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刺槐林与自然恢复植被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四季动态
黄土区不同类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含量及其关系
第20卷第6期2006年12月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V01.20No.6Dec..2006黄土区不同类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含量及其关系汪文霞1,周建斌h2一,严德翼1,马勤安3(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陵7121002.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杨陵712100;3.永寿县土肥站,陕西永寿713400)摘要:研究了黄土高原南部地区不同土壤类型及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含量。
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均为林地>农田,其中林地枯枝落叶层>林地o~20cm土层。
农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含量均为红油土>黑垆土>淋溶褐土;农田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为淋溶褐土>红油土>黑垆土,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则为黑垆土>红油土>淋溶褐土。
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土壤类型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而不同土壤类型间土壤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之间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占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比例明显高于可溶性有机碳、氮占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比例。
相关分析发现,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可溶性有机碳之间以及土壤微生物量氮与可溶性有机氮之间的相关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说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之间有密切联系。
美键词:黄土高原;土壤类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可溶性有机碳、氮中闰分类号:S153.6;s15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42(2006)06-0103-04ContentsofSoiIMicrobialBiomassC,NandKzS04-extractableOrganicC,NandTheirRelationsinDifferentSoilTypesonLoessPlateauofChinaWANGWen—xial,ZHOUJian—binl’2一,YANDe—yil,MAQin—an3(1.CollegeofResource&EnvironmentSciences,NorthwestA&F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712100;2.StateKeyLab.ofSoilE,‘osionandDrylandFarmingLoessPlateau,Yanglmg,Shaanxi712100;3.YongshouSoilandFertilizo‘Station,Yongshou,Shaanxi713400)Abstract:Thisstudywasconductedtodeterminethecontentsofsoilmicrobialbiomasscarbon(BC),andnitro—gen(BN),K2S04一extractableorganiccarbon(DOC),andnitrogen(SON)inthreedifferentsoiltypesandundertwodifferentusepatternsinthesouthpartofI。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三十六)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三十六)综合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市土壤是经过人类活动长期干扰或直接“组装”,并在城市特殊环境背景下发育起来的土壤。
城市土壤零星分布于城市之中,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长期性。
近年来城市土壤作为地球土壤圈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愈来愈受重视。
指出城市土壤的主要生态功能,并提出保护措施。
答案:城市土壤生态功能:维持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小气候;对土壤中水分进行保蓄和调节;保障土壤中养分的储存和循环;降解污染。
保护措施:合理规划城市用地,保护和管理土壤资源;加强城市植被保护,防止水土流失;对严重退化的土壤进行生态恢复与重建;严禁工业“三废"物质和城市生活垃圾任意排放,实现废物资源化;加强对土壤污染监测、控制和治理等。
解析:本题以城市土壤为背景材料,考查土壤的生态功能相关知识,学科素养方面注重考查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
城市土壤生态功能可从对生物、气候、水分、养分、污染等的影响作答。
注意设问强调生态功能,城市土壤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体现在维持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局部小气候,调节土壤中的水分,以及储存和循环,还可以降解污染,减轻环境污染的危害等。
保护措施可从城市土地的规划管理、污染物处理、植被保护、土壤生态恢复等方面作答。
城市化进程中,地面硬化对土壤资源具有一定的破坏,因此要合理规划城市用地,保护和管理土壤资源;植被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要加强城市植被保护,防止水土流失,保证土壤不受破坏和流失;为保护城市土壤资源,还可对严重退化的土壤进行生态恢复与重建;针对土壤污染问题严重,应严禁工业“三废"物质和城市生活垃圾任意排放,实现废物资源化;加强对土壤污染监测、控制和治理,严格把控,防止土壤污染。
2、读图1和图2,完成下列问题。
(1)土壤中有机质包括遗留在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如图中的________和经过微生物的生化作用形成的________。
