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1 古诗三首 教案(表格式)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一、引言在四年级上册的课程中,有一节课是关于古诗三首的学习。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古诗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提高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古诗三首》,熟悉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谈论古诗的重要性和美妙之处,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古诗一(10分钟)•教师朗读古诗一,让学生跟读,并解释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用意。
•学生分组讨论古诗一的内容和感受,展示讨论成果。
3. 学习古诗二(10分钟)•教师朗读古诗二,让学生跟读,并解释古诗的背景和意蕴。
•学生分角色朗读古诗二,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4. 学习古诗三(10分钟)•教师朗读古诗三,让学生跟读,并讨论古诗三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学生自由创作与古诗三相关的小作文或诗歌,展示个人文学素养。
5. 总结(5分钟)•回顾今天学习的三首古诗,学生展示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古诗学习的体会和收获,鼓励他们继续学习和欣赏古诗。
四、教学评估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听写、朗读、讨论和创作等活动,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和文学修养。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展示自己的特长和表达能力。
五、课后作业1.背诵古诗中的某一首,并写下感悟。
2.自选一首古诗或现代诗歌进行朗读或创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文学修养,培养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珍视,进一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全面发展。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凉州词》(教案)
《凉州词》教案一、教学内容《凉州词》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课,属于古诗三首之一。
本节课将深入学习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这首诗,通过朗读、解析、感悟,使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的韵味。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凉州词》,理解诗意,背诵全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会鉴赏古诗,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导入:回顾已学的古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古诗及原因。
(2)出示课题:板书《凉州词》,引导学生关注“凉州”的地理位置。
2. 朗读全诗(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3. 解析诗意(1)逐句解析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
4. 朗读感悟(1)学生齐读全诗,感受古诗的韵味。
(2)分组朗读,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5. 背诵全诗(1)教师引导学生分段背诵,逐句检查。
(2)全班齐背,巩固记忆。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韵味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成诵。
六、板书设计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七、作业设计1. 背诵《凉州词》。
2. 摘抄诗句,进行默写练习。
3. 查找与《凉州词》相关的背景资料,了解凉州的地理位置及历史。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掌握了《凉州词》的正确朗读方法,理解了诗意,感悟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但在解析诗意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学期精品教案-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朗读,品味语言,理解重点诗句意思,体会爱国情感。
背诵课文。
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了解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学会本课部分新字生词。
2. 通过朗读,品味语言,理解后两句诗,体会爱国情感。
背诵古诗。
默写《出塞》。
3. 关注诗人王昌龄、王翰,了解“飞将军”及其事件,学习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单元导入,整体感知1. 阅读单元导语。
“人文”主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怎么理解?指名说。
2. 学习“语文要素”,指名读,明确学习要求: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习写书信。
3. 板书:21.古诗三首。
哪三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点?先自己读一读课文,然后全班交流。
(《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
都与战争有关。
前面两首是唐朝的诗人,最后一首是宋朝的)。
二、学习《出塞》,读准读通1. (板书:出塞)指名读,“塞”是生字,怎么记住它?用熟字“赛”记忆,下面是个“土”。
“塞”是什么意思?查字典或词典,可做屏障的险要地方。
如军事要地、边塞。
你怎么理解出塞?指名说。
在书上练写一个“塞”。
2. “出塞”在这篇课文里作为诗歌的题目,这是汉代就有的乐府诗题。
唐代的王昌龄用这样的旧诗题写了什么内容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3.请同学们白由朗读诗歌,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生自由读,师巡视)4. 全班交流。
正音。
“征”是后鼻音,形声字,右边是声旁,左边形旁,双人旁与人有关,这里是召集士兵去作战。
“秦”是前鼻音,下面“禾”的最后一笔是长点,而不是捺,因为上面有个长捺了。
请大家在书上各写一个。
刚才注意到了这首诗中的一个多音字,在这首诗中一共有三个多音字(课件出示多音字词:人未还、飞将、不教)。
“不教”的“教”为什么要读成“jiào”呢?指名说。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和板书设计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1 课《古诗三首》教案和板书设计21、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出塞》,背诵并会默写。
(2)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3)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渴望安静战事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1)以朗读、背诵的方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2)学生能够通过沟通、研讨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宠爱之情,培育学生宠爱我们宏大祖国的绚烂文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而傲慢骄傲及宠爱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预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提醒课题1、播放古典乐曲《十面埋伏》,引导学生想象古战场的悲壮场面。
2、背诵王之焕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初步感知古人的大方激扬的出征场面。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
教师补充。
“出塞”是乐府一种曲调,此外还有“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题。
4、请学生完整地表达诗歌的题目的意思。
板书课题:出塞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1、自由读全诗,留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小组之间相互读,相互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法了解诗歌的大意,鼓舞学生质疑。
4、指名读诗歌,争辩沟通。
小组之间争辩诗意,提出疑问,师生沟通,确定有争辩价值的问题。
三、精读全诗,入境悟情。
1、教师表达古诗的历史背景,引入境地。
2、赏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朗读古诗,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
板书:秦汉(2)再读“万里长征人未还”,师生共议“人未还”的内涵,学生想象战斗给人们带来的悲剧。
