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优秀9篇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优秀9篇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优秀9篇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篇一第一单元沉和浮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4 造一艘小船5浮力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第二单元热1热起来了2给冷水加热3 液体的热胀冷缩4 空气的`热胀冷缩5金属热胀冷缩吗6 热是怎样传递的7 传热比赛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1 时间在流逝2 太阳钟3 用水测量时间4 我的水钟5 机械摆钟6 摆的研究7 做一个钟摆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1 昼夜交替现象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3 证明地球在自转4 谁先迎来黎明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6 地球在公转吗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通过对潜望镜内部结构的研究,使学生能利用语言、文字、绘图等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通过课前搜集和整理有关潜望镜的资料,使学生学会利用书籍及其他信息源获取信息。

2、通过制作潜望镜的活动,使学生学会欣赏、评价他人的作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愿意合作交流;积极查阅资料,关心新科技、新发明。

3、认识平面镜反光性质的应用;会制作简易潜望镜。

学生准备:1、课前搜集有关潜望镜的文字、图片资料。

2、制作简易潜望镜的材料:条形纸盒、粘纸或双面胶、美工刀、镜子或镜片等。

教师准备:1、有关潜望镜的图片、文字资料。

2、自制简易潜望镜。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玩镜子玩出了好多有趣的科学道理,还记得是怎么玩的吗?生(齐):记得!师: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小组内交流)师:哪个小组用两面镜子看到了窗外用眼睛直接看不到的景物?生:我们小组做到了。

师:上来说说你们的做法,演示给大家看一看。

生:(边演示)我们是这样做的:两个镜片,一个斜对着窗外要观察的景物,不断调整另一个镜片的角度,最后就看到了窗外的景物。

五年级科学沉与浮教案6篇

五年级科学沉与浮教案6篇

五年级科学沉与浮教案6篇根据教学目标来制定一份完整的教案,才能确保工作顺利完成,经过多年来的职场经历,教师在写教案时一定得心应手吧,下面是作者为您分享的五年级科学沉与浮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五年级科学沉与浮教案篇13.斜坡的启示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斜面构造上的要素;2.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3.能通过实验验证斜面省力的原理。

知识与技能1.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之一,了解它的结构特征及组成;2.知道斜面及其变形——螺旋的功能及作用;3.了解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2.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难点: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⑴演示材料: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等图片、斧子、葡萄酒开瓶器、瓶子上的盖子、水龙头、螺丝钉、一段圆木等。

⑵分组实验器材:一个封闭的重盒子、长短不同的木板、铁架台或其他支架、弹簧秤、滑轮组、书、各种螺钉、各种楔形或螺旋的工具、三角形纸片。

2、学生准备:拉链、带盖子的塑料瓶等实物。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一、设置情景,引入斜面。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哪几种简单机械?这些简单机械各有什么作用?2、谈话:假如有一个沉重的机器要你从低处搬到高处,你会怎么做?小组讨论,并利用身边的现有材料操作演示搬运活动。

3、交流,比较:哪一种方法搬运起来更容易些呢?4、小结:利用斜坡,搬运工作会简单许多。

用了斜坡,将沉重的机器用手推车推到高一点的地方就不是很困难了。

(画示意图)二、观察斜面,分析斜面要素1、出示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楼梯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交流、归纳总结:都可以将物体提升到一个高度;都具有一个倾斜面。

3、揭示:像盘山公路、桥梁引桥这样的斜坡或倾斜面叫斜面。

五年级上册科学课教案(全)

五年级上册科学课教案(全)

五年级上册科学课教案(全)
目标
本教案旨在帮助五年级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上学期的科学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课程安排
第一课:天气与气象观测
- 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 研究气象观测的方法和工具
- 进行简单的气象观测实验
第二课:力的作用
- 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
- 掌握力的三要素:方向、大小和作用点
- 进行简单的力的实验和观察
第三课:光的传播
- 研究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和反射传播
- 探究光的折射现象
- 进行简单的光的实验和观察
第四课:生态保护
- 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作用
- 研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 掌握简单的环境保护方法和措施
第五课:水的循环
- 理解水的循环过程和原理
- 研究水的净化和资源利用
- 进行简单的水循环模拟实验
第六课:物质的性质
- 掌握物质的固定和可变性质
- 研究物质的常见变化和反应
- 进行简单的物质实验和观察
教学方法
本教案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实验、观察、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教师将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注
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评估
为了评估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将进行日常课堂观察、实验报告评定和小测验等形式的评估。

每节课结束后,教师将
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

---
以上是五年级上册科学课教案的大致内容和安排。

详细的教案
将根据每节课的具体内容进行编写和完善,以确保教学有效性和学
生的学习效果。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8篇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8篇

