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院杭州象山校区
Y
ouhesk
Arch
3
象山校区设计背景 地理位置
火车东站
目的地
Y
ouhesk
Arch
4
象山校区的用地性质
象山校区的用地性质
象山校区从使用功能属于教育用地
Y
ouhesk
Arch
5
象山校区功能分区
生活区
教பைடு நூலகம்区
Y
ouhesk
Arch
6
象山校区动静分区
静区
动区
Y
ouhesk
Arch
7
象山校区空间特性
Y
ouhesk
Arch
12
象山校区的入口
主入口
次入口
后勤入口
Y
ouhesk
Arch
13
象山校区空间的流线
人流路线
象山校园的人行流线 是根据建筑的布置, 形成单向的流线。
Y
ouhesk
Arch
14
THE END THINK YOU
Y
ouhesk
Arch
15
Y
ouhesk
Arch
10
象山校区建筑群体的组合
象山校区的建筑群体组 合是综合式,采用多种方 式处理,象山校区采用 自由、灵活的非对称形 式。建筑组合形成庭院。 庭院
Y
ouhesk
Arch
11
象山校区建筑群体的轴线
象山校区的建筑群体基 本是没有轴线,但是这 些建筑可以串联起来, 校园的风景也是一样的
半私密空间
Y
ouhesk
Arch
8
象山校区用地划分
象山校区从用地划 分上可以看作是均 衡的划分方式中的 间接划分,如图中 圈中的建筑是将场 地平均的划分。并 且,这些建筑根据 功能大小同。
象山校区印象
实习报告地点: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开启文人建筑时代,美的与众不同。
到达中国美院校区,进去逛了一圈,当即为这里的自然与艺术之美所折服。
很有个性却不张扬,前卫却不失传统气息,现代又充满田园风味,包容、诗意、传统,传递着一种独特的艺术气息。
这是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给我的直觉。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就是一朵最美的奇院葩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坐落在转墉,背山临水,层林叠翠,弥漫着古朴、清新的田园气息。
注重环境的意境营造和才卜态环境保护,采用中闰传统的“大合院”建筑形式,整山理水,漫游环路,布景错落有致,砌筑简单,明了,并借鉴中、西方大学校园的发展模地把中国传统的空传统的诗意与审美代建筑。
这里既是美学的代表之作,城市美学的创意之传统文化和当代人将在这片土地仁携一个影响未来城市术殿堂。
式,成功间概念、带入了当杭州城市又是杭州地。
‘卞,国文精神必手创造出发展的艺它让油菜花香和山羊漫步的田园与浪漫气质的校园时空对接,既延续了古老的耕读文化,又激发了师生的艺术灵感;它将现代建筑语言与传统建筑材料奇妙对接,随意的联廊、窗户,大量的黑瓦、木窗.青砖,既颠覆了传统的设计章法,但又延续了建筑文脉。
它用架空长廊对接象山的灵气,让艺术的想象如象山的白鹭翩翩起飞。
象山校区的成功宛如一枚石子,必将激起建筑艺术的一池漪涟,可以发现,这里所有的建筑都不加修饰,只使用四种建材的原色:青瓦、钢筋、水泥、原木(竹)。
有的楼像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置身其中,犹如身在古镇周庄;有的楼一面墙上有上百扇窗户,却错落排布,没有两扇是尺寸一样的,从任何一扇窗户看出去,都是一幅天然山水画。
朴素的砖墙、石墙、夯土墙、水泥抹灰本色墙,简单的砌筑方式,随自然而变,生趣盎然,间杂以简易木作、钢构,体现出人与山水共存的本色。
据称,象山校区的建设主旨就是“山水校园”。
进了其中一栋教学楼,整个楼虽然也是现代化建筑,但是每层走廊的外面都有青瓦铺成的屋檐,而不是一色的玻璃墙。
很有层次感。
进到里面,发现教室的门都是用原木条做成的,上面的节还清晰可见呢!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还营造出了一个半人工的缓坡谷地,与现代大学较大体量的建筑对应,不用传统的小桥流水程式,而是选用类似与庆元、龙泉一带的廊桥跨越谷地和象山北麓的艺术办公群相连。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空间环境建构解析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空间环境建构解析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空间环境建构解析
姜鑫蓝(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310000)
【摘要】摘要: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现代建筑逐渐成为主流,忽视传统建筑的价值。
传统建筑文化则是几千年历史的积淀,呈现出多维度的审美特征。
现代建筑设计借鉴传统文化来重构具有地域性特色的空间环境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王澍、隈研吾获得的普利兹克奖,则是世界对两位设计师的设计作品及理念的认可,基于此背景下,探索中国美术学院的建筑空间、室内空间、环境空间的构成,并对空间进行解析,以帮助自己更好的学习建筑空间。
【期刊名称】《大众文艺》
【年(卷),期】2019(000)021
【总页数】2
【关键词】空间;材料;环境;建筑
一、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环境空间
1.整体布局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营造自然的校园环境和注重生态的保护,创造一个融合建筑、景观、生态为一体的校园总布局。
