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国外华人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我国华侨华人研究现状探析——基于《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1998-2016)

我国华侨华人研究现状探析——基于《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1998-2016)

我国华侨华人研究现状探析(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李永,邬瑶瑶,吴昌龙〔摘要〕国内华侨华人研究肇始于清末,自20世纪70年代后开始复兴。

专注于该领域的《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创刊于1988年,是华侨华人领域恢复研究后的重要期刊。

以CSSCI 数据库收录的该刊1998-2016年的论文数据为研究对象,以CiteSpace 可视化软件为分析工具,通过高产作者、高被引文献作者、高产发文机构、引证期刊、引证文献五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在华侨华人研究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等院校中的李明欢、庄国土等人发表了大量优质论文,重点关注了华侨华人的学科建设、移民、侨乡等问题。

基于国内学界发展态势,我国未来华侨华人研究还需要在充实研究力量、突破引文范围、拓展研究地域、加强学科建设、丰富研究主题等方面继续努力。

〔关键词〕华侨华人研究;CiteSpace;可视化分析〔中图分类号〕D6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215(2018)05-0042-11创刊于1988年的《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季刊),既是国内第一份以海外华侨华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专业学术期刊,又是国内刊载华侨华人研究成果数量最多的刊物,也是被《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收录的华侨华人研究的权威期刊。

因此,选择该刊作为研究对象以回顾华侨华人研究的发展历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知识图谱可视化是目前国际学术界较为普遍采用的一种技术手段,但是在我国仍然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在华侨华人研究领域的应用尚属空白。

该方法主要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绘制显示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系列图形,从而客观、直接、形象地展示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高产作者等信息。

CiteSpace 软件是陈超美博士开发的一款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

本文基于CiteSpace 绘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的知识图谱,以回顾近年来我国华侨华人研究的发展态势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马来西亚华人研究综述

马来西亚华人研究综述

马来西亚华人研究综述摘要]近年来,海内外学者对马来西亚华人问题的研究取得长足的进展,涌现出一批有价值的成果,从多个角度和层次对马来西亚华人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本文将对这些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

[关键词]马来西亚华人历史华人政策与政治华人经济与文化教育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华人是马来西亚的第二大民族,占总人口的25.3%,控制了马来西亚国家财富的55%,马来西亚华人问题成为海内外学者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文试就近年来海内外学者关于马来西亚华人的几个重要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价。

一、华人移居和移民的历史与认同问题关于马来西亚华人历史的研究,主要有三本著作:林水檺等编写的《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1),分为三卷,概述了华人自开始移居马来西亚至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历程,以及华人在马来西亚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领域的发展情况。

该书由集体编撰,发挥了个人专长,但整体性不足。

林远辉与张应龙合著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2),追溯了汉唐时期中国与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关系,一直写到马来西亚独立前,是一部这方面的力作。

巴素的《马来亚华侨史》(3),主要记述二战前马来西亚的华侨历史,分别对马六甲华侨、新加坡华侨、马来各邦华侨、战时马来亚华侨、光复后的华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华人认同问题即华人的效忠和归属问题。

王赓武先生在《马来西亚华人的政治》一书中认为:“华人从未有过认同这个概念,而只有华人属性的概念,即身为华人和变得不似华人。

”(4)他把华人划分为三个集团。

第一个集团即甲集团,与中国联系最紧密,政治色彩最强;第二集团即乙集团,由精明的华商组成,关心经济与贸易,很少涉及政治;第三集团即丙集团,由亲马来西亚的华人组成,成分比较复杂。

三个集团之间存在一些双向流动的现象。

他还把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发展演变分成了三个时期,即1874年至1900年前后、1900年前后到1945年、1945年至1969年。

但崔贵强认为王赓武忽视了对马来西亚共产党及其支持者的分类,他在《新马华人国家认同的若干考察》一书中把二战后至1959年华人社会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5—1949年)的华人,多半仍眷念着中国,不愿认同当地社会;第二阶段(1950—1955年)是过渡时期,华人政治观念有了改变;到了第三阶段(1956—1959年),多半华人已经取得了公民权,对马来亚有了初步认同。

参考与借鉴:国外华侨华人研究现状述评

参考与借鉴:国外华侨华人研究现状述评

Co s li ga d Re e rn A e iw v rt ec r e t t t sO V r e s n u t n f r i g: r v e o e u r n a u f e s a n h s 0
c m S e e C S OUt l1 一 … ne e r S ar ne ■ ne J m na ■ ● ' s ■●
t ef t r , a i gs sa n b e at n in t ed s d a t g d g o p , h i t n o “ s i l e ’ r kwi c e s h u e p yn u t i a l t t t ia v n a e r u s t e d l i f Dicp i ’ma l i r a - u e o oh u o n ln
资料译丛)92 18年第2 ) 国土 :回 与展望 : 期 ; 庄 《顾 中国大陆华侨华人研究述评》载《 ( 世界 民族》O9 2O年第1 ) 期 。 ②Bwu I h, l s a , u , ersi n el rbe s m n hn s m gat ie eUSadC iee le , C i Pa m n M G o D pes nadhat polm o g iee m irn e r i t . n h s dr B s o h a C i d snh . n e s
东 南亚 横 A OU DS U H A TA I R N O T E S SA
2 J. o 4 D
参考与借鉴 : 国外华侨华人研究现状述评
李 枫※
摘要 :近年来, 国外华侨华人研究亮点纷呈, 今后 , 对弱势群体给予持 续关注、学科” “ 痕迹淡化等将文精神 、 重视微观发掘、 容纳多元路径等方面参考借鉴之。 关键 词 :华侨华人 研 究 国外学者 现状 文 献综述

