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山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金山区2021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研究史前人类的历史,主要借助考古发掘的资料。

如果要对史前社会进行分期,历史学者一般依据的标准是
A.发掘出的史前人类遗骸B.遗址中的动植物残留
C.史前人类使用的工具D.遗址周边环境
2.罗马学者西塞罗说:“不知道你出生之前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

”在他看来,历史学有助于
A.为帝王将相提供历史借鉴B.增强人类的人文关怀意识
C.促进个人能力与人格的健全D.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武器
3.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历史时代进行划分是历史研究的内容之一。

有历史学家将中华民国成立前的中国历史划分为“域内文明的成人时代”“中华民族文化的蜕变时
代”“中国民族的争存时代”“东西文明的接近时代”四个时代,下列各项中最有可能成为其分期依据的是
A.农耕文明的演进
B.不同文明的交流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西学东渐的深入
4.下列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中已初步体现出主权在民、集体统治和任期制等民主特征
②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是一种狭隘的民主制
③《十二铜表法》是为保护平民的利益而颁布的
④罗马帝国之所以能维持长久统治,跟罗马法对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的有效调节有重要关系
A.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明朝人李贽评论说:“史言魏征善谏,愚以为幸遇太宗耳,不然,使遇好谀之王,未必不转谏为谀也。

”李贽的评论
A.揭示了君主专制下的君臣关系
B.批评了太宗用人政策
C.揭示了魏征的人格弱点
D.歌颂了太宗的英明
6.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文明结构的扩大和强化,古代世界分散的点状文明逐渐发展为较大范围的区域文明或文化圈。

其中由西向东排列正确的是
A.伊斯兰文明/儒家文明/基督教文明B.儒家文明/伊斯兰文明/基督教文明C.基督教文明/儒家文明/伊斯兰文明D.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儒家文明7.罗马城内有架“圣梯”,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赎罪。

一天,有人爬到中间,又突然退了下来,旁人问其原因,他说:“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赎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

”这个人是
A.马丁·路德
B.克伦威尔
C.亨利八世
D.加尔文
8.史诗中的神话情节看似荒诞不经,却是认识古代文明的重要线索。

反映地图所示文明区域历史发展的史诗是
A.《吉尔伽美什》
B.《罗摩衍那》
C.《荷马史诗》
D.《摩珂婆罗多》
9.英国工业革命中普遍出现了一种“由需要导致发明的模式”,这一模式最早体现在A.毛纺织业的发展中B.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中
C.棉纺织业的发展中D.蒸汽机的发明中
10.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出出兵进攻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

英王维多利亚最终同意对华宣战。

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对英王负责
B.英王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
C.英王是虚位元首,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D.议会至上,英王要遵从议会通过的决议
11.有人认为,西方政治发展史,权力中心经历了神权到王权,又从王权转到民权的过程。

总体看,西方从王权转到民权始于
A.15世纪
B.16世纪
C.17世纪
D.18世纪
12.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说:“人们多注意1840年的划时代意义,实际上1860年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就社会观念的新陈代谢来说,它比1840年更具有明显的标界意义。

”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清廷官僚体系由此开始发生重要转变
B.形成了反映时代变革要求的社会思潮
C.出现近代中国社会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D.向西方学习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共同选择
13.“紫禁城内各宫殿,尽为寇兵分国占据。

三海、万寿山、颐和园等处……各宫中历代珍异皆为日人捆载以去。

”是指哪一次侵华战争罪行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4.一位美国历史学家的评价:“Balkan became a ‘powder keg’(火药桶),waiting for the spark(火花) that make it explode(爆炸).”“the spark”是指
A.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B.英德争夺海上霸权
C.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D.萨拉热窝事件
15.“1946年美国投入使用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最初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的;德国人研制成功的远程液体燃料火箭,是用来空袭英国的。

”以上史实说明
A.科技革命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索B.科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性因素
C.二战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D.第三次科技革命加速了二战的爆发16.二战后期,美、苏、英首脑曾多次会晤,就战争进程和战后世界安排问题进行协商和争论。

其中,着重讨论欧洲领土变动、成立联合国、远东事务安排等问题的会议是A.开罗会议
B.德黑兰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波茨坦会议
17.“雾霾”其实是人类活动过度扩张的一种衍生品,古已有之。

