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能力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灰色关联分析——以中部六省为例

合集下载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_李倩 (1)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_李倩 (1)

2010年第2期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 echno l ogy M anage m ent R esearch2010N o 12收稿日期:2009-06-20,修回日期:2009-09-1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目标强度的政府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研究0(70873095)文章编号:1000-7695(2010)02-0043-03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李 倩,师 萍,赵立雨(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127)摘要:以灰色关联分析法为基础,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从科技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构建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所选的八个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通过对比分析,找出各省科技创新能力与其他地区的差异,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灰色关联分析;区域科技创新;评价中图分类号:F204文献标识码:A1 前言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绝对差距仍在扩大。

从国内看,地区之间的差距也在加剧,而产生差距的根本,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能力上[1]。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增长和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其强弱是衡量一个区域科技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尺度[2]。

从未来发展情况看,要缩小这种差距,加速我国科技创新是必然的选择。

但如何客观、科学地评价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对于一个区域在一定范围内科学定位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采取合理的科技创新战略,提高竞争优势,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 seph Schumpe-te r)对/创新0定义为:/对于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0,创新能力就是对各种生产要素创造性集成的能力。

各项集成要素之间不是简单地叠加汇聚,而是通过创造性的融合,互补匹配,形成更加高级有序的整体结构[3]。

傅家骥认为技术创新在提高生产率和创造新兴产业方面起到了主要作用,技术创新是影响产业升级和结构转换的核心因素,没有技术创新,就没有产业的发展,从而就没有经济的持续增长,一个国家高质量经济增长的过程,正是技术创新效应持续发挥作用的过程[4]。

基于“两个融合”的新型工业化评价分析——以中部六省为例

基于“两个融合”的新型工业化评价分析——以中部六省为例

自党的十六大提出新世纪头 2 0年要 走一条新型工业化


研 究 现 状 综 述
道路 以来 。 我国各地 区都 紧扣 新型工业化 的内涵要求 , 在信 息化 与工业化 融合 、 高科 技含量与经济效 益 、 提 协调工 业化 与资源环境关 系、发挥 区域人力 资源 的 比较优势上积 极探 索。 寻求符合当地 区情 的新 型工业化实现路径 。 0 0年 国家 21 发 改委批准设立沈 阳经 济区作为 国家新 型工业化综合 配套 改革试验 区. 更是体现 了国家在实现新型工业化上的宏观部 署与改革纵深推进的战略意图。“ 十二五” 规划提 出 , 在未来
标, 并以 中部 六省 为例做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中部地区省域新 型工业化水平存在一定 差距 , 并从 分项指标找 出形成 差距的原 因及各省在 发展 中存在 的问题 , 以期针 对问题 与不足采取对策提 高中部各省的新型工业化 水平 。
关键 词 : 新型工业化 : 评价体 系; 中部 中图分 类号 :172 3 F 2 (6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3 8 7 (0 2 0 — 0 5 0 10 — 4 7 2 1 )6 0 6 — 4
湖北社会科学 2 1 0 2年 第 6期
基于 “ 两个 融合"的新 型工业化 评价分析
以 中部 六省 为例
杨 梅 郝 华勇 ,
(. 1 武汉科技大学 , 湖北 武汉 4 0 8 ; . 30 0 2湖北省委党校 , 湖北 武汉 4 0 2 ) 3 0 3
摘 要 : 型 工 业化 是 欠 发 达 地 区 实现 区域 经济 发 展 的 必 由之 路 . 过 紧扣 新 型 工 业 化 的 内涵要 求 . 计 涵 盖 其 新 通 设 要 义的 省 域 综 合 评 价 体 系 ,纳入 了体 现 新 型 工业 化 精 髓 的 信 息 化 与 工 业 化 融 合 、服 务 业 与 制 造 业 融 合 两 项 大 类 指

(整理)我国区域研究与发展强度与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

(整理)我国区域研究与发展强度与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

精品文档一相关理论1灰色系统理论概述在控制理论中,人们常用颜色的深浅形容信息的明确程度,如用“黑”表示信息未知,用“白”表示信息完全明确,用“灰”表示部分信息明确。

相应地,信息完全明确的系统称为白色系统;信息完全不明确的系统称为黑色系统;部分信息明确的系统称为灰色系统。

灰色系统理论的研究对象是“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贫信息”不确定系统,它通过“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实现对现实世界的确切描述和认识。

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灰色朦胧集为基础的理论体系,以灰色关联空间为依托的分析系统,以灰色序列生成为基础的方法体系,以灰色模型(GM )为核心的模型体系,以系统分析、评估、建模、预测、决策、控制、优化为主体的技术体系。

2灰色系统理论的基本原理(1)差异信息原理。

凡信息必有差异,我们说两件事物不同,即含有一事物对另一事物之特殊性有关信息。

(2)解的非唯一性原理。

信息不完全、不确定的解是非唯一的,由于系统信息的不确定性,就不可能存在精确的唯一解。

(3)最少信息原理。

最少信息原理是“少”与“多”的辩证统一,灰色系统理论的特点是充分开发利用已占有的最少信息,研究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问题,所获得的信息量是判断灰与非灰的分水岭。

(4)认知根据原理。

信息是认知的根据,认知必须以信息为依据,没有信息,无以认知,以完全、确定的信息为根据,可以获得完全确定的认知,以不完全、不确定的信息为根据,只能获得不完全确定的认知。

(5)新信息优先原理。

新信息认知的作用大于老信息,直接影响系统未来趋势,对未来发展起主要作用的主要是现实的信息。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6)灰性不灭原理。

信息不完全是绝对的,信息不完全、不确定具有普遍性,信息完全是相对的、暂时的,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通过信息的不断补充而一次又一次地升华,信息无穷尽,认知无穷尽,灰性永不灭。

二简述在对我国各省研究与发展强度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模型分析2000——2007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研究与发展强度与其三产和高科技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从而根据其关联度的大小,研究各省发展强度与各产业之间的密切关系,为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的区域创新能力研究——以西部地区为例的开题报告

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的区域创新能力研究——以西部地区为例的开题报告

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的区域创新能力研究——以西部地区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创新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能力,不仅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因素。

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为欠发达地区之一,在创新能力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和不足。