“重构时间”中成长——海外华裔青少年读经运动分析

“重构时间”中成长——海外华裔青少年读经运动分析

“重构时间”中成长—海外华裔青少年读经运动分析□ 黄柯劼摘 要:本文基于田野调查和访谈,从教育理念、教育手段和教育成效三方面描述和阐释了海外华裔青少年读经实践中的“重构时间”,从而分析这一教育行为对这群青少年成长的深远影响。

文章指出,海外读经实践并非“复古”,而是通过教育过程的社会化功能,拒斥现代社会中标准化和资本化的时间结构,通过重新建构青少年的时间形式,对其成长带来影响。

这种行为已超越了基于特定群体的单一意义,在普遍意义上构成了对现代启蒙理性的反思。

关键词:青少年成长;时间社会学;海外读经一、导 论时间是人们组织社会生活的重要依据。

社会学学者早已注意到,时间并非纯粹的物理现象,而是在社会生活中被界定的[1]。

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中的不同群体,对如何安排生活节奏、如何规划生命历程,因受到其他社会成员的影响,定义方式各不相同。

通过“时间的社会定义”,能够很好地揭示人们生活的变迁和为追求美好生活做出的努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读经教育”在海内外掀起热潮。

这一教育模式主要针对青少年,以反复诵读以儒家古代经典为代表的文言文著作为主要教学方法,意在提升参与者的语文能力和道德水平[2]。

由于读经教育力求从古代教育制度和典籍中探求教育之道,因此往往被简单视作“复古”甚至“倒退”。

现有研究往往集中于对“读经”动机和效果的简单分析,较少从社会结构的视角分析其发生机制,从而对于这一运动对参与者带来的意义和造成的结果,也未能充分发掘。

如果从时间社会学的角度看,正是对于以青少年为主体的参与者的生命时间的再建构,构成了读经教育的最独特之处:读经教育不是在“倒退时间”,而是通过对时间做出多重定义,进行“重构时间”。

下文的论述将揭示,这一实践在教育理念、教育手段和教育成效三方面都挑战着现代社会中形成的时间结构。

这种重构时间的努力,代表着个体对自身生命的反思性安排。

本文主要聚焦本世纪以来读经运动的海外发展即“国际读经”实践。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华侨华人的人口学特征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华侨华人的人口学特征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华侨华人的人口学特征作者:鞠长猛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46期【摘要】根据1991年以来的人口普查数据,英国华侨华人人口分布呈现“小集中、大分散”、人口结构呈现“金字塔成年型”特点。

本文从留学生数量增长以及华侨华人就业地区变迁为视角进行相关研究,为认识英国华侨华人的人口学特征提供参考。

【关键词】英国华侨华人人口学特征留学生就业【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6-0159-02自1991年人口普查以来,英国开始对“种族”进行统计,为研究华侨华人人口学特征及其成因提供了参考数据。

本文主要通过1991年、2001年和2011年三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对相关问题展开研究。

一、基于人口普查数据的英国华侨华人分布特点根据2011年英国人口普查数据,英国华侨华人的总人口为433,150人,比1991年和2001年分别增长了176%和75%。

自1991年以来,华侨华人年均人口增长率达到5%,目前已经成为英国第三大少数民族。

英国华侨华人的地理分布呈现一种“小集中、大分散”[1]的特点。

“小集中”是指华侨华人主要集中在大伦敦、曼彻斯特和利物浦等几个中心城市,“大分散”是指华侨华人广泛分布在英国各个地区。

通过对比印度裔和巴基斯坦裔的分布情况可知,“小集中、大分散”是华侨华人区别于其他少数族裔的一个显著特点。

印度人主要集中在伦敦地区,数量达到436,993人,超过印度裔总人口的40%。

而在广大的英格兰西南部、东北部以及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地区,却很少有印度人定居。

巴基斯坦裔的分布较为分散,主要集中在大伦敦、西米德兰、约克-亨伯塞德以及英格兰西北部地区,但他们极少定居在英格兰西南部、东北部、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地区。

相比之下,华侨华人分布较为均匀,定居于大伦敦、英格兰东南部和西北部的人数较多,分别占华侨华人总数的28.69%、12.25%和11.09%。

海外华人传统与变迁的深层探索_评_现代中的传统_菲律宾华人社会研究_

海外华人传统与变迁的深层探索_评_现代中的传统_菲律宾华人社会研究_

书评书介海外华人传统与变迁的深层探索——评《现代中的传统——菲律宾华人社会研究》陈伟明 由于种种原因,对于海外华人社会变迁的研究,尤其是在实地调查基础上的研究,在我国国内是比较薄弱的。

