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建筑垃圾的管理曼对内地城市的启示

合集下载

香港回归日回归后香港与内地的环保合作与可持续发展

香港回归日回归后香港与内地的环保合作与可持续发展

香港回归日回归后香港与内地的环保合作与可持续发展随着香港回归中国的日子的到来,香港与内地的合作以及可持续发展变得日益重要。

环境保护作为全球性的挑战,香港和内地一起努力实施各项环保措施,促进可持续发展,并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积极成果。

一、加强环境合作香港回归日之后,香港与内地加强了环境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破坏。

双方签署了一系列协议和合作机制,包括建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环境保护署与内地环保部门之间的常态化合作机制,共同推进污染物减排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合作。

此外,还制定了一些双边项目,如共同开展可再生能源开发,加强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等。

这些合作不仅提高了香港和内地的环境治理水平,也为全球环境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共同推进可持续发展回归后,香港与内地的合作不仅局限于环境保护,还包括了推进可持续发展。

双方共同致力于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内地的技术和资源优势与香港的金融和创新优势相互融合,为香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双方在可再生能源、清洁技术、节能减排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探索可持续发展新模式,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夯实基础。

三、加强环境意识教育为了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香港和内地加强了环境意识教育。

通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增强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培养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

香港和内地共同推动环境教育,开展学校和社区的环境教育项目,提高年轻一代的环保意识。

此外,还加强了媒体和社会组织的合作,通过多种形式传播环保知识,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四、推动绿色城市建设香港和内地共同推动绿色城市建设,建设宜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改善城市规划和建设,推进低碳、节能、环保型的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双方通过合作,在城市交通、能源利用、垃圾处理等方面致力于绿色城市建设,为公众创造更优质的生活环境。

总结:香港回归日回归后,香港与内地的环保合作和可持续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果。

香港非法弃置废物控制管理,环境与发展.doc

香港非法弃置废物控制管理,环境与发展.doc

香港非法弃置废物控制管理,环境与发展,《环境与发展》: 张哲援(Zheyuan Zhang)江苏师范大学,221000简介:张哲媛,女,加拿大卡尔顿大学本科,香港浸会大学硕士,现通讯单位为江苏师范大学,摘要几十年以来,拆建材料等废弃物一直是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的最大问题。

该问题在香港尤其严重,因为过去几十年香港经历了经济飞速提升和市区重建。

高密度人群努力共同居住在日益减少的可用土地上,使情况进一步恶化。

虽然以前废弃物可以埋在填埋场,但是随着自然和公众争夺填埋场位置,现有可用空间越来越有限(环境保护署,2009a)。

因此,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必须定期改变策略与非法弃置废物作斗争。

《废物处理条例》被认为是许多政府妥善管理废物的支柱。

在本文中非法弃置废物专门指卡车随意和盲目倾倒废物行为。

本文将重点分析香港政府在与非法弃置废物作斗争中所用到的策略,此外,也会提供相关的改进措施。

The management of wastes, such as construction and demolition materials has for decades been categorized among the biggest problems facing many government agencies around the world. The issue is particularly severe in the city of Hong Kong due to the rapid economic advancement and urban renewal exercises that have been witnessed in the region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The situation is further aggravated by the city’s incredibly dense population, which has to strive to cohabit on the increasingly diminishing usable land. While historically waste materials have been habitually dumped in landfills, the available landfill space has become progressively limited as natural and public oppositions persistently compete against the placement of new landfills (Environment Protection Department, 2009a). As a result,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HKSAR) government has been forced to regularly re-strategize in their bids to combat fly tipping.Waste Disposal ordinance is the most relevant to the management of waste material since it particularly seeks to control the disposal of construction and demolition waste materials, excavated materials, among others. The Waste Disposal ordinance is regarded as the backbone of the many government initiatives associated with proper management of waste materials. Fly tipping is used in this paper to specifically refer to the act of illegally depositing waste material,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indiscriminateand casual dumping from trucks. This article will highlight and analyze some of the major tactics used by the Hong Kong administration to fight fly tipping; also, it will facilitate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ement in that regard.政府和私人土地上的填埋活动根据《废物处理条例》,若没有业主的授权,任何涉及在政府和私人土地上的处置惰性废物行为都是违法行为,将被视为违反现有土地使用法例。

城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香港经验

城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香港经验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香港经验香港从2005年1月起推行“家居废物源头分类计划”,着眼诸多操作细节,鼓励和方便居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生活垃圾回收率明显提高。

特区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保证回收物料的市场出路,使得垃圾的回收和循环利用成为一条顺畅的通道,杜绝了“分类收集、混合处置”的现象。

香港的做法有不少可参考与借鉴之处。

参照香港环保署的推行工作和相关文件,笔者特将其精深做法整理成文,以供借鉴。

2004年8月,“家居废物源头分类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在香港东区试行,2005年1月正式在全港推行。

到2006年底,“计划”已扩展至497个屋苑和楼宇,参与屋苑回收的可再造物料增加了50%以上。

香港计划通过实施生活垃圾源头分类,使得香港的家居废物回收率由2004年的14%提高到2007年的20%,2012年达到26%。

在参与范围上,计划2010年前八成香港人口参与“计划”,参与屋苑数达到1360个,所有的出租公屋则在2012年以前全部参与“计划”。

配合“计划”的推行,香港环保署编写了《住宅楼宇废物分类源头指引手册》,对筹备工作、垃圾回收系统的选择和安放、生活垃圾的分类、生活垃圾分类等相关工作进行细致的实施引导,并给出了相关的政府督导机构供市民咨询,更多详情参见以上链接。

