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戏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当代戏剧
主要参考书目
• 《中国新文学大系· 戏剧卷 》(1919-1927)(19271937)(1937-1949)
• 《中国新文学大系· 戏剧卷》(1949年以后) • 陈白尘、董健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中国 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 • 葛一虹主编:《中国话剧通史》,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0年版。 • 张炯主编:《新中国话剧文学概观》,中国戏剧出 版社1990年版。 • 胡星亮:《二十世纪中国戏剧思潮》,江苏文艺出 版社1995年版。
3.1905年,上海民立中学等几个学校的学生 联合组成了业余剧团——“文友会”。 • 1906年,上海、南京等地又出现了一批剧 社。但总的说,教会学生的这些演出并不 很正规,编演的“新戏”也未能完全脱出旧戏 的窠臼,可以视为中国人对话剧形式的最 初尝试。
二,中国话剧的发端 (一)文明新戏起源 《春柳社》在东京成立。 • 1906年底,在当时日本兴盛的新派剧的影 响下,一些中国留学生在东京成立了春柳社, 发起人有李叔同、曾孝谷。 • 春柳社提出了向欧美戏剧与日本新派剧学 习的宗旨。主要创作了《茶花女》和《黑奴吁 天录》等戏剧作品。 特点 :这些戏剧抨击压迫、宣传反抗, 以百花台词为主,采用分幕制,有完整的剧本, 经过排练,重视戏剧演出的艺术性。 • 《黑奴吁天录》标志着文明新戏的开端。
• 一、西方话剧的传入
• 话剧是一种西方的戏剧形式,19世纪末由在上海 的西方侨民引入中国。1866年上海西人业余剧团 建立了第一个正规剧院——上海兰心剧院,每年 公演数次。以后上海又建立一种被称为“东京席” 的小剧场,专供日本一些新派剧剧团来华演出。
• (二)清末的变法维新与文学变革 1、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惨败,康有为、 梁启超等力主变法维新,同时倡导文学革 新,掀起了“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热 潮。 2戏剧界也大力响应,对旧戏的内容与形式 纷纷进行改革,也有“戏剧界革命”之说。虽 然戏剧革新的结果最终未能超出戏曲改良 的范围,但对话剧的引进起到了积极的推 动作用。
四,中国早期话剧的衰落 • “甲寅中兴”以来,单纯商业性的演出使得文 明戏迅速走向堕落。为迎合当时一些观众 的低俗趣味,舞台上滑稽无聊、耍蛇杂技 乃至色情唱春、下流胡闹竞相出现。再加 上艺术上的粗制滥造、朽木充栋,使得文 明新戏走向了衰落。即使如早期十分严肃 的春柳社也于1915年解体。1916年9月宋 春舫著文《世界新剧谭》慨叹:“吾国新剧 界,每况愈下,春柳后,广陵散盖绝响矣。 呜呼,靡靡之音,足以亡国。”
• 时至今日, 我们自己的民族戏剧学尚未建立 起来, 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没有建立起属于 民族戏剧自身的一套概念范畴, 我们一直喜 欢借用人家的概念范畴来构筑“现代”中国戏 剧学。
• 二、史学家之家法。就具体的研究方法而言,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实际主要采用的 是史学家们熟用的考据法。考据法是以乾嘉 学派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学术最基本的研究方 法, 极简易, 亦极科学。从王氏一生的治学取 向看, 明显地表现为由“外”转“内”, 即由“西学” 色彩浓厚, 转至“西学”色彩渐淡而“中学”色彩 渐浓, 最终为纯正的“中学”。如果说王国维早 期的《红楼梦评论》中“西学”色彩重于“中学”, 而到王国维撰写《宋元戏曲史》时“中学”已 明显占居上风。
• 但直接借用“外来之观念”研究中国本土戏剧, 也有 负面的影响。对中国学术而言,“现代学术”毕竟不 能等同于“西洋观念”。以西洋的戏剧观念来察考 中国戏剧, 不会是一无所见, 但也很可能会造成对 民族戏剧的隔膜、肢解。如悲剧、喜剧概念的引 进。这里的关键问题, 主要不应是中国戏剧是否有 悲剧、喜剧的问题, 我们应当深思的是:从悲剧、 喜剧的解释框架出发, 是否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 解民族戏剧?中、西戏剧或者中、西文化(中、西 医或中、西画) 之间是否可能存在一些普遍适用的 “话语”?中国(民族) 文化的现代性阐释是否必有赖 于“外来之观念”?
