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岳麓版历史-单元质检十七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2020版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与难点突破专题1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难点突破含解析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材料鲁班复姓公输,名般,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工匠世家,因他是鲁国人,故称鲁班。
《墨子》《礼记》《孟子》等先秦典籍,对鲁班的事迹都在记载,如鲁班为楚国造云梯、钩强等武器,发明和制作了铲、钻、曲尺等工具。
汉代以来,鲁班的事迹广为流传,出现了许多赋予民族、地域色彩的民间传说,鲁班文化由此衍生,影响深远。
鲁班从行业祖师爷成了建筑行业之神。
很多神奇瑰丽的建筑附会传说成为鲁班的手笔。
宋元以来,在全国许多地方建有堂庙,供奉鲁班神像,祭祀鲁班。
这些地方称鲁班殿,又叫祖师殿。
大凡行会议事,订立行规,商讨工价、师傅收徒等,都在祖殿举行。
明代成书的民间工匠业务用书,被命名为《鲁班经》,流传至今。
——摘编自孙中原《鲁班文化研究的意义》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鲁班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巧匠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鲁班文化的精神内涵并简析鲁班文化的影响。
【答案】(1)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手工业有一定的发展;各文化间的交流。
(2)鲁班文化的精神内涵:重视创新、精益求精、注重实践、敬业专注。
影响:推动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有利于行业规范的建立;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
2.材料初唐时,饮茶风尚局限于东南、西南等地,北方饮者较少。
8世纪初,饮茶风气开始在北方蔓延,“自邹、齐、沧,渐至京邑。
城市多开启店铺煎茶买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
《全唐诗》中涉及茶事的诗作有600余首,诗人达150余人次。
安史之乱,陆羽流落江南,潜心研究茶事,阖门著述《茶“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
远近倾慕,好事者家,经》藏一副……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陆羽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著作,影响历代的茶人纷纷效仿创作茶书。
1191年,《茶经》传到日本,使茶学在日本广泛传播,目前,《茶经》已经译成日、英、韩、德等多种文字。
2020版高考历史第3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ppt课件
洞
题型一 从人物的成就角度考查对 古代杰出人物的评价
题型二 从时代背景角度考查对 古代杰出人物的评价
题型三 从社会变革角度考查对 近现代杰出人物的评价
题型四 从时代背景角度考查近现代 世界杰出人物
答
题
规
律
总
结
第 3 讲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 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
试题来源 2018·全国
卷Ⅰ 2018·全国
卷Ⅱ 2018·全国
卷Ⅲ 2017·全国
卷Ⅰ 2017·全国
卷Ⅱ 2017·全国
卷Ⅲ 2016·全国
卷Ⅰ 2016·全国
卷Ⅱ
引文出处 刘绪贻等主编 《美国通史》 白寿彝总主编 《中国通史》 白寿彝总主编 《中国通史》
春秋战国,颜回
新中国成 立后,陈云 唐朝,高 仙芝、功过 清代,郑板桥、 艺术风格
试题来源 2016·全国
卷Ⅲ 2015·全国
卷Ⅰ
2015·全国 卷Ⅱ
引文出处 周天度《蔡元培传
》
《元史》等
孙炳辉、郑寅达《 德国史纲》
设问方式
原因类、评价类
原因类、作用(意 义)类
关键词
民国初年,蔡元 培、北大校务改革
《史记》
白寿彝总主编 《中国通史》 金冲及等主编
《陈云传》 白寿彝主编 《中国通史》 白寿彝总主编 《中国通史》
设问方式
特征类、作用类、 实质类
关键词
近现代,华盛顿、 罗斯福
原因类、评价类
明朝,三娘子
原因类、评价类
唐朝,唐宪宗
原因类、意义(影响)类 春秋战国,季札
原因类 背景类、评价类 背景类、评述类 特点类、背景类
元代,丘处机、 成吉思汗
【历史】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整合岳麓版
【关键字】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孔子从道德层面出发,要求统治者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遵循礼数,推行仁政;柏拉图从知识层面出发,要求统治者拥有智慧,掌握知识。
二、中国古代政治家1.“千古一帝”秦始皇(1)功绩①政治制度:建立皇帝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②经济制度:土地私有制合法化;奖励移民垦荒;统一货币、度量衡。
③国家统一:统一六国,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征岭南,修灵渠,设三郡;修驰道、直道,统一车辆形制,统一文字。
(2)评价①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人民的愿望。
②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③广建宫殿陵墓,劳民伤财;“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2.唐太宗(1)主要功绩①发展和完善三省六部制。
加强集体议政和监察机制,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力求政令尽可能符合实际,顺应民情。
②重视法制建设,修订颁行《唐律》,严惩贪赃枉法。
③进一步发展科举制,使庶族地主获得晋升机会,扩大了统治根底。
④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法,使唐初的社会经济逐步复苏。
⑤认真吸取隋朝灭亡教训,心存百姓;知人善任;兼听纳谏;开明的民族政策。
