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戏剧
中国历史上的戏剧有哪些类型
影响:被誉为 “国粹”,对中 国戏曲发展产生 深远影响
粤剧
起源:广东地区,清朝末年
代表作品:《帝女花》、《紫钗 记》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间艺 术和传统戏曲元素
著名演员:红线女、马师曾等
湘剧
起源:湖南长沙
特点:唱腔优美,表演细 腻
代表作品:《白蛇传》、 《梁山伯与祝英台》
代表作品:《文 成公主》、《智 美更登》等
传承与发展:被 列入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 受到保护和传承
壮剧
起源:广西壮族自治区 特点:融合了壮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 剧目:《百色起义》、《刘三姐》等 演出形式:舞台表演、实景演出等
傣剧
起源:云南傣族 地区
特点:歌舞并重, 表演生动
剧目:《孔雀公 主》、《葫芦信 》等
影响:对湖南地方文化有 重要影响,被誉为“湖南
戏剧之母”
3
少数民族戏剧类型
THEME TEMPLATE
藏戏
起源:公元7世 纪,由松赞干布 引入西藏
特点:融合了宗 教、民俗、文学、 艺术等多种元素
表演形式:以唱、 念、做、打为主, 注重节奏和韵律
角色分类:生、 旦、净、末、丑 等,每个角色都 有特定的服饰和 面具
稻壳学院
中国历史上的 戏剧类型
THEME TEMPLATE
目录
CONTENTS
古代戏剧类型
01
地方戏剧类型
02
少数民族戏剧类型
03
近现代戏剧类型
04
1
古代戏剧类型
THEME TEMPLATE
戏曲
起源:起源于古 代的祭祀仪式和 民间歌舞
发展历程:从唐 代的参军戏到宋 代的杂剧,再到 元代的杂剧和明 清时期的传奇
近代西方戏剧文化的历史变革和影响
近代西方戏剧文化的历史变革和影响戏剧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一直扮演着传递文化、传承思想的重要角色。
在西方文化中,戏剧的发展经历了多次历史变革,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社会、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古希腊戏剧文化古希腊戏剧文化是西方戏剧文化的起源。
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时期,戏剧在文化和艺术方面都达到了巅峰。
著名的剧作家艾斯奇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的作品,塑造了人类永恒的悲喜剧矛盾,成为后来戏剧发展的重要基石。
古希腊戏剧也培育了戏剧的文化价值,让戏剧成为一种代表文明和智慧的文化形式,强调戏剧的社会功能和人文价值。
它对后来的欧洲戏剧文化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改革在文艺复兴时期,戏剧文化经历了一场彻底的变革。
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文化的重要时期,其中的艺术家和思想家追求人性的复兴,反对宗教教条和中世纪的理念,对戏剧文化的创新和突破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一时期,意大利的喜剧已成为最受欢迎的演出形式之一。
莎士比亚的作品也在此时开始创作,他采用了古希腊神话和英格兰历史作为戏剧主题,展现人性的深邃与复杂。
这一时期的戏剧强调了戏剧的文学化和人性的复杂性,推动了后来戏剧文化的发展。
三、现代主义戏剧与戏剧革新20世纪初期,现代主义戏剧出现。
现代主义戏剧突破了传统戏剧形式和结构,大胆尝试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莎士比亚剧场中的意象主义、超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作品等。
现代主义戏剧拓展了戏剧创作的思路,强调演员的表现力和审美形式的创新,使得戏剧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此外,现代主义戏剧也让观众的审美观念变得更加成熟,加深了大众对戏剧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这使得现代戏剧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可和接受。
四、影视产业的崛起在20世纪后半期,影视产业的崛起对戏剧文化也带来了深远影响。
电影和电视剧的制作技术和营销策略的快速发展,对观众带来了截然不同的艺术体验。
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电影和电视剧的制作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观众观赏娱乐的方式也发生了重大转变。
近现代中国戏剧艺术史主要时期
近现代中国戏剧艺术史主要时期中国戏剧艺术源远流长,历经千年的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近现代中国戏剧艺术在各个时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本文将重点介绍近现代中国戏剧艺术史的主要时期。
一、近现代过渡期(1840-1911)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国家,西方文化的输入对中国传统戏剧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这个时期,中国传统戏剧艺术开始出现变革,各种地方戏剧纷纷涌现,如京剧、越剧、川剧等。
这些戏剧艺术形式在音乐、表演、舞美等方面都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二、民国时期(1912-1949)民国时期,中国戏剧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戏剧艺术家们开始探索戏剧的社会功能,主张“戏剧救国”。
同时,西方戏剧理论的传入使得中国戏剧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主要戏剧艺术形式有:京剧、话剧、越剧、黄梅戏等。
1. 京剧:京剧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鼎盛,许多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如梅兰芳、程砚秋等涌现出来,使得京剧成为中国戏剧艺术的象征。
2. 话剧:民国时期,西方话剧传入中国,戏剧艺术家们开始尝试将西方戏剧理论与本土戏剧艺术相结合,创作出一批具有现代意识的话剧作品。
3. 越剧:越剧在这个时期迅速发展,成为浙江、上海等地最受欢迎的地方戏剧艺术形式。
三、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戏剧艺术迎来了新的春天。