千亩之地竟有三位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设计的建筑,王澍设计的校园、隈研吾设计的民艺博物馆、西扎设计的国际设计博物馆。
所以,此行的目的主要是学习象山校区的建筑空间、室内空间、环境空间三个方面。
象山校区的美院集学习、生活、景观于一体,可以说是一种复合型生活模式。
象山校区原是一片农田,王澍在设计时仍保留部分农田,种上农作物,亲近自然,展现田园风光。
美院象山校区与其他高校整体环境空间不同,中国大多数。
建筑考察游记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参观游记
●
公共艺术学院
沉 的 院 落 。 座 营 造 地 势 落 差 形 成 下 简 易 木 作 , 石 头 基
●
公共艺术学院
作 为 展 览 空 间 , 实 现 空 间 的 复 合 性 。
开 放 的 艺 术 性 走 廊 , 既 可 步 行 赏 景 , 又 可
●
创业楼
在校园里行走,从院子到露台, 由廊桥至水岸,总能看到西边尽头处 一幢细瘦的玻璃塔,这是整个校园水 平秩序里唯一垂直的向度。与中国元
●
图书馆沿街效果
●
剧场、阶梯教室
简单的外廊建筑,由三个横向体量组成形成半围合的庭院式布局。
建筑的外形多以方盒子的形式出现,通常建立起一个以“回”字为基点的场所模式,“回”即合院,从此
出发,遵循一种减法原则,所有校园建筑都是“回”的某种消减结果,如汉字的偏旁部首,而聚合的形态
,直接来自对香山原有自发性山地建筑聚落形态的直觉把握。这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
代寺庙的“塔院”形制类似。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体育馆
●
专业教学楼
●
实验楼
吸 强 外 。 了 , 建 好 筑 像 的 是 呼 加
在 建 筑 的 内 与
像 蛇 一 样 穿 梭
, 回 廊 和 走 廊
形 成 一 条 纽 带
应 , 在 视 觉 上
陵 的 起 伏 相 呼
的 窗 洞 , 与 丘
廊 , 大 小 不 一
蜿 蜒 曲 折 的 外
●
传媒动画学院
有 的 环 境 中 。 的 农 地 , 使 建 筑 融 入 原 式 , 入 口 处 保 留 了 原 有 “ 回 ” 字 的 围 合 院 落 模
树 木 和 修 竹 。
用旧砖瓦做出的建筑被誉为浙江最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2020.3墙材网用旧砖瓦做出的建筑被誉为浙江最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位于杭州转塘镇,周围是青山绿水。
象山北侧是校园的一期工程,是由10座建筑与两座廊桥组成的建筑群,建筑面积约7万m 2,作为公共艺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图书馆与体育馆使用。
象山南侧的校园二期工程由10座大型建筑与两座小建筑组成,建筑面积近8万m 2,包括建筑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实验加工中心、美术馆、体育馆、学生宿舍和食堂。
校区总体规划十分注重校园整体环境的意境营造和生态环境保护,借鉴中、西方大学校园的发展模式,创造一个功能分区合理,融建筑、空间、园林绿化、自然环境于一体的校园总体布局,真正建成符合教育旅游要求的园林式、开放式的校园环境。
总体布置从地势和环境特点出发,遵循简洁、高效的原则,分区明确,充分考虑未来发展的可变性、整体性。
整个校园建筑的结构形式选用最常见的钢筋混凝土框架与局部钢结构加砖砌填充墙体系,建筑师利用这种体系,大量使用回收旧砖瓦,并充分利用这里的手工建造方式,将这一地区特有的多种尺寸旧砖的混合砌筑传统和现代建造工艺结合,形成一种有效隔热的厚墙体系。
选用一种环保的中空混凝土现浇厚板屋顶,和回收旧砖瓦的上人屋面做法结合,形成一种有效隔热的屋顶体系,这种厚墙与厚板的结合,在这个夏季炎热冬季阴冷的地区能有效减少空调的使用。
整个校园建筑和景观共使用多达700万片回收旧砖瓦,节约了资源,也深刻影响着教师与学生的生态观念。
Most beautiful university in Zhejiang9墙材网2020.3名哲学家陈嘉映曾这样赞美:“是国内大学里少有的,能让师生咖啡馆小酌、秉烛神游度夜,而毫无作息表压力的校园。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地处杭州转塘镇,是由王澍设计而成。
这位普利兹克建筑奖首位中国籍的设计师,极为推崇唐宋的绘画和音乐,同时,当年为了遵循“再回收利用”的原则,从浙江省收集了超过700万片不同年代的旧砖瓦,用于象山校区的建设。
(完整版)王澍——象山校区
N
一期: 1图书馆; 2~6、9 学院教学 楼及工作室; 7 管理办公及艺术 工作室; 8 小体育馆; 10 美术馆;
二期: 11 实验中心; 12~19 学院教学楼 及工作室; 20 小体育馆; 21 宿舍
• 这处校园的用地环绕一座名叫“象”的小山,山高约50m, 两条从西侧大山流来的小河从山的南北两侧绕过,在象山 东端合并,蜿蜒流入宽阔的钱塘江。
• 推崇中国传统的工匠技术。 • 注意表现中国传统的空间意象,他的建筑空间设
计中体现出对文人园林与绘画的理解。
3.材料创新
• 与古为新:今天的作为,跟“古”的东西摆在一 起,呈现出“新”来。等同于日本园林绘画与设 计中的“见立”思想,即旧材新用。
• 旧有材料的再利用创造出一种现在完成时的时间 体验,让人感受历史的变迁,感触到历史的维度。
• 象山北侧是校园的一期工程,于2001 年设计,2004 年建 成,是由10 座建筑与两座廊桥组成的建筑群,建筑面积 约7 万m 2,作为公共艺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图书馆 与体育馆使用。