【导语】地球⾚道半径6378.137千⽶,极半径6356.752千⽶,平均半径约6371千⽶,⾚道周长⼤约为40076千⽶,呈两极稍扁⾚道略⿎的不规则的椭圆球体。

地球表⾯积5.1亿平⽅公⾥,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蓝⾊。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地球表⾯的地形 【教学⽬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原、⾼⼭、盆地、湖泊、峡⾕、平原等。

地球表⾯有河流、海洋、⼭脉、⾼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是⾼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原、平原、⾕地、⼭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学⽣事先准备⼀些⾃⼰去过的地⽅的风景照⽚,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准备⼀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引⼊ 1、教师⽤课件展⽰⾃⼰到外地旅游的照⽚,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吗?从照⽚上,你可以感受到那⾥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呢?能不能拿出照⽚来介绍⼀下呢?你可以说说那⾥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初步交流展⽰。

要求:出⽰照⽚,向⼤家介绍该地⽅,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照⽚上的地形,出⽰相关图⽚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平坦,起伏很⼩; 丘陵:⾼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丘组成; ⾼原:⾯积很⼤,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地:地势较⾼,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中间低平; …… 3、了解家乡的地形。

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章:走进科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定义和特点,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科学的定义和特点2. 科学方法:观察、实验、推理、验证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科学的含义,让学生举例说明科学的应用。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科学的特点。

3. 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方法的过程。

第二章:探索物质世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培养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物质的组成:元素、化合物、混合物2.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常见物质,让学生分析其组成。

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和结论。

第三章:生物与环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培养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环境影响生物2. 生态环境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措施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生物和环境,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第四章:简单机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培养对机械世界的探究兴趣。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制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简单机械的原理:杠杆、滑轮、斜面2. 简单机械的应用:工具、机械装置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简单机械,让学生了解其原理。

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简单机械的特点。

3. 开展制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简单的机械装置。

第五章:人体的奥秘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对人体奥秘的探究兴趣。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彩教案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彩教案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彩教案一、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第一课《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目标: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观察并记录不同生物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生物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生物与环境的定义及分类。

(3)案例分析分析几个典型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案例,如沙漠中的骆驼、水中的鱼等。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5)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校园或社区观察不同生物的生活环境,并记录下来。

2.第二课《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教学目标: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生物如何改变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如植物的生长、动物的迁徙等。

(2)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分类。

(3)案例分析分析几个典型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案例,如森林火灾、过度捕捞等。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生物如何改变环境。

(5)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过程。

二、第二单元《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第三课《物质的性质》教学目标:理解物质的性质及分类观察并描述不同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物质的性质,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性质及分类。

(2)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物质的性质及其分类。

(3)实验观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性质。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物质的性质及其应用。

(5)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制作物质性质的展示板。

2.第四课《物质的变化》教学目标:理解物质变化的概念及分类观察并描述不同物质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物质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变化的概念。

(2)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物质变化的概念及其分类。

(3)实验观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6篇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6篇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6篇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篇一一、直接导入提出问题出示两枚铁钉,(一枚有光泽,一枚生锈)。

问:这两枚钉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生活中在那里看到过铁生锈的现象?师:同学们观察的很细致,生活中铁生锈的现象很普遍。

你想研究铁生锈的什么问题?师:同学们刚才提出了很多关于铁生锈的问题非常好。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板书课题:铁生锈了生答:一枚有光泽,一枚生了锈。

生答:它们的环境不同。

生答:厨房里的菜刀生锈了,自来水管道生锈,教室里的铁架生锈了,院子里的铁丝生锈了等。

学生提出问题,达成共识:我想研究铁为什么会生锈?铁生锈需要什么条件?怎样防止铁生锈?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认识铁生锈这种现象。

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产生新的问题。

二、猜想假设师:同学们,你们认为铁生锈可能与什么有关?在组内讨论讨论。

问:哪个小组先来汇报?师:这些只是你们的猜想,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们的猜想?三、制定方案师:设计什么样的实验?怎样研究?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制定研究计划。

然后在全班内进行交流。

要求:在一个小组汇报研究计划时,其他小组对设计的实验计划进行分析、评价,提出改进的建议。

四、组装实验装置师:根据刚才各小组制定的研究计划和改进建议,达成共识,请各小组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实验材料把你们的实验装置组装好。

强调:实验中,可以采用相同的'杯子或瓶子、相同的具有光泽的钉子,不同的是杯子或瓶子里的物质,可以选择空气、水、醋、油、盐水等,把钉子放入其中,观察钉子的生锈情况,并做好观察记录。

大约在一周后,咱们再进行交流。

五、展示交流让各小组展示组装的对比实验装置,并说说是怎么组装的。

六、探究怎样防止铁生锈、提出问题(1)铁生锈会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2)怎样防止铁生锈?七、课堂总结师:学习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猜想。