厦门大学历史系的陈衍德先生有机会到菲律宾对华人社会做调查研究,并在口述资料与文献资料结合的基础上,经过潜心钻研写成的这本《现代中的传统——菲律宾华人社会研究》,从新的角度,以新的方法,用新的资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菲律宾华人从历史到现实的漫漫长卷,读后令人耳目一新。

本书由十五篇既相对独立又互为联系的论文组成,对菲律宾华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

笔者认为,本书的精华主要集中在对华人企业文化和宗教信仰的深刻阐述和精辟分析上。

研究海外华人经济的学者,以往多从宏观上描述其发展过程,鲜有从微观上深入剖析其企业和经营方式的。

本书作者认识到经济活动并非单纯的物质生产与交换活动,而是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着文化因素的复杂的动态过程。

基于这一点,作者独辟蹊径,以经济学、人类学、文化学相结合的方法,从企业文化的角度,对华人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了入木三分的解剖,颇有见地。

在“控制、效率及其文化背景”与“网络、信用及其文化背景”这两篇姐妹篇中,作者以华人企业经营者的访谈录及企业实地考察资料为基础,探讨了华人企业内外部管理的要素及特点,并将剖析所得上升到文化层次,作了理论上的概括。

作者指出,作为华人企业内部管理模式,“控制——效率”模式是家族利益至上这一华人传统文化的产物;作为华人企业外部管理模式,“网络——信用”模式则是现代的市场架构与传统的人际格局共同作用的结果。

此二文以严谨的逻辑和令人信服的论证,深刻阐明了海外华人企业文化的真谛,读后使人掩卷长思。

在探索华人的宗教信仰问题时,本书作者并没有对菲律宾华人宗教信仰的历史渊源着墨很多,而是紧紧把握住中国传统宗教信仰融入菲律宾社会,以及对其本土宗教信仰的兼容并蓄这一问题,以此为基点展开论述,探讨中国传统宗教信仰在海外的传播,以及它们的功能与影响。

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现状

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现状

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现状摘要:美国族裔文学指由非白种少数族裔作家用英语创作的,以小说和诗歌为主的文学形式。

美国族裔文学是文化之间交融的产物,是美国整体文化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这不仅丰富了美国文化的多样性,而且激励了社会个体朝着构建更和谐的社会而努力。

其中,美国华裔文学是美国族裔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华裔文学是中美两种文化碰撞和杂交的产物,但又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和特色。

关键词: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现状;双重文化身份20世纪90年代,美国高等院校与学术界围绕着族裔文学的研究与教学展开了激烈讨论,其中心问题就是族裔文学到底应该在美国文学经典中占有什么样的位置。

这一讨论,不仅对美国国内学术界和教育界重写美国文学史,重编美国文学选集,重建美国文学教学大纲等,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美国之外的研究者和教学者在美国文学的研究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也带来相当深刻的启发。

美国华裔文学是美国族裔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粗略的说,美国华裔文学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为开创阶段;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为转折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可谓走向繁荣阶段。

根据目前的研究资料显示,美国华裔文学起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初实为移民文学,形式多为口头文学,如歌谣、故事等。

但由于这一时期留下来的第一手资料太少,因此,第一本重要的美国华裔文学作品应当是李延富于1887年出版的《我在中国的童年时代》。

今天的批评家大多认为,真正在美国华裔文学开创初期产生过较大影响的是一对中英混血儿姐妹艾迪丝•伊顿和温妮弗•莱德•伊顿的作品。

姐姐以“水仙花”为笔名,妹妹以日本名Onoto Watanna为笔名。

尤其是姐姐艾迪丝•伊顿常被视为美国华裔文学的先驱。

她于1912年发表的短篇故事集《春香太太》也常被视为美国华裔文学的开山之作。

在美国,华裔文学研究最早被置于美国亚裔文学这一大脉络中。

美国华裔文学经过一百多年,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发展,已经成为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90年代日本の中国研究

90年代日本の中国研究

重评90年代日本中国学的新观念《二十一世纪》网络版二○○二年十二月号总第9 期2002年12月31日──读沟口雄三《方法としての中国》⊙葛兆光沟口雄三着,李苏平、龚颖、徐滔译:〈日本人视野中的中国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记得在1995年到东京访问的时候,在尾崎文昭教授的陪同下,和沟口雄三教授有过一次愉快的谈话;1998年沟口雄三教授到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中心任教,在中国文化书院的一次聚会上,我们也有过一次寒暄,虽然了解不多,但基于我与不少日本同行的关系,我一直很关注沟口先生的研究,也很钦佩他的见识。

我知道,沟口教授在日本学界有很大影响,近十来年常常讨论一些思想深刻的理论和方法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日本中国学界的转向,并使日本的中国学界渐渐拥有了相当敏锐的问题意识,从而融入日本学术界的主流。

同时,沟口先生在中国大陆和台湾也有相当影响,他有很多论着都曾译成中文发表,包括他的重要学术专着《中国前近代思想屈折展开》,仅在大陆就有两个不同的译本。

尤其是他探讨理论和方法的重要著作《方法中国》,1989年由东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后,中文本《日本人视野中的中国学》也由李苏平等人翻译,1996年已经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近年来大陆有不少学者发表过和他的谈话、讨论;台湾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也曾经发表他的介绍和专访。