(2)评价:唐太宗执政时期确立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为唐朝步入强盛奠定了根底,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3.康熙帝(1)巩固统一①平定三藩之乱。
②启用大将施琅武力收复台湾,设置台湾府。
③抗击沙俄,维护国家主权:1685至1686年,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
(2)历史影响: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励精图治,开拓疆土,基本奠定了中国的版图。
三、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1.克伦威尔(1)革命活动①军事上:领导议会军取得内战的胜利;远征爱尔兰,满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殖民需要。
②政治上:参与了阐释《大抗议书》的起草工作;处死国王查理一世,结束了英国的封建王权统治,建立了共和国;就任护国主,建立军事独裁统治,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全部人物评价(岳麓版) 历史选修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全部人物评价(岳麓版)第一课先师孔子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
1、在教育方面: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理论,并在教育实践中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等原则。
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开创了私人办学的先河。
2、在思想文化方面: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了“仁”和“礼”的学说,主张“仁者爱人”和“克已复礼”。
孔子认为要实现“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
3、在政治方面:孔子周游列国,兜售“仁”“礼”学说。
但孔子的思想代表了当时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主张挽救奴隶制,缓和阶级矛盾,他的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太多重视,孔子晚年退修诗书。
孔子思想经过后来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第二课思想家柏拉图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
1、在哲学思想方面:他提出了理念论。
他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现实世界是理念的反映。
2、在政治思想方面:由于对现实政治不满,他针对各国政体的弊端,设计了一个理想国。
他认为国家应由统治者,军人和平民组成,各自恪守职责。
统治者由真正懂哲学的人做国王,并且认为国家的目的是和谐与效率,正义与幸福。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乌托邦的幻想,其中有关财产公有、普及教育等主张,被后世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广泛接受,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其提倡社会分工,正义和幸福,和谐与效率等主张具有合理性,但超出当时社会政治需要。
第三课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特立独行,是影响西方世界的伟大哲学家和人类知识体系中多门学科的奠基人。
1、在哲学思想方面:他认为思想源于具体事物,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不可分割,物体由形式和物质组成。
2、在政治思想方面:他主张法治优于人治。
3、在伦理学方面:他提出了中道理论,认为人们的生活应以理性为准绳。
4、亚里士多德还创立逻辑学,提出了著名的三段论,把逻辑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
2020高考历史二轮强化提能:专训1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提能专训十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1.(2012·江苏单科)(20分)孔子和柏拉图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可分别称为“仁—礼社会”和“理想国”;关于理想社会的秩序及其个体品德,他们的观点惊人相似。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和著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
……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
……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
——(美)肯·沃尔夫《大历史视野》材料二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揭示两位先哲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礼”和“仁”在构建“仁—礼社会”秩序中的不同作用,并列举柏拉图理想国中各等级的品德。
(10分)(2)按照材料二的思路,概括两位先哲观念相似的原因,并以具体社会背景加以说明。
(10分)答案:(1)共同性:社会的和谐;个体的美德。
礼的作用:明晰等级;仁的作用:缓和矛盾。
品德:智慧;勇敢;自制(节制)。
(2)原因:社会关系冲突。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雅典民主政治弊病显现。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东西方的两位先哲——孔子与柏拉图,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第(1)问,第一小问要紧扣材料中的关键字眼,一个是“和谐”,一个是“美德”,这两个词分别代表了孔子和柏拉图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第二小问分别从维护等级秩序和缓和社会矛盾两个角度评述“礼”和“仁”的不同作用;第三小问属于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回顾教材知识作答即可。