生答:我们组认为铁生锈与空气有关。

生答:我们组认为铁生锈可能与水有关。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优秀8篇)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优秀8篇)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优秀8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优秀8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认识家乡池塘中的常见鱼类,能说出它们的名字。

2、观察、实验、记录并归纳典型鱼类的外形及行为特点。

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推测,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语言较清晰准确地描述鱼类的外形及行为特点,能利用表格整理记录有关研究结论。

2、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证据、逻辑推理、想象建立假设和推断、理解事物及现象的重要性。

3、能将鱼类特点与池塘环境相联系,知道鱼的外形及行为特点与它生活的环境是相适应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通过探究,讨论归纳鱼类共同特点。

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鱼类及相关行为作出判断和解释。

教学重点:1、认识家乡池塘中的常见鱼类,能说出它们的名字。

2、观察、实验、记录并归纳典型鱼类的外形及行为特点。

教学难点: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证据、逻辑推理、想象建立假设和推断、理解事物及现象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池塘鱼类的种类、外形特点、生活方式等相关挂图或课件。

2、水槽(或玻璃鱼缸)、瓷盘、镊子、纱布条、塑料绳、木片、滴管、水、家乡池塘中的典型鱼类(如鲫鱼)、毛巾或卫生纸。

3、各种水生动物(不一定是鱼类)的图片或课件。

4、家乡池塘中的小型鱼类活体。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搜集信息资料(1)出示图片或播放课件:同学们,这是我们家乡的池塘中生活的几种鱼,谁知道这是几种什么鱼?(2)在我们家乡的池塘中,还生活着哪些鱼类?(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有争议的动物板书在黑板一侧,在后面的学习中重新归类)。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6篇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6篇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6篇我们在编写教案时,要注意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教案的编写应注意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1教材分析《光和影》这篇课文内容的安排是从手影游戏开始引出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进而深入研究影子的几个特点。

同时让学生认识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有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由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及产生影子需要什么条件这一活动导入。

第二部分:联系实际说明什么叫光源。

第三部分:通过三个实验,探究影子的位置、大小及形状变化的特点。

第四部分:简单介绍投影的运用。

学情分析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及五年级学生喜爱游戏及动手实验的特点,应按教科书的安排及要求,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用不同彩色粉笔分别记录投在屏上的影子。

再根据影子进行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之间的变化规律。

培养学生在实验观察中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概念1、光:使人能看物体的那种物质。

2、影子的形成条件:光、遮挡物、屏。

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3、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所发出的光。

4、影子的特点:①位置②大小③形状5、投影:光源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物体的影子。

如我们教室里的实物投影仪。

过程与方法1、认识光、光源及影子形成的条件。

2、分组进行光和影的三个实验。

3、分析、推理影子的特点。

4、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以上过程要用直观的演示及实验的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善于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探究影子的特点是本课的重难点。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一台、电筒、大号电池(作遮挡物)各八只,4开图画白纸24张,红、黄、蓝彩色粉笔各八支。

一、导入1、谈话2、板书课题3、通过闭眼活动引出下一个环节二、认识光源及影子形成的条件1、打开实物投影仪。

2、用手在投影仪及黑板中间作各种手影。

3、让学生认识什么叫光源及影子的形成需要的三个条件。

五年级科学上册 全部教案 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 全部教案 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一、教案第一章:物质的世界1.1 教学目标了解物质的定义和分类。

掌握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1.2 教学内容物质的定义和分类:物质的概念,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定义,举例说明。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变化过程的观察。

1.3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物质例子,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定义。

讲解:讲解物质的分类,性质和变化的定义和特点。

实验:安排实验活动,让学生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

总结:强调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用途。

1.4 教学评价评估学生对物质定义和分类的理解。

评估学生对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掌握程度。

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二、教案第二章:力的作用2.1 教学目标了解力的定义和作用。

掌握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

2.2 教学内容力的定义: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的定义和作用。

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物体受力后的变化。

2.3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力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定义。

讲解:讲解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

实验:安排实验活动,让学生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总结:强调力的作用和力的三要素的重要性。

2.4 教学评价评估学生对力定义的理解。

评估学生对力的三要素的掌握程度。

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三、教案第三章:热现象3.1 教学目标了解热现象的基本概念。