• 象山南侧是校园的二期工程,于2004 年设计,2007 年建 成,由10 座大型建筑与两座小建筑组成,建筑面积近8 万 m 2,包括建筑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实验加工中心、 美术馆、体育馆、学生宿舍和食堂。
• 所有的建筑,包括将要使用建筑的 人都以象山为重要的观看与思考的 对象。
• 与现代建筑相比,这里的传统建筑 的尺度因此要小得多。新的校园建 筑被布置在地块的外边界,与山体 的延伸方向相同,因而与这一地区 的传统城市平面更加相似。
• 在建筑与山体之间,留出大片空地, 保留了原有的农地、河流与鱼塘。
• 获奖原因:王澍潜心研究地域文化,以实践和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先生的设计原则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先生的设计原则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先生的设计原则1.引言设计是一门将艺术与实用性相结合的独特学科,而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设计则是中国当代建筑界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原则以及背后的理念与思考。
2.背景介绍China Academy of Art, commonly known as CAA, is one of the leading art institutions in China. Its Xiangshan Campus, designed by the renowned architect Wang Shu, is a masterpiece that showcases his unique design principles. Wang Shu is the recipient of 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which is considered the Nobel Prize of architecture. His design philosophy emphasizes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as well as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nature.3.主题一:传承与创新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原则之一是传承与创新。
王澍先生在设计中注重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化的创新元素。
此举既尊重了中国传统文化,又展示了现代建筑的风格和技术。
该校区的建筑采用了传统的砖木结构,同时结合了现代材料和技术,创造出独特而又富有魅力的建筑风貌。
王澍先生强调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传承和发扬传统,才能找到建筑创新的源泉。
4.主题二:与自然的融合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原则之二是与自然的融合。
谈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规划与建筑设计
谈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规划与建筑设计余泉武;余全正【摘要】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例,介绍了该校区的整体规划设计思路,并探讨了象山校区建筑空间设计手法及意境的表达方式,解决了大学校园建设空间单一、尺度不合理、场所意境缺失的问题.【期刊名称】《山西建筑》【年(卷),期】2016(042)036【总页数】2页(P23-24)【关键词】校园;建筑空间;场所意境;室内设计【作者】余泉武;余全正【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东广州510000;武汉市银翰艺术工程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4对苏杭具有最初的印象不是缘于雷峰塔下的白娘子,也不是十二壮景西湖,而是始于《红楼梦》,故事开篇前几回发生的场景都是发生在姑苏城,即今苏杭地区,全书的灵魂人物林妹妹和苏杭好似绕不开的关系,也许一方水土一方人,在想估计也只有娟丽秀美的苏杭才能孕育出似娇花照水的她,于是姑苏在作者心中无数次魂牵梦绕。
对于每一位建筑师来说,似乎更绕不开苏杭了,在南方地区能直接勾起历史记忆和传统文化气息的场所恐怕仅存于苏杭了,纵观整个中国建筑历史,大型的纪念性和宗教建筑不像西方那样普遍以石材作为材料,而更多的是使用木材,石材则多用于地下墓葬建筑以及少量的石像雕刻,这也导致我国古代建筑遗迹的留存十分稀有,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苏杭古代私家园林和水乡巷道完好的保存了下来显得弥足珍贵,成为研究古代中国建筑和园林重要的一个窗口,这也使得苏杭成为建筑学者一个重要的根据地,也正是在这样文人气息浓厚的地域培育了一大批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建筑师,可以说苏杭地区的建筑基本成为建筑师旅行计划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名”,对于中国美术学院这一所非传统的建筑老八校,因为王澍的存在,可谓吸引了无数建筑师的目光,和大多数人一样对于王澍的认识缘于其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接着也仅从书籍、媒体等对其作品的了解,限于平面媒体,很多对其作品的印象和评价无法从建筑所依附的环境、建筑的细节和“步移景异”的空间里去感受王澍作品的特质。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设计之美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设计之美建筑设计是以满足人们的基本使用功能为基础,但是仅仅满足使用功能是无法成为成功的建筑设计作品,因此在实用的基础上,还应当具备极强的审美功能,通过实用与审美的完美结合,使建筑与艺术相互交融。