第(2)问,主要从孔子和柏拉图所处环境的相似性方面进行分析,同时分别结合中国春秋时期的社会特征和古代雅典的社会特征进行说明。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13讲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规律认知课件 岳麓版
•第13讲 中外历史人物 评说规律认知
一、正确评价古代历史人物(政治家) 1.方法 评价古代政治家功过的一般方法为结合政治家的活动,一分为 二地评价。一般从以下角度进行归纳评价: (1)是否完成国家统一,推动历史发展。 (2)是否调整政治措施,保持社会安定;是否调整经济措施,重 视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经济发展。 (3)是否采取措施,促进文化繁荣。 (4)是否采取措施,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的融合与团结。 (5)是否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2.正确处理阶级分析与个人出身的关系 不能仅据个人出身来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因为单独的个 人并不总是以所属的阶级为转移(中国近现代许多革命家的经 历即为证明)。也不能以贴阶级标签的方式代替阶级分析。如对 剥削阶级出身的人物或其代表人物统统加以否定就是一种典型 的“贴标签”。
3.正确处理主观动机与客观后果之间的关系 既要注意主观动机,又要看客观后果,尤其应把客观后果放到 评判的首位。这样处理二者的关系是历史的复杂性所要求的, 动机和后果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又是矛盾的。“好”的动机有 可能带来“坏”的后果;“坏”的动机在特定条件下有可能带 来“好”的后果。如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其动机和后 果就背道而驰了。
2.原则 (1)清除英雄史观,树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任何 夸大个人的决定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都是 错误的。 (2)确定评价标准:以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去评价历史人 物的历史地位。(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 的统一) (3)特定的历史背景:具体分析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实事 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不是英雄造时势,而是时势造英雄。 (4)防止以偏概全:具体分析历史人物的功过。注意分析其阶级 性和时代性。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7 2018·全国卷Ⅱ·47 2018·全国卷Ⅲ·47 2017·全国卷Ⅰ·47 2017·全国卷Ⅱ·47 2017·全国卷Ⅲ·46 2016·全国卷Ⅰ·48 2016·全国卷Ⅱ·48 2016·全国卷Ⅲ·48
命题视角 华盛顿、罗斯福
三娘子 唐宪宗 季札 颜回 陈云 高仙芝 郑板桥 蔡元培
1820 年,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出生于德国莱茵 省巴门市。1895 年,病逝。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1861—1919),1909 年其设计 通车的京张铁路是第一条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铁 路,为中国铁路事业鞠躬尽瘁。
1866 年,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出生于 广东香山。1894 年成立兴中会,1905 年,组建同盟会。 1911 年他领导辛亥革命,1912 年建立中华民国并颁布《中 华民国临时约法》,捍卫民主共和,1924 年开启国民革 命。1925 年,病逝于北京。
1881 年,新土耳其的缔造者凯末尔出生于巴尔干半 岛。领导土耳其独立,进行改革,缔造了新土耳其。1938 年病逝。
李四光(1889—1971)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 1893 年,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出生于湖南湘潭韶 山冲农家。1976 年逝世。 1904 年,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 小平出生于四川广安县。1997 年病逝。
1869 年,印度圣雄甘地出生于波尔班达。甘地“坚 持真理”,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反对英国殖民统治。 1948 年,遇刺身亡。
1870 年,列宁出生于伏尔加河畔新比尔斯克市。他 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苏维埃俄国,1924 年病逝。
爱因斯坦(1879—1955),20 世纪的科学伟人,理论 物理学家,相对论的创立者,现代物理学奠基人,著名 社会活动家。
[备考资料]2020届一轮复习岳麓版 选修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教案.doc
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对应学生用书第275页)[知识梳理]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家1.“千古一帝”秦始皇(1)统一全国: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相继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第一次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
(2)制度创新①政治制度:创建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
