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四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__宋元阶段提升练岳麓版
通史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四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__宋元第1讲宋元时期政治制的巩固与发展学
第四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第1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一中央集权的强化二君主专制的加强1.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01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元朝:(1)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
(2)元末,宰相权势越来越大,有时可以左右皇位继承。
3.监察体制(1)宋代: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2)元代:人命重案由监察御史复按。
[问题探究1]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有何特点?提示: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它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却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
②分割权力,相互制约,皇权高度集中。
这样做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
[构图解史] 北宋君主专制的加强[问题探究2] 唐朝的中书省与元朝的中书省职能相同吗?提示:唐朝的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经门下省审议,再经皇帝决断,其职能是参与决策;而元朝的中书省则是最高行政机构,故与唐朝中书省的职权不同。
互动探究史料研读主题1 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宋元中枢权力的演变一二(宋代)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
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元)脱脱等《宋史》[教你读史] 史料一中漫画反映了丞相上朝礼仪的变化,由坐到站再到跪拜体现出君权和相权的此消彼长。
抓住史料二中的关键信息“三师、三公不常置”“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可知,宋代采取虚置三公和增设新机构的方式,对宰相权力形成有效制约。
[史料运用] (1)史料一君权和相权发生了什么变化?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人说:“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四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__宋元课时1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课件岳麓版
课时1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政治:(1)宋元君主专制的加强。(2)宋元中央集权的加强。(3)王安 注: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主干梳理]
考点一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1.君权专制的加强
(1)宋朝:设置“__中__书__门__下__”作为宰相办公机构;枢密院、三司 军政权、财政权;宰相只保留行政权。 (2)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 相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 (3)监察体制: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
主题二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宋元地方行政制 [史料研读]
史料一 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总理郡政…… 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 通 判 …… 建 隆 四 年 ( 公 元 963 年 ) , 诏 知 府 公 事 并 须 长 吏 、 通 判 签 下……职掌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 臣通签书施行。
a.措施: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 ③其他法等。
b.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效。
( 之2法)强兵军 ②①队作措,用施保::甲节实法省行、了“保军省费马兵开法”支、和,将“提兵强高法兵了等”军。措队施战,斗如力精
①措施: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是科举考试内容
[高考题组]
1.(2016·江苏单科,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 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解析 题干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形 公平公正性,故选A项;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公平 料“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是对进士科的重视但“尤为尊贵”说法 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公平,未涉及录取人数的变化, 答案 A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四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__宋元课时2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含解析岳麓版
课时2 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考纲考点宋元时期的社会经济(1)农耕技术的进步与经济的繁荣。
(2)手工业的进步。
(3)商业发展与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4)“重农抑商”政策。
