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方上演曲线MBO游戏暗藏高管财富飙升迷局
搜房网“劝退”澳洲电信 莫天全 MBO借道IPO
![搜房网“劝退”澳洲电信 莫天全 MBO借道IPO](https://img.taocdn.com/s3/m/8539d6fff61fb7360a4c650d.png)
通 过这 次上 市 ‘ 解决 ’了澳洲 电讯 。 创造巨大的住房需求。房地产市场 对 于 澳 洲 电讯 ,搜 房 网是 一 个上 市 需 要 调 整 的是 供 应 结 构 ,而并 不 是 公 司 的 下属 公 司 ,但 是 ,作 为创 业 让 市场 萎缩 。
者而言 ,搜 房网是高成长 的公司。
较 好的权 衡 ” 。
首 日涨 幅最 高的 股票 ,在 I PO路 演 中,有 9%的 投 资机 构 认 购了 搜 房 1
IO的好 时机 ? P
股票 。从认 购 率 看 ,4 0亿美 元 认 购
大股东澳 洲 电讯 能被高 兴的 “ 请 不 到 15 美 元 的 份 额 ,也 达 到较 .亿 走” ,并 拿 到 双 倍 回报 ,而 搜 房 网 高水平。
最佳 ; 此外 ,政 府 对 房 地 产市 场 泡
民 币对 内贬 值 、 对外 升 值 ,使 得 以 美 元计 价的 人民 币资产 相 当受欢 迎 。
沫 的打压 肯定 影 响其 Ⅱ 。
“ 一直 都在 努力上 市 ,但 上 企 业 只要 有 一 点 把 握 ,就 会 “ 惜 我们 不 市 并 不 是公 司 的 目标 ,搜 房也 不 缺 代 价 ” 的上 市 ,以获 得 人 民 币资 产
为什 么 一 定要 做 M B ?外 界 O
一
的价格收购了搜房 网 5 .%的股权 ,成为第一大股东。 06
由此可 见,搜房网上市 ,其实
直传闻强势的莫天全与大股东之
PO 但他对 英 在搜房网 ⅡO之前 , ) 莫天全则持股 2 . 93 %为第二大股东。 是 搜 房 网管 理 层 通 过 将 BE和 I 间曾多次产生意见分歧, 亿 我们 根 据 此次 招 股 说 明 书 ,2 1 8月 1 00年 3日,澳 洲 电讯 和 定 价的 综 合 资 本 安排 ,以近 5 美 才》记 者 否认双 方的 不和 谐 。“ GA、安佰 深 及莫 天全达 成协 议 ,澳 洲 电 元 的价 格 ,收 购 了澳 洲 电讯 在搜 基本上没什么分歧 ,但总像是一个
伊利MBO案例分析
![伊利MBO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ba48433580216fc700afd2a.png)
伊利MBO案例分析班级:20104321 学号:2010432132 姓名: 邱丹摘要:在国外,MBO往往是杠杆收购(LBO ),它的完成需要融资机构的帮助。
但是,在我国由于相关法律不健全,在融资等诸多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致使MBO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失败的案例,伊利股份的 MBO就是较为典型的一个。
本文详述了伊利股份运作MBO的全部过程,并剖析了其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关键词:伊利 MBO 公司管理。
一伊利事件回顾2003年7月,金信信托以10元/股,总价2.8亿元从呼和浩特市财政局手中受让的伊利股份14.33%国有股过户完成,金信信托正式成为伊利第一大股东。
在收购伊利时,金信明确作出了“收购人有意保持伊利公司在人员安排,经营管理上的独立性和稳定性,支持公司在现有管理层领导下按预定发展规划管理运作,原则上不干涉伊利公司日常经营活动”的承诺。
金信信托确实也履行了该承诺,伊利股份没有任何一位金信信托委派过去的高管。
2003年10月,伊利董事长郑俊怀在董事会上提出购买国债的想法,11月开始,伊利分五次打入子公司牧泉元兴公司资金,用于在金通证券进行国债投资,共为2.8亿元,与金信信托付给呼市财政局的股权转让款相同。
2004年4月,伊利股份独立董事俞伯伟提出质疑:“伊利股份好像是宁可亏损也要买国债,是否和MBO所需要的资金有关系,我怀疑国债投资是股份公司资金体外循环的通道。
”2004年6月16日,伊利股份临时董事会通过了罢免俞伯伟独立董事资格的议案。
2004年12月27日,伊利股份大股东金信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所持有的公司56057486股社会法人股,和呼和浩特华世商贸有限公司所持有的8448482股社会法人股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因案件查办需要依法予以冻结,冻结期限从2004年12月24日起至2005年12月23日止。
2004年12月30日,因涉嫌挪用公款罪,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批准,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对伊利股份公司董事长郑俊怀,副董事长杨桂琴,董事郭顺喜,财务负责人兼董事会秘书张显著及证券代表李永平等五人执行逮捕。
A股上市公司MBO实战最新经典案例
![A股上市公司MBO实战最新经典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c3d98f46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41.png)
A股上市公司MBO实战最新经典案例A股上市公司MBO实战最新经典案例引言MBO,即管理层购买(Management Buyout),是指公司的管理层成员使用自己的资金,收购公司全部或部分股权的一种方式。
在A股市场,MBO是一种常见且广泛使用的股权交易方式,既有助于提高企业治理水平,也可最大程度地调动管理层的积极性。
本文将就A股上市公司MBO的最新经典案例进行介绍和分析。
案例分析案例背景公司X是一家在A股市场上市的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为X。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公司X的盈利能力一直不佳。
在此背景下,公司X的管理层出现了购买公司股权的意向。
经过充分的沟通和论证后,公司X的管理层决定发起MBO,以提升公司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推动企业发展。
MBO流程1. 筹备阶段:公司X的管理层成员组建MBO团队,确定MBO 的目标和策略,进行内部资源整合和联络银行、律师等外部服务机构。
2. 交易准备阶段:MBO团队进行对外融资工作,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交资金需求,并制定相应的融资方案。
同时,律师团队进行合规审查,确保交易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3. 融资阶段:MBO团队与金融机构签订融资协议,获得足够的资金用于购买公司股权。
同时,根据交易方案,制定购买股权的具体方式和时间节点。
4. 股权交易阶段:MBO团队按照既定方案,通过内部协商与公司X的原股东进行股权交易。
交易完成后,管理层成员成为公司X的主要股东,掌握了公司的实际控制权。
5. 运营管理阶段:MBO团队开始全面接管公司X的经营管理工作,优化组织结构、提升管理能力,实施高效的决策机制,推动公司经营业绩的提升。
案例分析在实施MBO过程中,公司X的管理层面临着多重挑战和风险。
首先,管理层需要克服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确保能够获得足够的资金购买公司股权。
其次,管理层需要在与原股东的谈判中,协商出合适的股权交易方案,尽量降低公司价值争议和法律风险。
最后,管理层需要具备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战略眼光,能够带领公司走出低谷,实现业务的持续增长。
【培训案例】京东“饥饿游戏”领导力项目案例资料
![【培训案例】京东“饥饿游戏”领导力项目案例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4cf223ced630b1c59eeb530.png)
• 如何不占用他们时间?
