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2[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语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原文及赏析《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原文:那一天,阳光明媚,山清水秀。

在杭州的一家医院里,躺着一位身患白血病的小男孩,他的名字叫小钱。

就在这一天,台湾的花莲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震。

一座座房屋倒塌了,一条条道路断裂了,一片片田地变成了废墟。

人们在惊恐中寻找着自己的亲人。

在这混乱的时刻,一位青年志愿者冒着生命危险,冲进即将倒塌的房屋,救出了一个小女孩。

他就是李博士。

然而,李博士的心中还牵挂着另一个生命。

他知道,在海峡对岸的杭州,有一个与他配型成功的小钱,正在等待着他的骨髓。

于是,李博士决定立即飞往杭州。

飞机在剧烈的震动中起飞,穿过乌云,飞越海峡。

此时的小钱,脸色苍白,身体虚弱。

他的生命就像一支即将熄灭的蜡烛,需要新的火种来点燃。

终于,李博士的骨髓送到了医院。

手术开始了,一时间,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手术室里。

这是一场生命的接力赛,这是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手术成功了,小钱得救了。

他的脸上重新焕发出健康的红润,他的眼睛里闪烁着生命的光芒。

这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它连接着两岸人民的心,传递着人间的真爱。

赏析:《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以真实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文章通过描绘李博士在地震后的危险环境中,仍不忘救助海峡对岸的小钱,展现了人性的伟大和无私。

课文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和细腻的人物刻画,让读者深深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宝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险救人,体现了他的崇高医德和人道主义精神,同时也揭示了人类社会互助互爱的本质。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寓意深远。

它不仅象征着李博士和小钱之间生命的连接,也象征着两岸人民之间的深厚情感和紧密联系。

这座生命桥超越了地理、政治的界限,传递了人间的真爱和希望。

总的来说,《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和人文关怀的课文,它引导孩子们珍视生命,尊重他人,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同时也深化了他们对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认识和理解。

仁怀市第二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2新人教版

仁怀市第二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2新人教版
师:(播放课件:一组表现幸福生活的画面)看了这些画面,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到他们非常幸福!
生:我感到我们的生活非常快乐!
师:是的,在大街上,在公园里,在商场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幕幕温馨的画面。但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并不是每一个中国孩子都有这样的幸福,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聆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吧!(板书课题: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2.由题质疑,激发感情。
学生齐读课文题目,再读.
师:读题——《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这个“中国孩子”是谁?
生:他发出什么呼声?
生:为什么会发出这一呼声?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这些问题提得很好!请同学们大声读读课文,先把生字读正确、把语句读通顺,然后从中找一找答案,相信这些问题不会难住你们的。
课时目标
1.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挚情感.
2.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重点难点
1.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4。朗读背诵全段。
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小作文:以小钱的名义,给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李博士写一封感谢信,表达你对李博士和那位青年的感激之情,表达两岸骨肉的血脉亲情。
第四组 13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7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执行、维护、给予、素质、沉浸、凯旋、遗体、硕士、贡献、圣坛、威胁、呼吁、妻子、充满"等词语.
经过两岸同胞的全力救助,小钱终于 。
,终于·
b.完成练笔(或填空)之后,说说自己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和精品教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和精品教案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本解读本课所在的这组教材以“人间真情”为专题,本文用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感人故事: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大陆青年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仔细研读,会心感悟,通过人物的行为,体会人物的心情,体会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从而深深地为台湾同胞无私的大爱所感动,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二、学情分析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白血病”、“地震”、“骨髓移植”都是平时甚少涉足的领域,因关注不够,积累不多,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就文本而文本,不能真正“发乎于情”。

因此,教学时应设置一些情景,辅以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以使学生真正为人物的行为所感动,做到以读激情,以情促写,以写抒情,让读写与情感相携共生。

三、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苍白、红润、移植、谈何容易、幸运、台湾、袭击、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暂停、骨肉同胞、血脉亲情”等词语。

2、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四、设计理念阅读教学应以理解内容,领悟情感为经线,以读写训练为纬线,使语言形式的领悟、表达与内容的感悟、情感的体验相互交融,以读激情,以情促写,以写抒情,实现读写与情感的相携共生。

