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山_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专家接待中心_业余建筑工作室
王澍“瓦山”设计地丰富差异性(含设计图纸)
王澍:“瓦山”设计的丰富差异性(含设计图纸)瓦山: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专家接待中心设计单位:业余建筑工作室建筑师/:王澍陆文宇地点:浙江杭州基地面积 7500㎡建筑面积 6200㎡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框架与局部钢结构,夯土围护墙体,木结构主要材料:竹胶模板混凝土,回收瓦及缸爿,生土,松木总平面:一层平面:二层平面:隔岸望瓦山中段:隔岸望瓦山西尾:从瓦山顶上山道远望:从瓦山顶上山道回望象山:隔岸望瓦山腹内:瓦山中小憩处:瓦山北侧:瓦山北侧局部:瓦山西尾休憩处:瓦山中腹木拱洞:瓦山西尾木构架:从象山山腰俯瞰瓦山西尾:节点详图:屋顶木屋架结构平面:瓦山中腹跌水池:瓦山中腹院落回廊:瓦山西尾内部的洞:瓦山缝隙:隔岸问山——一种聚集丰富差异性的建筑类型学闲来读元黄公望“山水画论”,其中特别强调:论一张山水画的好坏,最要紧是这画要有一个能点题破题的名字。
初读时,我多少觉得不以为然。
一张好画的层层深意,岂是一个名字可以涵盖,况且画非文章,它首先是一个纯粹的直观对象,它的那种实存状态,甚至无法命名。
俯瞰瓦山屋顶“瓦山”来源有意思的是,如何给这个房子命名。
我做方案的时候,给的名字是“瓦山”,和陆文宇讨论方案,她也觉得这名字有意思。
我想凡是到过现场的,都立即能体会到这名字的直接用意。
房子的屋顶既大又长且阔,从东面入口看,如一山迫前,那顶上的青黑小瓦几乎是铺天盖地的。
这房子的原址,学院曾利用一处旧仓库开过餐厅,菜的种类多而又价廉,临河有大院子,可以边吃边晒太阳,很受师生们喜欢,餐厅的名字就叫“水岸边”。
我其实很留恋这个旧名的。
房子快建成时,院长许江很有兴致为这个新房子取名,就定下个“水岸山居”的名,现在对内对外,学院都用这个名字称呼。
而我的一个研究生,写了篇毕业论文,探讨浙江村落的水口,也谈到这个房子,文章的题目是“隔岸问村”,我觉得也很切中这个房子被隐含的一层内质:游过其内部的人可能都隐隐有体会,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房子,这是在一个屋顶下覆盖的一个村子。
王澍瓦山设计的丰富差异性含设计图纸
王澍瓦山设计的丰富差异性含设计图纸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王澍:“瓦山”设计的丰富差异性(含设计图纸)瓦山: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专家接待中心设计单位:业余建筑工作室建筑师/:王澍陆文宇地点:浙江杭州基地面积 7500㎡建筑面积 6200㎡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框架与局部钢结构,夯土围护墙体,木结构主要材料:竹胶模板混凝土,回收瓦及缸爿,生土,松木总平面:一层平面:二层平面:隔岸望瓦山中段:隔岸望瓦山西尾:从瓦山顶上山道远望:从瓦山顶上山道回望象山:隔岸望瓦山腹内:瓦山中小憩处:瓦山北侧:瓦山北侧局部:瓦山西尾休憩处:瓦山中腹木拱洞:瓦山西尾木构架:从象山山腰俯瞰瓦山西尾:节点详图:屋顶木屋架结构平面:瓦山中腹跌水池:瓦山中腹院落回廊:瓦山西尾内部的洞:瓦山缝隙:隔岸问山——一种聚集丰富差异性的建筑类型学闲来读元黄公望“山水画论”,其中特别强调:论一张山水画的好坏,最要紧是这画要有一个能点题破题的名字。
初读时,我多少觉得不以为然。
一张好画的层层深意,岂是一个名字可以涵盖,况且画非文章,它首先是一个纯粹的直观对象,它的那种实存状态,甚至无法命名。
俯瞰瓦山屋顶“瓦山”来源有意思的是,如何给这个房子命名。
我做方案的时候,给的名字是“瓦山”,和陆文宇讨论方案,她也觉得这名字有意思。
我想凡是到过现场的,都立即能体会到这名字的直接用意。
房子的屋顶既大又长且阔,从东面入口看,如一山迫前,那顶上的青黑小瓦几乎是铺天盖地的。
这房子的原址,学院曾利用一处旧仓库开过餐厅,菜的种类多而又价廉,临河有大院子,可以边吃边晒太阳,很受师生们喜欢,餐厅的名字就叫“水岸边”。
我其实很留恋这个旧名的。
房子快建成时,院长许江很有兴致为这个新房子取名,就定下个“水岸山居”的名,现在对内对外,学院都用这个名字称呼。
而我的一个研究生,写了篇毕业论文,探讨浙江村落的水口,也谈到这个房子,文章的题目是“隔岸问村”,我觉得也很切中这个房子被隐含的一层内质:游过其内部的人可能都隐隐有体会,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房子,这是在一个屋顶下覆盖的一个村子。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建设地点:杭州转塘镇中心象山北 基地面积:一期:约 200 亩 二期:约 200 亩 建筑面积:一期:6.5 万 m 2 二期:约 7.8 万 m 2 设计单位 一期:业余建筑工作室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营造研究中心 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 二期:业余建筑工作室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营造研究中心 建筑设计:王澍、陆文宇 环境设计:王澍 施工图设计 一期:杭州市建筑设计院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营造研究中心 二期: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营造研究中心 设计时间:一期:2002 年 5 月 -2004 年 8 月 二期:2004 年 6 月 -2006 年 6 月 施工时间:一期:2003 年 9 月 -2004 年 12 月 二期:2006 年 6 月 -2007 年 9 月 结构类型: 一期: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与钢结构混合结构, 干砌石作、瓦作、木作和粉墙作填充 二期:钢筋混凝土框架与局部钢结构,砖砌填充墙 摄影:吕恒中、王澍、陆文宇