本文以王澍建筑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例,通过对其建筑作品所体现的功能性,文化性,地域性等方面的解读分析,思考关于建筑功能与美的结合。
标签:设计;美学;建筑;王澍王澍的建筑作品极具美学价值,迄今为止王澍建筑作品的数量虽然算不上多,但是却有浓厚的个人特色,结合中国江南地区的环境,建筑作品带有个人的符号性,文化性,风格自成一派,王澍对于建筑有自己的独到理解,并且有自己所要坚守的设计理念;建筑奖项不是评价一个建筑师的唯一标准,但是没有得过奖的建筑师肯定算不上一个优秀的建筑师。
王澍作为普利兹克奖中国籍的第一得主,也是到目前为止的唯一得主,中国建筑界的大师的称号实至名归。
一.王澍建筑作品及其建筑语言解读黑格尔说:“房屋完全是一种有目的的结构,由人按照人的目的而建造出来的。
”[1]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并且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在世界建筑史上亦具有很高的地位,显示出浓郁的民族特色,但是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传统文化开始变得暗淡,面临挑战,近代以来的建筑师数量庞大,但是将现代建筑与中国建筑做到有机结合,彰显浓郁地方特色的却寥寥无几,个人认为王澍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将建筑现代的形式与中国的地方特色的完美集合,并且自成一派。
传统的中国建筑不管是江南民居的粉墙黛瓦还是北方宫殿的金碧辉煌,对于西方人而言,都代表着中国的“过去”与“古典”时期,无论在历史上怎样经典,就当下而言却很难具有说服力,王澍的作品站在西方人的审美与理解的角度之上,用西方的建筑语言诉说中国的建筑特色。
二.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西方语言诉说中国建筑之美1.整体校区规划与布局国美的新校区位于杭州转塘区,周围环境良好,山明水秀,王澍负责对整个校区设计并没有采用传统“套模板”的形式,将校区做成千篇一律的现代建筑形式,而是另辟蹊径,结合江南地区的地方特色,民居文化等融入其中,使得建筑焕然一新,漫步其中悠闲自在,怡然自乐,远离城市喧嚣,颇具田园韵味。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分析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分析1. 简介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的一个小岛上,坐落在长江三角洲和宁波市之间。
该校区是中国美术学院的第二个校区,占地面积约200亩。
象山校区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当地传统的建筑特色和现代艺术元素。
2. 总体规划象山校区的总体规划设计采用了“树林-街巷-庭院”三个主要元素。
校区的建筑布局以大树和绿色草坪为主,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艺术氛围。
校区内的道路和街巷错落有致,增加了校区的活力和交流空间。
同时,庭院的设计也考虑到了师生的休闲需求,设置了休息区和健身设施。
3. 主要建筑3.1 教学楼象山校区的教学楼设计简洁大方,采用了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
教学楼的外墙采用了玻璃幕墙,增加了建筑的采光和通风效果。
教学楼主要包括教室、实验室、工作室等功能区域,满足了学生学习和创作的需求。
3.2 画廊校区内的画廊是展示学生作品的重要场所。
画廊的设计简约而不失格调,采用了白色和木色的调配,凸显了作品的艺术性。
画廊内还设置了专业的展览灯光,使作品更加鲜明。
3.3 图书馆象山校区的图书馆是一个现代化的学术资源中心。
图书馆的外观宛如一本打开的书,寓意着知识的开放和拓展。
图书馆内部设有阅览区、自习区、电子阅览室等功能区域,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图书资源。
3.4 学生公寓学生公寓是学生们生活和休息的地方。
象山校区的学生公寓建筑外观简洁大方,内部布局合理。
学生公寓内设有宿舍、厨房、洗浴等设施,为学生们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4. 设施配套4.1 运动场象山校区的运动场地坪铺设了人工草皮,设有足球场、篮球场等多个运动区域,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体育锻炼场所。
4.2 食堂象山校区的食堂设有多个餐厅,提供丰富多样的菜品选择。
食堂采用开放式厨房设计,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食品的加工过程,增加了食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3 会议中心校区内的会议中心是校内会议和活动的重要场所。