针对能源和生态环境问题,世界各国已采取各种相应措施,推行节能政策,加强循环经济。

为改变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趋势,1997年12月通过的有关文件是
A.《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B.《全球21世纪议程》
C.《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D.《京都议定书》
18.“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是
A.1970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
B.1970年第27届联合国大会
C.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1971年第27届联合国大会
19.7时30分,执行主席刘少奇宣布选举结果。

他一字一句地说:“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575票。

”全场代表一致起立,热烈鼓掌。

这一场景应出现在
A.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

C.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
会议
20.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

”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21.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会议提出:“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我们并不要
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这里的“同”不包括
A.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相同
B.大多曾遭受过殖民侵略
C.面临着发展本国经济的任务
D.有维护和平的共同愿望
22.一般来说,思想启蒙运动总是发生在社会变革之前,而新文化运动却带有对辛亥革命“补课”的性质,这主要是因为它( )
A.使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B.彻底完成了辛亥革命未能完成的任务
C.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23.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24.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出版于1759年的《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

”作者的这一提醒主要是为了防止
A.工人运动的兴起
B.城乡差别的扩大
C.经济危机的发生
D.垄断现象的出现
25.有学者认为:“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

”18世纪以后,这一局面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A.清军入关B.工业革命C.地理大发现D.五口通商26.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美国革命史》中写道:“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

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

”根据他的看法,创立美国联邦政府
A.背离了美国革命原则B.强化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
C.维护了革命派的利益D.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
27.据外电报道:“波兰外交部大楼走廊挂满了自1918年独立后历任外交部长的头像,但1945年至1989年的44年则空缺。

”最可能的理由是,该时期
A.限于当时条件,外长未留下照片
B.波兰已被美苏瓜分,其主权未复
C.波兰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不要外交活动
D.波兰屈从于苏联控制,外交活动不能自主
28.史家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领袖的性格:丘吉尔“有想象力但不稳定”,罗斯福“天真而喜欢喊口号”,他们并不比“往往情绪失常而暴怒”的希特勒更明智。

对于这种说法,以下理解较为适当的是()
A.这位史家的说法是对历史事实的客观陈述,可以采信
B.这个说法只是这位史家的片面的主观意见,不足采信
C.这是史家从特定角度评论历史人物的结果,可以作为参考
D.可见当时各国领导人都不明智,因而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29.以下是一份护照的主要内容:“兹有本国人名口口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

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该类护照最早出现的时间可能是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30.20世纪初,美国华尔街流行一段话:“老师问学生是谁创造了世界?学生回答是上帝在公元前4004年创造了世界,但在1901年,世界又被摩根先生(美国著名财团的创始人)重组了一回。

”对该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
A.反映宗教教义的深刻影响B.肯定了摩根先生的影响
C.体现了大企业的深刻影响D.强调了美国的世界地位
31.齐世荣主编的《西欧封建社会》中描述:问一位中世纪学者是哪里人,他的回答不是“法国”、“英国”或“意大利”等国人,相反,他总以出生和生活的地方作为答词,“我是坎特伯雷人”、“我是加泰罗尼亚人”等。

这种现象表明
A.庄园的分散性和封建等级制的特殊性使西欧社会处于王权衰微、分裂割据的局面B.封建等级制下封臣只向封主宣誓,忠诚于自己的领主而非国王及其所代表的国家
C.在当时情况下,西欧中世纪的人们还没有形成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清晰的国家观念D.学者们处于对自己领主的忠诚、家乡的热爱以及对王权的鄙视有意回避国家概念32.《五四:未完成的启蒙》指出:“……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利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

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利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偏离了方向”的主要原因在于
A.缺乏具有现代性的思想资源B.民族危机加深救亡是当务之急
C.多数国人守旧落后缺乏反省D.中国民众民主与科学意识淡薄33.如图是一张近代上海的老照片,从中最能体现的是
A.道路交通设施的改善反映了近代上海的城市化
B.柏油路、桥梁和电车反映公共道路系统的建立
C.习俗反映了国人不接受现代化的道路交通设施
D.公共交通工具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新选择
34.“没有世界史,历史无意义可言”,此话最恰当的涵义是
A.宏观洞览握全局,微观体察晓细节
B.从分散到整体,把握世界历史发展规律
C.淡化区域历史,强调大视野的历史
D.超越认知的不同,树立整体的世界史观
35.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指出:“我们所说的‘工业文明’正处于一个能够容纳世界整体的共同文明的过程之中。

