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皮下注射法在肿瘤科患者中的比较与应用

合集下载

肿瘤患者皮下注射部位的选择

肿瘤患者皮下注射部位的选择

我国每年新增肿瘤患者超过1300万人,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学的发展,医疗保险逐渐普及健全,数以万计的肿瘤患者能得到正规、系统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化疗、放疗及生物治疗。

皮下注射胸腺法新(通用名注射用胸腺肽α1)、胸腺五肽等免疫调节剂就是生物治疗的一部分。

肿瘤患者免疫功能普遍低下,所以多数可以每日皮下注射胸腺法新、胸腺五肽等免疫调节剂[1]。

皮下注射的部位包括上臂三角肌下缘、腹部、后背、大腿前侧及外侧[1]。

临床常选上臂三角肌及腹部作为注射点。

作者随机调查了100例皮下注射胸腺五肽的患者,探讨注射部位的不同对患者疼痛及是否方便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本院2011年9~11月的100例皮下注射胸腺五肽的患者,包括门诊和住院患者各50例,年龄45~65岁,肿瘤患者皮下注射部位的选择分析谢桂群(四川省人民医院肿瘤科,四川成都610072)【关键词】肿瘤;注射,皮下;注射部位;疼痛文章编号:1009-5519(2012)08-1242-02中图法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B现代医药卫生2012年4月30日第28卷第8期J Mod Med Health ,April 30,2012,Vol.28,No.8静脉给药是救治危重新生儿的一个重要手段,尤其是低体质量儿和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由于不能经口喂养,胃肠营养功能差,需要长时间的胃肠外营养。

自静脉留置针技术推广使用以来,临床上多数患儿采用头皮、上肢、下肢静脉穿刺置入留置针进行静脉输液。

而上述部位由于留置时间相对较短,且在静脉滴注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局部渗出、肿胀等现象,很难达到理想的留置效果。

采用腋下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长,不用反复多次穿刺,便于抢救用药。

现将本院新生儿科2009年5月至2011年4月对腋静脉留置针在早产儿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本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早产儿274例,胎龄28~36周,出生体质量900~2800g 。

肿瘤科中医护理常规【修订】

肿瘤科中医护理常规【修订】

肿瘤病人一般护理常规1、按内科病人护理常规。

2、给予病人心理安慰,帮助建立积极的情绪,保持乐观心态,配合治疗护理。

3、维持病人最佳营养状态:表现为摄入足够的热量,出入量平衡,皮肤弹性好。

4、肿瘤轻症患者应鼓励参加适当体力活动,晚期重症患者应卧床休息。

限制活动,防止摔伤。

5、输液时合理选择输液工具,加强巡视,严防药液外渗,如有外渗应立即处理。

6、化疗病人按护理常规护理。

7、癌痛患者按癌痛病人护理常规护理。

疾病护理常规(一)肿瘤科危重病人护理常规1、热情接待病人,护送至病床旁,需抢救应安置抢救室内,配合医生立即进行抢救。

根据病情及时给氧、吸痰,建立静脉通道,将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

紧急情况下,医生未到场,护士应采取必要的抢救护理措施,并立即报告医生。

2、如病情许可应向病人介绍病室环境,规章制度等。

3、密切观察意识、瞳孔、侧量生命体征,病情稳定后4小时侧T、P、R一次,连续测至病危停止。

特殊情况应严格遵照医嘱执行,并作好记录。

4、密切观察病情,做好抢救准备,随时了解重要脏器的功能及治疗反应与效果,及时正确得采取有效地治疗措施。

5、加强基础护理工作:(1)眼睛护理:如皮睑不能自行闭合者,可涂眼膏或覆盖油性纱布,以防角膜干燥而至溃疡、结膜炎。

(2)口腔护理:防止发生口腔炎症、口腔溃疡、口臭等。

(3)皮肤护理:做到“六勤一注意”。

即:勤观察、勤翻身、勤檫洗、勤按摩、勤更换、勤整理,注意交接班。

6、注意病人的精神、思想动态,作好心理护理防止发生意外。

7、保持各类导管通畅,如:氧气管、尿管、引流管等,妥善固定、安全放置防止扭曲、受压、堵塞、脱落,同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和导管护理。

