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学棋 苏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课学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正确书写10个汉字,学习一个新的偏旁“鸟”、
2、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得做事要专心致志,决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重点】
明白得做事要专心致志,决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难点】
能够较为完整的复述课文。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大伙儿来猜一猜:
四四方方一星盘,有黑有白互相连,开快乐心来娱乐,黑白分明各半边。
(围棋)
师:有两个小孩学围棋,然而一个学的特别好,一个学不行,大伙儿猜猜为什么?(自由发言)、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2、板书课题《学棋》。
指导朗读课题、
棋qí
3。
介绍围棋:
围棋是我国传统的棋种。
隋朝、唐朝时,传入日本、韩国。
至今中日韩三国每年都要举行围棋大赛、
二、初读感知
1。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qíwéinéngzhuān zhìlìngé gōng jiànzuò
棋围能专致另鹅弓箭作
(2)指导生字的笔顺、
“弓”:横折、横、竖折折钩、
“专”:横、横、竖折撇/竖折折、点、
“鹅" :撇、横、竖钩、提、斜钩、撇、点、撇、横折钩、点、竖折折钩、横、
2。
学习组词。
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出示词语:A。
教师领读B、男女生比读C。
同桌互读。
围棋围绕能力专心天鹅放箭
下棋围墙能量专门白鹅弓箭
三、精读领悟
师:认识了生字宝宝,再读课文就容易多了,请同学们快速的阅读课文,看看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的是两个小孩跟秋学下围棋、
1。
师:那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指名朗读第一段、
秋是一位下围棋的(能手),他的棋艺(远近闻名)。
能手:指熟练掌握某种技能或特别擅长某项工作的人。
远近闻名:不管是远处依然近处都听过这个名字,形容特别有名。
2。
师:两个人同时学下围棋,然而学的有好有坏,我们来看一看吧!用“-—”画出一个学生学学棋的句子,“~~~~”画出另一个学生学棋的句子。
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
(1)一个学生(专心致志),(一边)听(一边)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有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上几句。
您能用一个词概括他的学习态度不?(专心致志)什么是专心致志?
专心致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
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师:讲解“一边···一边···"这个句式表示“看”与“听”这两个动作是同时发生的,您能用“一边···一边····”说句话不?
例:我一边唱歌一边跳舞。
他在听什么?又在看什么?还会问什么?
听老师讲,看老师是如何在棋盘上布子,问一些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2)另一个学生呢,听着听着就走了(神儿),好像看到一只美丽的(天鹅)正从远处飞来。
您能用一个词概括他的学习态度不?(不专心)
“神”是什么意思?“走了神儿"是什么意思?
(1、神仙2、心思、注意力3、神气4、机灵)心思分散了,注意力转移了。
(3)别人在专心致志听讲的时候他在看什么?想什么?做什么?
他好像看到了天鹅,想把天鹅射下来,因此做出了拉弓的动作。
3、师:学习的最后结果如何?让我们齐读第三自然段。
一个学生成了(出色)的棋手,而另一个学生棋艺一直没有(多大长进)。
4。
为什么学的结果不一样呢?
因为两人的学习态度不同。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明白得做事要专心致志,决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
相信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能够做好每一件事。
五、课堂练习
1、我会扩词、
鹅()( )( )
箭( )( )()
能( )()()
2。
读一读,抄一抄,写一写。
围棋天鹅能手专心致志
棋艺弓箭长进远近闻名
六、作业布置
1。
抄写生字词。
2、完成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13、学棋
一人:专心致志(听看问)出色的棋手
另一人:走神儿(看想做) 没多大长进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第13课,课文主要讲了古时候两个学生向围棋能手“秋"学下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心不在焉,所学结果截然不同,告诉大伙儿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充分识字,在掌握好生字的基础上学习课文,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课采纳了对比的手法,因此在教学中通过两人的不断对比,使学生更能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学会道理。
本课不足之处在于,多数由教师来提问,缺少学生讨论、不能特别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