在这个时期,戏剧艺术家们以满腔的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创作出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戏剧作品。
主要戏剧艺术形式有:京剧、话剧、地方戏剧等。
1. 京剧:新中国成立后,京剧继续发扬光大,成为国家重要的戏剧艺术形式。
许多新的京剧作品如《白毛女》、《沙家浜》等深受观众喜爱。
2. 话剧:新中国成立后,话剧艺术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戏剧艺术家们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反映社会主义现实生活,如《茶馆》、《雷雨》等经典作品。
3. 地方戏剧: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地方戏剧艺术进行了保护和扶持,许多地方戏剧艺术形式如黄梅戏、评剧等取得了显著成就。
第二节中国近现代戏剧
第二节中国近现代戏剧此部分主要参考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钱理群等主编的《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其他可以参考程光伟、孔庆东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董建、董乐山著《戏剧艺术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1、戏剧与戏曲戏剧是特殊的艺术类型,是一种时空综合性艺术,是表情和造型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如音乐就是一种表情艺术,绘画和舞蹈就是造型艺术),也是一门古来的艺术,自人类文明产生之始就有了古老的戏剧。
戏剧在狭义上就是话剧,是西方戏剧。
1907年戏剧传入中国,标志性事件就是春柳社按西方样式编演了新戏剧《茶花女》。
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的统称,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比如昆曲、皮黄戏、京剧等。
宋元之后,以歌舞演故事为主的南戏与杂剧占据戏曲舞台,清代则是京剧发展和兴盛的时期。
由国外传入的话剧被称为新戏,而传统戏曲被称为旧戏,新剧旧剧的对应即话剧与戏曲的对应贯穿整个中国的20世纪。
2、世界范围内得以保存下来的三大戏剧文化体系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戏剧(悲喜剧),古印度的梵剧和中国的戏曲。
前三种戏剧和日本的能剧并为四大样式。
西方文化为主导文化,古希腊为源头,西方文化强势,而东方文化系统和印度梵剧已经消亡,日本的能剧和歌舞仍然存在。
在法国的学者发现东方戏剧的魅力在于是残酷戏剧。
中国戏曲的特点是角色行当化,表演的歌舞化和舞台构造虚拟化、写意化。
戏剧是与人类文明、人类本性、人类之根相结合,戏剧属于物质文化更属于精神文化(三大文化指物质、制度和精神)3、戏剧的起源戏剧起源关系到人的模仿的本能、表现的本能、观看的本能。
戏剧是一种社会化的艺术,是群体艺术,它与人的社会性相关,是社会化本能相结合的产物。
4、戏剧的本质特征与要素构成戏剧的基本要素有四个(1)演员和表演艺术(核心要素);(2)观众的因素,观演关系——戏剧的基本关系和基本矛盾;(3)剧本因素(意味着表演一个故事),戏剧的特定情境,剧本对戏剧的规定性,情节和戏剧冲突不可缺少。
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历程1、新兴话剧的萌芽--文明戏(1899一1918)中国戏剧概念的产生是学习西方戏剧理论的结果。
中国近代学者王国维较早地使用了戏剧概念,并与戏曲区分开来。
严格地说,中国戏剧发端于话剧。
中国新兴话剧萌芽于戊戌变法(一八九八年)至辛亥革命(一九一一年)年间。
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下,伴随着传统戏曲的改良和文明戏的崛起中国戏剧迈出了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第一步。
在当时盛行日本的新派剧影响下,一部分爱好文艺的留学生于一九○六年底,在东京成立了春柳社。
这是一个以戏剧为上的综合性艺术团体。
春柳社的发起人为李叔同和曾孝谷。
欧阳予倩、陆镜若也相继加入,并成为该社的主要领导者。
不久,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第三幕。
接着在一九○七年六月初,经过扩充后的春柳社,又在东京本乡座戏院演出了根据林纾、魏易的同名翻译小说由曾孝谷改编的大型剧本《黑奴吁天录》。
这是第一出由中国人创作演出的话剧,也标志着文明戏的正式开端。
一九○七年秋,上海出现了由著名的新剧活动家王钟声领导的春阳社,以及第—所新剧教育机构—通鉴学校。
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将文明戏推向了高潮时期。
这种新生的话剧形式以其迅速反映现实的特长,有力地配合了现实斗争。
在文明戏高潮时期,众多的剧团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是任天知创办并领导的进化团。
一九一四年以后辛亥革命随着其果实被哀世凯之流窃取而归于失败,文明新戏也从鼎盛走向衰落。
对后期文明戏的转变起直接影响作用的是郑正秋组织的新民社。
2、现代戏剧观念的确立与新兴话剧的发展(1918-1929)胡适的《终身大事》发表于一九一九年三月《新青年》第六卷第三期,同南开学校新剧团的《新村正》一起,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话剧剧本。
它们已经脱离了话剧的早期形式—文明戏。
一九二一年三月,第一个“爱美的”戏剧团体在上海成立,五月,它创办了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专门性的戏剧杂志—《戏剧》。
最初的成员除发起人和主持者汪仲贤外,尚有沈雁冰、郑振铎、陈大悲、欧阳予倩、熊佛西、徐半梅等,共十三人。
关于易卜生
戏剧主题的传统解读——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书 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书 戏剧主题的传统解读
(1)探讨现代社会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妇 ) 女的出路。 女的出路。 地位” 丈夫的玩偶。 “地位”:丈夫的玩偶。 出路” 仅限于出走。结尾娜拉“ “出路”:仅限于出走。结尾娜拉“嘭”地一 声关上门,至于出走之后命运如何, 声关上门,至于出走之后命运如何,作品没有交 待。 (2)通过海尔茂的形象,揭露了资产阶级自私、 )通过海尔茂的形象,揭露了资产阶级自私、 伪善的本质。实际上, 伪善的本质。实际上,揭示了人性自私自利的弱 点。 (3)对不合理的法律、道德的批判。揭示了法律 )对不合理的法律、道德的批判。 作为社会规范的局限性。 作为社会规范的局限性。