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②经济制度:下诏“使黔首自实田”,按亩征税,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3)巩固统一①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平服岭南,设桂林等三郡。
②交通上:在西南夷修“五尺道”;统一车辆形制。
③文化上:采取“书同文字”的措施,把小篆作为全国通行字体。
(4)评价①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人民的愿望;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③扩大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④广建宫殿陵墓,劳民伤财;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2.唐太宗与“贞观之治”(1)“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①政治:发展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加强集体议政和监察机制,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②法制:修订颁行《唐律》,重视法制建设。
③文化:发展科举制,使庶族地主获得晋升的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
④经济:延续唐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法,采取“去奢省费、轻徭薄赋”的措施,使唐初经济逐步复苏。
⑤用人方面:知人善任,兼听纳谏,君臣之间形成了较为开明的政治气氛。
(2)评价:唐太宗执政时期,认真吸取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确立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努力调整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统治集团内部关系,为唐朝步入强盛奠定了基础。
3.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巩固统一的措施①平定“三藩”:康熙帝采取剿抚并行的策略,平定“三藩之乱”。
②收复台湾:在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海防。
③抗击沙俄:组织收复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
全国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7讲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17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命题重点: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家、亚洲资产阶级革命中的杰出革命领袖等是本专题高考命题的重点。
2.命题方式(1)从题型看,全国卷以非选择题为唯一命题形式,且不与必修模块链接考查。
(2)从命题角度看,近年高考特别重视运用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方法、角度等方面,选取教材没有讲述过的历史人物进行命题,考查学生对杰出历史人物的言论、观点和所作所为的评价。
3.命题预测:2016年高考命题将会通过中外杰出历史人物的言行,隐性考查社会现实热点。
如考查古代政治家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贡献,隐性考查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热点;通过对西方先哲命题的考查,折射出当今社会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世界)的热点;从中外科学家贡献命题,隐性考查当前走科学发展观之路的改革;考查近代民主和民族英雄,体现追求民主和自强的时代主题。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人物时代主要贡献局限评价秦始皇秦朝:封建社会初期(1)完成统一大业(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3)采取巩固统一措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驰道、筑长城)(1)繁重役税(2)严刑酷法(3)焚书坑儒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唐太宗唐朝:封建社会繁盛期(1)制度调整(2)善于用人(3)统治开明(4)“贞观之治”晚年骄奢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康熙帝清朝:封建社会后期(1)巩固统一(平定三藩之乱,设置台湾府,平定噶尔丹叛乱,册封达赖、班禅)(2)维护国家主权,组织雅克萨反击战(1)文字狱(2)实行闭关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开启“康乾盛世”1.孔子(1)政治思想①“仁”:基本含义是“爱人”;统治者要施行仁政;实现“仁”要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克己复礼”“正名”。
③“中庸”:用其协调“仁”与“礼”的关系。
(2)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
(3)思想影响①对中国:渗透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形象逐渐被神圣化。
②对世界:亚洲许多国家接受儒家文化;儒学传到西欧,一些思想家从中得到启发。
岳麓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总复习优秀课件
影响: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成果,毛泽东思
想正确指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是中共 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智慧结晶,也是我们进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无产阶级革命家
