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语境下的李白诗歌创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学语境下的李白诗歌创作
作者:杜群智
来源:《文学教育》 2016年第15期
杜群智
内容摘要:盛唐处于文化多元的时期,也是中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整合融合的时期,也
是佛教思想广泛传播,占有重要地位的时期。
李白生于盛唐,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在其诗歌创作中有所体现。
关键词:李白诗歌创作佛教思想
佛教自两汉魏晋之际传入中国之后,就开始与中国传统文化合流的进程,以儒解释、以道
解释、以释解道、以释解儒的作品论著层出不穷,佛教思想开始与中国传统道家、儒家思想融合,三教合流在隋唐时期成为哲学思想发展的主要脉络,并深刻地影响了隋唐以降的哲学思想
和文学创作。
唐代是佛教发展鼎盛的时期,佛教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唐代的思想、文学、社会生活。
唐代
诸多诗人与佛教关系密切,诗文创作深受佛教影响。
描写佛寺、佛理、佛像、与僧人交游唱合
的作品,更是数不胜数。
李白,作为盛唐的天才诗人,与唐代的佛教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一.青莲居士与佛教文化之关系
居士在佛教中指在家修行佛法的人,即“优婆塞、优婆夷”。
李白自号为居士,可知李白
对佛教文化的认同,在《答湖州迎叶司马问白是何人》一诗中李白写道:“青莲居士谪仙人,
酒肆藏名三十春。
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
”金粟如来是维摩诘居士的前身,维摩
诘居士是过去佛,从诗中能够看出李白希望自己来世能够成为像维摩诘居士一样的人。
青莲在佛教中具有特殊的含义,同时也是李白诗歌中经常选取的意象,从意象选择中能够
窥知作者与佛教的关系。
在佛教中,莲花代表着纯洁、智慧、佛性,佛教中如来和菩萨都坐在
莲花宝座中,经文中这样记载“坐宝华中”。
很多经文记载着有关莲花的比喻,《密严经·卷下》有“如莲出淤泥,见之生爱敬。
如是佛菩萨,出于生死泥。
成佛体清静,诸天所欣仰。
”
在《阿弥陀经》中记载极乐世界有七宝池,“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
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四种颜色中,青色为上,僧肇《维摩诘经》注:“天竺有青莲花,其叶修广,青白分明,有大人目相,故以为喻也。
”
青莲出淤泥而不染,代表着纯洁、智慧,李白以青莲为号,与他在世俗世界中“安能摧眉
折腰事权贵”的铮铮傲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格特征相互印证。
在李白的诗歌中,多次用
青莲来表达自己的意旨,”除在《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以青莲居士自示外,在《僧伽歌》中赞扬得道高僧:“戒得长天秋月明,心如世上青莲色。
”在《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
公清风亭》中赞扬佛法“济人不利己,立俗无嫌猜。
了见水中月,青莲出尘埃。
”在《与元丹
丘方城寺谈玄作》一诗中表达对青莲宫所代表清静世界的向往,“怡然青莲宫,永愿恣游眺。
”在《庐山东林寺夜怀》诉说对青莲境界的追寻:“我寻青莲宇,独往谢城阙。
”在《金银泥画
西方净土变相赞并序》赞扬佛法功德:“八法功德,波动青莲之池”。
二.李白与僧人的交游
名山多古刹,佛教寺院大多修建在名山中,李白一生游历名山大川,因此在李白的诗文中
有许多吟咏名山,与僧人交游酬唱的作品。
众多交游酬唱的作品,说明李白与僧人之间有着共
同的话题,旁证李白对佛教思想的接受。
李白诗歌中反映与僧人交游主要有送别类和赠答类。
如《别东林寺僧》:“东林送客处,
月出白猿啼。
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
”“笑”别庐山和“虎溪三笑”的典故,可知李白与
这位东林寺中的僧人必是言谈相欢,交情不浅,且把这位僧人呼为“远”,比拟庐山净土宗祖
师慧远和尚,可知李白对这位僧人的推崇。
《僧伽歌》写李白遇到的一位为传法来到中原的西域高僧,李白在诗中赞扬这位僧人为真僧,“真僧法号号僧伽”高僧佛法精深,有清静戒体,“戒得长天秋月明,心如世上青莲
色。
”“一言散尽波罗夷,再礼浑除犯轻垢。
”高僧能够一言散尽“波罗夷”,“波罗夷”是
指比丘应避免的四种根本重罪,杀、盗、淫、妄语,与这位高僧谈佛后,使得李白内心清静无垢。
李白有三首赠僧诗,对象是僧朝美、僧行融、僧崖公,在诗中,李白对高僧崖公推崇备至,极尽赞美之词。
《赠僧崖公》“授余金仙道,旷劫未始闻。
”“道崖乃僧英。
”“说法动海岳,游方化公卿。
”赞美僧行融有“英骨”,将其与东晋汤惠休与峨眉史怀一相比,《赠僧行融》“梁有汤惠休,常从鲍照游。
峨眉史怀一,独映陈公出。
卓绝二道人,结交凤与麟。
行融亦俊发,吾知有英骨。
”在《赠僧朝美》中与朝美以成佛共勉:“了心何言说,各勉黄金躯。
”
其他作品如《登巴陵开元寺西阁,赠衡岳僧方外》写遇到衡岳僧谈论佛法,僧人见解精深,骨气清奇,引发作者的赞叹:“衡岳有阐士,五峰秀真骨。
”“大臣南溟去,问道皆请谒。
洒
以甘露言,清凉润肌发。
”在《听蜀僧浚弹琴》一诗中写蜀僧为李白抚琴,琴声洗净心尘,令
