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
单元主题:走进古典名著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走近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草船借箭》是根据《国演义》的相关情节改写的,讲述了请葛亮巧施妙计向曹操“借箭”的故事:《景阳冈》节选自《水浒传》,记叙了武松打虎的故事;《猴王出世》节选自《西游记》,主要写了块仙石孕育出的石猴发现了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的故事;《红楼春趣》节选自《红楼梦》,讲述了宝玉等人在大观园里放风等的故事。

本组课文意在带学生走近中国古典名著,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产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本单元的文要素是“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这是小学阶段第一次集中安排古典名著的学习,学生理解内容有一定难度,引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可以减轻其畏难情绪.让阅读变得顺畅。

本单元的课文,从根据名著改写的现代文到原著节选,体现了由易到难的编排顺序,并提示学生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猜测大致的意思,再接着读下去。

此外,《草船借箭》课后的“阅读链接”提供了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原著片段,《景阳网》课后的“资料袋”提供了原著的相关介绍,引导学生走近古典名著,感受它们的魅力。

“交流平台”对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作了归纳和小结。

“词句段运用”方面让学生回忆运用多种方法猜测语句意思的经验,巩固古典名著的阅读方法;另一方面通过猜人物”的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写读后感”,要求学生把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产生的感想写下来,意在引导学生回读过的文章或书籍,关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思考与感受并清楚地表达出来。

本单元还安排了“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整本的中国古典名著,意在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本单元所学的阅读方法进行延伸读,从中认识经典人物,品精彩故事,产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本单元教学需要注意一些问题第一,重视兴趣激发。

可以适度结合相关的影視资源,也可以创设多种方式的读书交流活动,如讲故事、演课本剧,让阅读古典名著变得更有趣味。

还可以结合“快乐读书吧”,引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全面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

第二,避免拔高要求。

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除了《草船借箭》是根据原著相关内容改写的以外,其他三篇均是原著节选,有些语句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允许学生囫囵吞枣地读,能读下去是关键,尽量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

对古典名著中的一些难理解的语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大致猜出意思即可,不需要细究,也不要求学生理解所有的语句。

对古典名著中的人物形象、文学价值等,在这一阶段也不必作深入解读
教学重难点及课时安排
一、课文
1.认识51个生字,读准5个多音字,会写21个字,
2.能初步了解四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把握课文的主内容,感受主要人物的特点。

二、口语交际
1.能主持关于“怎么表演课本”的讨论,引导每个人积极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并通过协商形成一致的看法。

2.参与讨论时,能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尊重大家的共同决定。

三、习作
1、能初步了解写读后感的基本方法
2.能选择读过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写读后感。

四、语文园地
1.能交流、总结阅读读古典名著的基本方法
2.能说出古典名著中常用事物书称的大致意思。

3.能巩固、总结猜测古典名著中语句意思的方法
园地句运用
4.能根古典名著中的外写猜测所写的人物,并能说出理由。

5.朗读,背语古诗《鸟鸣洞》
能产生中国古典名的兴趣,了故事内容,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周读的成果。

【教学重点】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获得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感受物的性格特点,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第一模块预习达标
一、导入新课,明确主题:
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第二单元,主题是:走进古典名著。

让学生说说中国古代四大名著。

二、展示基础知识学习情况。

(一)含有生字的词语
1.出示:
周瑜、妒忌、都督、青布幔子、山寨、擂鼓呐喊、弓弩手、丞相、一碟子、一斤、恰巧、俺、绰了、杖、擒捉、请勿自误、斗笠、肋骨、踉跄、呵呀、霹雳、咆哮、揪住、铁锤、血泊、芝兰、遂有、迸裂、山涧、猕猴、猿猴、拖男挈女、瞑目蹲身、石窍、楷书、镌刻、挠头搔耳、列为呵、窗屉子、嫣红、忌讳、晦气、石墩、宝钗、宽敞、晴雯、绢子、豁喇喇
注意以上变色词语的读音
2.指生当小老师领读,出错的立即纠正。