板书:人未还(3)课件呈现,师生共同在音乐、景物中想象古时征战的悲壮景象。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1《 古诗三首 》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的特点和韵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能够正确朗读古诗,并能理解其中的意境。
3.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讲解三首古诗:《静夜思》、《春晓》、《赋得古原草送别》。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古诗的背景和意境。
2.难点:准确把握古诗中的意蕴。
四、教学准备
1.课文PPT。
2.古诗诵读录音。
3.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2. 学习《静夜思》(15分钟)
•讲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指导学生朗读古诗,理解古诗中的意境。
3. 学习《春晓》(15分钟)
•介绍《春晓》的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体会古诗中的春天景象及节奏感。
4. 学习《赋得古原草送别》(20分钟)
•分析古诗的情感表达和意象。
•感受诗人在荒凉景象中的离别之情。
5. 总结(5分钟)
•让学生自由发挥,分享对这三首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六、课堂作业
•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背诵并写下自己的感想。
七、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有所提升,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文学的热爱,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教学情况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选自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包括《望洞庭》、《饮湖上初晴后雨》和《蝙蝠和雷达》。
这三首古诗分别描绘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以及蝙蝠和雷达的有趣故事。
本节课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体会自然景色的美,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和故事方面可能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古诗内容,感受古诗所表达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品味古诗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感受古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意境美。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和故事,品味古诗语言美。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理解古诗的能力。
2.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古诗文本、图片、音乐等素材。
2.教学资源:准备相关古诗的背景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3.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以便在巩固环节进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洞庭湖、西湖等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自然景色,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同时,为学生播放《古诗三首》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三首古诗的文本,引导学生逐句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优质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这一单元选入了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分别是《望洞庭》、《峨眉山月歌》和《夜宿山寺》。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单元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理解和感悟古诗的深层含义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诗人的生平、写作背景等知识了解有限,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3.学会欣赏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4.了解诗人的生平、写作背景,提高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难点:感悟古诗的深层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古诗所描述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句、图片、音乐等。
2.参考资料:收集刘禹锡的生平、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
3.课堂练习题:准备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洞庭湖、峨眉山、夜宿山寺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景。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美景是如何被诗人描绘的吗?”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朗读《望洞庭》、《峨眉山月歌》和《夜宿山寺》,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随后,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师提问:“请问诗句中的洞庭湖、峨眉山、夜宿山寺分别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堂练习题。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这一单元包含了《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绝句》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这些诗篇都是我国古代诗人用以表达自己对大自然、对生活、对社会的感悟和情感。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感受到诗人们高尚的情操和独特的见解。
同时,这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在语文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一些简单的诗歌。
但是,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和表达技巧等方面可能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领略古诗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诗文的内容,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和节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诗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培养自己的情操,激发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文的内容。
2.难点:学生能够领悟古诗的意境,欣赏古诗的韵律美,理解诗人们的思想感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动画等媒体,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教学情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古诗。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古诗的文本、图片、音乐、动画等。
2.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古诗鉴赏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教学。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登鹳雀楼》的动画,让学生在富有诗意的环境中初步感受古诗的魅力。
2019~2020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
(生听课件中范读)
(指名读,齐读,师范读。)
读得字正腔圆是学诗的第一步,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感情,这就是要理解诗的意思。我们来说说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
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二)感悟人心之悲。
1.从征人角度感悟。
“人”指什么人?(板书:同情征人)(唐代镇守边塞的士兵统称征人)
(1)想一想: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和一轮明月,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驻守边关的征人们,会想什么呢?(家亲人)
(2)补诗句:(李颀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师:不知何处传来悠扬的芦笛声,引得征人直往家乡的方向望。他们望到了什么?