素养解读时空观念梳理宋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及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认识农耕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及对外贸易的表现、特点及影响。
历史解释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繁盛时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史料实证运用图文史料,实证宋代农业、手工业及商业发展的表现、特点及影响。
唯物史观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客观辩证地认识宋元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政治、科技思想文化的影响。
考点一农业的发展1.生产技术: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
占城稻的引种,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2.土地制度: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经营方式。
3.灌溉工具:宋代出现利用水力为动力的水转翻车。
4.重心南移:南宋时期完成,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考点二手工业的进步(1)宋代:棉花种植普及,棉纺织业成为新的手工业部门。
(2)元代:黄道婆全面革新内地落后的棉纺织技术,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松江在元代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
(1)北宋时期以煤作为燃料冶铁已相当普遍,钢铁的硬度和质量大大提高。
(2)南宋末,开始用焦炭冶铁。
(1)宋代制瓷业兴盛,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地方特色的五大名窑。
(2)宋代,瓷器成为中国经海路外销的重要商品,“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路”。
(3)元代开始生产彩瓷。
考点三商业的繁荣(1)集镇、夜市兴盛。
(2)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元代更广泛流通纸币。
商业发展步入新的高峰期。
(3)海外商运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大港口,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2.“市”的发展(1)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岳麓版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福建龙岩质检)宋太祖在建隆三年立下戒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苏轼说:“自建隆以来,未尝罪一言者,纵有薄责,旋即超升。
”这表明赵宋王朝( )A.倡导革新除弊朝风B.鼓励文人直言进谏C.高估文人议政作用D.放弃控制文人思想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宋朝不刑杀文人和上书言事者,没有涉及政府革新除弊的措施,故A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宋代对于文人和上书者很宽容,可知其目的是鼓励文人直言进谏,故B项正确;从材料中可知宋代统治者不惧上书者,鼓励文人议政,不能体现其高估文人议政的作用,故C项错误;封建政权对于文人思想都有所控制,宋代鼓励文人议政不能反映其放弃控制文人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 B2.(2018·江西南昌模拟)北宋前期沿唐制,以政事堂为宰相、参知政事议事办公处,设于禁中。
政事堂囊括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的大部分或主要职权,在政事堂召开的宰相联席会议由皇帝亲自主持。
据此可知( ) A.宋代最高行政机关实行分权制衡原则B.宋代的专制皇权受到严格的制约C.政事堂为宋代前期全国最高的决策机构D.政事堂的设置成为宋代冗官现象的根源解析分权制衡是指权力分立互相制约,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政事堂限制皇权的内容,故B项错误;从材料“政事堂囊括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的大部分或主要职权,在政事堂召开的宰相联席会议由皇帝亲自主持”,可知政事堂主持中央政府的日常工作,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政事堂导致机构臃肿,官员冗多,故D项错误。
答案 C3.(2017·河北石家庄质检)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考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
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终场者)的比例,这反映出宋代( )A.B.政府意在优化官僚体系的结构C.科举考试失去笼络士人的作用D.教育发展难以满足人口增长需要解析根据宋代部分地区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终场者)的比例表上录取比例的变化,与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宋代部分地区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终场者)的比例表,可以看出同一地区,不同时间录取比例缩小得出政府意在优化官僚体系的结构,故B项正确;根据表中赴试人数越来越多说明越来越多的人热心科举功名,故C项错误;表中的数据只是说明竞争加剧,与人口增长无关,故D项错误。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时期 第1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高
第1讲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永州模拟)唐代中后期,枢密院是宦官掌握的内廷机构。
五代时,枢密院变为武夫掌控的、文臣俯首的权力机构。
到宋代,枢密院的正副职则多由文臣担任,文官参预典掌枢密。
这一变化有助于( )A.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降低行政成本B.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C.增强军队的有效指挥与实际作战能力D.消除将权对君权的潜在威胁解析:选D。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枢密院的调整在于解除武将的军权,故选D 项。
材料中枢密院始终是中央机构,A项错误;枢密院的变化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问题,B项错误;枢密院领导职权的变化着眼于君权的强化,C项错误。