2005年12月,香港特区政府发布《都市固体废物管理政策大纲(2005-2014)》,将垃圾回收与循环利用作为减少城市垃圾的三大途径之一,该途径的具体执行明确要做到两点:一是建立垃圾收集与分隔系统,二是解决回收物料的市场出路。

多种垃圾分类回收模式可供不同楼宇选用为找到最方便居民、最具成本效益、最切合本地需要的生活垃圾分类和回收方法,香港政府近年试验了不少系统,而目前推行的“计划”就是在此前的三色分类回收桶系统和干湿废物分类试验的基础上发展出的更加细致、更倡导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处理方案。

“计划”推行了多种回收设施供选择,包括收集桶、挂墙架、多袋式收集袋(塑料袋、尼龙袋、帆布袋等)、盒子(金属盒、塑料盒、纸盒等)及其他废物分类回收桶(例如小型或可层叠式)。

香港澳门垃圾处理经验

香港澳门垃圾处理经验

香港、澳门垃圾分类处理经验与启示1、香港、澳门垃圾分类处理情况(1)总体情况2011年,香港居民700余万,日产垃圾26000吨,回收率44%,填埋处理垃圾量13000余吨/日,广州市进入焚烧、填埋处理处设施的垃圾量14000吨/日,2地末端垃圾处理处置量接近,加上2地生活习惯相近,虽然存在制度安排、财政收入、人口构成及人文精神等方面差异、但香港在垃圾分类处理的很多方面都值得广州市研究和借鉴。

澳门人口不足60万,日产垃圾仅800吨,与广州市没有可比性,垃圾处理实操方面相对简单容易,广州不能照搬澳门垃圾处理作业方法。

但在垃圾处理支撑体系建设方面如超前规划、发挥社会团体作用等方面也是值得我市学习借鉴的。

(2)规划与设施建设香港、澳门两地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制定了全面的中长期垃圾分类处理发展规划。

两地规划都强调因地制宜,强调中长期时效的垃圾分类处理控制目标,强调采用逐步逼近法规划实现垃圾分类处理控制目标的措施,尤其是处理设施建设。

在规划引领下,香港推动了家居废物源头分类计(2005年)和工商业废物源头分类计划,建成了占地300亩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环保园和3座总库容13,500万立方米的新界堆填区(填埋场),目前香港环境局正在按法定程序推进人工岛焚烧处理设施建设。

澳门建成投产了设计处理能力1728吨/日(二条生产线,一用一备)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处理设施的超前规划及按部就班建设确保两地垃圾处理可持续发展。

香港垃圾处理形成了以规划为先导,以计划为引领,以源头分类为抓手的回收利用和填埋处臵并重的垃圾分类处理体系。

澳门形成了以规划为先导,以计划为引领,以焚烧处理为中心的垃圾处理体系。

此外,香港、澳门2地注重不断提高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与营运水平,注重作业规范和管理,这些也是值得广州学习借鉴的。

香港环保园承担环保教育、垃圾回收利用模式探索和电子垃圾、餐厨垃圾等回收处理的任务,向企业提供优惠租金的土地和公用基础设施。

目前已有17家废旧商品分选、再制造、拆解企业及废食油处理企业进驻。

境外建筑拆除管理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境外建筑拆除管理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 国
十八 大 报 告 首次 提 出 建 设美 丽 中国 ” ,指 出在 经 济发 展 中
要 坚 持 节 约 资源 和 保 护 环境 的基 本 国策 。20 1 3 年1 月 国务 院 办 公 厅转发 ( ( 绿 色 建 筑行 动 方 案》 】 , ( C5 - 案 》提 出要 研 究 完 善 建 筑 拆 除 的 相 关 管理 制 度 .探 索实 行 建筑 报 废 拆 除 审核 制 度 ,严 格 建
刍 一 £ 嚣 秘 翁 登 l 《 | l
国 外 建 筑 拆 除 管 理 的 经 验 及 对 我 国 的 启 示
口 中 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李军 T宏研
■啊 圈
中国 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 城市更新速度加快,大量质量安全可靠的建筑物过早遭到拆除, 不仅浪费了
资 源 能 源 , 加 剧 了环 境 污 染 , 也 不 利 于 历 史 文 化 的 延 续 。 本 文 分 析 调 研 了 多 个 建 筑 拆 除 管 理 完 善 的 国 家和 地 区相 关
空 间秩序法 ;州域 规划法 城市 规划法 ;建筑 和住宅 总法典 ;城市 规划保 护法 都市 计画法 ;国土 利用计 划法
由 表1 中 内容 可 以看 出 .各 国都 制定 了多项 制 度法 规 来严 格 建 筑 拆 除 管理 ,形 成 了从 国家 到 地 区 的规 划 法 律体 系 .其 中美 国 , 英 国和法 国 的相 关法 律 比较 有代 表 性 ,下面 分 别进 行分 析 。
拆 除 过 程 中要 向有 关 部 门提 供 房 屋 的 建筑 结 构 图 。如 果 拆 除 工作
没有 从 指定 日期 开始 后 的3 0 天 内进 行 .或 者6 0 天 的 内没 有结 束拆 迁 ,拆 除许 可将 变 成 无效 .拆 除 工 作将 停 止 。 其全 面 细 致 的 法律