指名反馈
(3)师:多么动情的呼唤,多么强烈的期盼,但他们等来的盼来的却依然是“人未还”引读。此时月圆人却不圆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悲伤)(板书:悲壮)
(4)指导读出感情。
(三)感悟历史之悲
师:这样的思念,这样的等待,是不是一年,两年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翻开历史的长卷,朝代变迁:我们发现从秦代到唐代中间隔着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这是悠悠千年的历史啊。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
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根据我们说的学习方法再读古诗,把理解的词放入诗中,用我们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5.反馈交流: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一、课文背景
本课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的一课,内容为古诗三首。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感受诗歌的韵味,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古诗的特点和优美之处。
2.掌握古诗的朗诵技巧和背诵方法。
3.增强对古诗的理解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
1.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辅助教材:黑板、粉笔、课件等。
3.教学环境:安静整洁的教室。
4.教学过程设计:教师制定详细的教案,包括引言、导入、内容讲解、
课文赏析、让学生感悟等环节。
四、教学步骤
1. 引言
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
2. 导入
通过导入环节让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 内容讲解
分段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解释生僻词汇和理解诗歌意境。
4. 课文赏析
带领学生一起朗诵古诗,感受诗歌的美和韵味,理解诗歌的内涵。
5. 让学生感悟
通过课文赏析,帮助学生感悟诗歌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五、扩展延伸
1.提供更多古诗欣赏,拓展学生对古诗的了解。
2.让学生进行创作,写一首自己的古诗,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六、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能掌握古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能提高自己的
情感体验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以上是关于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的优质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古诗三首》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包括《山行》、《枫桥夜泊》和《登高》三首古诗。
这三首诗均出自唐代诗人,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魅力。
教学内容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境,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理解诗中的字词和意象,并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简要的翻译和解释。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学生能够把握诗人的情感和创作背景,提高阅读和鉴赏古诗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古诗的美,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激发对古典文学的探索兴趣。
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隐喻,如《山行》中的“白云深处有人家”、《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等。
2. 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创作背景,如《登高》中的怀古之情和对自然的赞美。
3. 引导学生将古诗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进行情感共鸣和思考。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古诗中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三首古诗,标注生字词,尝试理解诗意。
3.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古诗的音乐美。
4. 解析诗意:教师逐句解析诗意,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隐喻,分享诗人的情感。
5. 互动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意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6. 创作背景介绍: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7.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古诗的感受和启发。
8.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主要内容包括:- 三首古诗的标题和作者- 诗歌的主要意象和隐喻- 诗人的情感和创作背景- 古诗鉴赏的方法和技巧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背诵三首古诗,并用自己的话进行简要的翻译和解释。
部编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三首》
部编版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三首》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熟读古诗三首,了解其内涵和意境。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背诵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韵律感。