会议中心设有多个会议室,配备了现代化的音视频设备,满足了会议和活动的需求。
认识实习——浅谈国美象山校区
个人感悟
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诗情画意的校园,一个朴素而深沉的作品。 象山校区的设计与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有着深层的传承关系。 在新校园中,所有的建筑都以“象山”为中心,将它做为最重要的 思考与观看的对象。每个建筑都如同一个中国字,它们都呈现出面对 象山的某种指向性,而字与字之间的空白同样重要,这使得人们在漫 游时一次又一次回望那座青山的位置。 而面对当下中国城市的大规模拆毁重建现象,一些历史的遗物本 来可能被当做垃圾对待,但在这里却的到了循环利用,王澍的设计理 念也同样有效控制了造价,重新演绎了中国本土可持续性的建造传统。 好的建筑的确可以表达思想,展现建筑师的思想和观念,但我以 为无论思想还是观念,都必须牢牢建立在实用功能之上。学校毕竟还 是一种实用型的建筑,它首先要解决师生日常生活使用功能上的问题, 艺术、文化、思想、观念,这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如何使功能性与 艺术性(文化性)相结合,使艺术观念、文化反思在建筑满足使用功 能的基础上合情合理地,这才是一个建筑师的高明之处。建筑的艺术 性不应当脱离实用性这个基础。
3.楼梯的问题
有的楼梯设计的过于狭小,只能走一个人, 人员疏散缓慢,而且采光明显不足,楼梯间几 乎是黑的
采光问题
采光难几乎是象山校区的通病,说白了就是 因为墙面上开的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无规律的窗, 纯然的为了追求某种视觉效果,导致其中许多 无法使用而遭废弃。事实上,窗户是沟通内外 空间的重要部分,承担着采光照明的重要责任。 如何开,开在哪里,本应该按照室内实际的采 光需求而定,而不该这么形式主义,将外观放 在第一位。 听美院的学生说大家最怕的还是冬天,教 室里面极其阴冷,每次上课几乎都直跺脚, 最恼火的是温暖的阳光就在门外,可是却怎 么都照不到里面,师生们只能趁课间的休息 时间去晒晒太阳,暖暖身子 。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作者:暂无来源:《财富生活》 2018年第12期2007 年投入使用所在地:中国主要荣誉:2005 年,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一期工程获中国建筑艺术年鉴学术奖建筑设计师:王澍(2012 年获普利兹克建筑奖)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下简称“象山校园”)之所以声名在外,很大程度上因为他的设计者?王澍。
作为第一位,也是迄今唯一获得建筑界“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的中国建筑师,象山校园无疑是极具其个人风格的代表作品。
象山校园坐落在杭州南部。
不仅在体量和建造规模惊人,其空间的复杂性和类型的丰富性也令人震撼。
而最重要的是,许多建筑类型是王澍独创的,这一点显得格外重要。
他把校园设计成一个向农村开放的建筑群,建筑本身的运动曲线和丘陵的起伏相呼应,它在视觉上形成一条纽带,回廊和走廊像蛇一样穿梭在建筑的内与外,好像是加强了建筑的呼吸。
著名建筑评论家方振宁先生这样评价王澍的象山校园设计:“曾几何时,中国的建筑师在对建筑的类型学,或者对建筑语言的创造方面几乎就是空白,而象山校园既有类似于柯布西耶的那种独立的、很纯粹的建筑语言,同时它也有上世纪70 年代在美国流行的那种极少主义这种东西。
”位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水岸山居”,是教授王澍为学校设计的专家楼,也是他获得普利兹克奖后的第一件作品,建筑内设茶室、餐厅、客房。
当时王澍最新的课题是如何将传统的夯土建筑应用到现代。
水岸山居就是他们的“科研成果”。
波浪形的黑瓦屋顶,黄色的土墙,水岸山居宛如水乡的长廊,又如山地的村落,而它利落的线条和回转的空间,也充满现代美感。
在水岸山居这样一个实验性的建筑中,王澍既探索了生土材料,也尝试在一栋建筑中解决一个村落的设计,“它还是用建筑的方式,演绎中国传统的山水绘画和进入式结构。
如果把这个建筑立起来,它就像一个山水立轴。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欣赏王澍的建筑。
当时,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王澍的朋友许江邀其为象山校园项目做设计,但这座充满了王澍特色的建筑在一期工程竣工时还是被一小部分人认为“难看”。
立体绿化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例
立体绿化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例□王晓宇1徐新2摘要:立体绿化是当今城市环境景观营造的一种常见方式。
该文以大学校园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立体绿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的再认识,分析师生活动的多种空间,研究立体绿化在校园环境景观构建中的综合运用。
关键词:立体绿化校园景观当今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建造生态环保型城市景观成为这一时代的新型标志。
随着大学校园建设规模的扩大,大学校园与城市的联系日益紧密。