3.开火车读
4.齐读
选个词语造句子
(二)生字
1.出示:
瑜、妒、曹、督、委、鲁、幔、遮、寨、呐、援、冈、饥、筛、斤、恰、俺、杖、申、枉、勿、悉、笠、膛、截、咆哮、揪、昔
2.学生自主认读。

3.开火车读。

4.交流记字方法。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2)指小组集体交流。

趣味识字:
猜谜:贵重的食物。

(馈)
耻:字谜识字:
寇:字谜识字:
5.齐读。

(三)多音字
指生交流,其余生可补充。

绰:[ chuò ]
1.宽裕:~有余裕。

2.体态轻盈柔美:柔情~态。

[ chāo ]
1. 抓起:~起铁锹就干活。

泊:[ bó ]
2. 1.船靠岸;停船:停~。

船~港外。

3. 2.停留:漂~。

4. 3.停放(车辆):~车。

5. 4.姓。

6. 5.恬静:淡~。

7. [ pō ]
8. 湖(多用于湖名):湖~。

梁山~(在今山东)。

罗布~(在新疆)。

血~。

喇:[ lā ]
1、见〖呼喇〗、
2、 [ lá ]
3、见〖哈喇子〗。

4、[ lǎ ]
呵:[ hē ]
1.怒责:~禁。

2.呼气:~冻。

~气。

[呵呵]笑声:笑~。

[呵护]爱护、保护。

3.同“嗬”。

9. [ ā ]
同“啊”。

(四)词语积累
1.出示:
妒忌、委托、照办、预计、紧急、军令状、探听、私自、布置、调度、呐喊、支援、神机妙算、恰巧、半夜三更、寻思、耻笑、胸膛、咆哮、铁锤、武艺、喜不自胜、天造地设、抓耳挠腮、军事
2.指生读。

3.开火车读。

4.学以致用。

选词造句子,指生——同桌。

(五)会写字:
1.出示生字:瑜、妒忌、曹、督、委、鲁、幔、遮、寨、擂、呐、援、冈、饥、筛、斤、恰、俺、杖、申、枉、勿、悉、笠、膛、截、咆哮、揪、昔学生口头组词
2.出示易写错字,指生提示应该注意的地方。

3.教师示范书写。

第五课要写的字中,“忌”“曹”“鲁”等上下结构的字,要引导学生注意其上下两部分所占的比例。

“遮”字是半包围结构,要注意“庶”不要写得太大,尤其是四点底不要写得太宽。

既要被广字头盖住,也要能被走之托住。

第六课要求写的左右结构的字,可让学生自主观察,注意左右两部分的占位,以及笔画的穿插、避让。

“截”是半包围结构的字,笔画较多,要提示学生先写“土”,再写“隹””最后写斜钩、撇、点:左下部分的”隹”共有四横,写的时候不要漏掉。

4.学生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

提醒学生把字写美观:截、遮、(笔画多的字在书写时各部分之间要写紧凑)
三、交流主要内容。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每课的主要内容。

5.《草船借箭》课文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短时间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而诸葛亮巧施妙计向曹操“借箭”,让周瑜的算盘落了空、周瑜自叹不如。


《景阳冈》叙了武松在阳谷县一家酒店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网,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明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

《猴王出世》主要写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的时候,因为敢于第一个跳进水洞,被群拜为王。

《红楼春趣》宝玉和黛玉等人一起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

全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

先写放风筝的起因:众人因拾到了大老爷院里红姑娘放的大蝴蝶风筝,便也想着去放风筝。

接着写众人七手八脚放风等的场景:丫头们拿出了各种放风筝的工具:宝琴放了个大蝠风筝:宝假放了个一连七个大雁的风筝:宝玉的美人风筝放不起来,
又急又恼:黛玉放风筝时,众人都说能把病根儿都带走。

