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的三美-2019年文档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赏析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赏析《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赏析《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诗人宋濂所作,作者在这篇赠言里,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送东陽马生序宋濂整体感知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
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本课只节选了序文的前半部分。
在这部分中,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作者对马生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
作者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也称宋学士。
浙江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明初著名文学家。
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
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一召,修道著书。
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
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
后因牵涉胡惟庸案,谪茂州,中途病死。
有《宋学士全集》、《孝经新说》等。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
洪武二年(136一9),奉命主修《元史》。
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
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
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一党一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县)。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
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
人教版送东阳马生序九下课文
人教版送东阳马生序九下课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东阳马生序》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文章。
这篇文章是明代文学家马钧所写,以其思想深邃、语言优美而广为流传。
东阳马生序是马钧用于送给朋友东阳长官并祝贺他的一篇序文。
本文通过作者对东阳长官的贤德品质的赞美,展现了作者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
本文以“戏辞东阳马生序文”为题,非常独特。
文章起头第一句就表明了文章的写作意图:为东阳长官的贤德品德致以崇高的敬意。
这样的开篇正式而恰当,显示作者的态度。
在文中,作者提到了自己在长官转变了品行之后,才有机会写序的契机。
作者揭示了东阳长官为官清正、为民底气足的杂念。
并从东阳长官与自己的交往中,得知东阳长官是一个有足够担当和能力的人。
作者吟颂了东阳长官德行高洁、志向崇高。
文章贯穿了作者对东阳长官的赞美之词,既明确表达作者对东阳长官的敬佩之情,也展示了作者对人性美的追求。
东阳长官以自己的高尚品质树立了一个崇高的社会意义和人生价值。
通过对东阳长官的敬佩,作者不仅展示了自己对人才和道德的敬佩,也启发了读者对人才和道德的思考。
本文描绘了一位有道德操守的长官,并借此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推崇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东阳马生序的主题是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对人性美的追求。
在这篇文章中,马钧以自己对东阳长官的赞美之情,表达了对人才和道德的钦佩与尊重。
同时,作者对东阳长官的描述,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推崇。
文章中的每句话都显得深邃而优美,给人以敬重之感。
通过仔细的审读,我们可以发现东阳马生序的语言优美,思想深刻。
通过对东阳长官的称赞和赞美,体现了东阳长官的崇高品德和道德力量。
马钧在此篇文章中展示了出色的写作能力和人文关怀。
文章不仅赋予东阳长官崇高的品质,也启示读者去追求道德和美好事物。
此篇文章以长官为中心,以道德为核心,既展示了九年级课文的重要性,也展示了作者自身的独特思考和表达能力。
通过研读《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世间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真实人性的追求。
九年级人教版送东阳马生序
九年级人教版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马钧所作,描写了东阳县人民对东阳马家的景仰和赞颂。
下面是对该文的详细解读。
东阳马生序位于《马氏家训》之后,是该书的第一篇序文。
这篇序文以马钧的笔名“明恭一望”作序,表达了对东阳马家的景仰和赞美之情。
