ 5. 53 ∶ 15. 60 77. 21 ∶ 6. 83 ∶ 15. 96 72. 11 ∶ 7. 01 ∶ 20. 88 75. 75 ∶ 4. 95 ∶ 19. 30 73. 43 ∶ 6. 78 ∶ 19. 79
·66·
地域研究与开发
第 31 卷
表 1 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 2000—2010 年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Tab. 1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inority nationality regions around Qinghai Lake during 2000—2010
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生态经济条件以及 少数民族聚居的社会特点,决定了该区域城镇化动力机 制的独特性。在西部大开发以前,该区域城市化动力机 制主要是国家投资于资源开发形成新城市、沿海内地企 业搬迁、行政 机 构 建 立 与 扩 大、农 业 剩 余 劳 动 力 转 移 与 个体经营者大量涌入以及民族宗教文化、民族贸易和人 居环境的 改 善[10 -11]。2000—2010 年,全 国 城 市 化 率 由 36. 21% 上升到 49. 9% ,年均提高 1. 37% 。地处青藏高 原的青海省城镇化率由 34. 76% 上升到 44. 7% ,年均提 高仅 0. 99% 。 [12] 可以看出,西部大开发以来青藏高原 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全国相比差距在增大。为了揭 示新时期该区域城镇化动力机制,笔者选择极具代表性 的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个案研究。
城镇化实质上就是农业人口实现地域转移和职业
转化的过程,城市以优势区位能够 提 高 居 民 的 支 付 能 力、增加消费效用和就业机会[15],因此,不断吸引腹地人 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转移。
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民以藏族为主,长期从 事畜牧业。藏族的游牧生活和传统文化十分看重草原 和亲情,通过课题组问卷调查反映出当地农牧民对于目 前居住生活的农牧区满意之处主要是农牧业收入有保 障( 占 93. 1% ) 、熟悉和适应生活环境( 占 87. 3% ) 、有亲 朋好友( 占 69. 5% ) 等,对于目前居住生活的农牧区的 不满意之处则有交通不方便( 占 83. 7% ) 、教育培训条 件差( 占 66. 9% ) 、就业渠道少 ( 占 55. 1% ) 等 ( 表 2 ) 。 相比较而言,城市由于交通、教育、就业条件等方面的优 势,对年轻农牧民的吸引力很强,新一代农牧民改善生 活方式、改变就业现状和提高受教育水平的意愿是该区 域城镇化的新动因。 2. 3 环青海湖地区城镇化的政策与制度催动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影响城市化发生和发展的诸 动力要素的综合及互动过程,可以概括为农村的推力和 城市的拉力,以 及 其 交 互 作 用 所 产 生 的 共 同 作 用 力[1]。 相关研究[2 -9]认为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既具有普遍 性,又有自身 独 特 的 因 素,随 着 经 济 全 球 化 和 社 会 主 义 市场经济发展,我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表现出主体多元 化、空间上不均衡、时间上动态演进等特征。
策。在土地使用制度方面,实行小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单 列,促进小城镇成为农村居民的聚集地、剩余劳动力的 转换地以及乡镇企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地[16]。结合主体 功能区划,实施了退牧( 耕) 还草和配套自来水进户、通 电、硬化路、通电话等为主要内容的牧民定居工程,以及
第1 期
丁生喜,等: 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
也有特殊要求。结合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开发的环境分析,阐明该区域城镇化发展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城
镇化面临的机遇与威胁。针对特有的城镇化动力机制,提出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思路。
关 键 词: 城镇化; 动力机制; 开发环境; 青藏高原
中图分类号: F29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3-2363( 2012) 01-0065-05
我国城镇化是“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双重动力 机制的结合,环青海湖地区也不例外。比如,2001 年以 来新增的 9 座城镇中有 7 座属于乡改镇,龙羊峡镇和哈
表 2 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民对所在农牧区生活状况评价表 Tab. 2 Evaluation on country life by the local peasants in minority nationality regions around Qinghai Lak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