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春花正确理解管理和树立正确的
管理的尝试-陈春花(阅读笔记)
管理的尝试-陈春花(阅读笔记)一、什么是管理?管理没有对错,只有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管理实际上是人、物、事三者的辩证关系,不同的组合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而管理,就是确保人与物结合后能够做出最有效的事来。
要想提升绩效,就要对此三者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第一,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每一层管理者确定下一层管理者所要明确做的事情。
第二,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这是管理的基本规律。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没有对错,就看是否可以为企业解决问题,产生效益。
第三、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
事实上,人是无法管理的,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尊重而不是管理,尤其是具有自我实现能力的人,更加觉得提供平台给他发挥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企业管理更重要的是清晰的界定必须要做的事情以及做事的标准,而不是只关心人的态度和表现。
第四、衡量管理水平的唯一标准是能否让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合二为一。
员工的“忠诚”的衡量应该是员工对于组织目标的贡献而非其他。
很多企业老板对于员工忠诚看得如此之重,根本原因是管理水平不够,只能够靠无价的情感来弥补,有能力的员工得不到满足迟早会离开,企业想长久发展也是不可能的。
第五,管理就是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资源。
管理需要资源,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
在管理架构中,管理者处于架构上层,因此有了资源及资源的分配权,但是上层的管理人员离顾客越远,而与接触一线的员工反而没有资源以及资源运用的权力。
二、我倡导的管理观第一,管理只对绩效负责。
无论你采用何种管理形式和管理行为,只要是能够产生绩效的,我们就认为是有效的管理行为和管理形式;如果不能够产生绩效,这个管理行为或者管理形式就是无效的,我们就可以确定后者就是管理资源的浪费。
功劳与苦劳?能力与态度?才干与品德?第二、管理是一种分配。
管理是在责任的基础上所做的行为选择,我们需要在界定责任的同时,配备合适的资源,并让人们可以分享到管理所获得的结果。
陈春花管理第一节心得
建筑公司普通职工安全演讲稿安全生产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给大家做一次关于建筑公司普通职工安全生产的演讲。
安全生产是我们公司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因此,我想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安全生产关乎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全。
我们每天都要在建筑工地上面对各种工程和设备,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发生事故,导致个人受伤甚至生命危险。
而且,一个小小的事故可能会对整个工程项目带来严重的影响,导致很多方面的损失。
因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安全措施,做好个人的防护措施,确保自己的安全。
其次,安全生产关乎公司的持续发展。
一直以来,我们公司都以安全生产为首要任务,注重培养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养。
只有在安全的工作环境中,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才华,为公司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而且,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会带来物质损失,还会对公司的声誉和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每位员工都应该认识到安全生产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性,并将之视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最后,安全生产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和配合。
在安全生产中,没有小事,只有小节。
我们每个人都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装备。
同时,当发现有安全隐患时,要及时上报,不能因为一时的疏忽而造成事故。
此外,我们还应该互相提醒和关心,建立紧密的安全生产团队,共同维护工作环境的安全。
为了确保公司的安全生产,我呼吁每一位员工都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时刻保持安全意识,加强安全知识的学习和培训,积极参与公司的安全管理工作。
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就能够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稳定的工作环境,为公司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陈春花《管理的常识》读后感范文
