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_王澍
王澍

1.当年学业有成的他并未急于获取利益,而是在杭州以一种“隐居”的方式生活着。
在此期间,他与工匠一同干活上工,以一种最原始也是最朴实的途径,来一步一步走近他理想中的中国建筑艺术。
也许正是这六七年时间的反省,使得王澍能够在浮躁的社会和喧嚣的环境中静下心来,细细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并发掘其与建筑内在的微妙关系。
2.对于工作室的起名,他认为,不管自己是一个工匠还是业余的,都是一样的。
他对“业余”这个词的解读与字典中解释的定义很相近:“一个人因为兴趣而从事某项研究、运动或者行为,而不是因为物质利益和专业因素。
3.我妻子是我的人生导师,她比我放松得多,通常她面对一个现象会有自觉反应,而我总是还停留在概念、思考的阶段,我看不见这些“现象”。
她经常在这些方面教导我,比如我在想某个哲学问题,她会告诉我,你看旁边这个地方,小兰花多好,这时候我突然发现这里有几朵花,不然的话我走过去就看不见。
她对我影响很大,使得我逐渐养成一个习惯,当我在思考严肃问题的时候,我会旁逸斜出,去想一些看上去很自然的小问题创办工作室的这段时间也是王澍建筑生涯中最艰难的时光,妻子的支持让他感动不已:“主要靠她的工资在养我,我打零工,偶尔挣一笔。
我那种文人的孤傲早年就养成了,认识妻子后,抹平了大半。
”2010年,王澍与妻子一起荣获了德国谢林建筑实践大奖。
“也许没有我,所有的建筑设计方案都不存在。
但没有她,所有的方案就不可能变成现实。
”4.该奖项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王澍是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人。
此前,美籍华人贝聿铭在1983年获得这项大奖。
利兹克家族通过旗下凯悦基金会创立,由专业评审委员会每年评选出一名作出杰出贡献的在世建筑师。
获奖者可以获得10万美元奖金和获奖证书,1987年后委员会还为获奖者颁发一枚铜质奖章。
颁奖典礼在每年5月举行,地点则在世界各地的著名建筑物内。
5.中国浙江宁波滕头案例馆位于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北部,案例馆总建筑面积达1300平方米,为两层独立建筑。
王澎作品-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的设计还是在延续早期的自宅、文正书院的风格与手法:盒子游戏。
盒子是现代主义建筑最基本的几何形体,将其拿来直接用,显然不合时宜,况且现代主义早在上世纪60年代已经被骂得要死。
最巧的办法就是新瓶装旧酒,现代主义加入中国元素——难度很大,且人人都在加,关键在加得巧、加得妙,加得天衣无缝(实际上是做不到的)。
盒子的围合、院落、天井、廊、坡道,明显的中国传统元素,即使如此,几座方正大楼(相互间有些转动迎合)仍显体量庞大,设计者便采用立面上的重重披檐,调节尺度感。
为了收拢群体,收缩视线,楼群近端处加了一高塔。
中国寺庙通常有高塔,古罗马的城邦也常常设塔楼(如同羌寨碉楼)——高塔眺望、监视也有宗教向上的精神作用,但同时也高高在上、呈显无遗,与周围群落关系、视线关系的尺度难以控制。
至少我认为王澍立的塔楼不能算恰当。
高楼十几层,倩倩鹤立,每层平面使用面积肯定不经济,设计者便将两部楼梯拉到体外,钢构混凝土,一直到顶,一路上跑,也未觉十分吃力,可能是因为“移步换景”的作用。
到顶,我的研究生说害怕、恐高;是啊,室外楼梯一口气转到高层顶部的,的确不多见。
远观整个楼群,或者由塔楼下观楼群,应该说相互关系的承转起合是不错的,但近观不甚理想,尤其不能触摸:清水混凝土表面粗糙不平整、甚至孔隙开裂,铁制构件油漆脱落,门窗铰链插销锈迹斑斑,木质门窗材质低劣、做工粗糙,青砖地面高低不平、塌陷破碎,披檐青瓦下的水泥砂浆丑陋不堪,等等。
原因当然是造价控制和施工技术问题。
建筑单体围合面向院落的立面,王澍照惯技使用一气铺满的木门,很有气势,显然受江南民居天井四周漏空联排门启示,门的整体开合,完全控制了廊与院落的内外空间关系。
门窗上的铁器据说是由当地铁铺打制,很有手工感,但大都生锈,早先江南民居的门窗天天有人开关,常年黝黑发亮,学校谁人来管,生锈是必然的,时间长了,必转动、插拔困难。
长长钢廊直插象山,大有破自然地形之势,但不知为何廊内多处设置倾斜交叉钢柱,既遮挡视线又碍走道,是否有调节直廊通览的作用?想法来自早先木构水上栈道架设手法?还是来自解构的思想?不得而知。
“活着”的建筑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水岸山居

当2012年的普利兹克建筑奖余温未散之时,王澍的又一件作品已经悄然伫立在了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内。
在保护自然传统、保留文化多样的课题上,永远孜孜不倦的王澍,此次将目光集中到了距今几千年的我国古老建筑材料——夯土上。
当全世界都在热衷挖掘新奇的建筑形式,寻求新型建筑材料的时候,只有少数人愿意停下脚步,回头看看,思考建筑的本源和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的需求。
建筑是一种载体,做有生命力的建筑,是解决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建筑师王澍曾说过:对于“活”的传统,不能轻言放弃。
留住材料上的时间,留住生命的痕迹,乡土建筑最玄妙的地方就在这里。
水岸山居位于中国美院的象山校区,是一处背山临水的建筑群,建筑主体全部采用生土建造,并加入了类似村落的设计,可以说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夯土现代建筑群。
关于夯土建筑,根据历史记载早在4000多年前中国就已经掌握了夯土技术,这种传统的建造方法是将生土经过加固处理,形成结构紧密,坚硬的夯土,进而层层夯实,用作建筑。
古代的宫殿,土楼等都是采用夯土技术,事实证明,福建著名的裕昌楼距今已经600多年了,却依旧坚固。
与混凝土住宅的保质期相比,夯土建筑如果保存得好可以存在千年,这样对环境的影响也就相应地减少了。
从树木和花草的掩映中,可以看到整个建筑的全貌:曲折的空间,蜿蜒的长廊,土黄色的夯土建筑墙体,以及以木结构支撑的灰黑色屋顶和竹条饰面的建筑立面……回转的空间和大尺度的建筑构件显得古朴而现代。
这样如诗如画的建筑群,谁又能想到它仅仅是用打地基时挖出的泥土建造而成呢。
同时,在整个建筑群中,还能看到许多旧材料的运用,包括当地一些拆迁老建筑时留下的废弃砖瓦,石块等。
它们被回收重新利用起来,以另一种形态重现在新的建筑当中。
虽然原来的房子不见了,但原来的记忆和痕迹却到处都是。
因此,在建筑师看来,这不仅仅是对老建筑的保护,而是让其以传统和文化载体的形式,继续有“生气”的活着。
专辑072AUG2014工程名称:水岸山居酒店坐落地点:浙江杭州竣工时间:2013摄影:张静01水岸山居全景02树木和花草的掩映中的水岸山居073074AUG2014在水岸山居中,除了建筑之外,还有山有水,有鱼塘有桥梁……在这个亲近自然的大环境中,建筑已经不是主体,朴实谦逊的隐藏在自然之中,这合乎建筑师之前说过的,与西方建筑学截然不同,在中国传统人文建筑学说里,自然比房子重要得多的说法,这也正是建筑师对于环境与建筑关系的理解。