五、课前准备:学生:课前搜集有关白血病、骨髓移植等方面资料,为理解课文内容作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李政道博士、小钱、台湾青年、台湾花莲慈济医院、1999年9月21日台湾地震情况。

阅读《生命20小时》以及《爱的教育》书籍。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知道我国最大的海峡在哪里吗?(课件出示——台湾海峡)师介绍:台湾海峡连接祖国大陆和台湾岛,平均距离300多千米。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1课文讲述是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__同胞冒着生命危险救助小钱这样的一个感人的故事。

课文用动情的语调,描绘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一家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于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__花莲的慈济医院里。

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__青年的骨髓。

因此,在教材的处理上,我就是以两个两景来切割,今天执教的是第二课时,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台__青年和李博士等医护人员在余震中抽取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由此体会李博士和台__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1.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__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基本设计思路:一、沟通课堂内外,拓展文本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对于四年级的同学而言,在平时的生活中,对于地震没有直接的生活体验,缺乏具体直观的感受。

因此,教师就有意识地补充地震时房倒屋塌,人员伤亡的课外资料,旨在充分利用这些语文学习的资源,引导学生在大语文的背景下学习语文,那一幅幅悲惨的画面,一个个具体可感的数据,激荡着学生的心灵,学生对台__青年和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险救助伤员有更深刻的体会。

又如:结合“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一句的理解,补充李博士当天的工作时间表,请同学们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将抽象的语言化为一连串具体的数据呈现的学生面前,学生对于李博士和医护人员不辞辛劳有了更直接的感受。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案《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案《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准备:师:课件(背景音乐、李政道博士的图片、课文片断、句子要空两格等)生:搜集资料(白血病、骨髓移植、台湾、李政道博士)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生: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出示句子: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昨天,我们认识了杭州的小钱,知道十八岁的他患了俗称“血癌”的白血病,18岁应该是花一样美好的年龄;应该是编织梦想,放飞希望的年龄。

但是现在的小钱不能去(球场上奔跑追逐),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也不能(尽情浏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更不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还是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重新绽放。

但是小钱又是幸运的,出示句子: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有适合骨髓的人。

(齐读)我们知道最后小钱得救了,他得到了重生,生命之花又一次娇艳地绽放。

二、深入阅读3——7段这节课,让我们把目光切换到宝岛台湾,去感受这场跨越海峡的救助。

(出示自学要求)自由朗读课文3--6自然段,边读文章边想画面,看看哪些文字感动了你的心,画出来,多读几遍。

师:听了同学们读的这些感人的句子,我们的眼前仿佛也浮现出了这感人的一幕幕。

其中,有这样一个画面显得特别清晰,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这个画面上。

出示句子: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谁能来读一读?请你来。

师:句子中那位青年指的是──台湾青年。

杭州的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无奈,是等待。

那台湾青年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呢?到课文中去找一找有关句子并体会。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2课时)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2课时)
4、骨髓的保质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青年的骨髓出发了。
10:20 李博士从花莲飞往台北
14:15 由台北抵达香港后,立即飞往上海
16:45 飞机在上海降落
20:50 李博士直奔杭州
22:15 李博士乘坐的救护车开进了杭州的医院
22:50 骨髓移植手术开始
小 钱 捐献骨髓 同 胞
患白血病 余震中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3~7自然段,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第二天凌晨2:00 手术顺利完成
第六自然段有个词语表达了李博士没有休息?(连夜)
5、是什么架起了这座生命桥?(爱心)
6、齐读第7自然段。
7、结束语。
五、练习反馈
我们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献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杭 州 台 湾
三、交流展示
1、课文3~6自然段说了一回什么事?
2、学生谈谈哪些地方让自己感动?
四、点拨领悟
1、出示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再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小钱那满怀希望的期待。)
2、配乐朗读第二自然段。
3、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 )
教学难点:
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准备过程: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语文教案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语文教案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语文教案《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品读文中的关键词语,读中感悟、体会作者流露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透过读和想象。

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们高尚的精神品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重难点、关键1重点: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

2难点: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关键: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品读、想象画面,走进人物的内心,从而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 师导:同学们,大家都知道这是一片海峡,但你们可否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着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