8、确保病人安全,对谵妄、躁动和意识障碍的病人,合理使用保护具。

牙关紧闭、抽搐的病人,可用牙垫、开口器,防止舌咬伤,同时室内光线宜暗,工作人员动作要轻,避免刺激而引起抽搐。

9、昏迷病人定时翻身,以预防压疮,预防肺部并发症,同时应保证营养及水分摄入,必要时可采用鼻饲法喂食。

放射性药物两种注射法的对比研究

放射性药物两种注射法的对比研究
放射工 作 的 原 则 是 以 最 少 的 代 价 换 取 最 大 的 社 会 效 益 ,[1]核医学科的工作人员在完成诊治任务的同时 ,应努力 将本身的核辐射剂量降至最低限值 。采用两步法注射是以 生理盐水开路 ,在建立静脉通道后才接上放射性药物推注 , 因而大大缩短了操作者接触药物的时间 。目前使用的注射 器对γ射线无防护作用 ,人体受到照射的累积剂量随时间延 长而增加的 ,[2] 缩减了操作时间亦即减少了辐射量 ,符合放 射性防护原则 。 3. 2 两步法注射能保证摄入药物的剂量准确
建立静脉通道 ,再注入药物 ,用生理盐水冲管后再拔针 , 全过程用胶布固定针头 ,此操作过程能避免因反复多次穿刺 或扎穿静脉造成核素漏出于局部皮下组织的现象 ,确保摄入 剂量的准确 ,保证显象效果和图象质量 。 3. 3 两步注射法根本杜绝患者皮肤核污染
由于此法是用塑料管头皮针穿刺建立静脉通道后再接 上核素药物注入 ,吸有药物的注射器及针头无需直接接触皮 肤 ,从而可根本杜绝因驱气溅药 、反复穿刺等使药液沾于皮 肤表面造成的局部核污染现象 ,符合环境保护原则 。
综上所述 ,作者认为用建立静脉通道后再注药的两步法 进行放射性药物的注射 ,虽然操作过程增加了一个步骤 ,但 此法安全 、准确 ,符合放射性防护原则 ,是核素注射行之有效 的好方法 ,尤其适用于多次化疗后表浅静脉穿刺难度大的病 例 。而传统的直接注射法因其弊端多 ,不利于显像及防护 , 应予淘汰 。
表 1 医护人员平均接触药物时间
例数
平均接触药物时间 (s)
实验组
60
对照组
60
12. 07 ±2. 0 53. 87 ±8. 5
注 :经 t 检验 , P < 0. 001 从表 1 可见 ,医护人员在注射中平均接触药物时间 ,实

各种注射法临床运用

各种注射法临床运用

静脉注射的缺点是操 作不当可能导致静脉 炎、血栓等并发症。
注射法的临床应用
药物注射
药物注射是临床上常用的给药 方式之一
药物注射可以快速起效,适用 于紧急情况
药物注射可以避免首过效应, 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药物注射可以精确控制给药剂 量和速度,提高用药安全性
疫苗注射
01
疫苗注射是预 防疾病的重要 手段
诊断效果:诊断 注射法可以快速、 准确地诊断疾病, 为治疗提供依据
注射法的注意事项
注射部位选择
注射部位应
1 避开神经、 血管和重要 器官
选择肌肉丰
2 满、皮下脂 肪丰富的部 位
避免在关节、
3 肌腱、骨突 等部位注射
根据药物特
4 性和注射目 的选择合适 的注射部位
注射剂量控制
严格遵循医嘱,
避免剂量错误 1
注射后,观察患 4
者情况,如有异 常,及时处理
注射前核对患 者信息,确保
2 无误
3 注射过程中,密
切观察患者反应, 如有不适,及时 调整剂量
注射后护理
01
注射部位清洁: 注射后立即用 棉签按压注射 部位,防止感 染
02
避免剧烈运动: 注射后24小时 内避免剧烈运 动,防止注射 部位出血
03
观察注射反应: 注射后观察注 射部位是否有 红肿、疼痛等 反应,如有异 常及时就医
演讲人
各种注射法 临床运用20源自3-10-03目录01. 注射法的分类 02. 注射法的临床应用 03. 注射法的注意事项
注射法的分类
皮下注射
01
注射部位: 皮下组织
02
注射方法: 将药物注射 到皮下组织 中
03
适用范围: 适用于需要 缓慢吸收的 药物,如胰 岛素、疫苗 等

脐周划格定位法在肿瘤患者皮下注射胸腺肽α1中的应用

脐周划格定位法在肿瘤患者皮下注射胸腺肽α1中的应用

胸 腺肽 0 【 1 又 称迈 普 新 .是 临 床上 较 为 常用 的 免疫 调节 剂Ⅲ 。 主要 用 于肿瘤 患 者 的辅 助治 疗 该 药
缘3 0 。 ~ 4 0 o 角 皮下 注 射方 法 ( 对照组) : 后 1 2周 采 用 脐 周划 格 定位 法 ( 观察组) , 按 腹 部皮 下 注 射 表格 图 的4 4个 注射 点规 律 轮换注 射部 位 1 . 2 . 1 准备 工作 1 ) 注 射前 与 患 者进 行 沟通 . 对 2种 注 射 部位 及 注 射方 法进 行认 知教 育 。2 ) 所 用 的胸 腺肽 1 ( 成都 地 奥 九泓 制 药 厂 , 批号 : 1 3 0 3 0 7 ) 、 剂型 ( 粉针剂 ) 、 剂
这 一 问题 . 江西省人 民医院 自 2 0 1 3年 1 —1 2月 起
通 过 自身 对 照 法 . 对3 5例 肿 瘤 患 者 采 用 传 统 方 法
量( 1 . 6 mg ) 、 注射器 ( 1 mL ) 及推注速度 ( 1 0 s ) 均 相
同 。3 ) 固定 3名 护理 人员 治0  ̄ ~ 4 0 o 角. 进 针 长 度 1 0 m m; 腹部 4 5 o 角, 进针长度 1 0 mm) 及 推 注速 度 ( 1 0 s ) , 强 化注 意事项 和观察 评估 要点 。如腹 部注射

1 0 0 ・
实 用 临床 医 学 2 0 1 4年 第 1 5卷 第 1 O期
P r a c  ̄ c a l C l i n i c a l Me d i c i n e . 2 0 1 4 . V0 l 1 5 . No 1 0
脐周 划格 定 位 法在 肿 瘤 患者 皮 下 注 射 胸腺肽 1中的应 用

皮下注射

皮下注射

皮下注射皮下注射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方式,通过将药物注射到人体皮下组织中实现治疗效果。