• 如何体现培训有用?
• 以考代培 • 随机抽上级当考官 • 学美剧分四季考
这是游戏
1. 2. 3. 4. 随机选择考官 自定考试时间 如通关打怪兽 另有助演嘉宾
这不是游戏
1. 梳理管理思路! 2. 突破业务难题! 3. 践行公司要求! 4. 提高跨部协作! 5. 锤炼现场应变!
操作流程
种子考官 TTT
各区考官
复制
分配学员 名单
公布试题 准备
开始通关 考试
成绩公布
奖励
内部推 广宣传
获取更多精彩案例或咨询细节,请关注‘优客帮’
>管理者能否发现和辨认成员符合或
违背价值观的行为并予以相应管理;
>能否引导团队建立积极向上的团队 文化氛围。
第三季:绩效篇
如何带领团队取得高绩效
带领团队不断完成绩效要求
如何委派工作/设定目标/跟踪辅导/绩效反馈
第四季:团队篇
团队未来规划和能力成长的思考
分析总结团队现状与所处发展阶段的应对策略; 复盘团队管理方面的得失; 对团队未来的发展规划和能力成长采取行动。
京东‘饥饿游戏’领导力项目 ——3000中基层经理的‘生存挑战’
优客帮-最佳实践案例库
项目背景:如何快速培训3000位中基层经理人员?
背景与需求 • 业务与人员快速发展 • 中基层经理快速晋升 实施过程挑战 • 如何少花钱? • 如何驱动忙忙忙的经理? 最终确定方案
京东“饥饿游戏”
• 在岗经理能力面临挑战
以考代培——
点燃管理者自动自发 的成长引擎!
项目设计
考官集训
第一季 角色篇
第二季
第三季
一夜蒸发10亿美元 华尔街忧心中国网游陷低谷
![一夜蒸发10亿美元 华尔街忧心中国网游陷低谷](https://img.taocdn.com/s3/m/218edf2da5e9856a561260be.png)
达 电推 上被告 席只是它 马拉松般 诉讼的开端 , 那么苹果 的做法定然不会得到独立 的软件开发 者和业界的认同。 0 ui ̄。 ’ eM li ' J n 就 现状而言 ,苹 果告宏达 电已成事实 , 而 谷歌 是在法庭 上帮助宏 达 电, 还是联 合宏达 电
能反诉苹 陧权。 他声称 , l年来 , 电持 过去 3 宏达 续专注在开发众多 智能型手机上 ,宏达 电不仅 是行动科技 的创新者 , 也是众多专利所有人 。 不过 , 电的言语禁不起 推敲 — — 国 宏达 美 国家专 利和商标 办公室 的数 据显示 , 目前宏 达 电只 申请 了5项专 利 , 中2项 属于实用 性专 8 其 5 利 , 外3项 是设 计专 利 , 一数 字 与其 他公 另 3 这
然,苹果是在利用二三十年前的招式捍卫它未 来的地位。他认为这对苹果来说不啻为—个冒
险——如今 , 专利诉 讼的模 式改变 了, 对专利 的
态度也在改变, 在软件领域尤是如此。如果将宏 “
苹果的 冒险
3 6 美 国博 客 网站 D r gFrbl H 日, ai i a分 n e 1 析师 约 翰 ・ 鲁 伯 撰 文探 讨 了 苹果 决 定 起诉 格
乔布斯 曾经 理直 气壮 地声 称 ,我们 在剽 窃伟 “ 大创 意方 面一直 都 是毫无 羞耻 。 ” 格鲁 伯还 引用 了乔 布斯 曾经发 表 的一封 致Ma开发 人员 威尔 ・ 利 的公 开 信 :如果 c 施普 “ 苹果 变得 利用 自己的力量 压制 竞争 而不 是努
台湾公司抗衡苹果的 专利攻击。 圃
为了证明宏达电模仿无罪,格鲁伯甚至
搬 出了乔 布斯 在 19年 引用毕 加索 “ 的艺 96 好
《大空头》观后感
![《大空头》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d716fb6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45.png)
《大空头》观后感最近看了《大空头》这部电影,感触颇深呐!影片里那一群独具慧眼的投资者,在看似繁荣的金融市场中,愣是看出了即将崩塌的危机,这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主角们那种敏锐的洞察力和坚定的决心。
在所有人都沉浸在虚假的繁荣里,盲目地相信房价会一直涨涨涨的时候,他们几个却能静下心来,分析那些被大家忽略的细节。
就比如说,有个情节是他们去实地考察那些发放房贷的情况。
他们发现,很多人根本没有稳定的收入,甚至有些连工作都没有,却能轻而易举地拿到高额房贷去买房。
这简直太荒唐了!那些贷款的文件,随便填填就能通过,银行根本就不怎么审查。
还有那些所谓的金融评级机构,也是一塌糊涂。
明明一些垃圾债券,却被评成了优质资产。
这就好像把一堆烂苹果贴上了“特级水果”的标签,然后卖给那些毫不知情的投资者。
电影里有个场景,主角之一去参加一个金融界的派对。
周围的人都在欢呼雀跃,为赚得盆满钵满而举杯庆祝。
可他却在角落里,一脸忧虑。
因为他清楚地看到,这表面的繁荣就像泡沫,一戳就破。
想想咱们现实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有时候大家都在追捧某个东西,觉得那是个绝佳的机会,可往往很少有人会真正去深入研究,看看是不是真的那么靠谱。
就像前几年,好多人跟风去投资各种虚拟货币,一开始确实有些人赚了钱,然后消息一传开,越来越多的人涌入。
可最后呢?很多人亏得血本无归。
他们根本就没搞清楚这背后的原理和风险,只是盲目地跟着大流走。
再回到电影里,那些大空头们面对的压力可不小。
周围的人都觉得他们是疯子,放着好好的钱不赚,非要去唱衰市场。
他们不仅要承受巨大的资金压力,还要面对外界的质疑和嘲笑。
但是,他们没有放弃。
他们坚信自己的判断,一直坚持到最后。
当金融危机真的爆发,那些曾经嘲笑他们的人都傻了眼,而他们却成功地赚了大钱。
不过,这部电影也不是单纯地在讲怎么赚钱。
它让我思考了很多关于人性、贪婪和盲目跟风的问题。
在利益面前,很多人都会失去理智,只看到眼前的好处,却忽略了潜在的风险。
京东商城战略(1)
![京东商城战略(1)](https://img.taocdn.com/s3/m/ac342307bb68a98271fefad3.png)
2. 1 京东商城 的存在意义. .. .....................… 2 .3 京东商城 的 企业使命 . .. .. ...................… 2.4 京东商城 的价值观 . ......……. ........…
……. .......…… ….......………. ........…… ….................3 ……. .......………. ................3 ……. .......…… ….......…
……. ............ ...1 0 ……. ......…..... 11
4.2 京东财务状况 . ........………. .......…·
4 .3 京东市场营销能力 . ..... .....................… 4.4 京东供应链管理能力 . . 4 .5 京东商城 的核心 竞争能力
……. ......…… ….......………. .......…·
……. .......………. .......………. .......………. ............. 11 ……. .......…… ….......…… …........……….. ...............12 ……. ...............12
1
第一章案例背景
1.1 京东商城:不 盈利的网络零售巨头