因此,研究西部地区的创新能力,对于推动地方经济的转型和提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灰色关联理论是一种能够有效处理数据中不确定性、模糊性的方法。

通过对多维指标之间的关联程度进行分析,可以对不同指标对创新能力的贡献程度进行量化。

因此,本研究将应用灰色关联理论,对西部地区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估和分析,为制定创新政策和提升创新能力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从三个方面对西部地区的创新能力进行研究:(1)测度西部地区的创新能力。

通过建立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影响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计算不同指标对创新能力的贡献程度,得出西部地区的创新能力评价结果。

(2)分析西部地区创新能力的状况。

通过比较不同省份或地区的创新能力评价结果,发现其中的差异以及差异的成因,为西部地区提高创新能力提供参考建议。

(3)探讨西部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策略。

结合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提出创新政策和措施,为西部地区推动创新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三、预期成果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1)建立针对西部地区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和指标集。

(2)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测度和分析西部地区的创新能力状况。

(3)提出促进西部地区创新能力提升的政策建议和措施。

(4)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创新提供一定的决策支持。

四、研究计划和进度本研究预计耗时半年完成,主要研究计划和进度如下:第一阶段(1个月):梳理文献,确定研究方向和目标,并建立初步的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阶段(2个月):收集西部地区的创新能力数据,对指标体系进行筛选和优化,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不同指标对创新能力的贡献度。

中部六省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中部六省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中部六省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摘要】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内各科技创新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如何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中部六省为数据收集样本,通过spss17.0统计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

在科学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基础上,对如何构建一个科学的、系统的、有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创新能力;因子分析;指标体系一、引言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制造业以及再加工行业所带来的区域经济繁荣显然已经后劲不足,只有坚持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才是各地区经济崛起的强劲动力。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年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的论述,他将创新理解为将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并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1]。

在新的时代背景中,区域创新能力日益成为经济参与者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

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是区域内各科技创新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其强弱是评价一个区域创新实力的重要尺度。

二、主成分因子分析然而,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内各科技创新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包括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产出;社会、经济基础和环境等多方面内容。

一个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由若干指标组合而成的指标体系,而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以下功能:1、导向功能。

指标体系要能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导向性,即通过指标体系能够明确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点所在,为制定具体实施计划提供方向依据。

2、描述功能。

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要反应出某一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现状以及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2]。

3、评价功能。

评价功能要求指标体系能够对各指标的一级变量以及综合自主创新能力作出合理的评价比较,明确优劣势。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数据:2011》、《中国统计年鉴:2011》4、监测预警功能。

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够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定量的预测分析,能够进行及时的监测预警[3]。

中部六省创新能力评价与比较

中部六省创新能力评价与比较
素 包 括 区 域 内存 在 的企 业 组 织 、 高 等院校 、 科 研 机 构 和 对 于 因 子 分 析 法 的 适 应 性 。 政府 单位 等 ; 功 能 要 素 主 要 包 括 区域 在 制 度 的 合 理 化 、 由相关 系数 检验 结果 可 知 , 各 指标 间 的相关 系数 技 术 的尖端 化 和管 理先 进化 等方 面 的创新 , 具 有 创 造 大 部 分 都 大 于 0 . 3 ,所 以 可 以 尝 试 对 各 指 标 做 因 子 分
第三 因子反 映的是 区域创新 的产 出能力 , 分 别 选 用 F。 、


创新 能力评 价方法
目前 国 内 外 学 者 对 创 新 能 力 方 面 进 行 的评 价 分 析 所 采 用 的方 法 主 要 有 主 成 分 分 析 法 、 聚类 分 析 法 、 层 次
来表 示并 计算 综合 得分 。
技 术知 识 、 产生 物质 产 品和 增长 经济 效益 三 种功 能 。
析 。选 用 累 积 方 差 贡 献 率 大 于 8 5 %的 原 则 , 可 以选取 而 区 域 创 新 的 目的 是 将 一 个 区 域 内 同 能 够 同 时 促 进 区 3个 因 子 进 行 分 析 , 根 据 因子载荷 矩 阵的求解 方 法 , 得 域创 新 的相 关制 度 , 组 织 和 要 素 进 行 的 有 机 结 合 来 推 出 的 各 指 标 的 因 子 载 荷 矩 阵 , 为 了 使 公 因子 的 意 义 更
分析法等 , 本 文 选用 因 子分 析 法 来 评 价 区 域 创 新 的 能力 。 创新 产 出能力 在六 省 中是最 强 的。 从 综 合 得 分 来 看 湖
动新 技 术 、 新 知识 在 区域 内部 的产生 。

中部六省产业发展状况的比较(doc 11页)

中部六省产业发展状况的比较(doc 11页)

中部六省产业发展状况比较研究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

产业结构则是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合与联系方式,是产业的质态组合形态。

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和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体现着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的水平,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综合经济实力的强弱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

在中部六省中,江西经济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表面上是增长速度、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距,深层次上反映的却是结构的差距。

要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奋斗目标,必须认真分析研究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状况,知已知彼,取长补短,促进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横向演变的合理化,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增长质量。

一、中部产业结构的演变及比较新中国建立初期,中部六省经济落后,农业占国民经济的主要地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很小,第三产业基本上是由传统行业构成。

1952年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为64.3:15.7:20,处在一、三、二最低层。

此时,江西第一产业占65.6%,第二产业占13.1%,第三产业占21.3%,与整个中部地区处于相同的产业层次,只是农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略高于中部,工业所占比重略低于中部。

中部六省的产业结构在经历了恢复阶段后,从1953年开始进入优先发展重工业阶段,第二产业以比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快得多的速度发展。

1978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由原来的最小变为最大,三次产业的构成为39.2:42.4:18.4,已进入二、一、三的新层次。

与此相伴而来的是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产业结构扭曲:工业发展过快,妨碍了农业的发展,农产品严重短缺,难以为继;重工业发展过快,影响了轻工业的发展,工业内部形成重重轻轻的畸型结构;过分注意有形产品的发展,交通运输业和其他服务业严重滞后,此其三。

这一时期,江西第一产业在保持发展的前提下,其比重也在逐渐缩小;第二产业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其比重迅速扩大,已接近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第三产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其比重有所下降。