台湾的黄俊杰等对沟口《方法としての中国》的英文评论,在日文版出版后的第二年就在《清华学报》发表;大陆的汪晖和沟口的对谈,曾经在当时影响颇大的《读书》发表;孙歌对沟口的介绍也相当引人注意,都使人对沟口的思路有所了解1。

沟口关于理论与方法的一些想法,已经有中国学者介绍和推荐,不过,在《方法としての中国》的中译本出版以后,由于这一事关理论与方法的问题已经引入到大陆和台湾,成了中国学术界自己的问题,所以似乎还需要更细致的讨论和有力的评价。

因为我在几年以前曾经读过日文本,留下一些笔记,这次拿到中文译本,又仔细看了一遍,于是在这里发表一些读后感,也许有些不同的意见,与其说是批评,不如说是我自己阅读后的困惑。

华人研究报告

华人研究报告

华人研究报告
华人研究报告是研究关于华人群体的一份报告。

该报告可以涵盖不同方面,如华人历史、文化、语言、移民经验、社会经济情况等。

在华人研究报告中,研究者可以探讨华人群体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分布情况,了解他们的移民原因和移民途径。

报告还可以分析华人在社会经济领域的贡献和影响,包括他们在教育、就业、商业等方面的活动。

同时,报告也可以研究华人社群的组织形式、文化传承和语言使用情况,以及与其他族裔社群之间的关系。

华人研究报告通常会借助量化和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收集统计数据、历史文献、采访调查等手段来获取研究材料。

研究者可能会对具有代表性的华人群体进行样本调查,以了解他们的经验和观点。

华人研究报告可以为政府、学术界、非政府组织等提供有关华人群体的重要信息和洞见。

这些报告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制定针对华人群体的相关政策,也可以为学者研究华人社群提供参考资料。

此外,华人研究报告还可以增强社会对华人群体的理解和认同,促进不同族裔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0世纪90年代美国_中文热_述评

20世纪90年代美国_中文热_述评

体字的教学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必 变也提供了不少动力,其中首推大学入学 与介绍,越来越多的当地居民开始走近和
将成为美国中文教育的主流。
考试将中文列为与西班牙文,法文一样的 了解中国文化。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社
9 四 : 华人自身的努力。;" 年代以来, 第二外语科目,因而提升了中文在教育课 区文化生活,而且增进了华人社区与本地
华语教师用中文为学生授课。但某些州 形成了“中文热”。在大环境的作用下,加 式,对在美国适应于启发式教学的华裔青
规定,双语班至多三年内必须回归主流英 上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美国也再次兴起 少年而言,是很难接受的。强迫学生死记
语班。因此有些学校开设中文班的目的 学中文的新高潮,中文已日渐成为美国大 硬背的结果是,学生因缺乏兴趣而完全放
二、“中文热”兴起的原因
大学后,由于父母的语言和文化已潜移默 化的深植于他们的身上,使他们认识到虽
的中文教材,均以注音符号为教学基础, 但为了便于学生上大学后能继续修读中
分析
然他们身处美国社会,却永远无法抗拒美 文课程,多所学校也针对九年级以上的初
国认为他们是中国人的事实。因此促使 高中学生教导汉语拼音。汉语拼音、简化
育,经常为一些公司开办短期的培训班, 像休斯顿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打出的广告 就是“九十个小时学会中文”,以便吸引更 多的学生。;> <许多人已意识到学中文能增 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掌握了华文,就等 于为自己创造了一条致富路径。
9 二 : 华裔学生的 “文化寻根”情结。 据赵德麟的 《美籍华裔学习中文个案研 究》一文介绍,亚裔学生学习中文的动机 在上大学前与上大学后,发生了截然不同 的改变,从排斥到主动愿意学习。学生年 幼时不懂欣赏中国文化,那时积极寻求个 人独立,并急于想融入美国文化,期为美 国社会所接受。于中文,甚至任何与中文 有关的事物,就逐渐沦为次要及打进美国 主流社会的障碍。他们对待中国文化的 态度自然是全盘否定,甚至厌恶进而全部 抛弃,总之不想与之沾上任何关系。但上