时代背景: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
设时期 革命年代:出生入死、战功卓著 建国后——改革开放前:成为第一代 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文革中进行全面 整顿,努力纠正“左”倾错误 主要贡献: 主持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十一届三 中全会,解放了思想,转移了工作中心 改革开放:在探索实践中,逐渐形成 邓小平理论,成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 社会主义
背景:半殖半封的中国的
民族民主革命
贡献:提出三民主义
发动辛亥革命 推翻封建帝制 建立共和政体 维护革命果实
本质认识不清, 对封建势力妥协
局限:前期对帝国主义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殖民势力,推动了民族独立和解放斗争 影响: 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无产阶级革命家
时代背景: 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杰出的科学家
1、古代中国科学家
李时珍
《本草纲目》
“古代中国的百科 全书”
杰出的科学家
2、近现代中国科学家
詹天佑:主持设计并建设 。 李四光:证明中国存在 , 创立 ,以此为指导,相 继发现一大批大油田,摘掉了中国 。
3、近现代世界科学家
牛顿: 代数二项式定理、微积分、经典力学体系 爱因斯坦: 相对论、光的量子理论
2、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政治家
双重任务:民族独立 + 发展资本主义
孙中山
甘地
英属殖民地印度 的民族独立运动
提出甘地主义 领导非暴力不合作 运动,推动印度独 立 晚年调解教派矛盾 非暴力原则限制了 群众运动的发展 对英国抱有幻想
历史岳麓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高考探究课
【真题体验】1.(2018-课标全国【,4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美国在建国初,由于国力弱小,加之受华盛顿“中立政策”的影响,没有制定任何针对拉美地区的政策。
19世纪后,美国开始加强对这一地区的关注,并进行了长期渗透及武力干涉。
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正式宣布美国对邻国奉行“睦邻政策”表示不干涉拉美国家的内部事务。
随后罗斯福又呼吁美洲各国互相理解, 消除一切阻碍正常贸易发展的人为障碍。
1934年,德国在经济和政治上成功地渗入拉美。
对此,罗斯福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废除与古巴的不平等条约、从海地撤军等,只以政治、经济手段维护和扩大其在拉美的利益。
到1939年欧战爆发前, 美国已和11个拉美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双方贸易迅速发展。
——摘编自刘绪贻等主编《美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华盛顿“中立政策”和罗斯福“睦邻政策”基本特征的不同。
(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斯福“睦邻政策”的作用及其实质。
(11分) 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华盛顿时期政策的、、中立”特点和罗斯福政策的“渗透” 特点并进行对比分析。
第⑴问,可依据材料中的“中立杯渗透”推理出二者基本特征在于是否干预拉美内部事务。
第(2)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美国自身利益、拉美经济发展以及抵制法西斯势力扩张等角度分析罗斯福“睦邻政策”的作用;结合德国对拉美地区的干涉和渗透以及罗斯福的应对措施推理出美国调整政策的实质在于维护美国自身利益、巩固其在拉美的地位。
答案(1)不同:不参与世界其他地区事务;积极参与拉美事务。
(2)作用:改善美国与拉美的关系,抵制法西斯势力在拉美的扩张:扩大美国对外贸易,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拉美经济发展。
实质:以新的形式加强对拉美地区的控制,维护美国根本利益。
2.(2018-课标全国II, 4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娘子(1550- 1613),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z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
岳麓版高三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一单元 东西方先哲
岳麓版高三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 评说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岳麓版高三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 物评说电子课本课件【全册】目
录
0002页 0060页 0062页 0064页 0133页 0135页 0180页 0268页 0318页 0379页 0381页 0415页 0481页 0515页
第一单元 东西方先哲 第2课 思想家柏拉图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 第5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政治家 第8课 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 第10课 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第12课 土耳其国父凯末尔 第13课 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 第15课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第五单元 杰出的科学家 第18课 近代科学体系的奠基人牛顿 第20课 20世纪科学巨匠爱因斯坦 其他人物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检十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8
