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06年期中一年级语文试卷AqMlnw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相关资料1)
作者:金晓伟录自CSC
目的要求
一、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二、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三、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2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它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四、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五、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六、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要点难点
一、本文是针砭时弊的作品,因而对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作者写本文的缘由必须交代清楚。

二、第二段用三种人进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应列为本文的学习要点。

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同学较难理解与掌握,是本文的学习难点。

四、本文有不少疑难词句,单靠课本注释显然不够,最好是通过句法分析,即通过成分划分来弄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时代背景之一
本文约写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

我国古代自从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合法地垄断做官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

上层士族的子弟,不管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生来就是统治者,大了靠特权当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

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的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

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

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

《师说》就是借为文送李蟠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的。

时代背景之二
韩愈《师说》的写作背景(节录)
季镇淮
韩愈(768—824)作《师说》的时候,有人以为是在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3),①这大致是可信的。

这年韩愈三十五岁,刚由洛阳闲居进入国子监,为四门学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

但他早已有
名。

他所提倡和不断实践的古文运动,在那一两年内,正走出少数爱好者的范围,形成一个广泛性的运动,他俨然成为这个运动的年轻的领袖。

他用古文来宣传他的主张。

维护先秦儒家的思想,反对当代特别盛行的佛老思想;提倡先秦两汉的古文,反对“俗下文字”即魏晋以来“饰其辞而遗其意”的骈文:这就是古文运动的内容。

这个运动所以逐渐形成于唐德宗统治的后期,是有现实的社会条件的。

它是为维护唐王朝的统一、反对藩镇割据的政治目的服务的。

而这除军阀、大地主外,正是当时广大社会阶层现实利益的要求。

韩愈的积极努力,对这个运动的开展与形成,起了不断促进的作用。

就古文来说,他不仅自己刻苦努力,从理论到实践,表现了优秀的成绩;更重要的是他不顾流俗的非笑,努力提倡,特别表现在给青年们热情的鼓励和指示。

《师说》正是这种努力所引起的一篇具有进步意义和解放精神的文章。

韩愈不断地同青年后学交往。

给他们奖励和指示,这是魏晋以后所没有的现象,当然要引起人们的奇怪,以至纷纷议论和责难。

一切向韩愈投书请益的青年便自然地被目为韩门弟子,因而韩愈“好为人师”的古怪面貌也就非常突出了。

但韩愈是早有自信的,他不管人们怎样诽谤,依然大胆地回答青年们的来信。

他在《答胡生书》中说:“夫别是非,分贤与不肖,公卿贵位者之任也,愈不敢有意于是。

如生之徒,于我厚者,知其贤,时或道之,于生未有益也。

不知者乃用是为谤!不敢自爱,惧生之无益而有伤也,如之何?”③他对那些恶意中伤的诽谤,表示愤慨,也为向他请教的青年担忧。

《师说》的最后一段,声明写作的由来,说这是为了一个“好古文”、“能行古道”,跟他学习的青年李蟠而作的。

实际上他是借此对那些诽谤者来一个公开的答复和严正的驳斥。

他是有的放矢的。

《师说》不仅严正地驳斥了那些愚蠢的诽谤者,更可贵的是提出了三点崭新的、进步的“师道”思想: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人人都可以为师,只要具有那样的能力;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某一方面比我好,在这一方面他就是我的师。

这些思想把师的神秘性、权威性、封建性大大地减轻了;把师和弟子的关系合理化了,平等化了,把师法或家法的保守的壁垒打破了。

这些思想是和他后来发展的“道统”思想予盾的。

这些思想是具有解放精神、具有深刻的人民性的思想。

这是唐德宗时代在相对的稳定局面之下,城市繁荣、商业经济发展的反映。

因此,可以想象,这篇《师说》的流布,鼓舞和吸引了更多的青年后学,也因而招致了更多的顽固的“士大夫之族”的反对。

实际上,韩愈也确乎因此官更难做。

不断地遭到当权者的排挤。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④贞元十九年(804),韩愈在监察御书的职位,第一次被当权的官僚集团赶出了长安,贬到阳山(今广东阳山县),就是在作《师说》一年后。

他这次被贬,原因可能很复杂,但照柳宗元所说,这篇《师说》至少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因为他由此“狂名”更大,为更多的顽固派所疾恶,更容易遭到莫名的排挤。