设计作品 WORKS
OF DESIGN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王澍
陆文宇
问题是,一座规模庞大的校园如何与一座 不大的山共存, 因为那山是先在的。 启示得 自一次攀登杭州六和塔的经验,塔体庞大, 山体与象山近似, 但走进塔内, 体量感完全 消失。每层塔六边,共十八扇完全相同的 窗,自每扇窗向外拍了一张照片,窗同,山 同,但位置不同,山亦不同。从外看塔,密 檐瓦作压暗塔色, 材料与山体呼应, 塔如吸 在半山, 在如象山般多雾的气候中, 塔甚至 会完全隐匿。 那一刻, 我看见了这座校园的 返乡之路。 回望传统中国书院,校园建筑最终落 实为一种“大合院” 的母题聚落,一座消瘦 的玻璃塔被放在精心选择的位置, “面 形成 山而营”的“塔院式”格局。实际上,传统 单纯的合院能够适应繁多的功能类型,这 里尝试的是一种与合院有关的自由类型学, 合院因山、 阳光和人的意向而残缺, 它确定 的不仅是平面格局、 空间造型, 比这更重要 的是差异性共存的场所创建。差异性在这 里被精微分辨, 两座院落可能完全相同, 不 同只在于平面角度、 山的位置、 相邻建筑和 室外场所的细微差别。 残缺的合院中, 建筑 占一半, 自然占另一半, 建筑群敏感地随山 体扭转、断裂,兼顾着可变性和整体性。传 统中国山水绘画的 “三远” 法透视学和肇始 于西方文艺复兴的一点透视学被糅合,平 坦场地被改造为典型的中国江南丘陵地貌, 用以控制和消解巨大面积所导致的巨大体 量。 建筑被压低, 水平的瓦作密檐再次强化 了建筑群的水平趋势, 与山体比较, 成为一 种平行建造。传统造园术中“大”与“小”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14#——建筑艺术学院
-----精品文档------
14#——建筑艺术学院
-----精品文档------
14#——建筑艺术学院
-----精品文档------
11#——实验教学管理部、网络中心
-----精品文档------
பைடு நூலகம்
11#——实验教学管理部、网络中心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19#——设计艺术学院
-----精品文档------
18#——设计艺术学院
-----精品文档------
18#——设计艺术学院
-----精品文档------
节点细部
-----精品文档------
节点细部
-----精品文档------
节点细部
-----精品文档------
11#——实验教学管理部、网络中心
-----精品文档------
11#——实验教学管理部、网络中心
-----精品文档------
11#——实验教学管理部、网络中心
-----精品文档------
1#——图书馆
-----精品文档------
1#——图书馆
-----精品文档------
19#——设计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2014/11/20
-----精品文档------
区位分析
-----精品文档------
总平面图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5、6#——公共艺术学院
-----精品文档------
5、6#——公共艺术学院
建筑师王澍的困扰
建筑师王澍的困扰:从来没有这么多机构想颁奖给王澍——当他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后,他们蜂拥而来。
能推掉的,王澍尽量推掉,只是偶尔配合。
2012年10月,王澍去美国接受《华尔街日报》颁给他的“2012年全球创新人物奖”。
领奖的时候,他顺便去了一趟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那地方他已去过多次,每次都有新收获。
这回正在展览绘画上的中国园林,他看到了三十一幅文徵明画的拙政园中的八幅,和一张北宋时期佚名的园林大画,“难得一见”。
“每回出去旅行,心里都在滴血。
”王澍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好东西都留在国外了。
”他自诩“后锋建筑师”想从这些传统绘画里探索未来。
王澍对“先锋”的定义是“跟着国外最新的潮流跑”:“但面对传统这个问题,包括国外有探索性的建筑师,都无从下手。
我觉得后锋比先锋更有挑战性。
"别人忙着接项目、建地标的时候,王澍在工地上和工人们打了十年交道。
“找不到潮流的方向时,他们就要来看一看王澍在干什么。
”王澍习惯了不着急,他清楚自己“在中国建筑界一直有个特殊的位置”,“当所有人都忙完了,想安安静静讨论点深度的东西时,就会找到我。
”普利兹克奖让他终于从各类质疑中抽离,转而身价倍增,不少地产商都希望能找来王澍设计,至少是“挂个名字”。
“这并不等于他不要钱,也不等于他抗拒商业设计。
”许江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王澍也做过商业建筑——杭州的“钱江时代”公寓。
但大多数时候,王澍还是会像以前那样推掉那些地产商:“我做不到像有些人,既能在赚钱的圈子里头混一圈,又跑回非赚钱的圈子里混一会儿。
我没有这么高的智商。
”除了土特产,还有什么是纯中国的?南方周末:你曾说北京、上海不是你心目中的中国,它们什么时候开始不是的?王澍:我们整个一百年的变革,目的就是为了让中国变成另外一个我们想象中的国家。
这个国家不管是资本主义的版本,还是共产主义的版本,都是西方模式。
打造到现在,我觉得很成功,它基本上可以不叫中国了。
当一个国家失去文化属性的时候,你就失去了扎根在文化里的基本的感觉和尊严。
建筑考察游记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参观游记
●
公共艺术学院
沉 的 院 落 。 座 营 造 地 势 落 差 形 成 下 简 易 木 作 , 石 头 基
●
公共艺术学院
作 为 展 览 空 间 , 实 现 空 间 的 复 合 性 。
开 放 的 艺 术 性 走 廊 , 既 可 步 行 赏 景 , 又 可
●
创业楼
在校园里行走,从院子到露台, 由廊桥至水岸,总能看到西边尽头处 一幢细瘦的玻璃塔,这是整个校园水 平秩序里唯一垂直的向度。与中国元