单元质检十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一、选择题1.如何对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 )①苏格拉底②亚里士多德③朱熹④李贽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即是人伦物理”分别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南宋理学家朱熹和明末思想家李贽提出,故②③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2.康熙帝亲政后,在养心殿近侧特意选了一个房间,作为学习教室,请讲官讲解满汉文化和儒家经典,还请西方传教士讲解自然科学知识,并购置了大批科学仪器。
这说明康熙( )A.学习西方,应对边疆外来威胁B.安定民心,解决满汉民族矛盾C.顺应时代,萌生师夷长技思想D.好学不倦,提高治国理政能力,既涉及满汉文化,又涉及儒家经典,既有自然科学,又有社会科学,体现了其好学不倦,提高治国理政的能力,故D项正确。
3.下图是《孙中山传》的目录,每一章下包含若干子目,“宣扬民生主义和实业救国”子目应属于( )A.第二章B.第三章C.第四章D.第五章,实践民族主义,故A、B两项错误;第四章孙中山领导推翻帝制,创建民国,实践民权主义,故C项错误;第五章孙中山在反对北洋军阀的同时,投身实业建设,也在实践民生主义和实业救国,故D项正确。
4.“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下列诗作反映的内容与史实相一致的是( ),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走上顶峰,故A项错误;“车轨同八表,书文混四方”赞叹唐朝的大一统局面,与科举制无关,故B项错误;欧洲宗教改革序幕指的是1517年马丁·路德在教堂门口贴出《关于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故C项错误;“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是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名句,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5.(2018黑龙江哈九中四模,4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墨子是中国第一位集思想与实践于一身的造物设计家,其“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中包含的是宽广与博大、心系万民忧乐、情牵苍生疾苦的情怀。
高三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岳麓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点提示选考内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东西方的先哲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知识清单一、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1.秦统一的原因(1)时代趋势:安定统一成为时代的呼声。
(2)国力基础: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力强盛,奠定了兼并六国的坚实基础。
(3)个人条件:坚忍刚毅的性格和敏锐迅捷的决断力、雄才大略。
(4)重用人才:破格录用一批谋臣猛将;善于发现人才,礼待人才,并能用人不疑。
2.制度创新和巩固统一(1)政治制度:①皇帝制度。
②中央集权制度:三公九卿制度(职能和作用);郡县制度。
(2)经济制度;①“使黔首自实田”,按亩征税,使土地私有合法化。
②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各按其业。
③奖励移民垦荒。
④统一货币、度量衡。
新的币制和度量衡通行全国,大大密切了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商品生产,也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3)拓疆、交通和文字方面。
①派蒙恬北击匈奴,修万里长城。
②征岭南,修灵渠,设三郡。
③为打通西南夷,凿“五尺道”。
④修驰道、直道,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络,并规定车同轨。
作用:全国水陆交通网道的构筑,有利于传达政令、调遣军队,也促进了全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⑤统一文字:小篆——隶书。
作用:有利于推行政令、发展经济和文化认同,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凝聚和巩固具有深远的影响。
3.勤政和暴行(1)勤政:勤于政务;富于实干精神;高度行政能力;高瞻远瞩;雄才大略;坚忍;执著。
(2)暴行:横征暴敛;严刑酷法;焚书坑儒;寻求仙药。
(3)秦亡的原因:第一:秦的暴政;第二:秦末农民起义。
二、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1.贞观之治出瑰的原因:(1)主观上:吸取隋亡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唐太宗雄才大略,个人作用。
(2)客观上:①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为唐朝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主要动力。
2.贞观之治的内容领域措施内容影响政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精简了机构,提高了效率。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岳麓版讲义:选修4第3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含答案
第3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全国卷5年考情分析][例1] (2018·全国卷Ⅲ)材料 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
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
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