禁止洋垃圾入境对我国垃圾分类的意义与启示

禁止洋垃圾入境对我国垃圾分类的意义与启示

升同休废物 llJ1收利 水平 的 171标 ,可以说是一套 “组合拳 ”, 废 纸 、废塑 料 、废 五金三 者合 计进 I J总 h 0 88.7%,址
二行卡}1辅相成 , 相策应 ,形 成合 力,共 同服务于我 国环 进 口固体废 物管理的重 中之重
境 质 鞋改善这一 }1标 的实 现 ,为建设 美丽 中国和全 面建成
文 /刘 建 国
2017年 3,j,l 务院办公厅转 发同家发改委 、住建部 禁止境 外同体废物进境 倾倒 、堆 放 、处置 ,禁 止进 口不能
《 L活垃圾 分类制度 实施 方案 》,对 “普遍推行 生活垃圾 用作原料 的或者不能 以无害化 方式 利川 的 体废物 ,对 可
分类 制度” 做 … J’部 署 ,提 到 2020年 底 ,基 本建立 生 以用作原 料的固体废物 实行限制进 口和 f-I动许可进 口分类
活垃圾 分类 法 律法规和标准体 系.形成 可复制 、可推 管理 ,公 布禁止进 口的 同体废物 目录 .进 口 体废物 必须
J 的 活垃圾分类模式 ,在实施生 活垃圾 强制分类 的城 市 , 符合 国家环保标准 并经 行政 主管 部门检验 合格等 ,进 f I㈨
,1- _f5-垃圾 …收利 川率 达 到 35% 以 上 .2017年 4月 ,同 务 体废物 有了具体 的法 律适应 条款 ,之后 同体废物进 r】增 k
体废物 ,不包含各类 走私 、夹带 、瞒报 、偷运 入境 的㈨1小 废物 .即真正意 义 卜的 “洋垃圾 ” 将各炎走私 、_欠 、 瞒报 、偷运 入境 的同体 废物包括 内.实 际 人境的 ㈣体废 物数量将远大 于上述统 计数据
二 、禁 止 洋 垃 圾 入 境 严 控 固 体 废 物 进 的经 济背 景 分 析

香港回归日香港与内地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合作机遇

香港回归日香港与内地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合作机遇

香港回归日香港与内地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合作机遇近年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议题,香港回归日为香港与内地深化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作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香港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与内地的合作将能够为两地的环境问题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为未来合作奠定基础。

首先,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拥有先进的环境科技和研发机构,具备在环境保护领域开展合作的实力。

香港的优势在于其在环境监测、气候变化、海洋保护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术。

与内地合作,香港可以为内地提供先进的环保技术和管理经验,帮助内地解决环境问题,并提升环境保护水平。

其次,香港作为自由贸易港口,有着发达的国际贸易与物流网络。

香港内外贸易繁荣,是很多企业进入亚洲市场的门户,内地可以充分利用香港的贸易便利性,引入先进环保技术和产品。

通过合作,内地企业能够融入国际化的环境保护体系,提高产品和技术的竞争力。

同时,香港在环境立法方面较为成熟,拥有法律体系和良好的监管机制。

与内地合作,香港可以分享法律和政策经验,帮助内地制定更为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并促进环境治理的法制化。

香港在环保执法方面也具备丰富经验,可以协助内地提高环境执法水平,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此外,香港拥有较为完善的环境教育和意识提升机制。

通过加强与内地的合作,香港可以向内地传递环保理念和知识,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

同时,香港与内地还可以共同开展环境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知,促进社会各界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然而,香港与内地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合作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香港与内地在环境标准和监管机制上存在差异,需要双方加强协调和沟通,推动标准的统一。

其次,环境合作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投入,需要双方合理分担责任,确保合作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香港回归日为香港与内地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香港生态保护、建设、管理及其对深圳市的启示

香港生态保护、建设、管理及其对深圳市的启示

园内) 个受限制 地区( 、3 类似 大陆的 自然保护 区) 个海 岸 、4
公 园和 1 海洋保 护 区 。另一方 面 ,为有效 保 护及研 究 各 个 种 动植物 、生态 系统和特 殊的地 质地貌 ,在 郊野 公园和海 岸公园还设立 7 个 “ 特殊 科 学价 值地 点 ” 0 具 。这 些地 区远 离 市 区 ,为 保 护生 态 资源 提 供 必要 条件 ,同时 为 市 民提 供 郊野 的康 乐和 户外 教 育设 施 。而 辟设 特 别地 区和受 限 制地 区则主 要是 为 了保 护 自然生 态 ,特 别 地 区最 有代 表
野外研 习园、 自然教 育 中心及标 本林 均是 作为为 市民宣传
自然 教 育 的 场 所 。每 个 公 园在 规 划 时 ,结 合 当 地 的情 况 对
时也是香港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 ,耗 资约5L f 港元。园内建
有 约 1 m 室 内展 览 馆 “ 地 互 动 世 界 ” 万 的 湿 ,是 亚 洲 首 个 拥
生态保护建 设尤为重 视 ,在弹 丸之地 的香港 孕育着丰 富的 生物。据 统计 ,约有2 0 种原生植物【 50 l 】 。这除 了与本 身的地 理条件有关外 ,还 与政府对生态保护 的重视 是密不可分的 。 香港生态保护建 设工作 已有3 多年 ,在规 划建设 和管理 方 0 面有着先进的 经验 ,非常 值得大 陆尤其是 相邻城 市深圳 来
从 立 法 、规 划 、 宣传 等 方 面总 结 几 点 重要 的 管理 经验 。 关键 词 :香 港 ;深 圳 ;生 态保 护 ;规 划 ; 管理
香 港 面 积 10 2 h ,人 口70 万 ,地 少 人 多 , 是 世 4 7 m。 1 0多 界 上 人 口最 稠 密 的 地 区 之 一 。 然 而 ,在 地 窄 人 稠 的 香 港 对

