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生的观后感
平凡伟大的《中国医生》观后感四篇
平凡伟大的《中国医生》观后感四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医生》观后感《中国医生》是一部以中国抗击COVID-19疫情为题材的电视剧,讲述了中国医务人员在疫情期间的艰辛工作和奉献精神。
在这部电视剧中,观众们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医生们的平凡伟大,他们在抗疫一线默默奉献,坚守岗位,用自己的力量守护着人民的生命安全。
本文将对《中国医生》一事观后感进行分析和总结。
观影第一感受是,电视剧《中国医生》深刻展现了中国医生的职业精神。
在电视剧中,医生们时刻以患者为中心,不顾个人安危,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无私奉献,忠诚于医学精神。
他们在疫情期间放下一切,毅然投身抗疫一线,不顾个人利益,逆行而上,昼夜不停地工作。
在电视剧的情节中,我们看到了他们为了患者的每一个生命竭尽全力,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上都进行了超越。
电视剧《中国医生》也让我们看到了医生们的家庭团聚和感人的亲情。
他们在疫情期间无法与家人团聚,家庭因职业的特殊性而分离。
他们依然坚守着工作岗位,为了患者和家人一起,他们忍受孤独的痛苦,毅然选择了另一种生活。
虽然在电视剧中,有很多揪心的情节,但也有很多温馨感人的场景。
医生们与家人的团聚,让我们看到了平凡而伟大的家庭情感。
《中国医生》对于中国医务人员的无私奉献和伟大精神给人深刻印象,塑造了一批平凡的医务人员,也让观众们领悟到了生命的可贵和医生们的伟大。
电视剧带来的思考不仅局限于表面的情感共鸣,更多的是激发了人们对于医生职业的尊重和思考。
电视剧《中国医生》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社会文明的方向。
在电视剧中,医生们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展现了各行各业人士在疫情期间的团结和公益精神。
也展现了国家高效应对疫情的决心和行动力,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的抗疫经验和中国人民的团结与勇敢。
电视剧《中国医生》用最真实的镜头和最动人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医生们平凡而伟大的精神面貌。
他们坚守岗位,用自己的行动和奉献,保护着广大患者的生命健康,是我们社会中最可敬的人。
《中国医生》观后感心得范文5篇
《中国医生》观后感心得范文5篇《中国医生》有这么一刻,它就值得高分,因为它直白又实际地为公众呈现了医生在面对疾病的脆弱和无力,他们仍选择直面疾病,与之战斗,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中国医生》观后感心得范文,欢迎阅读!《中国医生》观后感心得【篇1】有时主流舆论会习惯性地赞美医生、拔高医生,而非以一个普通职业去看待医生、以普通人去看待医生,这在不知不觉间会影响一部分公众对医生的认知和期待:他们认为医生就该牺牲自我,认为医生就应该理所当然地治愈疾病。
因此,有些人去看病时,是带着一种消费心理的:我花钱看病了,你就得负责把病给我治好;我把人活着送过来了,人没了就是你医术不精、是你把人给治死了,你就得负责……很多医闹事件的发生都源于此:患者认为自己花了那么多钱,医生却没帮自己把病治好。
但患者错解了几个事实:一,医术的进步往往是技术的进步,就像朱良付说的,相比于医生,科技才是治病的最大力量;二,再安全的手术,都可能存在风险,这是概率问题,医生无法承诺百分百安全;三,这世上还有太多不治之症,以现在的医学技术仍无法攻克。
归结起来就是一个认知:医生并不是万能的。
医生会尽最大努力去救治患者,但家属也得有最坏的打算。
《中国医生》让我们看到医生面对疾病的无力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孙自敏,谈起她职业生涯的“至暗时刻”:“在1990年,做过我们科15年的白血病回顾性分析,做了以后让人家很凄惨,所有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就剩一个病人,最后那个病人还是不在了,就整个全军覆灭。
也就是我们这么多医生工作了15年,等于白干了,你没让一个病人活下来。
所以我当时不想当血液科医生了……医生再苦,它支持我们的是什么呢,就是成就感,但是我们没有任何成就感,病人都死了,你讲我们天天在做什么……”《中国医生》有这么一刻,它就值得高分,因为它罕见地为公众呈现了医生在面对疾病的脆弱和无力。
我们太习惯于“最后一刻营救”的神医传奇了,可事实上,医院里经常有这样无力的故事,医生经常要承认自己面对疾病的无力。
关于中国医生观后感最新范文 (精选3篇)
关于中国医生观后感最新范文 (精选3篇)篇一:《中国医生》观后感《中国医生》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触特别深刻。
电影讲述的“抗疫逆行者”,不仅仅是荧幕上的医务工作者,更是社会中的医生们。
既然成为了医生,就必须承担起为患者服务的责任,无论是在疫情时期还是在平常时期。
在电影中,谭松韵饰演的小护士为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她本是一名普通的推拿按摩师,但在疫情之际,她主动投入到抗疫的第一线,协助医生进行救治,这种无私的行为让人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
电影中也展现了许多医生和患者之间感人的互动。
他们不畏病痛,不惧危险,为了大家的健康都在不懈奋斗。
大家一起战斗的那种感觉,让我深深感动,感受到了医生的职业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
医生是一个光荣而崇高的职业,他们不仅需要拥有专业的医学知识,还需要抱着一颗敬畏和同情之心去面对患者、病痛和生命。
他们必须做到真诚、耐心、细心、专业和负责任,以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优秀的医务工作者,我们才能够健康地生活着。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医护工作者们的劳动和付出。
无论他们身份、职位、属性如何,他们都是为了一件事情而奋斗,那就是给患者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
我们应该不断的支持他们,向他们学习,为他们加油。
看完这部电影,我更加明白了医生这个职业的伟大和责任。
我会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每一件事情,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优质的服务,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支持和帮助他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中国医生》这部电影,让人看完之后深深地感悟到,作为医生,要拥有强烈的责任心,勇敢面对挑战。
这部电影最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的就是,医务工作者为抗击疫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的钢铁意志和浓浓情感守护了一个城市甚至整个中国人民的健康与安全。
电影中,我们看到了医生们的稚嫩,有人曾感说她们太年轻,然而,面对如此严峻的疫情,他们始终坚持不懈,用自己的简陋办公室进行诊疗,用自己的青春与汗水,离开家人迈步前行,看到这里,我想起雷锋曾说过的一句话:“生命不息,奉献不止”。
《中国医生》观后感800字最新5篇
