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生态复习纲要

合集下载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提纲.doc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提纲.doc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生态因了:是指环境要素屮对生物起作用的因了,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

分类:按其性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按有无生命特征: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按其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密度值约因了、非密度值约因了按其稳定性:稳定因子、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作用特征:1)综合性:环境中各种纶态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2)主导因子作用: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3)阶段性: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因了的要求不同。

4)不町替代性和互补性: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各具冇重要性,但是局部是能补偿的。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牛态因子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有时还要经过儿个中间因子环境因了: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冇的环境要素,是自然存在的,不一定对生物产生直接影响。

2、环境对牛•物的作用:⑴环境对住物的作用⑵牛物对环境的反作用3、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1)李比希最小因了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了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元素。

2)谢尔福德耐受定理: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和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吋,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3)限制因子和限制作用:生态因子屮对生物生长、发冇、繁殖或扩散等起限制作用的因子。

第二章能量坏境1、光质的牛态作用及牛:物的适应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即380-760 nm波长的辐射能,称为光合有效辐射, 吸收最强的光谱部分分别在640nm〜660nm波长的红光和430〜450nm波长的蓝紫光,红光对糖的合成冇利,蓝紫光对蛋白质的合成冇利。

长波光抑制植物的加粗生长,促进高生长。

m 波光相反。

短波光有杀菌作用,长波光是地表热量的直接来源。

2、光照强度的牛态作用及牛:物的适应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索,但能合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称黄化现象。

基础生态学0-7章复习要点

基础生态学0-7章复习要点

绪论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的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尺度: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上发生的范围或在时间上发生的频率。

1.掌握经典生态学4个组织层次或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经典生态学的4个组织层次:个体水平:个体对环境的反应种群水平:种群基本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群落水平:外貌、物种组成、结构、演替生态系统水平: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第一章环境(包括广义和狭义):(广义)指主体或中心事物周围一切的总和。

(狭义)指某一特定生物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起直接或间接作用的因子。

(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生境主导因子: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这个因子是主导因子。

限制因子: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生态因子。

生态幅或生态价:每种生物对每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上限和一个下限,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

内稳态:生物控制自身的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

适应组合:生物对特定环境条件所表现出的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

1.理解最小因子定律、限制因子定律和耐受性定律3大定律的区别和联系。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

利比希定律的适用条件:(1)严格稳定状态下,即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平衡。

(2)注意生态因子之间的补偿作用。

限制因子定律:-生态因子处于最小量或是过量时,对生物都具有限制性耐受性定律: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2.能举例说明生态因子作用的特征/规律或生态因子相互联系的表现。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一、填空1.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原地观察、受控实验、生态学的综合方法。

2.原地观察包含:野外观察、定位长久观察、原地实验。

3.生态学的综合方法包含:资料的概括和剖析、生态学的数值分类和排序、生态模型和摹拟。

4.间接作用是经过影响直接因子而间接影响生物。

5.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合称为三基点温度。

6.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也是生物群落的基本构成单位。

7.自然种群的基本特色:空间特色——即种群拥有必然的分布地区;数目特色——每单位面积(或者空间)上的个体数目(即密度)是随时间而改动的;遗传特色——种群拥有必然的基因构成,是一个基因库,以差别于其余物种,但种群中的个体在遗传上有变异。

8.绝对密度检查方法:总数目检查法、取样检查法(样方法) 、标记重捕法、去除取样法。

(详细计算书P67 )9.成群分布是最常有的内分布型,其形成原由有:①资源分布不平均;②植物种子传播方式以母株为扩散中心;③动物的集群行为。

10. 初级种群参数包含: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11. 次级种群参数包含:性比、年纪构造和种群增添比。