(三)晚期(1884——1900) 晚期( 晚期 )
• 象征主义戏剧 • 特点: 特点: • 1)对周围世界抱着冷漠态度,沉速于对往事的回忆, )对周围世界抱着冷漠态度,沉速于对往事的回忆, 反省一生经历; 反省一生经历; • 2)着重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剧情和戏剧冲 )着重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突退往其次,迷离抽象,玄奥莫测; 突退往其次,迷离抽象,玄奥莫测; • 3)感情凝重,艺术上更为圆熟。 )感情凝重,艺术上更为圆熟。 • 代表作:《野鸭》( 1884 )、《罗斯莫庄》(1886 代表作: 野鸭》 )、《罗斯莫庄》 • )、《海上车夫》( 1888 )、《海达 高布乐》 )、《海上车夫》 )、《海达·高布乐 高布乐》 )、《建筑师》 小艾友夫》 博克曼》 ( 1890 )、《建筑师》、《小艾友夫》、《博克曼》、 我们死人醒来的时候》 《我们死人醒来的时候》等
易卜生笔下的“精神反叛”形象。 • 易卜生笔下的“精神反叛”形象。
海尔茂
海尔茂是一个高度概括化的资产阶 级市侩和冷酷、自私、 级市侩和冷酷、自私、虚伪的男权主 义者的典型形象。 义者的典型形象。 在家庭中他是一个大男子主义者, 在家庭中他是一个大男子主义者, 在社会上他是资产阶级道德、法律、 在社会上他是资产阶级道德、法律、 宗教的维护者。 宗教的维护者。
戏剧文学体裁知识点总结
戏剧文学体裁知识点总结戏剧文学体裁的基本特点包括:舞台表演、对话性、时空叙事和动作性等。
舞台表演是戏剧文学的最基本特点,它使得戏剧文学与其他文学形式有了明显的区别。
戏剧文学是一种面向舞台表演的文学作品,它是为了在舞台上表演而创作的,因此,它具有高度的表演性和表现性。
对话性是指戏剧文学作品中对话的地位和作用,对话是戏剧文学的主要表现手段,它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展示人物性格、情感、思想等,使得戏剧文学更具有戏剧性和活泼性。
时空叙事是指戏剧文学作品中时间和空间的叙事方式,戏剧文学作品通常以戏剧性的时间和空间叙事方式来呈现人物的情节冲突、精神变化和心理冲突,使得戏剧文学更具有紧张感和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动作性是指戏剧文学作品中动作的地位和作用,动作是戏剧文学的重要表现手段,它通过人物的动态表演来展现人物的情感、矛盾和冲突,使得戏剧文学更具有生动性和真实感。
戏剧文学体裁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古代戏剧、中世纪戏剧、文艺复兴戏剧、近代戏剧和现代戏剧等几个阶段。
古代戏剧是指自古希腊戏剧和古罗马戏剧以来的一段时期,这一时期的戏剧文学以古希腊悲剧和古罗马喜剧为代表,它以叙事、对话和舞台表演为主要特点,深受古希腊文化和宗教思想的影响,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神话特点。
中世纪戏剧是指中世纪欧洲的戏剧文学,这一时期的戏剧文学以宗教戏剧和民间戏剧为代表,它以宗教题材和民间传说为创作题材,具有极强的宗教色彩和社会意义。
文艺复兴戏剧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文学,这一时期的戏剧文学以意大利文艺复兴戏剧和英国文艺复兴戏剧为代表,它以人文主义思想和国民文化为创作基础,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和个性化特色。
近代戏剧是指18世纪至19世纪初期的戏剧文学,这一时期的戏剧文学以法国古典悲剧和英国古典喜剧为代表,它以现实主义和理性主义为创作特点,具有浓厚的社会批判和道德警示色彩。
现代戏剧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的戏剧文学,这一时期的戏剧文学以自然主义戏剧和现代主义戏剧为代表,它以个性化和超现实主义为创作特色,具有浓厚的心理分析和悲剧冲突。
01中国现当代戏剧(20年代)
•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则是将中国戏剧(主 要是宋元戏剧) 视为客观的研究对象加以理 性研究, 从而使《宋元戏曲史》富有浓厚的 “现代学术”的色彩, 在“现代”中国戏剧 学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其根本原因正缘于 这种“外来之观念”。
• 但直接借用“外来之观念”研究中国本土戏剧, 也有负面 的影响。对中国学术而言,“现代学术”毕竟不能等同于“ 西洋观念”。以西洋的戏剧观念来察考中国戏剧, 不会是 一无所见, 但也很可能会造成对民族戏剧的隔膜、肢解。 如悲剧、喜剧概念的引进。这里的关键问题, 主要不应是 中国戏剧是否有悲剧、喜剧的问题, 我们应当深思的是: 从 悲剧、喜剧的解释框架出发, 是否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 解民族戏剧? 中、西戏剧或者中、西文化(中、西医或中、 西画) 之间是否可能存在一些普遍适用的“话语”?中国( 民族) 文化的现代性阐释是否必有赖于“外来之观念”? 时至今日, 我们自己的民族戏剧学尚未建立起来, 最根本的 原因是我们没有建立起属于民族戏剧自身的一套概念范畴 , 我们一直喜欢借用人家的概念范畴来构筑“现代”中国 戏剧学
• 在王国维之前, 留意中国戏剧的文著也并不在少数, 如《中 国古典戏剧论著集成》即收各种文著四十八种, 但多是曲 话性质的漫录、随笔, 绝无条例谨严、系统一贯者。在这 样的情况下, 戏剧作为一门学科永远没有可能建立起来。 王国维则以极审慎、极客观的态度, 率先将史学家的考据 法施之于中国戏剧的研究, 使中国戏剧作为不容置疑的“ 历史事实”呈现世人面前。从《戏曲考原》到《唐宋大曲 考》, 再到《古剧脚色考》、《宋元戏曲史》等论著的相 继问世, 我们可以看到, 王氏确实是以“扎硬寨, 打死仗” 的态势, 步步为营, 不断逼近目标的。陈寅恪先生说王国维 的论著能“转移一时之风气, 而示来者以规则”, 洵属的言 。
值得看的近代历史剧
值得看的近代历史剧值得看的历史剧一、《走向共和》是中央电视台、北京同道影视节目制作有限公司、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长沙电视台等联合出品,由张黎执导,盛和煜、张建伟编剧,王冰、吕中、孙淳、马少骅、李光洁等主演的中国近代史剧。
该剧以史诗般的艺术笔触全景式地呈现了中华民族推翻帝制、走向共和这一波澜壮阔的艰难历程。
该剧于2021年4月12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首播。
豆瓣评分9.6分。
值得看的历史剧二、《贞观之治》是根据《唐书》、反映唐太宗贞观之治编剧的历史剧,由张建亚执导,阿城、孟宪实编剧,北京华录百纳影视有限公司、北京中影元申影业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由北京华录百纳影视有限公司、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中视影视制作有限公司、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联合出品。