王澍与建筑

பைடு நூலகம் 主要作品
宁波博物馆
•
整个设计以创新的理念,将宁波地 域文化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 建筑形式和工艺融为一体,使之造 型简约而富有灵动,外观严谨而颇 具创意,同时,充分体现 “独特性、 艺术性、经济性、超前性、功能性、 安全性”。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
新的象山校区位于转塘镇,周围是青 山绿水。校区总体规划十分注重校园 整体环境的意境营造和生态环境保护, 借鉴中、西方大学校园的发展模式, 创造一个功能分区合理,融建筑、空 间、园林绿化、自然环境于一体的校 园总体布局,真正建成符合教育旅游 要求的园林式、开放式的校园环境。 总体布置从地势和环境特点出发,遵 循简洁、高效的原则,分区明确,充 分考虑未来发展的可变性、整体性。
第十二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衰 变的穹顶
• 轻盈、简洁、具移 动性,可快速搭建 与拆卸,是建筑环 境零负担的建造方 式。
王澍自宅室内
为国争光
•
•
THANK YOU!!!
三合宅
• 这个三面围合一面开 敞的建筑,在空间上 是内聚和封闭性的, 在形态上保持建筑与 空间的连续性,这种 连续性不仅在于建筑 本身,也体现在建筑 与城市的关系上,是 设计者对于“中国房 子”范形的一次具体 的操作。
金华瓷屋
• 王澎设计“瓷屋”的出发点是 “要把这个100平方米的咖啡 屋做成一个可以盛装风和水的 器物”,其形状如同宋代手砚 器,单层,砚首在南,砚尾在 北,坐落在水池边。在室内喝 咖啡,就坐在砚池底,东南风 吹过,风沿砚坡爬向西北。春 季多雨,雨水沿着砚坡自西北 下泻东南,形成水榭。西北边 有楼梯可上屋顶,坐在屋顶可 观江上景色。东西墙遍开小孔, 房子开户以为器,孔小称窍, 是为风与光线而开。屋子内外 都贴着瓷片,色彩本无规律, 却呈现出中国陶瓷全谱系的色 彩。
高考人物阅读素材:孤独是为了惊艳的绽放—王澍_高考作文素材_

高考人物阅读素材:孤独是为了惊艳的绽放—王澍王勇小时候,他很孤独,因为没人陪他玩。
他喜欢上画画,经常一个人在家涂鸦。
稍大一点,他便用粉笔在灰墙上画小人、火车、还有房子。
从上小学开始,他就感觉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别人说,这个孩子清高。
其实,我跟别人玩的时候,总觉得有两个我,一个在玩,一个在旁边冷静地看着。
”他喜欢画画和看书,想着长大后做名画家。
高考完填志愿时,父母对他的艺术梦坚决反对。
他不争,朝父母丢下一句:如果理工科能画画他就念。
本来只是任性的推托,未曾想父母真找到了个可以画画的专业,叫“建筑系”。
建筑师是干嘛的?当时别说他不知道,全中国也没几个人知道。
建筑系在1977年恢复,他上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时是1981年,不只是建筑系,“*”结束大学复课,社会正处于一个如饥似渴的青春期氛围。
他说,当时的校长是钱锺书堂弟钱钟韩,曾在欧洲游学六七年,辗转四五个学校,没拿学位就回来了,钱钟韩曾对他说:“别迷信老师,要自学。
如果你用功连读三天书,会发现老师根本没备课,直接问几个问题就能让老师下不来台。
”于是到了大二,他开始翘课,常常泡在图书馆里看书,中西哲学、艺术论、历史人文……看得昏天黑地。
回想起那个时候,他说:“刚刚改革开放,大家都对外面的世界有着强烈的求知欲。
”毕业后,他进入浙江美院,本想做建筑教育一类的事情,但发现艺术界对建筑一无所知。
为了混口饭吃,他在浙江美院下属的公司上班,二十七八岁结婚,生活静好。
不过他总觉得不自由,另一个他又在那里观望着,目光冷洌。
熬了几年,他终于选择辞职。
接下来的十年里,他周围的那些建筑师们都成了巨富,而他似乎与建筑设计绝缘了,过起了归隐生活,整天泡在工地上和工匠们一起从事体力劳动,在西湖边晃荡、喝茶、看书、访问朋友。
在孤独中,他没有放弃对建筑的思考。
不鼓励拆迁、不愿意在老房子上“修旧如新”、不喜欢地标性建筑、几乎不做商业项目,在乡村快速城市化、建筑设计产业化的中国,他始终与潮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使他备受争议,更让他独树一帜,也让他的另类成为伟大。
(完整版)王澍——象山校区

N
一期: 1图书馆; 2~6、9 学院教学 楼及工作室; 7 管理办公及艺术 工作室; 8 小体育馆; 10 美术馆;
二期: 11 实验中心; 12~19 学院教学楼 及工作室; 20 小体育馆; 21 宿舍
• 这处校园的用地环绕一座名叫“象”的小山,山高约50m, 两条从西侧大山流来的小河从山的南北两侧绕过,在象山 东端合并,蜿蜒流入宽阔的钱塘江。
• 推崇中国传统的工匠技术。 • 注意表现中国传统的空间意象,他的建筑空间设
计中体现出对文人园林与绘画的理解。
3.材料创新
• 与古为新:今天的作为,跟“古”的东西摆在一 起,呈现出“新”来。等同于日本园林绘画与设 计中的“见立”思想,即旧材新用。
• 旧有材料的再利用创造出一种现在完成时的时间 体验,让人感受历史的变迁,感触到历史的维度。
• 象山北侧是校园的一期工程,于2001 年设计,2004 年建 成,是由10 座建筑与两座廊桥组成的建筑群,建筑面积 约7 万m 2,作为公共艺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图书馆 与体育馆使用。
• 象山南侧是校园的二期工程,于2004 年设计,2007 年建 成,由10 座大型建筑与两座小建筑组成,建筑面积近8 万 m 2,包括建筑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实验加工中心、 美术馆、体育馆、学生宿舍和食堂。
• 所有的建筑,包括将要使用建筑的 人都以象山为重要的观看与思考的 对象。
• 与现代建筑相比,这里的传统建筑 的尺度因此要小得多。新的校园建 筑被布置在地块的外边界,与山体 的延伸方向相同,因而与这一地区 的传统城市平面更加相似。
• 在建筑与山体之间,留出大片空地, 保留了原有的农地、河流与鱼塘。
• 获奖原因:王澍潜心研究地域文化,以实践和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先生的设计原则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先生的设计原则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先生的设计原则1.引言设计是一门将艺术与实用性相结合的独特学科,而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设计则是中国当代建筑界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原则以及背后的理念与思考。