《中国医生》观后感800字最新5篇《中国医生》观后感800字最新5篇《中国医生》呈现出真实动人的风格基调,医务人员们逆行出征、白衣为甲、舍生忘死挽救生命的举动让人为之泪目。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医生》观后感800字最新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
更多观后感相关内容推荐↓↓↓《中国医生》观后感800字1昨天终于去看了《中国医生》,感动、敬畏、感谢,是观看《中国医生》之后最突出的`三层感受。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曾一度让我们陷入恐惧与悲观之中,甚至有不少人还经历着生与死的考验。
疫情期间的那些焦虑、煎熬甚至恐慌,都让人不愿去回想。
可是当银幕上再次呈现出一幕幕抗疫的故事时,我们有的却不是恐惧或焦虑,而是感动、敬畏与感谢。
因为影片所勾勒的人物与事件都足够真实,能够轻易地引发我们内心的情感共鸣,于是才会显得如此动人。
说几个我喜欢的地方:对不完美人格的展示,比如想“插队”的欧豪,高傲的朱亚文,“扑街仔”易烊千玺。
张子枫只有一场戏,她的表演非常真挚感人。
片中明星无数,很多都戴着口罩,我相信他们不是为了露个脸才来客串这部戏。
袁泉,她太美了,如果让我选择一双透过防护服护目镜的眼睛,来在大银幕上代表中国女性面对疫情的沉着冷静、睿智勇敢、大气美丽,我觉得就该是她。
医患之间的感情也很好哭,看到这已经分不清是电影还是现实了,现实是最好的编剧。
我最喜欢的其实是一个小细节:方舱医院关舱后,两个小护士开心地在光秃秃的床板上躺倒说:“现在就想躺着,什么都不想了。
”多可爱啊,击退病毒的就是这些年轻的、活灵活现的姑娘,跟身边人没什么两样,她们就是英雄的模样。
我们是疫情的经历者,我们所经历的各不相同,但又在共同为抗击疫情做贡献。
中国医生,用前线视角,更深入的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艰难,更一线的战场。
当我们做好自身防护宅家时,是他们奋斗在一线;当面对未知病毒时,是他们在总结经验,研究有效治疗手段,他们有坚强,有挫败,但从未放弃哪怕一个生命。
当看到,插管、拔管、抢救时,非常害怕,每一次治疗都是在与死神搏斗,为的就是可以健健康康的回归原本的生活。
《中国医生》观后感范文5篇
【导语】当认真看完⼀部影视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写观后感了。
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筹莫展呢?《《中国医⽣》观后感》是⽆忧考为⼤家准备的,希望对⼤家有帮助。
1.《中国医⽣》观后感 在这个全民抗击疫情的紧张时刻,医院成为了战场,医护⼈员成了战⼠,⼀个个不畏艰险、主动请缨的医护⼈员感动了中国,全国各地的医疗队驰援湖北、冲在第⼀线让⼈动容。
⽽此时《中国医⽣》系列纪录⽚更是触到了我⼼底的柔软,让我看到了中国医⽣的伟⼤,同时也坚定了我⾛在医学道路上的脚步。
纪录⽚记录了多家省级医院⾥不同科室的故事,记录了多个医⽣平常但却不平凡的每⼀天,让我们看到了原来医⽣们也不是冷漠的对待⽣死离别,他们也不是⽆所不能。
医⽣也是普通⼈,也很脆弱,也有难处。
“医⽣是最希望患者能够活下去的⼈”。
他们待病⼈如⾃⼰的亲⼈,将⼼⽐⼼为他们考虑。
例如影⽚中的徐晔作为⼀名烧伤外科的医⽣,所⾯对的病⼈病情有很多较为严重的,同时花费也很巨⼤,他说:“患者的痛苦你是不能完全体会的,你能感受到的痛苦放⼤⼀百倍才是他体会到的。
我们做不到感同⾝受,所以我们要将⼼⽐⼼。
”语⾔朴素,却道出了亿万医护⼯作者的真⼼。
我们知道,从本科五年,到硕⼠三年,再到博⼠三年,再到规培,从住院医师,到主治医师,再到主任医师,培养⼀个技术精湛的医⽣,要近四⼗年,⽽培养⼀个医术精湛,医德⾼尚的医⽣,更是要付出更多的⼼⾎。
⽽⼀个医⽣在这条道路上要经历⽆数苦难,他披上⽩⼤褂学着前辈的样⼦与死神抢⼈,为的就是能够在医院这个充满绝望的地⽅给予⼈更多的希望。
或许他们不能让每⼀位患者都重获新⽣,甚⾄⾯对疾病时会显得束⼿⽆策,但他们会尽⼰所能,除⼈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
这部纪录⽚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将医⽣⼤爱⽆疆的仁⼼展现的淋漓尽致。
⼀个个真实的故事展现出病痛给普通家庭带来的冲击,也展现出了医⽣与患者⾯对共同敌⼈凝结出的诚挚情谊。
纪录⽚中的前辈们向我们展⽰了中国医⽣应有的模样,他们是我们医学⽣的榜样,更是我们中国的骄傲!2.《中国医⽣》观后感 当前,全国⼈民正在全⼒以赴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中国医生》观后感(精选7篇)
《中国医生》观后感(精选7篇)自从《中国医生》电视剧播出以来,它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堪称是2018年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该剧以医院中发生的各种故事作为主线,通过多角度的展现,呈现了医生们在工作中最真实的样子。
这部电视剧的影响力不只局限于国内观众,它也在国外广泛传播,向世界展现着中国现代医学的发展和成就。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结合自己的感受,选出7篇精选观后感进行分析。
第一篇来自“医学爱好者”,他说:“《中国医生》是我看过最真实的医学电视剧,它不仅展示了医生们的高超技术,也表现出他们的人性光辉。
在这个社会上,人们常常会忽略医生们的努力和贡献,但这部电视剧用情节和展现方式告诉了我们,医生们是值得我们尊敬和赞扬的。
他们面对着一个又一个的病人,他们的执着、耐心和担当,不要求回报,那些在电视剧中令人心酸的场景,也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
”接下来是“医疗文化研究会”的观后感,他们说:“这部电视剧不仅展示了医学领域的科技进步和人文关怀,还提出了新时代医疗模式的理念和价值——以病人为中心,注重医疗服务品质和效果。
这是现代医疗领域的发展方向,也是医工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
而《中国医生》电视剧也在尝试引导观众对于医疗行业的认识和意识,让观众更加了解现代医疗的实质。
”第三篇是来自“医学科普爱好者”,他分享了自己对于该剧中不同的病人故事的感悟:“在这部电视剧中,不只有普通的病人故事,也有一些极其罕见的病例。
但无论是哪种病例,剧中的医生们都坚守医疗专业的准则,发挥杰出的医疗技能,实现科技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而每个病人故事都是真实的反映现实医疗环境和医生们的苦涩经历。
这启示着我,在医疗行业中,医疗技术和患者服务是熨平矛盾的关键。
”第四篇来自医学生李阳,他说:“作为医学生,我十分敬仰那些为了医疗事业默默奉献的医生们,在这部电视剧中,我看到了这些医生们的执着和担当,他们风雨无阻,砥砺前行,给予了病人最好的医疗服务。
在他们的故事中,我看到了本行所需要的素养:医德医风,医疗技术,也包括防护设备的使用。
中国医生观看后的心得体会7篇
中国医生观看后的心得体会7篇篇1最近,我观看了一部名为《中国医生》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让我对中国的医生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他们不仅是医疗行业的精英,更是社会的守护者和人民的健康使者。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了医生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他们面对着繁重的医疗任务,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和专注。
他们不仅需要治疗疾病,更需要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
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患者带来希望和救赎。