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估分析与中部的发展

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估分析与中部的发展

二、 区域创新能力 的综合评价
在这一节 , 我们首 先选 取反映 区域 创新 发 展水平 的 2 5 个指标作为原 始变量 , 用 S S 运 P S软件 , 对全 国 3 1个省市 区
收稿 日期 : 0 —02 2 7 1-0 0
基金项 目: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 目“ 中部 特色的区域创新体 系及其实证研究 ” 2 0 G Q D 2 ) ( 06 X 3 18 和教育部新世纪优 秀
l 个城 市创 新能 力进 行 了定 量评 价和 分析 。陆立 军 、 3 朱海 就口 ( - ) ] 3 从区域创新网络 的角度 , 瞄 3 依据 3 3个 评估指标 , 讨
2 区域创新能力 指标体 系的构建 。本 文 主要根据 区域 . 创新能力主体 的不 同, 把区域创新能力 的评价体系分为 区域 知识创新能 力、 区域企 业技术创 新 、 区域创 新环境 与潜力指 标体系 、 区域制度创新能力和创新 服务等五大指标 体系。但
以测量 的那些指标 。
作用。如何评价 和提升各区域创新能 力 , 促进地 区经济发展
以及与国家区域经济战略 目标相协调 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
近年来 , 区域创新 能力评估 体系的研究一 直受到广泛 的
关注 , 国各地 区从 不同的国情 、 同角度 出发 , 各 不 相继 开展 了
区域创新 能力评价 种测度 工具有效可 信 , 测评 结果全 面、 客观 、
析。 ‘ 一 … 眦 枷’
论文。指标设 置具体见表 l 。 3 评估方法的选择。完善 了评 价指 标体系构建 以后 , . 就
需要确定一种科学 合理 的评价 方法。在实践 中常 用的综合 评价方法有层次 分析法 和 因子 分析法等 。无 论采 用何种 分 析方法都需要解 决 以评 价指标 的赋权 和相关 性问题 。因子 分析 正是解决 上面两个 问题 的一种 多元统计 方法 。由于 因

华东地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基于灰色聚类分析和全局主成分分析

华东地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基于灰色聚类分析和全局主成分分析

华东地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基于灰色聚类分析和全局主成分分析佚名【摘要】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区域竞争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解决社会发展难题的关键因素。

华东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强,但内部差异大。

文章通过选择自主创新投入等15个指标构成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2013年华东地区(7个省市)数据为样本,运用灰色聚类和全局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

评价结果表明:江苏、上海和浙江3个省市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福建、江西省的自主创新能力最弱。

最后提出了针对华东地区7个省份区域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Regional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is the key factor to enhance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 speeding up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 solving questions of social development . Eastern China regional capac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s strong , but internal differences is large . This paper select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nput of 15 indexes of regional innovation a-bi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 using the data of the Eastern China region (7 provinces and cities ) in 2013 as sample data , using grey clustering analysis and Globa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o do some related data analysis . The evaluation results showed:Jiangsu , Shanghai , Zhejiang's regional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are the strongest provinces and cities;Fujian , Jiangxi's regional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arethe weakest provinces . Eventually putting forward some policysuggestions for the regional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7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the Eastern China regional .【期刊名称】《工业技术经济》【年(卷),期】2015(000)008【总页数】9页(P99-107)【关键词】华东地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灰色聚类分析;全局主成分分析【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7从“十一五”期间,我国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升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努力提升科技进步与创新。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分析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分析

单 位 万 人 年 亿 元 亿 元 个 件 篇 篇 亿 元 亿 元
区域 自主 创新 产 出 能力
科 技论 文 发表
经 济发 展 水平 地 区 生产 总值 高 技术 产业 规模 以上 企业 产值
区域 自 主 创 新 能力
重要 内容 。
区域 的技术 创新 能力 进行评 价 ;李美娟 ,陈 国宏 等
(09 利用 基于一 致 性 的组 合评 价方 法对 区域 技 术 20 )
创新能力进行评价与 比较分析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
研究 小 组 (0 1 2 1 )按 照 区域 创 新 体 系 的框 架 ,建 立
了分 析 区域 创新 能力 的指标 体 系 ,对 以省 为单 位 的 区
当今世 界各 国之 间 的竞 争归 根到 底是科 学 技术 的
竞争 ,创 新 能力则 是科 学技 术竞 争 的核心 。 当前 自主
系进行 研究 l ;XboL 20 ) 利 用 随机 前 沿模 型 3 ia i(09
解 释 区 域 技 术 创 新 能 力 的 差 距 ;C e u w i h n Y n e,
Sj htca a (09 ut at hr iB a y 20 )基 于 专 利 对 中 国 八 个 经 济
型国家作为 “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 的重大 战略进
行 部署 。“ 十一 五 ” 和 “ 十二 五 ” 规划都 强 调增 强 自 主创新 能力 ,同时各 省 、市 、 自治 区也都 把增 强 自主 创 新 能力 列入 “ 十一 五 ” 和 “ 二 五 ” 发 展 规 划 的 十
此基 础上 制定科 学 的创新 政 策提供 参 考 。
2 区域 自主创 新 能力评 价指 标体 系 首先 从 区域 自主创新 能 力 的内涵 及构 成要 素 分 析