2.(2020·邢台质检)宋太祖想任命赵普为相,但在颁发任命诏书时碰到了程序上的麻烦,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能生效。
而当时宰相已辞职,宋太祖想代替宰相在诏书上副署,赵普却说“此有司职耳,非帝王事也”。
此事反映了( )A.宰相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B.宋代皇权受到极大的削弱C.官僚政治传统影响君主行为D.宋初皇权被相权基本架空解析:选C。
从材料“在颁发任命诏书时碰到了程序上的麻烦”“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能生效”“此有司职耳,非帝王事也”中可以看出,宋朝皇权受到官僚政治传统的影响,故C项正确。
A、B、D三项不符合当时史实,皆排除。
3.(2020·河北武邑中学调研)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县。
周渭到任时,大将符彦卿亲往城外迎接,但周渭仅在马上作揖,符彦卿极为不满却又无可奈何。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京官周渭对符彦卿的轻视B.周渭是来自京城的皇帝亲信C.中央集权制度的日益完善D.宋朝重文轻武的制度设计解析:选D。
之所以出现此现象是因为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京官对大将的轻视,但这是现象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B项是材料的表面信息,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材料与中央集权制度无关,故C项错误。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四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__宋元课时1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学案岳麓版
课时1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年)是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政治:(1)宋元君主专制的加强。
(2)宋元中央集权的加强。
(3)王安石变法*。
注: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主干梳理]考点一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1.君权专制的加强(1)宋朝: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枢密院、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政权、财政权;宰相只保留行政权。
(2)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元代宰相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
(3)监察体制: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1)背景⎩⎪⎨⎪⎧①“安史之乱”后,唐代中叶出现了藩镇林立的局面。
②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
(2)措施⎩⎪⎨⎪⎧①收精兵:禁军归“三衙”统领,但发兵之权归枢密院。
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
②削实权:削弱或剥夺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在州郡长官之下设置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
③制钱谷:各州郡的财赋,自留一小部分,其余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3)影响⎩⎪⎨⎪⎧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②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考点二 王安石变法(选修1)1.背景(1)社会危机⎩⎪⎨⎪⎧①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尖锐;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尖锐。
②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北宋集中军权、财权和行政权导致“三冗”现象,造成并加剧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③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农民反抗不断,财政入不敷出。
(2)有利条件⎩⎪⎨⎪⎧①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②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2.措施(1)富国之法①青苗法⎩⎪⎨⎪⎧a.措施:每年夏秋两收前政府以低息贷借给农民钱或粮食,收获后农民按20%~30%的利息率归还。
b.作用:限制了大地主、高利贷者的剥削,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四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__宋元课时3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学案岳麓版
课时3 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1.思想:宋元儒学的转型与嬗变——理学的形成。
2.科技文化:(1)四大发明的发展与成熟。
(2)宋元文学和戏曲艺术的发展(宋词、元曲、书法和绘画)。
[主干梳理]考点一 宋元时期的思想:程朱理学1.兴起原因(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3)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弘扬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主张重兴儒学。
2.思想内容(1)程朱理学⎩⎪⎨⎪⎧①代表:“二程”(北宋)和朱熹(南宋)。
②主张:天地万物的始源是“理”;求理方法为格物致知;个人修养准则是“存天理,灭人欲”。
(2)陆九渊心学(南宋)⎩⎪⎨⎪⎧①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②求理方法:发明本心。
3.影响(1)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等;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凸显人性庄严。