●
图书馆沿街效果
●
剧场、阶梯教室
简单的外廊建筑,由三个横向体量组成形成半围合的庭院式布局。
建筑的外形多以方盒子的形式出现,通常建立起一个以“回”字为基点的场所模式,“回”即合院,从此
出发,遵循一种减法原则,所有校园建筑都是“回”的某种消减结果,如汉字的偏旁部首,而聚合的形态
,直接来自对香山原有自发性山地建筑聚落形态的直觉把握。这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
代寺庙的“塔院”形制类似。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体育馆
●
专业教学楼
●
实验楼
吸 强 外 。 了 , 建 好 筑 像 的 是 呼 加
在 建 筑 的 内 与
像 蛇 一 样 穿 梭
, 回 廊 和 走 廊
形 成 一 条 纽 带
应 , 在 视 觉 上
陵 的 起 伏 相 呼
的 窗 洞 , 与 丘
廊 , 大 小 不 一
蜿 蜒 曲 折 的 外
●
传媒动画学院
有 的 环 境 中 。 的 农 地 , 使 建 筑 融 入 原 式 , 入 口 处 保 留 了 原 有 “ 回 ” 字 的 围 合 院 落 模
树 木 和 修 竹 。
用旧砖瓦做出的建筑被誉为浙江最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2020.3墙材网用旧砖瓦做出的建筑被誉为浙江最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位于杭州转塘镇,周围是青山绿水。
象山北侧是校园的一期工程,是由10座建筑与两座廊桥组成的建筑群,建筑面积约7万m 2,作为公共艺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图书馆与体育馆使用。
象山南侧的校园二期工程由10座大型建筑与两座小建筑组成,建筑面积近8万m 2,包括建筑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实验加工中心、美术馆、体育馆、学生宿舍和食堂。
校区总体规划十分注重校园整体环境的意境营造和生态环境保护,借鉴中、西方大学校园的发展模式,创造一个功能分区合理,融建筑、空间、园林绿化、自然环境于一体的校园总体布局,真正建成符合教育旅游要求的园林式、开放式的校园环境。
总体布置从地势和环境特点出发,遵循简洁、高效的原则,分区明确,充分考虑未来发展的可变性、整体性。
整个校园建筑的结构形式选用最常见的钢筋混凝土框架与局部钢结构加砖砌填充墙体系,建筑师利用这种体系,大量使用回收旧砖瓦,并充分利用这里的手工建造方式,将这一地区特有的多种尺寸旧砖的混合砌筑传统和现代建造工艺结合,形成一种有效隔热的厚墙体系。
选用一种环保的中空混凝土现浇厚板屋顶,和回收旧砖瓦的上人屋面做法结合,形成一种有效隔热的屋顶体系,这种厚墙与厚板的结合,在这个夏季炎热冬季阴冷的地区能有效减少空调的使用。
整个校园建筑和景观共使用多达700万片回收旧砖瓦,节约了资源,也深刻影响着教师与学生的生态观念。
Most beautiful university in Zhejiang9墙材网2020.3名哲学家陈嘉映曾这样赞美:“是国内大学里少有的,能让师生咖啡馆小酌、秉烛神游度夜,而毫无作息表压力的校园。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地处杭州转塘镇,是由王澍设计而成。
这位普利兹克建筑奖首位中国籍的设计师,极为推崇唐宋的绘画和音乐,同时,当年为了遵循“再回收利用”的原则,从浙江省收集了超过700万片不同年代的旧砖瓦,用于象山校区的建设。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先生的设计原则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先生的设计原则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先生的设计原则1.引言设计是一门将艺术与实用性相结合的独特学科,而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设计则是中国当代建筑界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原则以及背后的理念与思考。
2.背景介绍China Academy of Art, commonly known as CAA, is one of the leading art institutions in China. Its Xiangshan Campus, designed by the renowned architect Wang Shu, is a masterpiece that showcases his unique design principles. Wang Shu is the recipient of 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which is considered the Nobel Prize of architecture. His design philosophy emphasizes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as well as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nature.3.主题一:传承与创新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原则之一是传承与创新。
王澍先生在设计中注重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化的创新元素。
此举既尊重了中国传统文化,又展示了现代建筑的风格和技术。
该校区的建筑采用了传统的砖木结构,同时结合了现代材料和技术,创造出独特而又富有魅力的建筑风貌。
王澍先生强调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传承和发扬传统,才能找到建筑创新的源泉。
4.主题二:与自然的融合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原则之二是与自然的融合。