三、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中的隐喻和象征。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古诗描绘的画面。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古诗相关视频或音频,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世界,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学习古诗一《登鹳雀楼》(20分钟)1.学生跟读古诗,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讲解古诗中的词语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
3.分组讨论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呈现讨论结果。
3. 学习古诗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0分钟)1.学生齐读古诗,感受诗人对友情的描写。
2.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的情感表达,思考诗人的感慨。
3.学生讨论古诗中的寓意和象征,进行展示和分享。
4. 学习古诗三《江南逢李龟年》(20分钟)1.学生合唱古诗,感受诗人对故乡的眷恋。
2.教师讲解诗句中隐含的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情感。
3.学生分角色朗读古诗,展示古诗中的场景和氛围。
5. 小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习的三首古诗,回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体会。
五、课堂延伸1.给学生布置古诗朗读任务,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语感。
2.让学生自由创作一首古诗,体验古诗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六、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2.要求学生写一份课后反思,总结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诗的领悟和欣赏能力得到提升,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在后续教学中,需要继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 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内容:《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
教学目标:1. 学习生字,理解字词。
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色,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中一些字词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释题。
2.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停顿,读准字音。
2. 指名学生朗读,检查字音。
3.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语气、节奏。
三、理解诗意,体会情感1. 学生自读古诗,借助工具书或注释,理解古诗中一些字词的意思。
2. 指名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3. 教师讲解古诗大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学生再次朗读古诗,体会情感。
四、品读古诗,感受美景1. 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
2. 学生结合插图,发挥想象,描述古诗中的景色。
3.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用诗意的语言描绘景色。
4. 学生齐读古诗,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五、总结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3. 教师布置作业,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相关诗歌。
板书设计: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作业设计:1. 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
2. 结合诗意,为古诗配一幅插图。
3. 搜集其他描写大自然景色的诗歌,与同学分享。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让学生领略了古代诗人的风采,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情感,并通过朗读、描绘景色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味。
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对古诗有了更深的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一些字词的理解还不够到位,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表格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 古诗三首出塞表格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三首出塞》教案设计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出塞》。
- 准确认读并理解“秦、征、还、教"等生字词的含义。
- 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等资料理解古诗内容,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诗人对边塞战事的忧虑和对良将的渴望,体会古代戍边战士的艰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理解古诗的含义,背诵古诗。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掌握诗中的关键字词,如“但使”“龙城飞将"教”等的含义。
根据教材内容,“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本诗的关键句。
这里的“龙城飞将”指的是汉朝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威震边疆。
通过理解这个词,学生能更好地体会诗人希望有像李广这样的良将守卫边疆,不让敌人入侵的愿望。
例如,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先查阅资料了解李广的事迹,然后再理解诗句,这样学生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对良将的渴望。
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对边塞战争的复杂情感。
这种情感既有对战争的厌恶,又有对国家安全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诗中的一些历史典故和文化背景知识,如“龙城飞将"阴山”等,学生可能较难理解。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观看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帮助学生跨越这一难点。
