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 房中曲
曲池 李商隐诗作

曲池【作者】李商隐【朝代】唐日下繁香不自持,月中流艳与谁期。
迎忧急鼓疏钟断,分隔休灯灭烛时。
张盖欲判江滟滟,回头更望柳丝丝。
从来此地黄昏散,未信河梁是别离。
【译文】一株株一朵朵芳香袭人,盛开的百花让人情不自禁。
明月下波光潋滟,可我不知道有谁能对我垂青?满怀着忧愁,听暮鼓惊敲钟声轰响。
在这灯灭烛息的时刻,更怀念那远方的亲人。
多想扬帆而去,看滟潋的江波正轻声召唤。
还有那丝丝垂柳,更无限低徊充满深情。
只可惜在这里相聚的人,到黄昏就各自分散。
让人不敢相信在离别时,真会有象苏武李陵那样的感情。
【赏析】《曲池》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既是一首惜别诗,又是一首政治抒情诗。
诗的首联“日下繁香不自持”,写繁花盛开,让人心情激荡不禁,但自己却是孤独一人。
诗人认为是“繁香”本身不能“自持”。
从这里又可以看到,诗人对当时长安城的表面繁华和喧闹是十分厌烦的。
“月中流艳与谁期”,既是对月光的赞美,又是对曲江夜景的描绘,诗人厌恶长安城白昼的喧闹,却爱夜,爱月亮,月光总是无比的柔和,给人以妩媚之感。
它撤下透明的薄纱,为曲江另作了一番打扮,使之分外娆。
颔联由暮鼓疏钟、灯息烛灭的夜景继续写诗人心情的凄凉忧郁。
急促的晨鼓使夜钟声断,它向长安城中的人们宣告夜的结束,黎明的开始,而它为诗人所迎来的却是无限忧烦。
在这里可知诗人用词的严谨,那象征着白昼的鼓声,诗人选用了“急鼓”,而代表月夜的钟声,诗人选用的是“瑓钟”,“急”“疎”二字,在节奏上正拍合着昼的吵杂和夜的宁静。
第三句诗是通过写对晨鼓的“忧”,流露了对月夜的爱。
第四句是正面写诗人对月夜的感情。
颈联以江水和垂柳的多情写诗人的无限怅惘;诗人和曲池分别时的痛苦与艰难。
“张盖欲判江滟滟”,是写景,也是写情,那滟滟的江水所荡漾起的,正是诗人感情的波涛。
诗人的心,是为离别而趵突的,但对将要航向的生活彼岸,又同样是未得ト知,因此,那滟滟的江水,又正象征着诗人的茫茫前程。
“迥头更望柳丝丝”。
李商隐的诗全集(5)

李商隐的诗全集(5)李商隐的诗全集《东还》自有仙才自不知,十年长梦采华芝。
秋风动地黄云暮,归去嵩阳寻旧师。
【翻译】自己有成仙得道的潜质自己却不知道,十年间经常梦到自己采到灵芝仙草,西风吹过惊动大地,漫天黄云,天色已晚,还是回到嵩阳宫去找我以前的师傅吧?《马嵬二首其二》铁马嘶风一渡河,泪珠零便作惊波。
鸣泉亦感上皇意,流下陇头呜咽多。
龙脑移香凤辇留,可能千古永悠悠。
夜台若使香魂在,应作烟花出陇头。
《题汉祖庙》乘运应须宅八荒,男儿安在恋池隍。
君王自起新丰后,项羽何曾在故乡。
【翻译】是男儿就应该有远大的抱负,不该眷恋家园,而应以天下为家,建功立业。
汉高祖自新丰起兵后,项羽又何曾在故乡待过。
《板桥晓别》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翻译】回头望高高城楼,银河已经渐渐暗淡向西下落,长亭的窗下,渠水荡漾着层层轻波。
远别的游子像那水仙就要乘赤鲤飞升,芙蓉如面的美人一夜来流下的红泪谁知几多。
《银河吹笙》怅望银河吹玉笙,楼寒院冷接平明。
重衾幽梦他年断,别树羁雌昨夜惊。
月榭故香因雨发,风帘残烛隔霜清。
不须浪作缑山意,湘瑟秦箫自有情。
《楚宫二首》【其一】十二峰前落照微,高唐宫暗坐迷归。
朝云暮雨长相接,犹自君王恨见稀。
【其二】月姊曾逢下彩蟾,倾城消息隔重帘。
已闻佩响知腰细,更辨弦声觉指纤。
暮雨自归山悄悄,秋河不动夜厌厌。
王昌且在墙东住,未必金堂得免嫌。
《重有感》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
窦融表已来关右,陶侃军宜次石头。
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与高秋!昼号夜哭兼幽显,早晚星关雪涕收?【翻译】将军的玉帐牙旗正处有利地位,国家危难的时刻应与皇帝分忧。
虽然已像窦融从关右奏上战表,还应效法陶侃率大军进驻石头。
哪能有蛟龙为失水而愁的道理,偏没有鹰隼在高爽的秋空遨游。
京城里日夜号哭不分人世阴间,宫内何时能抹干眼泪恢复自由。
《忆住一师》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峰。
烟炉销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原文、赏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出自唐代李商隐的《暮秋独游曲江》原文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创作背景:李商隐妻子王氏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秋病故。
大中十年(856)冬,柳仲郢被命入朝,李商隐随柳氏返京。
第二年春上抵达长安。
《冯谱》谓其“似十一年春初方还京”,是也。
大中十二年(858)春,李商隐已病殁于郑州。
由此推之,此篇当为李商隐大中十一年(857)秋暮独游曲江之作。
译文荷叶初生时,春恨已生。
荷叶枯时,秋恨又成。
深深知道,只要身在人世,情意地久天长永存。
多少惆怅,只有那流不尽的江水声。
注释曲江:即曲江池。
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
唐高适《同薛司直诸公秋霁曲江俯见南山作》诗:“南山郁初霁,曲江湛不流。
”春恨:犹春愁,春怨。
唐杨炯《梅花落》诗:“行人断消息,春恨几徘徊。
”生:一作“起”。
深知:十分了解。
汉扬雄《法言·问道》:“深知器械舟车宫室之为,则礼由己。
”怅望:惆怅地看望或想望。
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二:“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赏析刘熙载《艺概·诗概》独推李商隐诗“深情绵邈”,这首悼念所爱者的小诗便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佳作。
此情可待成追忆 - 谈林徽因的《记忆》与李商隐的《锦瑟》二诗