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公共艺术、景观和建筑谈学习感悟
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公共艺术、景观和建筑谈学习感悟王刚(北京化工大学,北京,100000)摘 要:大学现在来讲已不是那么陌生,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大学,我国的大学发展也是百花盛开,百花齐放。
国内的大学不同于国外环境,我们的大发展阶段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好多大学依然保留着建校时的老建筑,老的标志性雕塑,老校门等等,这些都是见证高校的发展。
在国内大学中中国美术学院的校园设施、公共艺术建设可谓是独具特色,这也是依托学校优势,在整个象山校区的建设中功能与结构相适应,材质与原生相和谐,整体与自然相和谐。
关键词:校园;公共艺术;景观;建筑中国美术学院坐落于风景秀美的浙江省杭州市(以下简称国美),这是一所有着80余年历史的校园,象山校区作为中国美术学院在2004年和2007年分期而建的校区,是一处与杭州地区的山水美景相呼应的优美校园,在建设中校方也是本着“山水校园,人文校园”的基本宗旨。
在学校不断的迁徙过程中也是不断追求学校在校园环境和人文气息上有更大的突破。
这也是要求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环境有机相统一结合。
在象山校区是著名建筑师,普里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老师团队创作建设而成,象山校区整体建设在国内高校中可谓是独具特色,整个设计与建设之路可谓是工程量之大、设计之难、材料整理之复杂最终完成效果之震撼。
此项目全部使用回收废废旧材料,共用去了800万件回收旧材料,从设计到最终落成共经历长达十年之久,独具匠心。
走在校区中在高楼林立的大城市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让本就人文气息浓郁的中国美术学院更加诗意盎然。
本文分析象山校区从中体会学习感悟。
[1]从整体上理解“自然、生态”在整个校区的设计中是没有高楼大厦的,但却是让象山校区整体坐落于大自然的怀抱中,运用的回收废旧材料、石头、原木料、竹子等等天然的材料并在加上现代化的钢筋混净土结构创作出了具有江南水乡建筑特色、有现代风格的、自然生态的且形态不同的各式功能性建筑,包括宿舍楼、图书馆、博物馆等等。
王澍瓦山设计的丰富差异性含设计图纸
王澍瓦山设计的丰富差异性含设计图纸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王澍:“瓦山”设计的丰富差异性(含设计图纸)瓦山: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专家接待中心设计单位:业余建筑工作室建筑师/:王澍陆文宇地点:浙江杭州基地面积 7500㎡建筑面积 6200㎡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框架与局部钢结构,夯土围护墙体,木结构主要材料:竹胶模板混凝土,回收瓦及缸爿,生土,松木总平面:一层平面:二层平面:隔岸望瓦山中段:隔岸望瓦山西尾:从瓦山顶上山道远望:从瓦山顶上山道回望象山:隔岸望瓦山腹内:瓦山中小憩处:瓦山北侧:瓦山北侧局部:瓦山西尾休憩处:瓦山中腹木拱洞:瓦山西尾木构架:从象山山腰俯瞰瓦山西尾:节点详图:屋顶木屋架结构平面:瓦山中腹跌水池:瓦山中腹院落回廊:瓦山西尾内部的洞:瓦山缝隙:隔岸问山——一种聚集丰富差异性的建筑类型学闲来读元黄公望“山水画论”,其中特别强调:论一张山水画的好坏,最要紧是这画要有一个能点题破题的名字。
初读时,我多少觉得不以为然。
一张好画的层层深意,岂是一个名字可以涵盖,况且画非文章,它首先是一个纯粹的直观对象,它的那种实存状态,甚至无法命名。
俯瞰瓦山屋顶“瓦山”来源有意思的是,如何给这个房子命名。
我做方案的时候,给的名字是“瓦山”,和陆文宇讨论方案,她也觉得这名字有意思。
我想凡是到过现场的,都立即能体会到这名字的直接用意。
房子的屋顶既大又长且阔,从东面入口看,如一山迫前,那顶上的青黑小瓦几乎是铺天盖地的。
这房子的原址,学院曾利用一处旧仓库开过餐厅,菜的种类多而又价廉,临河有大院子,可以边吃边晒太阳,很受师生们喜欢,餐厅的名字就叫“水岸边”。
我其实很留恋这个旧名的。
房子快建成时,院长许江很有兴致为这个新房子取名,就定下个“水岸山居”的名,现在对内对外,学院都用这个名字称呼。
而我的一个研究生,写了篇毕业论文,探讨浙江村落的水口,也谈到这个房子,文章的题目是“隔岸问村”,我觉得也很切中这个房子被隐含的一层内质:游过其内部的人可能都隐隐有体会,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房子,这是在一个屋顶下覆盖的一个村子。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热成型教学楼_杭州_中国_8f73882f_874c_415
城市园林的守望者——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在如今喧嚣的社会,王澍沉浸于乡间,寻找中国传统民间匠作技术,创造性地传承中国传统建筑并与之对话。
在他看来,中国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体现着建筑与自然的和谐。
他喜欢运用自然的材料和自然的营造方式,并融入本土的民族文化,让建筑有历史、有文化、有记忆,同时具有现代建筑的时代感。
王澍对中国园林深感兴趣,认为造园是自然与城市之间的思考方式,认为这个诗意、安静的活动首先由文人来完成;此外,王澍对山水画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因此,他在建筑作品中融入了许多造园的特征、手法和山水画的构图,营造出“天人合一”的环境和永久的诗意。
一、项目概况象山位于杭州市西湖区转塘镇,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就是因这座山而得名。
21世纪初,我国大部分大学在组建大学园区,中国美术学院没有追随这股潮流,而是独树一帜,选址在一座名为“象山”的小山附近。
