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_王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作品.. WORKS OF DESIGN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王澍陆文宇

2000年,中国美术学院没有选择进入
中国时下流行的政府组建的大学园区,而
是选址在杭州南部群山的东部边缘,尽管
这里暂时会存在一些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
但学院的教授、艺术家与参与选址的建筑
师共同认为,依照中国的文化传统,在建筑
选址时,环境中的山水甚至比建筑更重要。

这处校园的用地环绕一座名叫“象”的
小山,山高约50m,两条从西侧大山流来的
小河从山的南北两侧绕过,在象山东端合
并,蜿蜒流入宽阔的钱塘江。象山北侧是校
园的一期工程,于2001年设计,2004年建
成,是由10座建筑与两座廊桥组成的建筑
群,建筑面积约7万m 2,作为公共艺术学
院、影视动画学院、图书馆与体育馆使用。

在校园一期设计时,首先面临的具体

问题是,一座规模庞大的校园如何与一座
不大的山共存,因为那山是先在的。启示得
自一次攀登杭州六和塔的经验,塔体庞大,
山体与象山近似,但走进塔内,体量感完全
消失。每层塔六边,共十八扇完全相同的
窗,自每扇窗向外拍了一张照片,窗同,山
同,但位置不同,山亦不同。从外看塔,密
檐瓦作压暗塔色,材料与山体呼应,塔如吸
在半山,在如象山般多雾的气候中,塔甚至
会完全隐匿。那一刻,我看见了这座校园的
返乡之路。

回望传统中国书院,校园建筑最终落
实为一种“大合院”的母题聚落,一座消瘦
的玻璃塔被放在精心选择的位置,形成“面
山而营”的“塔院式”格局。实际上,传统
单纯的合院能够适应繁多的功能类型,这

里尝试的是一种与合院有关的自由类型学,
合院因山、阳光和人的意向而残缺,它确定
的不仅是平面格局、空间造型,比这更重要
的是差异性共存的场所创建。差异性在这
里被精微分辨,两座院落可能完全相同,不
同只在于平面角度、山的位置、相邻建筑和
室外场所的细微差别。残缺的合院中,建筑
占一半,自然占另一半,建筑群敏感地随山
体扭转、断裂,兼顾着可变性和整体性。传
统中国山水绘画的“三远”法透视学和肇始
于西方文艺复兴的一点透视学被糅合,平
坦场地被改造为典型的中国江南丘陵地貌,
用以控制和消解巨大面积所导致的巨大体
量。建筑被压低,水平的瓦作密檐再次强化
了建筑群的水平趋势,与山体比较,成为一
种平行建造。传统造园术中“大”与“小”



之间的辨证尺度被自觉转化,超尺度的门
和与人等高的门的突然并置,如范宽山水
立轴的超尺度的门和真山相叠,一系列类
似做法瓦解了

关于建筑尺度的固定观念,
也使一群简单建筑具有了复杂的玄思意味。
有作坊的建筑底层全为作坊,均外做干砌
石作,做法同当地龙井茶园石坎,使建筑具
有一种自土地中生长出来的特征。四层高
的杉木板材原色立面三面围合着向山的三
合院落,关闭时具有令人震撼的单纯性,打
开时具有轻快的多样性,风钩和插销均由
镇上铁匠亲手锻造。从一种本土人文意识
出发,以扎根于土地为选材原则;以选材推
论结构与构造;以“仍在当地广泛使用,对
自然环境长期影响小,且正在被大规模专
业设计和施工方式所抛弃”为民间手工建
造材料和做法的选用标准;以将民间作法
和专业施工有效结合并能大规模推广为研
究目标;以看似基本不变的简单形制适应
大规模建筑的快速建造。不是让设计决定,
而是让设计追随因大量手工建造所导致的
全建造过程的修改变更,联系单因此变得
异常重要,设计因此超越个人创作和工程
师的专业控制而演变成一种以手工建造为
核心的集体劳作。超过300万片不同年代的

旧砖瓦被从浙江全省的拆房现场收集到象
山,这些可能被作为垃圾抛弃的东西在这
里被循环利用,并有效控制了造价,这体现
了一种不同的中国建筑营造观。

当工程临近尾声,环境开始成型。山边
原有的溪流、土坝、鱼塘均被原状保留,只
做简单修整,清淤产生的泥土用于建筑边
的人工覆土,溪塘边的芦苇被复种,越来越
多的周边居民进来散步游览。在转塘这座
已经完全瓦解的城市近郊城镇中,新校园
重建起一个具有归属感的中心场所,接续
了地方建造传统。从每座建筑之中或之间
望去,象山已脱胎换骨。某种意义上,新校
园竣工之日,才是象山这座山的诞生之时。

象山南侧的校园二期工程于
2004年设
计,2007年建成,由
10座大型建筑与两座
小建筑组成,建筑面积近
8万
m
2,包括建
筑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实验加工中
心、美术馆、体育馆、学生宿舍和食堂。

新的校园建筑被建筑师全部布置在地
块的外边界,与山体的延伸方向相同,形成
法规所允许的最高密度,因而与这一地区
的传统城市平面更加相似。在建筑与山体
之间,留出大片空地,保留了原有的农地、
河流与芋头鱼塘。总平面上每栋建筑都自