基于灰色关联的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分析

基于灰色关联的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分析
Ab ta t n ti a e ,w s h n ia os o n v t n c p b l y a o thg s r c :I h sp p r e u e te i d c tr fi o a i a a i t b u ih—tc n u t e o e tb i ry s s n o i e h i d sr s t sa l h g a y ・ i s
GAO h n Da o g
( col f uies d nsa o , ot C iaU i rt o T cnl y G agh u 16 0 G agog S ho o s s A mi t t n Suh h nv sy f eho g , unzo 0 4 , undn ) B n ir i n e i o 5
t m.F o t e p rp cie o n v t n i p ta d o t u ,w lo u e te mo e f r yc reain a d d t fi dc tr e r m e s e t fi o ai n u n u p t e a s s h d lo a o r lt n aa o iao h v n o g o n s
1 引 言
随着世界 经 济 一体 化 和 科技 全 球 化 的发 展 ,科 学技术 成为 国际 综合 国力 竞争 的焦点 。世界 各 国 尤 其是发 达 国家 纷纷 把 推动 科 技进 步 和 创新 作 为 国 家 战略 ,大 幅度 提 高科 技 投 入 ,加 快 科 技 事 业 发 展 , 重视基础研 究 ,重 点发 展 战 略 高技 术 及其 产 业 ,加 快科 技成果 向现 实 生产 力 转化 J 我 国的 高技 术 产 。 业 同时面临着严 峻 的挑战和广 阔的发展 机遇 。 对 于高技 术 产业 发 展 ,我 国学 者 从 定性 、定 量 的发展进行 了许多 有 益 的探 讨 。高 技术 产 业 的 发展 需要 投入 大 量 的人 力 、财 力 与物 力 ,各类 经 费 、人 员 与设施 的投人 对 高技 术产 业 的 发展 有 持续 的能 动 作用 。人力 资源 是创 新 活 动 进行 的主 体 ,科 技 人 员 的各 种活动对 产 业 的发 展起 着 关 键 作用 。 而从 我 国 的产业技 术发 展轨 迹 来 看 ,技术 的进 步一 方 面 要坚 持 自主创 新 以提 高技 术 水平 ,另 一 方 面要采 取 “ 引 进 、消化 吸收 、创新 ” 的政 策带动技 术发展 。此 外 , 产业 对新产 品 的研 究 的重视 程 度 等 因素 通 过影 u g l ,  ̄J 新资 源的配置 ,也对创新 产 出造成 一定 程度 的影 响 。 在高技术 产业 各类 不 同的投 入 当 中,究 竟 哪 些 的投 人更能带来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也是一个值

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兼评我国创新能力的地区差距

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兼评我国创新能力的地区差距

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兼评我国创新能力的地区差距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并兼评我国创新能力的地区差距。

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地区乃至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然而,我国各地区的创新能力发展并不均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因此,深入研究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我国创新能力的地区差距,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界定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概念,并阐述了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接着,通过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归纳总结了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资源投入、科技人才储备、政策环境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各地区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估和比较。

研究发现,我国创新能力存在明显的地区差距,东部地区整体创新能力较强,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较弱。

这种差距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教育资源投入的不足、科技人才流动的制约以及政策环境的差异等。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均衡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为我国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区域协调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也期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区域创新能力问题的关注和重视,共同推动我国创新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区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影响因素众多。

在深入研究相关理论和实证案例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区域创新能力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往往拥有更丰富的创新资源,如资金、人才、技术等,从而有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

科技投入:科技投入是区域创新活动的重要支撑,包括研发经费的投入、科研人员的数量和质量等。

科技投入的增加,可以推动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产业集聚、创新能力与空间关联--基于中部六省数据的空间杜宾模型