(2)消极: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考点二 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1.科技(1)指南针⎩⎪⎨⎪⎧①应用:北宋时期,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②外传: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
③意义: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为哥伦布发现美洲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2)火药⎩⎪⎨⎪⎧①使用:五代至宋朝时广泛应用于狩猎、开山、采石和火器。
②传播:14世纪初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震动西方社会。
③影响:将人类带入了热兵器时代,为欧洲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
(3)印刷术⎩⎪⎨⎪⎧①发展:宋代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元代王祯创制木活字,发明转轮排字盘; 13世纪出现金属活字。
②传播:13世纪中期传到朝鲜,以后从西域传到欧洲。
③意义: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4)天文学:元代郭守敬制成简仪,比欧洲早300多年。
(5)农学:元代王祯的《农书》共37卷,13万多字,重点讲解生产工具的改革知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中华文明的成熟—宋元时期单元综合提升学案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第四单元中华文明的成熟—宋元时期单元综合提升专题一宋元时期对前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继承发展表现及其原因1.表现(1)继承:基本上继承了隋唐时期的皇帝制度、三省六部制、郡县制、科举制、监察制度等。
(2)发展:宋代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割相权,以加强皇权;地方上设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文臣任知州并设通判监督加强中央集权。
元代:中央设中书省、御史台、宣政院、枢密院等机构分管各项事务,御史台专门负责监察事务;地方设立行省,这是一个创举,一直延续到今天。
2.原因(1)继承:小农仍然是最主要的经济部门,思想上儒家思想仍居主导地位,这就要求强有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保护脆弱的小农经济和思想的统一。
(2)发展:经济上农业技术在南方得到进一步推广,经济重心南移,商品经济相对发达,思想上理学思想形成,成为官方哲学,这就要求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专题二古代中国商业与城市的发展1.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变化的趋势(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主要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时期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打破界限。
(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人民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
(3)交易媒介的变化: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为媒介;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
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4)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
(5)商人地位的变化:商人由社会地位低下,到宋元明清时期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是古代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始终没有改变。
(6)生产关系的变化:明清时期出现雇佣性质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
(7)政治环境及政策对商业的影响逐渐加深。
2.古代中国城市发展变化的规律(1)从城市功能看,唐朝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1 第4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 第8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
第8讲宋元时期的政治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届某某某某三模)北宋的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
台谏官称为“言官”,可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
宋太祖曾规定,“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
宋朝的这一传统( ) A.保证了宋王朝某某久安B.助推了士人的参政热情C.完善了古代的监察制度D.有效地制约了君主权力解析:选B 材料分两层信息,第一层是宋朝台谏官“可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说明宋朝台谏官权力大,第二层中宋太祖的规定“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说明宋朝文人地位大大提高,综合两层信息可知宋朝文官位高权重,这便大大助推了士人的参政热情,故选B项;宋朝重文传统只会有助于政治清明,起不到保证宋王朝某某久安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中宋朝台谏官的权力设置延续了前代制度,因而宋朝这一传统并非是对古代监察制度的完善,排除C项;宋朝台谏官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君主权力,但起不到有效制约的作用,排除D项。
2.(2019届某某某某二模)宋代“职”“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务。
朝廷通过授予“职”来体现文官的特殊地位,其多为进士出身,如太宗时期入龙图阁者,“一经此职,遂为名流”。