掌握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

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

3.2 教学内容热现象的基本概念:温度、热量、热能的定义。

热传递的原理:热传递的条件,热量的传递方式。

热现象的实验观察:热传导、对流、辐射的实验观察。

3.3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热现象例子,引导学生思考热现象的基本概念。

讲解:讲解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热现象的实验观察。

实验:安排实验活动,让学生观察热现象的实验结果。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上册5篇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上册5篇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上册5篇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上册1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过程与方法1、按照说明正确进行实验操作2、制作简易潜望镜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二、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有关反射的图片或课件、潜望镜模型分组实验:手电筒、小镜子、制作潜望镜的材料三、教学重、难点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1、导入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室的日光灯管,上面为什么要装灯罩呢?2、照亮目标(1)书上有三个照亮活动,请仔细阅读操作要求,并在书上画出光的路线(2)学生反馈实验发现(3)什么叫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

)3、运用光的反射(1)汽车反光镜(凸镜)(2)医生带的额镜(凹镜)(3)试着画出光的路线图(4)不锈钢勺的内外两面4、做一个潜望镜(1)自学书上的制作要求(2)每个人利用现有材料进行制作(3)利用反光镜制作的其他玩具:万花筒、观景箱等5、反光带给我们的不便(1)玻璃幕墙光的污染(2)瞳孔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强弱六、作业设计万花筒的制作七、板书设计2.4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汽车反光镜:凸镜医生带的额镜:凹镜光的路线图光的路线图潜望镜的制作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上册2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热总会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传导。

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和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1.1地球的结构1.2地球上的资源1.3地球上的气候2.第二单元:奇妙的生命2.1生物的分类2.2生物与环境2.3生物的适应与进化3.第三单元:物质的变化3.1物质的状态3.2物质的变化3.3物质的性质4.第四单元:技术与生活4.1技术的发展4.2技术与生活4.3技术的利与弊5.第五单元:宇宙探索5.1宇宙的奥秘5.2太阳系5.3宇宙探索三、教学安排1.第一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第1课时地球的结构教学过程:1.1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1.2讲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1.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球的结构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作业:绘制地球结构示意图。

第2课时地球上的资源教学过程:2.1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如水、土地、矿产等。

2.2讲解自然资源的分类和利用。

2.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合理利用和节约自然资源。

作业: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自然资源。

第3课时地球上的气候教学过程:3.1引导学生观察气候变化,了解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2讲解气候的成因和变化规律。

3.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作业:记录一周的天气情况。

2.第二单元:奇妙的生命第4课时生物的分类教学过程:4.1引导学生观察生物,了解生物的分类。

4.2讲解生物的分类方法和特点。

4.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物分类的意义。

作业:绘制生物分类图。

第5课时生物与环境教学过程:5.1引导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5.2讲解生物适应环境的方法。

5.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现象。

作业:调查学校附近的生物与环境。

第6课时生物的适应与进化教学过程:6.1引导学生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通用20篇)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通用20篇)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通用20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培养对土壤的感情,认识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难点: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准备:湿润、混有少量沙的土、长方形塑料水槽(可用一升牛奶盒剖开对接成河道装置)、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大饮料瓶、塑料杯(杯底侧边扎孔)、水、尺子、接水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1.你知道有哪些大的河流?家乡有哪些河流?这些河流和我们的生活生产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交流.2.教师小结后讲解:河流一般是由冰雪融化形成的小溪,或是山涧溪流汇集而成的。

当流水漫过地表时,会形成细小的水流和沟壑,这些细小的水流会逐渐形成溪流并汇成河流,而沟壑在流水不断侵蚀的过程中会逐渐发展成大的切沟和冲沟并形成河床。

3.河流的形成也是流水对土地的侵蚀结果。

那么河流对土地又会有什么影响呢?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板书课题)二、探索河流对土地的影响1.河流会侵蚀两岸的土地吗?2.如果河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流到地势平缓的地方,河水携带的泥沙会怎样呢?回忆沉积实验,观看课本60页插图。

3.学生做实验。

准备实验装置:注意空出盒的1/3不要装土。

观察无河水流过的“河道”,在记录纸上画出河道的形状,把它的宽度、深度标记在图上,并用不同、的符号分别标记水流速度、水流速度慢有土沉积的地方。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7篇)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7篇)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7篇)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爱好。

【教学重点】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预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

【教学过程】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那么,同学们谈一谈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2、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后,谈自己的观点,教师摘要板书。

(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

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3、师:大家谈了自己看法,我们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实呢?大家说说要注重什么?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

(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重什么?三、阅读书种子发芽实验内容:1、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提示:选大小差不多的绿豆种子,分别放在两个盒子里,每盒放入2-3颗绿豆,并垫纸巾。

2、教师分发记录表,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实验报告。

3、将对同学完成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

四、布置作业;学生认真完成种子发芽实验报告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二过程与方法:1、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

2、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给月亮记日记。

3、观察一天中的月亮移动,并且给月亮的移动作记录。

湘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简单的机械》教案6篇

湘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简单的机械》教案6篇

湘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简单的机械》教案6篇教学目标:1、能应用已学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解决生活中带见问题的方法。