12. 年纪椎体三种种类:书P70 、PPT 第三章33.13. 种群增添模型:自己看。

复杂难得整理。

14. 内源性自动调理学说:书P88 。

15. 生活史的要点组分包含:身体大小、生长率、繁殖和寿命。

16.r 选择和K 选择:书P106 、PPT 三104 (要点)书P109CSR17. 主要的种间关系包含:竞争、捕食、寄生、共生等。

——4 个空或者(种间竞争、捕食、寄生与共生、共同进化、附生)—— 5个空18. 种内竞争的种类:负竞争、分摊竞争、抢夺竞争。

19. 动物的竞争方式:竞争食品、竞争配偶、雌性个体竞争产卵或者育幼场所。

20. 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 个层次。

21. 影响群落构成和构造的因素:生物因素、扰乱、空间异质性、岛屿。

生态系统复习提纲

生态系统复习提纲

《生态系统》复习提纲一、生物与环境1、生态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____________: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南桔北枳()南橘北苹()春兰秋菊,不同季节花的开放()2、生态因素: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仙人掌的叶变成刺()北极熊皮下脂肪厚()②____________:_____生物的关系:种内互助、种内斗争______生物的关系:捕食、竞争、互助、寄生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如:_____适应寒冷环境、仙人掌的叶变成刺适于______环境、保护色、警戒色、4、生物影响环境:①_____环境②______环境,如植物通过________可增加空气湿度。

二、生态系统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生态系统的组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微生物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能量)________(主要是__________,硫细菌等)__________: ________(主要是__________,人和寄生微生物)________(主要是__________,食腐动物如:蚯蚓、粪金龟子)3、食物链:不同生物之间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而形成的联系。

①正确的食物链是() A.太阳→草→昆虫→青蛙→蛇 B.昆虫→蛙→蛇C.草→昆虫→蛙→蛇→细菌 D.草→昆虫→蛙→蛇②“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写出其包含的食物链:4、食物网:生物之间由于_______关系构成的网状联系。

写出图中包含几条食物链:5、生物富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和能量通过_______________在生物之间进行运输和传递的。

生态学基础复习资料

生态学基础复习资料

生态学基础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从纵向来说,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

2.根据生境的类型,可以把生态学分为水生生态学、陆地生态学和太空生态学。

3.最早提出生态学一词并给以明确定义的是德国人海卡尔。

4.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学是一门多科性的自然科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5.生态学源于生物学。

6.生态学发展的时期分为生态学萌芽时期、生态学建立时期、生态学巩固时期和现代生态学时期。

7.现代生态学时期为20世纪50年代末。

8.研究全球尺度生态问题的生态学分支叫全球生态学。

9.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的生态学分支叫景观生态学。

10.生态学传统的研究方法是描述。

11.现在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法、实验室研究和系统分析及模型应用法。

12.实验室研究分为原地实验和受控实验。

13.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是现代生态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14.植物生态学是以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为主流。

15.动物生态学是以动物种群生态学研究为主流。

16.新生特性原则又可称为功能性整合原理,即系统的总体功能要大于组成该系统各组分的分功能之和。

17.陆地生态学分为森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荒漠生态学和冻源生态学。

18.要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五大”危机,必须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

19.层次机构包括纵向的垂直分异和横向的水平分异。

简答题20.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其定义可描述为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2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自己的生产实践中,运用最早、最多的生态学原理是因地制宜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和食物链原理。

22.试举出五位在生态学发展史上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中外科学家,并说出他们的主要贡献。

海卡尔:提出生态学一词并给出明确定义。

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

坦斯利,提出生态系统观念,林德曼提出著名的生态金字塔定律。

环境生态学基础复习大纲

环境生态学基础复习大纲

环境生态学基础复习大纲环境生态学基础复习大纲第一章诸论1、生态圈包括生物圈和生态支持系统两个部分。

2、生态圈运行的主要特点:A.生态圈的物质是封闭循环的;B.生态圈是具有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的自持系统;C.生态圈具有优化演进方向的能力。

3、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A.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B.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C.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D.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

4、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

5、环境生态学的发展趋势:A.人为干扰的方式及强度B.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C.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D.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E.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F.生态系统管理G.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6、生态学的基本定义是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第二章环境与生物1、生物种的概念: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特殊、遗传、生理、生态及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2、生物的进化:生物是环境中的生物,生物是通过自然选择进化的。

生命的存在过程就是不断适应新环境、改变新环境的过程,形成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补偿和协同发展的关系。

3、生物的协同进化:生物的协同进化主要是由于生物个体的进化过程是在其环境的选择压力下进行的,而环境不仅包括非生物因素,也包括其他生物。

因此,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

在很多情况下,两个或更多物种的单独进化常常互相影响,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协同适应系统。