2.背景介绍China Academy of Art, commonly known as CAA, is one of the leading art institutions in China. Its Xiangshan Campus, designed by the renowned architect Wang Shu, is a masterpiece that showcases his unique design principles. Wang Shu is the recipient of 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which is considered the Nobel Prize of architecture. His design philosophy emphasizes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as well as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nature.3.主题一:传承与创新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原则之一是传承与创新。
王澍先生在设计中注重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化的创新元素。
此举既尊重了中国传统文化,又展示了现代建筑的风格和技术。
该校区的建筑采用了传统的砖木结构,同时结合了现代材料和技术,创造出独特而又富有魅力的建筑风貌。
王澍先生强调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传承和发扬传统,才能找到建筑创新的源泉。
4.主题二:与自然的融合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原则之二是与自然的融合。
王澍

文人王澍关键词:建筑师普利策奖传统主要经历:1963生于新疆乌鲁木齐1985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建筑学专业毕业1988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硕士毕业2000获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学博士现任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建筑系主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营造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作品:1991中国美术学院国际画廊,建成,地点:杭州2000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建成,地点:苏州2000上海顶层画廊,建成,地点:上海2000墙门(雕塑),建成,地点:杭州2001-2005垂直院宅(钱江时代),在建,地点:杭州2001一分为二(雕塑),建成,地点:杭州2002-2005宁波市美术馆,建成,地点:宁波2002-2005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一期工程,建成,地点:杭州2002-2005东莞理工学院艺术系馆,建成,地点:广东东莞2003拆筑间,建成,地点:广州、北京2003HZ093—728,建成,地点:杭州2004-2005三合宅/南京,在建,地点:南京2004-2005三合宅/杭州,在建,地点:杭州2001-2006浙江宁波慈城古建保护、古建修复及协调区,建筑设计,地点:宁波2004-2005五散房,建成,地点:宁波2004-2005瓷屋1,在建地点:金华“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评委会决定将奖项授予一名中国建筑师,这标志着中国在建筑理想发展方面将要发挥的作用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此外,未来几十年中国城市化建设的成功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将非常重要。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如同世界各国的城市化一样,要能与当地的需求和文化相融合。
中国在城市规划和设计方面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方面要与中国悠久而独特的传统保持和谐,另一方面也要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相一致。
”普利策奖的首位中国籍建筑师王澍的得奖,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但正如颁奖词所说:未来几十年中国城市化建设的成功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将非常重要。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经济的腾飞,中国的建筑在世界上也将拥有自己的舞台。
论“在地性”建筑与其营造手法--以王澍作品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为例

【城市建筑研究】2012年,我国建筑师王澍获得了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兹克奖,犹如春夜中的惊雷一般,他的建筑作品与建筑理念随即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王澍以其基于本土环境的建筑理念及融合大量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建筑手法,为当代中国建筑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画下了浓重的一笔。
随着文明的发展及建筑技术的增强,我们在追求不断挑战经济发展效率极限的同时正在逐渐与环境脱节。
王澍说:“今天的建筑师处在文化断裂当中,传统建筑是文人和工匠相结合,但今天的中国建筑师基本上和文人无关,建筑设计师一个技术性的、服务性的行业,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传统建筑也面临相同的难题,许多具有民族文化特色以及地域代表性的传统建筑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建筑所组成的水泥森林。
传统老建筑的消逝与当代建筑中的文化缺失导致地域间建筑的差异愈发单薄,进而几乎所有城市都相差无几。