最后写大家
都把风筝放飞了。

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很清楚,展现出大观园里的青年男女放风筝的热场面。

第二模块精品引读
第五课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感悟周瑜的心胸狭窄、险恶用心。

3.学习“草船借箭”的过程,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过程与方法:
通读课文,小组讨论,了解故事情节,对文中的词句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惊叹诸葛亮的才智过人、神机妙算,感受诸葛亮以大局为重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获得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难点】
感受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神机妙算,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理解借箭原因。

1.通过刚才的阅读,我们知道周瑜妒忌诸葛亮,想要陷害他。

周瑜是怎样逼迫诸葛亮一步一步地接受造箭的任务的?诸葛亮又是怎样接下任务的?读读第一
部分。

2.(1)周瑜以“公事”为由,步步紧逼,把造箭的任务交给诸葛亮。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要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期来刁难他,最后当诸葛亮承诺三天造好时,又逼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口实,日后好堂而皇之地加害于他。

因此当他以为诸葛亮“中计”时,便显得很“高兴”。

(2)面对周瑜的阴谋,诸葛亮为什么不当面揭穿他,反而主动立下军令状?
以诸葛亮的谋略,识破周瑜的用意自然不在话下,但是他并没有揭穿周瑜。

当时正处于孙刘联合抗曹的非常时期,在这个背景下,诸葛亮之所以没揭穿周瑜的阴谋,是怕伤了和气,孙刘联合战线会破裂,导致出现被曹军各个击破的危险。

(3)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令状呢?
提示:周瑜非常工于心计。

诸葛亮主动请任,其目的是将计就计,不露声色地麻痹周瑜,使之觉得自己很高明,连诸葛亮上了自己的圈套都不知道。

这样一来,他必然特别得意,就会放松警惕,从而使诸葛亮掌握主动权。

3.分角色朗读。

要充分考虑到人物的心理活动,以达到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人物特点的目的。

4.说说周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心胸狭窄,嫉妒心强。

二、探究课文,感悟诸葛亮的“神”和“妙”。

1.默读第6—9自然段,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请同学们默读句子,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画下来,说说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学生交流讨论,围绕“神机妙算”总结出以下几点。

(1)知天时。

(板书:知天时)
过渡:诸葛亮曾担保三天保管造成十万支箭,可是第一天没有动静,第二天仍不见动静,直到(引读)——第三天四更时候……
老师:他为什么选在这一天出发?(板书:大雾漫天)
出示:因为这天大雾弥漫,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学生根据句式,进行练习)
小结:显然,大雾弥漫这一天气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也是诸葛亮选择在第三天四更出发的原因。

诸葛亮是在什么时候决定出发时间的?(三天前立军令状的时候)这都要归功于他对天气变化的了解。

(2)晓地理。

(板书:晓地理)
看看诸葛亮是怎么指挥军士们利用草船找准借箭的位置的。

①“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

”(一字排开,便于统一行动,避免失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②诸葛亮船头、船尾掉转,逼近曹军水寨受箭,为什么?(两面受箭,既可多受箭,又可保持平衡)③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诸葛亮这边船轻水急,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板书:船轻水急)④读课文的阅读链接:找出课文对应的段落,感受语言的特点(第7—10自然段)。

文言文短小精悍,但内容更详细。

(3)识人心。

(板书:识人心)
①诸葛亮知道鲁肃忠厚老实。

(板书:忠厚老实)向鲁肃借二十条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多名军士。

知道周瑜想害自己,知道鲁肃不会泄密,做好了防范工作和借箭准备。

②曹操:生性多疑。

(板书:生性多疑)
读文中诸葛亮和曹操的话,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
“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

’”
(可见诸葛亮对曹操的性格分析得很透彻,预料准确)
3.回顾全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课文中的这些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还想了解哪些关于他们的故事?(学生自由说课前他们搜集的故事,或教师补充一些关于他们的故事)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那么,周瑜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
(1)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2)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3)周瑜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不如诸葛亮。