医生们的工作并不轻松,他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以应对各种复杂的病情和患者。
他们需要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但他们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和职责。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医者仁心。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还看到了医生们的情感世界。
他们面对着生死离别,面对着患者的痛苦和挣扎,他们的内心也会受到深深的触动和煎熬。
但他们依然选择坚持下去,用自己的善良和爱心去温暖每一个患者的心灵。
对于我来说,这部纪录片不仅让我认识到了医生们的伟大和无私,更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作为一名医生,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具备高尚的医德和人文关怀。
只有真正关心患者,才能真正做到救治疾病,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和希望。
同时,这部纪录片也让我意识到了医疗行业的重要性。
医生们不仅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更是社会文明的传承者和守护者。
他们的付出和努力,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尊重和关爱医生们,支持他们的工作和事业,让更多的人受益。
总之,《中国医生》这部纪录片让我对中国的医生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患者带来希望和救赎。
他们用自己的善良和爱心去温暖每一个患者的心灵。
他们不仅是医疗行业的精英,更是社会的守护者和人民的健康使者。
我们应该更加尊重和关爱医生们,支持他们的工作和事业,让更多的人受益。
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健康和幸福的生活。
《中国医生》观后感(精选7篇)
《中国医生》观后感(精选7篇)中国医生观后感作为一部具有社会背景的纪录片,《中国医生》展现了我国医疗行业的真实面貌,深入剖析了医生们的奋斗与牺牲。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感受到了中国医生们的坚毅与付出,也对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深感思考。
以下是我对《中国医生》的一些观后感,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
第一篇:无私奉献的背后《中国医生》展现了中国医生们日常的工作状态,从各个层面揭示了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和压力。
在医疗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医生们要面对巨大的工作负荷和医患矛盾。
然而,在艰难的环境下,他们仍然坚守岗位,尽心尽力为每个患者提供帮助。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人深感敬佩。
第二篇:医生的使命与担当医生作为一个职业,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技术,还需要担负起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中国医生》中,许多场景让人感叹医生们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
在灾难面前,他们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去救助受伤的人们;在偏远山区,他们步行数十里,为贫困患者送去医疗帮助。
医生们的努力和付出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医疗事业的希望。
第三篇:医疗体制亟待改革尽管中国医生们在医疗一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中国医生》也无疑揭示了目前医疗体制存在的一些问题。
例如,医疗资源不均衡、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频发等。
观看纪录片后,我深感医疗体制亟待改革,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医生们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同时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第四篇:医者仁心的力量纪录片中的医生们不仅仅是冷漠的工具人,更展现了他们的温情和仁爱。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这个词。
不论是与患者之间的交谈,还是对患者亲切的陪伴,医生们始终坚守着对患者的责任和爱心。
这种关怀和温暖让患者们感受到了医生们的呵护,也让观众深受感动。
第五篇:医疗团队的协作《中国医生》中,观众还可以看到医生们在复杂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协作模式。
医生们互相配合,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并通过团队的力量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
中国医生观看后的心得体会5篇
中国医生观看后的心得体会5篇篇1作为一名资深文案策划与报告撰写专家,我有幸观看了电影《中国医生》,影片所展现的医护人员英勇抗疫的生动画面,不仅令人动容,更给予我深刻的启示。
在此,我将自己的体会与感想进行梳理和分享。
一、电影概述与个人感受《中国医生》以真实的视角展现了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医护人员坚守一线、舍小家顾大家的英勇事迹。
影片通过一系列感人至深的情节,还原了医护人员面对疫情时的紧张与不易,凸显了他们坚定的信念与无私奉献的精神。
观看过程中,我深感震撼,更为那些为了人民健康而默默奉献的医护工作者们感到由衷的敬佩。
二、电影中的核心精神电影中,医护人员面对疫情所展现出的勇敢与担当,无疑是最为核心的精神。
他们不惧风险,坚守在抗疫一线,时刻为患者着想,体现了医者仁心的崇高理念。
此外,团队之间的协作、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科学态度的坚持,也是电影传达的重要信息。
这些精神不仅体现在医护人员身上,更体现在每一个为抗疫做出贡献的人身上。
三、影片中的具体情节与感悟影片中,有几个情节令我印象深刻。
一是医护人员连续作战,疲惫不堪却依然坚守岗位;二是医护人员为抢救患者生命,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三是医护人员之间互相鼓励、互相支持的场面,体现了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这些情节让我深刻感受到医护人员在疫情面前的担当与奉献,也使我更加敬佩他们的职业精神。
四、电影对自身的影响与启发观看《中国医生》后,我深受启发。
首先,我认识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宝贵,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其次,电影中的医护人员让我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担当与奉献,他们的精神是我学习的榜样。