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
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
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
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
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
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
(6分)[解析] 第(1)问,根据“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得出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根据“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得出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根据“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得出灵活调整征讨策略;根据“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得出剿、抚并用。
第(2)问,从政治(国家统一、中央集权、政治稳定)、经济角度回答。
[答案] (1)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
(2)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努力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例2](2018·全国卷Ⅱ)材料三娘子(1550~1613),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
岳麓书社高中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先师孔子(省一等奖)
第1课先师孔子【课标要求】1、了解孔子的生平2、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3、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孔子的主要生平活动2、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和政治主张,学习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客观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3、认识孔子对中国及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了解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绵绵不绝的传承关系和基本脉络。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中示意的地图、图片,复述孔子的主要生平和政治主张。
2、根据历史材料,让学生模拟历史人物,感悟历史人物的活动情境,加深对历史的体会。
3、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孔子生平活动的体察,培养学生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生目标执著追求的精神。
2、通过学习与讨论,既要看到孔子思想与活动的伟大贡献,又要看到其思想主张的时代性和历史局限性。
3、全面认识孔子对我国和世界文化深刻广泛的历史影响,激发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1、孔子的思想核心:礼与仁。
2、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难点】1、孔子提出“礼”、“正名”、“仁”的原因、含义和作用2、全面、辩证地看待儒家思想的影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放新闻连播中的视频,展示中国孔子学院在世界的发展状况,让学生回答为什么中国海外汉语机构以孔子命名孔子学院发展这么快说明什么问题设计意图:通过中华传统美德,让学生了解孔子、老子等优秀传统文化现在依然被中国人所奉行。
用孔子学院来展示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并说明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引入本课的教学内容。
(二)讲授新课一、孔子生平经历(一)孔子的出身1、所处时代:孔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1)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礼崩乐坏” 的时代,赋予了孔子强烈的发扬光上古礼制的使命感,孔子想要安定天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质检十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2019甘肃兰州二诊,4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祖冲之是我国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从青年时期起,把从上古时起直至他生活时代的各种文献、记录、资料,几乎全部搜罗来进行研究,并且亲自进行精密的测量和仔细的推算。
他还“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
在天文历法方面,他编制的《大明历》,是当时最精密的历法。
祖冲之把《大明历》送给宋孝武帝请求公布实行,宋孝武帝命令懂得历法的官员对这部历法的优劣进行讨论。
祖冲之对权贵势力的攻击丝毫没有惧色。
他写了一篇有名的驳议,他说:“旧的历法不精确,难道还应当永远用下去,永远不许改革?谁要说《大明历》不好,应当拿出确凿的证据来。
如果有证据,我愿受过。
”最终,宋孝武帝决定在大明九年(465年)改行新历。
在数学研究方面,他十分重视古人研究的成果,一方面他对于古代科学家刘歆、张衡、刘徽、刘洪等人的著述都作了深入的研究,充分吸取其中一切有用的东西。
另一方面,他又敢于大胆怀疑前人在科学研究方面的结论,并通过实际观察和研究,加以修正补充,从而取得许多极有价值的科学成果。