此情可待成追忆- 谈林徽因的《记忆》与李商隐的《锦瑟》二诗廖钟庆一、诗人林徽因从事诗歌创作起始于1931年。
那一年,她一共写了九首诗。
这九首诗,不论写景抒情,均属上乘;纯从写作技巧言,也异常成熟老练,让人丝毫也看不出来竟然是一位新诗人的作品!这说明了她除了拥有天生的迷人诗才之外,并且对文字驾驭方面言,亦深具超卓的能力。
林徽因会成为一位诗人,依我的推断,是因为她与徐志摩在1921年于康桥的拜伦潭前曾立下盟约有关。
她不单实践了她的诺言,并且她也成功地把原只是建筑学家的林徽因这个名字写进了现代中国文学史中。
林徽因诗歌的风格,与诗人徐志摩相同,都深受英国浪漫派开山祖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与柯尔律治(Samuel T. Coleridge)的影响。
她所创作的诗歌,都严格地遵从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言》(Lyrical Ballads)中所揭示的诗歌创作的两条主线而前进。
依华兹华斯,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The spontaneous overflow of powerful feelings.)并且,这些好诗都“导源于宁静中回忆所得来的感情”。
(It takes its origin from emotion recollected in tranquillity.)故此,林徽因的许多佳作,都是在当前的一片静中(tranquillity),通过回忆(recollection),让发生于过去时间、空间里的客观的人、事、物,与当前的主观的感情(powerful feelings, emotion. 徐志摩和林徽因习惯称之为“情绪”),在沉思想像(Contemplation,Imagination)中不断地锤炼消融,直至这主客观面达到相即相入,而最终紧密结合在一起,并且,将此所得来的情思,使用一种日常语言,将它们活生生地呈现出来,自然而流畅,浅显但感人。
由于林徽因的诗歌一开始便紧紧地吸引着我,透过对她的诗歌长期地反复阅读与细心分析,让我初步地掌握了她诗中深邃的哀伤寓意,并且也使我同时兴起了下面的疑惑:为什么生命中所有美好的事物与时光都那样的特别短暂?我们又为什么总是会在当时不懂得去珍惜爱护而任其流逝?当我们惊觉其真正地彻底失去时,一切的后悔与哀伤岂非徒然?假如在生命中曾与你共谱人生美好的曲子的人,是否他就是你生命中最重要和珍贵的人?又假如这位这么重要和珍贵的人竟飘然离你远适,甚至远适至那不可知的彼岸,那么,留下来的除了是你记忆中他的音容话语与天真的笑声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在时间的长河中,他的音容话语与天真的笑声,竟不因时间的不断向前推移而有丝毫褪色,正相反是更形清晰,以至于牢牢地盘踞着你的脑际而挥之不去,那么,这是否说明了你对他的爱早已融进你的生命中,并且成为你生命中不能分割的部分?假如这不能分割的部分一直重复地出现在你的诗作中,是否就意味着一种怅惘哀伤的永恒性深深地根植于你的内心之中?假如这份真挚的爱与爱的悲歌竟因为客观的人间世无法让你尽情宣泄的话,是否除了表而为隐晦的诗歌之外便舍此而更无他途?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飞机意外逝世后,诗人林徽因便是这样体切地将她在回忆中所得来的点点滴滴完整地呈现在她的诗歌中。
浅谈李商隐的爱情诗

浅谈李商隐的爱情诗唐代是一个暴动的时期,而的诗歌无疑就是站在歌领域这座颠峰之上的领军人物之一,李商隐所创作的爱在中、晚唐又是另一座宏伟高峰。
其典型情感括能力,复杂的心里描绘,以及通过背景气氛的渲染和用象征手法抒发的情感的诗歌创作本领,不仅是唐的诗坛上的奇葩,而且更是中国古今爱情诗的丰碑。
一、李商隐创作背景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燓南生,是我国唐代中后期的一位有着极高成就的杰出诗人。
李商隐是和、李贺并称的唐代诗家“三李”之一,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
李商隐出生于一个破落贵族和低级官僚的家庭,早期便是一位早露才华的诗人,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号为“关中四子”,又与刘长卿、张楚金、刘慎虚等齐名。
李商隐生活在了一个日落西山的唐王朝崩溃前夕,他的一生是力求有为的一生,但也是坎坷潦倒的一生。
在李商隐一生中,对其影响最大的可能就是令狐楚。
令狐楚是当时唐文宗时期的朝廷元老,李商隐遇到他的时候,他已经是六十多岁,但这位老先生对李商隐的资助和扶持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的。
李商隐不但从这位老先生身上得到一名官职,而且还学习到在当时极为流行的文的写作技巧。
当李商隐往京城去应试时,令狐楚总是助其旅费;当天寒地冻,李商隐衣服不周时,令狐楚也总是是殷殷照顾。
恩情之深,确非泛泛。
而其,李商隐在创作如果没有令狐楚的指点,他的文不可能如此精进,诗中的用典遣词也不一定能这样富,诗的风格可能又是另种风格。
在令狐楚死后,李商隐跑到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下当幕僚,王爱其才,将女儿嫁给了他。
于此同时,李商隐很不幸的卷入了党派斗争之中。
由于之前的给他授业的令狐楚属于牛党,现在的王茂元属于李党,尽管李商隐绝不以党徒自居,但他的举动,大受牛党攻击,因此在政治上李商隐受到排挤。
最后,李商隐辗转于各藩镇幕府,终身不得志。
二、李商隐的爱情诗及其中(1)李商隐与女冠的那些事。
李商隐青年时期,曾经在河南济源的玉阳山、王屋山一带隐居学道,因此他有机会熟悉当时成为特殊风尚的一些女冠的风流旎的生活。
一首暗含生死别离苦的七夕诗——李商隐《辛未七夕》赏析