建筑与自然,在现今的建筑环境下正在走向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
而对于王澍来说,他的建筑精神即是回归自然,他对建筑的“营造”理念以及“业余”的态度使得其建筑作品意境深远,令人耳目一新。
一、“造园”与“造人”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作为王澍的代表作之一(图1),整座校园形式简洁,没有人为形式主义的元素,更多的是展现了纯粹的自然秩序与原生态的环境塑造。
在细节处理中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将各种元素转化为新的形式体现在建筑当中。
王樹对中国园林的偏好使他在设计中更多地采用造园的技法理念,旨在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环境。
整个校园以象山南北分为象山校区的一期及二期,其中包括山北十个和山南十二个单体建筑,顺延山体的走势以自然山水融合的疏密来进行布置总体建筑格局。
通过对建筑形体的特定处理如“山房”、“水房”以及“合院”等形式使得建筑融于自然环境,达到弱化建筑的目的。
纵观整座校园,江南民居中的砖、瓦、竹、木等饱含地域性色彩的元素让其富有江南水一般的灵性。
层层铺陈的瓦与错落有致的屋檐配合灰色建筑所形成的厚重感,加上合院周围郁郁葱葱的竹林,使人不自禁地联想到沐雨时节的情景:细雨飘落在竹林间,顺着屋檐淌下传出滴滴答答声,连同沉浸在山坡之间的一座座合院。
王澍:大学的望境本土的营造

王澍:大学的望境本土的营造从象山校区、大学建筑到大学之道,许江、王澍共同寻求——大学的望境本土的营造7月21日下午,主持人邀请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和2012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王澍,以《大学的“望境”》为题展开对话象山校区的建造设计有备而来共识早已形成主持人: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重要作品之一是中国美院的象山校区,因此大家习惯把象山校区和王澍联系起来,事实上它由多方合力促成,其中首推以许江为首的校方。
许院长,当年怎么独独选中了王澍的设计?许江:首先,我认识王澍有20多年,很了解他对中国自然山水的情怀和犀锐的表达。
其次,中国美院决定将象山校区建造的任务交由本院建筑教师,就是希望以校园建造来培养队伍,塑造人才。
而王澍也显然有备而来。
设计方案中,他以合院为基本模型,展示系列变化,像做外科手术那样把合院切一刀或切一角,通过合院的向背关系,形成与青山相望的崭新格局。
如此创意深深吸引了我们。
最后,重要的一点是,这之前我参观了美国罗德岛美院,这所学校独立学院的建构和管理方式引起我的关注。
于是我们确立了共识:希望象山校区以群楼的方式来适应未来多学科的分院独立教学管理方式。
因此,王澍的方案高票获选,接着他开始了非常艰难的深化设计阶段。
很长时间它还将是一个孤本主持人:王澍,在象山校区设计之前您对园林风格已有所实践。
你如何构思象山校区?王澍:其实,我1993年就参与过杭州南山路中国美院的改造设计。
我当时的方案是把校园里已建的新楼全部拔掉,保留老建筑,我觉得保留文化的传承最重要,历史的气息一旦断裂很难再继。
但象山校区不同,它是建在一块空地上。
以实物来看中国园林,它的房子都很小。
而象山大到800亩,全新的语境下如何寻回园林的感觉是挑战。
20年来,我一直在思考这种园林的新尝试。
中国人内心都有园林情结。
这种建造叫“城市山林”,那些文人在城市里划出一个园子,造出山野的感觉,以便人与自然随时对话。
这种设计代表了另一种对中国城市的看法——最富有中国文化的要素并不都在城市里。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设计之美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设计之美建筑设计是以满足人们的基本使用功能为基础,但是仅仅满足使用功能是无法成为成功的建筑设计作品,因此在实用的基础上,还应当具备极强的审美功能,通过实用与审美的完美结合,使建筑与艺术相互交融。
本文以王澍建筑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例,通过对其建筑作品所体现的功能性,文化性,地域性等方面的解读分析,思考关于建筑功能与美的结合。
标签:设计;美学;建筑;王澍王澍的建筑作品极具美学价值,迄今为止王澍建筑作品的数量虽然算不上多,但是却有浓厚的个人特色,结合中国江南地区的环境,建筑作品带有个人的符号性,文化性,风格自成一派,王澍对于建筑有自己的独到理解,并且有自己所要坚守的设计理念;建筑奖项不是评价一个建筑师的唯一标准,但是没有得过奖的建筑师肯定算不上一个优秀的建筑师。
王澍作为普利兹克奖中国籍的第一得主,也是到目前为止的唯一得主,中国建筑界的大师的称号实至名归。
一.王澍建筑作品及其建筑语言解读黑格尔说:“房屋完全是一种有目的的结构,由人按照人的目的而建造出来的。
”[1]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并且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在世界建筑史上亦具有很高的地位,显示出浓郁的民族特色,但是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传统文化开始变得暗淡,面临挑战,近代以来的建筑师数量庞大,但是将现代建筑与中国建筑做到有机结合,彰显浓郁地方特色的却寥寥无几,个人认为王澍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将建筑现代的形式与中国的地方特色的完美集合,并且自成一派。
传统的中国建筑不管是江南民居的粉墙黛瓦还是北方宫殿的金碧辉煌,对于西方人而言,都代表着中国的“过去”与“古典”时期,无论在历史上怎样经典,就当下而言却很难具有说服力,王澍的作品站在西方人的审美与理解的角度之上,用西方的建筑语言诉说中国的建筑特色。
二.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西方语言诉说中国建筑之美1.整体校区规划与布局国美的新校区位于杭州转塘区,周围环境良好,山明水秀,王澍负责对整个校区设计并没有采用传统“套模板”的形式,将校区做成千篇一律的现代建筑形式,而是另辟蹊径,结合江南地区的地方特色,民居文化等融入其中,使得建筑焕然一新,漫步其中悠闲自在,怡然自乐,远离城市喧嚣,颇具田园韵味。
王澍

王澍简介:王澍1963年生于新疆,在西安生活。
他于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198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1988年至1995年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工作,1997年在杭州创立了业余建筑工作室,2000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设计与理论专业城市设计方向,获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他喜欢箫管,擅长书法和山水画,执着践行中国本土建筑学理念,享有“中国最具人文气质的建筑家”美誉。