象山校区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工程分两期建设,首先动工的校区位于象山北侧,二期则位于象山南侧。
整个项目从2001年至2007年历经6年完工。
第一期工程从2001年设计,至2004年建成,由图书馆、体育馆、公共艺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和两座廊桥组成,较大的建筑共10座,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
第二期工程从2004年设计,至2007年建成,由美术馆、体育馆、设计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实验加工中心、学生食堂和宿舍组成,较小的建筑有2座,较大的建筑有10座,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
二、合院建筑布局从平面图上看象山校区,其建筑布局形式是一种合院式的分布格局,面向象山而造园,营造了一幅与山共存,建筑实体向内心(象山)围合的画面。
在设计象山校区时,王澍对校园设计思考的定位落在了中国传统书院上,这个传统不仅仅涉及纯美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探讨人的基本生存方式。
回望中国传统书院,有诗云:“生平有志在山水,得绂此邦非偶尔,行行白鹿书院来……”(钱闻诗《三峡桥》)中国传统书院的选址都非常考究,诗中所说的白鹿书院就依庐山五老峰而建。
王澍简介_db0e94a2_090f_48f6_a545_5d5383d38ac
17王澍:差异的世界/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19631963年,出生于中国新疆乌鲁木齐/Born in Urumuqi, Xinjiang, China 1985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本科/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BS Degree 1988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硕士研究生/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Master Degree 1997创办业余建筑工作室,中国杭州/Founded Amateur Architecture Studio, HangZhou, China 2000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获博士学位/Tongji University, School of Architecture, PhD 2000中国美术学院任教,中国杭州/Professor, China Academy of Art, Hangzhou, China 2003中国美术学院建筑系主任,教授,中国杭州/Director of Architecture Department in China Academy of Art, Hangzhou, China 2007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中国杭州/Dean of Architecture School in China Academy of Art, Hangzhou, China 2011 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荣誉教授/The Kenzo Tange Visiting Professor at the Harvard Design School (GSD) for the Fall semester 2011主要作品/Major Projects2011 瓦山: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专家接待中心(在建),中国杭州/Tiles Hill: New Reception Center in Xiangshan Campus, Hangzhou, China (in construction)2010 船坞当代艺术博物馆,中国舟山渔港(设计阶段)/Contemporary Art Museum in Dock, Zhoushan, China (in design process)2010 宁海“十里红妆”传统嫁妆博物馆,中国宁海(在建)/Ninghai "Shi Li Hong Zhuang" Traditional Dowry Museum, Ninghai, China (in construction)2010 2010上海世博会宁波滕头馆,中国上海/2010 ShangHai Expo, Ningbo Tengtou Pavalion, Shanghai, China2009 南宋御街博物馆,中国杭州/Exhibition Hall of the Imperial Street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Hangzhou, China2007-2009 中山路旧街区综合保护与更新,中国杭州/Old Town Conservation and Intervention of ZhongShan Street, Hangzhou, China2003-2008 宁波博物馆,中国宁波/Ningbo History Museum, Ningbo, China2004-2007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区二期工程,中国杭州/New Campus of China Academy of Art in Hangzhou, China (Second Phase)2002-2004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区一期工程,中国杭州/New Campus of China Academy of Art in Hangzhou, China (First