这种方法不仅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也被许多人所熟悉和接受。

本文将介绍皮下注射的原理、适应症、操作技巧以及常见的注意事项。

皮下注射的原理是将药物注射到皮下组织的浅层,这样药物可以通过皮下血管和淋巴管循环而达到全身的治疗效果。

与其他注射方式相比,皮下注射更为温和和安全,疼痛感较小,适用范围较广。

皮下注射的适应症非常多样,主要包括不同类型的慢性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例如,在慢性疼痛治疗中,皮下注射可以准确地给予患者所需的药物剂量,提高治疗效果。

而在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治疗中,皮下注射同样是一种常见的给药途径。

进行皮下注射时,操作技巧非常重要。

首先,需要准备好所需的药物、消毒剂、注射器等。

接着,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一般常用的部位包括上臂外侧、腹壁、大腿前外侧等。

在选择注射部位时,我们要避开神经血管、淋巴结和瘢痕组织等。

然后,进行局部消毒,将消毒剂涂抹在注射部位,并用干净的纱布擦拭干净。

在进行皮下注射时,我们需要掌握正确的注射角度和深度。

一般来说,注射角度应该约为45度或90度,具体根据注射部位和注射液体的性质而定。

注射时,我们需要使用拇指和食指固定皮肤,用另一只手持注射器,以均匀的速度推入皮下组织。

注射结束后,使用纱布轻轻按压注射部位,以防止药物外渗。

在进行皮下注射时,需要特别注意一些事项,以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

首先,确认注射器中的药物是否正确,避免出现误注。

同时,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保持注射器和注射部位的干净和消毒。

此外,也要关注药物的温度和保存条件,避免因药物受热或保存不当导致其活性降低。

总之,皮下注射作为一种常见的给药方式,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了解皮下注射的原理、适应症、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我们可以更加安全和有效地进行注射操作。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和参考。

腹部时钟定位轮换皮下注射法在中晚期肿瘤患者中的应用

腹部时钟定位轮换皮下注射法在中晚期肿瘤患者中的应用

【摘 要】目的 探讨腹部时钟定位轮换皮下注射法在中晚期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9年 1月-2011年 1月 120
例 中 晚 期 肿 瘤 患 者 分 为 对 照 组 和 观 察 组 各 60例 ,观 察 组 采 用 腹 部 时 钟 定 位 轮 换 法 定 位 皮 下 注 射 部 位 ,对 照 组 则 采 用 腹 部 环 形 轮 换 法定 位注射部位 ,比较两组患者皮下 淤血 、硬结 、疼痛程度 、舒适情况 。结 果 观察组患者皮下 淤血及 硬结 阴性率高于对照组 , 疼 痛程度轻 于对照组 ,舒适度优 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 论 腹部时钟定位轮换皮 下注射法简单易行 ,实用 性 强 ,降低 了患 者注 射 局 部 不 良反 应 发 生 率 。增 加 患 者 舒 适 感 。
【关 键 词】肿瘤 ,中晚期 ;皮下注射 ;腹部 ;时钟定位 【中 图 分 类 号】R471 【文 献 标 识 码 】B 【文章 编 号 】1008—9969(2011)11B一0059—03
随着 医学 的不 断发展 .各种 细胞刺 激 因子 和 免 1.2.2 注射部 位
疫 制剂 广泛 用 于肿瘤 患 者 的治疗 中 , 由:f药物 剂 量 1.2.2.1 观 察组 观察 组 采用 时钟定 位轮 换注 射法 ,
我科 住 院 的 中晚期 非 首 程 治疗 的肿 瘤 患者 120例 。
年 龄 28~80岁 ,其 中男 性 69例 ,女性 51例 ;鼻 咽癌
52例 ,肺 癌 17例 ,乳 腺癌 2O例 ,食 道 癌 l1例 ,恶 性
淋 巴瘤 2O例 。纳 入标 准 :患者 意识 清楚 ,语 言表 达 、
良反应,增 加患 者痛 苦 ,导 致 患者 治疗 的依 从 性差…。 顺 时针方向进 行分区,共 分为 12个区域 。12 1点 区域

两种肌肉注射法的临床对比分析

两种肌肉注射法的临床对比分析
药 液 剂 量 的准 确 性 。
参 考 文 献
l 李小寒 , 尚少 梅 .基 础 护 理学 .4版 . 京 : 民卫 生 出 版 ,0 7 北 人 20 .
注 完 药 液后 , 停 5 1 拔 针 , 速 松 开 左 手 , 时 皮 肤 稍 ~ 0S 迅 此
和皮 下组 织 的位 置 还 原 。对 照组 采取 传 统 方 法 操 作 者 左 手 拇 、 指 分 开 皮肤 , 手 垂 直 进针 后 , 开 左 手 推 动 活 塞 , 示 右 松 注 入药 液 后 快 速 拔 针 。 1 3 观察 指 标 : 察 患 者 注 药 过 程 中 疼 痛 程 度 , 主 诉 疼 . 观 按 痛 的程 度 VR S法 分 为 0级 无 疼 痛 ; I级 有 疼 痛 可 忍 受 ; Ⅱ 级 疼 痛 明 显 , 能 忍 受 ; I 疼 痛 剧 烈 , 能忍 受 , 拔 针 后 不 H级 不 及 针 眼 有 无 药 液外 渗 等 。 1 4 统 计 学 处 理 : 用 S S 2 0统 计 软 件 处 理 。 . 应 P S1 . 验 , P 00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以 < .5
山西 医药 杂 志 2 1 0 O年 1 1月 第 3 9卷 第 1 1期 下 半 月 S a x d J No e e 0 0 Vo. 9 N . 1t eS c n hni Me , v mb r2 1 , 13 , o 1 h e o d
两种 肌 肉注 射法 的 临床 对 比分析
2 结 果
2 马丽锋 , 陈建 意 , 力 飞 , . 大 肌 注 射 深 度 探 索 及 护 理 对 策. 邵 等 臀
护 士 进修 杂志 , 0 4 9 5 : 9 — 9 . 2 0 , ( ) 3 63 7