理论借鉴 浅谈香港市容及环境卫生管理

理论借鉴  浅谈香港市容及环境卫生管理

理论借鉴浅谈香港市容及环境卫生管理香港总面积约2753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约1104平方公里,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及周围一些岛屿等,至2011年,香港总人口达770万。

香港是一个人口密度极高的“自由港”,现已经发展成为国际性的金融、贸易、交通运输、信息、旅游中心,城市现代化程度较高。

随着内地“自由行”政策放宽,访港游客数量骤增,因此市容及环境卫生管理的难度也非常大。

香港市容及环境卫生管理架构香港城市管理机构涉及面广、形式多样,这些管理机构可以是政府部门、民间组织或NGO,也可以是半官半民的机构。

从管理功能上划分,可以分为决策、执行、咨询及督导等层面。

1.决策层面:香港市容及环境卫生管理的决策机构食物及卫生局是一个法定组织,下辖三署一局一所(卫生署、食环署、渔农自然护理署、医院管理局、政府化验所),其中市容环境卫生由食物及环境卫生署负责。

2.执行层面:香港的市容及环境卫生管理的执行层是食物及环境卫生署(简称食环署)。

食环署是食物及卫生局辖下的行政部门,约有11000多名公务员,350多名非公务员员工,11000多名外判员工(外判:也就是向社会、企业或个人购买服务);2012年度财政预算,该署财政支出逾52亿港币。

3.督导层面:为了加强和改进对小贩的管理,2012年成立了小贩管理督导委员会,由食环署署长担任主席,成员由屋宇署、消防处、民政事务总署的官员组成。

主要职责是制定及改善对小贩的管理措施,督导地区层面的咨询及督促措施的推行,改良摊档的设计等。

4.咨询层面:成立咨询组织是香港政府城市管理体制的一大特色,政府通过这一渠道向社会各方面征求意见和宣传解释政策,作为决策的基础。

2012年起,在每个小贩区都成立了管理咨询委员会,成员包括区议员、小贩代表、地方消委会成员等各界代表。

香港法律规定,政府每项重大决策,没有经过广泛的咨询和充分论证,就不能得到批准。

这就从法律的角度,保证了政策的连续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这也充分体现了香港政府的务实与民主,此举得到港人广泛而高度认同。

深圳环保局学习香港垃圾处理先进经验的考察报告

深圳环保局学习香港垃圾处理先进经验的考察报告

深圳环保局学习香港垃圾处理先进经验的考察报告XX年8月17日至19日,深圳市城管局主管环卫工作的领导和环卫处相关人员组成考察团,考察香港垃圾收集站及设备,重点针对香港兰桂坊、正街街市、兴民街、广富坊、仁兴街、侧鱼涌太古坊停车场、大埔等设在繁华街区、城镇中心区、乡村的7个垃圾收集站和沙田等1个垃圾转运站的选用设备、建设和管理情况进行了考察,通过考察全面了解香港垃圾收集站投资、建设、管理、选用设备以及发展历史和趋势。

一、总体概况二、垃圾收集站基本情况三、垃圾收集站规划原则及建设标准香港垃圾收集站的规划原则与建设标准是根据《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确定:①繁华街区每2万名人口或在直径500米范围内设置一个离街垃圾收集站。