全文开头便展现了作者对东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观其居民,人风淳朴;性柔情和;君子淡泊、小人聚敛;兄弟亲爱无间:上称父母神明之言;下尊长幼伦道之敬。
”作者赞美了东阳人民的品质,称其为淳朴、柔和的人,他们尊重长幼,重视家庭伦理。
作者接下来着墨于东阳马家的家风:“尔有天独厚之贵气,人所不沾者也。
”马钧称赞了东阳马家的气质,认为其独特的家风是别人无法比拟的。
在接下来的论述中,作者详细描述了东阳马家的家族情况和功绩:“……曾大治朝廷数十年,天下治安归之……虽远亲之属,犹如兄弟,内外褒贬甚至;政声显显于世。
”作者以东阳马家在朝廷中的治政才能和声望来论证他们家族的伟大之处。
同时,马钧指出东阳马家内外兼修,能够亲密相待,没有因着远亲而有区分对待的情况出现。
可见东阳马家不但在政务上有所成就,在家族关系上也十分和睦,充满了家国情怀。
在表达作者对东阳马家的景仰时,他用了“敬而远之”这个词语,表明自己像许多人一样,对东阳马家的尊崇仅仅是远远地表达敬意,不敢直接接触。
在全文的结尾,马钧强调了东阳马家的忠诚和恪守职责的作风:“君以致仕关东团练使之职,以待命京营,克纳其方怀;儿去年为平南将军,今往扼守京津,戮力疾在,天下所共闻也。
”这里,作者结合东阳马家的具体事迹,表达了对他们的无尽敬佩和敬意。
总之,东阳马生序是马钧对东阳马家的赞颂和景仰之情的表达。
通过描写东阳人民的淳朴和家族成就,作者表达了对东阳马家的景仰之情。
通过描写东阳马家的家族情况和功绩,马钧向读者展示了东阳马家的宏大气魄和家国情怀。
这篇序文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深的情感感染了读者,成为被广泛赞颂的经典文学作品之一。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赏析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赏析《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宋濂送给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的文章。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更多内容请关注。
送东阳马生序明代·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译文我年幼时就爱学习。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课文赏析
孔子说过:君子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宋濂可谓遵循圣贤之说而身体力行。
这是我读后的一个深刻感受。
宋濂写这篇文章时已经69岁了。
作为一个德高望重的大儒,宋濂给一个同乡的小青年写文章,多说些教训的话谁也不会认为过分。
但本文主要不是以教训的口吻写出,而是回忆自己求学时的艰辛,从而勉励马生奋发学习。
宋濂回忆的内容是十分生动的。
家贫,买不起书,只好借。
借书要讲信用,到期必还。
于是,只好抄录,容日后细读。
求师更加艰辛,须跑百里之遥,向先达执经叩问。
古人讲究师道尊严,不像今天提倡师生是朋友。
宋濂必须恭恭敬敬小心翼翼地请教老师,甚至连说话的语调,脸上的表情都要格外注意。
否则,先达认为孺子不可教,你就永远失去了求教的机会。
我们不提倡这种师生关系,我们认为师生间应融洽些,谈笑风生,未尝不可,甚至可以开开玩笑。
但应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作为学生,你要想从老师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没有谦虚好学的态度是不行的。
古今中外,许多成功者就是以一颗虔诚之心打动了师长而尽得其传。
有的中学生认为今天不需要宋濂这套迂腐之论了,其实不然,宋濂讲的道理,今天仍有意义。
我们最受感动的是宋濂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句话了。
人一生中最难忘的是艰难困苦的折磨。
宋濂以其名臣重弼的身份回顾少时求学艰辛,其心中必定感慨万千。
我们佩服宋濂的心态。
人,生活中常遇到不平衡,尤其是同学、同事之间。
别人吃得好,穿得好,花钱如流水;而自己节衣缩食,囊中羞涩,这种强烈反差对一个人的心理考验是十分严峻的。
谁能在这种考验中经受得住,谁就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有的人,把持不住自己,走向另一条路了。
当今的中学生,比吃比穿之风甚盛。
有的中学生月消费抵得上一个普通职工的月工资收入。
非名牌不吃,非名牌不穿。
比宋濂的同舍生强多了。
在这样的环境中,有没有宋濂式的人物?有。
他们像宋濂一样,埋头学习,刻苦勤奋,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考入大学;有的还有所发明创造。
九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创作的一篇赠序,选自《宋学士文集》。
这篇文章是宋濂写给东阳马生的,用以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在文章中,宋濂首先回顾了自己幼年时求学的艰辛历程。
他特别爱好学习,但由于家境贫寒,无法得到足够的书籍资源。
于是,他只能向藏书之家借阅书籍,并抄录下来。
尽管条件艰苦,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懈怠,反而更加刻苦学习。
文章中,宋濂通过对比自己与同舍生的不同待遇,展现了社会阶层的差距。
他穿着破旧的衣服,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而同舍生们则穿着华丽的衣服,佩戴着玉环。
这种对比手法凸显了宋濂求学的坚定决心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文章的最后,宋濂劝勉马生要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和成长。