1. 诵读法- 古诗的韵律和意境需要通过反复诵读来体会。
在教学过程中,将安排多次诵读环节,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配乐读等。
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初步理解诗句的含义。
2. 情境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边塞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出古诗所描绘的边塞战争的情境。
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古代的边塞,更直观地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示儿》、《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既有文学价值,又有教育意义。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同时,他们对于古诗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当的教学活动,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古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中的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把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了解古诗的背景知识,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汲取智慧,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中的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把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了解古诗的背景知识,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从中汲取智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古诗的意义和价值。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和相关的参考资料。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视频等资料。
3.教学用具,如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与课文相关的音乐或展示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1.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1.古诗三首》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的背景和韵律特点。
2.掌握古诗《静夜思》、《悯农》、《春晓》的内容和意境。
3.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喜爱和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静夜思》、《悯农》、《春晓》的诵读和理解。
2.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古诗《静夜思》、《悯农》、《春晓》的课文资料。
2.预先制作好古诗内容相关的图片或幻灯片。
3.准备适当的学习活动和讨论问题。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朗读《静夜思》、《悯农》、《春晓》。
–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介绍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2.导入:
–向学生提出“什么是古诗”、“为什么要学古诗”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学习活动:
–分段解读《静夜思》、《悯农》、《春晓》,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通过分组讨论或小组合作,学生互相交流对古诗的理解。
–老师与学生共同朗读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节奏感。
4.拓展延伸:
–让学生自行选择一首古诗进行解读,展示或朗读。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下对古诗的感受和理解。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古诗教学,学生从中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了语文修养和审美情趣。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古诗赏析和唐诗宋词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21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做到正确识音、辨字、释义;积累本课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了解诗歌内容,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安排学生朗读诗歌,预习字词,理解诗歌大意。
2.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渴望和平,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掌握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做到正确识音、辨字、释义;积累本课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 了解诗歌内容,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出塞》)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战争,多么敏感的字眼;战争,人们痛苦的回忆。
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沉重的;战争,更是无奈的!这节课,让我们轻吟《出塞》,走进那一段战火纷飞的历史,去感受战争带来的无奈与痛苦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1.教师范读生字。
重点指导生字中的翘舌音“征”,前鼻音“秦”和后鼻音“项”。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 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学习“秦”等字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塞”等字时,可以用猜字谜的方式;学习“征”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字谜示例:赛下贝不见,用土填下面。