陈春花《管理的常识》读后感陈春花《管理的常识》读后感范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陈春花《管理的常识》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陈春花《管理的常识》读后感1“管理”两个字确实看起来非常抽象且空洞,但读完陈春花老师写的《管理的常识》,虽说是“常识”,却蕴含丰富的内容,精辟的见解,化“抽象”为“具体”,化“空洞”为“饱满”,助你慢慢领悟“管理”的真谛所在。
作为管理者,《管理的常识》一书值得好好读读,可以在工作中做为理论与行为衔接的对照思考,将会使你进一步认识到———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1、什么是管理的基本规律陈老师把“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作为管理的基本规律,是因为我们在管理中常常犯错误,常常忘记了管理这一条基本的规律。
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喜欢评判对错,但是管理上的对错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管理是要解决问题的。
在我们的管理中,为什么效率非常低,陈老师认为,原因在于很多人做出决定,不是马上去执行,而是去评判对错。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有时遇到问题,管理者一般会要求寻找原因和责任,而忽视了去“面对事实,解决问题”,这样将来这个问题可能经历了不会再犯,但如果不训练解决问题的能力,下次遇到新的问题,就不知道如何马上去解决,也不会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
2、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管理是服务,最直接的意义就是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面对事实,解决问题”最终服务于经营。
管理与经营是管理者需要具备的两种能力,经营能力就是选择正确的事做,管理能力就是把事做正确,从这个意义上说经营是第一位的,管理是第二位的。
集团财务管理就是在“核算、服务与监督”基本职能基础上,通过持续为企业经营解决系列问题,提升解决效率效果问题的能力,为企业在增长性、盈利性、流动性之间找到最优的平衡,同时规范风险,更好地实现财务职能。
管理的常识陈春花读书笔记
在阅读陈春花教授的《管理的常识》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关于管理的深刻见解和实用建议。
这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管理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入门读物。
首先,陈春花教授强调了管理的重要性。
她指出,管理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而有效的管理能够提高组织的效率和绩效,促进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核心地位。
其次,陈春花教授详细阐述了管理的核心概念和原则。
她强调了管理的基本要素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这些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管理的核心框架。
她还指出,管理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如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沟通顺畅、激励有效等。
这些原则对于我理解管理的本质和内涵非常有帮助。
此外,陈春花教授还分享了许多实用的管理技巧和方法。
她介绍了如何制定有效的计划、如何合理地组织资源、如何有效地领导团队、如何实施有效的控制等。
这些技巧和方法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非常实用,能够帮助我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应用管理知识。
最后,陈春花教授强调了企业文化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她指出,企业文化是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对于组织的成功和发展至关重要。
她建议我们要注重培养积
极向上的企业文化,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总之,《管理的常识》这本书让我对管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为我提供了许多实用的管理技巧和方法。
我相信这些知识和经验将对我未来的职业生涯产生积极的影响。
管理的常识陈春花读书笔记
管理的常识陈春花读书笔记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管理常识的重要性
2.《管理的常识》书籍简介
3.书中主要观点
4.对管理的启示
正文
管理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涉及到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工作效率。
但是,对于许多管理者来说,管理似乎是一门难以掌握的学科。
为了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理解管理,陈春花撰写了一篇关于《管理的常识》的读书笔记。
《管理的常识》是一本由陈春花编写的管理类书籍。
这本书旨在帮助管理者理解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以便更好地管理企业和员工。
书中详细介绍了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决策制定等。
书中的一个主要观点是,管理者应该将管理视为一项基本技能,而不是一项特殊的技能。