同时,他也强调了勤奋学习和刻苦自励的重要性。
《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充满激励和启示的赠序,通过讲述作者自己的求学经历,向读者传递了勤奋、刻苦、自励的价值观。
这篇课文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德育价值,值得认真阅读和体会。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课文及鉴赏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课文及鉴赏《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譔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译文:我年幼时就爱学习。
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
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
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送东阳马生序》美学特点研究
《送东阳马生序》美学特点研究作者:张富学概要:纵观《送东阳马生序》全文,事信、情真、理足,语言简洁朴实、平易亲切,充分彰显了情境美、语言美、对比美和说理美的美学特点。
《送东阳马生序》作为我国古代劝学的名篇,辞文并茂、文质兼美,体现了宋濂的学者风范,具有极高的劝学教育价值,能够启迪、教诲、劝勉当代青少年端正求学态度,珍惜当前优越的学习条件。
本文的作者是以长辈的身份对同乡晚辈进行劝勉,所以文章的言辞以流畅、简洁、清晰、朴实见长,但却又不失生动、形象,具体体现在人物形象、情境等方面的描写上。
如“俯身倾耳以请”、“则又请焉”等寥寥数语便将同乡先达的倨傲态度以及作者对其恭敬之情渲染纸上。
文章当中对同舍生求学者“皆被绮绣……煜然若神人”的描写可谓是这篇文章中的点睛之笔,不但生动形象,而且写真写实。
作者在该句中连续运用了五个动词和一个比喻句,把富家子弟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于世人眼前。
然而,作者对此却并没有丝毫羡慕的念头,其高尚的境界由此获得了完美诠释。
除此之外,整篇文章中的句式采用了整散相结合的手法,从而使得人们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
而“况才之过于余者乎?”等反问句的使用,不但令人无可置疑,而且更加使人信服。
明朝著名的文学家刘伯温对宋濂给出相当高的评价,即“当今文章第一”,而《送东阳马生序》这部作品,则是其诸多文章当中的佳作之一,整篇文章充分体现出了大家之范,其中的语言之美更是耐人寻味。
一、《送东阳马生序》之对比美在本篇文章当中,作者灵活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文中多处出现对比,具体体现在衣、食、行、求师、书籍等几个方面。
如描写衣这个方面的对比语句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描写求师方面的对比语句为:“余立侍左右……则又请焉”,“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作者在文中运用鲜明的对比,主要为了阐明如下几点内容:其一,学习条件的好与坏对最终的学习影响不大。
其二,即便学习条件不好,也能够学有所成,宋濂就是典型的例子。
《送东阳马生序》文学解读
《送东阳马生序》文学解读《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写的一篇骈体文。
该文以送别朋友马生的方式,融入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友情的思念之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感人的艺术表达。
通过对这篇文学作品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其意义和价值。
杨慎的《送东阳马生序》以优美的辞章、独特的骈文形式,展现了作者对时局的深思和对友情的珍视之情。
文章情感真挚,表达细腻,内容涵盖历史背景、人物塑造、言语技巧等多个方面。
首先,从历史背景的角度来看,《送东阳马生序》写于明代末年,时局动荡不安。
杨慎以此篇文章,旨在表达自己对国家和社会命运的忧虑。
在文章中,他通过对马生离别的描写,暗示着国家的衰败和民众的离散。
通过对历史背景的描绘,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杨慎的创作动机和思想倾向。
其次,通过人物塑造的方式,杨慎将马生塑造成一个智慧、勇敢且有担当的人物形象。
他身穿白衣,携著诗书,表现出了他学识渊博和品德高尚的一面。
同时,他又在正文中表达出对国事家事的关心,彰显了他的人格魅力和使命感。
通过马生的形象塑造,读者可以感受到杨慎对朋友马生的深厚情谊和对道德品质的推崇。
再次,杨慎的言辞技巧也是《送东阳马生序》的一大特点。
他运用了对比修辞、夸张修辞等手法,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例如,在文章开头,他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为开场白,运用了对比修辞,将生死对立相互映衬,表达了对友谊的坚守和对历史的留存的思考。
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让整篇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总的来说,《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的作品。