今天,老师带大家走进跨越茫茫海峡的生命桥。

2 板书课题,学生质疑学生:这里的生命桥指什么?学生:是什么使生命桥跨越茫茫海峡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 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1)指名读词语,其他正音,教师强调前鼻音,后鼻音的认读。

(2)指名反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师适时板书。

(课文主要讲了大陆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

)3 教师小结:同学们,抓住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时间以及关键词就可以把故事说完整说具体。

4 师导:是呀,同学们,课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那么,对于课文中那些感人至深的。

部分,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尤其是那些能够使我们为之一动的词语或句子,我们更应该把它们画下来。

细细品读,把读后的感受用一两个词概括出来,写在文中的空白处。

三默读感人部分,体会人物精神1 学生默读3-5自然段,找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说说感动原因。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_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_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作者:韦泽琅来源:《教育观察·中旬》2013年第04期[作者简介]韦泽琅(1981—),女,广西来宾人,本科,广西来宾市祥和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HTH]一、设计理念[HT]1.重视朗读,在多种方式的朗读训练中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以理解内容、领悟情感为经,以读写训练为纬,实现读写与情感的相携共生。

[HTH]二、课时教学目标[HT]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李博士与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2.凭借文中的关键词句,品味表达效果,读写结合,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HTH]三、教学重、难点[HT]凭借文中的关键词句,品味表达效果,读写结合,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HTH]四、教学流程[HT](一)关注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全班齐读课题。

2.复习文中的关键词语:白血病余震捐献骨髓得救。

3.运用上面关键词语组成一两句话,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4.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写事的文章一般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即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这篇课文,事情的起因是什么?哪几段写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呢?5.小结。

(二)关注事情起因,学习文章开头的写法,品味语言的生动性(学习1—2段)1.品读文章开头的写法(学习第1段)。

(1)作者是怎样写文章开头的?(出示第1段)1999年9月22日,早晨7时30分……(2)指名读。

(3)文章开头就一句话,交代了什么?(时间)如果把“早晨7时30分”去掉行不行?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小钱生命垂危,时间紧迫)(4)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开头还运用了反衬的写作手法。

(5)小结。

2.品味语言的生动性(学习第2段)(1)这篇课文语言非常生动,请同学们自由大声朗读第2段,边读边找边划你认为写得特别生动的句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二课时)【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学科:学生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1)初读课文理解大意(2)利用网络查找李博士的资料【教学课题】使学生感受李博士与台湾青年那种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同时也更加深刻体现了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的血脉亲情。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品词析句,感悟作者的叙述特点和表达感情的方法,内化、积累课文中的经典语言和表达方法。

【教材分析】《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义务教育课程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专题栏的一篇课文。

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二是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震资料,音乐,李博士的照片及行程安排等)【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

教师利用电教手段或通过用图画创设多种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利用插图来想象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

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朗读。

文章真实感人,情感丰富而真挚,在教学中指导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累。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走过生命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有一种桥是用爱心、用骨髓建造的,今天我们要一起用心了解这座桥。

这座生命桥是怎样建起来的呢?我们一起去课文寻找答案。

一、找骨髓(十分不易)(1)课件出示句子“这个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第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

第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

第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ng)州市,桂树还没有开花,晨风中已经飘来甜丝丝的香气。

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huàn)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diāo)零的含苞(bāo)的花朵,唯有骨髓(suǐ)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zhàn)放。

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

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

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zhǎn)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在同一时刻,海峡彼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骨髓移植专家李博
来抽取骨髓。

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xí)击了台湾地区。

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

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huái)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

此时此刻,跑到空旷(kuàng)的地方才比较安全。

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zàn)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qū)里涓涓流出……
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

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
骨髓移植手术。

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颂扬“人间真情”专题中的一篇,它讲述的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字里行间包含着人与人美好的情感,包含着台湾和大陆同胞之间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能够通过这样一篇课文的教导,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人间真爱,感受到两岸亲情,在他们心中埋下善的种子,植入爱的幼苗。

我想,这应该是语文课的骄傲,应该是语文教师的骄傲,这也就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体现!课标要求语文课堂要能通过听、说、读、写等一系列语文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技能的提升,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和发展语言。