该片于2021年拍摄,2021年12月播出华视。
2021年10月22日MOD龙华戏剧台台湾播出,2021年4月3日上星播出。
豆瓣评分9.1分。
值得看的历史剧三、《汉武大帝》是由胡玫执导,陈宝国、焦晃、归亚蕾、陶虹等主演的历史题材电视剧。
该剧讲述了汉武帝刘彻54年的统治历程。
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成为世界文明无可争议的中心,而汉武帝的时代,也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值得自豪和展示的伟大时代之一。
该剧于2021年01月03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在黄金档播出。
豆瓣评分8.8分值得看的历史剧四、《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是由张黎执导,陈宝国、黄志忠、王庆祥、倪大红等主演的历史题材电视剧。
本剧讲述的是嘉靖与海瑞的故事。
嘉靖三十九年,贪墨横行、民不聊生。
奸臣严嵩党羽密布、权倾朝野,清官海瑞不惧强权,敢于向腐朽封建的皇权发起挑战。
皇帝朱厚熜练道修玄二十载,始终把控着大明朝的军政、经济大权。
该剧于2021年1月8日在湖南卫视播出。
豆瓣评分9.6分。
值得看的历史剧五、《贞观长歌》是由峨眉电影制片厂、中央电视台等公司联合出品,吴子牛执导,并由唐国强、聂远、杜志国、曹培昌、王绘春等主演的长篇古装历史剧。
值得看的近代历史剧
值得看的近代历史剧值得看的十部历史剧,其中五部评分9.0分以上。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值得看的近代历史剧”,供大家参阅。
值得看的历史剧一、《走向共和》是中央电视台、北京同道影视节目制作有限公司、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长沙电视台等联合出品,由张黎执导,盛和煜、张建伟编剧,王冰、吕中、孙淳、马少骅、李光洁等主演的中国近代史剧。
该剧以史诗般的艺术笔触全景式地呈现了中华民族推翻帝制、走向共和这一波澜壮阔的艰难历程。
该剧于2003年4月12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首播。
豆瓣评分9.6分。
值得看的历史剧二、《贞观之治》是根据《唐书》、反映唐太宗贞观之治编剧的历史剧,由张建亚执导,阿城、孟宪实编剧,北京华录百纳影视有限公司、北京中影元申影业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由北京华录百纳影视有限公司、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中视影视制作有限公司、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联合出品。
该片于2005年拍摄,2006年12月播出(华视)。
2013年10月22日MOD龙华戏剧台台湾播出,2007年4月3日上星播出。
豆瓣评分9.1分。
值得看的历史剧三、《汉武大帝》是由胡玫执导,陈宝国、焦晃、归亚蕾、陶虹等主演的历史题材电视剧。
该剧讲述了汉武帝刘彻54年的统治历程。
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成为世界文明无可争议的中心,而汉武帝的时代,也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值得自豪和展示的伟大时代之一。
该剧于2005年01月03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在黄金档播出。
豆瓣评分8.8分值得看的历史剧四、《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是由张黎执导,陈宝国、黄志忠、王庆祥、倪大红等主演的历史题材电视剧。
本剧讲述的是嘉靖与海瑞的故事。
嘉靖三十九年,贪墨横行、民不聊生。
奸臣严嵩党羽密布、权倾朝野,清官海瑞不惧强权,敢于向腐朽封建的皇权发起挑战。
皇帝朱厚熜练道修玄二十载,始终把控着大明朝的军政、经济大权。
该剧于2007年1月8日在湖南卫视播出。
豆瓣评分9.6分。
值得看的历史剧五、《贞观长歌》是由峨眉电影制片厂、中央电视台等公司联合出品,吴子牛执导,并由唐国强、聂远、杜志国、曹培昌、王绘春等主演的长篇古装历史剧。
三十六种戏剧模式详解
三十六种戏剧模式详解戏剧是一种表演艺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戏剧模式是一种分类方式,用于描述和理解不同类型的戏剧作品。
以下是三十六种戏剧模式的详细解释。
1. 传统悲剧:它是古希腊戏剧的一种形式,主要描述英雄在遭受命运的无情摧残时的悲惨经历。
该模式包括着重描述人性弱点和世界的残酷现实。
2. 谷仓剧:它是一种非正统的戏剧形式,特点是高度的实验性、变革性,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
3. 自由式剧场:这种形式通常是为了反映特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而设计的,包括新左派反传统、反抗主流主题的戏剧形式。
4. 布瑞希特剧:它由德国剧作家布瑞希特创作,将剧作视为一种社会理论,着眼于社会阶层、社会价值观和地位。
5. 古希腊喜剧:它是一个古老的剧院类型,通常包括卡通般的人物、多次争吵和讽刺。
6. 现代喜剧:它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剧院类型,在表达幽默的时候通常会暴露并谴责社会问题。
7. 现代主义戏剧:这种形式的戏剧通常在形式上追求刺激和创新,同时通常探讨存在主义、虚无主义、人类自由和自我决定等主题。
8. 实验剧:它是实验和探索的剧院类型,旨在尝试新形式、新结构和新主题。
9. 福音戏剧:这种类型的戏剧主要是为了宣传基督教教义而创作的,以传达对信仰、道德和文化的洞察与理解,以及揭露文化、社会和政治问题。
10. 音乐剧:它是一种表演形式,结合了音乐、歌曲、舞蹈、戏剧和旁白节目。
音乐剧通常以叙述性、表演性为主。
11. 大众剧:这种戏剧形式是为了迎合观众口味所编剧的,通常以情感为纲,以提高收益和吸引人数为主。
12. 公民剧:这种戏剧类型旨在鼓励观众播下种子和传达信息以推进社会变革和提倡民主价值观。
13. 励志剧:这种戏剧类型通过表现日常生活中的励志故事,鼓励观众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困难、实现目标。
14. 黝黑剧:这种戏剧形式涉及黑人人物、文化和历史。
该类型有时会涉及种族歧视和民权问题。
15. 幻想戏剧:这种戏剧类型经常使用想象力来探索主题,包括科幻、魔幻和神话等。
中国现代戏剧
的一个方法,可以把许多丑事掩盖起来” (“不能表达自然的爱情”的悲哀) 谎言与说谎者本身(游戏) 吉 你知道我不想结婚? 余 为什么不想结婚? 吉 因为一个人最宝贵的是美神经 。一个人一结了婚,他的美神经就迟钝了。 余 这样说,还是不结婚的好? 吉 是的,你可以不可以陪我?