作为城市绿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校园有着独特的景观形式与生态价值。
立体绿化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手段,在营造校园环境景观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立体绿化的含义与形式人们对于“立体绿化”这一概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部分到整体的嬗变。
最初,人们将立体绿化直接等同于墙面绿化、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概念。
随着实践的推进和理论认识的加深,学界对于“立体绿化”有了比较统一的界定,即充分利用各种立地条件,巧妙运用不同种类的绿色植物,使构筑物与植物在空间上巧妙贴合的绿化方式。
现今,在城市景观环境中,常见的立体绿化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墙面绿化墙面绿化包括模块绿化模式、花槽倾斜放置模式、布袋绿化模式、水培绿化模式、攀爬或垂吊绿化模式等。
模块绿化模式指在种绿植时,设计师多使用规则几何图形构件,采取搭接、捆绑等方式,将绿植固定在构件上,使其具有整齐划一的观赏效果。
花槽倾斜放置模式指将植物栽种于墙面的V型花槽内,一般选择叶片大、植株高的常绿植物。
布袋绿化模式与花槽倾斜放置模式相似,通过在墙面上铺设毛毡或椰丝纤维等,再在上面缝制适合植物生长的布袋,将植物栽种于布袋之中。
水培绿化模式指将毛毡等材料吸水后放在定植篮里,将其固定在墙面,再将植物的根茎放于篮中。
攀爬或垂吊绿化模式指直接利用藤本植物的攀爬或垂吊的特性,将其栽种于地面或墙面顶部,让其自然生长,布满整面墙体[1]o2.屋面绿化屋面绿化包括地毯绿化模式、古典园林绿化模式、现代园林绿化模式等。
中国美象山校区分析(完整版)
自然哲学
尊重自然 这是中国古典建筑和环境的关系,最基本理念的体现:自然比建筑重要。校区的 建造方式,就是要让出一半给自然,还给原来的土地。中国民居特有的自然与建 筑融合的方式,山是依托,水为映衬,他们共同成为建筑的大背景。 象山校区中所有的建筑都以象山为重要的观看与思考的对象进行设计。新的校园 建筑被布置在地块的外边界,并没有侵占自然,同时体块与山体的延伸方向相同, 因而与这一地区的传统城市平面更加相似。
理念的表达。
材料创新
生态技术回应: 南方民居中常见的砖、瓦 、檐、竹、木,让王澍的 建筑充满了江南的灵性。 另外,瓦檐还有着奇妙的 实用价值。瓦片间充满了 交叠出的缝隙,这是天然 的空调机,夏天的时候, 风从缝隙间吹出来,自然 地形成习习凉风;而冬天, 这些缝隙又会对风力形成 自我调节。
项目介绍:
一期: 1图书馆; 2~6、9 学院教学楼 及工作室 7 管理办公及艺术工 工作室 8 小体育馆; 10 美术馆;
二期: 11 实验中心; 12~19 学院教学楼及 工作室; 20 小体育馆; 21 宿舍
北部体育馆
管理办公及艺术 工作室馆
公共艺术中心 传媒动画学院
学生教学管理部
传媒动画学院
自然哲学
形体的诗情画意 山水书画本身就是模仿自然 的体现。象山校区的设计中 也体现着诗情画意的色彩。 总平面上每栋建筑都自然“ 摆动”,与中国的书法相似 ,体现出建筑对象山的蜿蜒 起伏的敏感反应。造型上一 些建筑饶有情趣的大屋顶, 乍一看好似是对传统建筑屋 顶的呼应,细想不如说是对 象山这块自然背景的呼应。
建筑艺术学院
美术馆
美术馆
设计艺术学院
项目分析
1
自然哲学
注重与自然的结合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调研报告ppt
24
象山校区材料设计与植被
Y
ouhesk
Arch
25
象山校区材料设计与植被
建筑本体材料 小品及基础设施
植被与建筑
校园内植被的设计与建筑相互融合, 交相呼应。
Y
ouhesk
Arch
26
象山校区材料设计与植被
Y
ouhesk
Arch
27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THE END THANK YOU
Y
ouhesk
Y
ouhesk
Arch
3
象山校区设计背景
王澍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 导师、建筑学学科带头人、浙江省高校中 青年学科带头人 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建 筑系,获学士学位; 198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获 硕士学位(导师:齐康院士); 1988年至1995年在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 美术学院)工作。 2000年获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学位。 2010年获威尼斯双年展建筑大奖 2011年获法国科学院建筑学院金奖 2012年2月27日获得了2012年普利兹克建 筑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成为 获得这奖项的第一个中国公民。 2013年入选美国《时代》杂志 受聘哈佛 大学丹下健三荣誉教授
Arch
15
象山校区空间设计
Y
ouhesk
Arch
16
象山校区空间设计
Y
ouhesk
Arch
17
象山校区材料设计与植被
象山校区建设背景
象山校区空间设计
象山校区材料设计与植被
不是把建筑表皮作为一个炫耀的资本 而是把建筑表皮仅仅作为其最原始的 部分,通过对可再生材料及废弃材料 作为主要表现方式,对于结构构件也 是本着降低造价基础上的美学原则。