所有文明已经、正在或将要受到它的冲击。

然而,即使假定世界上所有文明或早或晚终将采纳相同的技术……我们在长时期内仍然将面对事实上非常不同的各种文明。

”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文明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呈多元状态
B.工业文明正在以其独特优势席卷世界
C.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仍保留其原有特征
D.不同文明在相互吸收融合中趋于同一
二、材料分析题
36.古罗马人创造了辉煌的法律文化成就,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推动了世
界文明的进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我们的文明史上,罗马法占据着一个独一无二的地位。

它从最初一种狭小和简陋的农村共同体的法律,发展成为一种强大的城邦国家的法律,接着,在其发展过程中,又成为一种帝国的法律。

而这个帝国统治着几乎为当时的人们所知道的整个文明世界。


——何勤华等主编《外国法制史》(1)从“农村共同体的法律”到“强大的城邦国家的法律”,再到“一种帝国的法律”,概述了罗马法体系的产生、发展过程。

请用史实予以对应说明。

(2)“城邦国家的法律”和“帝国的法律”,二者的差别有哪些?
(3)罗马法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
37.经济全球化
材料一15世纪末开始,为了寻求海外财富,西欧国家的航海家们纷纷扬帆远航,驶向茫茫大海,陆续开辟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

在激烈的贸易竞争和殖民地争夺中,世界市场逐渐形成,经济全球化开端。

17至18世纪、19世纪初至19世纪中期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两个重要时期。

在这两个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疯狂对外扩张,积极开拓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步确立。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入,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世界被列强瓜分,形成了资本主义列强支配的世界体系,资本主义“全球化”趋势增强,世界形成一个整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朝着制度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材料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反全球化运动也开始出现。

1999年世贸组织西雅图会议期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反全球化示威,并导致会议无果而终。

在此后一些重大国际会议期间,都爆发了反全球化的示威和抗议活动
——以上材料均摘自《经济全球化趋势》
问题:
(1)结合材料,概述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试评述“经济全球化”。

38.油画中历史
问题:
(1)该油画呈现的历史场景发生于何时何地?
(2)油画中的情景,在历史上可能存在吗?说明理由?
(3)观察油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主题的?
(4)从历史的角度怎样看待该油画的价值?
39.中国的1908
材料一1908年的诸多往事,无不显示近代中国百年历史的重要坐标:⑴巾帼须眉精神——杭州西湖筑秋瑾新坟;⑵晋商创造奇迹——山西赎回矿权;⑶“荡气回肠”的新式婚恋——陈璧君初识汪精卫;⑷文人是如何举义的——同盟会在西南发动武装起义;⑸国会为救亡之良药——全国掀起速开国会请愿高潮;⑹“对中国的文化侵略”?——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⑺帝国宪法的诞生——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⑻帝国政治大地震——光绪、慈禧去世,宣统即位;⑼向近代银行业进军——大清银行挂牌;⑽剪辫!剪辫!——剪辫运动突起狂飙……
——摘自《1908帝国往事》张研(中国人大清史研究专家)
材料二1908年8月27日,清廷正式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原文如下:⑴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⑵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⑶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

⑷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

⑸……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

⑹统率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

⑺宣战、讲和、订立条约及派遣使臣与认受使臣之权。

……⑽总揽司法权。

⒀皇室经费,应由君上制定常额,自国库提支,议院不得置议。

……
附:臣民权利义务……⑵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

……⑷臣民可以请法官审判其呈诉之案件。

……⑹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侵扰。

⑺臣民按照法律所定,有纳税、当兵之义务。

……⑼臣民有遵守国家法
律之义务。

问题:
(1)任选材料一“1908年的诸多往事”中的两件大事,叙述其作为近代中国百年历史“重要坐标”的意义。

(2)依据材料二,概述《钦定宪法大纲》对君权和民权分别作出了怎样规定?
(3)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国的1908”?
三、论述题
40.世界文明的去向
我至今仍记得我的老校长说过的话:“生活当中的事情并不永远是平坦顺畅的,有时我们眼看着就要登上顶峰,可是情况似乎很快急转直下,又开始走下坡路了。

但我们要牢记一个重要事实:文明本身的去向永远是向上的。

如果从数个世纪的高峰和低谷之间划出的中线看,这条线一直都是呈上升趋势的。


——富兰克林﹒罗斯福第四次总统就职演说(1945年1月20日)问题:叙述从之前两个世纪“的高峰和低谷间划出的中线看”,世界文明的“去向”是如何“永远向上的”?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因此通过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来划分历史阶段是常用的分期方法。