那怎样才能把这些落到实处呢?我认为在课堂上,应以发展学生的语言为出发点,来组织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

因为每一个语言符号表现着一种思维,承载着一种思想,蕴含着一种情感,对语言的理解就是对思维的训练,对语言的积累就是对思想的传承,对语言的运用就是情感的传递。

比如:课堂中引导学生理解“辗转”这个词语的过程,既是对学生想象思维的训练,又引导学生经历了理解积累感悟的过程,学习了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方法,同时韩让学生感悟到寻找适合移植的骨髓多么艰难,就为后面阅读理解时情感的体验埋下了伏笔。

在交流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博大爱心的感受中,我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作用,让学生学得更有实效。

如点拨学生默读感悟的方法,还有配乐朗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再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情感体验迁移到对台湾青年内心世界的想象中去,通过运用恰当的词语练习说话表达出来,以及通过补充材料来引导学生自主的理解“奔波”“连夜”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等等,这些都是教师主导性的体现。

这一切让我体会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的快乐,扎扎实实为学得充实!《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车宁。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设计一、教材简析:《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情致淳厚感人,以“爱”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静心品味语言,进一步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情动作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方法,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体会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教学中重课文朗读、重情感感悟、重语言实践,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汉字。

正确读写“凋零、骨髓、空旷、移植、袭击、绽放、辗转、余震、含苞、暂停、间隔、同胞”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地高尚品质,感受两岸人民血脉亲情。

教学重点: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感悟台湾青年和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难点:想象两岸的不同场景,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是有情感体验的孩子,他们的体验和感悟还处于自发的朦胧状态。

激发他们潜在的情感,以利于理解课文内容及“生命桥”的深层含义。

因此本课教学尽量丰富的教学资源,采用综合性学习手段,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情景创设策略:自读感悟,自主探究,以文本为出发点,并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借助网络和多媒体资源,让学生了解海峡两岸的相关知识,通过看图和上网查资料丰富与台湾相关的知识,丰富本课教学资源。

从而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2、自主学习策略: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借助阅读资料自主读书,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学习目标:知识、能力方面:认识8个生字,读准并理解“绽放、凋零、含苞、暂停、骨髓、间隔、慈济医院、辗转”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方面:正确流利用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重点难点: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案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学生:读熟课文,查找“凋零”“辗转”的意思,“慈济医院”“白血病”的资料,找出感动自己的语句。

课前交流:今天上午我们已经见过面了,我来XX小学,还记得我姓什么吗?我是第二次来到我们XX小学,因为不熟悉道路,上午第一次来时,老师费了不少周折,询问路人才来到这里,我想啊如果,在老师的学校和你们学校之间架一座大桥,让老师直接通过这座桥来,你有什么想法?(出示地图),你们看,就是这幅祖国的版图,这里有一座美丽的城市杭州,这里是祖国的宝岛台湾,在他们之间不仅隔着千山万水,还隔着一座茫茫的海峡,在它们之间架一座跨海大桥,怎么样?好了,关于桥的话题,我们就先说到这儿,大家准备好我们来上一节语文课。

准备好了吗?上课!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质疑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2课,齐读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看到课题,你想说点什么?(学生质疑)是啊,生命桥指的是什么?它靠什么跨越了茫茫的海峡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走进一个真实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理清脉络,把握主要内容。

1.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词语你都会读了吗?2.(出示词语:绽放、凋零、含苞、暂停、骨髓、间隔、慈济医院、辗转)请大家看屏幕上的词语,自由读一遍,看看哪个词语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生自由读,指名:你想提醒哪个词语?)A“凋零”。

一起读,“凋零”是什么意思?草木枯萎,花儿凋谢。

屏幕上有个词的意思正好和它相反,绽放。

还有一个跟花有关系的词,是——含苞。

(出示句子)在课文中的句子里,这三个词语还是在形容花吗?快速读一读这句话,看看它们分别指的是什么了?(自由读,回答。

)师相机介绍“白血病”的资料:白血病俗称"血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血液病,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只有进行骨髓移植,但是要找到配型相同的骨髓是非常不易的。