陆地森林生态系统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综述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将物、化、生三门学科基本理论有机结合用以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和化学元素平衡的科学[1],不仅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领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2],同时也是研究食物网、营养级动态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相互作用机制的重要途径[3]。
陆地生态系统丰富多样且与人类生活密切联系,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结构最为复杂、物种最为繁多、生产力水平最高的生态系统,众多学者对其生态化学计量学进行了研究,Zhang 等[4]和曾德慧等[1]在宏观尺度上对生态化学计量学做了较为详细的综述;程滨等在分子水平的机理研究做了科学的阐述,并提出展望以促进世界各国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3]。
近年来,学者们对植物细根的研究逐渐深入,细根作为叶片和土壤的连接枢纽也越来越受重视,但却很少看到将“叶片—细根—凋落物—土壤”四组分进行论述。
本文从国内外陆地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化学计量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出发,一方面总结不同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组分生态化学计量的特征和异同,分析其影响因子;另一方面,从宏观的角度分析森林生态系统在“叶片—细根—凋落物—土壤”中的养分循环,以期为进一步探索我国陆地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及其功能变化提供理论支撑。
1植物C 、N 、P 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1.1叶片叶片是绿色陆生植物最重要的生产器官,植物通过叶的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叶的蒸腾作用获取土壤中的水分和矿质营养元素,驱动陆地生态系统中水和C 、N 、P 等元素的生物化学循环[5-7]。
McGroddy 等的研究发现,全球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叶片C ∶N ∶P 相对稳定,但不同生物群(温带阔叶林、温带针叶林和热带森林)的C 、N 、P 生态化学计量比值并不完全相同[8]。
纵观全球,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叶片C ∶N ∶P 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波动。
影响植物叶片化学计量特征最重要的两大因素是气温和降水。
气温主要和热量相关,其本质上是纬度影响了叶片中化学元素的变化与循环。
刺槐林不同林龄林分形态及植被特征分析
林龄的增加,人工刺槐林平均冠幅先增加后降低,平均高度、胸径逐渐增加,平均分枝数均表现为
先增加后降低,物种数先降低再逐渐增加;林下草本植物的密度差异不显著,草本植物的盖度逐渐
降低,草本植物的平均高度先降低再增加;土壤的电导率、容重变化趋势表现一致,均为先增加再
降低,各处理的总孔隙度表现为林龄6 a >12 a >24 a > 18 a;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表现为林龄18 a
2021年 第3期
辽宁林业科技 Liaoning Forestry Science & Technology
2021 Nq3
刺槐林不同林龄林分形态及植被特征分析
于耀峰
(辽宁省旱地农林研究所,辽宁朝阳122000)
摘要:为探讨辽西干旱地区人工刺槐林生长中植被、土壤等系统的演变特征,揭示刺槐林恢复生 态系统的效果,对不同林龄人工刺槐林的地表植被特征、林分形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
收稿日期:2020-08-18 作者简介:于耀峰,工程师,现从事半干旱地区生态恢复、经济林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E-mail: yul3390535556@ 126. com。
—22 —
第3期
于耀峰:刺槐林不同林龄林分形态及植被特征分析
2021 年
要有狗尾草、白草、灰绿藜、三芒草等。 1.2试验设计
1材料与方法
1. 1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辽西地区朝阳境内北部的沙地边
缘,地处 119°14' - 120°03'E,41°19' ~41°23'N,为北温 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 4 t左右,年 均降水量380 mm左右,降雨年际变化大且分布不 均匀,年均日照时数2 600 h以上;土壤类型主要为 栗钙土、风沙土,抗冲抗蚀能力弱,乔木多以油松、杨 树和山杏为主,灌木主要有小叶锦鸡儿,草本植物主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数量特征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 土保 持 与 荒 漠 化 防 治教 育 部 重 点 实验 室 ( 京 林 业 大学 ) 北 京 ,00 3 水 北 , 108 )
摘 要 对河北省木 兰围场华北落叶松人 工林样地的土壤微 生物数量 、 土壤 理化性质 以及二者之间的相 关性 进行 了研究 , 结果表明 : 土壤深度和林分类型均显著影响土壤 理化 性质, 随着土壤 深度 的增加 , 基本表现为 : 土壤含 水量和土壤 养分质量分数降低 , 土壤密度增大 , 落叶松 白桦 混交林 的土壤养分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他样地 , 明针 表 阔混交林有利 于土壤养分 的循 环、 转化 和积 累。土壤 微 生物具 有 明显 的垂 直分布规律 , 主要 集 中在 O 土壤 深度 <
第3 9卷 第 3期
2 1 年 3月 01
东
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V0 . 9 No 3 】3 . M a .201 r 1
J URNAL O O F NOR HEA T F T S ORE T S RY UNI RST VE I Y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数量特征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qat , oihso hmclr ei ,n e li sp. e l soe asl et adye o厶 p n ̄ un t s , yc— e i o re ad h re tnh s R s t hwd hto p ps f fc ・ i q ̄ i c y i ap p ts t irao i us t id h n t