然而韩愈在奖励后学这一点上,态度始终不变,只是到了元和以后,声势没有在贞元末年那么大就是了。

到了宋代,有人为韩愈辩解,说他“非好为人师者也”,⑤这是说,由于学者归附,韩愈是不得已而“作之师”的。

又有人以为韩愈“作《师说》,盖以师道自任”,但充其量不过“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事,则世俗训导之师,口耳之学耳”,⑥这是指韩愈把师的封建作用大大地降低了。

可见这篇《师说》的解放精神是不容易为一般封建士大夫所接受的。

因此,它在当时的重大意义也就不难理解了。

时代背景之三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柳宗元的话是有所感而发的,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呢?周振甫同志解释说:“这里的所谓师,不是
指在学校里教课的老师,是指给社会上学业有成的士人或学者做老师,或给做官的当老师。

唐朝时候,反对这样的老师,认为有人敢于做这样的老师,是狂人。

只有韩愈不管这种风气,不怕人家的耻笑,敢于做这样的老师。

为了反对这种风气,批驳这种耻笑,他写了《师说》”。

周振甫同志的意见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还有两个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弄清楚。

一、在唐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种风气?这样的一种风气是怎样形成的呢?二、为什么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难道他就是为了招一个“狂人”的称号吗?
对于这样的两个问题,很少有人论及。

然而,不弄清楚这样两个问题,是很难说把《师说》读懂了的。

近读皮日休的《文薮》,于无意中在《十原系述·原化》中找到了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原化》的全文不长,照录如下:
或曰:“圣人之化,出於三皇,成於五帝,定於周、孔。

其质也,道德仁义;其文也,诗、书、礼、乐。

此万代王者未有易是,而能理者也。

至於东汉,西域之教、始流中夏。

其民也,举族生敬,尽财施济,子去其父,夫亡其妻,蚩蚩嚣嚣,慕其风蹈其梱者,若百川荡滉不可止者,何哉?所谓圣人之化者,不曰化民乎?今知化者,唯西域氏而己矣。

有言圣人之化者,则比户以为嗤。

岂圣人之化,不及於西域氏邪?何其戾如是”!曰:“天未厌乱,不世世生圣人,其道则存乎言,其教则在乎文。

有违其言,悖其教者,即戾矣。

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

故有周、孔,必有杨、墨,要在有孟子而己矣。

今西域之教,岳其基,而溟其源,乱于杨、墨也甚矣。

如是为士,则孰有孟子哉?千世之后,独有一昌黎先生,露臂瞋视,诟之於千百人内。

其言虽行,其道不胜。

苟轩裳之士,世世有昌黎先生,则吾以为孟子矣。

譬天下之民皆桀之民也,苟有一尧民处之。

一尧民之善,岂能化天下桀民之恶哉?则有心於道者,乃尧民矣。

呜呼,今之士,率邪以御众,握乱以治天下。

其贤尚尔,求不肖者反化之,不曰难哉!不曰难哉!
这里所说的“慕其风蹈其梱者,若百川荡滉不可止”,不正是“有言圣人之化者,则比户以为嗤”,的原因吗?“今西域之教,岳其基,而溟其源,乱于杨、墨也甚矣”,不正是“独有一昌黎先生,露臂瞋视,诟之于千百人内”的原因吗?原来唐代所以会有那样的一种风气,韩愈所以要“抗颜为师”,都是和西域氏之教有密切的关系。

唐代是佛教极盛的一个时代,其所以如此,是和唐代的皇帝们的极力扶持分不开的。

以唐太宗而论,他号称是一代英主,自称“朕之本系,起自柱下”,又标榜“朕所好者,唯尧、舜、周、孔之道”。

然而,唐太宗就很佞佛。

在他还没有当上皇帝以前,就曾写信给少林寺的和尚们,表示要“护持正谛”,“化阐缁林”,“开八正之途,复九寓之迹”。

他做皇帝不久,为报母恩,又大行布施,舍通义宫为尼寺,自称是“皇帝菩萨戒弟子”。

还两次下诏,要全国各地,普度僧尼,甚至为了表示对佛“保祐”自己身体的感谢,也要大度僧尼,以前被淘汰还俗的人,也可以再度出家。

在他的倡导下,一时“计海内寺三千七百一十六所,计度僧尼一万八千五百余人”。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皇帝佞佛的结果,首先是大大抬高了佛教的地位,在王公士庶中间,增加了对于佛的迷信。