产业集聚、创新能力与空间关联--基于中部六省数据的空间杜宾模型

第35卷第4期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NATURAL SCIENCES JOURNAL OF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Vol. 35, No. 4 2019产业集聚、创新能力与空间关联**收稿日期:2019-01 -2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纵向关联产业视角下猪肉价格形成与传递研究(71303002)* *通讯作者—一基于中部六省数据的空间杜宾模型'贾天悦,郭利京…(安徽财经大学)【摘要】为了分析产业集聚对创新能力变动的影响及空间关联,从知识创造与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四个方面构造创新能力变化评价指标体 系,利用Malmquist 指数数据包络分析法对2007 -2016年中部六省创新能力变化进行评价,以财政支出、筹资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作为控制变量构建空间杜宾模 型,研究发现:(1)中部地区创新能力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而在创新发展水平较高的长三角地区则表现较为明显的竞争态势;(2)在中部地区产业多样化集聚能明显提升本地区创新能力,相邻区域产业专业化集聚能提升目标区域创新能力,而长三角地区产业多样化集聚对目标区域和相邻区域的创新能力均有正向作用;(3)财政支出在中部和长三角地区都能明显提升本地区创新能力而抑制相邻区域创新能力,中部地区在提升创新能力方面,资金缺口明显大于长三角地区.【关键词】区域创新能力;多样化集聚;专业化集聚;空间杜宾模型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5617(2019)04 -0025 -080引言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体现了创新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和创新在经济社主要表现为在市场经营活 动中产业要素不断向某一地理空间范围内汇集 的现象,由此形成同一或相关产业在该地区高度集中•为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各地都在努力推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结构升级,由此出现了 不同的产业集聚模式,比如同时兼具有公路、铁路、航空和通信的交通枢纽地位的郑州,形成了中国商品集散中心地和首个国家级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即郑州航空港;安徽亳州围绕其主导产业打造了全国著名的中药材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等•按照不同的产业集聚区内部结构特 征,产业集聚模式可以划分为专业化集聚模式和多样化集聚模式,其对创新能力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1产业集聚与创新理论分析1.1文献评述Henderson (1995)通过对 1970 ~ 1987 年美国八大制造业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传统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新兴高技术产业内,对资金和技术人26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9年第35卷才等的强烈需求致使专业化集聚对创新能力有明显正向影响,传统产业在专业化集聚水平较高的中小城市获得较快发展,而新兴产业在大城市活动频繁,共同造成专业化对创新的有利影响⑴,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得岀相似结论,Beule(2012)对于比利时3000多家企业经营数据进行分析,在中低端制造业和服务业中证实了专业化集聚对于创新能力正向影响的存在⑵•Antonietti (2011)从研发投入、创新产出、全要素生产率和进出口四个角度对意大利制造业相关企业进行数据分析,发现多样化集聚对于创新能力存在明显效应⑶.由于经济社会的差异,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结论无法在中国内地直接应用,因此国内很多学者开始关注产业集聚与创新能力相关问题,但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如专业化集聚能有效提升创新能力〔一"、多样化集聚在提升生产率或创新能力方面作用明显2-7〕.在“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国家战略有效实施的大背景下,创新能力研究备受关注,产生了很多研究方向,如创新能力评价问题4叭资金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创新影响因素问题[—17].国内外学者对于创新的研究,对产业集聚与创新能力变动及空间关系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是仍然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首先,在研究创新能力时,多用单指标或多指标创新产出代表创新能力,缺乏对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其次,在当前创新能力的研究文献中,缺乏针对对中部六省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的研究,由于中部六省相似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在制定相关决策时不可避免的存在“模仿效应”或“示范效应”,如果忽略这些空间溢出效应考虑问题,会给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带来严重影响.第三,在研究产业集聚对创新能力相关影响时,多数文献将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分开单独研究,统一视角下产业集聚对创新影响作用研究较少,在综合考虑数据可得性的基础上,该文利用2007-2016年中部六省(安徽、河南、江西、山西、湖南、湖北)各省相关数据,在对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在产业集聚统一视角下研就创新能力变动及空间关联问题.1.2专业化集聚与创新理论首先,在专业化集聚模式下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少数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相互聚集容易引起与产业相关的工业部门在本地区聚集,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能有效提升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借助于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实现信息在产业部门内高度共享,进一步人才之间的思想交流,降低信息获取的时间和成本,从而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升•其次,生产性技术是影响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传播方式有自己的特点,除了现代化的技术交流之外,在生产性技术传播过程中,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仍是在很大程度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生产性技术的传播具有很强的地理空间特点,超过一定地域范围会使得技术水平的空间关联难度和成本相对较髙,因此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相互聚集有利于生产性技术的空间溢岀,从而提高产业集聚区内部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第三,专业化集聚有助于在产业集聚区内形成完整化的产业链,从而为集聚区内的企业提供丰富的资源,比如专业化程度更高的劳动力市场,在降低企业人才搜寻成本的基础上能为劳动者提供一个稳定的工作环境.专业化集聚下因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类似的企业对同种类型中间投入品大规模的需求会刺激中间投入品的技术研究,从而提升创新能力.产业专业化集聚对于创新能力的影响也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专业化集聚有利于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到集聚区内部,在资源有限性的条件下,集聚区内的企业为争夺有利资源不得不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技术人员在企业之间流动性增加容易导致创新成果被模仿,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创新的动机和创新方式.除此之外,随着专业集聚化程度的逐渐提升,集聚区内的企业在“学习效应”和“模仿效应”的影响下会趋向于做出类似的战略决策,企业之间的“趋同化”现象会越来越明显,当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势必会造成集聚区内企业之间过度竞争,从而影响创新效应的发挥.1.3多样化集聚与创新理论第4期27多样化集聚模式下,产业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多种行业信息充分融合,为创新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新知识和新技术在多元创新环境下能得到更好的吸收和发展,在高效创新环境下越来越多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出现为创新在地理空间上的溢岀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第一,多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相互聚集,为技术和思想理念的相互交流提供了更多可能,对于先进技术理念学习-吸收-再创新的过程比原始创新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企业研发投入,提高相关企业研发效率,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创新能力•第二,在多样化聚集区内部,不同产业的企业间通过产品和服务的交易建立一种信任和依赖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有效的促进了各产业间相互关系的日益紧密,在这种信任和依赖关系一旦在长期处于一种稳定状态,相关企业就会拓展服务对象,为其他有需求的企业提供一站式、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精细化服务,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企业信息搜寻时间,降低企业成本,在提高企业效率的基础上提升创新能力•第三,企业的竞争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本身独特的性质和难以被模仿的优质资源,在多样化集聚区内部,不同产业在同一地理空间上的相互聚集为整合吸收不同产业企业的异质性和有效利用各种优质资源提供了更多可能,这就为创新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竞争力.当多样化集聚区内不同产业制度差异过于明显,产业间相互整合融入困难,相互之间兼容性和互补性差,且不同产业间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缺乏产业间技术、理念等相互学习-吸收-传递的条件,统一协调的行为规范在不同产业间难以形成,就会给资源、知识、技术等创新条件,在产业间必要的流通和共享造成一定障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创新.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多样化集聚和专业化集聚是产业集聚的两个相反的力量即集中和分散,在对创新能力发生作用的过程中有着类似的作用,都存在着有利和不利因素,对于专业化集聚模式和多样化集聚模式的选择,需要借助于其他很多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显示的经济活动中,根据各地不同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充分发挥其优势,避免不利影响.当从省级区域范围内整体研究中部六省产业集聚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空间关联时,对于各省产业集聚的量化适合用单一指标,因此在该文中选用来源于赫芬达尔指数的SHHI指数来衡量中部范围内各省的相对产业集聚程度.2模型建立与变量测定为了分析在中部六省范围内目标区域和相邻区域的产业集聚对目标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该文在选用空间杜宾模型测度创新能力和产业集聚的空间关联基础上,借鉴Kluge(2013)[181的思想,研究产业集聚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空间关联,设定如下模型:tfpch…=_pgtfpch*+0|SHHI”+B2X*+ a®SHHI”+ajW.yXj,+s u在上述模型中,莎c仏代表第i个省份第t年的创新能力,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Malmquist指数的全要素生产率来表示.SHHI.,代表第i个省份第t 年的产业集聚SHHI指数,用来衡量区域整体相对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程度•X”表示第i个省份第«年对创新能力有影响的控制变量,控制变量选取对于创新能力有明显影响的财政支出、筹资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三个变量•气是空间杜宾模型中空间权重矩阵的元素,表示第j个省份对第i 个省份的影响,£为随机干扰项Q表示创新能力在省级区域之间的空间关联程度系数,件、色表示目标区域的产业集聚和控制变量对于本区域创新的影响代表相邻省级区域产业集聚和控制变量对于目标省级区域之间的影响.3实证分析3.1产业集聚程度分析从省级区域角度对产业集聚程度进行测定,考虑到该文主要从省级区域角度整体分析,相对比较中部六省间产业集聚趋向于专业化或多样化程度,因此在指标选取时,借鉴郑展鹏(2013)[19]的做法,选用来源于赫芬达尔指数的SHHI指数,该指数在衡量总体相对集聚程度时28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9年第35卷具有优良性能.SHHI=X s"i=1其中n为产业数量,S;为第i个产业的就业数在地区总就业数中所占比例,其取值在丄~1变n动,越趋近于丄说明该地区产业呈现整体相对多n样化集聚态势,越趋近于1说明该地区产业呈现整体相对专业化集聚态势•对于产业的划分遵从相关省级统计年鉴中对产业的划分,将产业划分为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等19个产业,2007~2016年间中部六省产业集聚SHHI指数变化如图1所示.