C剩下的词语你能读准么?“暂停、骨髓、间隔、慈济医院”这里有一个多音字是“间隔”的“间”,要读第四声,齐读。

谁知道“慈济医院”,指生介绍:慈济医院,位于台湾花莲市,是目前亚洲最大的骨髓捐赠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华人骨髓资料库。

B“辗转”,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吗?你查了字典,字典上怎么解释的?(生读解释)查字典理解词语是个好方法,你很会学习。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读课文理解这个词语。

大家看,辗转这个词语出现在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里。

(出示第三句)不过,要理解“辗转”的意思,只读这一句话不行,我们得先读懂它前面的两句话,(出示前两句)。

谁先来读前两个句子,(指名)大家看看这两句话都是在说什么?(生读)是呀!十万人,茫茫人海呀,才有可能找到几个有适合骨髓的人?一个。

十万分之一呀!而且还是有可能,不确定啊!真是谈何容易!想象一下,医生可能曾经在哪些人当中为这个患了白血病的青年寻找过适合移植的骨髓?找到了吗?还可能在哪些人当中找过?找到了吗?在他的家乡杭州找到了吗?在祖国大陆找到了吗?最后,在哪里找到了?像这样的寻找过程,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辗转。

3.词语都会读了,课文你能读熟练吗?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谁来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生叙述的过程中,课件出示:“杭州小钱白血病台湾同胞余震中捐献骨髓”。

我们把这些词语连成一句话,看看能不能把故事内容说得明白又完整?)5.课文讲的就是这样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

这个故事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呢?三、细读课文谈感受,指导朗读感受深的语句。

1.看起来,台湾同胞冒着地震的危险捐献骨髓的那一幕,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就是课文的第3、4、5自然段的内容。

同学们,对于感人至深的文字,我们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尤其是让我们心中一动的词语和句子,我们最好画下来,再联系课文的其他内容去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感动我们的不仅仅是词语表面的意思。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三个段落,看看青年和李博士的哪些做法最让你感动,把最让你感动的语句画下来,反复读一读,你能体会到什么,一会儿我们交流。

2.默读画语句,小组交流。

3.指名交流:好,同学们读得这样认真,让老师很感动。

谁愿意先来交流。

A 交流第四自然段语句“在这场灾难中……不清楚。

期待着他的骨髓。

”1.指名交流。

2.评价:你能把两句话的内容联系起来体会,真会读书!对于这两个句子,还有不同的体会嘛?再指名交流。

3.评价:这位同学更了不起,能联系自己体会到台湾青年的精神。

4.(出示句子第四自然段)看看台湾青年冒着地震的危险,离开自己的家人,躺在病床上,心里想着什么?他虽然静静的躺在病床上,心里一定是极不平静的,他会牵挂自己的家人。

但是,他想得更多的是——看这句话(课件出示“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自己的骨髓。

”)(指生读)5.那么,台湾青年心里想着的,小钱期待的,是怎样的希望呢?我们一起去感受小钱那满怀着希望的期待。

(音乐起,教师深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6.听老师读了这段话时,你心里都有什么感受?你是个有同情心的孩子!你的心地真善良!你在为小钱着急呢!你希望小钱的生命之花绽放,我感受到了你那颗纯真的心!是的,小钱是幸运的,他在台湾找到的这个人即使是在地震的危急时刻,心里想着的依然,读书,女同学读刚才的那个句子,“但是,他知道”接下去“在海峡的……”7.请大家看这段话里这些红色的词语(苍白、红润、凋零、绽放),你能不能用上一个或几个,说一说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的生命出现什么样的希望呢?(屏幕: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台湾青年想着一个生命康复的希望,多么善良的心啊!多么博大的爱心啊!联系课文前面的内容,我们已经走进了台湾青年的内心世界!现在再读这句话,(男同学读)感动我们的正是这颗善良的心,这份博大的爱!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书,用你们的朗读感动自己的同时,也能感动在座的每一个人,齐读。

B交流表现李博士高尚品质的语句。

1.你们用朗读表现出台湾青年美好的心灵,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老师。

谁画了描写李博士的地方,体会到了什么呢?(指名朗读、交流。

“沉着”句。

谈体会。

)2.评价:他抓住“沉着”这个词语来体会,会读书!还有谁也画了这句话?3.评价:发现了吗,她把整个第五自然段的内容都联系起来了,在体会李博士的沉着,她是在用心读书。