一首暗含生死别离苦的七夕诗——李商隐《辛未七夕》赏析一首暗含生死别离苦的七夕诗——李商隐《辛未七夕》赏析作者/810的老好人原诗:恐是仙家好离别,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赏析:七夕原是乞巧节,是少女少妇们向天祈求心灵手巧,祈求得到财富,乞求美满婚姻和乞求得子的专属妇女的节日,但是它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联结在一起,就逐渐有了情人节的含义。
历朝历代不知道有多少诗人对七夕做了抒写,比如汉乐府古诗《迢迢牵牛星》、杜牧的《秋夕》、李清照的《行香子·七夕》、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多是歌咏爱情,抒写离愁别绪的诗作。
大诗人李商隐也写过四首七夕诗,而其中《辛未七夕》这首七律,对诗人来说,却有别样的意义。
这里我要赏析的就是这首《辛未七夕》。
单从诗句本身来看,人们也没有看出什么与其他诗人相异的内容与情感,内容上也是在写七夕,写乞巧,写牛郎织女的传说,感情上也是在写离愁别绪。
但内容背后的故事和所蕴的情感却绝对不止表面那么简单。
本诗写于851年,这一年无疑是李商隐最为窘促、痛苦的一年。
长期沉沦于下僚的生活已经消磨了他的壮志,幸运的是有妻子王氏在感情上给他慰藉,但是为了生计,他不得不与妻子分别,继续在入幕求官的道路上挣扎,饱受仕途磋磨、别离相思之苦。
但这年的夏天,王氏突然病逝,李商隐竟然来不及回家见妻子最后一面,这对他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李商隐都被击懵了,如何能够接受妻子已经死亡的事实?那深深的遗憾和无尽的愧疚,让他陷入无边的沉痛之中。
可是人世间还有更大的无奈,他即使很想在妻子坟前长守,但膝下两个年幼的子女要抚养,窘困的家境,却又逼着他不得不为了生计,狠心将子女托付亲戚,然后又走上了入幕的道路。
这年的七月,他在东川节度使柳仲郢账下做了书记,七夕到来,他却不能回家,无法为妻子祭扫,痛苦之中,他写下了本诗。
本诗首联看似戏语,像是对仙家的调侃,其实寄寓了无限的悲怨。
《锦瑟》(李商隐)评析

《锦瑟》(李商隐)评析原文:《锦瑟》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评析:李商隐《锦瑟》是中国诗歌史上争论最大、解人最多的诗作之一。
其中“悼亡”和“自伤身世”两说影响较大。
当然,悼亡诗也有作者的某些身世之感。
首句以锦瑟起兴。
“无端”即平白无故、无来由之意。
诗人面对锦瑟兴悲,发为痴语,以寄怨悼。
锦瑟有多少根弦,本无关于人事,而发为人语,责以“无端”,一片痴怨之情立现。
所以薛雪在《一瓢诗话》中评说:“此诗全在起句‘无端’二字,通体妙处,俱从此出。
”意云锦瑟一弦一柱,已是令人怅望年华,不知何故有此弦柱,令人怅望不尽,全似埋怨锦瑟无端有此弦柱,遂致无端有此怅望。
原来诗人的妻子王氏喜爱弹瑟,《西溪》诗云:“凤女弹瑶瑟,龙孙撼玉珂”,《寓目》诗又云:“新知他日好,锦瑟傍朱栊”。
大中五年(851)秋间,王氏病逝。
李商隐当时正在徐州卢宏正幕,归家时妻子已经亡故,而房中锦瑟仍在,诗人睹物思人,不禁感悼而作《房中曲》,有“锦瑟长于人,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蘖”之句。
由此可见,“锦瑟无端五十弦”是诗人“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兴”(朱彝尊笺),不必强为深解。
二句睹锦瑟之“一弦一柱”而起“华年”之思。
笺家一般只注意它“逗下四句”,其实妙处还在“一弦一柱”四字。
首联由“五十弦”而“一弦一柱”,是辞相续;二句由“一弦一柱”而“思华年”,则是意相承。
三四两联正是从第二句逗出。
四个典故在诗句中只是四个喻象,四个浸渍着诗人感情的“以事象意”的朦胧的画面,给人一种可此可彼、飘忽迷茫的感觉。
《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遽遽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庄子以其绝对的相对论,寓说人生如梦的虚幻境界。
诗人不说妻子亡逝或物化,而用“庄生晓梦迷蝴蝶”,就化理念的演绎为具象的摹写。
李商隐人物生平简介介绍

李商隐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人品辩诬李商隐生活的年代正是李唐王朝江河日下,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的晚唐前期。
社会病态纷呈,矛盾重重。
李商隐出生于一个小官宦之家。
少年丧父,他协助母亲千里迢迢带着父亲的灵柩归里。
弱小孤男,撑持门面,佣书贩舂,备尝艰辛。
家境困厄,不费学业,16岁即以文章知名于文士之间,先得白居易赏识,再得令狐楚知遇,对其培植奖掖。
然科场不公,五考方得一第;官场污浊,十年不离青袍。
就婚王氏夫妻恩爱情笃,却给仕途带来厄运,致使终生处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说不清,道不明,受尽夹板气。
虽苦苦挣扎,也无法摆脱人际关系这张无形的罗网,致使他“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李商隐就生活在这样动荡不安的社会大环境中,本人又遭逢种种不幸。
但他从未向命运低头,一直在拼命抗争。
他的精美绝伦的诗文便是抗争与控诉的记录。
他是一个至情至性,重情重义,很有骨气的正人君子,绝非是势利轻浮不讲信义的轻薄小人。
只要认真考察几件事,便可以真正理解李商隐的政治品质和生活品质,而正是这两个方面使他蒙受了不白之冤。
先说政治品质。
此方面之关节点则在于所谓的“去牛就李”的问题。
李商隐受知于令狐楚,令狐父子对李商隐有恩,这是毫无疑问的。
令狐楚终生都非常器重爱护这个才华横溢的青年,临死时还将写《遗表》的任务交给他,可谓知遇至深。
七言律诗(李商隐)