图1中部六省2007~2016产业集聚SHHI指数变化图从产业集聚SHHI指数变化图可以看出,河南省、湖南省、江西省和安徽省近10年产业集聚呈现出逐渐多样化集聚态势,其SHHI指数逐渐降低并趋于平稳,从变化范围看,除山西外其余五省SHHI指数在0.20左右,表明其产业呈现出多样化集聚的基础上,在该省范围内利用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因素对相关产业有一定程度上的专业化重点发展.山西省近10年其SHHI指数接近多样化的理论值,表明其各产业均衡发展,产业呈现多样化集聚形式.河南、湖南省、江西省和安徽四省的产业集聚变化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究其原因,这四省农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都占有较大比例,在2007年农业就业人数河南省占比50%、湖南省占比45%、江西省占比38%、安徽省占比43%.随着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农业就业人数占比处于不断下降趋势,河南省、安徽省两省下降最为明显,河南省从2007年50%下降到2016年38%左右,安徽省从2007年43%下降到2016年31%左右,湖南省和江西省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湖南省从2007年45%到2016年40%,江西省从2007年38%到2016年30%,大量的农民转为城镇人口,在此过程中各地根据本地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因素发展本地相关产业,由于中部相似的经济环境在产业发展上也呈现出部分共性特点,在2007到2016年间河南、湖南、江西省和安徽省四省批发零售业就业人口占比都得到大幅增长,河南省从6%到11%、湖南省从4%到10%、江西省从4%到14%、安徽省从4%到11%,除此之外在多元化发展过程中也有本身特点,如江西省、河南省建筑业发展迅速,湖南省、安徽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迅猛•而同期湖北省和山西省农业就业人口占比都处于较低水平,受城镇化影响农业人口减少比例较小,其SHHI指数呈现较为稳定态势,从最近的集聚形式来看,在2016年SHHI指数河南省、湖南省0.20,江西省0.17,湖北省、安徽省0.16左右,山西省0.08,表明中部六省范围内整体呈现出多样化集聚态势,相对而言河南、湖南两省产业专业化集聚相对较强,山西则呈现多样化集聚模式3.2区域创新能力变动分析该文对创新能力变动的评价借鉴杜娟等(2014)05的方法,在选用数据包络分析法的基础上,考虑到Malmquist指数方法在进行创新能力评价时具有不需要考虑价格因素对相关指标的影响、适用于多个地区跨时期指标分析等优良特性,对近10年中部六省创新能力变动进行评价时选用Malmquist指数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为了能有效测定中部六省的创新能力,对创新能力的变动从知识创造与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四个方面构造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第4期29表1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研究与试验发展全时当量知识创造R&D经费投入与获取有效发明专利数量技术市场成交额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数量域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明专利创创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互联网普及率能创新科技服务业从业人数力环境教育经费支出高技术企业数地区生产总值创新第三产业增加值绩效高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高技术产品出口额选取研究与试验发展全时当量、R&D经费投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数量、科技服务业从业人数、教育经费支出为投入指标,其余指标为产出指标,数据选自2008-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等•数据包络分析计算结果显示,近10年创新能力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平均水平安徽省1.061、河南省1.043、湖北省1.107、湖南省1.065,江西省1.09、山西省1.17,由此可见中部六省创新能力山西省增幅最大,每年增长比例约为17%,湖北省、江西省次之,创新能力增幅每年约10%,安徽省、河南省、湖南省增幅约5%,中部六省总体上呈现出创新能力逐渐活跃发展的向好态势•从各省的角度分析,近10年安徽省创新能力全要素生产率指标呈现出持续发展形势,最低为2009年的0.815,然后逐渐增长到2016年1.235,创新能力持续发展得益于人才招揽计划的深入推进,如2015年吸引海内外来皖创新创业科技团队多达170个,一批科技企业新型孵化器有效发挥作用,5F创咖等“众创空间”得到较快发展•河南省近10年创新能力全要素生产率指标最低2012年0.951,最高2013年1.483,大部分年份在1附近波动,表明河南省创新能力在呈现出波动中稳定发展形势,在创新能力稳步推进过程中,科技创新成果丰硕,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但技术能力不足、产业滞后、环境问题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创新能力的提升•湖北科技资源丰富,“科技成果大转化工程”成效显著,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迅速,创新能力增长明显,全要素生产率最低在2010年也在1附近,每年都呈现出一定增长形势.在“核心先行、辐射带动、全面提升”的战略促进和“一区三谷多园”的空间布局下,湖南省创新能力获得每年约6.5%的增长速度.在培育科技企业、降低创新创业门槛等方面江西省成效显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实施,创新潜力得以有效发挥,其全要素生产率指标除2014年0.82外,每年都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受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山西科技基础较为薄弱,随着创新顶层设计的逐渐完成,一批关于创新的规定和行动计划得以实施,创新驱动和低碳发展领导组由省长担任组长,显现出山西省对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视,由此山西获得了创新能力较为显著的增长速度.3.3区域空间关联分析依据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在考查产业集聚和创新能力的空间关联时,选用空间杜宾模型,考虑到创新能力在地理空间上的影响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在空间权重选择时以省会间的距离为基础构造距离权重矩阵,控制变量选取财政支出、筹资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其中财政支出用教育和科技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例来表示,代表对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视程度,筹资能力用固定资产投资中非自筹资金所占比例表示,经济发展水平用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来表示•为了分析中部地区创新发展的特性,选取长三角地区(上市海、浙江省、江苏省)为对照样本,实证分析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中部地区空间溢出效应系数0.020,表明在中部六省范围内创新能力呈现出共同发展形势,当相邻省份创新能力提升之后会给目标省份创新能力带来正向溢出效应,中部六省有着类似的经济和金融发展条件,地理分布广纵跨中国大江南北,各省根据独特发展条件最大限度利用各种创新资源,全力提升创新能力的同30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表2变量中部长三角产业集聚-5.506-4.012财政支出 1.488 1.181筹资能力 1.3830.478发展水平 2.5950.506权重*产业集聚 4.750-27.277权重*财政支出-3.422-10.353权重*筹资能力-1.1420.004权重*发展水平-0.327 3.997溢出效应0.020-0.246时,天然形成一种优势互补的发展形势,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比较而言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部地区,上海市、浙江省和江苏省都形成了相对较完善的产业体系,各产业发展水平总体处于较高水平,为进一步提升本地区发展水平,在尽力吸引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向本地区流动时,形成了不同的区域创新关系,回归显示其空间溢出效应系数-0.246,表明当相邻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会给目标区域形成明显的挤出效应.由于将产业划分为19个产业,所以SHHI的取值范围在1/19至1之间,取值越小说明产业越呈现出多样化集聚,越接近于1说明产业越呈现出专业化集聚,回归结果显示在中部地区产业集聚对本地区创新能力系数为-5.506,相邻区域产业集聚对目标区域创新能力系数为4.750,表明在中部地区多样化集聚能明显提升本省份创新能力,相邻省份专业化集聚能明显提升目标省份创新能力,总体而言由于中部六省份创新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为了提升中部整体创新能力,这就要求中部六省根据本身优势条件,引导产业多样化集聚和专业化集聚合理发展,在国家加大对中部地区政策扶持的大背景下,有效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积极承接东部沿海相关产业转移,在各产业多样化发展的同时,合理推动转移化发展,扩大重点产业的规模,形成强大合理的规模效应•与中部地区不同,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高昂的土地租金、劳动力成本等因素导致大规模生产成本进一步提升,因此长三角2019年第35卷地区将金融业、高技术产业等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作为重点引进扶持产业,大量研究所、跨国公司的集聚进一步提升了本地的创新实力,多样化产品、多元化服务需求要求各产业不断更新现有技术,进而推动了产业的多样化发展,回归结果显示,产业集聚对本地区创新系数-4.012,相邻区域产业集聚对目标区域创新能力系数为-27.277,表明在长三角地区产业多样化集聚不仅能提升本地区创新能力,而且通过区域间产业的竞争与合作,相邻区域产业多样化集聚能明显提升目标区域的创新能力.从财政支岀对创新的发展作用来看,中部和长三角地区没有明显差别,财政支出在明显提升本地区创新能力的同时,相邻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对目标区域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说明通过相关财政政策在吸引创新要素向本省流动的时候,省份之间存在竞争形势•从筹资能力来看,由于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于长三角地区,资金对于本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效应中部地区大于长三角,而且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中部省份存在竞争,这种竞争形势长三角地区在现有样本数据下并没有观测到,说明在提升创新能力的时候,对于资金的需求中部地区大于长三角•从经济发展潜力来看,由于长三角地区科研实力强创新水平高,复杂科研项目又需要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相互合作,因此在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带动本地区和相邻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中部地区在现有条件下正处于从有到强的发展阶段,在此期间竞争形势就会较为明显,因此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在对创新能力起到明显正向作用的同时,对相邻地区抑制作用明显.4研究结论该文从知识创造与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四个方面构造评价指标体系,利用Malmquist指数数据包络分析对2007-2016年中部六省创新能力变化进行评价,结合空间杜宾模型在考虑不同地理空间相互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产业集聚形态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1)中部地区创新能力有正向空间溢出效。