余 陪你做甚么? 吉 陪我不结婚?陪我不要结婚! 余 可以。(以手与之) “闹剧是一种感性的感受,喜剧是一种理 性的感受;感性的感受可以不加思考, 理性的感受必须经过思考……,闹剧只 要有声有色,而喜剧必须有味;……闹 剧的笑是哄堂捧腹,喜剧的笑是会心的 微笑”。 ——丁西林
浓重的漂泊感 、永远的流浪者 《古潭的声音》诗人和美瑛
“我是一個漂泊慣了的女孩子,……那裏也不 曾留過我的靈魂,我的靈魂好像隨時隨刻望 著那山外的山,水外的水,世界外的世界, 她剛到這一個世界,心裏早就作了到另一個 世界去的准備。我本想信先生的話,把藝術 做寄托靈魂的地方,可是我的靈魂告訴我連藝 術的宮殿她也是住不慣的,她沒有一刻能夠 安,她又要飛了……”
不愿这样戛然而止,我要流荡在人们中间 还有诗样的情怀。《序幕》与《尾声》 在这种用意下,仿佛有希腊悲剧一部分 的功能,导引观众的情绪入于更宽阔的 沉思的海。……那《序幕》和《尾声》 的纱幕便给了所谓的‘欣赏的距离’。 这祥,看戏的人们可以处在适中的地位 来看戏,而不至于使情感或者理解受了 惊吓。” 3、结构的精巧和语言的诗化
2、独特的“二元三人”的戏剧结构模式。 《压迫》男房客、房东、女房客 戏剧冲突的非根本性和价值判断的模糊, 和谐、互补,一种相对的合理性 。 3、机智诙谐充满戏剧性的语言。 “一个诗人,人家看不见的东西,他看得 见;人家看得见的东西,他看不见;人 家想不到的东西,他想得到;人家想得 到的东西,他想不到”。
中国近代文学5
中国近代戏剧创作革新演变的原因和特点
近代戏剧打破了传统的戏曲格局,体现了时代 变化对戏剧艺术创作的要求,逐步形成了我国 近代戏剧鲜明的时代性和向现代戏剧过渡的艺 术特点。 1、昆曲的衰落; 2、传奇杂剧的嬗变; 3、地方戏和京剧艺术的蓬勃发展; 4、戏曲改良活动的兴起; 5、我国早期话剧(文明戏)的萌芽和成长。
中国古典及近现代戏剧史
编导文艺常识中国古典及近现代戏剧史京剧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
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
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
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
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思想感情。
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当。
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
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形成与传播:京剧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吹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
徽班流动性强,与其他剧种接触频繁,在声腔上互有交流渗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搬演了不少昆腔戏,还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杂曲。
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南洪北孔清康乾时期,"南洪"就是浙江籍剧作家洪升和他的戏曲巨著《长生殿》。
"《长生殿》把帝妃恋情同当时"安史之乱"的社会现实相结合起来,以"垂戒来世",寓意深刻。
其排场精美谨严,堪称传奇典范,曲辞音律,亦独步一时。
《北孔指孔尚任,〈桃花扇》共四十出,分上下两卷,是一部忠于史实的优秀历史剧。
《桃花扇》因而与《长生殿》齐名,世称两作者为“南洪北孔”。
四大徽班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
四大徽班进京,被视为京剧诞生的前奏,在京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临川四梦是汤显祖及其四部剧作的别名。
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文学家汤显祖是临川人,“临川”遂为先生的别号,而“四梦”则是其《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
中国近代史爱国戏曲作品
中国近代史爱国戏曲作品
1、《红灯记》
影片根据中国京剧团的现场演出拍摄,片中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地下工作者和一家三代,为向游击队转送密电码而前仆后继、与日寇不屈不挠斗争的英雄故事。
2、《沙家浜》
该剧讲述了抗战时期,江南新四军浴血抗日,某部指导员带领十八名新四军伤病员在沙家浜养伤,“忠义救国军”司令假意抗战,暗投日寇,地下共产党员巧妙掩护新四军伤病员安全伤愈归队,最终消灭了盘踞在沙家浜的日伪武装的故事。
3、《智取威虎山》
该剧是上海京剧院根据曲波小说《《林海雪原》中“智取威虎山”的一段故事并参考同名话剧改编的革命现代京剧,最初的版本是1958年夏天,由上海京剧院一团创演的。
4、《奇袭白虎团》
奇袭白虎团,歼灭白虎团团部,打乱了南朝鲜军防御体系,对西集团顺利完成战役第一步任务起了关键性作用。
5、《海港》
该剧讲述了60年代,码头青年工人韩小强轻视装卸工作,在装运出国稻、麦过程中,不慎造成散包错包事故。
近现代戏剧方面的主要作家作品有
近现代戏剧方面的主要作家作品有近现代戏剧的发展可是个精彩纷呈的故事啊!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在这个领域里赫赫有名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
其实,戏剧就像人生的缩影,各种情感、矛盾、冲突都在台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戏剧大师的世界吧!1. 列夫·托尔斯泰与《复活》1.1 人物背景列夫·托尔斯泰,听这个名字是不是就觉得有些威严?没错,他可是俄罗斯的文学巨匠,除了小说写得好,戏剧也绝对不在话下。
他的《复活》就像一剂强心针,扎在了那个时代的心口。
故事围绕着一位贵族和一位被他抛弃的女子,讲述了他们在道德与良心的挣扎中复苏的过程。
1.2 作品分析《复活》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中的善与恶,光辉与阴暗。
在戏剧中,托尔斯泰把人性复杂的面向展现得淋漓尽致。
你会发现,那些看似简单的角色背后,藏着的都是深邃的情感与思考。