七言律诗(李商隐)李商隐的诗具有“朦胧”的特点,旨意隐秘。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李商隐的诗词,欢迎阅读!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露如微霰下前池,风过回塘万竹悲.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何事亦离披.悠扬归梦惟灯见,濩落生涯独酒知.岂到白头长只尔,嵩阳松雪有心期.碧城三首(其一)碧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床无树不栖鸾.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若是晓珠明又定, 一生长树水精盘.端居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日射日射纱窗风撼扉,香罗拭手春事违.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鹦鹉对红蔷薇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 (其一)暂凭樽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 (其二)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银河吹笙怅望银河吹玉笙,楼寒院冷接平明.重衾幽梦他年断,别树羁雌昨夜惊.月榭故香因雨发,风帘残烛隔霜清.不须浪作缑山意,湘瑟秦箫自有情泪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流莺流莺飘荡复参差,渡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曲江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花正月崇让宅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 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 蝙拂帘旌终展转,鼠翻窗网小惊猜, 背灯独共余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
《房中曲》(作者李商隐)唐诗赏析

《房中曲》(作者:李商隐)唐诗赏析【作品介绍】《房中曲》的作者是李商隐,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40卷第128首。
这是一首明确被指认为的悼亡诗,义山轸怀其亡妻王氏的诗。
【原文】房中曲作者:唐;李商隐蔷薇泣幽素,翠带花钱小。
娇郎痴若云,抱日西帘晓。
枕是龙宫石,割得秋波色。
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
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
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
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檗。
愁到天池翻,相看不相识。
【注释】①房中曲:乐府曲名。
《旧唐书;音乐志》:“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曲之遗声也。
”大中五年春夏间,商隐罢徐州幕归,妻王氏已病故。
本篇借房中曲抒写伤悼之情。
②泣幽素:指给人幽冷感的淡色花朵上带露如泣。
③翠带:指蔷薇细长的绿色枝条。
④娇郎:指其幼子衮师。
⑤龙宫石:泛指宝石。
⑥蒙罗碧:蒙盖着翠被。
⑦长于人:久于人,二句谓物在人亡。
⑧涧底松:语本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喻自己身世微贱沉沦。
⑨山头檗:黄柏,味苦。
喻苦辛日长。
⑩天池:海。
池,全诗校:“一作地。
”【赏析】这是一首明确被指认为的悼亡诗,义山轸怀其亡妻王氏的诗。
李商隐从小饱读诗书,雄心勃勃追求仕途功名,却屡遭挫败,最终只能沉沦幕僚,落魄穷愁。
义山27岁娶王茂元之女为妻,当是时,正值晚唐政治上的“牛李党争”,义山曾是令狐楚的门客,令狐楚对李商隐有知遇之恩,曾聘他作幕僚,而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义山以令狐门人身份与王氏结亲,这一姻亲使他深深地陷入“牛李党争”的泥沼,成了“牛李党争”不幸的牺牲品。
“其贤者拙者,常感受痛苦”,“其贤”指的是义山的才志,“拙者”则义山的命运坎坷,这种“才命两相妨”的反差正是中国文人的悲伤,也正是这种悲伤成就了许多文人。
李商隐的遭遇其实是悲剧性的,其悲剧不仅仅是因其身处末世,人生道路曲折,命运多舛,而且在于他志存高洁,但有时又不免沦于庸俗卑微,难免要通过攀附权贵以求仕途,这是他不愿意的,但又别无选择,这种内心矛盾,可以说一直煎熬着他的内心。
深情的伤悼 无限的怀念——《锦瑟》是一首悼亡诗之确证

文 学研 一诗 ,据 Nhomakorabea近人 张采 田考 证 ,此 诗作 于唐 宣
据 扬子 云 《 蜀王 本 纪 》中载 : “ 有… 男 子名 曰 杜 宇 ,从
伤说 、爱 国说 、悼亡 说 等 。 后人 因其 难解 而 感 叹道 : “ 帝 些 诗 都 写 得情 真 意 切 ,饱 含 相 思 之 苫 。 望
春心 托 杜 鹃 ,佳 人 锦瑟 怨 华 年 。诗 家 总 爱西 昆好 ,独 恨 无 人
王 氏病 逝 时 ,李 商 隐 四十 岁 , 此 后七 年 ( 李商 隐 四十 七
首先 ,从夫 妻 关 系 上说 ,李 商 隐与 王 氏 ( 商 隐为 幕 府 李 时所 娶 泾 原节 度 使王 茂 元 之 女 )感 情 甚笃 。李 商隐 虽 然一 生
叶燮 在 《 诗 》 中说 : “ 占绝 句 ,古今 推 李 白 、王 昌龄 。 原 七
李俊 爽 , 王含 蓄 。两 人 辞 、 调 、意 俱 不 同 ,各 有至 处 。李 商 奔 走 仕 途 ,与 妻 子聚 少 离 多 ,但 是 他 写过 不 少 以相 思 为题 材
王氏病逝时李商隐四十岁此后七年李商隐四十七岁逝世他一直没有停止对于妻子的怀念写过不少悼念亡妻之作如房中曲夜冷西亭王十二兄与畏之员外相防见招小饮时予因悼亡日近不去因寄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等特别是正月崇让宅一诗诗中写道
中 国分 文学砑芜
深 情 的 伤 悼 元 限 的 怀 念
一 一
锦 瑟 是一 首悼亡诗之确证
宅 是 李商 隐 岳父 王茂 元在 洛 阳 的 故宅 , 当年 李商 隐 婚后 曾居
学 语 文 》 ,则 在 “ 考 与练 习 ”中这 样 『道 : “ 于此 诗 的 于 此 ,此 诗 写 王 氏去 世 后 ,李 商 隐 再 次回 到 崇让 宅 ,看 到 故 思 u 关 J 题 旨,或 云 爱情 诗 ,或 云咏 物 诗 , 或云 政 治 抒情 诗 , 或云 悼 宅 已然 荒 颓 , 蝙 飞 鼠 窜 ,禁 不 住 想 到 与 妻 于 在 此 生活 的情
李商隐的爱情简介