管理者需要了解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书中还强调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指出管理者应该重视员工的发展和激励,以便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满意度。
这本书对管理者的启示是,管理并不神秘,而是一项可以学习和掌握的技能。
管理者需要了解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同时,管理者还需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重视员工的发展和激励,以便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满意度。
总之,管理是一项可以学习和掌握的技能。
管理者需要了解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第1页共1页。
陈春花组织管理读后感
陈春花组织管理读后感读了管理专家陈春花的一段管理论述,颇有触动,其实,单从字面理解,我想公司的每位同仁都能感觉到,具有绩效清晰、严谨公平制度的企业肯定比考核不清楚、奖罚不分明、制度不严谨的企业更具发展前景,这是管理的问题。
说到管理,有人认为管理是把事情管好,因为管理是一门学问,不谈对错,谈的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我认为如果向深度挖掘,其实管理并非管事而是管人,我想就此问题谈谈我的看法:企业的发展靠的是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员工是冲着企业来的,但是能留下来发展成为好的员工,则是因为有好的管理者。
顶用的管理者一定会培养出一群能干的员工;相反,不顶用的管理者手下一定是庸才居多,所以,管理最难也是最关键的地方则是“对人的判断”,管好了人,用好了人则事半功倍,管理应该是艺术,而非科学。
管理是门实践的艺术,就像弹钢琴,读再多琴谱,上再多的课,看再多的演奏,不亲自动手弹永远不会弹,而管理者的通用性不强,不像医生、电工、飞行员等技术工种,可以通用在很多单位任职,成功的管理者则无迹可循。
人尽管有共性,但恰恰是人的个性才形成了不同的人,不同的企业,管理是个绝对“因人施管”的活。
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个被所有人都看好,年龄、学历、专业及人品都优胜的候选人,可是一上岗愣是不顶用;一个很不起眼,甚至有明显毛病的非候选人居然能做出让所有人吃惊的业绩,不仅不同管理者之间不能通用,就是管理者本人,昨天的成功都不能保证明天还会成功,其实管理者也是人,是人就会变,家庭不顺、思想波动等原因都会影响到管理者的表现。
顶用的管理者是“用”出来的,并非选出来的。
“伯乐选马”有时候是一种境界,一种目标,世上就很难有把人看准的伯乐,选人的对错往往同用人的对错分不开,而且我认为后者更重要。
因此与其说选对了人,还不如说是日后用对了人。
人是最能适应环境的动物,在一个好的领导手下,一般的管理者也会越干越能干;相反,在一个差的领导手下,优秀的管理者也会越来越平庸。
陈春花《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管理与领导的自问什么是管理?管理是每个管理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是从根本意义上解决效率的问题,德鲁克精辟的阐述了管理的本质: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的权威性就是成就。
什么是常识?即普通知识,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心智健全的成年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而《管理的常识》一书是把这两个词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在这个创新与超越的时代,管理的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需要,通过《管理的常识》这本书,让我很清晰的认识到只有把管理变成一种常识,管理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深入书中几个模块知识的学习,我深有感触,不禁对自己进行了两个问题的发问。
一、管理有没有标准?管理是一门科学,也就意味着管理是有迹可循的,是存在标准的。
陈春华教授把管理的基本规律定为: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对这一观点我颇为认同,现今管理仿佛步入了一个误区:当工作产生了问题,管理者首先想到的是对问题先进行分析,查找原因,明确责任,然后再解决问题,看似正确的步骤,等这一系列下来,往往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佳处理时间,及时性大大降低。
很多问题可能经历过一次就不会再犯,这样管理者要不断的面对新的问题找新的原因,增加工作的同时降低工作效率,所以一开始就没有必要对一些一次性问题在查找原因一步步进行分析上面浪费时间,因此对于销售,尤其是销售出的产品出了问题之后,正确的是一开始就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先把问题及时尽早的解决完成,再去考虑出现的原因等一系列其他的问题,这样不仅为客户留下良好的负责任的印象也大大的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至于原因责任人等一系列的分析,完全可以放在内部解决。
我认为只有对待那些反复发生的问题才有分析原因总结经验的必要,而一个好的管理者,是不存在反复问题出现的情况的。
管理的另一个标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
我们往往是很愿意管理别人的,但反过来想我们是不愿意被别人管束的。
组织中人与人很难平等,只能公正(接下来会详谈这里不细说),这注定以人为管理方向即使因材施教也是很难行的通的,而管事则相对简单的多,管理所要做的事情是让人没有办法犯错,因为正如作者所言,管理所面对的人,不能够用道德来评价,只能够用行为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来评价,因此工作中对一个人管理的好坏不是对他这个人的评判,而是他做事效率的评判、做事正确率的评判等等,因此作为一个管理者,就必须明确管理的都是事情而不是人。