它通过描写马生的离别和对时局的感慨,展现了作者对友情和国家命运的思考。
通过对于历史背景、人物塑造和言辞技巧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篇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时代背景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友情和对社会时事的关注仍然是人们所关注的重点。
《送东阳马生序》这篇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考依然具有普世的价值。
《送东阳马生序》详解
《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具有重要意义的古代文学作品。本文将对其文学背 景、主题、结构和语言、重要意义以及作品的解读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文学背景《送东阳马生序》作者作者为唐代文学家高适。
作品的创作背景
该作品是为了送别好友东阳马生而创作的。
《送东阳马生序》的主题
1 作品主要表达的思想
作品表达了对友情、离别以及人生无常的思考。
2 对社会和时代的影响
该作品在唐代文学中具有较大影响力,被广泛传颂。
作品的结构和语言
1
作品的整体结构
作品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为送别描述,后半部分为深入思考。
2
语言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等,让作品更具艺术感。
3
作品的重要意义
作品给自己带来的启示和思考
该作品让我思考生命的短暂以及珍惜今时今日的重 要性。
总结
1 该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送东阳马生序》是一部具有重要地位的古代文学作品。
2 对后人的启示和影响
该作品在文学创作中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传颂和研究。
该作品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典范。
作品的解读
对作品的深入解读和分析
通过细致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 情感和思考。
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作者通过作品表达了对友情和生命的思考,并借以 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心境。
读后感想
个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读完该作品,我被其中的深情所感动,感受到了作 者对友情和离别的真挚情感。
送东阳马生序讲解,螺丝古诗文
送东阳马生序讲解一、送东阳马生序的背景与作者简介东阳马生,北魏官员,他的《送东阳马生序》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之一。
东阳马生在北魏时期是一位有才华的官员,他对文学艺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送东阳马生序》是东阳马生用古文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人生与道德的感悟,以及对时局的深刻反思,其思想精深、含蓄而深刻,语言优美、壮丽。
二、《送东阳马生序》的主题和思想内涵1.《送东阳马生序》反映了我国古代士人的风骨与气节,以及他对人生和国家兴亡的深刻体会。
2. 作者在序言中倾吐抒怀,写出了自己对乱世的忧虑之情,表达了对社会动荡的关切与忧心之情。
3. 通过对东阳马生的赞美,文中抒发了作者对真诚、正直、忠诚的向往,以及对风范人物的崇敬之情。
三、《送东阳马生序》的艺术特点1. 《送东阳马生序》力图用雄浑的词藻、娓娓动人的叙述手法来揭示出作者的高度情感和内在意蕴。
2. 作品通过对东阳马生的赞颂和抒发了作者对忠臣正直的向往,以及对真诚友谊的珍视,体现了魏晋风度的特点。
3. 作品的表达方式广泛使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感情真挚,富有情怀。
四、《送东阳马生序》的意义与启示1. 《送东阳马生序》通过对东阳马生的赞美,表达了对自己进取之心的渴望,对清廉之道的向往,对逍遥之境的追求。
2. 作品表达了对个人品德修养和政治伦理的追求和向往,对士人风范和美好品质的崇敬。
3. 作品传达了一种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有着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螺丝古诗文一、螺丝古诗文的介绍螺丝古诗文,是一种“重托”句式,亦是一种结构相对固定的古诗文形式。
它的构思主要是把表达的意象圆融地包裹在一个“托”字旁逐步展开,使作品既注重内容的编排,又强调形式的规整,纵横修辞技巧,刀锋般的文字,在无比的细节中春采浪迹般的灯龙霄鹤,会徐娥月,清韵无余地淹没着海燕亭素的花雨、采风和石屿之滩。
二、螺丝古诗文的特点1. 螺丝古诗文的写作思路是由主题出发,一环扣一环,渐次展开,如同螺丝一般。
《送东阳马生序》全文2019级上课用共41页文档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41
语文《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语文《送东阳马生序》赏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熊江平【作者介绍】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义乌市西北)人。
幼时家贫,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明史·宋濂传》)元朝末年,被召为翰林院编修,以奉养父母为借口,辞不应召。