2、在实验中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3、能对生活中简单的工具的作用提出猜想。

教学重点:认识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寻找生活中的其它“好帮手”并猜想它们的作用。

教学准备:木板、羊角锤、拧紧的螺丝钉、未开的汽水、瓶起子……。

电子演示文稿教学过程:1、教学导入出示汽水瓶,如何将它打开?出示钉有螺丝钉的木板,怎样取出这些钉子?2.生活中工具的作用⑴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类似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使工作更有效,人们发明了很多工具,这些工具成为了人们的“好帮手”。

你还知道哪些“好帮手”,它们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⑵分组讨论,完成表格。

我找到的好帮手名称可以做哪些事情我猜想它能……⑶全班交流。

(“注意倾听,补充发言”纪律保证效率,教师得加强组织引导)在交流活动中对学生发现的以下一些问题应该给予明确的肯定:①一种工具能干好多事情,不同的用法起到不同的作用。

(比如榔头能拔钉子又能钉钉子,一字螺丝刀能拧螺丝,又能打开奶粉盖)②不同的工具能干同一件事。

(比如老虎钳能夹小东西,镊子也能夹东西,剪刀有时也行)④一种工具做某件事特别专业。

(比如剪刀剪指甲不如指甲钳夹指甲来得容易)3、体验:“好帮手”的作用。

⑴、明确任务:选择不同的工具,在木板上钉上铁钉和螺丝钉,然后再把他们取出来。

⑵、分组活动。

⑶、全班交流。

(小组完成情况,感受:工具的确能提供方便)4、科技史阅读交流P21页指南车信箱,以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感悟科技发展之快,知道现代工具都是在简单机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且人们还在不断改进身边的工具,以追求更高的工作效率。

(教师也可以下载一些图片,制作成简单的演示文稿,配合图片进行讲述:桔橰的介绍;纯粹人力-简单机械-现代工具的对比)他能撬动地球吗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会做杠杆尺的探索性实验,能够观察记录杠杆尺的状态,学习使用图示法简化问题。

新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生命与健康
课时一:生命来自哪里
教学目标:
- 了解生命的起源和基本特征;
- 探究生命的发展过程;
- 认识生命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

教学内容:
- 什么是生命;
- 生命的基本特征;
- 生命的起源;
- 生命的发展过程;
- 生命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

教学重难点:
- 生命的起源和基本特征的概念理解;
- 生命的发展过程的探究。

教学准备:
- 课件:介绍生命的起源和基本特征;
- 视频素材:展示生命的发展过程及地球上生命的分布情况。

教学活动:
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素材,引起学生对生命的探究和
思考。

2. 提问:通过问答形式,了解学生对生命的起源和基本特征的
理解。

3. 讲解:使用课件,介绍生命的起源和基本特征的知识点,并
解释相关概念。

4. 探究:观看视频素材,探究生命的发展过程,引导学生思考
生命的起源和发展的关系。

5. 讨论:小组讨论生命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并汇报讨论结果。

6. 总结: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命的起源和基本特征
对于生命发展的重要性。

课时二:人体呼吸系统
(省略其余课时内容)。

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优秀8篇)

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优秀8篇)

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优秀8篇)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了解人类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了大量仿生的发明创造。

2.具有认真观察和探究仿生的兴趣。

知识与技能:1.初步具有模仿生物的构造或功能进行发明和创造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运用创造性想象和“原型启示法”提出一些小发明的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2.意识到动物、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了解人类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了大量仿生的发明创造。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运用创造性想象和“原型启示法”提出一些小发明的思路。

教学准备:1.供课堂观察用的茅草的叶、苍耳的果实(或其他植物),放大镜等工具。

2.鸡蛋与薄壳结构屋顶、鸟与飞机、鱼鳍与船桨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

(1)讲述:鲁班发明锯子的故事。

(2)提问:鲁班为什么能发明锯子?(发现茅草——观察茅草——产生联想——大胆尝试——发明锯子)(3)交流:我们在树林、在野外有过类似鲁班的经历吗?哪些植物容易划破和刺伤我们?哪些植物容易粘在我们的衣服上?(4)我们也像鲁班一样,来认真研究我们身边的这些植物。

2.观察容易划破和刺伤人、容易粘衣的植物的特点。

(1)为每个小组提供一份观察材料和必要的观察工具。

(2)学生分组观察,记录观察发现。

(3)交流。

(4)讨论:我们观察了这些植物的特点,能产生哪些想法呢?3.了解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完成的发明。