Phase)2001-2005 宁波美术馆,中国宁波/Ningbo Art Museum, Ningbo, China2006 瓦园——威尼斯双年展第10届国际建筑展首届中国国家馆/Tiles garden, Chinese Pavilion of The 10th Venice Biennale of Art, Italy2003-2006 五散房,中国宁波/Five Scattered Houses, Ningbo, China2003-2006 瓷屋,中国金华/Ceremic House, Jinhua, China2003-2005 东莞理工大学音乐与舞蹈系教学楼,中国广东东莞/Teaching Building of Music and Dance Department, Dongguan, Guangdong, China2003- 三合宅,中国南京(在建)/Sanhe House, Nanjing, China (in construction)2002-2007 钱江时代(垂直院宅),中国杭州/Vertical Courtyard Atartment, Hangzhou, China1999-2000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中国苏州/Wenzheng College Library of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China1999-2000 顶层画廊,中国上海(建成,已拆除)/The Gallery with View, Shanghai, China (Completed and has been demolished)1991 孤山艺术家沙龙,中国杭州(建成,已拆除)/Artist Sharon in GuShan hill, Hangzhou, China (Completed and has been demolished)1991 丰乐桥地下通道,中国杭州(建成,已拆除)/Underground Passageway of Fengleqiao, Hangzhou, China (Completed and has been demolished)1991 浙江美术学院国际画廊,中国杭州(建成,已拆除)/International Gallery of Zhejiang Academy of Fine Arts, Hangzhou, China (Completed and has been demolished)1989-1990 海宁青少年中心,中国海宁/Youth Center of Haining, Haining, China主要获奖/Major Awards2012普利兹克奖/2012 Pritzker Prize 2011法国建筑科学院金奖/The French Gold Medal of the Academy of Architecture in 20112010德国谢林建筑实践大奖/Schelling Architecture Prize 2010, Germany 2010作品“穹窿的塌朽”获第12届威尼斯双年展国际建筑展特别荣誉奖/The special mention to "Decay of a Dome", the Official Awards of 12th InternationalArchitecture Exhibition Venice Biennale 2010. Italy 2008德国法兰克福全球高层建筑奖提名/Nominated Inernational Highrise Award 2008, Frankfurt, Germany 2008瑞士建筑奖提名/Nominated BSI Swiss Architectural Award 2007法国建筑师学会、法国建筑遗产城首届全球可持续建筑奖/First Global Award For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 2007, Cité de L'architecture et du Patrimoine, France 2006瑞士HOLCIM基金会首届全球可持续建筑亚太区奖/Asia Pacific, Holcim Foundation for Sustainable Construction, Switzerland Holcim Awards Acknowledgement 2004 首届中国建筑艺术奖/1st Architecture Art Award, China王澍简介CURRICULUM VITAE OF WANGSHU。
谈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规划与建筑设计
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
Planning and compilation practice and consideration of Linfen sponge city
Wang Pingzhen
( Linfen Bureau of Planning,Linfen 041000,China)
存十分稀有,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苏杭古代私家园林和水乡巷 能就是还原这些自然生活的场景。真正的让人感觉到融建筑、空 道完好的保存了下来显得弥足珍贵,成为研究古代中国建筑和园 间、园林景观、自然环境于一体的校园总体布局。此时设计已并
林重要的一个窗口,这也使得苏杭成为建筑学者一个重要的根据 地,也正是在这样文人气息浓厚的地域培育了一大批具有相当影 响力的建筑师,可以说苏杭地区的建筑基本成为建筑师旅行计划 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对苏杭具有最初的印象不是缘于雷峰塔下的白娘子,也不是
十二壮景西湖,而是始于《红楼梦》,故事开篇前几回发生的场景
文献标识码:A
设计的民俗博物馆,依附在校园里面的山坡上,屋顶重峦叠嶂,十 分契合地形环境。
都是发生在姑苏 城,即 今 苏 杭 地 区,全 书 的 灵 魂 人 物 林 妹 妹 和 苏 杭好似绕不开的 关 系,也 许 一 方 水 土 一 方 人,在 想 估 计 也 只 有 娟 丽秀美的苏杭才能孕育出似娇花照水的她,于是姑苏在作者心中 无数次魂牵梦绕。
construction.