陈春花《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管理与领导的自问什么是管理?管理是每个管理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是从根本意义上解决效率的问题,德鲁克精辟的阐述了管理的本质: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的权威性就是成就。
什么是常识?即普通知识,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心智健全的成年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而《管理的常识》一书是把这两个词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在这个创新与超越的时代,管理的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需要,通过《管理的常识》这本书,让我很清晰的认识到只有把管理变成一种常识,管理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深入书中几个模块知识的学习,我深有感触,不禁对自己进行了两个问题的发问。
一、管理有没有标准?管理是一门科学,也就意味着管理是有迹可循的,是存在标准的。
陈春华教授把管理的基本规律定为: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对这一观点我颇为认同,现今管理仿佛步入了一个误区:当工作产生了问题,管理者首先想到的是对问题先进行分析,查找原因,明确责任,然后再解决问题,看似正确的步骤,等这一系列下来,往往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佳处理时间,及时性大大降低。
很多问题可能经历过一次就不会再犯,这样管理者要不断的面对新的问题找新的原因,增加工作的同时降低工作效率,所以一开始就没有必要对一些一次性问题在查找原因一步步进行分析上面浪费时间,因此对于销售,尤其是销售出的产品出了问题之后,正确的是一开始就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先把问题及时尽早的解决完成,再去考虑出现的原因等一系列其他的问题,这样不仅为客户留下良好的负责任的印象也大大的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至于原因责任人等一系列的分析,完全可以放在内部解决。
我认为只有对待那些反复发生的问题才有分析原因总结经验的必要,而一个好的管理者,是不存在反复问题出现的情况的。
管理的另一个标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
我们往往是很愿意管理别人的,但反过来想我们是不愿意被别人管束的。
组织中人与人很难平等,只能公正(接下来会详谈这里不细说),这注定以人为管理方向即使因材施教也是很难行的通的,而管事则相对简单的多,管理所要做的事情是让人没有办法犯错,因为正如作者所言,管理所面对的人,不能够用道德来评价,只能够用行为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来评价,因此工作中对一个人管理的好坏不是对他这个人的评判,而是他做事效率的评判、做事正确率的评判等等,因此作为一个管理者,就必须明确管理的都是事情而不是人。
管理的常识陈春花第三章读后感
管理的常识陈春花第三章读后感这一章一开头就给我来了个“下马威”,讲目标管理。
我之前就觉得目标这东西,不就是领导在年初开个会,喊几句“今年我们要做到啥啥啥”就完事儿了嘛。
但陈春花老师告诉我,没那么简单。
目标可不是随便定的,它得是明确的、可衡量的、可达成的、相关的、有时限的。
这就像我们小时候玩游戏,得知道游戏规则是啥,目标是啥,要不然就是瞎玩。
比如说,一家餐厅说要提高顾客满意度,这听起来很笼统。
但如果说要在三个月内把顾客好评率从80%提高到90%,这就是一个符合那五个标准的目标了。
而且,目标还得从上到下层层分解,不能老板在那喊着要冲业绩,员工却不知道自己该干啥。
这就好比一支足球队,教练说要赢球,那前锋、中场、后卫都得有自己的小目标,前锋要进球,中场要组织进攻,后卫要防守。
再说到绩效管理,我以前一直觉得这就是每个月看看谁干得多、谁干得少,然后给点奖金或者扣点钱。
老师却让我明白,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循环,从目标设定、绩效辅导、绩效考核到绩效反馈,缺了哪一环都不行。
就像种一棵树,你不能只看最后结了多少果子,你得关注从种下种子开始的每一个环节。
绩效辅导这个环节对我来说很新鲜,原来管理者不是在旁边干看着员工干活,而是要在过程中给员工支持和引导,就像教练在运动员训练的时候不断纠正动作一样。
而且绩效考核也不是为了挑刺儿,而是为了发现问题,帮助员工成长。
还有激励这一块,可太有趣了。
我一直以为给员工多发点钱就是最好的激励了。
老师却告诉我,激励是个多元化的事儿。
除了物质激励,还有精神激励呢。
就像我以前工作的地方,有个同事特别希望能得到公开表扬,每次领导在大家面前夸他几句,他就跟打了鸡血似的,干活可带劲了。
这就是精神激励的力量。
而且激励还要因人而异,对于那些刚毕业的小年轻,可能给他一个学习成长的机会比给他多发几百块钱更让他兴奋;但对于那些上有老下有小的老员工,可能奖金更实在一点。
这就像不同的人喜欢不同口味的菜,你得投其所好。
陈春花《管理的常识》读书笔记
陈春花《管理的常识》读书笔记在工作的过程中,我阅读了陈春花教授的《管理的常识》这本书。
这本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系统地介绍了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管理的基本概念、管理者的角色、管理的基础、管理的过程、以及管理的关键,让我对管理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这本书让我了解了管理的定义和目的。
管理是通过协调资源,使组织能够更有效地实现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追求效率或者利润,而是通过协调资源,使组织能够更好地实现其使命和目标。
这让我意识到,管理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提升。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管理者的角色和职责。
