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内容主题阅读汇编之秋日私语专题07秋之花(含解析)_314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 07 秋之花
秋天,不只是落红败落,自然有硕果累累的收获。
入秋,万物肃杀,纷纷凋零,唯有菊花和桂花,枝头沁出一片馨香,让人如何不驻足欣赏。
【秋花·古诗吟咏】
1、陶渊明《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赏析】《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
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
2、郑思肖《寒菊/ 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赏析】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深隐含
了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3、、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橱通:厨)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人比一作:人似;销一作:消 )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
传说李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
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
4、、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赏析】这首七言绝句诗,虽然写的是咏菊这个寻常的题材,但用笔巧妙,别具一格,诗人独特的爱
菊花理由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并且发人思考。
诗人没有正面写菊花,却通过爱菊,侧面烘托它的优秀品
格,美妙灵动,意趣盎然。
该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
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去回味咀嚼,
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5、李商隐《菊花》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赏析】这是一首借物抒怀的诗。
虽然诗中写到陶渊明,但根本点则不是甘于田园。
而是借菊寄托自
己渴望入朝的热望。
这里的的菊花,淡淡的紫色,鲜艳的黄色,他们既有陶公篱旁的雅色,又有罗含院里
的淡香。
它不畏霜露,却担心夕阳。
它可以傲然凌霜盛开,却面对时光流逝无奈。
即使它枯萎了,也可以
制成美酒,盛在精巧的鹦鹉杯中,来到高贵的宴席之上。
这里诗人热情讴歌了菊花的雅色和清香,高度赞
扬了菊花不怕霜露的傲骨以及可贵的奉献精神。
诗人咏菊,以自己的观感为主,描述很是抽象。
菊中有我,
我中有菊。
纵然凋谢,留下的也是白玉高堂里的精华。
李商隐晚年落泊,但毕竟是帝室远亲,他自己也以
此为荣。
诗人用“金鹦鹉”“白玉堂”婉转地表白了自己的身世。
可是,他的身份并没有有给他带来实质上的好处,纵然才俊,亦不见用。
通观全诗,诗人状物新奇引典自然,锐意中有伤时,哀婉里有进取,大有孤芳自赏之意,绝无叹老嗟卑之嫌。
6、谢懋《霜天晓角·桂花》
绿云剪叶,低护黄金屑。
占断花中声誉,香与韵、两清洁。
胜绝,君听说。
是他来处别。
试看仙衣犹带,金庭露、玉阶月。
【赏析】这是一首咏桂花的咏物词。
但在词中,作者借物寓怀,陈义甚高。
上片,写桂花的形象与高洁的气质。
“绿云剪叶,低护黄金屑。
”描绘桂花枝叶的形状,花的色泽,写出了桂花与其他花卉的不同。
“占断花中声誉”,它占尽了花中的声名,为什么呢?“香与韵、两清洁”。
两句话,六个字,道尽了桂花的佳处。
可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
历来咏桂花的诗词不少,唐宋之问《灵隐寺》诗:“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又,《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氐村作》诗:“桂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
”咏桂花之香。
刘禹锡《答乐天所寄咏怀目释其枯树之叹》:“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容。
”赞美桂花果实之美。
苏轼诗:“江云漠漠桂花湿,梅雨翛翛荔子然。
”然,同燃,形容荔枝色红如火。
李清照《鹧鸪天·桂花》:“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都是称颂桂花的花色之美。
然而,谢懋的“香与韵,两清洁。
”却言简意赅,一语道破了桂花的佳妙之处。
下片抒情。
过片处“胜绝,君听说”。
承上片趣旨,极度赞美桂花的绝佳。
“试看仙衣犹带,金庭露、玉阶月。
”相传月中有一棵桂树,诗人常用月光皎洁,桂枝飘香,形容秋夜景致。
金庭、玉阶,都是天宫的庭院。
这里用“玉阶月”结束全篇。
7、曹雪芹《代别离·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霢霢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赏析】小说中,林黛玉病卧潇湘馆,秋夜听雨声淅沥,灯下翻看《乐府杂稿》,见有《秋闺怨》、
《别离怨》等词,“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
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
”《春江花月夜》系初唐诗人张若虚所作,是一首写离愁别恨的歌行。
这首诗
在格调和句法上都有意模仿它。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前者是乐府题。
代,如同“拟”,仿作的意思。
用“代”字的乐府题,南朝诗人鲍照的集中特多。
一般情况下,乐府诗不另外再加题目,这里因为又仿初
唐歌行《春江花月夜》而作,所以又拟一个字面上与唐诗完全对称的、更具体的诗题。
【秋花·古文吟诵】
秋兰赋 1
袁牧
秋林空兮百草逝,若有香兮林中至。
既萧曼以袭裾2,复氤氲而绕鼻3。
虽脉脉兮遥闻4,觉熏熏然独异 5。
予心讶焉,是乃芳兰,开非其时,宁不知寒?