②乡郊或人口较少及分散的偏远地方,每1000名人口设置一个乡村式垃圾收集站。

③大型地区发展或重建计划时需预先考虑垃圾收集站的规划,以解决垃圾收集站选址困难问题。

④新规划的垃圾收集站尽可能容许垃圾收集车辆使用车头进出,以确保道路安全。

⑤兴建垃圾收集站的选址必须对市民日常生活及工作的滋扰减至最低程度。

⑥垃圾收集站必须配备空气及废气净化设施、高压水喉、排放渗滤污水明渠及处理设施。

⑦垃圾收集站的建筑设计尽可能美化环境,例如在垃圾收集站入口加上景观屏障等。

⑧兴建标准型垃圾收集站应符合最低用地标准。

四、考察垃圾收集站情况本次考察广富坊垃圾收集站、侧鱼涌太古坊停车场垃圾站属于较简单的垃圾收集站,完全敞开式,没有临时贮存垃圾功能。

广福坊垃圾收集站为栅格型钢棚架墙,玻璃钢顶结构。

侧鱼涌太古坊停车场垃圾站则是在停车场上放置了一个连体式垃圾压缩机,仅地面设有钢轨,以保护地面及定位。

因为垃圾袋装实行的较好,从收集到压缩整个过程没有散落、外露现象,垃圾可即时放入车内压缩,不需等候,基本上没有臭气外溢。

地面上也没有污水横溢现象。

本次考察大浦乡村型垃圾收集站基本上都是若干个塑胶垃圾桶放置在一起就形成了收集站,主要靠后装压缩车收集。

境外垃圾分类的实践及对大连的借鉴与启示

境外垃圾分类的实践及对大连的借鉴与启示
废 木 材 管 理 条 例
有 可利 用 价值 的生 活废 弃 物 被混 同为 “ 垃圾 ”而 被 填 埋 或焚 烧 .既造 成 了资源 浪 费 .又增 加 了环 境 负 担 。他 山之 石 ,可 以攻 玉 。在 推行 垃圾 分 类 方 面 , 德 国 、巴西 和我 国 台北市 有 很 多颇 具可 操 作性 的做 法 ,非常值 得我 们研 究 和借鉴 。
大连研究黼
2 . 建 立 高效 有 序 的垃 圾 回收 体 系 。德 国 的垃 圾 P E T饮 料 瓶 、废 纸 等 的 回收率 也 位 居世 界前 列 。这 回收 体 系 由三个 平 行 的 回收 系 统组 成 。一是 对 生 活 主要归 功 于 巴西采取 了以下措 施 : 垃圾 进 行 分类 收集 的公共 回收 系 统 ( 由公共 环 卫 系 1 . 采用 易 于推 广 的垃 圾分 类方 法 。在具 体 的 垃 统负责 ) 。德 国要 求 居 民将 所 有 垃圾 按 规 定 的 类 别 圾 分 类方 法上 ,考 虑到 巴西 的具 体 国情 ,无 法 像德 进 行 细致 分 类 ,主 要 包 括 废 纸 、玻 璃 、包 装 类 垃 国把 垃圾 分类 做 得那 么 细 致 .因此 ,巴西采 取 了最 圾 、可 生 物 降解 的有 机 垃圾 、有 毒有 害 垃 圾 、绿 色 简单 的 “ 干” “ 湿 ”垃 圾 分类 方 法 ,只要求 居 民投 植 物垃 圾 和其 它 垃圾 。具 体 的分 类方 式 则 因城市 不 放 垃 圾前 将 所有 垃 圾分 为 “ 干” “ 湿 ”两类 。 “ 湿
则 先要 考虑 如何 利用 ,对 于最 后 无法 避 免 的 、不 可
关键词 :垃圾 分类 ;境 外经验借鉴 ;大连 :对策建议 年 代至今 ,德 国 已建立 了非常 完 善 的促进 垃圾 回收

香港建筑废弃物的管理概况_郝建丽

香港建筑废弃物的管理概况_郝建丽

香港建筑废弃物的管理概况郝建丽1,陈顺甜1,吴海燕2,刘贵文3(1.香港理工大学建筑与房地产学系,香港;2.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北京:100044;3.重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重庆400045) 摘 要:对建筑废弃物进行有效管理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本文从宏观政策和微观技术两个层面介绍了香港地区建筑废弃物管理现状,介绍了建筑废弃物有关定义、背景资料和香港目前的固体废弃物和建筑废弃物统计状况,对建筑废弃物进行管理的需要和效果,建筑废弃物管理需从哪几个层次进行、各层次分别采取的措施也进行了系统介绍,并对国内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相应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建筑-拆建;废弃物管理;香港;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X 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141(2003)12-0177-03 建筑废弃物是城市固体垃圾的主要成分之一,2001年的统计资料表明,香港每日产生的拆建废弃物达38840t ,其中80%运至公共堆填区,20%成为垃圾被弃置,需进行处理并深埋。

这部分废弃物占城市每天需处理的固体废物总量的38%(见图2)。

由于香港地区可用于这两种处理方式的地区日益减少,面临着建筑垃圾弃置空间资源即将枯竭的问题,按目前的垃圾生成速度,深埋垃圾空间只能用到2004年,而堆填区也将在10~15年内用完。

因此,如何有效地减少建筑废弃物数量和体积,如何循环利用建筑废弃物已经成为社会和业界人士非常关注的问题。

自1988年以来,政府和业界人士采用了系列相关政策、措施和各种技术手段,从图1的1991年~2001年处理的主要固体废弃物数量可见,目前已经初见成效。

图1 10年来香港处理的主要固体废弃物数量收稿日期:2003-06-12作者简介:郝建丽(1966-),女,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外合资企业管理、建筑管理及其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

1 建筑废弃物 香港环境保护署对建筑废弃物分为两类:新建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拆建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