Key words: sponge city,rainwater system,management system,water environment
在整个游览的过程中让人感受到空间原来还可以这样设计, 同时具有强烈的个人特征,空间的组织已经不是现代建筑教育体 系下的僵化模式,蜕 脱 了 形 式 的 束 缚,而 与 此 之 前 欣 赏 到 的 大 部 分现代建筑不管其形式是夸张还是简洁还是结构等等不同,但走 进去总能感觉到小异,哦,就是这样,那种空间处理手法基本上师 从一家———现代主义。游走在王澍的建筑空间里,强烈的感受到
王澍代表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王澍代表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项目地点:杭州,转塘镇,象山,中国用地面积:约400亩建筑面积:约150000平方米设计范围:总体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设计时间:2001.4-2002.9;2004.6-2006.6施工时间:2003.6-2007.10;2005.6-2007.9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框架与局部钢结构,砖砌填充墙主要材料:竹模板混凝土,回收旧砖瓦,本地杉木,竹,钢建筑师:王澍/陆文宇这片校园是国立中国美术学院为它的建筑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实验加工中心、基础教学部建造的新校园,500多教师和5000多本科与研究生在这里教学、学习与生活。
2000年,学院没有选择进入中国时下流行的政府组建的大学院区,而是选址在杭州南部群山的东部边缘,尽管这里暂时会存在一些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但学院的教授、艺术家与参与选址的建筑师共同认为,依照中国的文化传统,在建筑选址时,环境中的山水甚至比建筑更加重要。
建筑师王澍在象山新校园的建造中体现了自己的思考与主张。
如何在迅速丧失地域文化的中国城市重建有地域根源的场所结构,如何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共存的建筑范式活用在今天的现实,如何利用大学校园的建造规模探索一种当代中国本土新的城市营造模式。
回望中国传统园林院落式的大学建筑原型,象山新校园最终呈现为一系列“面山而营”的差异性院落格局。
建筑群敏感的随山水扭转偏斜,场地原有的农地、溪流和鱼塘被小心保持,中国传统园林的精致诗意与空间语言被探索性的转化为大尺度的淳朴田园。
那些校园建筑因此不是孤立的设计出来,而是在“自然”与“城市”之间的思考中显现出来。
在中国的建筑传统中,这样的建筑被称为“园林”。
这个词无法用西语的“花园”去翻译,它特指“自然”被置入“城市”,而城市建筑因此发生某种质变,呈现为半建筑半自然的形态。
如果“自然”是一端,建筑师思考的另一端就是“城市”,一系列似乎在等待某种事件突发的小场所,似乎有点散漫,甚至没有一个严格的结构,但真正的生活才可能在这里放松的发生。
业余建筑工作室创始人王澍
业余建筑工作室创始人王澍:更独立元特约记者正道北京报道2年前,获得被称为国际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的王澍,尽管始终希望保持着内心的平静,但是他的生活却再也回不到平静了。
2年后,王澍声名日盛,自愿或无可奈何地成为各地政府、活动的座上宾,但是他始终主动保持着与“商业”的距离,他的内心坚持着中国文人的“情怀”与立场。
“很多问题是体制解决不了的,要求的是思想上的变革。
未来建筑师的生存方式会不会更好,我不敢说,但是会更多元。
当年我开始做我的业余建筑工作室时,几乎没有同类,但现在渐渐就多起来了,将来会有更多的独立工作室,有更多的独立性、业余性。
”他告诉我们。
“我们这批从上世纪80年代走来的人有很强烈的探索心态,也就是所谓的前卫、先锋。
我们的矛头指向传统,这种传统并不是真正活着的中国传统,而是陈腐的、封闭的、将死的传统。
我们以为我们所追求的那种现代化、先锋性的东西,极为重要;但这时候中国传统的东西在哪里?我们毕竟是中国人,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把中国建成另一个美国。
”王澍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自陈,“我想走一条更接近于自然的道路。
可这条道路,并不是你想走就能走的。
”因为这种梦想,他一直在路上。
王澍与同为建筑师的妻子陆文宇,自1997年在杭州创立“业余建筑工作室”,这家公司仅仅修建过50座建筑,更多关注的是“一种在中国被贬抑了一个世纪之久的哲学”,似乎不可能完成改变中国盲目的发展进程的任务。
然而,他试图通过他的建筑设计来说服人们。
这些设计风格独特、充满现代气息的建筑,却默然会让人联想起中国熙熙攘攘的旧城气质。
艺术家欧宁对他的评价是:“他前卫的设计风格来自中国的传统。
”“其实中国文化最了不得的,就在于我们保留了自然足够的多样性,而西方人的"数学脑袋"和"几何脑袋"认为人是不可能把这样的多样性组织在一起的。