此外,电影也让我认识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以及在面对困难时,团队之间的支持与鼓励的重要性。
五、结合实际的体会与思考将电影中的感悟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我认为,作为一名文案策划与报告撰写专家,我应该学习医护人员的担当与奉献的精神,将这种精神融入到我的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同时,我也应该注重团队协作,与团队成员互相支持、互相鼓励,共同完成任务。
中国医生观看后的心得体会5篇
中国医生观看后的心得体会5篇篇1近日,我观看了一部名为《中国医生》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详细记录了疫情期间中国医护人员的英勇事迹和非凡经历。
观看过程中,我深深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也对中国医生的职业精神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首先,中国医生是疫情期间的“逆行者”。
他们面对的是一种全新的病毒,没有药物,没有疫苗,甚至没有经验可以参考。
然而,他们没有选择逃避,而是毫不犹豫地投身到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患者带来希望,为疫情的防控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中国医生是患者的“守护者”。
他们不仅需要治疗患者的身体疾病,还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
他们用自己的耐心和爱心,为患者带来温暖和关怀,帮助他们在病痛中找到希望。
他们的付出和努力,让患者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和力量。
此外,中国医生还是社会的“守护者”。
他们不仅需要面对疫情的挑战,还需要面对社会的各种复杂情况。
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做出了贡献。
他们的付出和努力,让社会更加美好和和谐。
在观看《中国医生》的过程中,我深深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
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患者带来希望和温暖;他们用自己的耐心和爱心,为患者带来关怀和支持;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做出了贡献。
他们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
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中国医生的职业精神。
他们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医学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高尚的医德和职业道德。
他们需要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和服务;他们需要尊重生命、关爱患者,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体验;他们还需要承担起社会责任,为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做出贡献。
总之,《中国医生》这部纪录片让我更加了解了中国医生的职业精神和英勇事迹。
他们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患者带来希望和温暖的人。
他们的付出和努力让我们感受到了人间的美好和力量。
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中国医生的职业精神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医生观影心得体会6篇
中国医生观影心得体会6篇篇1作为一名资深文案策划与报告撰写专家,我深知报告的严谨性和重要性。
近日,我观看了一部名为《中国医生》的电影,这部电影带给我极大的震撼和思考。
以下是我对中国医生观影的心得体会:一、电影背景与内容概述《中国医生》这部电影以抗疫为主题,讲述了中国医务工作者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英勇事迹。
通过真实的案例和感人的故事,展现了医务工作者在面对疫情时的无畏精神和专业素养。
二、电影中的关键情节与细节1. 疫情爆发:电影开头展现了疫情在武汉爆发时的恐怖场景,人们纷纷逃离,但医务工作者却选择逆行,坚守岗位。
2. 医务工作者的付出:电影中展示了医务工作者连续作战、疲劳不堪的场景,他们为了节省防护服,甚至连续工作数小时不喝水、不去厕所。
3. 患者的坚强与信任:电影中有很多患者与医务工作者相互鼓励、共同抗击病魔的情节,体现了患者对医务工作者的信任和感激。
三、电影所传递的价值与意义1. 医务工作者的英勇与奉献: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医务工作者的英勇和奉献精神,他们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用自己的行动守护了我们的健康和生命。
2. 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电影中展现了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抗击疫情的场景,这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精神和无畏精神。
3. 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电影中有很多情节展现了医务工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他们不仅治疗身体上的疾病,更关注患者的心灵需求。
四、个人感悟与思考1. 医务工作者的伟大:观看这部电影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医务工作者的伟大和无私奉献精神。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守护了我们的健康和生命,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2. 团结一心、共克时艰: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展现出了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精神。
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抗击疫情中,也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我们应该继续发扬这种精神,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3. 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电影中展现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这让我深刻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和脆弱。
中国医生观后感心得体会【四篇】
【导语】《中国医⽣》根据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真实事件改编。
讲述中国各地的⽩⾐逆⾏者在这场浩⼤战役中纷纷挺⾝⽽出、争分夺秒、浴⾎奋战在武汉前线,不顾⾃⾝安危守护国⼈⽣命安全的震撼故事。