管理者是组织中负责制定决策、分配资源、协调活动和实现目标的人员。
他们的职责包括规划组织的目标和战略,制定预算和计划,招募和培训员工,监督和评估工作绩效,以及与外部环境保持。
这让我意识到,作为管理者,我们需要承担起领导和指导员工的责任,同时也要对组织的整体绩效负责。
这本书还介绍了管理的基础和过程。
管理的基础包括组织结构、规章制度、流程和系统等。
管理的过程则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五个阶段。
这些阶段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构成了管理的基本框架。
这让我意识到,管理需要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同时也要遵循一定的过程和步骤。
这本书强调了管理的关键在于人。
在组织中,人是最大的资源,也是最重要的资产。
管理的关键在于如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以及如何满足员工的需求和期望。
这让我意识到,作为管理者,我们需要员工的成长和发展,与员工建立良好的关系和沟通渠道,激发员工的潜力和创造力,从而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
《管理的常识》这本书让我对管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管理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提升。
作为管理者,我们需要承担起领导和指导员工的责任,同时也要对组织的整体绩效负责。
管理的关键在于人,我们需要员工的成长和发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这本书的阅读让我受益匪浅,我相信这些知识和经验将对我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陈春花管理的认知
陈春花管理的认知陈春花是一位伟大的管理者,他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思考,从而建立起一种有效的管理理念,并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从陈春花管理认知的理论出发,讨论他的管理认知特点,以及他的管理实践,从而分析他的管理成果。
首先,陈春花的管理认知是建立在运筹学和实践科学的基础上。
他强调思考问题和制定政策的重要性,强调管理活动的运筹性和实践性。
他指出,管理活动必须依靠系统性的分析和解决问题,必须从客观性的角度进行,必须充分考虑受影响的各方,以及运用各种资源实现协调管理。
此外,他还认为,管理认知还要求企业管理者具有有效沟通的能力,能够做出全面考虑的决策,以实现企业的目标。
其次,陈春花管理的认知在实践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在企业管理中强调“以人为本”,并把它作为企业发展的理念。
他主张重视员工的技能、素质和能力,以及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以促进企业的发展。
此外,他还强调企业要建立正确的管理机制,以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政治效益,不断完善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
最后,他还倡导结合企业的战略发展和实际情况,注重企业管理的实效性,实现企业整体发展的统一策略。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陈春花的管理认知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使他在企业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他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实践,为当代企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并受到广泛的认可。
陈春花的管理认知应该继续引领企业管理的未来发展,为企业创造和实现更大的价值。
综上所述,陈春花的管理认知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其理论出发点和实践应用都影响着企业管理的未来。
通过运用陈春花的管理认知,企业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为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企业的高效、健康的发展。
陈春花目标管理心得体会
陈春花目标管理心得体会目标管理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一位优秀的管理者来说,目标管理不仅是自己工作的重要工具,更是对整个企业发展的关键。
陈春花,是一位出色的企业管理者,她在多年的从业经历中,积累了许多目标管理的心得体会,这些心得体会不仅能够帮助她自己更好地完成工作,还能够指导其他人更好地实现目标。
下面,我将结合我自己的理解和陈春花的实践经验,来分享一下陈春花目标管理心得体会。
一、设定明确的目标设定目标是目标管理的第一步,目标必须要具有明确性、可度量性、量化性和可验证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发挥目标管理的效果。
针对每个具体的目标,需要设定明确的时间节点、参与者、工作量和实际达成情况,并设置有效的监控机制,随时跟踪目标完成情况,及时做出调整。
例如,某企业的销售目标是每月增长10%,那么具体的目标可以是:在截止日期内,每个销售人员要完成100万元销售额;要在每周五提交销售报告,同时落实并调整销售策略。
二、有效的沟通和分享在实施目标管理的过程中,沟通和分享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节。
为了让目标的实施更加顺利,需要让所有参与者都能够理解清楚目标设定的背景、目标的意义和实现的重要性。
同时,也需要及时地与所有人分享已经实现的目标和成果,这样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把握目标进度,调整策略和加强协作。