4、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也就是“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

它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总结资料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总结资料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美国生态学家E.Odum 提出的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3.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

4.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生境。

5.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6.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7.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称为黄化现象。

8.春化作用:一般是指单子叶植物必须经历一段时间的持续低温才能由营养生长阶段转入生殖阶段生长的现象,这一现象就是春化作用。

9.发育阈温度:发育生长只有在一定温度范围上才会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就不能发育,而这个温度就是发育阈温度。

10.贝格曼规律:高纬度恒温动物往往比来自低纬度恒温动物个体高大,导致其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

11. 阿伦规律: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四肢、耳朵等)趋于缩短,有利于防止热量散失,而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相对较长,有利于热量散失。

12.相对湿度:是指单位容积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含量(e)与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含量(E)之比。

13.田间持水量:对于陆地植物,水主要来自土壤,土壤孔隙抗重力所蓄积的水称土壤的田间持水量。

14.种群: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15.标记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2023年基础生态学第二版必背整理

2023年基础生态学第二版必背整理

0 绪论1、阐明生态学定义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互相关系旳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分为种内旳和种间旳,或种内互相作用和种间互相作用。

2、试举例阐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旳,采用什么样旳措施?生态学旳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旳分子到生物圈,但重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重要研究旳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旳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旳决定原因是生态学家最感爱好旳问题,例如种群旳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构造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爱好旳是决定群落构成和构造旳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旳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爱好旳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措施可以分为野外旳、试验旳和理论旳三大类。

3、比较三类生态学研究措施旳利弊分类利弊野外旳可获得大量全面、真实旳资料。

过程复杂,条件不能控制。

试验旳条件控制严格,对成果分析较可靠,反复性强,过程简朴。

获得旳资料可靠性有别于现实。

理论旳直观,过程易实行,可通过修改参数使研究迫近现实。

预测成果需通过现实来检查对旳性。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1 生物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旳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旳多种原因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旳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生态幅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旳范围大环境指旳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影响生物旳生存和分布小环境指旳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旳邻接环境,即小范围内旳特定栖息地。

直接影响生物旳生活大环境中旳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旳气候,由大范围原因决定小环境中旳气候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旳气候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旳生态环境,特定旳生物体或群体旳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密度制约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旳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整种群数量旳生态因子(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可调整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旳生态因子(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原因均有一种耐受范围,只有在耐受范围内,生物才能存活。

基础生态学复习纲要 复习重点

基础生态学复习纲要 复习重点

生态学复习纲要第一章绪论一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五. 生态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考察、定位长期观测和原地实验等不同方法。

野外考察:野外考察是考察特定种群或群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的关系。

首先有一个划定生境边界的问题,然后在确定的种群或群落生存活动空间范围内,进行种群行为或群落结构与生境各种条件相互作用的观察记录。

野外考察种群或群落的特征和记录、测量生境的条件特征,不可能在原地内进行普遍的观测,只能通过适合于各类生物的规范化抽样调查方法。

如动物种群调查中取样方法有样方法、标记重捕法、去除取样法等。

植物种群和群落调查中的取样法有样方法、无样地取样法、相邻格子取样法等。

样地或样本的大小、数量和空间配置,都要符合统计学原理,保证得到的数据能反映总体特征。

定位观测:定位观测是考察某个体、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与其环境关系在时间上变化。

定位观测先要设立一块可供长期观测的固定样地,样地必须能反映所研究的种群或群落及其生境的整体特征。

定位观测时间,决定于研究对象和目的。

若是观测微生物种群,只需要几天的时间即可,若观测群落演替,则需要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

原地实验:原地实验是在自然条件下采取某些措施获得有关某个因素的变化对种群或群落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例如,在野外森林、草地群落中,认为去除其或引进某个种群,观测该种群对群落和生境的影响;在自然保护区,人为地对森林进行疏伐,以观测某些阳性珍稀濒危植物物种的生长。

受控实验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究单项或多项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

如如所谓“微宇宙”(microcosm)模拟系统是在人工气候室或人工水族箱中建立自然的生态系统的模拟系统。

第二章海洋非生物生态因子及其生态作用一、环境概述二、生态因子及其作用三、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一、环境概述环境:生物有机体周围一切要素的总和,包括生物生存空间内的各种条件。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1、环境:生态学中的环境概念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有机体周围一切要素的总和。