明朝初年,任江南儒学提举,太子传讲经师,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
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家。
后因他的长孙宋慎牵涉胡惟庸“树党谋反”案(因此案株连致死者三万余人),全家谪徙茂州(今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
第二年,在去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一带)。
宋濂,在我国文学史上,与刘基、高启合称为明初三大家。
他学识渊博,著作甚多,尤擅长散文,有的写得质朴简洁,有的写得雍容典雅。
当时朝廷的重要,许多都出自他的手笔。
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由此可见宋濂在文学、史学上的成就。
著有《宋学士全集》75卷。
【解题】本文选自《宋学士全集·朝京稿》,有删节,是作者为了送别他的同乡、青年太学生马君则写的。
洪武十一年,即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他去京都朝见明太祖。
正在太学学习的东阳马生前来拜访他,并说自己将回乡探亲。
宋濂了解他是个“善学”的人,便写了这篇序勉励他。
当时作者69岁。
生,长辈对晚辈读书人的称呼。
序,即赠序,文体名称,与写在著作前后的书序如《指南录后序》等,名同而实异。
古人送别,往往以诗相赠,有时还给这些诗写上一篇序,以介绍有关的情况。
唐初以后,单独写的临别赠言的,也叫序,题目通常写作《送……序》或《赠……序》,内容多是勉励、劝慰兼抒自己胸臆,或对某事发表自己的见解。
【注评】余幼时即嗜学。
余:我,作者自称。
以下“余”字同。
《送东阳马生序》分析
5、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未尝稍降辞色。
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 填: 挤满 稍将辞色:把言语放委婉些,把脸色放 温和些 。辞色:言语和脸色
译:前辈道德声望高,向他求教的学 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放委婉 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序,文体名。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其中的“序”,并 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 之分。书序,即序言,相当于前言后记。
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 多为推重、勉励、称许之辞。它与书序 的性质不同,为文人之间的赠言。本文 即属此类。
读准字音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古今异义:
⑤或
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⑥趋
古义:快步走,奔向 今义:趋势
⑦遗
古义:给予,赠送 今义:遗失、遗留
⑧假 古义:借 今义:虚假,与“真”相对
古今异义:
⑨县官古 今义义::朝掌管廷县政府的官员 ⑩博士古 今义义::官一种名学,国位子名称监的老师
一词多义:
①弗之怠。
指“笔录” 这件
②走送之。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 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 皲裂而不知。至舍 ,四支僵劲不能动, 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 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 神人;余则缊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了,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 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 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 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 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 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 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 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 卒获有所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东阳马生序》的三美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初文学家宋濂的一篇劝学名篇。
因其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作为中国古代劝学名篇之一,它与荀子的《劝学》、唐代韩愈的《师说》和清代袁枚的《黄生借书说》历来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成为对青少年进行励志教育的好文章。
与另外三篇论说文不同,《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长辈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又是一篇优美的说理散文。