例如,太宗时沙门玄琬,“曾入宫为皇后六宫妃主等授戒,并为皇后写藏经,华夷诸国僧尼从受具戒者三千余人,王公及皂隶从受戒者二十余万。

肖蹈兄弟、杜如晦、薛万彻、杜正伦、李百药等皆亲奉戒”。

再如,玄奘死后,高宗“为之废朝数日,凡王下敕经营丧事,敛以金棺银椁。

葬日京及诸州五里内送者百余万人。

以绘采三千匹,结成涅槃,与以载柩,是日宿于墓所者三万余人”。

佛教是一种外来的宗教思想,它主张“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

这和中国的传统的儒家思想是针锋相对,格格不入的。

因而,迷信佛教的人愈多,耻笑言圣人之化者必然愈众。

到了“慕其风蹈其梱者,若百川荡滉不可止”的形势一出现,自然“有言圣人之化者,则比户以为嗤”了。

这就是在唐代所以会形成那样一种风气的原因。

不过,佛教虽然由于受到皇家的扶持而盛极一时,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就没有反对它的力量了。

代表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一些儒臣和儒士,就是反佛的最坚决的主张者。

付奕、吕才、狄仁杰、辛替否、薛存诚等,就都是反佛的代表人物,而韩愈也是其中的一个。

如所周知,为了排佛,韩愈曾上《谏迎佛骨表》,触怒了宪宗,几乎因此而丧失了性命,遭到了贬斥,
但他对此却始终不悔。

为了排佛,韩愈还特地制造了一个圣人传道的道统,以对抗佛教传法世系的法统。

他说他的那个道,“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而韩愈就是要继孟轲之后,肩负起维护这个道统使之绵延万世的历史使命的。

韩愈作《师说》也是为了这个目的。

作者介绍之一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

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元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

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作者介绍之二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若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本文第四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

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

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作者介绍之三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朝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河南南阳人,祖籍昌黎,因其郡望昌黎,自称“昌黎韩愈”,故世称“韩昌黎”。

官至吏部侍郎,死后谥为“文”,所以又被称为韩吏部,韩文公。

他在
文学上最大的功绩是大力倡导和推进古文运动,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强调文道合一,要求写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只重形式的骈文。

韩愈的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作者介绍之四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3岁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

德宗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任节度推官,其后任监察御史、阳山令等职。

宪宗即位,为国子博士。

后又历官至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

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洲刺史。

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吏部侍郎等显职。

卒于长安,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

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

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潮洲韩文公庙碑》)。

韩愈的议论文内容广博,体裁不拘一格,如《原道》、《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等,立意新颖,观点鲜明,大胆坦率,战斗性强。

他的碑志文“随事赋形,各肖其人”(《韩愈志》),创造性地把《左传》、《史记》的传记手法运用于碑志,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碑志这种历来枯燥无味的文体增辉生色,其中有的作品已成为优秀的传记文学,如《柳子厚墓志铭》等。

《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赠序,手法多样,使赠序发展成为一种富有文学性的实用性的文体。

《答崔立之书》等书启,因人陈词,情真意切。

韩文雄奇奔放,汪洋恣肆,“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书》)。

深于立意,巧于构思,语言精练,富有创造性。

其诗亦别开生面,勇于创新,工于长篇古风,采用散文辞赋的章法笔调,气势雄浑,才力充沛,想象奇特,形成奇崛宏伟的独特风格,开创了李、杜之后的一个重要流派,纠正了大历以来的平庸诗风。

代表作有《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等。

七律《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七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助教》,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但他过于追求新奇,不免流于险怪,强调“以文为诗”,又不免使诗变成“押韵之文”。

有门人李汉所编《昌黎先生集》传世。

宋魏仲举所辑《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40卷、《外集》10卷较完善。

诗注以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较好。

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作者介绍之五
韩愈(公元768—824),唐代有名的散文作家,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字退之,昌黎(现在北京市通县以东)人,一说河南省南阳县人。

出身穷若,考中进士,做到吏部侍郎的官。

著有《韩昌黎全集》。

他在文学上的功绩是提倡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上是散文革新运动。

当时继承六朝以来的淫靡文风,盛行只重形式、内容空洞的骈体文。

他反对这种言之无物的文章,大力提倡“文以载道”,“文”与“道”相结合。

同时还提出要创造性的学习古文,要“师其意,不师其辞”,(《答刘正夫书》)“惟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词必己出”,“文从字顺”(《南阳樊绍述墓志铭》)。

他的许多作品都体现了这一主张。

这对当时与后来散文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韩愈所领导的古文运动,是和当时的复古运动有密切联系的。