2、生境(habitat):生境又称栖息地,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及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统称为生境。

3、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如光照、温度、水分、食物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4、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生物的生存因不生存条件二生活条件5、谢尔福德耐受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缺乏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到达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将衰退或不能生存。

6、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某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

生态幅应用价值:动物驯化、植物引种和内稳态的调控。

7、有效积温法那么:植物和外温动物的发育速率在发育阈温度以上呈线性增加,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称有效积温。

8、贝格曼规律:高纬度的恒温动物比低纬度的相似种类个体要大如东北虎大于华南虎。

原因:动物个体大那么一样质量所对应的体外表积就小,对恒温动物来说在竞争中应付体表散热所损失的能量相对较少,在进化选择中是有利的。

9、阿伦定律:内容:在寒冷地区生活的哺乳动物的四肢、耳、鼻、尾均有明显缩短的趋势。

原因:寒冷地区对哺乳动物的主要生态问题是保持体温,躯体突出局部缩短可减少散热,对动物在环境中竞争显然是有利的。

〔三个定律的内涵记〕10、趋同适应〔生活型〕:趋同适应是指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一样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现象。

11、趋异适应〔生态型〕:是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形态构造、生理特性、适应方式和途径等。

趋异适应的结果是使同一类群的生物产生多样化,以占据和适应不同的空间,减少竞争,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1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美国生态学家提出的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3.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

4.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生境。

5.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6.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7.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称为黄化现象。

8.春化作用:一般是指单子叶植物必须经历一段时间的持续低温才能由营养生长阶段转入生殖阶段生长的现象,这一现象就是春化作用。

9.发育阈温度:发育生长只有在一定温度范围上才会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就不能发育,而这个温度就是发育阈温度。

10.贝格曼规律:高纬度恒温动物往往比来自低纬度恒温动物个体高大,导致其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

11. 阿伦规律: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四肢、耳朵等)趋于缩短,有利于防止热量散失,而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相对较长,有利于热量散失。

12.相对湿度:是指单位容积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含量(e)与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含量(E)之比。

13.田间持水量:对于陆地植物,水主要来自土壤,土壤孔隙抗重力所蓄积的水称土壤的田间持水量。

14.种群: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15.标记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生态学是一个重要的学科,涉及到环境、动植物和人类健康等方面,因此对于生态学的学习和理解至关重要。

在考试方面,生态学是一个重要的学科,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复习。

而基础生态学作为生态学的基础学科,也是我们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下面,我会为大家提供一些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这一学科。

第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它所处的环境组成,生物群落包括同种或不同种生物个体构成的群体,它们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

所处的环境包括信号、水、空气和土壤等自然要素。

同时生态系统中还包括能量流和物质循环两个方面。

能量流指的是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各种代谢活动中产生和消耗能量的过程。

物质循环指的是有机物到无机物、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和水循环等。

第二,生态系统的稳态性。

生态系统的稳态性意味着系统内各种生物及其所处的环境之间的关系达到了平衡状态,即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循环得以保持相对稳定,生态系统的运转状态达到了一个新的动态平衡。

生态系统的稳态性也可以反映出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和韧性。

稳态性是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基本保障。

第三,生态系统的灾害因素。

生态系统的灾害因素有两种类型,之一是内源性因素,主要是来自于生物自身的自然属性及其种群规模和分布等变化,另一个是外源性因素,主要是指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例如气候变化、土地使用变化、植被破坏、空气、水和土壤污染等各种因素。

灾害因素能够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损失,因此,对各种灾害因素的理解和防范非常重要。

第四,生态系统的恢复。

生态系统恢复是指一种刻意的或自然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系统的状态可以恢复到其原本的稳态。

生态系统是具有韧性和适应性的,但当灾害因素超过了系统的承受能力时,生态系统就会发生破坏,这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恢复措施,帮助系统恢复到原本的状态。