李商隐的爱情简介李商隐的爱情简介篇1李商隐画像、李商隐的爱情生活,被许多研究者关注,部分原因在于李商隐以《无题》为代表的诗歌中,表现出一种扑朔迷离而又精致婉转的感情,容易被人视为丰富的爱情体验的表达。
关于李商隐的爱情,猜测的部分远远多于有实际证据的,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此津津乐道,甚至象阅读侦探小说一样揣摩分析他的诗文,希冀发现切实的凭据。
下面这些女子被认为是与李商隐有过感情纠葛的:柳枝。
柳枝的名字出现在李商隐写于开成元年(836)年的一组诗(《柳枝五首》)中。
他还为这组诗写了一个长长的序言,讲述了柳枝的故事:她是一个洛阳富商的女儿,活泼可爱,开朗大方,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李商隐的诗(《燕台诗》),心生爱慕,于是主动与他约会。
但李商隐失约了。
他后来得知,柳枝被一个有权势的人收为妾。
两人再也没有见过面,如果不是李商隐杜撰,这一段没有结果的感情很可能就是他的初恋。
宋华阳。
李商隐在青年时期曾经在玉阳山修习道术,因此有人猜想他在这期间与女道士发生过恋情。
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赠华阳宋真人兼寄清都刘先生》等诗中,李商隐提到了“宋华阳”的名字,于是,宋华阳就被认为是李商隐的恋人。
还有一种夸张的说法是:李商隐曾经和宋华阳姐妹二人同时恋爱。
苏雪林在《玉溪诗谜》中对于这个故事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想象发挥。
锦瑟(柳枝)。
李商隐有一首著名的《锦瑟》诗,刘攽在《中山诗话》中提到,有人猜测“锦瑟”是令狐楚家的一位侍儿,李商隐在令狐家受学期间,曾与她恋爱,但终于没有结果。
荷花。
民间传说他在与王氏结婚前,曾有一小名“荷花”的恋人,两人十分恩爱。
在他进京赶考前一月,荷花突然身染重病,李商隐陪伴荷花度过最后的时光。
这段悲剧给他造成很大的打击,以后的诗中他常以荷花为题也是对旧情的眷恋。
王氏。
王氏是李商隐的妻子。
但有人从李商隐《祭小侄女寄寄文》中(“况吾别娶已来,胤绪未立”)推断王氏为李商隐再婚的妻子。
如果这种看法成立,李商隐应该还有一位初婚妻子,但关于这方面的信息几乎空白。
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檗。愁到天池翻,相看不相识的意思

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檗。
愁到天池翻,相看不相识的意思“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檗。
愁到天池翻,相看不相识”出自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房中曲》,其古诗全文如下:蔷薇泣幽素,翠带花钱小。
娇郎痴若云,抱日西帘晓。
枕是龙宫石,割得秋波色。
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
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
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
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檗。
愁到天池翻,相看不相识。
【注释】⑻玉簟:光洁如玉的竹席。
柔肤:指王氏的玉体。
⑼蒙罗碧:罩着碧绿的罗衾。
⑽锦瑟:漆有织锦纹的瑟。
⑾涧底松:涧谷底部的松树。
多喻德才高而官位卑的人。
⑿檗:即黄蘖,一种落叶乔木,树皮可入药,味苦。
常以喻人的心苦。
⒀天池:一作“天地”。
天地翻:指巨大的变故。
【翻译】蔷薇沾露如在哭泣幽居寒素,绿色的蔓条缀着花儿如钱小。
娇郎痴立像天空无依的浮云,拥抱白日在西帘下待到破晓。
枕头是龙宫的神石,能分得秋波的颜色。
素席上已不见她柔美的体肤,只见到铺着的罗被一片惨碧。
忆起前年春天分别,共曾相语已含悲辛。
归来再也不能见面,唯有锦瑟横躺长存。
今日像涧底的青松,明日像山头的黄檗。
真怕到那天翻地覆之时,彼此相见再也不能相识。
【赏析】也许正是妻子王氏之死才真正让义山体会到与妻子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的患难深情,也让他记起了妻子的好,妻子的真情,妻的美,妻的温柔,妻的关怀。
虽然义山与王氏婚姻14年,但是真正在一起大约只有三年。
我不知道义山的许多爱情诗或曰朦胧诗中有多少述写是与王氏重叠的,有多少是与王氏“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毕竟李商隐在未婚之前与柳枝、玉阳之间就有了刻骨铭心的恋情。
那么,与王氏婚后,是否还有这些恋情的余绪在心中荡漾呢?我认为肯定有,特别是对义山这样一个重情的人来说。
这并不妨碍义山的人品,却让我更加敬重义山的人品,因为其重情,因为其挚真挚诚。
这与世俗的道德标准无关,这是一种世俗伦理的超越,正因此才让义山有了一种对爱情不倦的浪漫主义情怀和理想主义情怀,也正因此激发了李商隐诗中无边的想象及无际的真爱。
《房中曲》原文翻译古诗鉴赏

《房中曲》原文|翻译|古诗鉴赏《房中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为怀念妻子所创作的一首五古。
全诗把真挚的夫妇恩情抒写得淋漓尽致,表现作者对妻子王氏的深沉的爱,其哀悼之情,深切感人。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房中曲的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房中曲》原文唐代:李商隐蔷薇泣幽素,翠带花钱小。
娇郎痴若云,抱日西帘晓。
枕是龙宫石,割得秋波色。
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
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
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
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檗。
愁到天池翻,相看不相识。
《房中曲》译文蔷薇沾露如在哭泣幽居寒素,绿色的蔓条缀着花儿如钱小。
娇郎痴立像天空无依的浮云,拥抱白日在西帘下待到破晓。
枕头是龙宫的神石,能分得秋波的颜色。
素席上已不见她柔美的体肤,只见到铺着的罗被一片惨碧。
忆起前年春天分别,共曾相语已含悲辛。
归来再也不能见面,唯有锦瑟横躺长存。
今日像涧底的青松,明日像山头的黄檗。
真怕到那天翻地覆之时,彼此相见再也不能相识。
《房中曲》鉴赏这是一首明确被指认为的悼亡诗,是李商隐悼念其亡妻王氏的诗。
大中五年(851年)春夏间王氏病重至死,李商隐罢官归京时竟未见爱妻最后一面,房中唯有王氏生前弹奏的锦瑟。
物在人亡,睹物增悲。
哀悼之情中致以身世之慨,沉痛感人。
“蔷薇泣幽素,翠带花钱小。
”蔷薇枝条细长柔软,有如绿色的衣带,圆圆的小花又有如衣带上的钱纹;素淡的花朵混动着晶莹的露珠,仿佛正在哭泣流泪一般,给人幽冷之感。
除幕归来,但见往日非常逗人喜爱的蔷薇,如今也和自己一样无精打彩,流淌泪珠,凄凄楚楚,打迭不起精神来。
爱妻亡故,诗人把自己哀愁的情感,无意中移到庭院的蔷薇,使本无情感的花朵也染上了哀伤的色彩,创造出一种凄怆悲凉的氛围。
再说,蔷薇细长柔嫩的枝条,也使诗人联想起王氏织有钱纹的绿色衣带,使他仿佛又见到王氏的倩影丽姿。
然而,妻已亡故,庭院的景物只能加深他的悲哀。
首句“泣幽素”三字,已为全篇定下凄凉冷艳的基调。
“娇郎痴若云,抱日西帘晓。
李商隐的爱情故事