创新能力与产业结构调整

创新能力与产业结构调整

创新能力与产业结构调整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全球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革。

传统产业正逐渐衰落,新兴产业则快速崛起。

这种转变离不开创新能力的推动,创新成为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探讨创新能力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影响和意义。

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创新能力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创新,企业能够顺应市场需求变化,推出具有竞争优势的新产品和服务,进而提升自身在产业链中的地位。

同时,创新能力还可以引领技术进步,改善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

二、创新能力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相互关系创新能力与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创新能力的支撑,而创新能力的提升又能够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创新能力实质上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与产业结构的演进相互作用。

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保持竞争力,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三、创新能力对传统产业的挑战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传统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传统产业受限于生产力、资源约束,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而新兴产业则具有技术先进、创新能力强的特点,所以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

因此,传统产业必须加大创新投入,并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才能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保持竞争力。

四、创新能力对新兴产业的推动新兴产业以创新为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在其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兴产业借助科技创新不断壮大,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通过创新,新兴产业能够快速进入市场,满足消费需求,提供创新产品和服务,引领市场潮流。

同时,新兴产业还能够吸引人才和资本的涌入,推动整个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高科技方向转变。

五、创新能力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创新能力不仅对产业结构调整有重要影响,也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创新能力的提升可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增长。

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企业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中国区域创新环境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中国区域创新环境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中国区域创新环境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资源丰富的国家,拥有多个区域的创新环境。

这些区域的创新环境对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起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中国区域创新环境的差异性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中国的地域差异非常明显,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创新资源和优势产业。

例如,长三角地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引领了中国的制造业升级和提质增效;珠三角地区以电子信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成为全球电子制造业重要的生产基地;京津冀地区以创新型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为主导,推动了产业结构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这些区域创新环境的差异性,促使不同区域之间的产业互补和合作,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其次,中国区域创新环境的竞争性促使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地区都在积极打造自己的创新环境,争取吸引全球优秀的企业和创新人才。

例如,深圳市以市场化的创新环境和政策支持,吸引了众多的创新企业和创业者,成为中国的硅谷;杭州市通过打造创新平台和引进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吸引了阿里巴巴等一批知名企业和创新人才。

这种地方之间的创新竞争,驱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此外,中国区域创新环境的政策支持对产业结构升级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政府在促进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举措。

例如,国家支持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鼓励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和创新基金,吸引国内外企业和投资者投入到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中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不同区域的创新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然而,中国区域创新环境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和创新能力的差异较大,有些地方的创新环境相对较弱,制约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另一方面,一些地方过于追求创新和产业升级,忽视了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平衡,导致一些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区域创新环境对产业结构升级起着重要的影响。

创新能力与产业结构升级

创新能力与产业结构升级

创新能力与产业结构升级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创新能力成为一个国家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动力。

创新是提高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创新能力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并分析如何培养和提升创新能力。

一、创新能力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性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乃至企业确保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

那些拥有强大创新能力的企业,往往能够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形式在市场上取得领先地位。