2.同学们,《三国演义》中所刻画的人物都有着非常鲜明的个性,大家在课下可以多阅读这方面的书籍,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

(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名著)
【板书设计】
5 草 船 借 箭
周瑜:嫉贤妒能,心胸狭窄
诸葛亮{ 知天文:大雾漫天
懂地理:船轻水急识人心:{知鲁肃:忠厚老实知曹操:生性多疑}
神机妙算
第六课:景阳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精读描写武松打虎的段落,体会武松的机智勇敢。

过程与方法: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体会人物的形象。

3.学习武松喝酒、上冈、下冈这部分内容,进一步体会武松的人物形象。

4.激发学生学习名著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武松豪放、勇敢、机智的性格特点及作者是如何塑造武松这一英雄形象的,从而进一步感受名著的魅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习重点,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一、直奔重点,紧扣打虎动作,感知武松特点。

1.课文中哪个部分最精彩?(武松打虎)
2.学生读第三部分武松打虎的段落:①找出描写老虎凶猛的句子,并用“”标出动词;②武松是怎样打虎的?用“”圈出动词。

(学生先自学,再交流)
突遇大虫的“一扑”“一掀”“一剪”,武松的对策是“闪在大虫背后”“躲在一边”“闪在一边”……
一段话里连用了许多个“闪”字,“闪”能否换成“躲”呢?
3.体会二“闪”一“躲”的妙处。

抓住“闪”字体会武松的沉着机智、临危不乱。

归纳“二闪”“一躲”:老虎一“扑”,武松一“闪”;老虎一“掀”,武松一“躲”;老虎一“剪”,武松一“闪”。

4.二“闪”一“躲”之后,武松打虎还有哪些动作呢?体现了武松的什么特点?
(“轮”“劈”“揪”“按”“踢”“提”“打”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突显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猛过人的高大形象)
同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以守为攻”“转守为攻”的意思。

“以守为攻”是为了避开老虎最开始的气势,以退为进;“转守为攻”是抓住机会,勇敢反击。

从中可以看出武松的机智勇敢。

5.根据交流,重点品读相关的句子,进一步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

二、吃酒、上冈、下冈。

1.那从武松喝酒、上冈这两部分,你又看到一个怎样的武松呢?(学生自学交流,批注)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我从“武松敲着桌子叫道:‘主人家,怎的不来筛酒?’”中体会到武松的豪爽、粗鲁。

(2)店家对武松说“三碗不过冈”,让武松少喝酒,可武松却说:“休要胡说。

没地不还你钱,再筛三碗来我吃。

”可见武松很倔强。

(3)店家告诉武松景阳冈上有虎,劝他不要上冈,他不听,还要上去。

可见武松逞能又倔强、任性。

(4)武松“寻思道:‘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

’”可见武松很爱面子。

3.课文最精彩的部分是武松打虎,可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他吃酒、上冈的部分呢?
这不仅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还为写他勇打猛虎做了很好的铺垫,而且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全面、更真实的武松。

三、拓展延伸。

1.推想武松这种豪爽的性格,这么高强的武艺,还会做哪些事?推荐阅读第二十九回“施恩重霸孟州道武松醉打蒋门神”,第三十一回“张都监血溅鸳鸯楼武行者夜走蜈蚣岭”,这些故事进一步丰满了武松的形象。

2.水浒一百单八将,个个性格鲜明,丰满而真实,有鲁智深的豁达明理,林冲的隐忍,杨志的正气,柴进的善良,阮小七的敏捷,李逵的直爽豪迈,吴用的机智,花荣的风度,卢俊义的大方轩昂,石秀的机警谨慎。

课后大家可以走进这本书,全面地认识这些英雄人物,品悟语言的精妙,感受经典的魅力。

四、趣讲故事,拓展作业。

1.小组内练习讲一讲“武松打虎”的故事,也可以排演成课本剧。

2.拓展作业:搜集《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中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故事,读一读。