创始人刘强东,成立于 2004 年,原名京东多媒体网 , 一家通过网络主要向消费零售 3C、日 用 百 货、 图 书等产品的零售商。 自 成立以来,连续 四 年增长率均超过 300% , 各年度销售额如下, 2009 年零售额超过 40 亿 。 2010 年有望突破 100 亿元。 2010 年 7 月 26 ,根据艾瑞咨询即将发布的 2010 年第二季度中国网络 购物市场监测数据显示, 2010 年第二季度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继续高速增长,达到 1112. 续 9 个季度蝉联行业头名,其份额也 己超过第 2 名至第 8 名之和。 熟悉京东的人都知道,京东上面的东西比起店面价格低很多。同样是正品行货还随商品开具发 票。低价就是京东最好的营销,低价的后面是低成本低加价率. 这也是京东商城为什么可以有如此 '惊人的销售增长的根本原因。低价就是现象后面的本质。 在京东商城的网站上,一台佳能的 IXUS9 5 IS 新色彩系列数码相机,几乎是网上可查 的最低价; 同样一款海尔 KFRD-23GW/E2 -S5 套机,比国美等大卖场几乎低去 1000 元 。 很多业内人士认为,京 东是在薄利多销,甚至是平进平出,零利润销售。面对质疑,京东的 CEO 刘强东 并没有马上否认, 他表示 , 目前所获收入刚好能够维持公司 正 常运作 , "盈利需要一个过程 。 "在这个过程中,刘强 东认为最重要的是"将成本控制在远低于同行 业的水平" 。 物流是 B2C 公司很大 的一项成本投入 。 大 多数国内电子商务公司都将配送环节外包给专业的物流公司 , 但 自 建物流公司的却几乎没有 。 但 京东商城却做出了"出格"之举。在 2008 年底获得第二轮 2100 万美元融资后,刘强东 宣布将大 力 改善物流配送环节。 2009 年 3 月,京东斥资 2000 万元 自 行成立了上海圆迈快递公司,京东离城计 划 2009 年内在天津、南京、 苏 州 等 14 座城市建立 自 有配送站, 并全部由 自 建的快递公司提供物流 配送服务。许多业内人士认为,京东商城将业务延伸到快递显然会加 重公司的物流成本 。 据悉,京 东商城在 2009 年内对物流的投入达 6700 万元 , 看, 占 整个公司戚本的近 70% 。 但刘强东认为,长远来 自 建快递公司可以对配送的周期、质量等进行 有效控制, 最终节约成本 。 刘强东认为,这就可
京东方上演曲线MBO 游戏暗藏高管财富飙升迷局
![京东方上演曲线MBO 游戏暗藏高管财富飙升迷局](https://img.taocdn.com/s3/m/a3200667376baf1ffd4fad49.png)
京东方上演曲线MBO 游戏暗藏高管财宝飙升迷局2004-06-02又一场MBO(治理层收购)的大戏在异常悄悄地上演……大戏的主角有两个,一个是注册资本仅为300万元,成立至今仍不到1年的北京智能科创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能科创);另一个则是大名鼎鼎的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东方科技),该公司注册资本为9.76亿元人民币,成立已有11个年头,总资产144.7亿元人民币。
前者在与华融、京东方投资进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东投)、招商银行,中关村百校信息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百校)、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国资公司)、浦东进展银行完成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股权质押、转让之后,顺利持有京东方科技超过15%的股份。
而智能科创的股东全部为自然人,其中包括多名京东方、京东投在任高管。
至此,京东方科技“成功”MBO。
没有预告,一切差不多开始,同样没有预告,一切大概又接近了尾声。
但记者在缜密而困难地调查采访中发觉,那个看似“成功”的MBO背后仍然掩藏着太多的谜团……智能科创股东名册在华融出让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东方科技)第一大股东京东方投资进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东投)43.75%的股权半年时刻里,这笔优良资产历经两次易手,最终落袋于一家业内几乎无人知晓的公司———北京智能科创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能科创)。
依照公开的工商资料显示,智能科创的法人代表正是京东方科技现任执行董事、高级副总裁陈炎顺,其股东全部为自然人,要紧由包括京东方科技董事长王东升、副董事长江玉昆等高管人员组成,其中王东升个人持股达20%。
依照最新的工商资料显示,京东投的股东现为北京电子控股有限公司和智能科创,分不持有56.25%和43.75%的股权。
京东投持有京东方科技36%的股份,这意味着京东方科技的高管们猛然之间集体持有超过15%的股份。
京东方科技的高管们是如何实现MBO的呢?缘何消息秘而不宣?为此,本报记者展开了调查。
京东方茶谷-姜宇
![京东方茶谷-姜宇](https://img.taocdn.com/s3/m/601dc314866fb84ae45c8d6e.png)
目录
1 公司简介 2 公司信息化发展历程 3 研发信息化应用经验分享
专注制造业 执着信信息化
京东方集团简介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京东方A:000725;京东方B: 200725)创立于1993年4月,是一家显示产品与解决方案的供货商。
未来,京东方将坚持自主创新,不断夯实基础,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继续发扬“胸 怀理想、创业创新、强企富民”的企业精神,打造“团队、速度、质量”核心竞争力文化基因,向 显示领域世界领先企业目标迈进。
苏州京东方茶谷(BOECT)成立于2002年3月,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占股90.51%),日 本茶谷产业株式会社、日本高千穗 (占股9.49%)
1、客户需求的变化越来越快、越来越多;
2、集团多组织(工厂)异地远程管理控制越来越难;
2、交货周期短、准时交货的压力越来越大;
3、集团多组织实体的财务、成本管理与控制越来越难; 3、客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4、集团多组织业务规模和复杂程度对信息和数据及时
4、对即时库存、资金占用的压力越来越大;
战略规划和决策管理 管理驾驶仓 全面信息化管理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目标4
目标5
20010-01至2010-12 2011-01至2011-12 2012-01至2012-12
2013-01至2013-12 2014-01至2014-12
专注制造业 执着信信息化
信息化历程
降低产品成本10% - 20%;
规范企业的开发流程;
减少开发过程的修改40% - 50%;
集成CAD/ERP,打通信息流;
建立企业知识库,积累核心知识资产;
专注制造业 执着信信息化
京东高管大换血:新老派系之间的博弈
![京东高管大换血:新老派系之间的博弈](https://img.taocdn.com/s3/m/eabe3bedde80d4d8d05a4fd8.png)
京东高管大换血:新老派系之间的博弈作者:谢康玉来源:《销售与管理》2019年第05期开年伊始,京东大方承认将末位淘汰10%的高管,一个月之后,CTO(首席技术官)张晨、CLO(首席法务官)隆雨、CPO(首席公共事务官)蓝烨接连宣布离职,虽然离职公告都将离职原因指向“个人和家庭原因”,但仍不免让人与高管末位淘汰联系起来。
近日,京东再次抛出一则人员变动消息,宣布将实施核心高管轮岗计划,两位老臣王笑松和胡胜利将被调任其他岗位。