意为险要地,有它敌胆寒。
(谜底:塞)形近字歌示例:征:二人同出征,治病须对症。
心急来作证,心急直发怔。
催:崔巍剑门关,辉煌又璀璨。
历尽摧折后,催生新发展。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塞”的中间三横间距均匀,撇捺伸展。
“秦”的上部三横间距均匀,撇捺舒展。
“征”的“彳”窄长,上撇短下撇长。
“催”的右部“山”扁而上斜,“隹”的四横间距均等。
“醉”的左右等宽,左边宜短,右边宜长。
“杰”的上下宽窄相等,上部“木”盖住“灬”。
【最新】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塞、秦”等8个生字,会写“塞、秦”等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能结合注释,说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读诗后的体会。
【重点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难点:能结合注释,说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读诗后的体会。
【教学准备】1.搜集作者资料、同类型的古诗。
2.词语卡片。
3.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在千秋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涌现出无数具有英雄气概的人物。
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数英雄好汉用铮铮铁骨立下民族风骨。
今天,就让我们吟诵古诗,感受古人的豪迈之气。
二、听读《出塞》,初感吟诵之味1.(出示课件)听读唐朝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名诗《出塞》,理解诗题。
2.交流:听读此诗后你感受到了什么?预设:(1)诗写得很有气势,因为读得很有气势。
(2)这是一首写边塞生活的诗。
3.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
4.设疑引发思考:唐代诗人王昌龄由于七绝写得好被人们称为“七绝圣手”,而这首《出塞》被后人推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唐代名诗比比皆是,为什么称这首诗是压卷之作呢?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梦回一千多看前的唐朝,走近王昌龄,走近《出塞》。
三、理解古诗,诵读《出塞》1.朗读《出塞》,根据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2.小组内交流,检测自己是否已了解诗意。
(1)秦时明月汉时关:自秦汉以来,明月始终高悬于边关要塞之上。
(2)万里长征人未还:边防战事连年不断,万里出征的人久久不见回返。
(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有李广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在世。
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
3.反复朗诵,感受其典型的情景、精炼的语言。
四、品读《出塞》,感受压卷之气1.指名学生朗读,教师评读。
思考:在听其他人朗读时,你从诗句中又得到了什么新体会?2.品“秦时明月汉时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1 古诗三首教案(表格式)教学设计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这三首古诗是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这组教材围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讲于历史上英雄的豪迈气节的。
《出塞》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表达了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的思想感情。
《凉州词》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
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夏日绝句》是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诗歌。
一、二句“言理”,从生为人杰、死作鬼雄两方面具体说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襟怀高远,极富英豪丈夫之气。
三、四句将“楚汉之争”中的项羽故事,熔冶为诗,语带惋惜,弦外有音。
【作者介绍】王昌龄 (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其代表作有《相和歌辞•放歌行》《杂曲歌辞•少年行二首》《塞下曲四首》等,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王翰(生卒不详),唐代诗人。
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性格豪放,能文善诗。
与后来的大诗人杜甫很有交情。
他的诗流丽畅达,七绝《凉州词》是流传很广的名篇。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其代表作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名句赏析】“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
开篇第一句就充分写出了地方特色。
甘醇的美酒,精致的酒杯,表明了美好的生活象征着生命的珍贵。
但是,这次痛饮之后,就要奔赴战场,立即面临生死的考验。
而从古到今,真正能从残酷的战争中活着回来的又有多少人呢?难怪他们要一醉方休。
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出塞》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格律】本诗格律为: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这首诗依然是一首五言绝句。
但是近体诗两句之间平仄相对,叫“对”;两联之间平仄相似,叫“粘”。
这首诗第一联二、四字平仄相同,但上下仍相对,属于近体诗中的“拗救”现象。
同时,第二联平仄依然相对。
但是邻联失粘。
应该属于折腰体的五言绝句。
吟诵时相对比较难一些。
调式应该重新组合,不能用一般的平起五言绝句调式。
另外,对“拗救”现象的处理,吟诵时要注意修改第四字的音高和旋律。
[押韵]本诗押的是“一东韵”,一个很开阔雄浑的韵。
诗歌的主旋律是豪迈雄浑的,然而入声字比较多,显得有些决绝。
[声韵]“生—当——作!人—杰!”,“当——”字拖长,是一种强调,确信、肯定。
“作!人—杰!”,三个字中用了两个仄声字“作”“杰”,改换音韵,并且起强调作用。
铿锵有力的声音告诉我们,是男子汉就应该活着做人中最杰出的人。
“死-亦!为—鬼-雄————”,“死亦”与“生当”相对,一个去声字和一个入声字“亦”连用,声如破竹,造出一种强烈的对比感和声韵铿锵的发誓的感觉,同时,拉长“鬼雄———”,让人感觉豪气万丈自胸中发出。
即使死了,也要在地狱里做一个鬼中的英雄。
“至-今——思—项-羽-”,“至今——”拉长述说从一千多年前遥远的汉朝到南宋的今天,我依然在想着那位叫项羽的英雄。