超声造影剂不同注射方式检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的对比研究

超声造影剂不同注射方式检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的对比研究

·临床研究·超声造影剂不同注射方式检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的对比研究林周谊冉海涛摘要目的对比超声造影剂不同注射方式对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检出率、显影时间的影响,评估显影时间预测SLN性质的诊断价值。

方法收集于我院行麦默通微创旋切术并经病理检查确诊的乳腺癌患者40例,术前均行超声造影检查定位SLN,根据超声造影不同注射方式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试验组采取乳晕区1个位点皮下注射法,对照组采取乳晕区4个位点皮下注射法,比较两组SLN检出率及平均显影时间。

所有患者均行SLN活检,比较SLN活检阳性与阴性患者平均显影时间。

结果试验组SLN检出率为90%,平均显影时间为(1.08±1.03)min;对照组SLN检出率为85%,平均显影时间为(1.24±1.23)min,两组SLN检出率及平均显影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SLN活检阳性与阴性患者平均显影时间分别为(2.16±1.55)min、(0.76±0.53)min,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超声造影不同注射方式对SLN检出率、显影时间均无明显影响;乳腺癌SLN的超声造影显影时间可作为评估SLN转移的参考指标之一。

关键词超声检查;造影剂;注射方式;显影时间;乳腺癌;前哨淋巴结[中图法分类号]R445.1;R737.9[文献标识码]AComparative study of different injection methods of ultrasound contrast agent in detecting sentinel lymph nodes of breast cancerLIN Zhouyi,RAN HaitaoDepartment of Ultrasound,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400010,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injection methods of ultrasound contrast agent on the detection rate and arrival time of breast cancer sentinel lymph nodes(SLN),and 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enhance arrival time in predicting the nature of SLN.Methods A total of40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were diagnosed by pathologic examination after mammotome minimally invasive biopsy in our hospital were collected,and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was performed to locate SLN before operation.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different injection methods of ultrasound contrast agent,20cases of each group.Subcutaneous injection at1site in the areolar region was performe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and subcutaneous injection at4sites in the areolar region was performed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etection rate and average arrival time of SL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SLN biopsy was performed in all patients,and the average arrival time was compared between positive and negative SLN biopsy patients.Results The detection rate of SL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90%,and the average arrival time was(1.08±1.03)min.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etection rate of SLN was85%,the average arrival time was(1.24±1.23)min.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detection rate and average arrival time of SLN between the two groups.The average arrival time of SLN biopsy positive and negative patients were(2.16±1.55)min and(0.76±0.53)min,respectively,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Different injection methods of ultrasound contrast agent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detection rate and arrival time of SLN.The arrival time of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of SLN in breast cancer can be used as a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2071926)作者单位:400010重庆市,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超声科通讯作者:冉海涛,Email:近年来乳腺癌已成为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最高的疾病,占所有新发女性恶性肿瘤的30%[1-2]。

叉腰拔河式快速点击开皮法在肿瘤患者皮下注射中的应用

叉腰拔河式快速点击开皮法在肿瘤患者皮下注射中的应用

[ ] 张晓京, 1 彭军. 酸酯 类的 生物转化 及其耐 受机 制的研 硝 究进展 [ ] 中国药理学 与毒理学杂志 ,0 9 2 ( ) 3 2 J. 20 ,3 4 :1

31 5.
[ ] 孟维玲 , 2 李蕾, 张佳春. 外涂硝酸甘 油加 热敷在浅静脉 穿 刺 困难患者 中的应用[ ] 护理学杂志 ,0 6 2 (3 :0 J. 2 0 ,1 1 ) 2

促使血管扩张 , 血管充盈度 增强 , 且无过敏 反应发生 。配合局 部热敷 , 促进手背 部血 液循环 , 静脉 充盈 更加 明显 , 大 了 使 增 仔细顺 血管方向进针少许 , 使穿刺成 功率 明显提高 “J 。大多
数 患者 静脉 穿刺 前 都 存 在 一 定 的 疑 虑 及 担 忧 , 此 , 士 在 热 因 护 敷 的过 程 中要 和 患 者 进 行 恰 当 的 语 言 交 流 . 患 者 心 情 放 松 , 使
叉 腰 拔 河 式 快 速 点击 开 皮 法在 肿 瘤 患 者 皮 下 注射 中的应 用
夏桂 兰 , 万 诗
( 湖北 省肿瘤 医院
摘 要
湖 北 武 汉 4 07 ) 309
将 2 4例肿瘤 患者随机分为观 察组和对 照组各 17例 , 察组采 用叉腰 拔 河式快速 点击 开皮皮 下注射 7 3 观
硝酸甘油是一类血 管扩张剂 , 其扩血 管的作用 机理是 : 在 平滑肌及血管内皮 细胞 中产 生一 氧化 氮 , 激活鸟苷 酸环化 酶 , 增加平滑肌细 胞 内 e MP的含量 , G 激活 c MP蛋 白激 酶 , 使 G 促 ( 以扩张静脉为主) ; 敷有促 进硝 酸甘油迅 速渗 透到皮 下 … 热
肌球 蛋 白轻 链 去 磷 酸 化 , 节 平 滑 肌 收 缩 状 态 , 调 引起 血 管 扩 张 便易行 , 采用 1 %硝 酸甘油 加热 敷适用 于静 脉穿刺 困难 , 能提