而在国家层面上,创新能力的提升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能力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性在于其能够推动技术进步,改善生产效率。

随着科技的进步,很多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和技术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通过创新能力的运用,企业可以引入新的技术,改进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和品质。

这将带动整个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并最终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创新能力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长期的培养和提升。

以下是几种培养创新能力的方式:1. 教育培训教育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在学校和企业内部,需要加强对创新思维和方法的教育培训。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组织创新比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培训、组织创新团队等方式,鼓励员工探索创新,积极解决问题。

2. 创新文化建设创新能力需要有良好的创新氛围和文化支持。

企业可以通过建立鼓励创新的管理制度,提供奖励机制,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同时,领导层应该给予员工足够的自主权,鼓励他们提出创新理念和改进意见。

3. 开放合作创新往往需要从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中获得灵感和合作。

在开放的合作模式下,企业可以寻求结合内部和外部创新资源,并与其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共享资源和经验。

这种合作可以带来更多新的思维和视角,推动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创新能力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案例分析接下来,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来探讨创新能力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中部六省产学研创新效率对省域创新的影响——基于Malmquist指数与灰色关联度的分析

中部六省产学研创新效率对省域创新的影响——基于Malmquist指数与灰色关联度的分析

中部六省产学研创新效率对省域创新的影响——基于Malmquist指数与灰色关联度的分析陈怀超;张晶;费玉婷;范建红【期刊名称】《科技进步与对策》【年(卷),期】2018(35)20【摘要】基于2009-2015年数据,采用Malmquist指数对中部六省产学研创新效率进行评价,利用灰色关联度探究中部六省产学研创新效率对省域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河南、安徽和湖南地区产学研三大主体创新效率均得到提升,湖北、江西和山西三大主体创新效率并未全部得到提升.山西、安徽和湖北企业的创新效率对省域创新的影响大,属于企业主导型;湖南高校的创新效率对省域创新的影响大,属于高校主导型,河南和江西科研机构的创新效率对省域创新的影响大,属于科研机构主导型.此外,中部六省三大主体创新效率变动性和主导型之间存在不一致情形.研究结果有助于中部六省制定相应对策,促进产学研创新效率提升,进而推动省域创新发展.【总页数】7页(P137-143)【作者】陈怀超;张晶;费玉婷;范建红【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西太原030024;太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西太原030024;太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西太原030024;太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西太原03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7.6【相关文献】1.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中部六省能源效率分析 [J], 李莞婕;徐莉;葛涛2.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法的中部六省人力资本投资效率研究 [J], 王慧慧3.我国省域产学研合作效率及效率持续性——基于省域面板数据和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 [J], 仇冬芳;胡正平4.产学研创新资源错配对省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基于要素扭曲测度模型与超效率SBM-DEA模型 [J], 陈怀超;张晶;马靖5.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中部六省公共投资效率比较分析 [J], 杨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 s t r a c t :Us i n g s t a t i s t i c a l d a t a f r o m 2 0 0 6 t o 2 0 1 4 c o n c e r n i n g s i x p r o v i n c e s i n c e n t r a l C h i n a a n d t h e f a c t o r a n a l y s i s me ho t d t o
力偏弱,且未能充分发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 ,提 出了加大创新投入等建议。 关键词 :创新能力;因子分析 ;灰色关联 ;中部六省 中图分 类号 :F 2 6 9 . 2 4 .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1 6 7 4—9 2 0 0( 2 0 1 7)0 3 —0 0 7 3—0 4
f a i l e d t o g i v e f u l l p l a y t o p r o mo t e he t u p g r a d e o f i n d u s t r i a l s t r u c t u r e nd a p a p e r p u t s f o r wa r d he t s u g g e s t i o n o f he t i n c r e a s i n g i n v e s t me n t
i n i n n o v a t i o n .
Hu b e i p r o v i n c e i s he t s t r o n g e s t nd a i n n o v a t i o n a b i l i y t i n S h a n x i p r o v i n c e i s t h e we ke a s t ; c o re l a t i o n d e re g e b e we t e n r e g i o n a l i n n o 7年 r 6月
义 山r 子 阮. 子 很
J OURN AL OF W ENS HAN UNI VE RS I T Y
区域 创 新 能 力 与产 业 结 构 升 级 的灰 色 关 联 分 析
— —
以中部 六省为例
屠西伟 ,李 强
( 安徽 财经 大 学 经济 学 院 ,安徽 蚌 埠 2 3 3 0 3 0)
e x t r a c t r e : g i o n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c a p a b i l i y t i n d e x , a n d e s t a b l i s h i n g t h e g r e y c o r r e l a t i o n mo d e l , t h e p a p e r ma k e s a n e mp i r i c a l a n a 1 ) s i s o f he t
a b i l i y t nd a he t u p g r a d i n g o f i n d u s t r i a l s t r u c t u r e i s d i f e r e n t i n s i x p r o v i n c e ; o v e r a l l i no v a t i o n a b i l i y t i n c e n r t a l p a r t s i s we k, a a n d t h e y
A Gr e y Co r r e l a t i o n An a l y s i s o f Re g i o n l a I n n o v a t i o n Ab i l i t y a n d t h e Up g r a d i n g o f I n d u s t r i a l S t r u c t u r e
i n n e r r e l a t i o n b e t we e n r e g i o n a l i no v a t i o n a b i l i t y a n d i n d u s t r i a l s t r u c t u r e u p g r a d e . Th e a n a l y s i s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i n n o v a t i o n a b i l i t y i n
T U Xi we i , L I Q i a n g ( S c h o o l o f E c o n o mi c s , A n h u i Un i v e r s i t y o f F i n a n c e a n d E c o n o mi c s , An h u i B e n g b u 2 3 3 0 0 0 , C h i n a )
摘要 :采用 中部 六省 2 0 0 6 — 2 0 1 4 年统计 数据 ,运用 因子分析方法提炼 出区域创新 能力指标,并建立灰色
关联度模型,实证分析 了区域创新能力与产业结构升级之 间的内在关联。分析结果 显示 :中部六省 中湖北省 创新能力最强,山西省创新能力最弱;六省 区域创新能力与产业结构的关联程度不一; 中部地 区整体创新 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