人忘却时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
顾随在《古代不受禅佛影响的六大诗人》涉及到李白:“李白不但风格近道家,诗中亦常谈到方土神仙,虽亦有时谈及佛家,乃因受别人影响,非真谈禅、懂禅。
”然而从李白与僧人交
游的诗文中可以看出李白与佛教思想的关系不仅如此,诗中所用到的佛教词语如“龙象”“青莲”“禅关”“波罗夷”“恒河沙”“小劫”等,以及典故出处有《维摩诘经》、《妙法莲华经》、《阿弥陀经》、《楞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等,必须是对佛教有所精研的人才能
够达到。
三.佛教思想在李白诗文中的体现
《赠宣州灵源寺仲浚公》:“观心同水月,解领得明珠。
”王琦注:“水月,谓水中月影,非有非无,了不可执。
慧者观心,亦复如是。
解领,解悟也。
明珠,喻菩提大道也。
”鸠摩罗
什译《维摩诘所说经·观众生品第七》:“菩萨观众生为若此。
如智者见水中月。
如镜中见其
面像。
”“空”和“有无”的观念是佛教的基本概念,李白在此处“观心同水月”实则是表达
他自己对佛法的心得体悟。
《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远公爱康乐,为我开禅关。
萧然松石下,何异清凉山。
花将色不染,水与心俱闲。
一坐度小劫,观空天地间。
”“禅关”“小劫”俱出自佛典,丁福
保《佛学大辞典》:“依俱舍论则人寿自八万岁,每百年减一年而至十岁,又人寿自十岁,每
百年增一年而至八万岁,此增劫及减劫,一一名为小劫。
”李白此处描写佛教禅定的状态,不
知时间,澄静无虑,心无所住。
《安州般若寺水阁纳凉,喜遇薛员外乂》:“而我遗有漏,与君用无方。
心垢都已灭,永
言题禅房。
”“有漏”是指一切含有烦恼的事物,有漏法指一切世间法,而佛法是出世间法,
是无漏法。
“心垢”在佛教中亦是指烦恼,《无量寿经》有“开神悦体,荡除心垢”。
李白在
听闻佛法义理或者体验坐禅之神奇后,有荡除一切烦恼之体验。
《赠僧崖公》:“昔在朗陵东,学禅白眉空。
大地了镜彻,回旋寄轮风。
”在郎陵时李白
跟随法名为空的老僧学禅,禅那讲究心中清楚明白、了了分明,是为“了”的境界。
“轮风”
出自《华严经》:“三千大千世界,以无量因缘乃成,且如大地依水轮,水依风轮,风依空轮。
空无所依,然众生业感,世界安住。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李白对于佛教禅那有着切身的体验。
《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幸逢禅居人,酌玉坐相召。
彼我俱若丧,云山岂殊调。
”
以禅观世界,我与世界并无区别,我与世界俱同为空的存在,从本句诗歌中可以看出李白对于
禅境的领悟。
《庐山东林寺夜怀》:“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
”禅宗称呼坐禅为宴坐。
佛教将以须
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四大洲及九山八海,称为一小世界,一千个一小世界形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集成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集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因由小、中、大三
种千世界所集成,故称三千大千世界。
禅宗讲进入禅定状态以后,可以再一个剎那之间游遍三
千大千世界。
此处李白的诗文中便是描述的禅定状态。
《秋日登扬州西灵塔》:“万象分空界,三天接画梁。
”佛教中,地水火风空识六法各有
分界,是为六界,空界是为其中之一。
三天是指佛教中所说的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即
所谓的三界。
面对画中多描绘的景象,三界二十八天在画梁中显现,李白将在西林塔中所看到
的佛像与自己的佛学认识体悟写在这句诗中。
通过以上的探究,我们可以看出李白作为盛唐最杰出的诗人,而佛教作为隋唐影响最大的
思想,二者的碰撞,造就了文学史上的名篇,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财富。
参考文献
[1]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
[2]郭绍林.唐代士大夫与佛教[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3]平野显照.唐代文学与佛教[M].台北.华宇出版社.1986
[4]董皓.全唐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5]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C].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6]丁福保.佛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1
[7]鸠摩罗什译.阿弥陀经[M].台南:和裕出版社.2010
[8]鸠摩罗什译.无量寿经[M].台南:和裕出版社.2010
[9]不空译.大乘密严经[M].台南:和裕出版社.2010
(作者介绍:杜群智,广西大学文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