于焉步兰陔6,循兰池,披条数萼7,凝目寻之。
果然兰言,称某在斯。
业经半谢,尚挺全枝。
啼露眠
以有待,喜采者之来迟。
苟不因风而枨触8,虽幽人其犹未知。
于是舁之萧斋9,置之明窗。
朝焉与对,夕
焉与双。
虑其霜厚叶薄10,党孤香瘦11,风影外逼,寒心内疚。
乃复玉几安置,金屏掩覆。
虽出入之余闲,
必褰帘而三嗅12。
谁知朵止七花,开竟百日13。
晚景后凋14,含章贞吉15。
露以冷而未晞16,茎以劲而难折;瓣以敛而寿永17,香以淡而味逸18。
商飙为之损威19,凉月为之增色20。
留一穗之灵长21,慰半生之萧瑟22。
予不觉神心布覆23,深情容与24。
析佩表洁25,浴汤孤处26。
倚空谷以流思27,静风琴而不语28。
歌曰:秋雁回空,秋江停波。
兰独不然,芬芳弥多。
秋兮秋兮,将如兰何!
【注释】
1、兰:兰花。
多年生草本植物。
俗称草兰,又名春兰。
一茎一花,花清香。
一茎数花者为蕙,俗名蕙兰。
又一种开于秋季,亦一茎数花,以产于福建,故称建兰。
2、萧曼:高远的样子。
袭裾:熏染衣襟。
裾(j ū):衣服的前襟。
3、氤氲( yīnyūn):气流动荡弥漫。
4、脉脉:相视貌,含情不语貌。
5、熏熏( xūn):和悦貌。
6、陔( gǎi):田埂。
7、披条数萼(è):分开树条数着花朵。
8、枨( chéng):触动。
9、舁( yú):抬。
萧斋:书斋的别称。
唐李肇《国史补》中:“梁武帝造寺,令萧子云大书萧字,至今一
‘萧’字存焉。
李约竭产自江南买归东洛,匾于小亭以玩之,号为萧斋。
”
10、虑:忧虑。
11、党:亲朋相伴。
12、褰( qi ān):撩起,用手提起。
《诗经·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
”
13、开竟百日:竟然开了百天。
14、晚景后凋:绽放得迟,凋谢也晚。
15、含章贞吉:内涵文采,中心纯正。
16、晞( xī):干。
17、瓣以敛而寿永:花瓣因收敛而保持时间长。
18、香以淡而味逸:香气因清淡而长时间有味道。
19、商飙( bi āo):秋风。
损威:减损威力。
20、增色:增加色彩,更加艳丽。
21、灵长:延绵长远。
22、萧瑟:萧条寂寞。
23、布覆:边布盖满,即充满内心。
24、容与:安逸自得貌。
屈原《九歌·湘夫人》:“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
25、析佩表洁:解下玉佩表明高洁。
26、浴汤孤处:沐浴后孤居幽处。
27、流思:思绪飞扬。
28、静风琴:没有风而檐闻的铁片不动。
风琴:挂在檐间的铁片,风吹相撞发出声音,也称风铃、铁马。
【白话译文】
秋林空寂,百草凋衰,似有幽香从林中传来。
这香味既像围着衣襟在弥漫,又不时缭绕于鼻端。
虽然若断若续地似来自远处,却和悦温馨,沁人心脾,香味独特。
我心中很诧异,这是兰花的芳香,但是开得不是时候,难道不知道寒天已到?