i rp rc t oet tn sh d s nf a te e t o olp yioc e c rp r e .Wi h ce s f ol e t ol s u pehi ̄rs a d a i ic n f cs nsi h s .h mia po et s . i' s g i c l i t tei raeo id ph.si h n s
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碳含量:随着林龄的增加,碳含量逐渐增加
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氮含量:随着林龄的增加,氮含量逐渐减少
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磷含量:随着林龄的增加,磷含量逐渐增加
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碳、氮、磷比值:随着林龄的增加,碳、氮、磷比值逐渐减小
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包括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叶面积指数等
森林经营管理:包括森林资源保护、森林生态修复、森林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反映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具有不同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应用前景:可用于评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如碳储存、水源涵养等
研究意义:为制定生态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可持续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林龄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碳、氮、磷等元素循环的影响
林龄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影响结果:影响华北落叶松的生物量、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等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土壤养分的调控:通过施肥、土壤改良等方式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从而提高华北落叶松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土壤养分:氮、磷、钾等元素
影响方式:影响华北落叶松的生长发育和代谢过程
研究背景: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是我国重要的森林资源,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方法:通过野外调查、实验室分析和模型模拟等方法,对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研究。
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测定方法
样品采集:选择不同林龄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采集土壤、植物和动物样品
采集样品:在选定的林龄范围内,采集一定数量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样品。
化学计量分析: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化学计量分析,包括碳、氮、磷等元素的含量测定。
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地刺槐人工林碳储量及分配规律
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地刺槐人工林碳储量及分配规律申家朋;张文辉【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4(034)010【摘要】采用样地调查与生物量实测方法,研究了甘肃黄土丘陵区不同坡向(阳坡、阴坡)和退耕年限(退耕5a、8a和11a)刺槐人工林乔木不同器官、灌草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碳含量,以及刺槐人工林乔木层、灌草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刺槐不同器官碳含量均值变化范围为43.02%-50.89%%,从高到低排列顺序为树干>细枝>中枝>粗枝>叶>根桩>大根>粗根>小根>中根>树皮>细根;灌木层碳含量为35.76%-42.74%;草本层碳含量为35.83%-43.64%;枯落物层碳含量为39.55%-41.77%;土壤层(0-100 cm)碳含量均值变化范围0.22%-0.99%,随退耕年限增加而增大,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库空间分布序列为土壤层(0-100 cm)>植被层>枯落物层.阳坡和阴坡退耕5a、8a、11a刺槐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52.52、58.93、73.72 t/hm2和49.95、61.83、79.03 Vhm2.退耕年限和坡向是影响刺槐人工林碳储量增加的主要因素.刺槐人工林具有良好的固碳效益,是黄土丘陵区的理想树种.【总页数】9页(P2746-2754)【作者】申家朋;张文辉【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部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部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杨凌71210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黄土高原沟壑区刺槐、油松人工林的碳储量及其分布特征研究 [J], 贺亮;苏印泉;季志平;辛占良2.黄土高原丘陵区退耕还林地油松人工林碳储量及分配特征研究 [J], 申家朋;张文辉;李彦华;尤健健;余碧云;杨小舟;何景峰3.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刺槐和油松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碳密度及其分配规律 [J], 申家朋;张文辉;李彦华;何景峰;张辉4.黄土丘陵区几种退耕还林地土壤固存碳氮效应 [J], 韩新辉;杨改河;佟小刚;冯永忠;任广鑫;赵发珠;杜约翰5.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土壤有机碳、氮密度变化特征 [J], 赵发珠;韩新辉;杨改河;佟小刚;康乐;杜约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土保持林生长过程及碳密度的动态变化