生态系统的恢复常常需要几个世纪的时间。

以上是基础生态学的几个核心知识点,我们在复习时需要详细了解这些概念,同时还需要了解和掌握更多细节方面的内容。

基础生态学开卷重点

基础生态学开卷重点

基础生态学开卷重点基础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其核心内容包括生物种群动态和数量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恢复等。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生态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以下列举了几个方面的开卷重点:一、生态学基本概念重点掌握生态学的定义、基本单位和基本规律。

理解生态学的两个主要分支:个体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

了解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生物学的关系。

二、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重点掌握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概念,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

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原理,掌握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功能过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物质循环等。

三、生物种群动态和数量变化重点掌握种群的概念、种群动态和数量变化的规律。

理解种群增长模型、种群调节机制和种群分布格局。

了解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和互利共生等。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恢复重点掌握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和保护方法。

理解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恢复的原理,掌握常见的生态恢复技术。

了解生物入侵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五、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重点掌握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土地利用变化、城市化、工业化和环境污染等。

理解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掌握生态保护和修复的方法。

六、生态学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重点掌握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如可重复性、随机性和控制实验等。

理解采样方法、调查技术和统计分析的基本原理。

掌握实验设计的方法,包括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实验操作流程。

了解生态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和责任。

七、全球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关系重点掌握全球气候变化的概念和原因。

理解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物种分布、种群动态和生态系统结构的变化等。

掌握应对气候变化的生态学策略和技术,如适应性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

了解全球气候治理和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八、生态系统服务和价值评估重点掌握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分类和价值评估方法。

理解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和社会意义,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文化价值等。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

基础⽣态学期末复习资料第⼆章1.环境:指某⼀特定⽣物体或⽣物群体周围⼀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物或⽣物群体⽣存的各种要素;2.环境的类型:①按主体分:⼈类环境,⽣物环境;②按性质分:⾃然环境,半⾃然环境,社会环境;③按范围分:全球环境,地区环境,空间环境,微观环境,内环境;3.⽣态因⼦:环境中对⽣物⽣长,发育,⽣殖,⾏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态因⼦是环境中对⽣物起作⽤的因⼦,⽽环境因⼦是指⽣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4.⽣活因⼦:⽣物⽣存不可缺少的⽣态因⼦,所有⽣活因⼦构成⽣存条件;5.⽣态因⼦的类型:①按性质分:⽓候因⼦,⼟壤因⼦,⽣物因⼦,地形因⼦,认为因⼦;②按有⽆⽣命特征分:⽣物因⼦,⾮⽣物因⼦;③按⽣态因⼦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作⽤:密度制约因⼦,⾮密度制约因⼦;④按⽣态因⼦的稳定性及其作⽤特点分:稳定因⼦,变动因⼦;6.⽣态因⼦作⽤的特征:综合作⽤,主导因⼦作⽤,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阶段性作⽤;①综合作⽤:环境中⽣态因⼦总是与其他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②主导因⼦作⽤:⽣态因⼦对⽣物的作⽤是⾮等价的,某⼀因⼦改变会引起其他⽣态因⼦的改变,使⽣物的⽣长发育发⽣变化。

③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态因⼦的缺少不能由另外的因⼦来替代;在⼀定条件下,某⼀因⼦数量的不⾜,可借助相近的因⼦增加来得到补偿。