关于轮岗可以有两种解读,要么是软下课,要么是为公司培养后备力量、平衡内部多方势力。
目前还很难判断这波高管轮岗属于哪一种,毕竟前者有沈皓瑜、隆雨的离开做参照,后者有阿里、华为的轮岗制在前。
高管大规模流动曾有人这样评价京东:“虽然发展了这么多年,但从本质上来看京东各方面还是感觉像一个创业公司,但由于京东的发展速度太快,在快速增长过程中京东喜欢引入职业经理人,但由于刘强东个人领导风格过强,在合作过程中需要磨合,而其中也伴随着很多调整。
”如今,京东的高管团队页面上,只剩下包括集团CEO刘强东、京东商城CEO徐雷、京东物流CEO王振辉、京东CSO廖建文、CFO黄宣德、CCO为李娅云在内的6位高管。
2015年4月开始,包括闫小波、熊青云、徐昕泉、李永和、江川、李大学、蒉莺春等在内的多位核心高管相继从京东离职;到2016年,前京东商城CEO沈皓瑜也宣告下课,这在当时曾被视作外企职业经理人时代溃败的标志性事件。
2011年,走过草创时期的京东,正处于上市前夜。
“如果管理了十年,还不能放手,这是我的严重失败。
”刘强东公开表示。
为匹配日益扩大的公司规模,形成更体系化的管理机制,从这一年开始,京东吸纳了大批职业经理人,着手搭建起一套CXO体系。
沈皓瑜是首位加入的CXO,而最近离职风波中的三位都是伴随这套体系的搭建进入京东的。
伴随CXO悉数就位,刘强东曾有过一段“只看结果,不管过程”的放权阶段,“几千万的单子就不用找我签字了”一度成为刘强东放权的佐证。
水井坊MBO后的高现金课堂PPT
![水井坊MBO后的高现金课堂PPT](https://img.taocdn.com/s3/m/555380f8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d9.png)
建议
监管部门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解决MBO公司的高 现金分红引起的利益侵占问题。
1.遏制MBO公司异常高分红现象。上市公司一方 面从证券市场上筹资,一方面却在大比例分红, 这实质上就是大股东通过上市公司实施财富转 移,这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投资者的信心,也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流通股股东的市值损失。 因此,监管部门有必要采取措施遏止MBO 公司 高分红的现象,特别是既高比例分红,同时还 进行再融资的现象。
二、高分红对公司成长性的影响
• 通过对水井坊公布的2008年年报的分析可知,水井坊 2009年度的项目投资计划共需资金29 725 万元,包括蓉 上坊项目一、二期工程投资21 967万元等。尽管项目需要 大量资金,但水井坊却并不拥有充沛的现金流。2008年水 井坊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约为2 539.7万元,但 其2008年每股分红0.53元,现金分红总额达25 892.9万元, 造成23 353.2万元的投资缺口。这表明水井坊当年经营所 赚取的现金不足以支付其高额股利,更不能支持其公布的 2009年投资项目。
建议
2.监督MBO公司完善公司治理,防止出现新的“一 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上市公司MBO完成之 后,公司的管理层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所有权与 经营权的统一。假如监管没有跟上,上市公司有 可能出现新的以管理层为基础的“一股独大”或 “内部人控制”局面。如,对表决权的控制会使 管理层有足够的能力保住自己的位置,并以股东 财富换取自身利益;在分红等重要决策过程中, 持股较多的管理者可能会表现出较大的个人倾向 等。
综合分析:高分红背后动机
一、企业经营目标更多的考虑上市公司管理层兼大 股东的利益诉求。
水井坊2004-2008年管理层股东所获分红见表4,20042008年水井坊总分红达6.33亿元,其中盈盛投资共分得 1.42亿元。另外,2006年盈盛投资将所持全兴集团43%的 股权卖给帝亚吉欧高地控股有限公司,变现约5.172亿元, 这两项使盈盛投资实收6.592亿元的利益,减去购买全兴 集团股权时支付的4.126亿元,净赚2.466亿元。此外,按 照水井坊2009年5月15日的股价14.89元估算,盈盛投资 管理团队目前拥有的股权总市值为14.73亿元,加上净赚 的2.466亿元,高管们赚了17.196亿元。
冷观MBO热(一)
![冷观MBO热(一)](https://img.taocdn.com/s3/m/668dad08b4daa58da0114ad3.png)
冷观MBO热(一)MBO是英文“managementbuy-outs”的缩写,通常译为管理层收购、经理层收购或经理层融资收购,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者利用所融集的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份或资产,从而改变本公司的所有权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以达到重组公司并获取预期收益为目的的一种收购行为。
它起源于20世纪70—80年代的欧美国家,1980年英国经济学家迈.莱特(MikeWright)在研究公司的分立、剥离时第一次发现并研究了这一问题,在当时的研究中被称为“buy-outs”,后来才被从事此类融资的英国工商金融公司称为“managementbuy-outs”,如今它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发达国家改善企业经营绩效的重要法宝。
美国的统计数据表明,运用MBO进行资产剥离的案例占资产剥离总案例的比重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仅为5%,而到90年代中期,这一比重就达到了15%。
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前,MBO还是一个只能在经济学教科书中才能看到的名词。
20世纪90年代初深圳的华为、金地等企业率先试行MBO,在实践层面迈开了第一步,90年代中期以上海的“仪电模式”为代表,中国的MBO在实践层面开始系统发展。
进入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特别是16大后,随着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和国家分配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以2002年国家颁布《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为标志,中国的MBO突破了非正式的实验层面上升到了国家政策层面。
大量公司在设计MBO方案,不少公司包括国外公司摩拳擦掌酝酿建立MBO基金,中国MBO的热潮风起云涌,大有大行其道的架势,这引起了理论界、产业界、证券投资界的极大关注。
笔者认为,应冷静看待这一热潮。
任何改革都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性,“上山容易,下山难”,我们不能只看到这一改革可能带来的好处,更要看它可能带来的问题,以免进入锁定状态,造成积重难返的局面。
一、MBO热的表现其一是上市公司MBO潜潮涌动。
从1999年6月粤美的首开上市公司MBO的先河开始算起,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已经有粤美的、深方大、洞庭水殖、胜利股份、特变电工、佛塑股份、红豆股份、杉杉股份、大众科创、大众交通、永鼎光缆、全兴股份等16家上市公司或其母公司进行了MBO。