李商隐的爱情故事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此为李商隐的追忆之作,作这首诗的时候他已经不惑之年,他孑然一身,独上西楼,秋风拂面,往事如烟,有感而发,写下这首无限感伤的《锦瑟》,纪念他生命中的三个女人和他曾经有过的青春年华。
写完《锦瑟》后二年,李商隐忧郁中死去,年仅四十五岁。
知道李商隐,因为他的另外两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两句诗是纪念一个叫柳枝的女子,记录他刻骨铭心的初恋。
其实李商隐是唐朝最出色的爱情诗高手。
很不幸,李商隐和柳宗元一样,八岁时父亲就已经去世,作为长子,他不得不挑起家庭的重担,十岁的时候就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
他曾经是唐朝王室家族的一员,可惜像他这样沦落到民间的王室后裔太多了,他与唐王室的血缘关系已经非常遥远,没有人记得他了。
少年时的落魄生活促使李商隐有一种强烈的走上仕途,求取功名的愿望,这好比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希望通过考上大学来改变他的命运一样。
父亲不在的日子,李商隐的叔叔成了他的启蒙老师,他的这位叔叔上过太学,是一位博古通今的知识分子,只是由于性情的原因,终身不仕,过着平淡的隐居生活。
叔叔的古文非常好,在叔叔的教导下,聪明的李商隐很快就成为写古文的高手。
后来李商隐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改变了他的命运,这个人在李商隐往后的人生道路中充当了多重角色:伯乐、良师、益友、长辈、上司等等。
这就是令狐楚。
十六七岁时,李商隐写出了两篇优秀的古文:《才论》、《圣论》。
这两篇古文很快就传到了当时在洛阳任太平军节度使的令狐楚的手中,同样也是古文高手的他对年纪轻轻的李商隐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很快就接见了他,并聘他为自己的幕僚。
就这样,李商隐离开了他的家乡荥阳,来到了当时的国际性大都市洛阳。
就在洛阳,他邂逅了他的初恋情人柳枝。
比之于长安,洛阳是一个更容易发生艳遇、滋生爱情的城市,只因为那里有一种名为牡丹的花,开遍洛阳的每一个角落,而洛阳的女子亦如牡丹花一样,灼灼其华。
《房中曲》原文及赏析

《房中曲》原文及赏析《房中曲》原文及赏析房中曲唐代李商隐蔷薇泣幽素,翠带花钱小。
娇郎痴若云,抱日西帘晓。
枕是龙宫石,割得秋波色。
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
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
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
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檗。
愁到天池翻,相看不相识。
译文蔷薇沾露如在哭泣幽居寒素,绿色的蔓条缀着花儿如钱小。
娇郎痴立像天空无依的浮云,拥抱白日在西帘下待到破晓。
枕头是龙宫的神石,能分得秋波的颜色。
素席上已不见她柔美的体肤,只见到铺着的罗被一片惨碧。
忆起前年春天分别,共曾相语已含悲辛。
归来再也不能见面,唯有锦瑟横躺长存。
今日像涧底的青松,明日像山头的黄檗。
真怕到那天翻地覆之时,彼此相见再也不能相识。
注释⑴房中曲:乐府曲名。
《旧唐书·音乐志》:“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曲之遗声也。
”⑵蔷薇:落叶灌木,亦指这种植物的`花。
幽素:幽寂,寂静。
⑶翠带:指蔷薇的绿色枝蔓。
花钱:花冠细如钱状。
⑷娇郎:诗人自指。
⑸抱日:形容白天痴情悼亡。
⑹龙宫石:这里把妻子用过的枕头比作龙宫宝石,以示遗物之可珍。
⑺秋波:比喻美女的眼睛目光,形容其清澈明亮。
⑻玉簟(diàn):光洁如玉的竹席。
柔肤:指王氏的玉体。
⑼蒙罗碧:罩着碧绿的罗衾。
⑽锦瑟:漆有织锦纹的瑟。
⑾涧底松:涧谷底部的松树。
多喻德才高而官位卑的人。
⑿檗(bò):即黄蘖,一种落叶乔木,树皮可入药,味苦。
常以喻人的心苦。
⒀天池:一作“天地”。
天地翻:指巨大的变故。
赏析创作背景:李商隐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冬天别离妻子远赴徐州,大中五年(851年)春末夏初间其妻子王氏病重。
待李商隐离开徐州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止幕府,回到长安家中,妻子王氏已经亡故,卒前未能见面,作者心情格外悲伤,“柿叶翻时独悼亡”(《赴职梓潼留别畏之员外同年》),于是写下《房中曲》这首感情沉挚深厚的悼亡诗。
李商隐从小饱读诗书,雄心勃勃追求仕途功名,却屡遭挫败,最终只能沉沦幕僚,落魄穷愁。
李商隐对妻子写的诗