④阶段性作⽤:在不同的发育阶段,⽣物需要不同的⽣态因⼦或不同强度的⽣态因⼦。

7.最⼩因⼦:低于某种⽣物需要的最⼩量的任何低于某种⽣物需要的最⼩量的任何特定因⼦,是决定该种⽣物⽣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8.限制因⼦:在众多⽣态因⼦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物的耐受性极限⽽阻⽌其⽣存、⽣长、繁殖或扩散的因⼦;9.耐受限度:任何⼀个⽣态因⼦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或过多(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物衰退⽽不能⽣存;10.⽣态幅:每种⽣物对⼀种⽣态因⼦都有⼀个耐受范围,即⼀个⽣态学上的最低点和⼀个⽣态学上的最⾼点,最⾼点和最低点间的范围叫⽣态幅;11.适应:⽣物在⽣存竞争中适应环境条件⽽形成⼀定形状的现象;12.适应⽅式:形态适应,⽣理适应,⾏为适应,营养适应;第三章1.植物对光周期的适应:①长⽇照:萝⼘,菠菜,⼩麦,油菜②短⽇照:苍⽿,⽔稻,棉花③中⽇照:⽢蔗④⽇中性植物:番茄,蒲公英;2.动物对光周期的适应:①长⽇照:雪貂,野兔,刺猬②短⽇照:绵⽺,⼭⽺,⿅;3.⽣物对极端低温的⽣态适应机制:植物:①形态:油脂、鳞⽚、短⼩、匍匐状,厚⽪②⽣理:细胞内物质含量变化;动物:①形态:⽑⽪结构、脂肪层、伯格曼规律、阿伦规律②⽣理:基础代谢和⾮颤抖性产热,⾝体异温,⽔⽣哺乳动物的乳汁构成、热交换器等③⾏为:迁徙、冬眠、冬睡、滞育、集群、活动位置;4.⽣物对极端⾼温的⽣态适应机制:植物:①形态:叶⽚⽑、鳞⽚、颜⾊、排列②⽣理:细胞含⽔量减少;动物:①形态:⽑⽪性质和颜⾊②⽣理:体温过热③⾏为:栖居地点、活动时间;第四章1.光强对⽣物的影响:陆⽣植物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耐阴性植物;2.⽣物对⽔分的适应:⽔分丧失途径:①植物:蒸发失⽔,分泌失⽔,体内代谢②动物:蒸发失⽔,分泌失⽔,排泄;⽔分获得途径:①植物:根部吸收,茎叶吸收,体内代谢②动物:⾷物,体表吸收,代谢⽔;3.⽣态类型:浮⽔、沉⽔、挺⽔;湿⽣、中⽣、旱⽔⽣植物;4.植物对⼟壤酸碱度适应性划分为:①酸性⼟:茶树,油茶,杜鹃,马尾松,桃⾦娘;②中性⼟:多数乔⽊物种;③钙质⼟:柏⽊,南天竺,⾦丝李,乌桕,棕⽵;④盐碱⼟:怪柳,盐⽖⽖,碱蓬,盐蒿;5.林⽕发⽣的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源;林⽕类型:林冠⽕,地表⽕,地下⽕;第五章1.趋同适应:不同种类植物当⽣长在相同(似)的环境条件下,往往形成相同(似)的适应⽅式和途径。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它关注的是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基本原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一些基础生态学的知识,为复习提供一些资料和思路。

1.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

生态系统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组成部分:生物群落和生物栖息地。

生物群落是指在某一地理区域内共同生活并相互作用的不同物种的总体,而生物栖息地则是指生物群落所处的环境条件。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和功能多样性等。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存在的不同物种的数量和多样性程度。

物种丰富度则是指在一个特定区域内存在的物种数量。

功能多样性则是指生物体在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和功能。

2. 能量流动与食物链能量是生态系统运行的基础,它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之间传递。

食物链是指生物体之间通过摄食与被摄食的关系,形成的能量传递链条。

食物链由多个级别组成,包括原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原生产者是指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的生物体,如植物。

消费者则是指通过摄食其他生物体来获取能量的生物体,如草食动物和食肉动物。

分解者则是指通过分解有机物质来释放能量的生物体,如细菌和真菌。

3. 物质循环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过程,它包括碳循环、氮循环和水循环等。

碳循环是指碳在大气、水体、陆地和生物体之间的循环过程。

氮循环则是指氮在大气、土壤、植物和动物之间的循环过程。

水循环是指水在大气、地表和地下水之间的循环过程。

物质循环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它们能够维持生物体的生存和繁衍,并且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质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

如果物质循环被破坏或中断,将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

4. 生态系统的扰动与恢复生态系统面临各种扰动,包括自然灾害、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生态学复习纲要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物圈(biosphere):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

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3.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学科。

4.全球生态学(global ecology):研究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与全球变化。

其主要理论为:地球表面温度和化学组成受地球所有生物总体的生命活动所主动调节,并保持动态平衡。

5.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个体(individual)、种群(population)、群落(community)、生态系统(ecosystem)。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1.环境(environment):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2.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3.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1)综合作用:每一生态因子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在与其它因子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起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必有1-2个起主要作用,其改变会导致其它因子作用的变化,称为主导因子。