MBO上市公司高现金分红行为分析_以水井坊为例
![MBO上市公司高现金分红行为分析_以水井坊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bf5dedde33d4b14e852468e4.png)
2010 03·财务与会计·理财版31Finance & Accounting案例分析MBO (管理层收购)在国外已有20多年的时间,我国也曾掀起一股“MBO 热”,但MBO 公司所产生的种种问题使得国资委于2005年4月出台文件禁止了国有上市公司实施MBO。
在国资委出台文件之前已完成MBO 的公司便成为一类独特的群体在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着,其独特性不仅体现在其MBO 公司的身份,更体现在一些异于寻常的经营活动和股利政策上,水井坊(600779)就是其中之一。
2008年5月,水井坊每10股派发5.3元现金分红的行为使其再度成为各方关注和质疑的焦点。
本文拟通过对水井坊案例的分析,研究其MBO 后的现金股利分红政策及原因,并分析该股利政策对公司成长性与业绩的影响。
一、水井坊MBO前后分红情况介绍1999年,水井坊成功实现IPO,其第一大股东为四川省国资委下属的全兴集团。
2003年,经四川省国资委批准,由全兴集团管理层自筹资金设立的盈盛投资、全兴股份工会和深圳矢量投资分别受让全兴集团67.7%、12.3%和20%的国有股,盈盛投资成为水井坊的实际控制人,水井坊由此成功实现MBO。
之后,水井坊在分红政策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从表1不难看出,MBO 前水井坊仅有过两次微薄的分红,自MBO 之MBO上市公司高现金分红行为分析黄韦华 刘秀春 裘益政—以水井坊为例后,水井坊每年的现金分红力度不断增强,2008年竟实施了每10股派现金红利5.3元(含税)的高红利利润分配方案。
2004~2008年,水井坊的净利润总额为7.64亿元,共分红6.33亿元,总分红率高达82.9%。
事实上,在MBO 之后有高分红行为的远不止水井坊一家,在已经完成MBO 的国有公司中,宇通客车、鄂尔多斯、张裕A MBO 后的分红率较之前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年平均分红率均高达50%以上。
这种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现象说明,MBO 与高现金分红行为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
Gamestop轧空事件案例
![Gamestop轧空事件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a3b5e928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5e.png)
T+2交割制度
交易后第二个工作日完成清算交割
交易时间
美国东部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6:00, 午间不休市; 夏令时:北京时间21:30-次日3:00; 冬令时:北京时间22:30-次日5:00
05
市场对互联网经纪商的质疑
市场对互联网经纪商的质疑
1.交易平台对个人投资者做多行为的限制
1月28日,个人投资者广泛使用的交易平台Robinhood对在该平台交
易的GameStop等股票实施交易限制,不能买入但可平仓卖出,部
分其他平台也作出类似交易限制。
结果
发酵
客观上给了 空头机构平 仓的时间窗 口,激起了 多头及个人 投资者的怒 火。
随着媒体进 一步渲染, 事件讨论逐 渐脱离单纯 的投资行为 和多空博弈。
市场对互联网经纪商的质疑
2.券商在沟通和宣传方面做得非常糟糕
做市商制度的作用
5.抑制价格操纵 做市商对某种证券做市,一般具有较强的资本实力和后续融资 能力,具有较高的价值分析和判断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报 价和交易,从而使得操纵者有所顾忌,一方面操纵者不愿意"抬 轿",另一方面也担心做市商的行为会抑制市场价格。
值得说明的是,做市商制度可以抑制其他交易者的价格操纵行 为,但由于其本身具有较强的实力,受利益驱使,能够通过自 身行为或者做市商之间联手来获取不正当利润。纳斯达克市场 就被发现存在这种现象,这就需要通过对做市商行为的监督来 防范。
包括亚马逊,5麦0%当劳,等。
他们要有独特的商业模式, 以及优异的产品或者管理层。
中国A股有着鲜明的自上而下 中国有3000多家的主板上市公
的特征。在A股,行业远远比 司,而场外交易,三版市场却
MBO创富-一场彻头彻尾由内部人操控的游戏
![MBO创富-一场彻头彻尾由内部人操控的游戏](https://img.taocdn.com/s3/m/277ecec4fad6195f302ba664.png)
MBO创富-一场彻头彻尾由内部人操控的游戏MBO创富一场彻头彻尾由内部人操控的游戏本刊主笔刘猛东方高圣董事吴昊荣正咨询陆建华王允娟赵志琴机构支持: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北京东方高圣投资顾问有限公司上海荣正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上海亚商企业咨询股份有限公司邹光祥、沈城、财富证券蒋顺才、天一证券闻岳春、张志柏、田欣等对本文亦有贡献。
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MBO)自上世纪70~80年代起流行于欧美国家,其主要动因是希望有效降低企业代理成本、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90年代初期,MBO市场在国外极盛而衰。
但作为我国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一种探索方式,MBO自90年代末在国内出现以来,就以其致富的速度之快、点石成金的魔力之大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异议。
也正基于此,国内MBO的操作者们多是在“沉默中潜行”,多数MBO案例直到其大功告成之时方为外人所知—MBO所带来的以亿元计的财富令人惊诧,而其在运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奇诡精巧的股权腾挪、扑朔迷离的资金链条及环环相扣的操作手法则更令人叹为观止。
中国的MBO产生于国有企业改制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由于并购交易双方是国有股东和国有股东派出的管理者,MBO是在管理与被管理的背景下进行的并购交易行火如荼的MBO热浪泼了一瓢冷水,众多运作MBO的企业由于牵涉到国有股权转让问题而无法获得国有资产监管部门的批准。
但也有业内人士从中得出了另一种政策信息,认为实际上暂停只是对部分不符合政策的MBO企业的暂停,而纳入政府监管框架内的MBO将拥有持续发展空间。
其实,十六大以后,国内经济界就普遍认定国企改革将有大动作,管理层收购正在成为与外资并购、民营企业收购国有企业并列的三大“国退民进”方式。
目前,我国大约13万亿元的国有资产中的相当一部分急需盘活、增效,过去是土地换发展,今后将是产权换发展,这是一种趋势。