பைடு நூலகம்原 水 土 保 持 林 生 态 服 务 功 能 中 亟 待 解 决 的 关键 问 题 。 以 山西 吉县 红旗 林 场 马莲 滩 刺 槐 水 土 保 持 林 为 研 究 对 象 , 采 用 样 方 ( 积 40I ) 查 和 树 干 解 析 法 , 究 刺 槐 的生 长 过 程 , 出 刺 槐 的树 高 生 长 模 型 、 径 生 长 模 型 、 物 量 面 0 I 调 T 研 提 胸 生
c a e o t a bo n e st h ng f is c r n i t n iy
Z a gJa j n,XuJai,L i n h n inu i a iHumi j
( ol eo S i a dWae C n ev t n B i n oet nv r t ,1 0 8 ,B in ,C ia C l g f o n tr o s ra o , e igF rs yU i s y 0 3 e ig hn ) e l i j r ei 0 j
21 0 2年 2月
1 ( ):0 7 0 1 7—6
中 国 水 土 保 持 科 学
S in e o ola d W ae n e v t0 ce c fS i n t rCo s ra in
Vo . 0 No. 11 1 Fe . 01 b2 2
水 土 保 持 林 生 长 过 程 及 碳 密 度 的 动 态 变 化
A b t a t Ro i a p e d a a i s n O t ma n te s e is o o s r e o la d sr c bni s u o c ca i o e f he i r e p ce t c n e v s i n wa e n tr i Ch n . i a F e e a e lr e a e so b na p e d a a i o e t o ola d wa e o s r a in i h e sP a e u h r r a g r a fRo i i s u o c ca fr ssfrs i n trc n e v t n t e Lo s l ta . o Th r wt n he d n m is o a b n so a e o h s ln a in r h e o e auae t e e o y t m e g o h a d t y a c fc r o t r g ft e e p a t t s a e t e k y t v l t h c s se o s r ie f ncin o ol a d wae o s r a in oe t n t i e in. I h s a r t k n h Ro i i e v c u to fs i n t r c n e v t fr ss i h s r g o o n t i p pe , a e te bn a
华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指标
华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指标
华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长期定位观测指标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森林植被指标:包括植被覆盖度、植物物种组成、森林密度、森林面积、森林碳储量等。
2. 生物多样性指标:包括物种多样性、优势种、稀有种等。
3. 土壤与水分指标:包括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含量、土壤质地、土壤pH值、地下水位等。
4. 气候与气象指标:包括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风向风速等。
5. 生态功能指标:包括碳循环、水循环、氮循环等生态过程的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定期采样、遥感监测、数据记录等方式进行观测和测量,以便了解华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健康状况和影响因素,并为科学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养分的变化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和旱地农业 国家重点实验室 , 陕西杨陵 720 ) 11 0
摘要 在 纸坊 沟流域 不同退耕年 限的 区域 采集表层 0 2 ~ 0e m土样 24 , 析 了不同植 被及其 退耕年 限下的 土壤 养 分 变化 规律 。结果 7个 分 表 明, 耕后 林草覆 盖 下的土壤有机 质和全 氮含量 有所增加 , 退 特别是 刺槐 林地 增加幅 度较 大 , 全磷 含 量 变化不 显著 , 草地覆 盖 下 土壤 的 速效 氮含 量低 于农田速 效氮含量 ; 土壤 有机 质、 全氮 、 全磷 、 态氮和铵 态氮随退耕年 限增加 呈现 出先减 少后 增加 的趋 势 ; 硝 退耕 年 限与土 壤 有机质 和全 氮存在显 著的正相 关性 。 关键词 纸坊 沟流域 ; 植被 恢复 ; 土壤 养分
cel to e eain rsoain tn ep cal o oe c vrd 廿 rl  ̄n fvg tt etrt u e.s e i yfrt s o ee 】Ro ii su oc ca.k h ne o 】 o tn fttlp op o swa o ey o o l h bnap e d a ai I c a g f廿ec ne to oa h sh r sn tvr u po n n . e a e o heif e c f e pet a il v i bentoe fgaswa e sta ' l d.n t ty a , ec a g so ra i a te, rmie tB cus ft n u n eo p o l herpdya al l i g no rs l a r sls h nfm ̄ a a n I hef e r t h n e fog ncm tr h ttlnt g n. iaentoe a d arn nn i o e ao gteice n fvg tto etrt n t e trd cn a dte e ticesn oa io e nt t i gn n r r r  ̄ o i nt g n l n h n rme to e e inrsoai i m r a o mek p eu ig n h n k p n ra ig. rs t eu l 0 廿ec reain b t e 廿en tin d v g tt n rs rt n t s h t廿e v gtt n rsoain t d si og i te ,oa i oe a f 】 orlt ewen 】 ure ta e e i t ai i Wa ta 】 e e i trt i a o1 ra c matr ttlnt g n h d o n a o e o o me a o e o me n n r po n n o  ̄ain. h ra i t rad tt io e a infc tc reain.I i ae nt g n a d ttlnt gn, nno ii io e a rmie t ne t e ognc mat oa nt gn h d sg i a orlto hent t ir e oa io e a llnnn nt gn h d c l o r e n l r in r o n r r
刺槐种群结构及生长动态研究
最基本 的特 征. 究 内容 主 要 包 括 种 群数 量 、 小 研 大 和年龄结 构 、 统计 组 成 等 口 ] 种 群 结 构 不 仅 反 映 .