三、适时的反馈和激励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及时的反馈和激励是非常重要的。
目标的反馈可以帮助人们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补救措施,避免陷入无限延期和浪费时间的局面。
目标的激励则可以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更有动力地投入到工作中来,并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四、持续的改进和升级目标管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持续不断的改进和升级。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目标也需要及时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类似地,目标管理的方式和方法也需要不断改进和升级,以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要和要求。
五、总结和分享经验经验总结是目标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
(陈春花)正确理解管理和树立正确的
《中国经管10大解读》读书会精彩点评之一——编者按:二期精鹰工程第九模块课程的内容之一是《中国经管10大解读》读书分享。
全体精鹰学员分为10个组,分别对此书其中一章内容向大家交流分享读书的感悟和收获。
而该书作者陈春花教授,则针对大家的分享内容进行点评和延伸阐述。
为了让更多的读者分享到陈春花教授的精彩点评,我们将她点评的精要内容进行整理,并分期连载。
当然,为了更好地理解陈春花教授的经管思想,以助于构建一个清晰正确的经管观,我们建议大家抽时间阅读《中国经管10大解读》原著,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正确理解经管和树立正确的经管观——陈春花(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我当年写《中国经管10大解读》主要源于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我听到很多质疑,说经管理论没有用,说理论跟实践的差距太大。
西方组织跟中国组织差距很大,虽然他们的很多理论讲得都很对,但是没办法用。
我教《组织行为学》这门课16年了,一直听到以上这种论调。
经管理论在西方被证明是对的,经过300多年的企业发展史,他们创造出全世界最庞大的财富,他们的人均产出效率是极高的。
大家认为西方的理论拿到中国来不好用,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我们在经管行为上是错误的,我们要解决在中国怎样应用这些理论的问题。
第二个原因,我一直认为中国企业、中国员工,包括我们所有的人都在很努力地工作,我自己的工作时间就每天长达十几个小时,我们很多员工也长达十几个小时,每个人都很疲惫,可是这么辛苦地工作,我个人认为我们产出结果并不理想。
2006年我看到一组数字,中国人均劳动力产出只有美国人均劳动力产出的4.4%,只有德国的5.5%。
我们是一群非常勤奋的人,有学习力,又很有智慧,但是我们的产出跟别人比较起来却非常低。
原因到底在哪里?我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经管的效率太低,我们很多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但真正的有效产出大概只有3—4个小时,其他 8—9个小时是无效的,是浪费的。
所以,我下决心,一定要找出我们经管效率低下的症结所在。
陈春花《管理学的常识》读后感
陈春花《管理学的常识》读后感
我读完了陈春花的《管理学的常识》,深受启发。
这本书从实
际角度出发,结合作者自身的管理经验,对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
则进行了简洁而深入的解析。
书中首先介绍了管理的定义和重要性。
管理是对组织或团队进
行指导和协调,以达到预期目标的过程。
作者强调了管理的重要性,指出管理对于组织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次,陈春花提到了管理的基本职能。
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通过这些职能的实施,管理者可以有效地
激励员工、分配资源和协调工作,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在书中,作者还探讨了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
管理者既要具备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又要具备良好的决策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作者认为,管理者应该具备适应变化的能力,并能够带领团队应对
挑战和危机。
此外,陈春花还提到了管理者应该具备的领导风格。
领导风格包括权威型、民主型和激励型等。
作者指出,不同的情况下需要采用不同的领导风格,管理者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我觉得这本书对于管理学的入门者来说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它简洁明了地解释了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并通过实际案例和经验分享加深了理解。
同时,书中的内容和建议也很实用,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参考和应用。
总之,《管理学的常识》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籍。
它不仅可以帮助读者理解管理学的基本知识,还可以启发读者思考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