(1)讲述: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发明了许多物品。

你们知道这样的例子吗?(2)用课件或图片展示:鸡蛋与薄壳结构屋顶、鸟与飞机、鱼鳍与船桨。

(3)小组讨论:图中这些新技术分别是在什么生物的启示下研制出来的?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4)根据以上发明的实例,你认为在生物启示下进行发明创造要经过怎样的过程?(5)讲解:在生物启示下的发明创造,通常要经过以下过程:明确需要:在生产或生活中,为了完成某种工作,需要具有什么功能的工具或设备。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5篇】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5篇】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最新5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篇一: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篇一4.拧螺丝钉的学问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轮轴构造上的特点;2、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3、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知识与技能1、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2、知道轮轴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2、留心观察和研究身边的简单机械。

教学重难点: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教学准备:演示器材:汽车资料课件、汽车模型、扳手、螺丝刀、打蛋器、钥匙、辘轳、游船图片及简单运动示意图。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弹簧秤、钩码、细圆木棒、大小不同的塑料饮料瓶、螺丝钉、木块、扳手、实验记录表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1、操作竞赛:选择合适的工具,比一比哪个小组可以又轻松又迅速地把螺丝钉拧进木头里。

2、交流:获奖小组交流操作方法并试着解释其中的道理。

⑴自己是怎么样做的?⑴为什么要这样做?二、观察实物,认识轮轴1、谈话:谁对汽车方向盘比较熟悉,请给大家介绍一下。

2、出示汽车方向盘的图片,观察分析:汽车方向盘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是怎么连接的?3、观看录像:驾驶员是如何操纵方向盘改变运动方向的?4、交流观察收获。

5、小结:汽车方向盘分为两部分,一个大轮子和一根长轴;轮固定在长轴的一端;当我们转动轮时,长轴也跟着转动,并将运动传递给其他机械。

6、讲解:像汽车方向盘这样,由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的机械叫做轮轴。

三、制作轮轴,研究作用1、学习使用简易材料制作一个轮轴。

方法1:利用工具箱提供的材料,由大滑轮盘、小滑轮盘组装而成。

方法2:根据教材提供的方法。

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案内容:第1课:地球的形状1. 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或地球图片,了解地球的形状。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地球是圆的?3.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地球的引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第2课:地球的运动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通过地球仪演示。

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3. 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

第3课:太阳系1. 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包括太阳、行星、卫星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系的行星有哪些特点?3. 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太阳系的运行规律。

第4课:天气与气候1. 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以及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因素。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天气变化?3. 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第5课:自然资源1. 让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种类,包括水、土地、矿产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3. 学生通过调查,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现状。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及太阳系的组成。

2. 能够分辨天气和气候,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因素。

3. 了解自然资源的种类,学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三、教学重点:1. 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及太阳系的组成。

2. 天气和气候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3.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四、教学难点:1. 地球的运动规律。

2. 天气和气候的关系。

3.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方法。

五、教学方法:1. 采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 运用地球仪、图片等教具,直观展示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3. 组织学生进行调查、讨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案编辑专员敬上六、教案内容:第6课:生物多样性1. 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3. 学生通过观察、调查,了解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

第7课:生物的适应与进化1. 让学生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以及生物进化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的小车教学目的:通过用垫圈拉动小车,引导学生认识“重力”。

指导学生知道足够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拉力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

指导学生学会安装用重力拉动小车的装置。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

教学准备:学生材料袋、车的图片、记录本。

教学过程:引入提问:你们玩过玩具小车吗?玩过你们自己做的小车吗?你们在玩小车时,有过什么发现?谈话:虽然玩具小车和真正的车有很大的不同,但是都包含着很多相同的科学道理。

在这个单元,我们要用不同的方法使小车运动起来,研究有哪些力影响它的运动,怎样影响它的运动。

我们还要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设计和制造我们心中的赛车。

探究过程认识各种车。

·师:人类早在几千年前就发明了车,现在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车了。

你知道哪些种类的车?·出示一些车的图片或影像资料,请学生辨认并讲述,老师进行一些补充介绍。

·介绍香港太平山的缆车。

安装一个小缆车。

让学生提提重物、用手掂书包、背书包等活动感受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压力,这就是重力。

师:我们可以利用重力来拉动小缆车吗?看看桌上的材料,它们分别有什么用?分组安装,用垫圈把小车拉动,反复试几次。

(教师巡视指导)提问:你们认为是什么力使小车运动的?(垫圈的拉力、重力、重力产生的拉力)探究拉力大小与小缆车运动的关系。

(1)师:各组的小缆车都在拉力的作用下运动起来了,但我发现各组的小车快慢不一样,请你们推测一下,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推测:用手拉缆绳,使小车动起来,先估计最少用多少个垫圈可以拉动小车,再推测拉力大小怎样影响小缆车的运动,把推测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3)小组讨论,汇报设计的实验方法。