种 群 不 同 大 小 和 年 龄 个 体 的 组 配 情 况 , 反 映 了种 也
调查 林 为该 区域典 型 的人 工刺槐 纯林 , 刺槐 林
1 2 研 究 方 法 .
1 研 究 地 区 与研 究 方 法
1 1 研 究 地 区 自 然 概 况 .
试验 样 地 设 置 于鲁 中山 区境 内 的蒙 山海 螺 寺
林 场 , 区 为 山 地 、 陵 地 形 , 伏 较 大 . 下 土 壤 该 丘 起 林
试 验 采 用 野 外 调 查 的 方 法 l ] 在 全 面 考 察 刺 3 .
维普资讯
第 2 4卷第 3 期
Vo . 4, . 1 2 No 3
滨 州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fBiz o ie st o r a n h u Un v r i o y
20 0 8年 6月
J n ,0 8 u .20
【 境 与 生 研 究】 环
槐 种群 组成 、 群结 构 的基 础 上 , 择 有 代 表 性 的 种 选
地 段 设 置 样 地 ( 0 m × 3 , 9 0m 阳 坡 , 3 0m 共 0 , 坡
为典 型的 棕壤 , 枯落 物层 平 均厚 度 为 6c 该 区属 m. 于 暖温 带 季风 型 大 陆 气候 , 季分 明 , 热 同期 . 四 雨 光 、 、 等条件 较优 越 , 热 水 年平 均 气 温 1 ~ 1 3 4℃ 左
2 0d 不 小 于 1 C的 年 积 温 约 42 0~ 46 0 o 2 . 0o 0 0 C.
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土壤碳氮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特征
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土壤碳氮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特征
唐志红;范以撒;廖永峰;文倩
【期刊名称】《中国水土保持》
【年(卷),期】2024()5
【摘要】为研究人工刺槐林土壤碳氮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特征,以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林下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的碳(C)、氮(N)和微
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以及土壤碳、氮和MBC、MBN含量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表层(0~10 cm)土壤碳、氮含量平均值分别为6.14、0.67 g/kg,碳氮比为9.16;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平均值分别为287.59、25.17 mg/kg,碳氮含量比值为11.43;土壤微生物碳墒平均值为4.68%,土壤微生物氮墒平均值为3.81%;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碳、氮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含水率与土壤碳、氮含
量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总页数】4页(P55-58)
【作者】唐志红;范以撒;廖永峰;文倩
【作者单位】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林业工程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机械学院;河
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7
【相关文献】
1.黄土高原不同乔木林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溶解性碳氮的特征
2.不同密度巨桉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量碳氮特征
3.氮沉降对长白山白桦山杨天然次生林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
4.林分改造初期整地行为对土壤有机碳、氮和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5.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废弃采石场自然恢复的刺槐年轮铁含量动态变化
关键词 : 铁元素 ; 年轮 ; 刺槐 ; 废弃采石场 ; 降水 ; 地形 中图分 类号 : 7 22 0 8 s9 .7 .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号 :0 2— 3 2 2 1 0 0 9 0 10 10 (00)4— 3 7— 3
江苏农业学
21 00年第 4期
・ 9 - - — —3 7- — —
许晓岗, 陈婆坤, 童丽丽.废弃采石场 自然恢 复的刺槐年轮铁含量动态变化[ ] J .江苏农业科 学,0 0 4 :9 2 1 ( )3 7—39 9
废 弃 采 石 场 自然恢 复 的刺 槐 年 轮 铁含 量 动 态 变 化
迹 地 土 壤基 质 被剥 离 , 表植 被 层被 破 坏 , 物 理 结 构 较差 , 地 土壤 持 水 保 肥 能力 低 , 流 失 加剧 , 壤表 面温 度昼 夜 差 别 大 , 水土 土 这 些 因素 均构 成 了南 京 幕 府 山废 弃采 石 迹地 的极端 生 境 。
2 试 验 材 料与 方 法 2 1 试 验 材料 .