同时,统计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的比例仅为0.017%,而美国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或称CEO们的平均持股比例已经高达2.7%,这说明在我国实施MBO 还是有一定空间的。
“金圆桌”映像:卓越这样炼成
![“金圆桌”映像:卓越这样炼成](https://img.taocdn.com/s3/m/d452cfea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c2.png)
044+ 封面故事Cover Story “金圆桌”映像:卓越这样炼成文/本刊研究员 严学锋董事长、独立董事、董事会秘书是董事会治理的重要角色,在《董事会》成功举办的11届“金圆桌奖”评选中,他们中的佼佼者斩获殊荣,有的甚至屡次上榜。
这些金圆桌奖的得主们,在他们各自的岗位上,有着怎样的成功履职之道?第12届“金圆桌奖”颁奖盛典上,会否再出现他们的面孔?“董事长要有一定的战略眼光”2002年,宋志平执掌中国建材集团。
彼时公司正处在极端困难的状况中,年20多亿的销售收入、有32亿的银行逾期债务。
当时集团的主业是普通装饰建材,宋志平决定带领公司转向建材主流产品,其中水泥是重点。
他的发展策略是在水泥行业做联合重组、推行市场竞合,起点是公司拥有的一家年产能仅130万吨的水泥厂。
其后,他推动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并任职董事长,大力进行联合重组。
行业龙头中国建材2006年IPO ,2013年营收1177亿元、净利润57亿元。
2014年,宋志平获最具战略眼光董事长。
战略决策是董事会的核心职能。
一个强大的董事会,要求有一个强大的董事长,特别是战略决策方“我把每次董事会的会议资料都印刷成册后提交给各位董事。
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曾在中铁子公司当过副董事长——临时动议经常存在,但现在作为上市公司和董事会试点企业,临时动议是违背规范要求的。
怎么杜绝?除了制度、认识之外,还要有一些大家都能接受但又不伤感情的做法。
”面强有力,引领公司发展乃至行业发展,成效很大。
天地源董事长俞向前表示,“董事长对公司治理要专业,要善于去沟通协调,要有胸怀,对公司战略方面做一些思考,不能够把大方向给把错了,不能人云亦云。
董事长要有一定的战略眼光。
”最具战略眼光董事长奖,正是对董事长核心价值的肯定。
“做好董事长需要很多素质。
一个优秀的董事长有三个特质很重要:懂方向、会用人、能担当。
懂方向,就是为公司确定很好、务实、前瞻性的定位。
”最具战略眼光董事长得主陈东如是言。
PE 机构对连续并购中管理者学习效应的影响说明书
![PE 机构对连续并购中管理者学习效应的影响说明书](https://img.taocdn.com/s3/m/03666c21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c5.png)
1.2 研究价值 ................................................................................................................... 4
then to make ‘performance’ of M&A better. The managers’ learning effect is complex.
Some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how to "make learning happen" and has not looked much
连续并购绩效的传导逻辑很简单:开展并购“实践”,对上一次并购进行“学习”,进而提升并
购“能力”,从而提升下一次并购“绩效”。理想中的连续并购就是一个启动并购实践、开展并
购学习、提升并购能力、改进并购绩效四个要素持续正循环的战略学习圈。
管理者学习效应非常复杂,一些研究集中在如何“让学习发生”,并没有更进一步思考如
(3) examined the key variables ‘time between serial M&A’.
This paper finds that: establish M&A fund with PE can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serial M&A; PE shareholding can accelerate the learning effect of managers in serial M&A.
业绩下滑背后隐藏的增长逻辑
![业绩下滑背后隐藏的增长逻辑](https://img.taocdn.com/s3/m/9bbcb07f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40.png)
业绩下滑背后隐藏的增长逻辑本刊编辑部:龙旗科技将于节后IPO发行上市,虽然公司预计2023年营业收入下滑约7.98%-9.86%,但受益于原材料价格降低等因素影响,公司预计净利润增长7.41%-11.87%,该如何对公司进行合理估值?邱诤:龙旗科技主营智能产品ODM 业务,核心产品为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AIoT产品等智能产品。
所谓ODM业务,是指受托方(ODM厂商)根据委托方(品牌商)的要求,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产品,受托方拥有自主设计能力和技术水平。
2022年,龙旗科技智能手机产品收入242.66亿元,约占公司营业收入的82.70%;此外公司平板电脑和AIoT产品收入分别为27.98亿元和18.87亿元,公司合计营业收入293.43亿元。
与龙旗科技主业最接近的上市公司是华勤技术,同样主营智能产品ODM业务,2022年华勤技术的智能手机产品收入约376.07亿元,明显高于龙旗科技,约占公司营业收入的40.60%,在平板电脑和AIoT产品收入方面华勤技术的收入分别为22.03亿元和8.81亿元,低于龙旗科技。
但华勤技术还有笔记本电脑收入234.42亿元和智能穿戴收入29.82亿元,及服务器收入26.70亿元,合计总收入926.46亿元,远高于龙旗科技。
龙旗科技预计2023年可实现营业收入约264.50至270.00亿元,净利润约6.02亿元至6.27亿元。
而华勤技术预计2023年的营业收入约851亿元左右,净利润约26.8亿元左右,目前公司市盈率约15倍左右。
与龙旗科技主业类似的上市公司还有闻泰科技、工业富联、歌尔股份、立讯精密等,其中如闻泰科技除智能终端产品外,还有毛利率较高的半导体产品,目前公司市盈率在15倍左右。
根据上述数据分析,龙旗科技合理的估值市盈率不应高于华勤技术和闻泰科技。
本刊编辑部:一新能源汽车及核心三电等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的公司。
预计2023年亏损21亿元-27亿元,扣非后亏损46亿元-50亿元,随着其问界M7、M9的热销,公司在2024年能否实现扭亏?邱诤:虽然2022年公司在一年内发布并交付了AITO问界M5、M7、M5纯电版三款高端智慧新能源汽车,但销量却一直平平,直至2023年第四季度M7开始上量、M9上市发布,公司的情况开始出现了改观。
伊利股份MBO案例分析
![伊利股份MBO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0cb56f9770bf78a652954f4.png)