代表作品有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和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等。
中国建筑师王澍于2月27日获得了2012年普里兹克建筑学奖。
王澍是获得这项殊荣的第一个中国公民,也是年龄倒数第四的最年轻获奖者。
普利兹克奖是每年一次颁给建筑师个人的奖项,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奖金10万美元和一枚铜质勋章。
发起这一大奖的凯悦基金会(Hyatt Foundation)主席普里兹克(Thomas J. Pritzke)27日宣布王澍获奖消息。
他说,选中48岁的王澍是因为承认中国将在发展建筑理念中的作用。
普里兹克指出,有关现在和过去的适当关系问题,王澍提出的非常及时,因为中国最近的城市化过程引起争议:建筑是应当以传统为基础还是应当展望未来。
就像任何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设计超越了那场争论,产生没有时间限制、深深植根于自身环境又具有普遍性的建筑。
普利兹克奖是每年一次颁给建筑师个人的奖项,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奖金10万美元和一枚铜质勋章。
这是1979年由普利兹克家族的杰伊·普利兹克(A. Pritzker)和他的妻子辛蒂(Cindy)发起,凯悦基金会(Hyatt Foundation)所赞助的针对建筑师个人颁布的奖项。
今年的颁奖仪式将于5月25日在北京举行。
1、王澍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坐落在杭州南部群山东部边缘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一、二期工程设计,是确立王澍在中国建筑界地位的代表作品,特别是象山二期工程,无论是体量和建造规模都是惊人的。
城市园林的守望者——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在如今喧嚣的社会,王澍沉浸于乡间,寻找中国传统民间匠作技术,创造性地传承中国传统建筑并与之对话。
在他看来,中国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体现着建筑与自然的和谐。
他喜欢运用自然的材料和自然的营造方式,并融入本土的民族文化,让建筑有历史、有文化、有记忆,同时具有现代建筑的时代感。
王澍对中国园林深感兴趣,认为造园是自然与城市之间的思考方式,认为这个诗意、安静的活动首先由文人来完成;此外,王澍对山水画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因此,他在建筑作品中融入了许多造园的特征、手法和山水画的构图,营造出“天人合一”的环境和永久的诗意。
一、项目概况象山位于杭州市西湖区转塘镇,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就是因这座山而得名。
21世纪初,我国大部分大学在组建大学园区,中国美术学院没有追随这股潮流,而是独树一帜,选址在一座名为“象山”的小山附近。
象山校区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工程分两期建设,首先动工的校区位于象山北侧,二期则位于象山南侧。
整个项目从2001年至2007年历经6年完工。
第一期工程从2001年设计,至2004年建成,由图书馆、体育馆、公共艺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和两座廊桥组成,较大的建筑共10座,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
第二期工程从2004年设计,至2007年建成,由美术馆、体育馆、设计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实验加工中心、学生食堂和宿舍组成,较小的建筑有2座,较大的建筑有10座,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
二、合院建筑布局从平面图上看象山校区,其建筑布局形式是一种合院式的分布格局,面向象山而造园,营造了一幅与山共存,建筑实体向内心(象山)围合的画面。
在设计象山校区时,王澍对校园设计思考的定位落在了中国传统书院上,这个传统不仅仅涉及纯美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探讨人的基本生存方式。
回望中国传统书院,有诗云:“生平有志在山水,得绂此邦非偶尔,行行白鹿书院来……”(钱闻诗《三峡桥》)中国传统书院的选址都非常考究,诗中所说的白鹿书院就依庐山五老峰而建。
“场所精神”的物质形态展现——以王澍作品为例

116《名家名作》·杂谈一、“场所精神”概述在当今许多优秀的建筑作品中,“场所精神”被贯穿到整个设计过程中,将人文思想与自然环境相结合成了这一设计理念的精髓,它改变了社会传统观念中人们对于建筑的保守思想。
建筑不再只属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物质范畴,而是人与自然沟通的“纽带”。
对于“场所精神”这一概念,中西方都有着相关的理论。
在1979年时,挪威著名的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就提出了“场所精神”的概念①。
他基于古罗马时期所提出的“场所精神”理念,将“场所精神”解释为对建筑的一种认同感与归属感。
相对于西方来说,中国早期对于“场所精神”这一概念并没有十分鲜明的理论依据。
但是早在1932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发表的《平交建筑杂录》中就提出了“建筑意”这个命题②,这与中国传统艺术思想中的“以诗表意”“以画表意”是一致的。
在中国古代许多优秀建筑中我们不难发现,建筑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已经成为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一大特点。
那种崇尚“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让中国建筑区别于西方“以人为本”的建筑风格。
同时中国古代建筑常常被当作诗词歌赋以及山水画的蓝本,以表达人们渴望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近年来中国建筑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无论是在建筑作品还是在建筑理论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受到国内外广泛的关注,这其中以王澍先生最为突出。