取 样 时 问为 20 0 9年 1月 。 在 3个 样 地 ( 坡 、 谷 、 山 山 平
的金属元素会对 土壤 的微 生物群落及 生化过程产 生影响 , 有 研 究 表 明 : 同价 态 的 铁 元 素 对 土 壤 中有 机 物 厌 氧 降 解 会 产 不
生 不 同影 响 。同 时 金 属 元 素 也 会 对 植 物 的生 长 产 生 影 响 ,
1 样地 概 况
中 , 取 仅 有单 一 主干 的样 树 , 选 以避 免 发 芽 和分 枝 对 树 木 主 干 年 轮宽 度 造 成 影 响 。 本 试 验 所 需 的 18 -2 0 9 6 07年 月 降水 量 原始 记 录资 料 由南 京 市水 文局 提 供 。
不同林龄刺槐林植被与土壤养分变化特征
DOI: 10. 16843/j . sswc. 2021 . 03 . 007
Evolution of vegetation and soil nutrients of artificial Robinia pseudoacacia forest
ZHAO Danyang1 , BI Huaxing1,2,3,4,5,6 , HOU Guirong1,7 , CUI Yanhong1 , WANG Ning1 , WANG Shanshan1 , MA Xiaozhi1
(1. Schoo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100083 , Beijing, China;2. Ji County Station , Chinese National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 CNERN ) ,042200 , Jixian , Shanxi, China ;3. Beiji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Eco-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with Forestry and Fruit Trees, 102206 , Beijing, China;4. Key Laboratory of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o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100083 , Beijing, China;5. Beijing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100083 , Beijing, China;6.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Forestry Ecological Engineering, Ministry of Education ,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100083 , Beijing,
恢复刺槐植被分布的建议
恢复刺槐植被分布的建议刺槐的养殖方法(基本知识):最佳繁殖时间:刺槐播种以“谷雨”节前后为最适宜。
最佳生长土壤:刺槐喜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湿润的壤土、沙质壤土、沙土或黏壤土。
生长湿度要求:刺槐喜湿,在空气湿度较大的沿海地区,其生长快。
最佳生长温度:刺槐喜温暖的环境,是温带树种。
最佳生长光照:刺槐喜光,不耐庇荫。
图片养殖刺槐的注意事项:施撒肥料:当刺槐定苗后,结合第1次灌水进行第1次追肥,施入尿素45~75kg/hm^2,6月底结合灌水追施以氮、磷肥为主的复合肥2次,施肥量为75~195kg/hm^2,8月初停止施肥。
最好是冬耕早春耙地,每亩施腐熟的基肥3000斤至5000斤。
春季整地应提早,深翻(25厘米以上)、细耙、整平。
在整地的同时,每亩用15斤黑矾(硫酸亚铁)粉拌入5{bf}辛硫磷1斤,再掺入40倍的细土,撒入地中,以进行土壤消毒。
浇水要点:刺槐对水分条件很敏感,在地下水位过高、水分过多的地方生长缓慢,易诱发病害,造成植株烂根、枯梢甚至死亡。
修剪要领:1)修枝:修枝的早晚与修枝量要根据造林目的确定。
一般造林,应在幼林郁闭后进行修枝;四旁绿化和防护林带,为了培育较高的树干,防止遮荫过大,头3年内即应适当进行修剪。
2年生以下的刺槐主干较低,一般选留生长旺盛、直立的枝条做为主干,其余的枝条依情况不同进行疏除,按冠干比将树干修到一定高度之后,疏除树冠上部粗壮的竞争枝、徒长枝、直立枝及部分过密的侧枝、下垂枝和枯死枝。
2)修剪萌条:修枝以后,主干或主要侧枝上的旺长枝,要进行摘心或剪梢;对树干基部疏枝处和冬打头的主干顶端,所萌发的新芽和萌条都应及早剪去。