国内美籍华裔文学研究论文分析1980-2005

国内美籍华裔文学研究论文分析1980-2005

! ! 表 " 显示, "#$% 年至 "##% 年, 只有 ’ 篇论文发 表; "##" 年至 ’%%" 年, (# 篇; ’%%’ 年至 ’%%( 年, ")% 篇。结论为: $% 年代的研究几乎为零; #% 年代研究 开始缓慢上升, "##" 年至 ’%%" 年中, 年平均发表文 章 (- * 篇; 从 ’%%’ 年开始直线上升, ’%%’ 年至 ’%%( 年间年平均 )’- ( 篇, 其中 ’%%( 年达到最高峰, 一年 内有 *’ 篇文章发表。究其原因, $% 、 #% 年代论文发 表稀少主要是因为文化大革命十年的影响, 本世纪 迅速上升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国内改革开放
表 ’! "#$%—’%%( 年美籍华裔研究论文发表的期刊种类分布 刊物分类 " ’ ’ 以上 总数 期刊种数 ,% "’ $ #% 占刊物总数百分比 ,,- $ ")- ) $- # "%% 载文篇数 ,% ’* #, "#" 占论文总数百分比 (. ) )+- + "’- + (%- $ "%%
! ! 一、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 提高, 有关中国的文学作品引起了西方对中国文学、 文化及所有有关中国的兴“ 华裔作家在美国得到承认, 一向受当时的国 际形势、 美国国内的状况以及中美关系的影响。改 革开放以来, 由于中国日益强 盛, 国际 地位不断提 高, 美国人对中国产生广泛的兴趣……对华人也更 加关。同样, 在国际上, 近年来华人在多个领域频频 获奖, 除了本身具备条件以外, 无不与中国国际地位 上升有关。国际授奖单位在是否给华人授奖、 给哪 位华人授奖的问题上, 大多是考虑政治因素的, 这一 点不说我们也明白。 ” 华裔文学, 特 别是美籍 华裔文学, 在国际上的影响在国内也激起强烈反响, 近年来, 国内的华裔文学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我 国高校第一个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心于 ’%%/ 年 " 月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正式成立, 由吴冰教 授任主任, 并聘请了张子清、 陆薇、 王理行、 石平萍、 张龙海、 赵文书、 黄桂友等为客座研究员。有关华裔

海外华侨华人论文

海外华侨华人论文

导言正如纪录片《唐人街》中所说:世界上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会留下华人奋斗的足迹。

的确,中华民族的身影遍布五湖四海。

作为著名的侨乡,广东有着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对外开放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地区出现了新的移民浪潮。

广东地区的移民数量大。

据统计,在海外3000多万华侨华人中,广东籍的就占了2/3的数量。

如此庞大的一个移民群体,实在值得我们了解一下。

因此,本文将着重讲述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地区华人移民的情况。

广东新移民概况广东是我国对外开放历史最悠久、程度最深的省份。

改革开放开启了沉重的历史大门。

凭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广东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首要门户。

当一个绚丽多彩的外部世界展现在国人面前时,出国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

而且由于我国和外国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我国政府逐渐放宽了对出入境政策的限制,广东因而开始了一个移民海外的新浪潮。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广东人每年移居海外的趋势也在逐渐加强。

广东地区的移民数量大,而且呈现出与其他省份不同的特征。

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为了了解这些新移民的移民方式、途径、目的地,以及对移出地的影响,笔者参加了由暨南大学和广州市侨办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对广东省花都市的新移民情况做了一次调查,调查的重点是新移民较多的花都市芙蓉镇和花山镇,下面关于花都市新移民的数据皆来源于此次调查。

新移民中最大的数量还是亲属移民,这与广东省原有在国外移民的基数很大有关。

新移民占侨乡的人口比例也比较大。

尽江门市辖属各县,1979-1987年批准出国的就有七八万人。

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几乎整条村都移居国外的现象,如台山市横湖龙场里,有人口近200人。

至1988年仅剩14人。

开平市赤坎镇虾村原有加拿大华侨所建的13栋洋楼,仅剩关姓夫妇两人住在一栋洋楼里,其他的居民都移民大加拿大。

市芙蓉镇和花山镇都是从1979年开始有新移民的,自1978年我国改变公民出境的政策以后,两镇居民出境的人数较多,占其总人数的比例是相当大的。

海外华人“主流”群体的印象——滕燕青

海外华人“主流”群体的印象——滕燕青

海外华人“主流”群体的印象——滕燕青对加拿大所谓“主流”群体的印象并不十分强烈,也比较少用这种说法,至多用“本地人”说法。

但对自诩海外华人“主流”群体有点印象。

移民到加后,华人社区里有一种说法,相比那些考托考G留学出来的华人,移民走的是旁门左道,虽然马上就有永久居民的身份,但工作难找,因而生存境遇并不那么好,上帝是公平的,好象这样也是该着。

做为新移民只有听人家评判的份,当时也没什么自己的主意。

后来被指教去北美著名华人网站朝圣,“打打”脑子,学习人家海外“主流”华人作法。

慢慢感觉,慢慢琢磨,人家既然是“主流”了,说起话底气就足,观点就清晰,不能忍受被人无视。

总结起来是两个特点:1,“主流”群体的等级地位概念很清晰明确,他们也是坚决的拥护者。

2,“主流”群体对权势和财富很敏感,而且是大张旗鼓的追求者。

这条与上是有关系的。

在论坛中表现的对拥有权势和财富的群体又爱又恨,对没有权势和财富的群体很不屑。

“主流”们在自己的意识或无意识中认自为是正统,是经过艰苦奋斗而过上了好日子,属于“根正苗红”的海外华人。

他们“理所当然”地看不起偷渡的,看不起难民,看不起英语不好的,看不起一出国就有身份的但找不到好工作的移民,鄙视运独轮(全是政治观点差异的原因吗?)。

自己就是衡量标准,自己看不惯的就是“毁三观”,似乎随着他们的三观被毁而世界末日来临了。

在自大的另一面,这些海外“主流”华人面对北美本地社会时,又很自卑。

表现为抱怨进不了主流,职场上升空间有限,对前途悲观,抱怨黒人印巴人越来越多,地位越来越高。

对自己与当地社会隔阂归结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这些人对西方国家的心理很矛盾,“身在国外,心系国内”。