王澍先生的作品强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和谐统一,他坚持将中国古代优秀的建筑设计理念与西方“场所精神”结合,将东西方设计精髓融会贯通,最终表现在作品中。
正是王澍先生的坚持,使“场所精神”能够在当今中国建筑领域乃至世界建筑领域中继承与创新。
二、物质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正如前文所说,“场所精神”所提倡的是物质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建筑在这一范畴内变得更加充满和谐性。
和谐的建筑作品主要来自设计师对建筑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深刻理解。
通过巧妙的设计,既不破坏自然原生态的环境,同时也让所设计的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王澍

王澍
作者:暂无
来源:《杭州·生活品质版》 2014年第6期
简介: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他深受东方传统文化熏陶,执着践行中国本土建筑学理念,以其强烈的文化传承感及以现代手法表现传统而著称,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博物馆、上海世博会滕头馆、五散房等都是他的建筑作品,享有“中国最具人文气质的建筑家”美誉。
2012 年,他获得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普里兹克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人士,也是继1983 年贝聿铭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华人建筑师;2013 年,他入选《时代》杂志发布的年度全球100 位最有影响力人物名单。
点评:
世界奖励王澍,因为,王澍的中国;世界奖励中国,因为,中国的王澍。
王澍,低头捡起中国现代化冲刺中遗弃的残砖剩瓦,搭起让世界抬头仰望的现代丰碑。
他告诉世界,更是告诉中国,建筑是什么。
建筑,是人的建筑;建筑,是为人而建筑的建筑。
世界奖励王澍,是奖励为人而建筑的建筑。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作者:暂无来源:《财富生活》 2018年第12期2007 年投入使用所在地:中国主要荣誉:2005 年,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一期工程获中国建筑艺术年鉴学术奖建筑设计师:王澍(2012 年获普利兹克建筑奖)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下简称“象山校园”)之所以声名在外,很大程度上因为他的设计者?王澍。
作为第一位,也是迄今唯一获得建筑界“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的中国建筑师,象山校园无疑是极具其个人风格的代表作品。
象山校园坐落在杭州南部。
不仅在体量和建造规模惊人,其空间的复杂性和类型的丰富性也令人震撼。
而最重要的是,许多建筑类型是王澍独创的,这一点显得格外重要。
他把校园设计成一个向农村开放的建筑群,建筑本身的运动曲线和丘陵的起伏相呼应,它在视觉上形成一条纽带,回廊和走廊像蛇一样穿梭在建筑的内与外,好像是加强了建筑的呼吸。
著名建筑评论家方振宁先生这样评价王澍的象山校园设计:“曾几何时,中国的建筑师在对建筑的类型学,或者对建筑语言的创造方面几乎就是空白,而象山校园既有类似于柯布西耶的那种独立的、很纯粹的建筑语言,同时它也有上世纪70 年代在美国流行的那种极少主义这种东西。
”位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水岸山居”,是教授王澍为学校设计的专家楼,也是他获得普利兹克奖后的第一件作品,建筑内设茶室、餐厅、客房。
当时王澍最新的课题是如何将传统的夯土建筑应用到现代。
水岸山居就是他们的“科研成果”。
波浪形的黑瓦屋顶,黄色的土墙,水岸山居宛如水乡的长廊,又如山地的村落,而它利落的线条和回转的空间,也充满现代美感。
在水岸山居这样一个实验性的建筑中,王澍既探索了生土材料,也尝试在一栋建筑中解决一个村落的设计,“它还是用建筑的方式,演绎中国传统的山水绘画和进入式结构。
如果把这个建筑立起来,它就像一个山水立轴。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欣赏王澍的建筑。
当时,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王澍的朋友许江邀其为象山校园项目做设计,但这座充满了王澍特色的建筑在一期工程竣工时还是被一小部分人认为“难看”。
中国美象山校区分析(完整版)

自然哲学
尊重自然 这是中国古典建筑和环境的关系,最基本理念的体现:自然比建筑重要。校区的 建造方式,就是要让出一半给自然,还给原来的土地。中国民居特有的自然与建 筑融合的方式,山是依托,水为映衬,他们共同成为建筑的大背景。 象山校区中所有的建筑都以象山为重要的观看与思考的对象进行设计。新的校园 建筑被布置在地块的外边界,并没有侵占自然,同时体块与山体的延伸方向相同, 因而与这一地区的传统城市平面更加相似。
理念的表达。
材料创新
生态技术回应: 南方民居中常见的砖、瓦 、檐、竹、木,让王澍的 建筑充满了江南的灵性。 另外,瓦檐还有着奇妙的 实用价值。瓦片间充满了 交叠出的缝隙,这是天然 的空调机,夏天的时候, 风从缝隙间吹出来,自然 地形成习习凉风;而冬天, 这些缝隙又会对风力形成 自我调节。
项目介绍:
一期: 1图书馆; 2~6、9 学院教学楼 及工作室 7 管理办公及艺术工 工作室 8 小体育馆; 10 美术馆;
二期: 11 实验中心; 12~19 学院教学楼及 工作室; 20 小体育馆; 21 宿舍
北部体育馆
管理办公及艺术 工作室馆
公共艺术中心 传媒动画学院
学生教学管理部
传媒动画学院
自然哲学
形体的诗情画意 山水书画本身就是模仿自然 的体现。象山校区的设计中 也体现着诗情画意的色彩。 总平面上每栋建筑都自然“ 摆动”,与中国的书法相似 ,体现出建筑对象山的蜿蜒 起伏的敏感反应。造型上一 些建筑饶有情趣的大屋顶, 乍一看好似是对传统建筑屋 顶的呼应,细想不如说是对 象山这块自然背景的呼应。
建筑艺术学院
美术馆
美术馆
设计艺术学院
项目分析
1
自然哲学
注重与自然的结合
象山校区分析

五、建筑形式分析
• 建筑的外形多以方盒子的形式出现, 通常建立起一个以“回”字为基点的 场所模式,“回”即合院,从此出发 ,遵循一种减法原则,所有校园建筑 都是“回”的莫种削减结果,如汉字 的偏旁部首,而聚合的形态,直接来 自对象山原有自发性山地建筑聚落形 态的直觉把握。这也体现了“天人合 一”的人文思想。