(3)阶段性作用:生物发育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4)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作用:一因子的作用不能完全由另一因子来替代,但如一因子数量不足,可部分由另一因子的加强来补偿。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等的影响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4.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the minimum):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况的营养物质的量。

在环境严格稳定状态下才适用。

5.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在众多的环境因素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素,叫限制因子。

6.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耐受性定律):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7.耐受性定律的特点:(1)每一种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耐受性不同,而且会随年龄、季节、栖息地不同而变化。

(2)生物的耐受限度随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而变化。

(3)不同生物种,对同一生态因子耐受范围不同。

(4)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处于非最适状态下时,对其它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也下降。

(5)生物对某一特定生态因子来说往往并不是在最适的地方生活。

(6)繁殖期常常是一个临界期。

8.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下限和上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即生态幅,又叫生态价。

其中包括最适生存区。

9.耐受范围的调整:(1)驯化: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通过自然驯化或人为驯化可改变生物的耐受范围,使适宜生存范围的上下限发生移动,形成一个新的最适度,去适应环境的变化。

(2)休眠(dormancy):当环境条件超出了生物的适宜范围(但不能致死),生物常常进入休眠(不活动状态)状态,来抵御暂时的不利环境。

这时生物对环境条件的耐受范围要比正常活动状态宽的多。

(3)昼夜节律和其它季节性节律变化:生物的耐受范围可随昼夜、季节呈现节律性变化。

(4)内稳态: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5)适应组合:生物对特定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的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征。

10.驯化(acclimation 或acclimatisation):如果一个种长期生活在最适生存范围的一侧,将逐渐导致该种耐性限度的改变,适宜生存的上下限会发生移动,并形成一个新的最适点,这一过程叫驯化。

11.影响地球表面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1)天气好坏,空气是否清洁。

(2)太阳高度角:以平行光束射向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与地面的交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角越小,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路程越长,辐射强度越弱。

(3)地球表面不同纬度,在不同季节,每天接受太阳辐射的时间呈周期性变化。

(4)地面的海拔高度、朝向和坡度,也引起太阳辐射强度和日照时间的变化。

12.光质的变化及其对生物的影响:光质的变化:光质随纬度、海拔高度、季节、昼夜而变化。

纬度低: 短波光多,纬度增加,长波光增加。

海拔升高短波光增加。

夏季短波光较多,冬季长波光较多;早晚长波光较多,中午短波光较多。

光质对生物的影响:(1)光质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不同色素有不同的光吸收(2)光质影响水中藻类的分布。

绿藻分布在上层水中,褐藻分布在较深水层中,红藻分布在最深层。

(3)光质影响光合作用产物。

红光对糖的合成有利,蓝紫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4)光质影响植物的形态建成、向光性与色素形成。

(5)光质对动物的影响:昆虫的可见光范围偏重于短光波,这便是用利用黑光灯诱杀农业害虫的机理。

短波的紫外线有杀菌作用。

长波红外线是地表热量的基本来源,对外温动物的体温调节和能量代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3.光照强度对生物的影响:(1)光照强度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与形态建成(光强影响动物生长、发育:蛙卵、昆虫卵的发育与光照强度的强弱有关。

光强影响动物体色变化。

黄化现象:植物在黑暗下不能合成叶绿素。

光照强度影响植物器官、组织的生长发育;果实的产量与品质;且能提高果实花青素含量,色彩好看。

)(2)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性(植物叶子的日运动反映了光强度和光方向的日变化。

温带树叶脱落是对光强度的年周期变化的反映。

光强度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不同种植物光合能力不同。

)(3)光照强度影响动物的行为(昼行性动物,夜行性动物。

动物每天开始活动的时间是由光照强度决定的。

)14.生物的光周期现象有哪些? 其原因是什么?生物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的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方式,称为光周期现象。

(1)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根据植物开花对日照长度的反应,可把植物分成四种类型: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萝卜、菠菜、小麦等。

短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如玉米、高粱、水稻、棉花等。

中日照植物: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时才开花的植物,如甘蔗只在12.5小时的光照下才开花。