祖冲之算出π的值在3.141 592 6和3.141 592 7之间,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
直到15世纪
才由阿拉伯数学家打破。
祖冲之还给出π的两个分数形式:22/7(约率)和355/113(密率),其中密率精确到小数第7位,在西方直到16世纪才由荷兰数学家奥托重新发现。
——摘编自《祖冲之》(1)根据材料,概括祖冲之科学研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祖冲之在中国科学史上的地位。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沈葆桢,洋务派重要代表人物,曾任福建船政大臣,主持福州船政局。
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以琉球船民被杀为由,派兵侵台。
沈葆桢临危受命,以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的身份,驰赴台湾布防设守。
为了“驱倭”,他提出“一曰理谕、二曰设防”的原则,撰写文书,对日本侵略者“据理诘之”,并明确告之“中国版图尺寸不敢以与人”。
又从各省调回船政轮船30余舰,布防于台湾海峡一线。
在政治谈判与军事威慑下最终实现成功驱日。
经此危机,沈葆桢认为“(台地)久为他族所垂涎……台湾海外孤悬,七省以为门户”,利用办理善后事宜为契机在台采取了一系列“抚番”措施。
改革行政制度,由原来的一府四县三厅,增为二府八县四厅,并奏请移福建巡抚驻台;打破“番禁”政策,招募内地人到台湾垦荒;开设义学,亲自编成童谣《训番俚语》,以传统文化教化台湾原住民,并奏请为保卫台湾牺牲者建祠祭祀。
奏准建闽台水陆电线,倡购铁甲船,奏准使用机器开采基隆煤矿。
沈葆桢对台湾的治理开发,为台湾的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
——据吕宁、白纯《开山抚番:沈葆桢台湾
防务建设中的重大举措》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沈葆桢成功驱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沈葆桢建设台湾的举措。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王崇伦,1927年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949年8月,王崇伦入鞍钢轧辊厂,
成为鞍钢为数不多的年轻高级技工。
1952年,王崇伦所在车间承担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加工飞机副油
箱拉杆的任务。
王崇伦设计并制造出利用刨床加工拉杆的特殊卡具,提高工效24倍。
1953年,王崇
伦将加工卡动器的纪录从45分钟提高到19分钟,效率提高六七倍。
同年他被评为鞍山市工业特等
劳动模范。
1954年初,在王崇伦等人提议下,一场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在全国蓬勃兴起。
1956年,
王崇伦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
1959年初,王崇伦又组织鞍钢能工巧匠开展技术协作活动。
同年王
崇伦应邀到23个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各单位纷纷盛赞王崇伦的高尚技艺和精神。
20世纪60年代初,
鞍钢各轧钢厂面临停产的威胁,王崇伦承担起研制大轧辊的攻关任务。
历时一年,先后突破十几项重
要技术难题,终于试制成功大型轧辊,填补了中国冶金史上的一项空白,王崇伦凭着高度的主人翁精神
和精湛的技艺,为鞍钢和国家赢得了殊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崇伦成为“劳动模范”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归纳以王崇伦为代表的“劳模精神”的内涵。
4.(2019河北唐山摸底,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君主论》是意大利政治家、思想家尼可罗·马基雅维利创作的政治学著作,1532年首次出版。
《君主论》是对佛罗伦萨乃至整个意大利几百年间的“政治实验和激烈变革”以及马基雅维利本人多年从政经验的理论性总结。
较为完整地阐述了马基雅维利的君主专制理论和君王权术论,它对意大
利长期战争分裂的原因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为实现意大利统一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方案。
试图把但丁的统一思想与君权思想付诸实现,尽可能深入权术问题,直接向君主提出种种实行办法。
(1)根据材料,指出马基雅维利《君主论》的主要思想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基雅维利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单元质检十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参考答案:(1)搜集研究历史文献资料;勤于科学实践;吸收前人成就,不断创新;研究领域广泛。
(2)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科学家;数学成就在当时世界领先;坚持真知、不畏权贵的精神影响后世。
2.参考答案:(1)原因:洋务运动取得成效,近代海军的建立;日本刚完成明治维新,力量有限;沈葆桢对日本采取的措施得当;坚定的爱国信念。
(2)简评:加强了对台湾的政治管理,为台湾建省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增强了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推动了台湾的近代化进程。
3.参考答案:(1)背景: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一五”计划;中苏关系恶化和三年经济困难。
(2)内涵:爱岗敬业的主人翁意识;坚定的理想信念;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品质;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情怀。
4.参考答案:(1)建立君主专制;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实现意大利的统一。
(2)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意大利地区的长期分裂割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