王澍作品欣赏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设计解析
一、认识王澍
• 王澍,一个60年代出生的建筑家, 其建筑以其强烈的文化传承感及回 归传统而著称。是建筑设计与理论 专业城市设计方向博士,现在在中 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任教。一直 以来在传统的中国建筑中寻求着艺 术之根。致力于把中国古代“造园 ”的手法和方式融入现代建筑中。
七、建筑立面分析
• 在象山校园中,刻意简化处理的立面、为满足功能要求 而略显庞大的建筑体量,都与自然和土地有一种亲近的 交接。黑瓦、石墙、长草、斑驳的泥土、水渍和青苔、 有意营造的粗犷,这些生活上的琐碎细节更能体现文化 之间的差别,更能体现自身文化的内涵与特征,赋予建 筑乡土的气质。
• 立面空间下产生了檐下、洞内、飞道、屋顶下沉院落、 屋顶平台、树下等多种多样的富于层次的教学交流空间 。学生在建筑和自然之间穿梭,在实与虚之间流走,体 验心灵的自由。
四、设计思想
• 建筑师王澍在象山新校园的建造中体现了自己的思考与主张。如何在 迅速丧失地域文化的中国城市重建有地域根源的场所结构,如何让中 国传统与山水共存的建筑范式活用在今天的现实,如何利用大学校园 的建造规模探索一种当代中国本土新的城市营造模式。
• 回望中国传统园林院落式的大学建筑原型,象山新校园最终呈现为一 系列“面山而营”的差异性院落格局。建筑群敏感的随山水扭转偏斜 ,场地原有的农地、溪流和鱼塘被小心保持,中国传统园林的精致诗 意与空间语言被探索性的转化为大尺度的淳朴田园。
王澍之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所以整个方案正是重新发现自然,并让建筑场所回到重新再造自然场景 之中,回到一个有森林、花草、山水组成的原生态的自然之中的 一个尝试。
小 组 成 员
01
陈开俊 201303190203
02
张智良 201303190230
03
邹发玉 201303190232
THANKS
2011年,荣获法国建筑学 院金奖 2012年,荣获世界建筑学
03
04
05
学 术 理 念
“重建当代中国本土建筑艺 术学”是王澍秉持的学术理 念,作为是中国本土建筑运 动的代表人物,他坚守建筑 理想。面对全球化浪潮下的 城乡建筑风格趋同化现象, 他以对西方现代城市及建筑 观念的反思为理论背景,批 判性地回归地域建筑传统。 王澍说:“在当今世界,人 们热衷于谈论科学、技术、 电脑,我则喜欢谈论基于手 绘和手工艺之上的建筑。” 他的坚持为他带来了世界级 的荣誉。
02
03
04
05
06
198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 究所获建筑学硕士学位 2000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城 规学院,获博士学位 2002年,他出版了专著《设计 的开始》 2011年,王澍成为第一位担任 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客 座教授”的中国本土建筑师
荣 誉 记 录
01
02
2003年,“垂直院宅-钱 江时代高层住宅群”项目获 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银 奖; 2005年,中国美术学院象 山校园一期工程获中国建筑 艺术年鉴学术奖 2010年,作品“衰朽的穹 隆”获该年度威尼斯双年展 特别奖
立面图
将线条的特性发挥待极致,展现韵律美。
简约的立面设计随处可见
剖面图
局部四层,相互交错又紧密联系,富于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
设计作品.. WORKS OF DESIGN
建筑学报.. ARCHITECTURAL JOURNAL
54
ARCHITECTURAL JOURNAL 建筑学报
55
设计作品.. WORKS OF DESIGN
建筑学报.. ARCHITECTURAL JOURNAL
与象山的自然状态最大可能的相符。这里
的每个建筑都如同一个中国字,它们都呈
现出面对山的方向性,而字与字之间的空
白同样重要,是在暂时中断时一次又一次
回望那座山的位置。
如果“自然”是一端,建筑师思考的另
一端就是“城市”,在校园里,建筑以法规
所允许的最高密度布置,高度主要在三、四
浙江宁波市的一处公园中,于2006年初完
工,这个试验被放大推广在新的象山校园。
它包括一种被命名为“山房”的类型,取材
自杭州灵隐佛寺前的千佛岩,一种崖壁佛
窟类型。建筑师认为崖壁佛窟中的每个佛
像都曾是一位伟大教师,这种处于自然与
城市交界处的讲学场所就是亚洲大学最本
质的大学建筑原型。另一种类型名为“水
院、影视动画学院、图书馆与体育馆使用。
在校园一期设计时,首先面临的具体
问题是,一座规模庞大的校园如何与一座
不大的山共存,因为那山是先在的。启示得
自一次攀登杭州六和塔的经验,塔体庞大,
山体与象山近似,但走进塔内,体量感完全
消失。每层塔六边,共十八扇完全相同的
窗,自每扇窗向外拍了一张照片,窗同,山
的传统城市平面更加相似。在建筑与山体
之间,留出大片空地,保留了原有的农地、
河流与芋头鱼塘。总平面上每栋建筑都自
然摆动,与中国的书法相似,体现出建筑对
象山的摆动起伏的敏感反应。实际上,建筑
师王澍熟习书法,整个校园的建筑摆放是
在反复思考之后,几乎于瞬间决定的,如同
书法,这个过程不能有任何中断,才能做到
设计作品.. WORKS OF DESIGN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王澍陆文宇
2000年,中国美术学院没有选择进入
中国时下流行的政府组建的大学园区,而
是选址在杭州南部群山的东部边缘,尽管
这里暂时会存在一些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
但学院的教授、艺术家与参与选址的建筑
师共同认为,依照中国的文化传统,在建筑
意体现在为三种基本方式:1) 以与这里的
自然山水结构融合的疏密去布置总体建筑
格局;2) 重整地形,建筑与地形的区别被
模糊,以地形、水体、植物与建筑间隔重复
的方式,建筑群呈层次为主的状态,让人曲
折进入;3) 一系列有诗意的小场所,以书
法书写的节奏,在行进中突然出现,在曲折
反复中再次出现。
师的专业控制而演变成一种以手工建造为
核心的集体劳作。超过300万片不同年代的
旧砖瓦被从浙江全省的拆房现场收集到象
山,这些可能被作为垃圾抛弃的东西在这
里被循环利用,并有效控制了造价,这体现
了一种不同的中国建筑营造观。
当工程临近尾声,环境开始成型。山边
原有的溪流、土坝、鱼塘均被原状保留,只
室持续跟踪建造过程,大量的手工建造会
产生大量在现场才能解决的问题,但这也
是机会,就像被无数双手反复触摸,当校园
完成,建筑就像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命。.. ■
作者单位:中国美术学院(杭州,310002)
收稿日期:2008-08-01
~
~..