我相信,通过学习和实践,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为组织的发展做出贡献。
陈春花:什么是管理、该怎样管理。(建议职场人士读三遍)
陈春花:什么是管理、该怎样管理。
(建议职场人士读三遍)本文作者是新希望六和股份联席董事长兼CEO陈春花教授。
企业的管理观决定了人们如何进行管理活动,在近20年的中国企业管理历程中,一直没有人关注管理观,人们讨论企业的经营理念,探讨企业的价值观,研究企业的管理哲学,但是却没有人理清什么是管理观。
如何看待管理?管理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就是管理观的问题,可以这样说,有了清晰的管理观,才会有清晰的管理行为,也才会有合适的管理标准。
反之亦然。
那么,管理观包含什么样的内容呢?我归纳为三句话:1、管理只对绩效负责;2、管理是一种分配;3、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
一、用绩效说话企业的绩效包含着效益和效率两方面的内容。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我们需要有好的效益的同时又需要用最快的时间达成这个结果。
因此,对于管理来说,无论你采用何种管理形式和管理行为,只要是能够产生绩效的,我们就认为是有效的管理行为和管理形式。
如果不能够产生绩效,那么就是管理资源的浪费。
企业的主要目标是达成良好的绩效,管理的所有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个目标来进行的,所以我认为管理观的第一个内容就是:管理只对绩效负责。
我相信很多人也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但是不知道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因为,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很直观地说明了人们并不理解这句话。
现象一:人们赞扬功劳,但是也容忍苦劳,甚至以苦劳为荣。
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我虽然没有功劳,但也有苦劳”。
“我没有什么惊人之举,但是我也在流血流汗的呀”。
“我流汗的时候,企业里还没有你呢!”等等。
人们只是关注自己对于企业的付出,但是不关心这样的付出是否真的产生绩效,很多人的衡量标准是他自己的付出,而不是付出的效果。
所以在企业里常常看到的结果是有苦劳的人得到肯定,在企业里有历史的人得到重用。
但是我们都很清楚,只有功劳才会产生绩效,苦劳不产生绩效。
现象二:人们关心态度多过关心能力。
一个企业里有一个小李、一个小刘。
小李是一个任劳任怨,勤勤恳恳的员工,每一天都早来晚走,经常加班加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管理10大解析》读书会精彩点评之一——
编者按:二期精鹰工程第九模块课程的内容之一是《中国管理10大解析》读书分享。
全体精鹰学员分为10个组,分别对此书其中一章内容向大家交流分享读书的感悟和收获。
而该书作者陈春花教授,则针对大家的分享内容进行点评和延伸阐述。
为了让更多的读者分享到陈春花教授的精彩点评,我们将她点评的精要内容进行整理,并分期连载。
当然,为了更好地理解陈春花教授的管理思想,以助于构建一个清晰正确的管理观,我们建议大家抽时间阅读《中国管理10大解析》原著,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正确理解管理和树立正确的管理观
——陈春花(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我当年写《中国管理10大解析》主要源于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我听到很多质疑,说管理理论没有用,说理论跟实践的差距太大。
西方组织跟中国组织差距很大,虽然他们的很多理论讲得都很对,但是没办法用。
我教《组织行为学》这门课16年了,一直听到以上这种论调。
管理理论在西方被证明是对的,经过300多年的企业发展史,他们创造出全世界最庞大的财富,他们的人均产出效率是极高的。
大家认为西方的理论拿到中国来不好用,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我们在管理行为上是错误的,我们要解决在中国怎样应用这些理论的问题。
第二个原因,我一直认为中国企业、中国员工,包括我们所有的人都在很努力地工作,我自己的工作时间就每天长达十几个小时,我们很多员工也长达十几个小时,每个人都很疲惫,可是这么辛苦地工作,我个人认为我们产出结果并不理想。
2006年我看到一组数字,中国人均劳动力产出只有美国人均劳动力产出的4.4%,只有德国的5.5%。
我们是一群非常勤奋的人,有学习力,又很有智慧,但是我们的产出跟别人比较起来却非常低。
原因到底在哪里?我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管理的效率太低,我们很多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但真正的有效产出大概只有3—4个小时,其他 8—9个小时是无效的,是浪费的。
所以,我
下决心,一定要找出我们管理效率低下的症结所在。
正确理解管理
要研究和解决管理的有效性问题,首先我们要正确地理解管理本身。
如何正确地理解管理,我认为有两点非常重要。
第一个层面是定义的理解,管理最奇特的地方在于,把同样的人和同样的资源交给不同的管理者,你会看到他们所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
我分别给10个人10万块钱,你会发现他们产生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这就是管理的奥秘所在,也是管理之所以重要的原因。
管理最重要的就是让人和资源结合在一起产生最大效果,对管理者最大的挑战就是他有没有能力让事情是有效的。
你能不能够让所有人、所有资源因为你的存在而有效?这是管理最有技巧的地方,也是他最有价值的地方。
当你从事管理的时候,你一定要对自己有一个很高的要求,因为是你决定这群人的价值,所以彼得·德鲁克在定义什么叫管理者的时候,他讲得非常清楚:管理者本身是没有绩效的,他的绩效取决于他的上司和他的下属。
当他的上司和他的下属都有绩效的时候,管理者就有了绩效。
管理者就是决策的制定者,如果对这点理解不透彻,我们做管理决策的时候就一定有困难。