尤其是台词,真是让人忍不住点头称赞,字字珠玑!2. 恩里克·加西亚·洛尔卡与《血婚》2.1 人物背景再说说西班牙的恩里克·加西亚·洛尔卡,他的名字总是和激情、鲜血、甚至是悲剧联系在一起。
《血婚》这部作品,简直就是在舞台上放火,火焰在燃烧,激情在碰撞!故事围绕着两个家族的恩怨情仇,以及一场因为命运而无法避免的悲剧爱情。
2.2 作品分析洛尔卡的语言如诗一般,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一种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深刻的社会批判。
人物性格的描写,犹如油画般细腻,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传递着强烈的情感。
哎呀,看到这里,我都想要跟着角色们一起哭一场,真是感同身受!3. 亨利克·易卜生与《玩偶之家》3.1 人物背景说到近现代戏剧,绝对不能忽视挪威的亨利克·易卜生。
这个人可是戏剧界的“叛逆者”,敢于挑战传统观念。
《玩偶之家》简直就是他的经典之作,讲述了一位家庭主妇诺拉在婚姻中挣扎与觉醒的故事。
3.2 作品分析《玩偶之家》是个深刻又刺耳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家庭的虚伪。
近代京剧的发展历程
近代京剧的发展历程近代京剧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北方,是在戏剧艺术改革运动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戏曲形式。
它在传统戏曲基础上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革,充分融入了西方的舞台表现技巧和剧本结构,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近代京剧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时期。
当时,以《桃花扇》等戏曲为代表的传统戏剧在京城广受欢迎。
然而,这些戏剧形式在表演手法和剧本结构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为了与时俱进,一些戏剧人开始尝试创新。
在北京的大观园剧场,他们开始尝试引进西方戏剧的元素,比如舞台布景、灯光效果等。
这些尝试为京剧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代京剧的发展受到了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新文化运动倡导"革新"和"文化自强"的精神,对传统的文化形式提出了批评和要求。
在这个背景下,京剧改革逐渐形成了一个潮流。
一些进步的剧团开始着手研究改良传统戏曲,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理念。
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辩论,开设戏剧学习班,推动了京剧改革的深入发展。
1912年,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新中国。
这个时期,京剧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些革命思想家和艺术家开始运用京剧来表达他们的政治主张。
著名的京剧表演家程砚秋和梅兰芳等人积极参与这一时期的艺术运动,通过京剧的表演形式传递了爱国主义、民主主义的思想。
随着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京剧的风格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20世纪20年代,以梅兰芳等人为代表的一代京剧表演家开始兴起。
他们在表演技巧和表演艺术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一些新的剧目也相继出现,如《义侠行》、《红灯记》等,这些剧目在剧本结构和剧情发展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在20世纪50年代,京剧进一步改革。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京剧改革被列入了国家的计划之中。
京剧艺术家们积极学习和借鉴西方的舞台表现技巧,尤其是声音的运用和舞台的设计。
京剧的剧目也开始涉及许多社会主义主题,表现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精神风貌和伟大成就。
中国近代戏剧
第九章 戏剧创作的革新与演变
一 、近代戏剧创作概况 二、传奇杂剧的嬗变 三、地方戏、京剧和戏曲改良运动 四、文明戏——中国早期话剧的诞 生
一、近代戏剧创作概况
(一)昆曲的衰落 (二)以京剧为代表的地方戏兴起 (三)戏剧的革新与文明戏—早期 话剧的 诞生
二、 近代传奇杂剧创作革新和演变的 主要内容与特征怎样?
秋气不惊堂内燕,
夕阳还恋路旁鸦。 东邻嫠老难为妾, 古木根深不似花。 何日冥鸿踪迹遂,
美人经卷葬年华。
(十)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十一)
十一月十四日夜发 南昌月江舟行
陈三立
露 气 如 江 上 舟。
(十二)
晓抵九江作
陈三立
藏舟夜半负之去,摇兀江湖便可怜。
合眼风涛移枕上,抚膺家国逼灯前。 鼾声邻榻添雷吼,曙色孤逢漏日妍。 咫尺琵琶亭畔客,起看啼雁万峰颠。
龚自珍
狼藉丹黄不自哀,高吟肺腑走风雷。 不容明月沉天去,却有江涛动地来。
(八)
病梅馆记
龚自珍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 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 梅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 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天下之民, 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 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 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 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 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 此哉!