修枝应在夏季进行,以6月上旬至7月上旬为宜,具有伤口小、愈合快的优点,一般不再萌发大量枝条,有利于幼树生长。
繁殖要点:刺槐常用播种法繁殖。
播种刺槐过旱播种易遭受晚霜冻害,所以播种宜迟不宜早,以“谷雨”节前后为最适宜。
[5] 畦床条播或大田式播种均可。
一般采用大田式育苗,先将苗地耱平,再开沟条播,行距30~40cm,沟深1.0~1.5cm,沟底要平,深浅要一致,将种子均匀地撒在沟内,然后及时覆土厚1~2cm并轻轻镇压,从播种到出苗6~8d,播种量60~90kg/hm^2。
华北低丘山地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的土壤呼吸比较
华北低丘山地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的土壤呼吸比较赵娜;孟平;张劲松;陆森;程志庆【摘要】基于气体红外分析技术,在华北低丘山地退耕还林区内,以农田、撂荒地为对照,分析退耕43年和退耕10年刺槐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及其环境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退耕43年和退耕10年刺槐人工林0~5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是农田的3.9和1.6倍;退耕43年刺槐人工林、退耕10年刺槐人工林、撂荒地和农田的全年土壤呼吸平均速率分别为2.33,1.21,2.40和2.04μmol·m-2s-1,其中撂荒地的全年土壤呼吸平均速率最大,退耕43年刺槐林的全年土壤呼吸平均速率大于退耕10年刺槐林;研究区内4种土地条件下的土壤呼吸速率主要受5 cm 深处土壤温度影响,退耕43年刺槐林、退耕10年刺槐林、撂荒地及农田的土壤呼吸温度敏感系数Q10分别为2.47,2.53,2.06和1.56,其中2种退耕林地的Q10均显著高于农田;4种土地利用条件下的Q10均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异,其大小主要受温度影响.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显著改善了土壤固碳能力.【期刊名称】《林业科学》【年(卷),期】2014(050)002【总页数】7页(P1-7)【关键词】土壤呼吸;Q10;退耕还林工程;华北低丘山地【作者】赵娜;孟平;张劲松;陆森;程志庆【作者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北京10009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北京100091;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北京100091;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北京100091;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北京10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55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已成为当前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其中最重要的温室气体CO2在大气中的含量以每年0.4%的速度在增长(陈泮勤等,2004)。
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动态研究
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动态研究
宋青珍;白海金;刘艳;苏印泉
【期刊名称】《陕西林业科技》
【年(卷),期】2015(0)2
【摘要】为掌握黄土高原刺槐造林后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本文以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10 a,26 a和35 a林地土壤有机碳储量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刺槐造林显著改变了有机碳在土层的垂直分布,主要表现为有机碳的表聚现象以及其在10~30 cm土层范围内的显著减少;造林26a内土壤有机碳密度均小于对照荒地,且都会随着林龄的增大而减小,但在35 a时显著大于荒地,说明黄土高原刺槐林在造林后期会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增长贡献显著.