然摆动,与中国的书法相似,体现出建筑对

象山的摆动起伏的敏感反应。实际上,建筑

师王澍熟习书法,整个校园的建筑摆放是

在反复思考之后,几乎于瞬间决定的,如同

书法,这个过程不能有任何中断,才能做到

与象山的自然状态最大可能的相符。这里

的每个建筑都如同一个中国字,它们都呈

现出面对山的方向性,而字与字之间的空

白同样重要,是在暂时中断时一次又一次

回望那座山的位置。

如果“自然”是一端,建筑师思考的另

一端就是“城市”,在校园里,建筑以法规

所允许的最高密度布置,高度主要在三、四

层之间,似乎是偶然的平面位置,突然转

折,空间在大与小、开放与静谧上的突然变

化,一个建筑有两个完全不同的立面,形成

一系列似乎在等待某种事件突发的小场所,

似乎有点散漫,甚至没有一个严格的结构,

但真正的生活才可能在这里放松的发生。
那些校园建筑因此不是孤立的设计出
来,而是在“自然”与“城市”之间的思考
中显现出来,在中国的建筑传统中,这样的
建筑被称为“园林”。这个词无法用英语的
“花园”去翻译,它特指“自然”被置入“城
市”,而城市建筑因此发生某种质变,呈现



设计作品.. WORKS OF DESIGN

为半建筑半自然的形态。

这种对“园林”的理解被特别实现于象
山南侧的校园二期工程中。中国南方的诗
意体现在为三种基本方式:1) 以与这里的
自然山水结构融合的疏密去布置总体建筑
格局;2) 重整地形,建筑与地形的区别被
模糊,以地形、水体、植物与建筑间隔重复
的方式,建筑群呈层次为主的状态,让人曲
折进入;3) 一系列有诗意的小场所,以书
法书写的节奏,在行进中突然出现,在曲折
反复中再次出现。

这种做法的前提是建筑的若干范型的
确定。不是建筑的范型本身,而是一系列建
筑与自然地形纠缠的片断。业余建筑工作
室在近年形成了基本工作方式,在大型工
程开始之前,用小型项目进行范型、结构与
材料做法的试验。在象山南侧的校园二期
工程之前,业余建筑工作室于2003年开始
设计一组名为“五散房”的小建筑,实施在
浙江宁波市的一处公园中,于2006年初完
工,这个试验被放大推广在新的象山校园。
它包括一种被命名为“山房”的类型,取材
自杭州灵隐佛寺前的千佛岩,一种崖壁佛
窟类型。建筑师认为崖壁佛窟中的每个佛
像都曾是一位伟大教师,这种处于自然与
城市交界处的讲学场所就是亚洲大学最本
质的大学建筑原型。另一种类型名为“水
房”,建筑呈中国南方微波起伏的缓慢水体
状态。关键在于,这些类型提供了建筑内外
甚至所有屋顶之上的多种讲学漫步场所,
让人体会不同的光线、气流与温度。第三种
类型是最接近城市建筑的“合院”,基本原
则是每个建筑内包含三个以上的小院落,
是特别适合几个人饮着绿茶安静交

谈的地
方,但它平缓的斜屋顶仍然可以散步、讲
学。和这些建筑类型配合,建筑师在一片稻
田中筑起三道土坝,每道高4m,宽10m,
长度在150至200m之间。每种类型均被重
复至少两次,每种材料作法也至少被重复
两次,但每座建筑与地形的结合方式都有
决定性的区别。实际上,象山南侧的校园二
期工程中,建筑与景观的区别已经不存在,
建筑往往就是景观,并具有一种中国宋代
山水绘画的气息。

和一期一样,建筑与道路之外的土地,
被重新租给土地被征用的农民,用于各种
农作物种植,学校不收地租,条件是不许使
用农药与化肥,一道200m长的水渠,连接
河流,横穿校园,既是景观,也给农地和池


建筑学报.. ARCHITECTURAL JOURNAL

塘供水。

除了这十组大的建筑,建筑师平行设
计了由十一个小建筑组成的系列,随意散
布在大建筑之间,由于种种原因,至2007
年9月,只独立建造了两个,这些小建筑的
命运多少在王澍的预料之内,他把可能实
现不了的小建筑悄悄嵌入大的建筑之中,
而它们原来的位置,则预留为建筑学院的
学生可以足尺练习建造的场地。

由于造价被控制得很低,整个校园建
筑的结构形式选用这里最常见的钢筋混凝
土框架与局部钢结构加砖砌填充墙体系,
但建筑师利用这种体系,大量使用这里便
宜的回收旧砖瓦,并充分利用这里大量使
用的手工建造方式,将这一地区特有的多
种尺寸旧砖的混合砌筑传统和现代建造工
艺结合,形成一种有效隔热的厚墙体系。选


52

用一种环保的中空混凝土现浇厚板屋顶,
和回收旧砖瓦的上人屋面做法结合,形成
一种有效隔热的屋顶体系,这种厚墙与厚
板的结合,在这个夏季炎热冬季阴冷的地
区能有效减少空调的使用,而整个校园建
筑和景观共使用多达700万片回收旧砖瓦,
节约了资源,也深刻影响着教师与学生的
生态观念。

象山南侧的校园二期工程和山北一期
一样,施工只用了14个月,业余建筑工作
室持续跟踪建造过程,大量的手工建造会
产生大量在现场才能解决的问题,但这也
是机会,就像被无数双手反复触摸,当校园
完成,建筑就像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命。.. ■

作者单位:中国美术学院(杭州,310002)
收稿日期:2008-08-01



~..

ARCHITECTURAL JOURNAL 建筑学报

53



设计作品.. WORKS OF DESIGN


建筑学报.. ARCHITECTURAL JOURNAL


54


ARCHITECTURAL JOURNAL 建筑学报

55



设计作品.. WORKS OF DESIGN


建筑学报.. ARCHITECTURAL JOURNAL


56


ARCHITECTURAL JOURNAL 建筑学报

57



建筑学报.. ARCHITECTURAL JOURNAL


58



ARC

HITECTURAL JOURNAL 建筑学报

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