(2008年第21期)财会研究摘要:在国外,MBO 往往是杠杆收购(LBO ),它的完成需要融资机构的帮助。
但是,在我国由于相关法律不健全,在融资等诸多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致使MBO 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失败的案例,伊利股份的MBO 就是较为典型的一个。
本文详述了伊利股份MBO 的全部过程,并剖析了其失败的原因,希望能对以后的企业改制有所借鉴作用。
关键词:伊利股份MBO 公司治理一、案例回顾(一)事件回放2003年3月18日,伊利股份公告,金信信托将受让原大股东所持国有股,成为新大股东。
2003年4月8日即公告获得财政部批复。
2003年7月,金信信托出资2.8亿元,以10元/股从呼和浩特市财政局手中受让了占伊利股份14.33%的国有股,正式成为伊利第一大股东。
在入主伊利股份之后,履行其开始的承诺,未派任何董事、监事和其他管理层人员。
2002年10月,伊利董事长郑俊怀在董事会上提出购买国债的想法,11月开始,伊利分五次打入子公司牧泉元兴公司资金,用于在金通证券进行国债投资,共计2.8亿元,与金信信托受让伊利股份14.33%的国有股所用的资金总额相同。
对于伊利投资国债,独立董事俞伯伟提出质疑。
他认为,8月11日伊利决定在2004年年底将国债全部出售完毕,然而截至8月20日,伊利国债投资累计损失总额为2321.83万元。
伊利股份好像是宁可亏损也要买国债,可能与MBO 需要资金有关系,他怀疑国债投资是伊利股份公司资金体外循环的通道。
2004年6月,伊利独董事件暴发,正是该事件最终导致中国证监会介入调查。
当时伊利的三名独立董事俞伯伟、王斌和郭晓川发出《独立董事声明》,要求对伊利股份巨额国债投资和华世商贸公司等问题聘请独立审计机构进行全面审计。
然而在8月3日,俞伯伟却在伊利股份的临时股东大会上被罢免,同日王斌也提出辞职。
伊利独董风波爆发以后,伊利股份和三名独董纷纷约见媒体,发言非常积极,而作为“战略投资者”的金信信托却未见有任何主动的表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东方上演曲线MBO 游戏暗藏高管财富飙升迷局2004-06-02又一场MBO(管理层收购)的大戏在异常悄悄地上演……大戏的主角有两个,一个是注册资本仅为300万元,成立至今仍不到1年的北京智能科创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能科创);另一个则是大名鼎鼎的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东方科技),该公司注册资本为9.76亿元人民币,成立已有11个年头,总资产144.7亿元人民币。
前者在与华融、京东方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东投)、招商银行,中关村百校信息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百校)、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国资公司)、浦东发展银行完成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股权质押、转让之后,顺利持有京东方科技超过15%的股份。
而智能科创的股东全部为自然人,其中包括多名京东方、京东投在任高管。
至此,京东方科技“成功”MBO。
没有预告,一切已经开始,同样没有预告,一切似乎又接近了尾声。
但记者在缜密而艰苦地调查采访中发现,这个看似“成功”的MBO背后仍然掩藏着太多的谜团……智能科创股东名册在华融出让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东方科技)第一大股东京东方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东投)43.75%的股权半年时间里,这笔优良资产历经两次易手,最终落袋于一家业内几乎无人知晓的公司———北京智能科创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能科创)。
根据公开的工商资料显示,智能科创的法人代表正是京东方科技现任执行董事、高级副总裁陈炎顺,其股东全部为自然人,主要由包括京东方科技董事长王东升、副董事长江玉昆等高管人员组成,其中王东升个人持股达20%。
根据最新的工商资料显示,京东投的股东现为北京电子控股有限公司和智能科创,分别持有56.25%和43.75%的股权。
京东投持有京东方科技36%的股份,这意味着京东方科技的高管们猛然之间集体持有超过15%的股份。
京东方科技的高管们是如何实现MBO的呢?缘何消息秘而不宣?为此,本报记者展开了调查。
正如陈炎顺所言,京东方经历的“不是一次简单的MBO方式”。
京东方科技现在已经成为年销售额超过100亿的国家及北京市重点企业,据知情人士透露,为了掩人耳目,京东方MBO过程颇为曲折,当初接手华融所持京东投股权的公司并不是智能科创,而是中关村百校信息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百校),但该公司扮演的只是“过桥”的角色,在接手股权三个月内就将所持股份转手智能科创,而智能科创为购买股权向银行贷款时,质押的却是以股东名义持有的京东投的股份。
一场看似合情合理的交易———中百校1.6亿元买下8亿元资产对现代TFT—LCD业务的收购,为京东方的发展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一个充满了冒险精神的财务杠杆”,一些专业股评家这样评价京东方科技,“基于LCD市场需求的激增,未来的业绩也许会是一种爆炸式的增长”拉动了京东方的股价,吸引了舆论的眼球,也为华融找到了一个合情合理出让所持京东投的理由。
2003年7月11日,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华融)网站上的一则拍卖信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声称华融将于7月21日公开转让京东投43.75%的股权。
当时,京东投是上市公司京东方科技第一大股东,持有京东方科技292059000股,占53.15%的股份。
尽管大多数人认为京东方科技维持着强势横盘格局,在二级市场稳步走高的表现让华融找到了套现的机会。
但也有投资者提出,由于资金压力大,投资回报周期长,一家企业独自承担的形式风险很大,除非是一些有实力的产业投资者,因此不排除多家协议投资的可能。
但从最终的公布结果看来,此次售让并没有出现“有实力的产业投资者”或“多家协议投资”的情况。
2003年8月29日至2003年9月8日,华融北京办事处在中关村技术产权交易所(以下简称中交所)对华融持有的京东投全部的43.75%股权进行了挂牌交易。
2003年9月6日,中交所发布了中关村技术产权交易所北京京东方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挂牌股权经纪商收购报价第一到第四号公告,报价经纪商包括中百校、北京市中海源产权交易经纪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北大博雅投资有限公司和北京首创科技投资有限公司等。
2003年10月15日,华融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华融北京办事处通过中交所挂牌交易实现债转股企业股权转让的消息,虽然没有明确点出中标企业的名称,但明确指出“最终出价最高的购买者获得转让标的”。
根据当时的报价情况,中百校以1.6亿元人民币位居榜首。