以下是为您整理分享的中国医⽣观后感⼼得体会【四篇】,欢迎您的参阅。
1.中国医⽣观后感⼼得体会 7⽉15⽇,党群⼯作部/国家安全与保密处党⽀部组织⽀部党员观看电影《中国医⽣》,深刻感悟伟⼤“抗疫精神”,厚植许党报国情怀。
影⽚真实再现了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场景和历史:⾯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武汉及来⾃全国各地的医护⼯作者们为之流汗、流⾎、流泪,为之拼命,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他们以新时代的历史感、使命感、责任感,坚持⼈民⾄上、⽣命⾄上,最终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阶段性胜利,成就伟⼤“抗疫精神”。
观影涕零,感慨良多。
疫情能在较短的时间取得阶段性胜利,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坚强⽽科学的领导。
疫情爆发后,党中央统⼀指挥,号召全国⼈民共同⽀援武汉。
短短⼏天时间,来⾃全国各地的医护⼈员写下请战书,换上⽩⼤褂,迅速集结。
全国⼈民,以的勇⽓和决⼼共同保卫武汉,⼀场⽣死殊途的武汉保卫战在⼭川河流的见证下拉开了帷幕。
武汉“封城”,从省到村形成五级书记抓防控的领导机制,⼀级抓⼀级,层层抓落实。
各级党委发挥“主⼼⾻”的作⽤,带领勇敢的“战⼠”在疫情各条战线,冲锋陷阵,⽤⽣命⼒挽狂澜,限度减少国家和⼈民的损失。
伟⼤的中国共产党,我们为你⽽骄傲。
中国战疫的成功经验,源于中华⼉⼥团结⼀⼼的“连⼼锁”。
疫情刚⼀发⽣,14亿中国⼈万众⼀⼼,拧成⼀股绳,⽤实际⾏动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碧⾎丹⼼。
这种⽆穷⽆尽的“中国⼒量”和“中国精神”感天动地泣⿁神,打败了狡猾恶毒的“新冠君”。
中华民族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中,发扬了“长征精神”“井冈⼭精神”“延安精神”“红船精神”,以“泰⼭压不倒,洪⽔冲不⾛”的毅⼒,向世⼈证明了没有翻不过的⾼⼭,没有蹚不过的险滩。
中国医生观后感
中国医生观后感中国医生观后感(通用5篇)中国医生观后感1当前,全国人民正在全力以赴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在这场战斗中,医院就是战场,医护人员就是战士。
连日来,一个个不畏艰险、主动请缨的医护人员感动,全国各地的医疗队驰援湖北、冲在线让人动容。
《医生》系列纪录片受到广泛关注也在情理之中。
正如这部纪录片的宣传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所传递,无数医生用救死扶伤和医道仁心的故事温暖着人心,传递正能量。
医疗题材纪录片是近年形成的一股创作潮流,产生了《急诊室的故事》《人间世》《生门》《手术两百年》等一批广受观众喜爱的优秀纪实类作品。
其中既有传统电视台纪实栏目的坚守,也有新兴互联网视听平台的加入。
可以说,不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危急时刻,还是风平浪静的日常生活中,当下社会都迫切需要对医学和医疗体系有更多了解。
为此,上述作品秉承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揭示出社会热点背后的多元面向,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医疗的科技、社会影响和人文精神。
《医生》是上述创作潮流中的最新代表。
它引发关注,首先在于它所蕴含的打动人心的力量。
这既来自于病痛给普通家庭带来的冲击,也来自于医生与患者面对共同敌人凝结出的诚挚情感。
疾病是对人类生命最严酷的拷问,它所带来的冲击不仅是身体和经济上的,还有心理和精神方面的。
《医生》充分利用纪录片这一形式,对现实生活展开近距离地XX描摹。
在第四集中,一位老年患者在手术前一天恰逢生日,儿子担心引发父亲的心理负担而忍住没有庆祝,原本预计8小时的手术进行了10个小时还没结束,家属的情绪也濒临失控影片反映的这些现实常常能够唤醒观众自身生活的体验,进而引发情感共鸣。
然而,疾病也教会我们更好地珍惜生命、直面困难、积极生活,这也是整部影片一直呼吁的。
虽然题材足够吸引眼球,但创作者在拍摄和剪辑的过程中保持冷静,避免过度煽情,尽量通过对一个个治疗过程中医患之间共同努力的展示,鼓励人们坚强面对疾病,展现出文艺创作的态度和温度。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心得10篇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心得10篇《中国医生》呈现出真实动人的风格基调,医务人员们逆行出征、白衣为甲、舍生忘死挽救生命的举动让人为之泪目,《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心得有哪些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心得,欢迎查阅!《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心得1冬末春初的这场疫情,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是在这场看不见敌人的战“疫”中,孕育并诞生了伟大的“抗疫精神”,有攻坚克难的奋斗与斗争精神、有积极作为的责任与担当精神、有充满信心的乐观与团结精神……正是这些“抗疫精神”,才让疫情形势出现了积极向好态势,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同样需要“抗疫精神”,因此,广大青年人尤其是青年干部要把“抗疫精神”融入到基层中,身心皆到基层,奋力书写心中所向往的“诗和远方”。
把积极作为的责任与担当精神融入基层,不断促进自身成长。
在这场看不见敌人的战“疫”中,有许许多多的青年人冲锋在前。
有竭尽全力救治患者的青年医生;有骑行4天3夜辗转300多公里返岗的青年女医生;有忙于防疫工作无暇顾及待哺孩子的青年女城管;有主动请缨到方舱医院巡逻的青年女民警;有兢兢业业排查登记、测量体温的青年志愿者;有加班加点生产医药物资的青年员工,无数青年人纷纷化身钢铁卫士为人民群众构筑了一道坚固的“防火墙”,把积极作为、慎终如始的责任与担当精神发挥的淋漓尽致,充分彰显了青年人的价值取向。
当然,并非所有的青年人都有机会到战“疫”一线去一展所长,但是却可以到基层去历练。
凡成大事者,必从基层做起,基层天地广阔,基层大有可为,基层是人才的炼金石,因此,广大青年人要把把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结合起来,要到基层去、到艰苦环境去,同时把积极作为的责任与担当精神融入灵魂血脉,用汗水浇灌承诺,不断促进自身成长。
把攻坚克难的奋斗与斗争精神融入基层,不断锤炼过硬本领。
在战“疫”初期,无数青年医务人员、青年党员、青年志愿者冒着被感染的危险,迎难而上与未知的疫情“死磕”;在战“疫”过程中,无数青年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地拼命寻找新冠病毒的“解决之法”;在战“疫”后期,基层青年干部全力以赴抢抓春耕生产。
电影《中国医生》的观后感(精选5篇)
电影《中国医⽣》的观后感(精选5篇)电影《中国医⽣》的观后感(精选5篇) 看完某⼀作品后,相信⼤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是时候写⼀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下了。
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是⼩编精⼼整理的电影《中国医⽣》的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电影《中国医⽣》的观后感篇1 电影《中国医⽣》作为建党百年⼤庆的献礼巨制,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争的真实事件改编,全景式记录了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抗疫⽃争,再现英雄城市英雄⼈民的抗疫故事。