李商隐对妻子写的诗原文:《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衍生注释:“君”指李商隐的妻子。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今四川境内。
“秋池”指秋天的池塘。
二、赏析:这首诗语言朴素,情真意切。
前两句通过对归期的问询和眼前巴山夜雨的描绘,烘托出诗人羁旅在外的孤寂和对妻子的思念。
后两句设想未来相聚时共话今夜的情景,以未来的相聚反衬当下的分离,更显相思之苦,也透露出对重逢的期待。
三、作者介绍: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晚唐著名诗人。
他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
四、运用片段:那天,我和妻子分隔两地,我望着窗外的雨,不禁想起李商隐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这雨就像我对她的思念,绵绵不断。
我多希望能早日回到她身边,与她“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原文:《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
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
一、衍生注释:“剑外”指剑阁以南,即蜀地。
“寄衣”指寄送寒衣。
“鸳机”指织锦的织机。
二、赏析:此诗以景衬情,开篇写从军在外,离家遥远,无人寄衣,凸显孤独凄凉。
后两句描绘散关的大雪,通过对旧时光中妻子织布情景的回忆,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悼念和无尽思念,情真意切,令人动容。
三、作者介绍:李商隐一生困顿不得志,在感情上也历经波折。
他的诗歌常常以细腻的笔触、隐晦的意象,抒发内心复杂的情感。
四、运用片段:在寒冷的冬日,我独自走在街头,望着漫天的飞雪,脑海中忽然浮现出李商隐的“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
那冰冷的雪,仿佛也冻住了我的心,让我深深感受到他对妻子的那份眷恋和不舍。
原文:《房中曲》蔷薇泣幽素,翠带花钱小。
娇郎痴若云,抱日西帘晓。
枕是龙宫石,割得秋波色。
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
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
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
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檗。
愁到天地翻,相看不相识。
一、衍生注释:“幽素”指幽寂和素淡。
关于秋波的诗句

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舆欲语防飞梭。
——《百步洪二首·佳人未肯回秋波》苏轼寿宫不惜铸南人,柔肠早被秋波割。
——《杂歌谣辞·李夫人歌》李商隐天津西望肠真断,满眼秋波出苑墙。
——《天津西望》李商隐枕是龙宫石,割得秋波色。
——《房中曲》李商隐有情何必转秋波,且听云中第一歌。
——《听瞽女隔屏弦歌声妙入神用李自得韵》邓云霄枕欹寒玉秋波迥,钗堕明瑶春恨长。
——《杨妃春睡图》邓云霄秋霜生杀气,秋波湛虚清。
——《铸浦次韵》戴冠月轮挂树光团团,平羌影落秋波寒。
——《峨眉高一首奉蜀王令旨题峨眉山图》大圭玉蹄竹耳势如龙,秋波菱镜悬双瞳。
——《题八骏图》曹义吴娃捧酒横秋波,霜天月照空城垒。
——《鸿门》张碧野雪发须上,秋波眉睫间。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松石岁寒》释正觉霁云磨空,秋波濯月。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识得本真》释正觉雪颠未乾,秋波更寒。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雪颠未乾》释正觉莲开似对秋波浅,梦觉浑疑晓漏乾。
——《观知殿化殿堂灯油求颂》释正觉秋波摇眼角,春雪点眉棱。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曹洞宗乘》释正觉发雪衰白而春昼长,目光寒碧而秋波扬。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发雪衰白而春昼长》释正觉等春云出岫,秋波归壑。
——《满江红·把酒西风》洪咨夔秋波无际远,短艇遡寒江。
——《秋江独泛》释文珦山叶抱蝉虫吊夜,去看沧海壮秋波。
——《招徐居厚》陈傅良好态浓意远,随宜梳洗,轻轻莲步,艳艳秋波。
——《沁园春·夜来斗庵》王迈略略转秋波。
——《菩萨蛮·玉纤倒把罗纨扇》华岳秋波春水照残霞,恨雨愁云亸髻鸦。
——《矮斋杂咏二十首·送行》华岳裙儿六幅,谁染秋波绿。
——《霜天晓角·裙儿六幅》华岳冷匣秋波射斗星,铁衣随從古霜清。
——《送曾侍禁》释重显秋波泠泠泛红叶,春天波荡桃花节。
——《咸阳县令求清渭楼诗和何子应长句》苏籀尊位如何,澄潭影裹探秋波。
描写“死”的古诗词集锦