细读此文,可以品出其中的“三美”之味,即说理美、手法美和语言美。
可以说,《送东阳马生序》辞文并茂,文质兼美,既具有劝学的教育价值,又可为写作的范本。
一.寓理于事的说理美
首先要了解此文的写作背景,结合文章最后一段,本文写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今浙江省义乌一带)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朱元璋时,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作为说理散文,文章的写作目的是“道为学之难”、“勉乡人以学”,重在说理。
但是,被誉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1]的宋濂并没有居高临下地用大道理来进行训诫,而是采用了平等相待的态度,心平气和地寓说理于叙事之中,通过自己现身说法,表达对同乡晚辈的殷切期望和勉励之情[2]。
文
章以叙述为主,用事实说话,兼用描写和议论。
通过叙事水到渠成地说明道理,达到劝学目的。
文章叙事,一叙己事,一叙人事(太学生和马君则);详叙己事,概述人事;前后对比,理寓其中。
作者详细叙述了自己幼时抄书之艰、成年叩问之难、求师奔走之劳和住读生活之苦,说明自己求学是“勤且艰”,其结果是学有所成。
虽然他说自己“今虽耄老,未有所成”,但实际是“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
语气谦和、委婉,又实事求是,绝无夸耀之意。
所以文章在结尾强调“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这样以自己学有所成的案例来劝勉晚辈努力学习,语重心长,亲切自然,有说服力。
在叙述自己“勤且艰若此”之后,接着又概括叙述了当时太学生在衣食、住行、师资和书籍等方面的优越条件,从而指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至此达到了劝勉后辈学生珍惜优越的学习条件,刻苦读书的目的。
最后,还简要地叙述了马君则在太学的情况,阐明了写作意图。
文章娓娓道来,自然天成,无雕琢痕迹,结构堪称完美。
二.处处对比的手法美
对比手法的运用是本文出彩的关键。
而且文中处处对比,前后照应,道理不言而喻。
总体来讲,有宋濂年轻时与现在的太学生在学习条件方面的纵向对比,也有宋濂求学时与同舍生在穿戴
方面的横向对比。
横向对比比较简单,而纵向对比方面较多。
下面笔者用表格将文章前后纵向对比内容进行梳理,看看其要说明什么道理[3]。
通过鲜明的对比,作者说明了:第一,学习条件的好差,对学习效果并没有决定性的影响。
第二,学习条件不好(如宋濂),可以学有所成;学习条件优越(如太学生),也有“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第三,促使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专心”,要“乐”在其中。
等等。
可以说,对比手法的运用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还有用先生“未尝稍降辞色”、“叱咄”与作者自己“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不仅表现了对老师的尊敬,更突出了当初从师求学的艰难。
再细读前后对比部分,我们还发现文章在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的照应顺序上刚好相反,第一部分作者是按幼时抄书之艰、成年叩问之难、求师奔走之劳和住读生活之苦的时间顺序;而第二部分又按衣食、行、师、书由主到次的顺序,产生了循环往复、前勾后联、处处对比的艺术美。
三.朴实生动的语言美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濂文雍容浑穆,如天闲良骥,鱼鱼雅雅,自中节度。
”[4]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
宋濂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
由于作者是以长辈的身份对同乡晚辈进行劝勉,故而这篇序言辞简洁朴实,明白流畅,但又不乏生动形象。
这主要体现在情境描写、人物形象描写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上。
如写自己幼时抄书之艰:“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天气严寒的情况,作者的苦痛,为学的精神,都作了细致的描写,却仅用了十五个字。
其从乡之先达“援疑质理”的情境是:“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寥寥数语就把先达倨傲之态,作者对先达恭敬之情,传神地表现了出来。
文中对“同舍生”的描写:“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可以说这处描写既是神来之笔,又是形象写真。
作者连用“被”、“戴”、“腰”、“佩”、“备”五个动词和一个比喻句,将富家子弟衣着华丽、珠光宝气、光彩照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再现在我们眼前。
但作者对此却“略无慕艳意”,仅仅五个字就把高尚的精神境界充分表现出来了。
因为他的心思不在此,而在读书,“中有足乐者”。
此外,文中句式整散结合,读来朗朗上口。
如第二部分概述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对比鲜明,气势贯通,结论肯定。
“况才之过于余者乎?”“岂他人之过哉?”“岂知余者哉!”等段末反问语句的使用,使人无可置疑,令人信服。
同时代的刘基曾评价宋濂“当今文章第一”,而《送东阳马生序》可谓其散文中的佳作,体现了其长者之风、大家之范,其中之美值得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