九、我国早期话剧(文明戏)形 成和发展的情况如何? 十、南开新剧团何时成立?曾发 表过哪些著名的戏剧剧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自觉探讨与创造由春柳社开 始。他们所进行的戏剧活动的宗旨集中体现在 1907年公开发表的《春柳社演艺部专章》里:“演 艺之大别有二:曰新派演艺(以言语动作感人为 主,即今欧美所流行者);曰旧派演艺(如吾国 之昆曲、二黄、秦腔、杂调皆是)。本社以研究 新派为主。”(转引自《中国话剧通史) • 这表明他们所创造的是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的、 主要借鉴西方的、以言语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 适应于现代文明需要的新的戏剧形式,当时被称 为“文明新戏”。 • 春柳社注重演出的布景、道具、服饰、化妆和表 演的“写实性”
第一章 新兴话剧的萌芽-文明戏(1899一1918)
• 中国戏剧概念的产生是学习西方戏剧理论 的结果。 • 王国维(1877 —1927)较早地使用了戏剧概 念,并与戏曲区分开来。
• 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是中国系统研
究戏曲发展史的开山之作。“外来之观念”、 “史学家之家法”、“文学家之眼光”等三种思 维路径对后来人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戏剧研究能成为专门之学, 王国维 的 《宋元戏曲史》是有大功绩的。《宋元戏 曲史》完稿于1913 年1 月, 自1913 年4 月 至次年3 月, 是书先后刊载于商务印书馆印 行的大型学术期刊《东方杂志》上。
2.教会学校学生在演出宗教剧和西方剧目外, 后来也运用话剧的形式编演中国的事实或 历史故事,并用汉语取代了外语,这是中 国话剧的原始形态。如1899年上海圣约翰 书院的学生演出了《官场丑史》,这是一 出讽刺当时官场的官员昏聩黑暗的政治讽 刺剧。 • 1900年上海南洋公学的学生演出了《六君 子》和《义和拳》。前者表现了戊戌变法 六君子的事情,后者反映了义和团事件, 都有很强的时事性。
3.1905年,上海民立中学等几个学校的学生 联合组成了业余剧团——“文友会”。 • 1906年,上海、南京等地又出现了一批剧 社。但总的说,教会学生的这些演出并不 很正规,编演的“新戏”也未能完全脱出旧戏 的窠臼,可以视为中国人对话剧形式的最 初尝试。
二,中国话剧的发端 (一)文明新戏起源 《春柳社》在东京成立。 • 1906年底,在当时日本兴盛的新派剧的影 响下,一些中国留学生在东京成立了春柳社, 发起人有李叔同、曾孝谷。 • 春柳社提出了向欧美戏剧与日本新派剧学 习的宗旨。主要创作了《茶花女》和《黑奴吁 天录》等戏剧作品。 特点 :这些戏剧抨击压迫、宣传反抗, 以百花台词为主,采用分幕制,有完整的剧本, 经过排练,重视戏剧演出的艺术性。 • 《黑奴吁天录》标志着文明新戏的开端。
郑,导演,编剧。原名 郑芳泽,号伯常,广东潮州人,生于上海。 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我国最早的电影 编剧和导演之一。
• 《恶家庭》一剧竟连续编演到10本之多。踌躇满 志的郑正秋接着招兵买马,把在外地谋生的有经 验的演员陆续吸收过来,组成了由汪优游、徐半 梅等为骨干的强大阵容。这样,新民社就成为我 国第一个商业化的话剧团体。后来新民社营业发 达,上海的一些投机者看得眼红,纷纷投资办理 前台,上海的文明戏剧团很快都走向了商业化道 路。
• 但直接借用“外来之观念”研究中国本土戏剧, 也有负面的影响。对中国学术而言,“现代学术” 毕竟不能等同于“西洋观念”。以西洋的戏剧 观念来察考中国戏剧, 不会是一无所见, 但也 很可能会造成对民族戏剧的隔膜、肢解。如 悲剧、喜剧概念的引进。这里的关键问题, 主 要不应是中国戏剧是否有悲剧、喜剧的问题, 我们应当深思的是:从悲剧、喜剧的解释框 架出发, 是否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民族戏 剧?中、西戏剧或者中、西文化(中、西医或 中、西画) 之间是否可能存在一些普遍适用的 “话语”?中国(民族) 文化的现代性阐释是否必 有赖于“外来之观念”?