昨晚的《中国医⽣》感动了⽆数⼈,这是⼀部致敬抗疫医务⼈员的影⽚,更是⼀部表现中国⼈民众志成城精神的影⽚。
2020年在疫情突发的时候,我们的中国医⽣坚守医疗岗位,时刻充满⼒量,从死神⼿中夺回⽆数条鲜活的⽣命,他们不是神,却⽤⾃⼰的肩膀,扛起了⽣命,不顾危险,将⾃⼰的⽣命堵在了死神与病⼈之间。
有谁记得他们也为⼈⽗母,为⼈⼦⼥,但在国家⼈民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舍弃了⾃⼰的⼩家庭,义⽆反顾的投⾝到这场战⽃中去,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作为⼀名医护⼈员,在观影途中,我们⽆数次热泪盈眶,他们虽然在⼯作中有不公平,不被理解的时候,但是他们依然不忘初⼼,不曾放弃⾃⼰的信仰,依然⽆私的奉献⾃⼰。
我觉得⾃⼰和他们的差距还很⼤,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今后要不断提升⾃⼰的专业技能,担负起⾃⼰应有的责任,⽆愧于这⾝⽩⾊战袍。
电影《中国医⽣》的观后感篇2 昨晚看完《中国医⽣》,作为⼀名医⽣的我,热泪盈眶,当今这个时代需要英雄,但同时也产⽣英雄。
疫情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但是它的危险却堪⽐战场,没有医护⼈员、⼴⼤党员、志愿者和⽼百姓,这场抗疫之战我们不会这么快胜利。
回顾抗疫,展望未来,伟⼤的抗疫精神必定让我们更加珍惜⽣活、⿎舞⼈⼼。
疫情虽然已过去,仍要居安思危,谨遵防控规定,保护⾃⾝健康。
同时,愿全社会关⼼那些疫情下受伤的⼈,也希望他们站起来更加坚强,祝愿世界更好! 感谢《中国医⽣》,感谢疫情中⽆私奉献、坚守岗位、配合防疫的⼈们! 电影《中国医⽣》的观后感篇3 这部电影让更多⼈知晓医⽣这个⾏业,什么是担当,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奉献,什么是牺牲,在这场战役⾥表现的淋滴尽致。
2022《中国医生》个人观后感五篇
2022《中国医生》个人观后感五篇《中国医生》以医患为什么无法相互理解为出发点,以平视的目光,让公众看到去掉光环、那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22《中国医生》个人观后感,欢迎参阅。
《中国医生》个人观后感一镜头下,一线医护工作者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深深地引起了观众的感触,在“感动”“哭了”等一众评论声中,“为中国医生应援”登上热搜,“网红医生余昌平吐槽医院伙食”也紧随其后引发热议。
同时,该纪录片也从医生、患者、家属等多维角度,对“心理干预”、“替代性创伤”等“灾后”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温度和技术两者同等重要从无从下手到从容不迫,短短几个月时间里,中国战疫逐渐迎来尾声,这不仅取决于我国医护工作者的拳拳之心,更与我国较为前沿的医学技术发展息息相关。
《中国医生》战疫版从开篇就对大众输出了多个专业概念,该纪录片如一本医学百科,让观众快速吸收到医学知识。
从院感科及院感专家等名词,到清洁区、缓冲区、污染区这些病房区的划分,再到医护人员防护服的穿戴培训,《中国医生》战疫版在科普“防疫“知识上下足了功夫。
这令许多观众意识到——有很多医生、护士之外的角色,也在幕后为疫情而奋战。
有在医护人员和病源之间筑起的一道安全屏障,既保护病人也保护医护人员不受到感染的院感科医生;也有划分清洁区、缓冲区、污染区的院感专家;还有科学指导防护服正确穿戴流程的工作人员们。
他们以另一种形式,守护着一线医护人员的安全。
不仅治愈你的肺,更要治愈你的心在《中国医生》战疫版最新曝光的第二期预告片《悲怆》中,新冠肺炎患者的身影一一闪现,他们或积极或忧愁,疾病影响下的心理问题亟待解决,心理干预成为治疗的关键手段。
片中,已经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何杰,在医院中目睹身边的病友们相继离去,内心一度陷入崩溃。
在治疗的关键期,医护人员对他进行了“心理干预”的治疗方案,联系何杰的妻子来到医院进行鼓励陪伴,最终战胜了病魔。
存在心理问题的远不止是病患,同样还有许多医护者。
《中国医生》观后感(9篇)
《中国医生》观后感(9篇)中国医生》根据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真实事件改编,这场战疫我们奋战到底,那么《中国医生》观后感怎么写呢?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中国医生》观后感精选,欢迎阅读!《中国医生》观后感1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这场战役中,无数医护人员冲在第一线上,是抗击疫情的第一道防火墙。
而连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成为最美逆行者,以他们的负重前行,守护我们的岁月静好。
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这一背景下,视频网站及时上线了纪录片《中国医生》,自然受到广泛关注,稳居纪录片热度榜首;该纪录片也赢得极好口碑,豆瓣评分高达9.3分。
《中国医生》深入全国各地六家大型三甲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南京鼓楼医院、西交大一附院、浙江省人民医院、中科大附一院、河南省人民医院)的妇产科、急诊科、肿瘤科、麻醉科、手术室、ICU等不同科室,进行了长达一年的纪实拍摄,记载了几十位高尚但不高冷、有血有肉的医护形象,也以小见大地呈现了关于中国医生的一切。
在肺炎疫情的当下,观看这部纪录片自然有别样的感触。
不过我们更希望,在了解中国医生的一切后,能够唤起更多人对于医生这一职业的尊重和爱护,而不是只在需要他们的时候,才想起珍惜他们。
《中国医生》观后感2本来这举国上下是喜气洋洋、快快乐乐的,整片神洲大地都充满了幸福感。
但我们却在武汉收到了挑战书,还没等我们准备好,它就开始肆虐,病人眼开越来越多,但病毒还是不停手,国家为了顾全大局,不得不把武汉封城。
病毒啊,病毒,你可知,因为你让多少年轻的医生丧失了生命,让多少幸福的家庭破灭!因为你,我们没有办法上学,没有办法高效率的学习知识!你可知,因为你多少干部,警察,整天整夜的不合眼,操碎了心!这一条条生命,一个个家庭,就这样,让你吞噬了我们的老师冒着危险为我们制作网课,不辞辛苦,就是为了让我们继续学到知识。
让我们不受疫情的影响。
现在,你渐渐地不再肆虐,平静下来。
显然,你还有些良知。
但你可知,因为你这次玩笑,让多少人为你陪葬吗?全中国上上下下几万人,就因为你,丧了命。
中国医生观影心得体会6篇
中国医生观影心得体会6篇篇1在观看了电影《中国医生》后,我深受触动,感慨良多。
这部电影不仅展现了中国医生在抗击疫情中的英勇形象,也揭示了医护人员的职业精神和无私奉献。
以下是我对观影体验的详细心得体会。
一、电影概述《中国医生》以真实的抗疫背景为题材,通过精彩的剧情和鲜活的角色,生动展现了医护人员面对疫情时的勇敢与坚守。
电影中,医生们舍小家顾大家,时刻把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为抗击疫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二、情节细节分析1. 电影中对于医护人员的工作状态进行了深入的刻画。
他们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坚守在第一线,长时间的工作,巨大的压力,都考验着他们的职业素养。
2. 角色的情感描写也非常细腻。
医生们在救治患者的过程中,与患者共同面对生死,建立了深厚的情感。
3. 电影中的场景细节也让人印象深刻。
医院内的紧张气氛,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都让人感受到了疫情的严峻和医护人员的艰辛。
三、个人感悟与体验观看这部电影,我深受启发。
首先,我深深地被医护人员的职业精神所感动。