还想以国内的思维行为在国外行事,并作梦都想进入他们所谓的“主流”。

几年前在网上看过一个说法,大概意思是:如果你可以穿越(那时没有这个说法,近年新生词),还是有去无回那种,你是愿意穿越到100年前当皇帝,还是愿意穿越到50年后做个普通人?愿意到100年前当皇帝的适合回国干事业做人上人,愿意到50年后做普通人的适合留在北美。

从女性主义视角赏析90年代后美国华裔女性小说

从女性主义视角赏析90年代后美国华裔女性小说

从女性主义视角赏析90年代后美国华裔女性小说作者:张彩云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02期课题名称: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美国华裔文学作品研究;项目编号:yds2013-32摘要:在对90年代美国华裔文学进行研究时,不可避免的我们不得不提到华裔文学中的女作家们,她们用独特的视角,个性化的写作风格,在90年代英美文学氛围浓重的社会大背景下,把经典描绘的淋漓尽致。

美国的华裔女作家们从自己的亲身经历着笔进行创作,通过对她们文章的阅读,我们可以看到历史、文明以及人类的生存发展状况。

本文就结合女性的独特视角对90年代后期的华裔小说进行分析。

关键词:女性;华裔;小说作者简介:张彩云,1977年12生,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2-0-01一、90年代社会背景对女性审美视角的影响美国90年代文学是“重构经典”潮流风靡一时的年代,在这一大背景下,新一代的华裔女作家在接受了美国的学院风的专业知识的训练以后,理所应当会受到经典文学论的影响,从而产生依靠自己能力为美国华裔文学占有一席之地的想法。

虽然在写作风格上会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其作品的内容和选材上或多或少都会有点中国特色,还会受到西方文学著作的感染,在写作技巧上会有些许的美国风格。

因此,90年代的新一批女作家的作品,都是在美国整体的文学叙述大背景下的,其写作模式或是中国故事,又或者是发生在美国的华裔故事。

首先我们必须正视的是,在美华裔文学是因为作品中的少数族裔的独特性才会被重视的,但是其作品所包含的文学价值却远远不是一个身份能代替的。

以往的美国文学经典是白人而且只有男人才能做主的,但是在美华裔女性对此感到十分不平衡,为什么说只有白人男作家的作品才具有经典文学所具备的文学素质呢?由此就不难看出,在美华裔女作家的最初创作动机中,寻求地位的平等是一個重要的方面,而且还是占一大部分比例的。

最近20年国外中国民族主义研究新动态

最近20年国外中国民族主义研究新动态

最近20年国外中国民族主义研究新动态作者:崔玉军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本网发布时间:2011-2-22 10:49:00经授权并刊出本网站名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第 165 期 13 版“域外”文章之一。

国外对中国民族主义的研究在1990年以后进入前所未有的活跃期。

其间出版的英语论著在数量上是之前90年出版总量的两倍乃至三倍多。

根据笔者统计,在1990年之前,以中国民族主义为研究对象的英文著作为32部,学位论文54篇,论文36篇,而最近20年这一数字分别为82部、89篇和156篇。

上述比较表明,中国的民族主义是最近20年以来国外学术界持续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

中国“新”民族主义研究呈现四大特点国外学术界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中国国内出现了一波不断上涨的民族主义情绪。

与此前反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不同,这一轮民族主义的目标是追求国内经济发展和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因而是“新”民族主义。

在国外学者看来,中国这一波“新”民族主义的出现是由国内外多种不同因素引起的,对国际政治的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这是中国民族主义何以会成为一个国外学术界群体性话题的主要原因。

概括来说,最近20年来国外对民族主义的研究呈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其一,研究队伍呈现国际化与多样化。

20世纪90年代之前,研究中国民族主义的国外学者主要集中在美国,但90年代以来,除美国之外,很多欧洲学者加入进来,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地的学者也大增。

不仅如此,90年代以来,参与讨论中国民族主义的国外学者中,除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业学者之外,还不乏新闻记者、专栏作家、驻华外交官甚至国会议员,其中大部分有长期在华生活和工作的经历。

中国民族主义已经不仅仅是一般学者关注的对象,而是备受学界、政界和民间共同关注的话题。

此外,华人(华裔)学者的表现也非常引人瞩目。

华人(华裔)学者一直是国外中国研究界的活跃分子,最近20年这一群体在中国民族主义研究领域的表现也格外突出。

文论热点评述:90年代中国的文化研究

文论热点评述:90年代中国的文化研究

文论热点评述:90年代中国的文化研究一文化研究在中国作为一个学术热潮发展起来,是近十来年的事情。

它之所以在90年代得以蓬勃兴起,西方文化研究的理论资源和中国自身的学术需要是最重要的原因。

1964年建立的英国的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成为挑战传统文学研究的重要力量。

威廉姆斯、霍加特等人阐明了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文化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传统的、学术的和想像性的作品--文学、艺术、文化思想等,应该还包括被其他文化定义所排斥的领域:日常生活方式、生产机制、家庭结构、社会机构等。