• 但直接借用“外来之观念”研究中国本土戏剧, 也有负面的影响。对中国学术而言,“现代学术” 毕竟不能等同于“西洋观念”。以西洋的戏剧 观念来察考中国戏剧, 不会是一无所见, 但也 很可能会造成对民族戏剧的隔膜、肢解。如 悲剧、喜剧概念的引进。这里的关键问题, 主 要不应是中国戏剧是否有悲剧、喜剧的问题, 我们应当深思的是:从悲剧、喜剧的解释框 架出发, 是否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民族戏 剧?中、西戏剧或者中、西文化(中、西医或 中、西画) 之间是否可能存在一些普遍适用的 “话语”?中国(民族) 文化的现代性阐释是否必 有赖于“外来之观念”?
2.进化社: 1910年由任天知发起,有汪仲贤、欧 阳予倩、陈大悲等参加的进化社是我国第一个职 业性的新剧团体,他们以“知天派新剧”为旗号, 以《血蓑衣》《东亚风云》《新茶花》一炮打响, 演遍了大江南北,创造了中国现代话剧早期的创 作与演出模式: • 特点: 1、采用幕表制,强调演员的即兴表演 2、实行角色分派制,将各种角色类型化, 设有言论派小生, 他们 常常脱离剧情进行即席 讲演。 • 缺点 : 宣教的戏剧形式破坏了艺术完整性。
• 孙惠柱.第四堵墙:戏剧的结构与解构[M].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上海书店出版社; • 陈林侠,从小说到电影:影视改编的综合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6月1日) • 刘明银.改编:从文学到影像的审美转换[M].中国电 影出版社,2008. • 雅各布· 卢特(Lothe.J) Narrative in Fiction and Film(《小说与电影的叙事》)北京:北大学出 版社,2011. • 刘彬彬.中国电视剧改编的历史嬗变与文化审视 [平装] 岳麓书社; 第1版 (2010年9月1日)
• 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自觉探讨与创造由春柳社开 始。他们所进行的戏剧活动的宗旨集中体现在 1907年公开发表的《春柳社演艺部专章》里:“演 艺之大别有二:曰新派演艺(以言语动作感人为 主,即今欧美所流行者);曰旧派演艺(如吾国 之昆曲、二黄、秦腔、杂调皆是)。本社以研究 新派为主。”(转引自《中国话剧通史) • 这表明他们所创造的是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的、 主要借鉴西方的、以言语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 适应于现代文明需要的新的戏剧形式,当时被称 为“文明新戏”。 • 春柳社注重演出的布景、道具、服饰、化妆和表 演的“写实性”
第一章 新兴话剧的萌芽-文明戏(1899一1918)
• 中国戏剧概念的产生是学习西方戏剧理论 的结果。 • 王国维(1877 —1927)较早地使用了戏剧概 念,并与戏曲区分开来。
• 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是中国系统研
究戏曲发展史的开山之作。“外来之观念”、 “史学家之家法”、“文学家之眼光”等三种思 维路径对后来人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戏剧研究能成为专门之学, 王国维 的 《宋元戏曲史》是有大功绩的。《宋元戏 曲史》完稿于1913 年1 月, 自1913 年4 月 至次年3 月, 是书先后刊载于商务印书馆印 行的大型学术期刊《东方杂志》上。
• (三)教会学生的业余演剧活动 1.西方戏剧进入中国社会的另一条通道是教 会学校组织的学生业余演剧活动。鸦片战争 后,西方宗教势力渗入中国且发展很快。十 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上海、天津、 广州都办起了教会学校。每当圣诞节或校庆 日,教会学校即让学生以西剧的形式演出圣 经故事或西方剧目。这意味着,中国人演话 剧是从教会学校学生的业余演出开始的。 •
郑正秋
• 郑正秋(1889-1935),导演,编剧。原名 郑芳泽,号伯常,广东潮州人,生于上海。 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我国最早的电影 编剧和导演之一。