于是顺着地埂去寻找,沿着兰花池,拨开叶片,仔细地数那正开或尚未开的花朵。
果然那兰花好似开口说话了,说我在这里。
一看已经谢了差不多一半,整个枝条还挺着。
像是眼含泪水有所期待,采摘者虽然来迟,却也使自己心中高兴。
若不是因为风吹香动,即便是幽居的人也未必知道。
于是把兰花拾进书斋,放在明亮的窗前,朝夕为伴。
担心它薄叶难禁秋霜,发茎又少形体孤单,加上风吹日晒,可能会受不了而生病。
于是又把这兰花放在饰玉的几案上,用绣金的屏风围盖。
经常利用进出的一些暇余,掀起围盖来再三嗅花香。
谁知这七朵花连续开了竞有一百日,开到后来,仍然精神内敛,不稍松懈。
露因为冷而未晾干,花茎劲韧难于摧折,花瓣敛聚花期很长,香味虽淡却逸向四方。
秋风虽在为它减却仪容,冷月却为它增添光彩。
留下最艰贞一朵花,慰藉那大半生的萧条。
我情不自禁地心神为之倾覆,对它顾眷情深。
解下身上的所佩等杂物,沐浴而独处,让自己的思想在
空寂中自由驰骋,静静的屋檐风铃缄默不语。
那赞颂的歌是这样:“秋雁经过长空,秋天的江水平静无波。
兰花却与此不同,经秋更芬芳。
秋啊秋啊,你能拿兰花怎么样呢?”【文章赏析】
文章从闻到兰的香气写起。
“秋林空兮百草逝,若有香兮林中至。
”这股香气在天气寒冷、百花凋谢
的远方传来,芳香异常,引起作者的惊异。
猜想一定是秋兰发出的香气,于是“步兰陔,循兰池,披条数
萼,凝目寻之”。
这里作者笔下暗示出两个问题:一是兰不以华美艳冶诱人,而是远居幽深,芳香自溢;二
是百草披靡而兰花正香,暗示了兰耐严寒、傲雪霜、坚韧自持的性格特点。
这样写既寄寓着作者的思想,又
为下文“舁之萧斋,置之明窗”的描写做了铺垫。
作者在寻找兰的时候,果然兰在那里说话了,它大声地喊道:“我在这里。
”(“某在斯”)于是作者靠
近去看,只见这株秋兰已是“业经半谢,尚挺全枝”。
它两眼含着泪水,像是有所等待;然而高兴的是采集它
的人终于姗姗而至了。
这是正面描写秋兰的第一层。
作者落笔不俗,将秋兰人格化。
兰虽以孤芳傲世,但是毕
竟还希望人们闻到它的香气。
同时这一描写,又不自觉地流露出作者隐居与出世的矛盾心情。
接着作者把兰抬进自己的书房,以便朝夕相对。
又顾虑天气渐冷寒气袭人,于是“复玉几安置,金屏
掩覆”。
作者在工作百忙之余,也“必褰帘而三嗅”。
这层描写充满了诗意,作者对兰不仅采用拟人化的
表现方法,而且又以夸张的笔墨和激情叙写自己对兰的喜爱,以寄托自己对清高处世生活道路的欣赏。
从“谁知朵止七花”开始,作者对兰进行更深层次的描写。
它虽然开花不多,但却“开竟百日”,而
且凋谢得很晚,始终含美于内而又安祥贞静地迎接着气候的变化。
直到很冷的时候,花梗已冻得僵直,但仍
坚韧很难被折断;花瓣已冻得收缩,但仍像要开放的样子,而且淡淡地散发着香气。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秋
兰最后留着一朵花儿,挣扎在严寒之中,来安慰半生沦落的人,令之心神感动。
因此“留一穗之灵长,慰半
生之萧瑟”一句,是物情人情的高度统一,也是作者对秋兰最大的歌颂和赞美。
文章最后几句用诗歌的形式结尾,是赋体常用的形式,它起到总括前文的作用。
赋的写作特点通常是
“体物写志”,因此体物铺叙之后的诗歌结尾,也正是作者点明主题、披露作意的时机。
本文“写志”的
地方在行文中时有流露,“歌曰”部分更是集中表现,作者直接提出:兰幽居避世,清高自守,有自己独
特的生活道路。
这篇小赋,作者注意字句的工整对仗,音节的轻重协调,内容新颖,融合作者的独特感受,具有鲜明
生动的艺术形象。
这篇赋作者通过赞美兰花不以艳色媚世,徒以幽香怡人的高尚品质及兰花的清幽高洁、凌寒独秀的品
性风貌,寄托了作者洁身自爱、超尘脱俗的人格追求及清高自持的处世思想。
【作者简介】
袁枚( 1716— 1797),字子才,号简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1739)进士,官翰林院庶吉士,历溧水、沭阳、江宁等知县,有政声。
33 岁时以父丧辞官,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于小仓山
筑园林,取名随园,从此吟诗授徒以终。
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等。
【秋花·诗歌吟唱】
桂花
天奴
桂花是一树芳香的风景
桂花是一个芬芳的女子
桂花四季长青
桂花落地生根
星星的光芒随风怒放
花蕊如莹香气十里飞舞
桂花从不结果