香港BIM技术的发展及对内地的启示

香港BIM技术的发展及对内地的启示
2015年 ,香 港 地 区还 举 办 了 BIM 技 术 大 奖 赛 , 其 赛 事针 对 的就是 BIM 技术 的使 用 。大赛 举办 的根本 目的 是 对于 在项 目和 工程 中创 新性 的使 用 BIM 技 术和相 关 知 识 ,并达 到 一 定正 面 效果 的个 人 或集 体 ,授 予 由官 方 认 证 的证书 和 奖杯 ,进 行开 放 式 的表扬 和 奖励 。大赛 评 判 的具体 标准 有七 项 ,涵 盖 了 BIM 运 用 的创新 性 、实 用性 、 有 效 性 、拓 展性 以及优 越 性 。这 项赛 事 的开 展 和进 行 , 无 疑 是对 BIM 技 术推 行 与发展 的大 力支 持 ,可 以说香 港 高校 、公 司和 香港政 府 为 BIM 在香 港地 区的学 习和推 广 起 到 了相 当大 的 引领作用 。 1.5 BIM承 包商
计 BIM 培 训计 划 。此外 ,政 府 的很 多工程 部 门还发 展并 推 行 了员 工 的 BIM 培 训 计 划 。据 统计 到 2016年 底接 受 不 同程 度 培 训 的 工 程 师 已接 近 2000人 。与 此 同时 ,香 港 各机 构也 不定 时举 办相 当多 的大 型 BIM 国际研讨 会和 不 同议 题 的会 议 ,使 得香 港地 区 的 BIM 信 息及 时 与 国际 接 轨 。 1.4 BlM的 政府 支持
自 2005年 起 ,在 校 园 教 育 方 面 ,香 港 学 术机 构 纷 纷推 出各种 建 筑信 息 模 型培 训课 程 ,并 定期 举 办讲 座 及 研 讨 会 ,从 各个 层面 邀请 建 筑业 各 界人 员共 同研 讨 BIM 发展 。香 港 的 高等 教 育水 平 较高 , 虽然 高校 数 量不 多但 是在 亚 洲乃 至 全世 界 的 高校 排名 中均名 列 前茅 ,而 香 港 高校 几乎 都 有 BIM 专 业 课 程 设置 ,十 分 重视 BIM 在 高 校学 生 中 的教 育 和使 用 。香 港理 工 大学 、香港 大 学 、香 港 中文 大 学将 建 筑信 息模 型 纳入 本 科及 研 究生 课程 ,并 就建 筑 信 息模 型 展开 研 究 ,教导 学 生规 划及 使 用建 筑 信 息模 型 的技巧 。 1.3 BI M工 作 培 训

国内建筑垃圾立法比较及其对上海的启示

国内建筑垃圾立法比较及其对上海的启示

国内建筑垃圾立法比较及其对上海的启示作者:王辉来源:《城市管理与科技》2017年第04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

与此同时,建筑垃圾的产生和排放数量急剧增长,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据建设部2005年统计,全国建筑垃圾排放量达到7亿吨,是城市生活垃圾的5倍,是造成“垃圾围城”的主要源头。

建筑垃圾是指建设工程的新建、改建、扩建过程中以及建筑物、构筑物的修缮和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他废弃物,包括工程渣、工程泥浆、拆房垃圾、装修垃圾和废弃混凝土等。

建筑垃圾处理,包括排放、收集、运输、消纳、资源利用等多环节,涉及城市市容、环境保护等多领域。

建筑垃圾排放失管会导致乱倾倒频发,运输不密闭易导致扬尘污染,消纳场所设置不规范则存在安全隐患,资源利用不达标则会造成环境污染。

因此,建筑垃圾管理一直是城市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只有坚持依法治理,通过法律法规进行控制和管理,才能推动建筑垃圾规范处理,从而解决“垃圾围城”问题,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

一、我国建筑垃圾管理法律法规概述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颁布,《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等行政法规配套实施,将建筑垃圾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2015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将建筑垃圾资源利用提升到发展循环经济的高度,明确了“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管理原则,提出了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发展再制造和再生利用产品等措施。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先后颁布了《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建设部关于纳入国务院决定的十五项行政许可的条件的规定》等部门规章(以下统称住建部规章),规定了省(市)建设或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是建筑垃圾管理的主管部门,明确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处理原则,建立了建筑垃圾处置收费制度和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制度,明确了建筑垃圾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2024年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学习心得(三篇)

2024年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学习心得(三篇)

2024年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学习心得2024年,城市建筑垃圾管理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作为一名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我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学习,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建筑垃圾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物,它的管理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经过研究和了解,我发现,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难点。

首先是垃圾分类的难题。

城市建筑垃圾中包含有大量可以再利用的材料,如废木材、砖瓦等,但这些资源却被混合在一起,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垃圾分类是一项需要广泛参与的工作,需要政府、企业和市民的共同努力。

在学习中,我深刻认识到加强对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市民正确的分类意识,提高垃圾分类的有效性。

其次是建筑垃圾的处置问题。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建筑垃圾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如何有效地进行处理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传统的填埋和焚烧方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因此寻求更加环保、可持续的处理技术迫在眉睫。

在学习中,我了解到一些新的处理方式,如垃圾焚烧发电和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等。

这些技术可以将建筑垃圾转化为能源或新材料,从而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需求。

我深刻认识到,推广这些新技术将是建筑垃圾管理的重要方向。

此外,政府在城市建筑垃圾管理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政府应扮演好信息发布、监督执法和政策支持的角色。

学习中,我了解到一些城市在建筑垃圾管理方面开展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如建立建筑垃圾回收站、制定建筑垃圾分类管理细则等。

政府需要加强对建筑垃圾管理的领导和协调,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推动建筑垃圾管理的有效进行。

最后,我认为城市建筑垃圾管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市民应该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和回收行动。

企业应该加强自律,提高建筑垃圾管理水平,并积极寻找资源再利用的技术和途径。

媒体则应加大对建筑垃圾管理的宣传报道,引导公众关注和参与。

通过对城市建筑垃圾管理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这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各个层面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香港回归对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经验的借鉴

香港回归对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经验的借鉴

香港回归对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经验的借鉴1997年,香港正式回归中国,这一历史性事件不仅意味着中国的领土完整,更对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带来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亚洲最先进城市之一,香港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对中国其他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首先,香港回归后,注重均衡发展和区域协调。

香港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潜力,实施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例如,香港特区政府积极推进新界地区的经济建设,加大对新界的基础设施投资,提升当地发展水平,从而实现整个城市的均衡发展。