伯明翰学派的一个重要研究动向是探索通俗的、下层阶级的文化,用这种边缘化、亚文化的表述,来对抗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

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也以大众文化为研究对象,但是和英国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更多是以大众文化为目标进行批判。

在霍克海姆、阿多诺合著的《启蒙的辩证法》中,认为大众文化具有商品化、标准化、单面性、控制性等特征,压制了人的创造能力与想像力。

他们结合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性,揭示当代社会的异化本质和反人性的特点。

后来文化研究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得到了长足发展,以詹姆逊、赛义德、米勒等人为代表,他们把研究视野对准了种族、性别、阶级、大众传媒等,使文化研究走向了一种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模式。

另外,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和符号学理论,使中国文化研究从语言的层面切入,探讨文学和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和习俗;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和史学理论,使中国文化研究者得以剖析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中,权力的主导作用和话语的中介作用。

西方文化研究的这些理论流派,为中国学界提供新的学术视野,展示了新的学术范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研究的面貌。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心雕龙·时序》)。

进入90年代,中国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商业气息、经济意识充斥着各个领域。

此时的知识分子,已失去了以前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面对此种形势,知识分子一方面不愿沦为社会的看客,他们要参与社会的发展,要重新夺回其失去的重要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7 年 4月
又如吉原久仁夫的《东南亚仿资本主义的兴起》[6]、麦克维伊主编的《东南亚资本家》[7]、布朗的《东南亚的资本和企业》[8]等著作则将华人资本和华人大企业集团置于东南亚区域经济中研究,并对东南亚的华人资本、土著资本、印度资本以及西方和日本资本做了比较。
井上隆一郎主编的《亚洲财阀与企业》[9]、雷丁的《华人的资本主义精神》[10]、布朗主编的《亚洲华人企业》[11]、戈德贝里的《华人的联系》[12]澳大利亚外事与贸易部东亚分析组编写的《海外华人在亚洲的网络》[13]更将东南亚华人经济放到东亚的范围考察,将之与亚洲奇迹联系起来。
澳大利亚新左派主要集中在西澳珀斯市的默多克大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印度尼西亚资本的兴起》一书的作者里查德.罗比逊和《银行家与官僚:资本与泰国国家的作用》一书的作者凯文.希维逊,他们原来主张依附论,现在赞同依附发展论。
战后初期美国是东南亚研究的最大中心,70年代后研究工作有所收缩,目前又有所恢复。康奈尔大学仍是主要研究阵地。1990年该大学出版了两本专著:即拉什的《运往爪哇的雅片:殖民地印尼的包税制与华人企业》[28]、特罗基的《雅片与帝国:殖民地新加坡的华人社会,1800-1910》[29],对东南亚华人社会史和经济史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新资料和新观点。该大学出版的《东南亚资本家》一书,是1986年索可泰会议的论文集,基本上反映了当时国外研究的水平。最近,柏克莱加州大学人类学副教授王爱华与唐纳德.诺尼尼合编的《无根的帝国》一书,提出全球化进程中华人跨国主义文化政治学新理论,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30]
华人经济研究热点是在上述新形势下形成的,它具有全方位多层面研究的新特点。
所谓“全方位多层面研究”是指这时期华人经济问题受到多方面人士的广泛重视。人们不仅把华人经济问题放在东南亚各国经济的整体中研究而且将这个问题置于东南亚区域经济、东亚经济、亚太经济和世界经济中考察。
例如末广昭的《泰国资本的积累》[1]、末广昭和南原真合著的《泰国财阀》[2]、希维逊的《银行家与官僚:泰国资本与国家的作用》[3]、罗比逊的《印度尼西亚资本的兴起》[4]以及特苏达山的《族群与经济:马来西亚国家、华商与跨国公司》[5]等著作,都是把华人资本放在华人所在国的经济之中进行研究的。
是什么造成研究热点的转移呢?
客观形势的变化自然是主要原因,但学术研究本身的进展也不无关系。
到80年代中期,东南亚各国华人的绝大多数已加入了所在国国籍,成为当地的公民。因此,政治认同问题,实际上已经基本上获得解决。在此基础上,华人企业在国家实施进口替代型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在促进东南亚各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壮大了自己,建立了大型企业集团并开始走向世界,而此时中国也迅速崛起,港台同胞、海外华人与中国的经贸往来日趋濒繁,引起人们的关注。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国际间竞争日趋激烈,经济问题成了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之下,华人经济问题被提到研究日程上,并形成热点这是势所必然的。