据此可知,宋代( )A.国家机关行政效率提高B.中枢权力机构不断完善C.科举制度功能得以加强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解析:选C 通过题干可知,在宋代,文官被朝廷授予“职”来显示其特殊地位,而文官大多为进士出身,说明通过科举考试来取得“职”的功能增强了,故选C项;宋代“‘职’‘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务”,可知其行政效率有所降低,排除A项;题干提及了宋代的“‘职'‘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务”,并没有详细地介绍其中枢机构的变化情况,排除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秦朝就已经完成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转变,排除D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四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阶段提升练(四)(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福建龙岩质检)宋太祖在建隆三年立下戒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苏轼说:“自建隆以来,未尝罪一言者,纵有薄责,旋即超升。
”这表明赵宋王朝( ) A.倡导革新除弊朝风 B.鼓励文人直言进谏C.高估文人议政作用 D.放弃控制文人思想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宋朝不刑杀文人和上书言事者,没有涉及政府革新除弊的措施,故A 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宋代对于文人和上书者很宽容,可知其目的是鼓励文人直言进谏,故B 项正确;从材料中可知宋代统治者不惧上书者,鼓励文人议政,不能体现其高估文人议政的作用,故C项错误;封建政权对于文人思想都有所控制,宋代鼓励文人议政不能反映其放弃控制文人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 B2.(2018·江西南昌模拟)北宋前期沿唐制,以政事堂为宰相、参知政事议事办公处,设于禁中。
政事堂囊括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的大部分或主要职权,在政事堂召开的宰相联席会议由皇帝亲自主持。
据此可知( )A.宋代最高行政机关实行分权制衡原则B.宋代的专制皇权受到严格的制约C.政事堂为宋代前期全国最高的决策机构D.政事堂的设置成为宋代冗官现象的根源解析分权制衡是指权力分立互相制约,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政事堂限制皇权的内容,故B项错误;从材料“政事堂囊括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的大部分或主要职权,在政事堂召开的宰相联席会议由皇帝亲自主持”,可知政事堂主持中央政府的日常工作,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政事堂导致机构臃肿,官员冗多,故D项错误。
答案 C3.(2017·河北石家庄质检)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考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
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终场者)的比例,这反映出宋代( )A.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B.政府意在优化官僚体系的结构C.科举考试失去笼络士人的作用D.教育发展难以满足人口增长需要解析根据宋代部分地区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终场者)的比例表上录取比例的变化,与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宋代部分地区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终场者)的比例表,可以看出同一地区,不同时间录取比例缩小得出政府意在优化官僚体系的结构,故B项正确;根据表中赴试人数越来越多说明越来越多的人热心科举功名,故C项错误;表中的数据只是说明竞争加剧,与人口增长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B4.(2017·湖南长郡中学月考)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入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
对以上材料解释最合理的是( ) A.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B.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C.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D.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元朝中央对地方统治解析据材料“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可得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故B选项正确。
答案 B5.(2017·广东深圳调研)宋代初期,中央时常派遣专人充任采访使、按察使、察访使等,不定期却经常性地巡访诸路,观望民情,监察官吏和监督法令的执行。
后又有规定:在出外察访的“特使”中,如果有人任意违法,允许被巡察地方的监司“觉察闻奏”,这在本质上反映了宋朝政制( )A.有着完善的分权与制衡机制B.存在“三冗两积”的问题C.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体制D.以清明廉洁作为治吏标准解析完善的分权与制衡机制不仅是监察,与材料中“监察官吏和监督法令”不符,故A 项错误;北宋中期形成“三冗两积”局面,与材料中“宋代初期”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出外察访的特使”“允许被巡察地方的监司‘觉察闻奏’”都是由皇帝派出,并对皇帝负责,是为了“监察官吏和监督法令的执行”,故C项正确;“特使”也不能“任意违法”,但与题中“在本质上反映了”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6.(2018·福建厦门质检)成书于元朝的《农书》列举了围田、柜田、架田、涂田、沙田和梯田等田制,前五种行于滨江海湖泊之地,后一种行于多山丘陵之域。
这反映了当时( ) A.人地矛盾突出 B.土地所有制变化C.水旱灾害频繁 D.传统犁耕受冲击解析据题干材料中“围田、柜田、架田、涂田、沙田和梯田等”表明是对边角地块的农业开发利用,故选A项;土地所有制与材料中“围田、柜田、架田、涂田、沙田和梯田等田制”不符,故B项错误;如果水旱灾害频繁,那么“滨江海湖泊之地,后一种行于多山丘陵之域”就难以开发,故C项错误;无论材料中“围田、柜田、架田、涂田、沙田和梯田”是哪种田,都离不开当时主流的犁耕,故D项错误。
答案 A7.(2018·吉林市调研)北宋仁宗景佑年间,广州每年都有蕃客(外国商人)携带妻儿前来居住,甚至购买田宅,与当地人杂居,突破了蕃坊(蕃商聚居区)的限制,这些蕃客“富者资累巨万”。