仅少数热带植物属于这一类型。

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如蒲公英、四季豆、黄瓜、番茄及番薯等。

(2)动物的光周期现象1)繁殖:根据动物繁殖与日照长短的关系,也可将动物分成长日照动物和短日照动物。

2)昆虫滞育: 很多昆虫在它们生命周期的正常活动中,能插入一个休眠相,即滞育。

3)换毛与换羽:温带和寒带地区,大部分兽于春秋两季换毛,许多鸟每年换羽一次。

4)动物迁徙:鸟类的长距离迁徙都由日照长短的变化引起的。

15.冷害(chilling injury):温度在冰点以上,但低于喜温生物对温度的耐受下限而使生物受害或死亡。

16.冻害(freeze injury):冰点以下低温使生物体内形成冰晶,蛋白质失活变性造成生物受害或死亡。

17.生物对冻害的适应:耐受冻结和超冷现象。

耐受冻结(freezing tolerance):少数动物能够耐受一定程度的身体冻结,而避免低温伤害。

超冷现象(supercooling):动物(昆虫)体液温度下降到冰点以下而不结冰的现象。

18.春化作用(vernalization):必须经过低温诱导的发育或繁殖的作用。

19.极端高温对生物的影响:高温可能导致动植物的机体脱水,蛋白质凝固变形,酶失活或者代谢的组分不平衡,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20.温度系数Q10:Q10=T℃体温时的代谢率/ (T-10) ℃体温时的代谢率。

即温度每升高10 ℃,变温动物与植物代谢率的变化。

21.生物学零度(biological zero):或发育阈温度,生物开始生长发育的温度。

22.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和变温动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这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热量是一常数,称为有效积温,可用公式表示:K = N (T-C) ,即有效积温法则。

K:有效积温,N:发育历期,T:发育期间平均环境温度,C:生物学零度。

23.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上的应用:(1)预测某地区害虫发生的世代数;(2)可作为农业规划、引种、作物布局、预测农时的重要依据;(3)预测生物地理分布北界;(4)预测害虫来年发生程度;(5)利用天敌昆虫进行害虫防治时,可以用来计算天敌昆虫合适的释放时间(2)局限性:发育速率与温度并不都是直线关系;发育还受其它生态因子影响;发育起点温度通常在恒温下获得,而自然界是变温的。

24.温度与动物类型:根据有机体和环境温度的相互关系,动物可划分为:温血动物和冷血动物;或分为常温动物和变温动物。

根据有机体热能的主要来源,还可分为外温动物和内温动物。

25.异温动物:常温动物中具有休眠习性,在冬眠过程中体温降低的动物(熊)。

26.生物对低温的适应:(1)植物形态适应:芽和叶片受到油脂类物质保护、表面有蜡粉和密毛、植株矮小,常呈垫状或莲花状。

(2)植物生理适应:减少细胞中水分,增加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以降低冰点、增加抗寒能力。

(3)内温动物的形态适应:贝格曼规律: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个体比低纬度同类个体大。

阿伦规律: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个体身体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寒冷地区的内温动物在冬季增加了羽、毛的密度、提高了羽、毛的质量,增加了皮下脂肪的厚度。

(4)内温动物的生理适应:A 增加产热:颤抖性产热与非颤抖性产热。

B 逆流热交换机制:肢体中动静脉血管的几何排列,增加了逆流热交换。

C 局部异温性:肢体末端温度比核心温度低,减少了体表热散失。

D 热中性区:热中性区宽,下临界点温度低、下临界点温度以下曲线斜率小(增加产热)。

E 适应性低体温,冬眠。

(5) 动物的行为适应:迁徙、集群、穴居。

27.生物对高温的适应(1)植物的形态适应:生有密绒毛和鳞片;体色呈白色、银白色,叶片发光;有些植物叶片垂直主轴排列,使叶缘向光,;在高温条件下叶片对折;有的植物树干和根茎生有厚的木栓层,具绝热和保护作用。

(2)植物的生理适应: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的浓度,这有利于减慢代谢率,增加原生质的抗凝结能力;靠旺盛的蒸腾作用避免植物体过热。

(3)动物的形态适应:皮毛在高温下起隔热作用;夏季毛色变浅,具光泽;有些可利用热窗散热;多数哺乳动物的精巢持久的或季节性的下降到腹腔外,比体核温低几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