唐王朝在安史之乱以后,手工业和商业虽然十分繁荣,但是在国内藩镇割据,中央政权的实力,逐渐削弱,同时宦官专权,朋党相争;在国外,吐蕃、回纥、南诏又威胁边防,国势岌岌可危;而在文化思想上,佛道两教的势力,在最高统治者的扶植下,日趋强大。

这使一部分有见识的中小地主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深感不安,他们力图挽救王朝的没落,要求改革政治,要求王朝的统一和“中兴”。

以韩愈为代表的儒学复古主义,想用孔孟之道来整顿
当时的封建秩序,以便维护封建统治,抵御外患。

这种主张是符合当时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并得到他们的支持的。

这就是韩愈古文运动所以获得成功的社会基础。

《师说》,是韩愈为了赠给他的学生李蟠而写的,实际是对当时知识分子耻学于师的一种批评。

他要改变“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不良风气,提倡师道,这与他提倡古文,主张“文”与“道”相结合的要求是一致的:“文以载道”是要求作文章要传道,他在《师说》里着重论述了“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所以他讲“文”讲“师”,都是以宣扬“道”和保卫“道”为出发点的。

作者介绍之六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

字退之,常自称昌黎人,因而世称韩昌黎。

生于河阳(今河南孟县),未满两岁,母死。

三岁时,父又去世。

由兄嫂抚养,十一岁时,哥哥也突然死在官所。

从此,韩愈同嫂嫂、侄儿相依为命。

他自幼勤奋好学,日记数千言。

十九岁前便已博览群书,通六经百家之学。

十九岁进京应试,连考三次都未中,直到二十五岁才中进士。

旋又应吏部考试,三试皆无结果。

旅居长安十年,未得一官半职。

二十九岁时便决意离开长安,先后到汴州(今河南开封)宣武节度使董晋和徐州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处作幕僚。

三十五岁返回京城,被任命为四门博士,三十六岁拜监察御史,因关中受灾,上书请宽民徭,被贬为阳山(今属广东)令。

三十九岁被召回任国子博士。

五十岁时因随裴度平淮西有功,升刑部侍郎。

元和十四年因谏迎佛骨,贬为潮州(今广东潮安)刺史。

穆宗即位,奉台回京,拜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官终吏部侍郎。

世称韩吏部。

韩愈在政治上既不赞同王叔文改革集团的主张,也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崇儒术,攘斥佛老,比较关心民众疾若。

文学上主张继承秦、汉的散文传统,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主张“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提倡学古文要“师其意不师其辞”(《答刘正夫书》)。

强调文章语言要有独创性,要为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服务;文辞“必出于己,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南阳樊绍述墓志铭》),“惟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文章要精练妥贴,语句自然流畅,要“文从字顺各识职”(《南阳樊绍述墓志铭》)。

韩愈用丰富的创作,实践了解自己的文学主张,他留存下来的三百四十多篇优美散文,不少是内容充实、风格新颖的,无论叙事、议论、抒情,都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后人评他的散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书》)。

尤其是他的议论文,在宣传他的儒家主张时,往往能切中时弊,富有战斗性。

如《原道》《原毁》《师说》《杂说》等篇,其中《师说》一篇,感情强烈,理直气壮,无可辩驳,精辟地论述了“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是一篇抗世犯颜、针砭时弊的著名文章。

记叙文中,无论是写人、记事,状物、抒情,常采用形象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的手法,写得十分生动感人。

如《张中丞传后叙》《祭十二郎文》《送李愿归盘谷序》等篇。

其中《祭十二郎文》寓深情于家常琐事之中,呼号欲绝,凄楚动人,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送李愿归盘谷序》一文,写得龙腾虎跃,生动活泼,借隐士李愿之口,对唐代官场的卑鄙龌龊,穷奢极欲,追名逐利的行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被宋代的苏东坡赞为唐代第一篇名文。

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又将他与杜甫并提,有“杜诗韩文”之称。

他在诗歌创作上也有新的探索。

所谓“以文为诗”,别开生面,用韵险怪,开创了“说理诗派”的诗风。

当然,他的诗也存在着过分散文化、议论化的缺点,对后代有不良影响。

韩愈还是一位热心的教育家,他能逆当时的潮流,积极指导后进学习,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特别重视教育和培养年轻作家。

他在《答李翊书》一文中说:“根之茂者,其实遂……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所谓“根”或“气”,都是指作家的思想修养、人格修养强调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学修养,对搞好创作的重要性。

在今天,仍有其进步意义。

现存《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作者介绍之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