在生产力的范畴中,使用工具的水平是人类生产力水平高低的象征,因此历史学者一般依据史前人类使用的工具来对史前人类史进行分期,故选C;ABD不符合历史学者对史前社会进行分期的标准,排除。

2.C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西塞罗强调对历史进行认知,借鉴历史的智慧以启迪人生价值,有利于促进个人能力与人格的健全,C项正确;题干西塞罗并未限定历史学的认识主体为帝王将相,排除A项;题干未强调人类的人文关怀意识,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历史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排除D项。

故选C。

3.B
【详解】
根据材料“域内文明的成人时代”“中华民族文化的蜕变时代”“中国民族的争存时
代”“东西文明的接近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不同历史时代体现了中华文明由封闭到受西方文明的冲击再到学习西方文明的过程,强调的是不同文明的交流,故B选项正确;根据材料“中国民族的争存时代”“东西文明的接近时代”等信息可知,材料强调了中西方文明的交流,而不是农耕文明的演进,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通过中华民国建立前的历史划分,体现了文明之间的交流,没有体现中央集权是否加强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域内文明的成人时代”“中华民族文化的蜕变时代”“中国民族的争存时代”“东西文明的接近时代”可知,体现了中西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而不是西学东渐的深入,故D选项错误。

4.C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和罗马法,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

《十二铜表法》从本质上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故排除第③项。

其他三项的表述均与史实相符,本题应选C项。

5.A
【解析】
材料认为魏征善谏决定于唐太宗是英明的皇帝,假如皇帝昏庸,魏征也必然阿谀奉承,可见,臣子的作为决定于皇帝的品质,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太宗的具体用人政策,排除B;材料的主旨不是揭示魏征的人格弱点或太宗的英明,排除CD。

6.D
【详解】
根据题干“由西向东”的区域文明或文化圈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世界文明由西向东排列是欧洲基督教文明、中东伊斯兰文明及东亚儒家文明,故D项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7.A
【解析】
试题分析:“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赎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这和马丁·路德倡导的“因信称义”的宗教改革主张一致,马丁•路德认为只要内心信仰虔诚上帝,就能获得上帝的拯救。

故选A。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欧洲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内容
8.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历史图片提取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的能力。

上图反映了古代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

《吉尔伽美什》是古代两河流域的著名史诗,用楔形文字写成,是至今保存的为数不多的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之一,符合题干要求。

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是古代印度的著名文学作品,《荷马史诗》是古希腊的文学作品。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排除BCD三项。

9.C
【解析】
此题考查的有关工业革命的史实。

18世纪60年代英国发明了手摇珍妮机。

珍妮机的发明引发了棉纺织生产领域一系列的发明,出现了更多更先进的纺织机器。

后来,其他如冶金、采矿等生产部门有发明、制造机器。

生产领域这种革命性的变化称为“工业革命”。

因此工业
革命的变化首先从棉纺业开始,选择答案C选项。

10.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不需要对国王负责,选项A 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国王是国家象征,在形式上有权对外宣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英国国王统而不治,是虚伪元首,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英国议会至上,英国国王需要遵从议会通过的决议,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11.C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史实再现能力。

据所学可知从王权到民权的转移始于颁布于1689年的《权利法案》,故选C。

AB选项的15、16世纪当时还没有出现王权到民权的转移,D 选项的18世纪之前就已经有了王权到民权的转变,所以不符合题意。

【详解】
12.B
【详解】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1860年”,“社会观念”等词,1860年的清政府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在这一背景下,一些先进分子都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变革,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农民阶级洪仁玕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故选B;清廷官僚体系的变化与社会观念的新陈代谢无关,排除A;“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戊戌变法,时间不符,排除C;向西方学习仅仅是一小部分进步人士的看法,“社会各阶层的共同选择”表述错误,排除D。

13.D
【解析】
材料信息“紫禁城内各宫殿,尽为寇兵分国占据。

三海、万寿山、颐和园等处……各宫中累代珍异皆为日人捆载以去”可知,这场侵华战争指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故D项正确;鸦片战争没有攻入北京,故A项错误;日本没有参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没有其他国家参加,故C项错误。

14.D
【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