大家一定要非常清楚地理解,管理者做决策的时候,他最主要的是要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我举个例子来讲,如果我要来判断一个人力资源总监的管理做得好不好,我的方法非常简单,我会先问人力资源总监,你下面几个人力资源经理的最重要的三件事情是什么?我记下他的答案,然后我就找人力资源经理,问他你认为你这个岗位最重要的三件事情是什么?如果这个总监和经理两个人所说的是一致的,那么人力资源总监就是合格的,如果不一致,那么这个人力资源总监就是不合格的。
刚才大家讲执行,我非常同意,但是只有上下认为重要的事情是一致的,才会有执行力。
如果上下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并不一致,那就一定不会有执行力。
所以作为一个管理者,你要做的就是告诉下属,你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管理并没有大的事情,就是对一个一个细节的安排,然后让这些细节上下达成一致。
对管理第二个层面的理解是,管理是一门学问,它是有规律的。
所谓学问就是你能够找到它的规律,能够举一反三。
你学会了100个概念,能够倒背如流,
如果不能举一反三,就还不能够说是有学问,只能叫做“有概念”。
你可能只记得一个概念,其他的都不记得,但是你能够把其中的规律找出来,并能触类旁通,不断地复制,那么这个人就是有学问。
我们一定要找到管理的规律。
比如说人力资源有一个很重要的规律就是:所有人辞职的真正原因都不是辞职本人所说的原因,这就是规律,你做人力资源就要懂这个规律,就不要对辞职的人做很多离职的研究,然后根据他离职的原因做改进,那是没有太多意义的。
因为真正的原因他根本不会告诉你,他告诉你的原因都不是他辞职的真正原因。
你很努力地分析离职的原因,但一定还是有很多人会辞职。
你要是懂得这个规律,就不要过分去分析辞职的原因,而是分析员工能够留下来的原因,并加以改善和巩固。
树立正确的管理观
我倡导的管理观是:管理只对绩效负责,管理是一种分配,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
针对“管理只对绩效负责”这一点,我发现我们在管理中经常出现一些误区,未能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第一是功劳和苦劳。
我们很多人都认为我有苦劳就行了,还说什么我虽然没有什么功劳,但我有苦劳,我没有苦劳我还有疲劳,我实在没有疲劳我最后还有肺痨,我把病都给你了。
大家要清楚,当这种逻辑存在的时候,组织的绩效就被伤害了。
我告诉各位,苦劳不会产生绩效,只有功劳才会产生绩效,因此我们不能过分强调苦劳。
第二是态度与能力。
现在很多人在管理当中喜欢看态度,认为态度决定一切。
我很郑重地告诉各位,态度的确是决定一切,但是如果态度不能转化为能力,态度就没有任何意义。
态度是很重要,但是真正产生绩效的实际是能力,光态度好但没有能力,那没有用。
我个人觉得中国管理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看态度太多,看能力太少。
甚至常常听到有人这么说,这个家伙是有能耐,可是我不喜欢他的态度,然后就把他干掉,这是严重违背“管理为绩效负责”原则的。
我很希望各位端正态度,但是更要贡献能力,产生绩效。
第三是德与才。
德和才,你到底要哪一个?我每次问这个问题得到的回答
都是要德才兼备,挺贪心的。
我一直认为中国德才兼备的人很少。
如果一个人德才兼备的话,那就不是你管他而是他管你了。
所以你要接受和容忍下属的“德才未必兼备”,接受他会犯错误这个现实。
我们讲德的概念实际上是从道德延伸出来的,我们传统的道德概念是人性本善,而西方是人性本恶。
西方的整个管理理论就是基于人本恶而产生的,他们的管理很有效。
我们是性本善,但我们的管理反而效率不高。
为什么?因为我们发现一个人犯错误的时候,我们觉得这个人还是好人,所以错了就错了,不会去追究他的责任。
管理学的基础是经济学和行为学。
经济学说人的本性是私和贪,行为学说人的本性懒和惰,我们的本性几乎是一样的,这是人性的弱点,正是有这些弱点,我们才可以激发他成为英雄,我们才可以激发他能够成为一个有价值的、高尚的人,才能把管理的价值体现出来。
如果他已经是一个纯粹的、高尚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他就轮不到你管了。
我告诉各位,德是一个自我控制、自我修养的过程,是一个自律的概念。
德不是管理的因素,你没办法管理一个人的德,你只能管人的行为。
但是有两点我要特别提醒大家,否则你们会有误区,以为不用管品德了。
在两种情况下关注德比关注才更为重要,要做到德第一而才第二。
一是招聘的时候,品德是排在第一位的,才干可以培养,而品德是无法培养的;二是提拔、晋升的时候,品德排第一。
不能只是凭他的才干提拔,更要凭他的品德提拔,因为品德会产生更大的影响,而不是才干产生更大的影响。
在以上两种情况之外,才干比品德重要,因为只有才干才会有绩效,德也要转化为才,才有绩效。
管理是一个分配的过程,分配权利、责任和利益,责、权、利三者分成等边三角形的管理才会有效,只要长短不一就会出现问题,三者一定要相等管理才会有效。
最后一条管理观是“管理要服务于经营。
”我们谈管理是服务,是指管理要为经营服务,而不是为下属服务。
为什么管理要为经营服务呢?因为经营最重要的概念,就是要选择对的事做。
管理是什么呢?把事做对。
比如说你的经营战略是低成本,是薄利多销,在这种情况下,你在管理中的核心是什么?就是管成本、管规模。
中国的大部分企业都是薄利多销的,但是我要问的是,这些企业的成本管理和规模管理水平够不够?如果不够,这个经营战略就不会实现;如果你说我
不做薄利多销,我做产品领先,那你就得管理好品质、管理好品牌;如果做服务,那就要管理流程,如果说要做定制经营,那就要做柔性化管理。
管理要做什么是由经营决定的,而不是由管理者决定的。
TCL今天要不要做流程再造,那取决于我们现在的经营在做什么,如果是由服务创造最大价值的,那么流程再造就是必须的;如果是用低成本的概念,薄利多销的话,流程再造就不对了。
为什么?你的管理水平不能超过了经营水平,当管理水平超过经营水平结果就是亏损。
所以我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我们的亏损有可能是因为管理水平太高导致的。
我们一定要了解,管理一定要跟经营匹配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由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中心杨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