提问:你们打算怎样用实验来验证推测是否正确呢?(4)分组实验、记录,教师巡视。

汇报、分析实验结果:从记录表中你们发现拉力大小和小车快慢有什么关系?小结: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拉力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

四、板书设给小车装上动力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物体被拉长、压缩、弯曲能产生弹力;了解一些对弹力利用的知识。

2、指导学生学会用橡筋给小车安装动力。

能够做橡筋长度、绕的圈数、绕的方向对小车运动影响的实验。

3、培养学生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橡筋的力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难点:怎样用橡筋给小车安装动力。

教学准备:橡筋、小车、长条形的三层板。

弹簧、皮球、锯条等能产生弹力的物体,有关弹力应用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1、谈话:车辆运动是需要动力的,你们知道车的动力来源有哪些?(汽油、天然气、电力、太阳能等)2、提问:能不能给我们的小车装上动力,让它自己动起来呢?你们有哪些办法?(安装橡筋、弹簧、螺旋桨、气球等)3、师:我们先用橡筋作动力吧!二、探究过程1、研究橡筋的力是怎样产生的。

(1)谈话:我们为什么能用橡筋作动力,橡筋的力是怎样产生的?(2)实验:用手把橡筋拉长,体会手有什么感觉。

了解橡筋被拉长时能产生力,这种力叫弹力。

(3)提问:还有哪些物体能产生弹力?体验:让学生压一压弹簧,拍一拍皮球,弯一弯锯条……师:人们利用弹力做些什么事情?(射箭、拉力器、皮球、弹簧床、衣服上的松紧带、自行车的坐垫等都用到了弹力。

)2、安装橡筋的方法与小车运动的研究。

(1)分小组装配:给小车装上橡筋。

(2)小组演示。

师:都是用橡筋做动力的小车,为什么运动的状况(快慢、距离、方向)不一样呢?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呢?(3)分组讨论,怎样设计实验来研究。

(4)分组实验(选择一个因素),记录实验结果。

(5)汇报交流。

3、小结。

三、板书设给小车安个螺旋桨教学目的:1、进一步认识橡筋的弹力,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速度、距离的关系。

2、学生学习用橡筋和螺旋桨给小车安装动力,培养动手能力。

了解螺旋桨的作用。

3、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教学重点:会用橡筋和螺旋桨给小车安装动力。

教学难点:知道螺旋桨的作用。

教学准备:装有螺旋桨的船和飞机的挂图或影像资料、小车、螺旋桨、橡筋、支架、木条。

教学过程:一、引入1、出示竹蜻蜓问:这是什么?你们知道怎么玩吗?(请一个学生演示。

)2、谈话:它像什么?你们知道什么交通工具使用了螺旋桨?3、看书上P6图片或有关图片。

4、提问:上节课我们给小车装上橡筋动力使它运动起来了,现在可以给小车装上螺旋桨使它运动起来吗?二、探究过程1、动手安装螺旋桨。

(1)观察材料,分组讨论怎样组装螺旋桨,怎样用螺旋桨使小车运动起来。

(2)动手组装。

装好后,试着用螺旋桨使小车运动起来。

2、研究橡筋绞紧的圈数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1)提问:橡筋绞紧的圈数会影响到什么?(2)预测:橡筋绞紧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有怎样的关系。

(3)讨论:怎样设计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4)小组汇报实验方案。

老师提醒学生:·这是一个对比实验,实验时除了橡筋绞紧的圈数不同外,其余条件都要相同。

·每次要把小车放在同一起点线上。

·用手拨动螺旋桨一圈,橡筋就绞紧了一圈。

·要量出小车行驶的距离。

·每次实验,橡筋绞紧的圈数要有较大的区别,如第一次20圈,第二次40圈,第三次60圈。

注意不要圈数太多,否则会把橡筋绞断。

(5)分组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6)归纳:橡筋绞紧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