(板书:沉着)来,我们像她这样把整个第五自然段的句子都联系起来体会这个“沉着”:他在什么情况下还这样沉着?读哪一句话(指名)。

余震都能使针头都从肌肤里脱落出来,多么突然啊!哪个词语是突然的意思?强调这个词,谁再来读一遍(指名)。

想象一下,当时手术室里可能还有什么东西在摇晃?这么危险的时刻,李博士怎样地站在病床旁?(沉着地)继续读书,此时此刻,跑到哪里才比较安全?读哪一句?(指名)。

手术室是空旷的地方吗?可李博士却怎样地站在那充满危险的地方?(沉着地)“此时此刻”,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可能在想些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师:难道同学们认为“余震”是件小事?(余震虽然这么强烈,甚至有生命危险,可他们心中,只想着小钱,所以觉得是“小事”!)师:那么,“此时此刻”指什么样的时刻呢?出示: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引读:此时此刻,大地震刚过,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危险时时威胁着他们。

生:——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引读:此时此刻,小钱静静地躺在杭州医院的病床上焦急地等待着骨髓。

生:——李博士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引读:此时此刻,还不清楚自己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也许他们的家人正遭遇不幸,在死亡线上挣扎。

生:——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也是一场跟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

他们冒着生命的危险,在那里等什么呢?他说对了!变红最后一句话——“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指生读。

这涓涓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是的,这涓涓流出的是生命的火种,是美好的希望,是博大的爱心。

4.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

李博士带着这生命的火种出发了……(屏幕出示:10时20分,李博士从花莲飞往台北。

14时15分,由台北抵达香港后,立即飞往上海。

16时45分,飞机在上海降落。

20时50分,李博士直奔杭州。

22时15分,李博士乘坐的救护车开进了杭州的医院。

快算一算,从李博士带着骨髓出发,到把这生命的火种送到小钱的身边,用了多长时间?(生答)只差5分钟。

就是整整十二个小时啊?这是怎样的12个小时?用一个词语形容!(紧张、争分夺秒、扣人心弦、艰辛、辛苦、漫长、惊心动魄、疲劳)课文第6自然段中有一个词语表达的就是这十几个小时的艰辛、紧张与漫长,快找一找是哪一个?(板书:奔波)读这个词语,读出紧张的感觉、读出艰辛的感觉、读出漫长的感觉……经过了十几个小时的奔波,李博士没有休息,(再出示:22时50分,骨髓移植手术开始了。

第二天凌晨 2时整,手术才顺利完成!)第六自然段中还有一个词语写出了李博士不顾疲劳,一直在工作。

看书。

是哪一个?(连夜)连夜啊!多么让人感动啊!让我们把内心的全部感动,融入第六自然段的字里行间读出来吧!(引读第六自然段: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接下去——。

)三、激情扣题,结束。

1.小钱就这样得救了!同学们,故事读到这里,相信大家对课题的疑问一定已经解决了,(如果时间够:同学们,故事读到这里,大家对课题的疑问解决了吗?是什么架起了这座能够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出示“这真是一座用架设的生命桥啊!”让学生发散填空)(师板书:骨髓、爱心、血脉亲情)这座用骨髓、爱心、血脉亲情架设的生命桥,将永远屹立在大陆同胞和台湾同胞的心中!(板书:大陆同胞、台湾同胞)2.其实,台湾慈济医院向大陆白血病患者捐献骨髓的感人事例还很多很多,我们课文写的,仅仅是其中一例。

(课件出示几例子相关例子,音乐起老师动情诵读)。

①1997年4月,该中心首次进行横跨两岸的骨髓移植,将台湾一名54岁妇女的骨髓,移植给大陆一名17岁男孩。

②1999年7月29日台湾身患残疾的汤女士带着伤病的身躯,为西安29岁的白血病患者王健作捐髓手术。

③2003年11月14日上午,该中心几经辗转,将台湾女青年捐献的新鲜骨髓送到汕头,挽救了汕头市工贸中专的学生姚文健的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