【板书设计】
6景阳冈
第三模块自读提高
第七课猴王出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脉络,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的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
抓住重点句子,品味石猴的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本篇课文的语言和我们现在的语言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别。

对比两种语言的不同点,理解相关词语及句子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播放《西游记》开头的主题曲)
1.同学们一定都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吧?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人物?你能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孙悟空吗?
2.同学们,我们心目中这位神通广大、疾恶如仇、英勇无畏的孙悟空究竟从哪儿来?是怎样成为叱咤风云的美猴王的呢?相信这个问题同学们都很关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猴王出世》这篇文章吧。

二、品味语言,研读“石猴出世”。

1.全班交流,课件相机出示重点语句。

2.重点语句:“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

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2)这段话写出了什么?(石猴的出世过程)
(3)谈谈自己知道了石猴的来历后的感受。

3.石猴的生活:“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1)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仿佛看到石猴在山中干什么?
(句子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石猴的饮食、交友和起居,读起来朗朗上口)
(2)老师小结:这山中正是石猴的什么?(家)
快乐老家,自由天堂啊!谁再来读读,读出石猴的快乐、自由。

(指名读)
三、交流感受,赏读“石猴称王”。

1.过渡:就是这只活泼可爱的小石猴,他还很聪明、勇敢、有担当呢!快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它是怎样称王的吧!
2.课件出示句子:
“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1)请同学们找出表示石猴动作的词语,并体味写作特点。

(蹲、纵、跳、睁、看)
(2)从这些动作中你体味到石猴什么样的品质?(勇敢无畏、身手不凡、敏捷可爱……)
3.老师总结:是的,这句话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4.了解了石猴怎样进入水帘洞后,再来看看它又是如何让众猴兑现承诺的?请大家找出关键的句子:
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

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5.想象石猴说话时的表情,有感情地朗读。

说说现在你感受到的是一只怎样的石猴。

(敢作敢为、充满自信、当仁不让……)
6.交流文章中其余描写生动的语句。

四、体会猴、人、神集一体的形象。

1.同学们,这美猴王他真是当之无愧。

读了课文,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

他不仅仅是一个猴子,顽皮可爱;他更像一个人,勇敢无畏;同时,我们还感受到了他的神异出众。

(板书:猴、人、神)
2.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石猴是一个集猴、人、神于一体的形象?
学生找出相关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师板书:猴+人+神=神话人物
五、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1.《西游记》中的故事还有很多,谁能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官封弼马温、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偷吃人参果、过火焰山等)
2.老师:是呀,这么多的故事,我们都可以去读读,看看名著是怎么表达的,去感受一下名著的魅力所在,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乐在其中,有所收获。

【板书设计】
7*猴王出世
古典神话小说
石卵变石猴石猴钻水洞众猴拜猴王
顽皮可爱勇敢无畏神异出众
猴+人+神=神话人物
第八课、红楼春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2.简单了解红楼梦及作者等相关内容。

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中体会人物的性格及其在贾府中的地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启发释题,激趣引入。

1.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第8课《红楼春趣》。

(板书课题)从“红楼”二字你想到了什么?(红楼梦)嗯,关于《红楼梦》,你知道些什么?
2.学生交流对《红楼梦》的了解。

(教师补充:《红楼梦》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全面描写了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情世态及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红楼春趣》就是这篇长篇佳作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段。

3.“春趣”:同学们怎么理解?(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理解)嗯,春天的趣事。

同学们通过预习,了解这里的“趣事”指的是什么。

(春日里放风筝)
4.老师叙述:我们学过的高鼎写的《村居》一诗中,哪些诗句提到了风筝呢?(学生说: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是的,这里的“纸鸢”指的就是风筝。

清代大文学家曹雪芹在他的著作《红楼梦》中也多次写到风筝。

现在就让我们来读一读曹雪芹对放风筝的精彩描述吧。

二、再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一)理清了人物关系后,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表现了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