桂花找不到秋天
却让你内心硕果飘香
随意延伸一枝
就是千秋《离骚》与写意宋词
桂花最爱把平凡日子
诱杀成一浪又一浪
风吹雪花的快感和烂漫
桂花多么年轻
桂花只在内心的年轮中
刻下皱纹隐身风雨
桂花的一声又一声软语
呢喃在生活的空间
用药的味道精心守护
大地之上
暗香之中叶片浮动
有花如米
有米如爱
【秋花·名篇欣赏】
菊有黄花
丁立梅
一场秋雨,再紧着几场秋风,菊开了。
菊在篱笆外开,这是最大众最经典的一种开法。
历来入得诗的菊,都是以这般姿势开着的。
一大丛一大丛的,倚着篱笆,是篱笆家养的女儿,娇俏的,又是淡定的。
有过日子的逍遥。
晋代陶渊明随口吟出那句“采菊东篱下”,几乎成了菊的名片。
以至后来的人们,一看到篱笆,就想到菊。
唐朝元稹有诗云: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秋水黄昏,有菊有篱笆,他触景生情地怀念起陶翁来。
陶渊明大概做梦也没想到,他能被人千秋万代地记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家篱笆外的那一丛菊。
菊不朽,他不朽。
我所熟悉的菊,却不在篱笆外,它在河畔,沟边,田埂旁。
它有个算不得名字的名字,野菊花。
像过去人家小脚的妻,没名没姓,只跟着丈夫,被人称作吴氏、张氏。
天地洞开,广阔无边,野菊花们开得随意又随性。
小朵的,清秀,不施粉黛。
却色彩缤纷,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万众一心齐心合力地盛开着。
仿佛一群闹嚷嚷的小丫头,挤着挨着在看稀奇,小脸张开,兴奋着,欣喜着。
对世界,是初相见的懵懂和憧憬。
乡人们见多了这样的花,不以为意。
他们在秋天的原野上收获,播种,埋下来年的期盼。
菊们兀自开放,兀自欢笑,与乡人们各不相扰。
蓝天白云,天地绵亘。
小孩子们却无法视而不见,他们都有颗菊花般的心,天真烂漫。
他们与菊亲密,采了它,到处乱插。
那时,家里土墙上贴一张仕女图,有女子云鬓高耸,上面横七竖八插满菊,衣袂上,亦沾着菊,极美。
掐了一捧野菊花回家的姐姐,突发其想帮我梳头,照着墙上仕女的样子。
后来,我顶着满头的菊跑出去,惹得村人们围观。
看,这丫头,这丫头,他们手指我的头,笑着啧啧叹。
现在想想,那样放纵地挥霍美,也只在那样的年纪,最有资格。
人家的屋檐下,也长菊。
盛开时,一丛鹅黄,另一丛还是鹅黄。
老人们心细,摘了它们晒,做菊花枕。
我家里曾有过一只这样的枕头,父亲枕着。
父亲有偏头痛,枕了它能安睡。
我在暗地里羡慕过,曾决心自己给自己做一只那样的枕头。
然来年菊花开时,却贪玩,忘掉这事。
年少时,总是少有耐性的,于不知不觉中,遗失掉许多好光阴。
周日逛街,秋风已凉,街道上落满梧桐叶,路边却一片绚烂。
是菊花,摆在那里卖。
泥盆子装着,一只盆子里只开一两朵花,花开得肥肥的,一副丰衣足食的模样。
颜色也多,姹紫嫣红,千娇百媚。
却还是
喜黄色。
《礼记》中有“季秋之月,菊有黄花”的记载,可见得,菊花最地道的颜色,是黄色。
我买了一盆,黄的花瓣,黄的蕊,极尽温暖,会焐暖一个秋天的记忆和寒冷。
文/ 丁立梅
一场秋雨,再紧着几场秋风,菊开了。
菊在篱笆外开,这是最大众最经典的一种开法。
历来入得诗的菊,都是以这般姿势开着的。
一大丛一大丛的,倚着篱笆,是篱笆家养的女儿,娇俏的,又是淡定的。
有过日子的逍遥。
晋代陶渊明随口吟出那句“采菊东篱下”,几乎成了菊的名片。
以至后来的人们,一看到篱笆,就想到菊。
唐朝元稹有诗云: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秋水黄昏,有菊有篱笆,他触景生情地怀念起陶翁来。
陶渊明大概做梦也没想到,他能被人千秋万代地记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家篱笆外的那一丛菊。
菊不朽,他不朽。
我所熟悉的菊,却不在篱笆外,它在河畔,沟边,田埂旁。
它有个算不得名字的名字,野菊花。
像过去人家小脚的妻,没名没姓,只跟着丈夫,被人称作吴氏、张氏。
天地洞开,广阔无边,野菊花们开得随意又随性。
小朵的,清秀,不施粉黛。
却色彩缤纷,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万众一心齐心合力地盛开着。
仿佛一群闹嚷嚷的小丫头,挤着挨着在看稀奇,小脸张开,兴奋着,欣喜着。
对世界,是初相见的懵懂和憧憬。
乡人们见多了这样的花,不以为意。