他们面对疫情,无所畏惧,坚守岗位,为患者的生命安全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其次,电影中的亲情、友情和爱情也让我感动不已。
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人们更加珍惜亲情和友情,这种情感也让我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刻。
四、对医护人员的敬意与理解通过这部电影,我对医护人员的敬意更加深厚。
他们不仅是医疗技术的专家,更是心灵的守护者。
他们在面对疫情时,不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还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我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更加深入,更加明白他们的职业精神和无私奉献。
五、对未来展望与反思通过观看《中国医生》,我对未来的医疗发展有了更深的思考。
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加尊重医护人员的劳动,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以防止类似疫情的再次发生。
同时,我也希望社会更加理解和支持医护人员,让他们在工作中得到更多的关爱和尊重。
六、总结总的来说,《中国医生》是一部非常感人的电影,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医护人员的职业精神和无私奉献。
中国医生观后感心得体会7篇
中国医生观后感心得体会7篇当我们觉得自己成长了许多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心得体会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心得体会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
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更好?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医生观后感心得体会”,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中国医生观后感心得体会【篇1】电影《中国医生》深刻的诠释了什么是“中国精神”。
国有难,操戈披甲;民有困,八方支援。
在这场全球瞩目的疫情防控战役中,4万余名医护人员在武汉留下了一个个动人的身影,也把“英雄”二字牢牢地刻在了国人心上。
一份份请战书仍然历历在目,一声声“让我来”依然深深地感动着所有中华儿女。
他们的面孔,我们或许无法知晓,但他们悉心救治病人的每一个瞬间,他们为国为民的伟大精神,却是那么闪耀动人、那么感人肺腑,值得我们永远感怀、永远铭记。
有一种温暖叫中国援助,有一种传递叫中国精神。
据统计,随着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中国政府已经宣布向82个国家和世卫组织、非盟提供对外援助,并且在援助物资上都印有“千里同好,坚于金石”“青山一道,同担风雨”“肝胆每相照,冰壶映寒月”等美好寄语,堪称“世界诗词大会”。
文字的背后,饱含了中国人民“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深情厚谊、彰显了中国和世界各国共同战“疫”的坚定决心。
历经五千年栉风沐雨,中华民族始终传承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精神,这是华夏儿女割不断的共同的文化传承,它诠释了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中国精神,凝聚起捍卫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义力量,推动世界文明的巨轮劈波斩浪,奋力驶向充满希望的明天。
这精神,始于中华五千年文明积淀的文化认同。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沧桑岁月凝聚的精神力量,在这片神奇的黄土地上,洋洋洒洒写下了辉煌壮丽的华章。
风雨疾来,唇亡齿寒;唇齿相依,同舟共济。
正是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普遍认同,让“志和者,不以山河为远”,纵然时空相隔,也要跨越山海逆行相助。
在古代,文化认同藏在辛弃疾的水龙吟里,也藏在范仲淹的生死忧患里,更藏在屈原的国殇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医生的观后感2021年中国医生的观后感范文(通用9篇)中国医生的观后感1很多患者不理解医生,一大原因是他们认为医生太“冷漠”了,这边家属为了病人心急如焚,但医生却“事不关己”,显得“敷衍”,冷漠又冷血。
但医生是真的是冷漠吗?或者我们换个角度提问,医生应该跟每个患者成为朋友,急他们之所急,悲他们之所悲吗?在以前的宣传中,我们似乎一直在倡导医生这么做,要跟每个患者成为朋友云云,让对患者有求必应云云。
可在实际操作中,这并不可能,要知道我国每天就诊的人数超过2000万,每个医生每天要面对的病人太多。
医生再博爱再有同理心,他的情感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他无法面面俱到地照顾到所有病人和家属的全部情绪。
我们不能以圣人和超人的标准来要求医生。
南京鼓楼医院最年轻的副主任医师魏嘉,有个罹患胃癌晚期的病人,才二十几岁,特别年轻也特别乐观,这让魏嘉最挂心也最揪心,所以一直尽量为她多做点什么。
但纪录片最后,魏嘉提到,以前有前辈建议她,“特别是对肿瘤科医生来说,不要跟病人做朋友,因为你跟他投入私人的感情越多,有可能你后面会自责、失落、伤心,会更难过,很长时间走不出来。
”医生也害怕伤心。
他们并非拒绝付出情感,而是需要克制情感,因为他们面对的是来来往往的患者,而死亡每天都在医院里发生。
魏嘉虽然并未听从前辈的话,她还是对这个乐观的患者上心,但这也非意味着那些没能成为她朋友的患者被她怠慢了。
专业是本分,朋友是情分。
南京鼓楼医院烧伤科住院医生徐晔,25岁就博士毕业,工作三年后遇到自己职业生涯“难以跨越的沟壑”。
一名全身95%重度烧伤的老年患者,他的家里人为了给他看病,拿出家里现有的全部积蓄,但依然凑不够高昂的医疗费用,因为一次又一次的植皮手术,总体花费得100多万。
徐晔帮患者争取到了2万元的援助基金,尽力劝说患者家属坚持治疗,因为患者出院离世的可能性极大。
但患者家属还是强行出院了。
徐晔赶到时,面对空荡荡的床位还是有一丝失落,他是真心希望患者得到救治,却也知道家属面临的困境。
年轻的医生类似的经历多了,心理能承担的极限就会提高。
徐晔事后说:“为什么有人说有的医生看起来很冷酷?不是冷酷,他是冷静。
因为你现在的这种情况,他早就见过无数个了,所以他才会显得如此的冷静。
这个过程是每个医生都会去经历的。
”也就是说,当患者家属指责医生“冷漠”时,家属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他们很可能是第一次看到亲人遭遇险境。
但家属也忽略了,今时今日患者的情况、家属的反应,在医生的职业生涯中,他们已无数次遇到过。
医生并非麻木,他们的波澜不惊,是专业、经验和经历累积后的冷静。
慌乱、不安、痛哭留给家属就够了,慌乱之中需要冷静的医生做出专业的判断。
冷静不等于冷漠。
中国医生的观后感2有时主流舆论会习惯性地赞美医生、拔高医生,而非以一个普通职业去看待医生、以普通人去看待医生,这在不知不觉间会影响一部分公众对医生的认知和期待:他们认为医生就该牺牲自我,认为医生就应该理所当然地治愈疾病。
因此,有些人去看病时,是带着一种消费心理的:我花钱看病了,你就得负责把病给我治好;我把人活着送过来了,人没了就是你医术不精、是你把人给治死了,你就得负责很多医闹事件的发生都源于此:患者认为自己花了那么多钱,医生却没帮自己把病治好。