描写“死”的古诗词集锦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
凭将清泪洒江阳。
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
殷勤且更尽离觞。
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有关“死”的古诗词,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有关“死”的古诗词1:1.《锦瑟》唐朝·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朝·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3.《离思》唐朝·元稹离思其一自爱残妆晓镜中,环钗漫篸绿丝丛,须臾日射燕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
离思其二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
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
4.《遣悲怀三首》唐朝·元稹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5.《沈园二首》宋朝·陆游其一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6.《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清朝·纳兰容若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7.《西江月·梅花》宋朝·苏轼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翻(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8.《莺啼序·残寒正欺病酒》宋朝·吴文英残寒正欺病酒,掩沈香绣户。
燕来晚、飞入西城,似说春事迟暮。
画船载、清明过却,晴烟冉冉吴宫树。
念羁情、游荡随风,化为轻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商隐房中曲
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房中曲》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蔷薇泣幽素,翠带花钱小。
娇郎痴若云,抱日西帘晓。
枕是龙宫石,割得秋波色。
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
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
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
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檗。
愁到天池翻,相看不相识。
《房中曲》赏析:
这是一首明确被指认为的悼亡诗,是李商隐悼念其亡妻王氏的诗。
大中五年(851年)春夏间王氏病重至死,李商隐罢官归京时竟未见爱妻最后一面,房中唯有王氏生前弹奏的锦瑟。
物在人亡,睹物增悲。
哀悼之情中致以身世之慨,沉痛感人。
“蔷薇泣幽素,翠带花钱小。
”蔷薇枝条细长柔软,有如绿色的衣带,圆圆的小花又有如衣带上的钱纹;素淡的花朵混动着晶莹的露
珠,仿佛正在哭泣流泪一般,给人幽冷之感。
除幕归来,但见往日非常逗人喜爱的蔷薇,如今也和自己一样无精打彩,流淌泪珠,凄凄楚楚,打迭不起精神来。
爱妻亡故,诗人把自己哀愁的情感,无意中移到庭院的蔷薇,使本无情感的花朵也染上了哀伤的色彩,创造出一种凄怆悲凉的氛围。
再说,蔷薇细长柔嫩的枝条,也使诗人联想起王氏织有钱纹的绿色衣带,使他仿佛又见到王氏的倩影丽姿。
然而,妻已亡故,庭院的景物只能加深他的悲哀。
首句“泣幽素”三字,已为全篇定下凄凉冷艳的基调。
“娇郎痴若云,抱日西帘晓。
”首两句帘外,这两句由帘外写到帘内,由花而人。
日高帘卷,娇儿幼小无知,还不懂得失母之哀,只是无忧无虑地抱枕而眠。
诗人《杨本胜说于长安见小男阿衮》有“失母凤雏痴”,也以“痴”状小儿失母的无知。
此诗“痴”字后缀以“若云”——像云雾一样迷离恍惚,更见小儿的不懂事。
这里,以小儿的不能为大人分忧加倍写出大人之忧,这种写法,与韦应物悼亡诗《出还》所云“幼女复何知,时来庭下戏”同一机杼。
首二句以素花同愁渲染,次二句以娇郎无知反衬,一帘外一帘内,从不同角度写出妻亡之悲。
次四句写内室的枕、簟。
人亡物在,睹物生悲。
“枕是龙宫石,割得秋波色。
”龙宫石,传说为龙女所有。
诗人《西溪》:“凤女弹瑶瑟。
”诗人极爱妻子,故以龙女或凤女加以比拟。
“秋色”,形容女子明亮的眸子。
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
”此诗“割”字似受其影响,且更生新。
枕石如明眸,比喻亦新奇。
睹枕如见亡妻双眸,炯炯明亮,含情脉脉,仿佛正在和自己交流情感,仿佛正在用
眼神说话。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诗人不能不倍感凄怆伤怀。
“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
”簟席上已不见王氏的玉体,只有一床翠绿的罗衾在上而已。
可以想见,孤灯长夜,诗人多少次在梦中与王氏相见,“背灯独共余香语,不觉犹歌《起来夜》”(《正月崇让宅》),不仅与她留下的余香共语,而且仿佛听见她的歌声。
然而一梦醒来,玉簟罗碧依旧,伊人已杳,孤独凄凉,何其难堪。
这四句,一得一失,得非真得,失为真失,以非真得衬真失,更见惨痛。
“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
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
”想起前年春天,当时王氏一语未出,脸已带悲辛之容,现在看来,并非事出无原,原来她那时已经预感将不久于人世,自己却是那样粗心,竟然没能觉察出来。
今日忆及前事,真是后悔莫及。
徐幕归来,人已不见,但睹伊人平日喜爱的锦瑟而已。
“长”,久;“锦瑟”之长,正见人生之短、王氏年寿之短,见瑟思人,愈感铭骨悲痛。
此四句一昔一今,一人一物,写昔事更见今情的悲怆,物长在而人已亡更见感伤。
“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蘖。
”“涧底松”,语出左思《咏史》其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以涧底松喻有才能而地位低下、困穷的士人。
李商隐浮沉仕途,一生坷坎,故亦有此叹。
黄蘖味苦,古乐府常以双关手法,以黄蘖隐指苦,如:“黄蘖向春生,苦心随日长。
”此诗“山头蘖”,有苦辛日长之意。
这两句看似诗人自叹身世,实则仍与悼亡有关。
诗人与王氏结婚十四年,伉俪情笃。
王氏是李商隐生活中的伴侣,更是他生活中最大的知己。
李商隐在政治上屡遭挫折和打击,而王氏能相濡以沫,与之
分忧,给诗人莫大的慰藉。
商隐应试落第,王氏便捎信安慰他,故诗人有诗云:“锦长书郑重,眉细恨分明”(《无题》)。
如今王氏已不在人世,在险恶的人生道路中,又有谁能给他以温暖,又有谁能和他同济风雨!念及此,诗人就不能不感到来日苦多了。
今日苦辛,明日更加苦辛,这一切都由王氏亡故所引起,写的虽然是己身的不幸,用意却在悼亡。
最后两句,“愁到天地翻,相看不相识。
”为设想之辞。
汉乐府《上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天地翻”,极写其愁,此一;二,即使天翻地覆,亦不与君绝,反用《上邪》之意,真可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现在是一死一生,将来在天国,或在来世,该会有相见的一天吧!不过,沧海桑田,宇宙茫茫,即使相逢,也不一定相识。
归来“人不见”,将来“不相识”,将悲愁又翻进一层。
钱良择评这两句说:“设必无之想,作必无之虑,哀悼之情,于此为极。
”这四句一今日一明日,一现实一未来,明日、未来所设想的愁苦,无疑加深了今日现实的愁苦。
明日未来为虚拟,今日现实为实写。
人们在悲愁已极时常将希望寄于未来,寄于来世,在诗人看来,未来与来世无希望可言,真是愁绝。
人亡物在,借物寄慨,在悼亡诗中很常见。
潘岳《悼亡诗》云:“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沈约《悼亡》云:“帘屏既毁撤,帷席更施张。
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
”李商隐此诗也不例外,触物生情,最为感伤。
但此诗和潘、沈二诗也有不同处。
潘、沈二诗用笔直朴,颇有古风。
此诗“玉簟”、“罗碧”等语,冷中有艳,意象鲜明。
此诗的枕、簟与潘诗的“帏屏”、“翰
墨”,沈诗的“帘屏”、“帷席”等都与各自的亡妻有关,但商隐不仅写了物,而且由枕联想到王氏的眼神(秋波),由簟写及王氏的体态(柔肤),亡妻的形象具体,历历在目,较潘、沈二诗似有情韵。
结构上,“已不见”是其主旨,“泣幽素”定其基调。
先空间后时间,空间则先室外后室内;时间则先眼前后往昔,接着又是眼前,最后写未来。
全诗十六句,四句一转韵,为一节;每节悼亡的角度不尽相同,但相互关联、补充。
如前所述,一节之中又有两层安排得极为巧妙的意思,或正或反,或得或失,或今或昔,或虚或实,以反写正,以得写失,以昔写今,以虚写实,环环相扣,脉络清晰可按。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