不同静脉输液方式在血液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不同静脉输液方式在血液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不同静脉输液方式在血液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目的:研究探讨不同的静脉输液方式在血液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效果。

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8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静脉留置针穿刺,观察组采用经外周植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穿刺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出血情况、住院时间、静脉穿刺费用、并发症等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使用PICC穿刺对恶性血液肿瘤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可以有效减少普通留置针带来的不良反应,提高护理效果。

标签:不同静脉输液方式;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应用;护理恶性血液肿瘤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肿瘤疾病之一,一旦发病便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精神和经济压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

现在临床上治疗血液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是采用静脉化疗。

但是,不断地重复静脉穿刺会导致患者的血管受到损伤,并且会使药物外渗造成患者局部皮肤损伤,不但会使患者感到不舒服,而且不利于患者进行相关的系统治疗[2-3]。

PICC是指经外周植入中心静脉为患者进行穿刺,经腋静脉到达上腔静脉的一种静脉置管方法,它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没有生命威胁、穿刺成功率高、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等多个优点。

可以为化疗的患者提供长期的静脉输液途径及营养供给,而且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护患者的血管不受损伤,以减轻化疗给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带来的痛苦,从而提高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4]。

本文研究探讨不同的静脉输液方式在血液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80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1)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血液恶性肿瘤的诊断标准;(2)所有参加患者均未患有其他严重的内科疾病,如心、肝、肾功能不全或者衰竭等;(3)均取得所有患者和家属的知情同意,并且自愿参与此次研究;(4)排除妊娠期以及哺乳期妇女;(5)排除对化疗药物过敏者。

常用注射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存在差异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常用注射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存在差异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常用注射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存在差异的原因及应对策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常用注射技术有了诸多方面的革新。

虽然注射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却存在诸多差异。

为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痛苦,让整体护理质量有质的突破,总结分析常用注射技术在临床应用时的差异势在必行。

标签:注射技术;应用;差异;策略注射给药具有吸收快、疗效好的特点,在诊断、预防、治疗中被广泛地运用,临床中常用的注射技术包括皮内注射法、皮下注射法、肌内注射法、静脉注射法、动脉注射法。

随着人们对护理质量的要求的日益提高,护理研究人员对常用注射技术的适用性、灵活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作用、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为宗旨,不断地探索新方法,并将新方法应用于临床护理操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新方法与传统方法间存在的差异进行总结分析。

1 存在差异1.1皮肤常规消毒时消毒剂的选择目前常用的皮肤消毒剂有2%碘酊与70%乙醇、安尔碘、0.5%碘伏、喷雾型皮肤消毒液4种,四种消毒液的消毒效果不相上下,但各有特点:碘酊有一定刺激性,可刺激皮肤色素细胞分泌色素,用后皮肤上会留下暂时性色素沉着斑,用碘酊消毒皮肤后,需用酒精脱碘,该消毒液在教材中常提到,在临床中不常用;碘伏具有使用方便、安全、着色浅、不需脱碘等优点,价格低,但碘伏的干燥时间太长,且其黏度较大妨碍了胶布固定的牢固程度;安尔碘综合性能优于碘伏,一般消毒部位只需消毒一遍,干燥时间短,是一种强有效的杀菌剂[1],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喷雾型皮肤消毒液与传统消毒液比较密闭性能好,可防止消毒液被污染、挥发及浪费,但价格昂贵,在急门诊中应用较多。

1.2注射方法1.2.1皮内注射教材中要求皮内注射的进针角度为5°角,进针部位为前臂掌侧下段,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进针角度和部位的选择可以采用新方法,如进针角度,针尖斜面向上与皮肤呈45°角进针尖斜面的一半后再平行进针,将斜面完全刺入皮内再注射药物,优点是针尖斜面不易滑出,药液不外溢,成功率高,患者疼痛减轻,皮肤损伤小[2]。