但患者错解了几个事实:一,医术的进步往往是技术的进步,就像朱良付说的,相比于医生,科技才是治病的最大力量;二,再安全的手术,都可能存在风险,这是概率问题,医生无法承诺百分百安全;三,这世上还有太多不治之症,以现在的医学技术仍无法攻克。
归结起来就是一个认知:医生并不是万能的。
医生会尽最大努力去救治患者,但家属也得有最坏的打算。
《中国医生》让我们看到医生面对疾病的无力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孙自敏,谈起她职业生涯的“至暗时刻”:“在1990年,做过我们科15年的白血病回顾性分析,做了以后让人家很凄惨,所有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就剩一个病人,最后那个病人还是不在了,就整个全军覆灭。
也就是我们这么多医生工作了15年,等于白干了,你没让一个病人活下来。
所以我当时不想当血液科医生了医生再苦,它支持我们的是什么呢,就是成就感,但是我们没有任何成就感,病人都死了,你讲我们天天在做什么”《中国医生》有这么一刻,它就值得高分,因为它罕见地为公众呈现了医生在面对疾病的脆弱和无力。
我们太习惯于“最后一刻营救”的神医传奇了,可事实上,医院里经常有这样无力的故事,医生经常要承认自己面对疾病的无力。
这丝毫不会损耗医生的职业光芒,相反,医生这个职业让人尊敬,就在于医生哪怕时常被无力感击中,他们仍选择直面疾病,与之战斗。
就像有人说的,我们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的尊重,并非医生万能,而在于他们代表了人类可以用知识和科学去对抗自身的无常与脆弱性的希望之光。
气馁归气馁,孙自敏还是迎难而上,她立志要攻克白血病。
自2000年起,孙自敏带领她的.团队进行非血缘脐带血移植,终于攻克了脐带血移植中植入率的难题,目前她所在的科室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脐带血移植中心,给许多白血病患者带去了希望。
中国医生的观后感3当前,全国人民正在全力以赴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在这场战斗中,医院就是战场,医护人员就是战士。
连日来,一个个不畏艰险、主动请缨的医护人员感动,全国各地的医疗队驰援湖北、冲在线让人动容。
《医生》系列纪录片受到广泛关注也在情理之中。
正如这部纪录片的宣传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所传递,无数医生用救死扶伤和医道仁心的故事温暖着人心,传递正能量。
医疗题材纪录片是近年形成的一股创作潮流,产生了《急诊室的故事》《人间世》《生门》《手术两百年》等一批广受观众喜爱的优秀纪实类作品。
其中既有传统电视台纪实栏目的坚守,也有新兴互联网视听平台的加入。
可以说,不论在抗击新冠病毒的危急时刻,还是风平浪静的日常生活中,当下社会都迫切需要对医学和医疗体系有更多了解。
为此,上述作品秉承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揭示出社会热点背后的多元面向,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医疗的科技、社会影响和人文精神。
《医生》是上述创作潮流中的最新代表。
它引发关注,首先在于它所蕴含的打动人心的力量。
这既来自于病痛给普通家庭带来的冲击,也来自于医生与患者面对共同敌人凝结出的诚挚情感。
疾病是对人类生命最严酷的拷问,它所带来的冲击不仅是身体和经济上的,还有心理和精神方面的。
《医生》充分利用纪录片这一形式,对现实生活展开近距离地描摹。
在第四集中,一位老年患者在手术前一天恰逢生日,儿子担心引发父亲的心理负担而忍住没有庆祝,原本预计8小时的手术进行了10个小时还没结束,家属的情绪也濒临失控影片反映的这些现实常常能够唤醒观众自身生活的体验,进而引发情感共鸣。
然而,疾病也教会我们更好地珍惜生命、直面困难、积极生活,这也是整部影片一直呼吁的。
虽然题材足够吸引眼球,但创作者在拍摄和剪辑的过程中保持冷静,避免过度煽情,尽量通过对一个个治疗过程中医患之间共同努力的展示,鼓励人们坚强面对疾病,展现出文艺创作的态度和温度。
影片塑造了生动感人的医生群像。
大量纪实性段落展现了当下医生们所面临的挑战和抉择,既有在应对疑难和重症过程中的判断、选择甚至是冒险,也有面对患者和家属的耐心、诚恳甚至是无奈。
在集中,有一条长镜头完整记录了朱良付大夫用手机录制他和患者家属术前交流的告知确认环节,真实表现医生面对医疗过程不确定性时的无奈,但这并不影响他在寒夜一次又一次从家中赶赴急诊现场,在查房过程中他频频和患者开玩笑,用最简单的语句鼓励患者积极康复。
第四集中的孙自敏大夫长期从事血液病治疗,她一度因为治愈率很低备受打击,甚至不想继续从事这个职业。
但也正是这些人间疾苦让她立志要攻克难关,最终带领自己的科室成为世界上知名的脐带血移植中心。
医生凭借医术给患者带去治愈和慰藉,文艺作品通过故事给社会带来更多的信任和力量。
这些真实、鲜活、普通的医生,让影片的弹幕和评论充满敬意。
“我们是同一条战线上的战友,我们的共同敌人是疾病本身”,这些质朴的话语由拍摄对象讲述出来,更能引起共鸣。
可以说,《医生》主动呼应了社会热点,通过贴近式的拍摄展现了医疗卫生的最新成果。
同时,影片也弘扬了、诚实、信任、勇气,让我们能够切身感受到医者仁心的力量。
这正是危难之际,他们勇于向着“战场”逆行的原因。
据了解,《医生》中的多位医护人员正在湖北抗击疫情的线,祝福他们平安凯旋。
中国医生的观后感4身边有几个医生朋友,平日里聚会总聚不齐,问起他们的工作感受,一个字“累”。
第三方机构做的一个调研《2019医师幸福感指数研究报告》,在“中国医师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提及率%”这一选项上,“超负荷工作量使得医师身心俱疲”是提及率最高的问题。
而就“工作量大、强度高”这一指标,认为“基本符合+100%符合的医师占比60.8%,接近2/3的医师同意这种观点,医师工作量大、强度高是一种行业共识。
数字若显得无感,《中国医生》的实况拍摄就让人看得真切。
朱良付是河南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主任,同时也是医院心脑血管绿色通道的发起者。
心脑血管病是我国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
发病紧急,短时间内得不到救治就容易致残乃至致死,很多大型医院为此专门设置了绿色通道。
所谓的绿色通道,按纪录片中的说法,要像军队一样的,要做到24小时全天候,所有医生链条都是住院值班,才能做到争分夺秒去抢救患者。
医院的绿色通道是朱良付发起的,所以刚开始每次急诊,不管凌晨几点,他都亲自来。
一台又一台的手术,一个又一个的病人,忙到凌晨是常有的事,而有时下班匆匆回家吃了饭,接到急诊室电话又立即往医院赶。
主管护士对着镜头说道,“有一天朱主任的病人做到夜晚12点,还有16台造影,做到凌晨5点,他们才休息。
”继而她又感慨了一下:“绝对不让自己的孩子当医生,实在是没有一点生活的乐趣,没有生活质量的,家庭根本就没有办法管。
”24小时随叫随到、长期高强度的工作、饮食不规律、作息不规律,是很多医生的工作状态。
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主任王东进,同样是全年无休、全天无休。
纪录片拍摄他的那一天,他连做了三台手术,17个小时。
17个小时得像雕塑一样站着,全神贯注地进行精密的手术。
王东进说,“心脏外科就是得身体最好,身体不好的,站台站不住的就被淘汰掉了。
”而他患有严重的颈椎病,曾经痛到得戴着颈托才能上手术台,而因长期站立他腿部静脉曲张,得常年穿着弹力袜。
那么医生自个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劳累的?朱良付的话特别令人触动。
他说,“天天就这样作息不规律,工作量大,我就担心有时候我会突然死掉,但是我不能死,我家庭的责任都没有尽到,我自己的医疗责任也没有尽到。
我现在是主任医师,我们差不多要用25年才有可能培养出来,我现在44岁,如果我死了,那就是浪费国家资源。
”一个救死扶伤的医生,担心自己“过劳死”,又得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能死、不敢死”——医生的劳累、付出、担当和牺牲,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