这表明当时( )A.坊市界限被打破 B.地域性商人群体出现C.对外贸易的繁荣 D.外商开始在中国定居解析蕃坊指的是外商聚居区而非区分商业活动区域的“市”和“坊”,故A项错误;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出现在明清时期,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外国商人可在广州与当地居民杂居,可知当时对外贸易频繁与繁荣,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外商“开始”在华定居,故D项错误。
答案 C8.(2018·山东泰安质检)宋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标榜的士大夫,不顾传统道德的指责,“不耻事贾,牟取暴利”。
这表明(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宋人商业观念发生变化C.政府允许士大夫兼职经商D.士大夫对理学持怀疑态度解析政府并未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士农工商是社会身份的象征,而材料宋代“士大夫,不顾传统道德的指责,不耻事贾”,不难理解是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引发的社会观念的改变,故B项正确;材料中呈现的是士大夫的思想观念的改变,并没有显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故C项错误;士大夫坚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并没有对理学持怀疑态度,故D项错误。
答案 B9.(2017·江西百所名校大联考)二程、朱熹也知道今世非古时可比,不存在一套能强迫人人顺服的体制。
因此,他们向佛法禅学借来了“修心”的理念,宣扬“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
这说明程朱理学( )A.致力于社会稳定 B.意在束缚人的行为C.融儒释道为一体 D.主张改良社会体制解析根据“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可知程朱理学借佛教“修心”理念来稳定社会,故A项正确;此举意在通过改良个人来稳定社会,并非束缚人,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道家思想,故C项错误;此举意在通过改良个人,进而改良社会,达到稳定社会的目的,并非主张改良社会体制,故D项错误。
答案 A10.(2018·江西鹰潭模拟)“自孟子言性善,而荀卿言性恶,杨雄言善恶混,韩文公言三品,及至横渠分为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然后诸子之说始定。
”这主要说明( )A.儒家关于人性经历了长期争论B.儒家始终未放弃对真理的探究C.诸子百家的人性论渐趋于统一D.儒家人性论由伦理上升到哲理解析据题干,从人性善恶的讨论到张载将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说明儒家人性论由伦理上升到了哲理的高度,故选D项;材料强调儒家的人性学说归于统一,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儒家对人性的讨论,而非对真理的探究,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儒家的人性论渐趋统一,而不是诸子百家的人性论渐趋于统一,故C项错误。
答案 D11.(2017·湖北华中师大联盟质测)唐宋儒生学者有借住寺院读书的风气,据学者统计,“读书山林寺院,论学会友,蔚为风尚,及学成乃出应试以求闻达,而宰相大臣、朝野名师亦即多出其中”。
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A.儒佛思想融合趋势显著 B.寺院开放顺俗倾向明显C.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山林寺院体现文人追求解析材料中儒生只是在寺院读书,并未说明是儒佛的融合,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描述,寺院为儒生提供读书会友的场所,说明佛教寺院的开放性和世俗化,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商品经济发展,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文人的追求仍是“学成乃出应试以求闻达”,寺院只是提供了一个场所,并不是文人追求,故D项错误。
答案 B12.(2018·内蒙包头模拟)《全元诗》收入了近五千余位元代诗人流传至今的十三万首诗,这些诗人的族属有汉、蒙古、吐蕃、大食、回族等数十个民族,其中出现了大量的“双语诗”。
这主要反映了( )A.唐朝诗学的持续发展 B.疆域辽阔文化更繁荣C.元代的历史文化特征 D.元代的诗坛相当兴盛解析据题干及所学,元朝由于空前辽阔的疆域版图,国内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融空前繁荣,带有很浓厚的多民族的历史文化特征,故选C项;材料中涉及的元朝而非唐朝的诗歌成就,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有关唐朝和元朝诗歌的比较,故B项错误;“元代的诗坛相当兴盛”,这只是对题干材料的重复而非反映,故D项错误。
答案 C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7·山东泰安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都)。
到北宋时期则以洛阳为西京,以都城汴梁为东京。
宋周邦彦在《汴都赋》中说:“舳舻相衔,千里不绝,越舲吴艚,官艘贾舶,闵讴楚语,风帆雨楫,联翩方载,钲鼓镗铃。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序中说东京商业:“万国成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北宋东京人口“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其人矣”,是当时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摘自2016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示例》材料二“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以巨商为纲首(船长)、副纲首、杂事,市舶司给朱记。
……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
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
……诸国人至广州,是岁不归者,谓之‘住唐’……广州蕃坊,海外诸国人聚居,置蕃长一人,管勾蕃坊公事,专切招邀蕃商入贡,用蕃官为之,巾袍履笏如华人。
”——(宋)朱彧《萍洲可谈》(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长安和北宋东京在城市发展上的主要不同,从时空发展的角度指出北宋东京城市发展的趋势。
(12分)(2)综合材料二中的相关信息,概括宋代经济发展的特征。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及产生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