浅析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浅析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功能与形式、文化孰轻孰重一.引言:今年四月份的时候我们去杭州建筑认知实习,有幸的和王澍及他的象山校区来个亲密的接触。
以前总是在书本网络上了解他及他的作品,感觉他是个很有个性的建筑师,他的作品充满了“中国式解构”的意味。
对他也充满了崇拜之情,当大巴车进入美院的象山校区,她与南山校区的建筑风格完全不同。
在这里你仿佛进入江南水墨画般的仙境,新奇的艺术造型,个性的立面和开窗形式,传统的乡土材料。
此时的建筑很具有吸引力,大家都很急不可耐的下车,一睹她的真容。
但通过几个小时的实地参观接触,我对他却没有了崇拜,反而有了种质疑——“功能”难道比“所谓的形式、文化”更重要吗?首先谈谈象山校区的建筑设计的独到优异之处吧二.象山校区的设计的独到之处。
第一,王澍设计的象山校区,大到整体的布局经营,小到建筑的形式、材料,确实有很多对传统与本土营造方式的思考。
这种对当代建筑界“忘本”现象的批评,并最终提出了结合本土与当代现实的具体实验方案,这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第二,王澍在文章中常说,环境比建筑更重要。
设计师对环境自然而然的改造,以及大量的种植和绿化,的确使校园富有生机和意趣。
象山校区这种崇尚自然的独特环境,在众多大学校园中的确是不多见的。
这不仅为美院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也打破了多年来几乎大同小异的大学校园格局,使大家重新思考大学校园的建设问题。
第三,建筑师重新认识本土营造观念,特别是挖掘出了一些在当代仍显示着可用价值,甚至在当前社会中显得十分先进的建筑理念。
美院建筑利用传统与本土的材料与观念,却又获得出其不意的新奇感,三.象山校区的不足之处单纯为了立面效果,根本没有考虑人的真实感受。
从外立面看建筑的效果很不错,很有艺术气息,与我们见惯了的正常建筑截然不同,打破了多年来几乎大同小异的大学校园格局,使大家重新思考大学校园的建设问题。
但他完全没有将人考虑进去,仿佛就在“玩弄”建筑,“玩弄”美院的在校师生。
浅析中国美院象山校园对中国传统造园的继承和发展
观就是 “ 建 ・ 筑” 。
然后考量建筑 的合适位置 和高低 向背。象 山的场地 内一开始 是稻 田沟壑纵横 ,没有任何超 自然 ,也没有形式化 和象征 主
l 思想的 “ 自然之道 ’ ’
与 西方建 筑 与 自然面对 、独立 的关 系相 比较 ,中 国传 义 。 古人在造 园时讲究 “ 师法 自然”, 追求 的人工境界是 “ 虽 统建筑是与 自然相生的 。这不得不追溯到 中国传统文化 与西 由人作 ,宛 自天开 ”。所 以,王澍在这种 自然之道 的思想 下 方文化的差别 中。在西方文化里看待世界 ,总将人 与世 界对 确立 了象 山校 区内场地 的基本处理 手法 ,即保 留那些 溪流 、 立起来 ,强调改变外部环境并征服 “ 自然 ”,因此 ,西方人 鱼塘 、芦苇和茭 白地 ,建筑也顺应原有 的地 势 ,做顺 势的改 向外看待世界 。而 中国人却是 向内看待世界与 “ 自我 ”的 , 变 。整个场地充满一种 自然 的秩序 与活动 ,设计可 以说 正是 主张 “ 小我” 与“ 大自 然” 混为一体 , 即所谓 的 “ 天人合一”, 对 自然的修改 。事实上 ,整个场地或许从平 面上看会显得 混 但是 ,这正是 区别 于西方现代 功 主张根 植于 自然并在 自然 中生长 。这种对待 自然 的文化观念 乱而没有清晰的功能流线 , 能主义 的 自然 的建筑 。因为穿梭其 中时 ,如 同中国古典 园子 直 接影响到中 国传统园林 以及建筑观 中。在人们心 中 ,自 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功能与形式、文化孰轻孰重
一.引言:
今年四月份的时候我们去杭州建筑认知实习,有幸的和王澍及他的象山校区来个亲密的接触。
以前总是在书本网络上了解他及他的作品,感觉他是个很有个性的建筑师,他的作品充满了“中国式解构”的意味。
对他也充满了崇拜之情,当大巴车进入美院的象山校区,她与南山校区的建筑风格完全不同。
在这里你仿佛进入江南水墨画般的仙境,新奇的艺术造型,个性的立面和开窗形式,传统的乡土材料。
此时的建筑很具有吸引力,大家都很急不可耐的下车,一睹她的真容。
但通过几个小时的实地参观接触,我对他却没有了崇拜,反而有了种质疑——“功能”难道比“所谓的形式、文化”更重要吗?首先谈谈象山校区的建筑设计的独到优异之处吧
二.象山校区的设计的独到之处。
第一,王澍设计的象山校区,大到整体的布局经营,小到建筑的形式、材料,确实有很多对传统与本土营造方式的思考。
这种对当代建筑界“忘本”现象的批评,并最终提出了结合本土与当代现实的具体实验方案,这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第二,王澍在文章中常说,环境比建筑更重要。
设计师对环境自然而然的改造,以及大量的种植和绿化,的确使校园富有生机和意趣。
象山校区这种崇尚自然的独特环境,在众多大学校园中的确是不多见的。
这不仅为美院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也打破了多年来几乎大
同小异的大学校园格局,使大家重新思考大学校园
的建设问题。
第三,建筑师重新认识本土营造观念,特别是挖
掘出了一些在当代仍显示着可用价值,甚至在当前
社会中显得十分先进的建筑理念。
美院建筑利用传
统与本土的材料与观念,却又获得出其不意的新奇
感,
三.象山校区的不足之处
单纯为了立面效果,根本没有考虑人的真实感受。
从外立面看建筑的效果很不错,很有艺术气息,与我们见惯了的正常建筑截然不同,打破了多年来几乎大同小异的大学校园格局,使大家重新思考大学校园的建设问题。
但他完全没有将人考虑进去,仿佛就在“玩弄”建筑,“玩弄”美院的在校师生。
下面我就介绍几点我所看到的问题!