3、讨论。

·在第2课和第3课中,橡筋的变化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两课的橡筋都被拉长了。

第2课的橡筋是直接拉长,第3课中的橡筋不是直接拉长的,而是在绞紧时被拉长的。

)·这两课中,橡筋产生的作用有什么不同和相同?(这两课都是利用橡筋的弹力使小车运动。

第2课橡筋带动轮子转动推动小车前进,第3课橡筋带动螺旋桨转动小车前进。

)课后拓展。

提问:你们还想研究什么问题?选择一个问题来讨论:需要哪些材料?怎样实验?实验时观察什么?怎样记录?你们预测的实验结果是什么?课后可以继续研究。

三、板书设计像火箭那样启动小车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安装反冲力小车。

2、通过玩气球、安装反冲力小车的活动,了解反冲力的作用和反冲力的方向。

教学重点:会用气球作动力推动小车。

教学难点:理解反冲力的作用。

教学准备:配套学生材料袋。

有关喷气式飞机、火箭的图片。

教学过程:一、引入师:你们都玩过气球吧?气球有哪些玩法呢?今天这节课让你们来玩一玩好吗?二、探究过程1、玩气球。

(1)谈话:老师看见好多同学都把气球吹足了气然后放开,气球怎么样了呢?再试一试,并仔细观察。

(2)提问:气球运动起来了,它朝什么方向运动?可以让气球沿一个方向运动吗?(3)小组根据材料袋中的材料进行实验。

2、用气球推动小车。

(1)师问:气球能推动小车运动吗?(2)分组实验:将吹足了气的气球固定在小车上,松开气嘴。

(3)研讨:我们的小车是怎样运动起来的?气球为什么能推动小车?(4)再次实验,提出要求:·把手靠近气嘴处,感受气体是怎样冲出来的。

·调换气球固定在小车上的方向,观察这时小车运动的方向有什么变化。

(5)归纳:像气球这样推动小车的力叫做反冲力。

小车是靠气球里空气的反冲力运动的。

3、反冲力的应用。

(1)我们还知道哪些物体是靠反冲力运动的?·节日燃放的烟花等。

·喷气式飞机:机内的喷气发动机,把汽油或煤油燃烧时产生的大量气体,从发动机的喷气口快速向后喷出,飞机受反冲作用快速向前飞行。

·火箭:火箭是我国最早发明的。

现代火箭用高能物质做燃料,燃烧后产生大量的高温气体,连续不断地向后喷出,使火箭高速飞行。

(2)播放火箭发射时的影像资料。

(3)反冲小车的启动与火箭的启动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它们都利用了反冲的原理,但是小车利用的是压缩空气的反冲力,火箭利用的是高温高压燃烧气体的反冲力。

)4、小结。

(1)师:在1到4课的学习中,我们使用了哪些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了?(2)归纳、提升认识:小车怎样才能运动起来?(小车只有在力的作用下才能运动起来。

)三、板书设小车载重教学目的:1、实验研究小车载重量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2、培养学生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3、了解汽车限制载重的事实,能对这个事实作出自己的分析。

教学重点:知道小车载重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能对汽车限制载重的事实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玻璃弹子、小沙子袋或小石块、长条形的三层板、小车、垫圈、夹子、挂垫圈的小钩。

有关发生汽车超载交通事故的录象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师:你们已经用重力牵引、橡筋的弹力、反冲力等多种办法使小车运动起来了。

小车当然是要装东西的,让我们用小车载些东西吧!对于载重后的小车,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二、探究过程1、研究小车的载重与运动。

(1)推测:小车载重后,它的运动会加快还是会减慢?(2)分组讨论:怎样设计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思考:·研究载重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在我们让小车运动的方法中,哪种方法最好操作和控制?·实验顺序怎样安排才好?先拉最重的还是先拉最轻的?还是不管什么顺序都一样?(3)汇报实验方案,全班研讨。

(4)分组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教师巡视)(5)汇报实验数据,归纳:拉力一定,小车载重增加,运动速度变慢,你们是怎么想的?(6)思考:我们的推测正确吗?为什么拉力一定,小车载重增加,运动速度变慢,你们是怎么想的?2、汽车为什么要限制载重。

(1)讨论:如果给小车不断增加重量,会发生什么现象?(2)播放录像:·汽车由于超载而引发的事故。

·货车上印的载重多少吨的字样和公交车上印的准载多少人的字样。

(3)提问:·你们想对超载的司机叔叔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乘客,但你要乘坐的汽车满员了,你该怎么办?三、小结四、板书设计:运动与摩擦力教学目的:1、知道摩擦力是一种阻碍运动的力。

会做出测定小车摩擦力大小的实验。

2、知道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状况(光滑、粗糙程度),运动状况(滚动还是滑动),小车的重量(对地面的压力)有关。

教学重点:研究小车的重量与摩擦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准备:橡皮擦、新鞋底、长条形的三层板、两个相同的侧面为方形的瓶子或木块、纱布、两个同样的圆柱形的木块或塑料块、小车的载重物(玻璃弹子、小沙袋或小石块)。

教学过程:一、引入1、我们用铅笔写错了字,总免不了用橡皮擦去擦。

观察一下擦过以后,纸面和橡皮擦有什么变化?2、生活中还有类似的现象吗?师出示新鞋底和旧鞋底,让学生作对比观察;观察新轮胎和磨损很厉害的旧轮胎的照片。

3、这些现象说明什么呢?二、探究过程1、认识摩擦力。

(1)师:汽车运用时要与地面发生摩擦,走路时鞋和地面要发生摩擦,擦去铅笔字时橡皮擦和纸之间要发生摩擦,其实两个物体的接触面有相对运动时发生摩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