【总页数】5页(P5-9)
【作者】宋青珍;白海金;刘艳;苏印泉
【作者单位】陕西省延安市桥北林业局,陕西富县727500;陕西省延安市桥北林业局,陕西富县727500;天水市麦积区林业局,甘肃天水74102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18.55+4.2
【相关文献】
1.榆林南部丘陵沟壑区油松和刺槐人工林根系生物量与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特征[J], 万子俊;万浩宇;贺亮;高欣
2.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土壤有机碳动态监测研究 [J], 张景群;苏印泉;徐喜明;温瑧
3.刺槐人工林土壤有机碳与根系生物量的关系 [J], 王俊波;季志平;白立强;肖艺容;苏印泉
4.黄土高原刺槐生长动态研究 [J], 马玉玺;杨文治;韩仕峰;杨新民
5.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对模拟降水变化的响应 [J], 邓强;刘迪;时新荣;袁志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刺槐林地土壤水分与林下植物生物量的关系
刺槐林地土壤水分与林下植物生物量的关系刘江华;刘国彬;陈淑芸【期刊名称】《水土保持研究》【年(卷),期】2009(16)3【摘要】对比研究了安塞县不同林龄刺槐林地及撂荒地土壤水分年际变化特征及样地生物量特征。
结果表明,刺槐林地土壤水分含量及储水量随林龄增长降低,过熟林的剖面含水率接近凋萎湿度;0-140 cm土层生长季土壤水分变异系数遵循过熟林>成熟林>幼龄林>撂荒地的规律,而140-500 cm土层则基本与上述规律相反。
成过熟刺槐林下植被地上部生物量略高于同期撂荒地,土壤水分与地上部生物量仅存在微弱的负相关关系。
说明刺槐生长虽然消耗了大量土壤储水,并未降低林地生产力。
将刺槐作为先锋树种用于研究区的植被恢复有助于迅速形成植被覆盖,林下植被的健康发育足以保证刺槐衰退后的生态系统持续稳定地发挥其生态功能。
【总页数】4页(P57-60)【关键词】刺槐;土壤水分;地上部生物量【作者】刘江华;刘国彬;陈淑芸【作者单位】西南林学院,昆明650224;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陕西杨陵71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5;S714.3【相关文献】1.甘肃泾川中沟流域刺槐林地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关系 [J], 韩芬;任烨;王安民;何艳;张俊明2.剌槐人工林林地凋落物量和林下植物生物量与立地因素间相关关系的研究 [J], 张柏林3.晋西黄土区不同密度刺槐林地土壤水分补偿特征 [J], 王宁;毕华兴;孔凌霄;侯贵荣;崔艳红;周巧稚;常译方4.土壤水分胁迫对刺槐幼苗生长、根叶性状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J], 唐洋;温仲明;王杨;刘静5.刺槐林地土壤水分与林下植物群落生物量的关系 [J], 刘江华;刘国彬;侯禧禄;李登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土高原刺槐林对土壤养分时空分布的影响
黄土高原刺槐林对土壤养分时空分布的影响张社奇;王国栋;张蕾【期刊名称】《水土保持学报》【年(卷),期】2008(22)5【摘要】以不同树龄刺槐纯林林地和撂荒地作对比,研究了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对土壤养分时空分布特征的影响。
结果表明,刺槐林地土壤有机质、pH值、全氮、有效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和交换性盐基总量随刺槐树龄增加无明确变化规律,土壤全磷和交换性镁含量则呈现波动性变化;刺槐林地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按幂函数衰减,有效磷含量有递减趋势,土壤全磷、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和交换性盐基总量随土壤深度增加无明显变化规律,而土壤pH 随深度呈波动性变化;与撂荒地相比,刺槐林地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含量及交换性盐基总量分别增加21.6%-96.8%,34.3%-160.1%,191.5%-238.4%,2.1%-24.1%,19.82%-92.71%,64.2%-80.0%,25.0%-46.5%和67.2%-89.5%,表明刺槐林对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具有重要作用。
【总页数】5页(P91-95)【关键词】刺槐人工林;树龄;土壤深度;土壤养分状况;阳离子交换【作者】张社奇;王国栋;张蕾【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大学化学系,陕西西安71006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1.9【相关文献】1.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异及其影响因子 [J], 邱扬;傅伯杰;王军;陈利顶2.黄土高原刺槐林地土壤水分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动态模型的建立 [J], 李剑;赵忠;袁志发;王迪海;胡小宁3.土壤环境对陇东黄土高原刺槐林土壤碳通量的影响 [J], 马涛;贾志清;于洋;张峰;董彦丽;田晋华;陈爱华4.长期施用氮磷钾肥对黄土高原地区苹果产量及土壤养分累积与分布的影响 [J], 高义民;同延安;路永莉;马海洋5.黄土高原刺槐林地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特征 [J], 张社奇;王国栋;田鹏;郭满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