这种均衡发展和区域协调的理念对中国其他城市的发展规划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其次,香港在城市建设中倡导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香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核心原则之一。

香港特区政府重视环境保护,注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在城市规划方面,香港采取了创新性的绿色建筑设计和节能减排措施,努力降低碳排放和能源消耗。

此外,香港特区政府还积极倡导低碳出行和环保交通,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和骑行出行,减少私家车的使用。

这些可持续发展的做法对中国其他城市在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此外,香港回归后,加强了城市管理和规划的科学性与专业性。

香港特区政府成立了专门的城市规划部门,负责制定和实施城市发展规划。

该部门聚集了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致力于提升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他们通过运用先进的城市规划技术和工具,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发展规划和政策,从而推动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

中国其他城市可以借鉴香港的做法,加强城市规划部门的组建和人才引进,提高城市管理和规划的水平。

另外,香港回归对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也提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香港作为国际化城市,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保持着广泛的交流合作。

回归后,香港与中国大陆加强了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推动了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发展。

中国其他城市可以借鉴香港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积极与国际交流合作,吸引优秀的人才和先进的技术,推动城市发展水平的提升。

2024年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学习心得(2篇)

2024年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学习心得(2篇)

2024年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学习心得我是一个城市建筑垃圾管理专业的学生,在____年完成了我的学业。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城市建筑垃圾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下面是我的学习心得,总结成____字来分享给大家。

一、了解城市建筑垃圾管理的背景和意义城市建筑垃圾管理是指对城市建筑垃圾的收集、运输、处理和处置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管理的一项工作。

城市建筑垃圾的管理意义重大,不仅涉及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还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美观、整洁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建筑垃圾数量也不断增加,如果不加以管理和处理,将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学习城市建筑垃圾管理的基础知识作为一名城市建筑垃圾管理专业的学生,我们首先要学习的是相关的基础知识。

这包括城市建筑垃圾的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和处置等方面的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了解不同类型的建筑垃圾的特点和处理方法,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垃圾分类和收集,并学习如何选择合适的处理和处置方式。

三、了解国内外的城市建筑垃圾管理经验和技术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要了解国内外的城市建筑垃圾管理经验和技术。

这包括学习其他城市的成功案例,了解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

通过学习和借鉴他们的经验,我们可以提高我们自己的管理水平,找到更加科学和有效的管理方法。

四、研究城市建筑垃圾管理的创新模式和技术除了学习已有的经验和技术,我们还应该关注城市建筑垃圾管理的创新模式和技术。

城市建筑垃圾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寻找更加高效和环保的管理方式。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技术,积极参与研究项目,为城市建筑垃圾管理的发展做出贡献。

五、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学习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并不仅仅是掌握一些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参加实地考察和实习,了解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和挑战,并努力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还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协调,共同完成各项任务。

香港回归日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香港回归日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香港回归日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从此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

香港作为全球金融和商业中心之一,发展迅猛,但同时也面临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香港回归日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时间节点,我们来探索香港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1. 环保政策与法规的制定和执行香港回归日之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积极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政策和法规,旨在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例如,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实施了垃圾分类和回收制度,推动市民参与环保行动。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排污管控,限制了工业企业的环境污染,并鼓励采用清洁能源。

2. 发展清洁能源香港回归日之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作为一个没有自然资源的城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清洁能源。

例如,政府在一些建筑物的屋顶安装太阳能电池板,以便发电供应给大楼使用。

此外,政府还鼓励市民购买电动车,减少对传统燃油车的依赖,降低空气污染。

3. 提高环保意识和教育香港回归日之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积极开展环保意识和教育活动,提高市民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例如举办环保展览和讲座,发放宣传材料等。

此外,香港的学校也加强了环保教育,让学生从小就明白环保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4. 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规划香港回归日之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注重在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中融入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政府在建设新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时,考虑到环境因素,例如增加绿化覆盖面积,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提供更多的自行车道等。

此外,政府还积极开展城市园林设计,打造更美丽、宜居的城市环境。

5. 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环境挑战香港回归日之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与各国和各地区密切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挑战。

政府积极参与国际环保组织和会议,交流经验,分享最佳实践。

此外,政府还与其他城市建立了环保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香港“淘大花园事件”对卫生防疫的启示

香港“淘大花园事件”对卫生防疫的启示

香港“淘大花园事件”对卫生防疫的启示
2020年初,香港发生了一起由“淘大花园事件”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

该事件出现了居民擅自堆放垃圾,导致垃圾长时间未处理,进而引发了蚊蝇滋生和疫情扩散的问
题。

这次事件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卫生防疫启示。

首先,卫生防疫重要性。

当垃圾过多被
滞留时,蚊蝇等害虫极易繁殖,成为传染病的病媒体。

此外,由于生活垃圾中含有众多微
生物,如果不及时处置会加重环境卫生隐患并造成疾病传播。

因此,保持周围环境的清洁
卫生对于防控传染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次,个人责任。

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自己在卫生防疫方面的责任,例如及时清理日
常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和废物,保持周围环境的清洁整洁。

只有通过个人的努力和维护,才
能有效预防或抑制传染病疫情的发生和传播,让社区更加健康和安全。

最后,社区的重要性。

社区是指居民社区、商业社区等一个有共性的群体。

社区内居
民共享资源、空间,交往密切,所以社区的卫生防疫工作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在防疫期间,各个社区应该及时对卫生分馏站进行更加有效的管理,避免垃圾暴增等问题导致传染病的
传播。