ARCHITECTURAL JOURNAL 建筑学报
业设计和施工方式所抛弃”为民间手工建
造材料和做法的选用标准;以将民间作法
和专业施工有效结合并能大规模推广为研
究目标;以看似基本不变的简单形制适应
大规模建筑的快速建造。不是让设计决定,
而是让设计追随因大量手工建造所导致的
全建造过程的修改变更,联系单因此变得
异常重要,设计因此超越个人创作和工程
计了由十一个小建筑组成的系列,随意散
布在大建筑之间,由于种种原因,至2007
年9月,只独立建造了两个,这些小建筑的
命运多少在王澍的预料之内,他把可能实
现不了的小建筑悄悄嵌入大的建筑之中,
而它们原来的位置,则预留为建筑学院的
学生可以足尺练习建造的场地。
由于造价被控制得很低,整个校园建
象山南侧的校园二期工程于
2004年设
计,2007年建成,由
10座大型建筑与两座
小建筑组成,建筑面积近
8万
m
2,包括建
筑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实验加工中
心、美术馆、体育馆、学生宿舍和食堂。
新的校园建筑被建筑师全部布置在地
块的外边界,与山体的延伸方向相同,形成
法规所允许的最高密度,因而与这一地区
中显现出来,在中国的建筑传统中,这样的
建筑被称为“园林”。这个词无法用英语的
“花园”去翻译,它特指“自然”被置入“城
市”,而城市建筑因此发生某种质变,呈现
设计作品.. WORKS OF DESIGN
为半建筑半自然的形态。
这种对“园林”的理解被特别实现于象
山南侧的校园二期工程中。中国南方的诗
种平行建造。传统造园术中“大”与“小”
之间的辨证尺度被自觉转化,超尺度的门
和与人等高的门的突然并置,如范宽山水
立轴的超尺度的门和真山相叠,一系列类
似做法瓦解了关于建筑尺度的固定观念,
也使一群简单建筑具有了复杂的玄思意味。
有作坊的建筑底层全为作坊,均外做干砌
石作,做法同当地龙井茶园石坎,使建筑具
层之间,似乎是偶然的平面位置,突然转
折,空间在大与小、开放与静谧上的突然变
化,一个建筑有两个完全不同的立面,形成
一系列似乎在等待某种事件突发的小场所,
似乎有点散漫,甚至没有一个严格的结构,
但真正的生活才可能在这里放松的发生。
那些校园建筑因此不是孤立的设计出
来,而是在“自然”与“城市”之间的思考
56
ARCHITECTURAL JOURNAL 建筑学报
57
建筑学报.. ARCHITECTURAL JOURNAL
58
ARCHITECTURAL JOURNAL 建筑学报
59
学。和这些建筑类型配合,建筑师在一片稻
田中筑起三道土坝,每道高4m,宽10m,
长度在150至200m之间。每种类型均被重
复至少两次,每种材料作法也至少被重复
两次,但每座建筑与地形的结合方式都有
决定性的区别。实际上,象山南侧的校园二
期工程中,建筑与景观的区别已经不存在,
建筑往往就是景观,并具有一种中国宋代
做简单修整,清淤产生的泥土用于建筑边
的人工覆土,溪塘边的芦苇被复种,越来越
多的周边居民进来散步游览。在转塘这座
已经完全瓦解的城市近郊城镇中,新校园
重建起一个具有归属感的中心场所,接续
了地方建造传统。从每座建筑之中或之间
望去,象山已脱胎换骨。某种意义上,新校
园竣工之日,才是象山这座山的诞生之时。
同,但位置不同,山亦不同。从外看塔,密
檐瓦作压暗塔色,材料与山体呼应,塔如吸
在半山,在如象山般多雾的气候中,塔甚至
会完全隐匿。那一刻,我看见了这座校园的
返乡之路。
回望传统中国书院,校园建筑最终落
实为一种“大合院”的母题聚落,一座消瘦
的玻璃塔被放在精心选择的位置,形成“面
山而营”的“塔院式”格局。实际上,传统
房”,建筑呈中国南方微波起伏的缓慢水体
状态。关键在于,这些类型提供了建筑内外
甚至所有屋顶之上的多种讲学漫步场所,
让人体会不同的光线、气流与温度。第三种
类型是最接近城市建筑的“合院”,基本原
则是每个建筑内包含三个以上的小院落,
是特别适合几个人饮着绿茶安静交谈的地
方,但它平缓的斜屋顶仍然可以散步、讲
山水绘画的气息。
和一期一样,建筑与道路之外的土地,
被重新租给土地被征用的农民,用于各种
农作物种植,学校不收地租,条件是不许使
用农药与化肥,一道200m长的水渠,连接
河流,横穿校园,既是景观,也给农地和池
建筑学报.. ARCHITECTURAL JOURNAL
塘供水。
除了这十组大的建筑,建筑师平行设
和回收旧砖瓦的上人屋面做法结合,形成
一种有效隔热的屋顶体系,这种厚墙与厚
板的结合,在这个夏季炎热冬季阴冷的地
区能有效减少空调的使用,而整个校园建
筑和景观共使用多达700万片回收旧砖瓦,
节约了资源,也深刻影响着教师与学生的
生态观念。
象山南侧的校园二期工程和山北一期
一样,施工只用了14个月,业余建筑工作
有一种自土地中生长出来的特征。四层高
的杉木板材原色立面三面围合着向山的三
合院落,关闭时具有令人震撼的单纯性,打
开时具有轻快的多样性,风钩和插销均由
镇上铁匠亲手锻造。从一种本土人文意识
出发,以扎根于土地为选材原则;以选材推
论结构与构造;以“仍在当地广泛使用,对
自然环境长期影响小,且正在被大规模专
这种做法的前提是建筑的若干范型的
确定。不是建筑的范型本身,而是一系列建
筑与自然地形纠缠的片断。业余建筑工作
室在近年形成了基本工作方式,在大型工
程开始之前,用小型项目进行范型、结构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