• 《恶家庭》一剧竟连续编演到10本之多。踌躇满 志的郑正秋接着招兵买马,把在外地谋生的有经 验的演员陆续吸收过来,组成了由汪优游、徐半 梅等为骨干的强大阵容。这样,新民社就成为我 国第一个商业化的话剧团体。后来新民社营业发 达,上海的一些投机者看得眼红,纷纷投资办理 前台,上海的文明戏剧团很快都走向了商业化道 路。
• 时至今日, 我们自己的民族戏剧学尚未建立 起来, 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没有建立起属于 民族戏剧自身的一套概念范畴, 我们一直喜 欢借用人家的概念范畴来构筑“现代”中国戏 剧学。
第一节
话剧产生的背景
• 严格地说,中国戏剧发端于话剧。中国新 兴话剧萌芽于戊戌变法(一八九八年)至辛亥 革命(一九一一年)年间。在中国资产阶级民 主主义革命的影响下,伴随着传统戏曲的 改良和文明戏的崛起,中国戏剧迈出了从 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第一步。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 中国现代戏剧是在探索中形成的。
总体特征:中国现代戏剧是在对改良旧剧的借 鉴中,对西方戏剧的学习中逐渐诞生的。 ▲辛亥革命之前,中国话剧的早期雏形—“文明 新戏”就出现了。 ▲经过“五四”戏剧观争论,确立了建设西洋式 新兴戏剧的目标。 ▲ 20世纪20年代,话剧在中国逐渐站稳脚跟, 并且初具了形态。
• 戏剧教化功能的淡化,突出了戏剧的娱乐 性、表现性,题材倾向世俗生活,向市民 阶层的审美情趣靠拢。 • 而负面影响也是明显的:正是由于文明新 戏的商业化倾向,过于迁就小市民的欣赏 趣味,以及艺术上的粗糙和某些演员的堕 落,终于失去了观众。 • 虽然文明新戏衰落了,但是它是中国戏剧 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演进的一个重要环 节,为中国戏剧的发展提供了若干经验与 教训。
• 。
《黑奴吁天录》剧照
《茶花女》中的李叔同
三,中国早期话剧的繁荣
1.春阳社:一九○七年秋,上海出现了由著名 的新剧活动家王钟声领导的春阳社,以及 第—所新剧教育机构—通鉴学校。震惊中 外的辛亥革命将文明戏推向了高潮时期。 这种新生的话剧形式以其迅速反映现实的 特长,有力地配合了现实斗争。 • 特点 :改良京剧的色彩很浓,但采用了 灯光、布景、分幕制等现代话剧形式。
2.教会学校学生在演出宗教剧和西方剧目外, 后来也运用话剧的形式编演中国的事实或 历史故事,并用汉语取代了外语,这是中 国话剧的原始形态。如1899年上海圣约翰 书院的学生演出了《官场丑史》,这是一 出讽刺当时官场的官员昏聩黑暗的政治讽 刺剧。 • 1900年上海南洋公学的学生演出了《六君 子》和《义和拳》。前者表现了戊戌变法 六君子的事情,后者反映了义和团事件, 都有很强的时事性。
• 新民社大获成功之后,郑正秋昔日的合作 者经营三、张石川看到了文明戏的巨大商 机,于1913年11月28日成立了民鸣社,经 营三任社长,张石川、杜复初任副社长。 民鸣社先许以重金,挖走了新民社的许瘦 梅等10名主要成员,后又邀请顾无为等名 演员入社,实力大增,遂与新民社展开激 烈竞争。
• 《宋元戏曲史》第十二章有云:“明以后传 奇, 无非喜剧, 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其 最有悲剧之性质者, 则如关汉卿之《窦娥 冤》, 纪君祥之《赵氏孤儿》, 剧中虽有恶 人交构其间,而其赴汤蹈火者, 仍出于其主人 翁之意志, 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 亦无愧 色也。
• 王国维此处拿西洋的“悲剧”、“喜剧”比 附中国的戏剧, 显然是以此表示其对元 剧的钟爱。他在本章中还说:“元剧实 于新文体中自由使用新言语。在我国 文学中, 于《楚辞》、内典外, 得此而 三。然其源远在宋金二代, 不过至元而 大成。” 此处所谓“新文体”、“新言语” 也都可以说是“新”文学观——西洋文学 观的反映。
3.“甲寅中兴”: 1914年,现代话剧又突然出现了一个以现代大都 市上海为中心、以职业化与商业化为特色的(职业 文明戏的)“甲寅中兴”。 • 一年之内,上海一地即成立职业剧团数十个,职业 演员千人以上,演出剧目数百个;这一年4月上海六 大文明新戏剧团——新民社(主持人郑正秋)、民 鸣社(主持人张石川)、开明社、文明社、春柳社 (陆镜若主持)组成新剧公会,联合公演,获得很 高的赢利。其中,以郑正秋导演的《恶家庭》为代 表的家庭剧风行一时,并创造了文明新戏的最高票 房纪录。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