• 时至今日, 我们自己的民族戏剧学尚未建立 起来, 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没有建立起属于 民族戏剧自身的一套概念范畴, 我们一直喜 欢借用人家的概念范畴来构筑“现代”中国戏 剧学。
第一节
话剧产生的背景
• 严格地说,中国戏剧发端于话剧。中国新 兴话剧萌芽于戊戌变法(一八九八年)至辛亥 革命(一九一一年)年间。在中国资产阶级民 主主义革命的影响下,伴随着传统戏曲的 改良和文明戏的崛起,中国戏剧迈出了从 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第一步。
3.“甲寅中兴”: 1914年,现代话剧又突然出现了一个以现代大都 市上海为中心、以职业化与商业化为特色的(职业 文明戏的)“甲寅中兴”。 • 一年之内,上海一地即成立职业剧团数十个,职业 演员千人以上,演出剧目数百个;这一年4月上海六 大文明新戏剧团——新民社(主持人郑正秋)、民 鸣社(主持人张石川)、开明社、文明社、春柳社 (陆镜若主持)组成新剧公会,联合公演,获得很 高的赢利。其中,以郑正秋导演的《恶家庭》为代 表的家庭剧风行一时,并创造了文明新戏的最高票 房纪录。 •
• 戏剧教化功能的淡化,突出了戏剧的娱乐 性、表现性,题材倾向世俗生活,向市民 阶层的审美情趣靠拢。 • 而负面影响也是明显的:正是由于文明新 戏的商业化倾向,过于迁就小市民的欣赏 趣味,以及艺术上的粗糙和某些演员的堕 落,终于失去了观众。 • 虽然文明新戏衰落了,但是它是中国戏剧 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演进的一个重要环 节,为中国戏剧的发展提供了若干经验与 教训。
• 新民社大获成功之后,郑正秋昔日的合作 者经营三、张石川看到了文明戏的巨大商 机,于1913年11月28日成立了民鸣社,经 营三任社长,张石川、杜复初任副社长。 民鸣社先许以重金,挖走了新民社的许瘦 梅等10名主要成员,后又邀请顾无为等名 演员入社,实力大增,遂与新民社展开激 烈竞争。
• 中国现代戏剧是在探索中形成的。
总体特征:中国现代戏剧是在对改良旧剧的借 鉴中,对西方戏剧的学习中逐渐诞生的。 ▲辛亥革命之前,中国话剧的早期雏形—“文明 新戏”就出现了。 ▲经过“五四”戏剧观争论,确立了建设西洋式 新兴戏剧的目标。 ▲ 20世纪20年代,话剧在中国逐渐站稳脚跟, 并且初具了形态。
• 一、西方话剧的传入
• 话剧是一种西方的戏剧形式,19世纪末由在上海 的西方侨民引入中国。1866年上海西人业余剧团 建立了第一个正规剧院——上海兰心剧院,每年 公演数次。以后上海又建立一种被称为“东京席” 的小剧场,专供日本一些新派剧剧团来华演出。
• (二)清末的变法维新与文学变革 1、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惨败,康有为、 梁启超等力主变法维新,同时倡导文学革 新,掀起了“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热 潮。 2戏剧界也大力响应,对旧戏的内容与形式 纷纷进行改革,也有“戏剧界革命”之说。虽 然戏剧革新的结果最终未能超出戏曲改良 的范围,但对话剧的引进起到了积极的推 动作用。
四,中国早期话剧的衰落 • “甲寅中兴”以来,单纯商业性的演出使得文 明戏迅速走向堕落。为迎合当时一些观众 的低俗趣味,舞台上滑稽无聊、耍蛇杂技 乃至色情唱春、下流胡闹竞相出现。再加 上艺术上的粗制滥造、朽木充栋,使得文 明新戏走向了衰落。即使如早期十分严肃 的春柳社也于1915年解体。1916年9月宋 春舫著文《世界新剧谭》慨叹:“吾国新剧 界,每况愈下,春柳后,广陵散盖绝响矣。 呜呼,靡靡之音,足以亡国。”
• (三)教会学生的业余演剧活动 1.西方戏剧进入中国社会的另一条通道是教 会学校组织的学生业余演剧活动。鸦片战争 后,西方宗教势力渗入中国且发展很快。十 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上海、天津、 广州都办起了教会学校。每当圣诞节或校庆 日,教会学校即让学生以西剧的形式演出圣 经故事或西方剧目。这意味着,中国人演话 剧是从教会学校学生的业余演出开始的。 •
• 时至今日, 我们自己的民族戏剧学尚未建立 起来, 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没有建立起属于 民族戏剧自身的一套概念范畴, 我们一直喜 欢借用人家的概念范畴来构筑“现代”中国戏 剧学。
• 二、史学家之家法。就具体的研究方法而言,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实际主要采用的 是史学家们熟用的考据法。考据法是以乾嘉 学派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学术最基本的研究方 法, 极简易, 亦极科学。从王氏一生的治学取 向看, 明显地表现为由“外”转“内”, 即由“西学” 色彩浓厚, 转至“西学”色彩渐淡而“中学”色彩 渐浓, 最终为纯正的“中学”。如果说王国维早 期的《红楼梦评论》中“西学”色彩重于“中学”, 而到王国维撰写《宋元戏曲史》时“中学”已 明显占居上风。
• 孙惠柱.第四堵墙:戏剧的结构与解构[M].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上海书店出版社; • 陈林侠,从小说到电影:影视改编的综合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6月1日) • 刘明银.改编:从文学到影像的审美转换[M].中国电 影出版社,2008. • 雅各布· 卢特(Lothe.J) Narrative in Fiction and Film(《小说与电影的叙事》)北京:北大学出 版社,2011. • 刘彬彬.中国电视剧改编的历史嬗变与文化审视 [平装] 岳麓书社; 第1版 (2010年9月1日)
2.进化社: 1910年由任天知发起,有汪仲贤、欧 阳予倩、陈大悲等参加的进化社是我国第一个职 业性的新剧团体,他们以“知天派新剧”为旗号, 以《血蓑衣》《东亚风云》《新茶花》一炮打响, 演遍了大江南北,创造了中国现代话剧早期的创 作与演出模式: • 特点: 1、采用幕表制,强调演员的即兴表演 2、实行角色分派制,将各种角色类型化, 设有言论派小生, 他们 常常脱离剧情进行即席 讲演。 • 缺点 : 宣教的戏剧形式破坏了艺术完整性。
• 但直接借用“外来之观念”研究中国本土戏剧, 也有 负面的影响。对中国学术而言,“现代学术”毕竟不 能等同于“西洋观念”。以西洋的戏剧观念来察考 中国戏剧, 不会是一无所见, 但也很可能会造成对 民族戏剧的隔膜、肢解。如悲剧、喜剧概念的引 进。这里的关键问题, 主要不应是中国戏剧是否有 悲剧、喜剧的问题, 我们应当深思的是:从悲剧、 喜剧的解释框架出发, 是否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 解民族戏剧?中、西戏剧或者中、西文化(中、西 医或中、西画) 之间是否可能存在一些普遍适用的 “话语”?中国(民族) 文化的现代性阐释是否必有赖 于“外来之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