他们在秋天的原野上收获,播种,埋下来年的期盼。
菊们兀自开放,兀自欢笑,与乡人们各不相扰。
蓝天白云,天地绵亘。
小孩子们却无法视而不见,他们都有颗菊花般的心,天真烂漫。
他们与菊亲密,采了它,到处乱插。
那时,家里土墙上贴一张仕女图,有女子云鬓高耸,上面横七竖八插满菊,衣袂上,亦沾着菊,极美。
掐了一捧野菊花回家的姐姐,突发其想帮我梳头,照着墙上仕女的样子。
后来,我顶着满头的菊跑出去,惹得村人们围观。
看,这丫头,这丫头,他们手指我的头,笑着啧啧叹。
现在想想,那样放纵地挥霍美,也只在那样的年纪,最有资格。
人家的屋檐下,也长菊。
盛开时,一丛鹅黄,另一丛还是鹅黄。
老人们心细,摘了它们晒,做菊花枕。
我家里曾有过一只这样的枕头,父亲枕着。
父亲有偏头痛,枕了它能安睡。
我在暗地里羡慕过,曾决心自己给自己做一只那样的枕头。
然来年菊花开时,却贪玩,忘掉这事。
年少时,总是少有耐性的,于不知不觉中,遗失掉许多好光阴。
周日逛街,秋风已凉,街道上落满梧桐叶,路边却一片绚烂。
是菊花,摆在那里卖。
泥盆子装着,一
只盆子里只开一两朵花,花开得肥肥的,一副丰衣足食的模样。
颜色也多,姹紫嫣红,千娇百媚。
却还是
喜黄色。
《礼记》中有“季秋之月,菊有黄花”的记载,可见得,菊花最地道的颜色,是黄色。
我买了一
盆,黄的花瓣,黄的蕊,极尽温暖,会焐暖一个秋天的记忆和寒冷。
【秋花·专题练习】
一、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22 分)
桂花雨
琦君
( 1)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
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
桂花有两种,月月
开的称木樨,花朵较细小,呈淡黄色,台湾好像也有,我曾在走过人家围墙外时闻到这股香味,一闻到就会引起乡愁。
另一种称金桂,只有秋天才开,花朵较大,呈金黄色。
我家的大宅院中,前后两大片旷场,
沿着围墙,种的全是金桂。
惟有正屋大厅前的庭院中,种着两株木樨、两株绣球。
还有父亲书房的廊檐下,
是几盆茶花与木樨相间。
(2)小时候,我对无论甚么花,都不懂得欣赏。
尽管父亲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凌霄花,这是叮
咚花、这是木碧花我除了记些名称外,最喜欢的还是桂花。
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
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它不与繁花斗艳。
可是桂花的香
气,真是迷人。
迷人的原因,是它不但可以闻,还可以吃。
“吃花”在诗人看来是多么俗气?但我宁可俗,
就是爱桂花。
(3)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
(4)故乡是近海县份,八月正是台风季节。
母亲称之为“风水忌”。
桂花一开放,母亲就开始担心了,
“可别做风水啊。
” ( 就是台风来的意思。
) 她担心的第一是将收成的稻谷,第二就是将收成的桂花。
桂花也
像桃梅李果,也有收成呢。
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遭,嘴里念着,“只要不做风水,我可以收几
大箩,送一斗给胡宅老爷爷,一斗给毛宅二婶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原来桂花是糕饼的香料。
桂花开
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闻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桂花成熟时,就应当
“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那就湿漉漉的,
香味差太多了。
(5)“摇桂花”对于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盯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
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知道要“做风水”了,赶紧吩咐长工