1.开窗问题
从外面看,建筑的窗户开得很“艺术”,很“个性”。
(图1、2)不知道为什么明明不该开窗地方开了一个窗户,最后又用帘幕遮上,废弃不用,而需要光线的地方却只有死墙一堵。
2.卫生间的问题
也许最匪夷所思的还是卫生间,卫生间应该是私密
的空间,可是这里许多卫生间的窗户都开向外面的过
道,一点都不避讳行人的目光,实在令人尴尬。
3.楼梯的问题
有的楼梯设计的过于狭小,只能走一个人,人员疏
散缓慢,而且采光明显不足,楼梯间几乎是黑的。
4.采光问题
采光难几乎是象山校区的通病,说白了就是因为墙
面上开的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无规律的窗,纯然的为了
追求某种视觉效果,导致其中许多无法使用而遭废弃。
事实上,窗户是沟通内外空间的重要部分,承担着采
光照明的重要责任。
如何开,开在哪里,本应该按照
室内实际的采光需求而定,而不该这么形式主义,将
外观放在第一位。
听美院的学生说大家最怕的还是冬天,教室里面极
其阴冷,每次上课几乎都直跺脚,最恼火的是温暖的
阳光就在门外,可是却怎么都照不到里面,
师生们只能趁课间的休息时间去晒晒太阳,
暖暖身子。
5.外廊的问题
建筑师在建筑的外围做了很多个性的外
廊,这些外廊穿插自由,时而向下时而向上,
很有视觉效果,如果你在廊上这就需要你不
停的弯腰了,而且你可能需要往回走,因为
前面可能是个封死的廊,但你需要走到那你
才会发现。
6.建筑内部问题
走进建筑内部,第一感觉“冰冷”,产生这样的原因有两个:(1)内部全是素混凝土。
(2)开窗完全为了外立面效果,根本没考虑内部的实际采光需要来进行开窗,导致房间内几乎没有多少阳光。
这样的内部空间让人不是很想待在里面,进去后就想立刻离开。
四.个人感想
学校,进一步讲,美术学院,作为一种教学场所,既有自己实际用途上的特殊需求,也有作为公共场所时人生活于其中的普遍性需求。
现在,建筑师为追求其“艺术性”、“文化性”,却以牺牲大家所需的功能性为代价。
这更像是现代艺术家在做一件观念艺术。
可是,观念性艺术即便多么不讨人喜欢,都只是一件展示的作品而已,不久就会撤走,和与人朝夕相处的建筑很不相同。
要是人一直生活在到处是障碍的观念艺术中,有多少人愿意呢?
好的建筑的确可以表达思想,展现建筑师的思想和观念,但我以为无论思想还是观念,都必须牢牢建立在实用功能之上。
学校毕竟还是一种实用型的建筑,它首先要解决师生日常生活使用功能上的问题,艺术、文化、思想、观念,这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
如何使功能性与艺术性(文化性)相结合,使艺术观念、文化反思在建筑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合情合理地,这才是一个建筑师的高明之处。
建筑的艺术性不应当脱离实用性这个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性化的提倡,无障碍设计、智能能化设计的提出,已经不是这几年的事了,这是设计界站在服务者的立场上,对人类下至生理上至道德的尊重和敬畏。
如果设计以给人制造麻烦,使人遭遇使用上的困难为立场,即使文化上有多么高尚的企图,都将使人因生活上的困难而讨厌这“高尚的企图”。
王澍可以拿自己的宅院来展现自己高尚的企图,但不应当拿美院来试验,毕竟美院不是只有几个人生活学习啊!
参考资料:
王澍;陆文宇.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山南二期工程设计. 时代建筑, 2008-05
高名潞; 王明贤; 史建; 王南溟; 祝晓峰; 徐甜甜. 建筑与当代艺术
论坛. 中国当代文化视野下的越界与交叉. 时代建筑, 2008-01
08建筑刘勇 2080503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