同时,社区居委会和物业公司等也需要积极组织和动员居民,加大卫生防疫的宣传
和教育工作,让大家相互配合,打造集体防疫的护盾。

综上所述,借助“淘大花园事件”的教训,社区居民应该始终保持卫生防疫意识,加
强卫生清洁工作,营造整洁、清爽、卫生的居住环境,共同构建卫生防疫体系,保障社区
居民的健康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污染物 ;

的重 要 支 柱 产 业 。新 一 届的 特 区政 府
更 是将 大 规 模 建 设基 础 设 施 作 为振 兴 香 港 当前 经济 的重要 手段 。在过 去的 5
多余 并 废 弃 的 水泥 、石 、沙 和
混凝土 等 ;

破 损 、报 废 和 污 染 的其 他 建 筑
Ke r s c n tu t n a d d mo i o n a e n t Ho gKo g e v r n n r t c o y wo d : o sr c o e l i n ma g me ; n n ; n io me t o e t n i n t p i
维普资讯
香港建筑垃圾的管理
及对内地城市的启示①
刘贵文 陈露坤
( 重庆大 学
重庆大学建筑管理 与房 地产 学院 。重庆
404 ) 00 5
摘 要 :建筑垃圾 的管理对 于香港社会和 经济 的发展 具有 十分 重大 的意义 。本 文在 简要介绍建 筑垃圾管理相 关知识 的基础 上 ,探
年 时间 里 ,特 区政府 投 资超过 23 0亿 5
港 币用于发 展城市基础 工程 。大 规模的 建 设 活动 ,必然 产生 大 量的 建筑 垃圾 。 根 据香 港 环保 处 2 0 的 统 计 ,香 港 0 0年 每 天产 生的建 筑垃圾 大约 为 3 0 80 0吨 ,
材料 。
Ab ta t h fe t ema a e n f o s u t na dd mo io sei asg i c tis efrk e igtes san bed v lp n sr c:T ee c v n g me to n t c o e l nwat s inf a su o e pn u tia l e eo me t i c r i n i t in h o n n . tr re t d cin o meb c g o n fr t nrg r igc n tu t na dd moi o n a e n,h sp p r f Ho gKo g Afe b ifi r u t f o a k r u di o ma o e ad o srci e l n ma g me t ti a e a n o o s n i n o n i t
L Lt iwe HE l — u I g ・ n C n ・ N u- n k
(h aut f o s ut n aa e n d aE tt, h n qn nv ri , h n qn 0 0 5 C ia T e c l o C nt c o n g met l s eC o g igU ies C o g ig 04 , hn ) F y ri M n a Re a y t 4
建 筑 与 房地 产业 一 直 是 香 港 经 济
“ 筑垃 圾 是在 建筑 物新 建 、扩建 和拆 建 毁 过程 中产生 的废 弃 物质 。 这里 的建 ” 筑 物包 括 各 种 形 态和 用途 的 建 筑物 和 构 筑物 。根 据成生 建筑垃圾 的建筑活动
的性 质 ,国际 上也 通常 将其 分 为五 类 ,
讨了香港建筑垃圾管理的宏观政策法规和微观技术手段,并就其对内地城市的借鉴意义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 筑垃圾 ;香港 ;环境保 护 建 Co sr c in a dDe oi o a a e e t nH o gKo ga d IsEn i h e m e t oM a n a d n t u t n m l i nM n g m n n n n t l t n n i l n o t i g t
hg l h elso a elan dfr ec n tu t na dd moio n a e n ana dCh a ihi t t s nC b r e o srci e l nma g me t nM il i . g sh e n e o t h o n i t i n n
r v ast ec r e t tt fc n tu to d d mo i o n a e n n n o t e a p cso o o i y a d tc n q e I a s e e l h u rn a e o o sr c i n a e l n ma g me t n Ho g Ko g f m s e t fb t p l h i u . t lo s n i t i r h h c n e
即交通工程 垃圾 、挖掘 工程垃圾 、拆 卸
工 程垃圾 、清 理工程 垃圾和扩 建翻新工
程 垃圾 。
拆 卸 工程 中 的垃 圾 包 括 ll 筑 拆 E建 毁 物和 场地 清理 垃圾两部分 ,主要有 :

砖 石 、混 凝 土 构 配 件 、钢 筋 和
12 建筑 垃圾的成分 .
香 港环保 署将 建筑垃圾 分 为两类 : 新 建 过 程 中 的垃 圾 和 拆 卸 过 程 中的 垃 圾 。新 建过程 中的垃圾 包括报废 的建筑 材 料、 多余 的材料 、使用后抛弃 的材料 等 。根据经验 ,建设项 目新建过 程 中产 生 的 垃 圾数 量 大约 为 建 筑项 目原 材 料 总 量 的 1 % ~ 2 %。新 建 过 程 中的 垃 O O 圾主要 由下面 一些建 筑活动产生 :

碎石 ;

而且这 一数字 1 3益攀升 。 目前对建筑 垃
圾 的 处 理 主要 采 用 垃 圾井 深 埋 和 堆 填
遗弃 的设备 、机具和家具 ; 废弃 木材和其他 废物 ; 被清理 的树木和 其他植被 。 般情 况 下 ,超过 8 % 的 建筑 垃 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