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
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篾簟,帮着抱住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
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母亲洗净双手,撮一撮桂花放在水晶盘中,送到
佛堂供佛。
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和在一起,佛堂就像神仙世界。
于是父亲
诗兴发了,实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
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
诗虽不见得高明,但在我心目中,父亲确实是才高八斗,出口成诗呢。
(6)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簟子里,晒上好几天太阳,晒干了,收在铁
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
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7)念中学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名胜满觉垄,一座小小山坞,全是桂花,花开时那才是香闻十
里。
我们秋季远足,一定去满觉垄赏桂花。
“赏花”是借口,主要的是饱餐“桂花栗子羹”。
因满觉垄除
桂花以外,还有栗子。
花季栗子正成熟,软软的新剥栗子,和着西湖白莲藕粉一起煮,面上撒几朵桂花,
那股子雅淡清香是无论如何没有字眼形容的。
即使不撒桂花也一样清香,因为栗子长在桂花丛中,本身就
带有桂花香。
(8)我们边走边摇,桂花飘落如雨,地上不见泥土,铺满桂花,踩在花上软绵绵的,心中有点不忍。
这大概就是母亲说的“金沙铺地,西方极乐世界”吧。
母亲一生辛劳,无怨无艾,就是因为她心中有一个金沙铺地、玻璃琉璃的西方极乐世界。
(9)我回家时,总捧一大袋桂花回来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杭州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
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
(10)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1、本文以“桂花”为线索,围绕线索各自然段分别写了:桂花桂花
桂
花桂花桂花,作者借此表达了的情感。
(3分)
2、在南方,桂花是极寻常的植物,本文开头介绍了哪几种桂花?作者说“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
闻到了一闻到就会引起乡愁”,这是为什么?( 4 分)
3、本文第 3 段虽短,却作用独特,说说它在全文起什么作用?(4 分)
4、琦君的语言经典于平实的文字,她善于捕捉生活细节,在平静的叙述和细致入微的描写中,流露出如淙
淙细流般含蓄细腻的情感。
从下面的句子中,你能体会到母亲是个怎样的人?“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
走一遭,嘴里念着,‘只要不做风水,我可以收几大箩,送一斗给胡宅老爷爷,一斗给毛宅二婶婆,他们
两家糕饼做得多。
’”( 3 分)
5、细读第9 段,体会一下“母亲常常说:杭州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这句话
的含义。
(4 分)
6、记叙有顺叙、倒叙和插叙等几种叙述方法。
采用什么样的叙述方法,要依据文章的内容来决定。
本文是
一篇回忆性散文,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表达了怎样的主题?(4 分)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