皮下注射与静脉推注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效果比较

皮下注射与静脉推注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效果比较

组别 观察组(n=30) 对照组(n=30)
χ2 值 P值
完全缓解 12(40.00) 11(36.67)
表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部分缓解
稳定
13(43.33)
4(13.33)
13(43.33)
5(16.67)
进展 1(3.33) 1(3.33)
总有效率 25(83.33) 24(80.00)
硼替佐米属于人工合成的双肽基硼酸盐类似 物,具有蛋白酶抑制作用,可通过结合细胞中蛋白 酶体活性位点苏氨酸,可逆性降低蛋白酶体 26S 亚 单位的胰蛋白酶、糜蛋白酶活性,从而减少细胞 中内核转录因子 κB(NF-κB)抑制因子的降解, 抑制骨髓瘤细胞生长因子的分泌和黏附因子的表 达,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7-8],其还可提高肿瘤细胞 对细胞毒性药物的敏感性,进而增强抗肿瘤效果 [9]。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这一结果与文献报道相吻合 [10]。分析原因为皮下注 射通过皮下毛细血管吸收药物入淋巴和血液,与静 脉给药相比吸收略慢,有助于延长药物持续时间, 从而延长药物达到最大血浆浓度的时间,避免静脉 给药高浓度蓄积引起的不良反应,且皮下注射有效 时间曲线下面积与静脉给药相当,对抗肿瘤效果无 影响。
[6] 张静宜,郝淼旺,刘苍春,等 . 硼替佐米联合多柔比星脂质 体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观察 [J]. 现代肿瘤医学,2018, 26(22):3653-3655.
[7] 沈静,廖爱军,杨威,等 . 硼替佐米每周两次与每周一次治 疗初诊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J]. 中华血液学杂 志,2017,38(8):725-727.
观察组采用双侧腹部、大腿外侧皮下注射硼 替佐米治疗。两组均以 21 d 为 1 个疗程,共治疗 4 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完全缓解: 原有病灶消除,任何病理性淋巴结短轴值 <10 mm, 持续 4 周以上;部分缓解:原有病灶直径总和缩 小 >30%,且持续 4 周以上;稳定:介于部分缓解 和进展之间;进展:原有病灶直径总和增大 >20%, 直径总和绝对值增加≥ 5 mm,或出现新病灶。总 有效率 =(完全缓解 + 部分缓解)例数 / 总例数 × 100%。(2)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学 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

两种不同方式皮下注射胰岛素对减轻疼痛的效果观察

两种不同方式皮下注射胰岛素对减轻疼痛的效果观察

实验设计
随机分组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传统 皮下注射组和胰岛素笔注 射组,每组人数相等。
盲法实验
确保实验过程中研究对象 和评估者都不知道分组情 况,以减少主观因素的影 响。
重复实验
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多次实 验,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 靠性。
03
研究结果
实验组一(传统皮下注射)结果
疼痛程度较高
根据患者反馈,传统皮下注射胰岛素 后,疼痛感较为明显,持续时间较长 。
讨论
疼痛对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疼痛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还对其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减轻疼痛对于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选择合适的注射方式对于减轻糖尿病患者疼痛具有重要意 义。
未来研究方向
虽然本研究发现新型无痛注射方式在减轻疼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其长期效果和安 全性。此外,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病程等患者群体的研究也需要进一步开展,以更好地了解不同人群对不同注 射方式的反应和需求。
04
讨论和结论
讨论
• 两种不同方式皮下注射胰岛素对减轻疼痛的效果观察:这项研究旨在探讨两种不同方式皮下注射胰岛素对减轻疼痛的效果 。通过对比传统注射方式和新型无痛注射方式,我们发现新型无痛注射方式在减轻疼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这可能与新型 无痛注射方式采用先进的注射技术,如微针注射、超声波辅助注射等,能够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和损伤有关。同时,新型无 痛注射方式还具有操作简便、易于掌握等优点,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更加舒适和便捷的治疗选择。
结论
• 两种不同方式皮下注射胰岛素对减轻疼痛的效果观察:本研究 表明,新型无痛注射方式在减轻糖尿病患者疼痛方面具有显著 优势,且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因此,推荐糖尿病患者采用新 型无痛注射方式进行治疗。同时,对于传统注射方式带来的疼 痛问题,也需要关注并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Leabharlann 5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不同注射方案对比分析

不同注射方案对比分析

不同注射方案对比分析
在临床应用中,医生常常需要根据不同病情选择不同的注射方案。

注射方案的选择不仅需要考虑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还需要考虑药物的药理特点和疗效。

下面将对不同注射方案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根据注射的深度不同,注射方案可以分为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

皮下注射可以快速吸收药物,并且对患者的痛苦和创伤较小,适用于注射剂量较小的药物。

肌肉注射需要药物慢慢吸收,适用于注射剂量较大的药物。

其次,根据注射速度不同,注射方案可以分为快速注射和慢速注射。

快速注射适用于药物需要快速发挥作用的情况,如急救药物。

慢速注射适用于药物需要缓慢释放的情况,如长效药物。

此外,根据注射部位不同,注射方案可以分为静脉注射和肌肉注射。

静脉注射可以快速将药物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适用于药物需要迅速起效的情况。

肌肉注射可以将药物慢慢释放到体内,适用于需要持续作用的药物。

最后,根据注射器具不同,注射方案可以分为手动注射和自动注射。

手动注射需要医生手持注射器进行注射,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反应进行调整。

自动注射使用注射泵进行注射,可以控制注射速度和剂量,减少医生的操作和误差。

综上所述,不同注射方案各有优缺点,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药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案。

不同的注射方案可以提
供不同的注射速度和深度,以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

同时,不同注射方案也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创伤,提高治疗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还需要考虑患者的意愿和合作程度,以确保注射方案的成功实施。

研究改良皮下注射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效果

研究改良皮下注射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效果

研究改良皮下注射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效果区准珠【摘要】目的探究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实施改良皮下注射硼替佐米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两组均行硼替佐米治疗,对照组行常规皮下注射,观察组行改良皮下注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注射局部不良反应情况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VAS评分(3.02±0.2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11±0.4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57.89%,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8.4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6.8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具有良好疗效,改良皮下注射方法可有效减轻患者注射痛苦,降低注射局部不良反应,安全性更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19(013)008【总页数】3页(P103-105)【关键词】改良皮下注射;硼替佐米;多发性骨髓瘤;不良反应【作者】区准珠【作者单位】529000 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正文语种】中文多发性骨髓瘤属于B 细胞淋巴瘤之一, 患者多伴有肾脏损伤、溶骨性损伤或感染等多种并发症, 对其健康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硼替佐米是当前临床中治疗该疾病的常用药, 其给药方式多为皮下注射或静脉给药, 临床研究结果表明[1, 2], 皮下注射方法的安全性相比静脉给药更高。