澳大利亚也是当前研究华人问题的重要基地。澳大利亚的研究有两点特色:一是重视基础研究特别是经济史的研究;二是有一支新左派的研究队伍,力图以激进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太平洋研究学院里德教授1988年出版了《商业时代的东南亚1450-1680》[20]第一卷后,便在当年率领一批专家开始实施一项“东南亚经济史研究”的宏伟规划,从原始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入手,对东南亚经济史进行全新的研究。该项目已经出版“资料系列”3种:即布鲁斯特等主编的《1750-1990东南亚统计资料目录》[21]、费南多等主编的《1800-1940年间华人在印度尼西亚的经济活动》[22]、里德与塔娜合编的《越南阮朝经济史料》(1995)[23]。1989年7月该规划主持人之一的库什曼突然去世,由雷诺斯编辑出版了她的遗作《家族与国家:一个中泰锡业王朝的形成》[24],由里德主编了她的纪念文集《侨居者与定居者:东南亚历史与华人》。此外,里德还编辑了《前现代时期的东南亚》、《亚洲自治体的最后阵地》[25],布彻和迪克编辑了《包税制的兴衰》[26]。这些著作,史料翔实,立论新颖,对华人经济史的研究很有帮助。
三、各国的研究特色
在当前研究华人经济热潮中,成果最多的当推日本。东南亚是日本的”后院”,日本向来十分重视东南亚经济包括华人经济的研究。除拥有一批华人问题的老专家外,近年来日本又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的经济学专业知识,又能熟练掌握当地语言的青年学者,写出了一些颇有分量的著作。如末广昭的《泰国资本积累》便获得学术界高度评价。岩崎育夫的《新加坡华人企业集团》[16];小池贤治和星野妙子合编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集团》[17]也都具有相当的学术水平。此外,研究马来西亚华人经济的原不二夫,研究印尼三林集团出名的佐藤百合以及日本贸易振兴会驻东南亚各地的一批年轻的调查员也都发表不少研究成果。吉原久仁夫编辑出版《黄仲涵集团──东南亚第一个商业王国》[18],发掘出印尼战前华人大企业家黄仲涵的大批资料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游仲勋关于华人问题的一系列新著也受到学术界的关注[19]。总之,日本在当前东南亚华人经济研究方面可以说是走在最前列,在国别、区域和全球各个层面上都有所突破。
90年代初,王赓武出版了《中国与海外华人》。该书是王氏继《社区与民族》之后又一重要文集,着重研究华人经济和文化的历史背景。90年代末王氏主编《全球史与移民》丛书,反映了他对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移民问题的关怀[27]。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麦吉对战前印尼华人经济,战后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也有深入的研究,他将华人认同问题与经济问题联系起来考察,对主张同化论的“斯金纳模式”提出挑战。
在世界层面上研究华人经济的著述也有不少,如游仲勋的《世界的华人》[14]、乔尔.科金的《部族》[15],从信息时代经济全球化角度研究华人经济在。末来亚太经济和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和前景。总之,目前国外的华人经济研究可以说是全方位多层面地展开。华人经济研究之成为”热点”,热就热在这一点上。
掌握当前华人经济研究的这一特点对开展我们的研究工作颇有帮助,首先,它帮助我们开阔视野,面向世界,从全球,区域和当地多层面,多角度观察华人经济问题;其次,视野开阔了,研究资料也就好解决了。许多人苦于无米之炊,其实,只要懂得当前国外研究的全方位多层面的特点,便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到一些新鲜的资料。
在东南亚方面,70年代,泰国大学生和青年学者曾在进步思想影响下,对泰国的企业做过一番调查,写下数十篇学位论文和调查报告,这些成果成了吉原久仁夫与泰国学者合著的《泰国企业集团概观》一书的重要资料来源,也给予末广昭后来的研究诸多启示。印尼出版的一些华人企业家的传记(主要是印尼文),也为佐藤百合研究印尼华人经济提供了丰富资料。90年代以来,新加坡学者廖建裕撰写和编辑的《华人的适应性与多样性》、《中国与海外华人》、《作为东南亚人的华人族群》、《印尼华人少数民族文化》[31],陈国贲和张齐娥合著的《出路──新加坡华裔企业家的成长》[32]以及林孝胜对陈六使、李光前、陈嘉庚等华人企业集团家族结构的个案研究都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九十年代国外华人研究述评
90年代以来国外华人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这里简要介绍东南亚华人研究方面的一些新成果并对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动向做一点分析。
一、研究热点的转移
90年代以来国外东南亚华人研究最明显的变化是研究热点的转移。
战后东南亚华人研究的热点是关于华人同化与认同问题,这一问题经过长期的争论,在1985年堪培拉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召开的“二次世界大战后东南亚华人认同变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达成若干共识。此后,人们的兴趣开始转向华人经济问题。堪培拉会议过后一年,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和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联合委员会便在泰国索可泰召开国际学术会议,探讨战后东南亚当地企业家的兴起问题。1991年,新加坡举办首届世界华商大会,探讨华人经济发展前景,到会华商多达800多人,盛况空前。1992年,毛里求斯举行世界华人会议,也以华人经济为中心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这些事实清楚地表明,进入九十个代后华人经济已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有关华人经济的著述陆续面世更证实了新的研究热点确已形成。
从学术研究本身看,1985年堪培拉会议提出多重认同的新概念使人们认识到认同过程的多重性、复杂性和长期性,认识到民族之间的隔阂只有在各民பைடு நூலகம்共同发展经济,建设国家的过程中才能逐步消除。认同问题的彻底解决不可操之过急,发展经济才是当务之急。学者们认清了这一点,转而研究经济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华人经济研究的新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