这个结构是我反复试验,十年之后终成正果,这个风景我称之为"形而上"。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浅析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在当代中国,任何一个建筑师都无法回避传统问题,这是中国建筑师的一个古典情结。
一方面,面对现代,我们不得不放弃古典情感;然而另一方面这种放弃又必须是在熟悉和尊重基础上作出的决定,若没有古典情感而要在自己的作品中放弃古典情感是不可能的。
能像王澍这样如此深刻又紧密地将极为先锋的创作与古老的民间传统联系在一起的人并不很多,这种对于传统的借鉴表现了王澍对传统的尊重。
然而,单纯的传统性结构并不能承载他对于建筑的全部理解,生活的每一片断都是在原有旧事物的基础上叠加了一些新的事物。
他的代表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就是对传统和现代建筑结合的漫长探索。
环境“规划并建设一个美术学院的校园,不仅是一个景观问题,而是在更本质的层次上对建设模式的选择。
决定着知识与教育将来在一个什么样的人文世界中成长,决定着学生的世界观、艺术观、道德观将在一个什么样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养育,并最终影响、决定着我们所生存的这块土地的未来。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设计整个方案选址正是以此为基础,让建筑场所回到重新再造自然场景之中,回到一个有森林、花草、山水组成的原生态的自然之中的一个尝试。
就好比王澍一直所向往,喜爱的江南园林一般,他企图把中国传统上的园林元素而不仅是建筑,重新呈现在杭州南部群山的东部边缘,呈现在一所校园里。
而成功落成的象山校区在今天便是中国传统与山水、建筑共存活用的范式。
象山校园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建筑和自然景观各占一半。
在西方,建筑一直享有面对自然的独立地位,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建筑在山水中只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次要之物。
在王澍看来,整个建造体系关心的不是人间社会固定的永恒,而是追随自然的演变。
象山校区里,建筑不再突显,而是让位于境界和气象,得到得山水之照应和领引。
原本平坦的场地被顺山形水势改造为这一带典型的低丘,连续、突然转折、高低起伏且不断分叉的步道系统使这里成为一种水平绵延的漫游场所。
整体的自然错动与内院的几何严谨形成了动静之间的生趣转换,不规则总图构成一种空间的运动关系。
浅析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浅析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功能与形式、文化孰轻孰重一.引言:今年四月份的时候我们去杭州建筑认知实习,有幸的和王澍及他的象山校区来个亲密的接触。
以前总是在书本网络上了解他及他的作品,感觉他是个很有个性的建筑师,他的作品充满了“中国式解构”的意味。
对他也充满了崇拜之情,当大巴车进入美院的象山校区,她与南山校区的建筑风格完全不同。
在这里你仿佛进入江南水墨画般的仙境,新奇的艺术造型,个性的立面和开窗形式,传统的乡土材料。
此时的建筑很具有吸引力,大家都很急不可耐的下车,一睹她的真容。
但通过几个小时的实地参观接触,我对他却没有了崇拜,反而有了种质疑——“功能”难道比“所谓的形式、文化”更重要吗?首先谈谈象山校区的建筑设计的独到优异之处吧二.象山校区的设计的独到之处。
第一,王澍设计的象山校区,大到整体的布局经营,小到建筑的形式、材料,确实有很多对传统与本土营造方式的思考。
这种对当代建筑界“忘本”现象的批评,并最终提出了结合本土与当代现实的具体实验方案,这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第二,王澍在文章中常说,环境比建筑更重要。
设计师对环境自然而然的改造,以及大量的种植和绿化,的确使校园富有生机和意趣。
象山校区这种崇尚自然的独特环境,在众多大学校园中的确是不多见的。
这不仅为美院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也打破了多年来几乎大同小异的大学校园格局,使大家重新思考大学校园的建设问题。
第三,建筑师重新认识本土营造观念,特别是挖掘出了一些在当代仍显示着可用价值,甚至在当前社会中显得十分先进的建筑理念。
美院建筑利用传统与本土的材料与观念,却又获得出其不意的新奇感,三.象山校区的不足之处单纯为了立面效果,根本没有考虑人的真实感受。
从外立面看建筑的效果很不错,很有艺术气息,与我们见惯了的正常建筑截然不同,打破了多年来几乎大同小异的大学校园格局,使大家重新思考大学校园的建设问题。
但他完全没有将人考虑进去,仿佛就在“玩弄”建筑,“玩弄”美院的在校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