但是硼替佐米属于化疗药物, 常规皮下注射给药局部损伤率较高,为此本院针对常规皮下注射方法进行了改良, 本次择取19 例患者实施改良皮下注射治疗以探究其应用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择取2017 年1 月~2018 年6 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38 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 根据其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19 例。

门诊两种不同输液方式的效果比较

门诊两种不同输液方式的效果比较

门诊两种不同输液方式的效果比较输液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它可以通过静脉输液、皮下输液等方式将药物或生理盐水等液体注入体内,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其中门诊常见的两种不同输液方式分别是静脉输液和皮下输液。

那么这两种方式的效果有何差异呢?下面我们就来进行比较。

静脉输液是将药物或生理盐水等液体注射入人体的静脉中进行输送的一种方法。

它的优点是输液速度快,能够迅速将药物输送到病人的体内,起效快。

静脉输液还具有药物浓度调整方便、药物可及性高、对于药物过敏反应可以迅速停用等优点。

静脉输液的缺点主要有两个方面。

静脉输液需要把针头插入静脉血管中,对护士和病人都有一定的操作难度,尤其是对于小儿或老年患者来说。

插针操作不当可能会造成血管损伤或淤血,导致输液效果不理想。

由于静脉输液是将药物或液体直接注入血液中,一旦进入血液循环,就很难再进行调整或逆转。

在静脉输液中,注射剂量和药物浓度的准确性非常重要。

皮下输液是将药物或生理盐水等液体注射在皮下组织中进行吸收的方法。

皮下组织下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络,可以使液体在体内均匀分布,吸收迅速。

皮下输液的优点是操作简便,不需要插入静脉,无需专业护理人员操作,病人也可以自行进行。

皮下组织的含水量相对较多,在输液的过程中,可以逐渐释放药物或液体,持续起效,更加稳定。

皮下输液的缺点是药物吸收速度较慢。

相较于静脉输液,皮下输液的吸收速度要慢很多,需要经过皮下组织的毛细血管到达血液循环,因此起效时间会比较长。

皮下组织容积较小,皮下输液注入的液体量也有一定限制。

综合比较,静脉输液和皮下输液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和局限性。

静脉输液适用于迅速起效和需要快速输液的情况,如急性疼痛、高热、严重脱水等。

而皮下输液适用于需要长时间持续输液、长期治疗或疼痛病情,如慢性疼痛、营养支持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具体使用哪种方式还需根据病情、药物特性、患者情况和医生的判断来决定,必须根据医生的指导和护士的操作进行。

吉粒芬和惠尔血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成本-效果分析

吉粒芬和惠尔血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成本-效果分析

吉粒芬和惠尔血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成本-效果分析胡毅桦;朱婉贞【摘要】目的对吉粒芬和惠尔血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进行成本-效果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用此疗法的96例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使用药品不同将其分为两组,A组给予吉粒芬2~3 μg/kg皮下注射,B组给予惠尔血2~3 μg/kg皮下注射,每日1次,均连续用药2~8 d,分别计算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总成本,并计算成本-效果比.结果疗程结束后,A组和B组的药物治疗成本分别为876.90元和3181.83元(P<0.05),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4.55%和97.56%,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55%和12.20%(P>0.05),成本-效果比分别为9.27和32.61.结论吉粒芬的成本-效果比优于惠尔血,为较佳的治疗方案.【期刊名称】《中国药业》【年(卷),期】2010(019)021【总页数】2页(P39-40)【关键词】吉粒芬;惠尔血;白细胞减少;成本-效果分析【作者】胡毅桦;朱婉贞【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市人民医院,浙江,衢州,324000;浙江省衢州市人民医院,浙江,衢州,32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07.7%R969.3%R973+.4药物化疗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各种恶性肿瘤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但其对骨髓的毒性反应及由此造成的白细胞下降已成为能否提高疗效的关键[1]。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对化疗所致的粒细胞减少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并能缩短粒细胞持续降低的时间及减少粒细胞降低的幅度。