这意味着,在这一场交易中,这部分股权非但没有升值,反而贬值。
据悉,中百校是由大型国有企业,科技部、教育部、团中央的投资机构,上市公司、著名投资公司共同投资,以整合著名高校智慧资产为核心业务的高科技投资公司。
注册资金11200万元。
公司主营业务为投资银行、科技项目投资与百校科技孵化器、百校软件、百校研发中心建设等。
而根据工商资料的记载,之后,中百校的确进入京东投股东行列。
对于“1.6亿元”的售价是否合理这一问题,陈炎顺的说法是,此番交易是按照评估值来买卖的,扣除减值的东西这是常事,这个讨价还价的过程都是符合法律规定的,而结果是得到有关部门认可的。
但陈炎顺至今不愿意透露谁是担负评估责任的会计师事务所。
令人生疑的快速转让———三个月内转手智能科创当初中百校提出的支付方式为,首付1亿元人民币,第二次支付为股权过户后4个月,再交付剩余的6000万元人民币。
依照常规程序,中百校开始募集资金。
有意思的是,此时横空杀出来一个智能科创。
就在中百校向招商银行申请贷款、办理质押手续、担保手续的过程中,其所持京东投的股权在三个月内过户到了智能科创的名下。
根据工商资料记载,智能科创创立之初公司名为北京京东方科创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300万元人民币,成立于2003年6月5日,这一时间与华融宣布出让京东投股权的时间非常接近。
2003年9月,公司更名为北京智能科创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2003年12月18日中百校与招商银行北京市分行签署《贷款合同》,金额为人民币1亿元。
同时,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与招商银行签署了《担保合同》,由其就中百校履行贷款合同下的还款义务向招行提供连带责任担保。
2003年12月29日,智能科创与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国资公司)签订的一份《股权质押协议》显示,双方约定由北京智能科创将其持有的京东方投资公司43.75%的股权中的19862万股以标的股权的名义质押给北京国有资产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国资公司),为其给中百校的担保提供反担保,代表智能科创签字的是现为京东方科技财务总监的王彦军,代表北京国资公司签字的是李爱庆。
该协议的附件一显示,京东投的股东是北京智能科创和北京电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分别持有43.75%和56.25%的股权,其中备注一栏标示智能科创已将19862万股(占总股本的29%)质押给北京国资公司。
智能科创俨然已经是京东投的股东,但究竟是通过什么样的形式获得的呢?陈炎顺声称不清楚,不愿透露。
而记者在由工商局备案的时间为2004年1月2日的《北京京东方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股东会决议》上看到:中百校将所持有的京东投股权转让给智能科创,放弃优先购买权,并选举陈炎顺为京东投副董事长。
在2004年1月初,京东投召开临时股东会议,陈炎顺以智能科创代表的身份出席,该会议结果通过了将北京智能科创所持有的全部股权的三分之二质押给北京市国资公司的决议。
1月7日,京东投向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递交了企业备案申请书,声称该公司股东北京智能科创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已将其持有的19862万股股权质押给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并委托一位名叫沈翔的人具体办理此事。
1月12日,京东投提出正式申请,并于1月17日,完成质押登记手续。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中百校是在2004年1月12日,完成将持有的“京东投”的股权过户给智能科创的工商变更手续。
表面看来,京东投的股权没有发生变化,但实质上,经过这样一番转手,股权性质由原来的国有股变成了非国有股。
因为工商资料记载中,智能科创没有法人股东,只有20名自然人股东,其中包括京东方科技的董事长王东升,副董事长江玉昆,执行董事、高级副总裁陈炎顺,执行董事、高级副总裁孙继平,资深副总裁任建昌,财务总监王彦军,副总裁刘晓东,副总裁韩国建,董秘仲慧峰等等。
这其中,中百校在这场交易中扮演的角色颇为微妙。
在这一连串的交易中,让旁观者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中百校需要智能科创进行反担保?智能科创为什么可以在还没有获得过户股权的情况下,以“京东投”股东名义质押“京东投”的股份为中百校担保?中百校是否提前将股权过户给智能科创?根据《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第三章第十四条,“转让方应当将产权转让公告委托产权交易机构刊登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经济或者金融类报刊和产权交易机构的网站上,公开披露有关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信息……”,而中百校与智能科创之间的表现似乎更像是私相授受?根据第四章第二十五条,转让国有产权还应该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陈炎顺称“不希望张扬……京东方一直低调依法做事,也没什么好说的”,多次拒绝回答记者的上述疑问。
一些分析师则表示,京东方科技的高管们能通过交易所和银行的帮助,获得许可交易的批文,不排除得到了一些政府部门或工作人员的帮助。
蓄谋已久的曲线MBO游戏———浦发行助力,智能科创“智”取京东投尽管陈炎顺们“低调”回避问题,但不能回避的问题是,中百校将所持股权转手智能科创并不是偶然发生的故事,记者在一份标明会议时间为2月20日上午的会议记录上看到这样一段话,足以证明该事件的发生绝非偶然性:“……就本项目截止当日止的进展情况和后续的智能科创向浦发行贷款的时间安排极可能出现的变化情况进行了专门的会议讨论……”会议地点在国资公司会议室,出席者包括北京国资公司、智能科创、浦发行、北交所相关人员及国资公司专职律师。
事实上,在金融界,早有关于京东方为了能MBO找融资的传闻。
陈炎顺自己也承认,智能科创目前没有实际业务,主要由京东方科技的高管们组成。
同时声称,这一事件很多人都知道,并暗示整个过程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支持。
用一些知情者的话来说:“这是一场预谋已久的曲线MBO游戏,但由于京东方惹眼又敏感,参与此次MBO运作的人涉及政府、金融、投资等多个实体,牵连众多,所以京东方高管们不得不小心行事”。
根据计划,完成股权变更手续后,智能科创即向浦发行提出贷款申请,北京国资公司与智能科创签署了一份《解除股权质押协议》,同时智能科创与浦发行签署《贷款协议》和《股权质押协议》,款到后,有智能科创将款项支付给中百校,中百校向招商银行还款,最终招商银行解除国资公司的担保责任,而北交所在资金账户、解除质押和再次质押登记等方面提供监管支持。
于是,智能科创在调整公司资产负债表之后,向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提出1亿元人民币的贷款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