“不-肯-过-江——东————”,一个入声字“不”和去声字“肯”“过”,连着一个拉长的平声字“江”,一个押韵的,可以无限延长的字“东”,仿佛再现出那个战败后,不肯苟且偷生、宁死不屈的英雄项羽自刎的画面。
让人肃然起敬。
【用典】1.人杰:人中的豪杰。
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
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
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
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课后作业一、按要求做题。
1.给下面的字组词。
杰()鬼()雄()项()亦()2. 给下列字加部首组成新字,并用新字组一个词。
正——()——()崔——()——()二、填空。
()时明月(),万里()人()。
但使()飞将在,()胡马()。
这首诗的题目是《》,诗句中“但”的意思是,这首诗的后两句大意是:()。
三、选择。
1.《出塞》是一首()。
A.山中田园诗B.赠友送别诗C.边塞诗2.王昌龄是()代诗人。
A.宋B.唐C.清3.下面的诗是王昌龄所作的是()。
A.《清明》B.《回乡偶书》C.《从军行》4.《凉州词》是一首()。
A.送别诗B.边塞诗C.赠友送别诗5. “度”的意思是()。
A.越过B.度过C.过度四、回答问题:《夏日绝句》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1.《古诗三首》其中《出塞》的作者是唐代诗人。
这是一首著名的诗,表达了诗人的愿望。
2.《凉州词》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对死亡并不畏缩,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3.《夏日绝句》句“言理”,从生为人杰、死作鬼雄两方面具体说明,襟怀高远,极富英豪丈夫之气。
句将“楚汉之争”中的项羽故事。
全诗仅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
六、重点段落品析。
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①凉州词:当时有《凉州曲》,这首诗是为“曲”配的“词”。
②夜光杯:这里指很精致的酒杯。
③催:催促欢饮的意思。
④沙场:指战场。
1.古时描写战争的著名诗句很多,如()朝()写过: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A.宋,岳飞B.元,戚继光2.这首写战争的诗,不写()而写(),表现了边塞战士在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下,过着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
A.激烈的战争场景;将士们开怀痛饮B.悠扬的民族音乐;优美的大漠风景3.这首诗写的事情是什么?()A.边疆的将士奋勇杀敌,伤亡惨重B.边疆的将士在开怀痛饮,尽情酣醉4.假如你当时就在即将出征前的现场,你会有什么感慨?5.连线题。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戚继光《马上作》晓战随军鼓,宵眠抱玉鞍。
王昌龄《从军行》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李白《塞下曲》,你认为是悲伤语还是豪壮语?请说一说理由。
参考答案:一、1. jiéɡuǐ xiónɡ xiànɡ yì 2.征征用催催促二、秦,汉时关,长征,未还。
龙城,不教,度阴山。
《出塞》,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三、1. C 2. B 3. C 4. B 5. A四、借古讽今。
李清照诗借用西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乌江自刎的历史故事来讽刺南宋朝廷的逃跑主义,表示了希望抗战,恢复故土的思想感情。
五、1.王昌龄,边塞,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
2.充满热爱;“醉卧沙场”。
3. 一、二;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三、四;二十。
六、1.A 2. A 3.B4.表现出豪放、开朗、兴奋的情形,有一点视死如归样子。
此外还可能感慨战争的无情与残酷。
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晓战随军鼓,宵眠抱玉鞍。
——李白《塞下曲》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戚继光《马上作》七、“古来征战几人回”,你认为是豪壮语。
这两句是欢宴痛饮时的劝酒之语,意谓: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莫笑,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所以这不是厌恶战争,哀叹生命的悲伤语,这里表现出来的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是视死如归的勇气。
阅读短文。
足球史话现代足球具有很强的对抗性和观赏性,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足球最平【A】于中国。
《战国策》中就曾有记载。
当时足球被称为“鞠”,鞠用皮革做外壳,中间塞满鬃毛之类的东西。
西汉时,刘邦曾在官廷内修建“响狗城”,专供比赛使用。
汉武帝还在三军队中推广足球运动,使足球运动兼有强健士兵体魄和提高军队战斗力的作用。
唐代是足球运动的昌盛时期,不但男子踢球,女子足球游戏也盛行起来,并且传到了目本。
宋朝时,出现了称为“香云社”的球会组织。
可以说,我国是最平【B】足球和进行足球比赛的国家。
现代足球运动兴起于英国。
英国人中间【C】着一个故事:公元1042年前后,丹麦人入侵英格兰。
有一天,一个英国士兵在清理战场时,突然挖出了一个丹麦人的头骨,他想到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和破坏的情景,禁不住怒火万丈。
他一边使劲地踢头骨,一边不停地咒骂:“该死的侵略者!”旁边的人也自动加入这个行列,大家一起踢来踢去,于是这个游戏就传开了。
后来人们用充气的牛胆代替头骨,经过不断的演变,发展成现代黑白相间的足球。
随着时代的进步,足球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图案颜色越来越丰富,足球变得更加美观实用。
1863年,英国伦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足球协会,制定了足球比赛规则。
英国足球协会的成立标志着现代足球运动的诞生。
1900年,在第二届奥运会上,足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1904年5月21日,国际足联在巴黎宣告成立,1930年在乌拉圭举办了首届世界杯足球赛。
从此,现代足球运动日益发展,许多国家的人们热爱足球。
巴西是有名的“足球王国”,男女老少都酷爱足球运动。
鸦片战争以后,现代足球开始传入我国。
1897年,香港举办了特别银牌足球赛。
当时,上海、南京、北京等一些大城市也有了足球运动。
之后,这些城市的足球爱好者,又将这项运动传到各地。
1908年,香港成立了我国近代最早的足球运动组织—“南华足球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足球运动被列为重点运动项目,得到了大力推广,出现了不少优秀的足球运动员。
改革开放后,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学习世界各国开展足球运动二的经验,足球运动得到了更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