为了更好地完成化疗周期,我院采用rhG-CSF作为肿瘤化疗期间的升白药物,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为了探索经济实用的方法,体现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笔者应用药物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对本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96例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应用rhG-CSF升白治疗的方案进行了成本-效果分析,现报道如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摘 要】 目的
探讨 两种不 同皮下注射法对高干病房老年 肿瘤患者疼 痛 的影响 , 增加 老年 患者注射 时 的舒 适度。方法
选择 2 0 1 3年 3~1 2月在我科化疗 期 间出现 骨髓 抑制需要进行皮 下注射治疗 的老年 患者 1 2 7例 , 患者按照单双月分 为对照 组( n= 6 8 ) 和试 验组( n: 5 9 ) , 对 照组采用 常规皮下注射方法 , 试 验组 予旋转式皮 下注射法 , 评定 患者患者疼 痛 自评分数及 满意度 情况 , 比较其 差异 性。结果 论 试 验组患者疼痛评分及 临床满意度 指标优 于对照组 ( P<0 . 0 1 ) , 具有统 计学差 异。结 旋转式皮下注射法能减轻老年 肿瘤 患者 疼痛 , 增加舒适度 。
物常见副反应及疼痛相 关知识。
1 . 2 . 2 对照 组行 常 规皮 下注 射 法。选 择 注射 部 位 : 上 臂、 股外侧 、 腹部 。操作者 左手绷 紧患 者皮 肤 , 右手 持注 射器
注射 回抽无 回血后先 缓慢 注射 0 . 3 m l 后再 转动 针尖 , 针尖 顺 时针或逆 时针方 向缓 慢转 动 , l r n l 药液以 4点方位 、 总量 的 1 /
4左 右 缓 慢 推 注 , 注 射 完 毕 询 问患 者 感 受 , 清理 用 物 。
理结果 ) 包括 : 非小 细胞 肺癌 、 胃癌 、 平滑肌 肉瘤 、 结肠癌 、 前列 腺癌 等。为减少注射器及针头等 因素对患者造成 注射疼痛影 响,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 抗癌药 物急性 及亚 急性毒 性反应 分度
I 关键 词】 皮 下注射 益 比奥 老 年
疼痛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4 8 6 0 . 2 0 1 4 . 0 5 . 0 6 0
皮下注射在 临床 运用广 泛 , 在肿瘤 科经 常用 于化疗 药物 常见毒性反应——骨髓抑 制后 的临床 治疗 , 保 证肿瘤 科 老年 患者化疗顺利进行具 有重 大意义 , 是保 证临 床治疗 的重要 手 段 。但 9 0 %老年患者反 映注射时疼痛 或难 以忍 受 , 不 舒适 感或影 响 日常生 活工作 , 也逐渐成 为影 响护理的主要 因素 , 因 此减轻皮下注射相关疼痛 或降低不舒适感受非常重要 。我科
患者在年龄、 文 化 程度 等 一 般 资 料 上无 统 计 学 意 义 (P>
0 . 0 5 ) 。 1 . 2 方 法
表 1 两 组 患者 疼 痛 评 分 及 满 意 度 比 较 ( ±s )
1 . 2 . 1 两组患者每周均进行 常见化疗副反应 知识讲解 、
自我防护及健康管理小措施 、 注射相关知识宣教 , 并行 注射疼 痛评分 电子化信息 录入 。护 士站 展示 架及橱窗 内提供化 疗药
录入 。2 2操 作 流 程 : 快 速 注射 入皮 下组 织后 回抽无 血 液 , 左 手推注药液 , 右 手 食 指 固定 针 栓 并 缓 慢 转 动 针 筒 。注 意 事 项 :
骨髓抑制需要进 行皮下注射治 疗 的老年患 者 1 2 7例 , 年龄 6 2

8 7岁 ; 病程平均 2 . 7年 。原 发 疾 病 种 类 ( 按 临床 诊断 或病
2 .结 果
及 无法跟踪的患者 ; 已知对 益 比奥 的任何 成分及 化学 结构类
似药物有过敏史 ; 有 严 重 内 分 泌 疾 病 或 脑 部 转 移 患 者 。所 有 患 者 按 照 单 双 月 分 为 对 照组 ( n= 6 8 ) 和试验组 ( n= 5 9 ) , 两 组
统 计学方 法应 用 S P S S 1 1 . 5软 件 包
实 行 旋 转 式 皮下 注 射 法 后 取 得 满 意 效 果 , 现介绍如下 。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 1 材料 选择 2 0 1 3年 3~1 2月 在 我 科 化疗 期 间 出现
针头的 1 / 2~ 2 / 3 , 过瘦患者 注射 时捏起注 射部位 。抽 吸无 回 血, 即可推 注药液 。注射 完毕 , 用 消毒棉 签轻按 针刺 处 , 快速 拔针 , 清理 用物 。注射时注意 两快一 慢 : 穿刺及 拔针 时快 , 推
《 中 国 老 年 保 健医 学 》 杂志2 0 1 4 年第l 2 卷第5 期
・护
理 ・
两 种 不 同皮下 注 射 法在 肿 瘤 科 患者 中 的 比较 与 应用
邹 密 王 超 王 容 沈 阳
综合 科 1 0楼 4 3 0 0 3 0
作者单位 : 华 中科 技 大 学 同济 医 学 院 附属 同济 医 院
注药液时慢 。 1 . 2 . 3 试验组患者行 旋转式 皮下注 射。1 1注 射 人 员 组
编: 由等级 护士 或 N 3级进行 操作 。护理专 家作为 实际指 导者主要负责对所有 护士进 行规范 化旋转 式皮下 注射 培训 , 讲解其 目的及意 义 , 操作流程及反馈 ; 整个流程的电子化信 息
标 准选 取 血 红 蛋 白低 于 8 0 L需 进 行 升 红 细 胞 治 疗 的 患 者 ,
1 . 3 观察 指标 ① 局部疼痛评估 , 采取视觉模拟评 分
法( V S A) 评定疼痛 , 游动标尺两端分别为 0—1 0分 , 表示无 痛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 素益 比奥 ( r h — E P O) , 1 m l / 支, 一 体式 包装 。
排除标准 : 肿瘤性 疼痛控制不 良, 评分 > 3分 ; 烦躁 、 精 神 异 常
至难 以忍受 的疼痛。 由患 者根据 自己体 验疼痛 的程 度 , 标出
其 所属范围 , 注射护 士做好 电子 系统记 录。② 患者 依据 注射 时疼痛感 觉进行的满意度评价 。评定对照组和试验组 患者疼
痛及满意度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 1 . 4 统计 学方 法 进 行统计学分析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