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教师招聘考试:初中数学《菱形的定义与性质》说课设计
教师招聘考试:初中数学《菱形的定义与性质》说课设计

教师招聘考试:初中数学《菱形的定义与性质》
说课设计
一.教材分析
1. 在教材中的作用与地位
《菱形》紧接《矩形》一节之后。
纵观整个初中平面几何教材,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又学习了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讲授的。
这一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从教材编写角度看
教材从学生年龄特征、文化知识的实际水平出发,先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思考,然后与同伴交流、探索、总结归纳,升华得出菱形的性质及判定,这样的安排使抽象的定理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并能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真正享受到探索的乐趣。
3.基于对教材和班级学情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有几个方面需要把握好的:
(1)本节课的课题是:探索菱形的重要性质;
(2)目标是:让学生能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发现并理解菱形的性质;
(3)重点是:菱形的定义与性质;
(4)教学难点是:菱形性质的灵活运用。
4.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菱形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2) 熟记菱形的有关性质和识别条件,并能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菱形的性质和识别条件的过程,在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增进主动探究的意识,体会说理的基本方法。
关于《菱形》的教案及说课稿

关于《菱形》的教案及说课稿教学目标:1. 了解菱形的定义、性质和特点;2. 学会如何画菱形和计算菱形的面积;3. 能够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菱形的定义和性质;2. 菱形的画法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1. 菱形性质的灵活运用;2. 菱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菱形的模型或图片;3. 几何画图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菱形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菱形被称为“菱形”;2. 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菱形实例,如骰子、植物的叶子等,让学生感受到菱形在生活中的存在。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菱形的性质,如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对方,四个角相等等;2. 通过示例演示如何画菱形,并讲解菱形的画法步骤;3. 介绍菱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通过示例讲解如何计算菱形的面积。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关于菱形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菱形的定义、性质和面积计算公式;2. 提醒学生注意菱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做好笔记;2. 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自己的菱形知识水平。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菱形的定义、性质和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掌握了菱形的基本知识。
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但在课后作业环节,需要注意提醒学生复习和巩固菱形知识,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六、案例分析:菱形的实际应用教学目标:1. 理解菱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 学会如何将菱形的性质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菱形的实际应用;2. 菱形性质的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1. 实际问题中菱形性质的识别;2. 实际问题解决的策略。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实际应用案例的资料或图片。
菱形的性质说课稿

菱形的性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菱形的性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菱形的性质》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基础上进行的。
菱形作为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具有独特的性质,通过对菱形性质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还为后续学习矩形、正方形等特殊四边形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操作、猜想、推理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菱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但是,对于菱形这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学生可能在理解其性质的特殊性和应用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类比等方法,加深对菱形性质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和探究,但在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菱形的概念,掌握菱形的性质。
(2)能够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猜想、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经历菱形性质的探究过程,体会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菱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菱形性质的证明和灵活运用。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和直观演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九年级数学上册《菱形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应用》教案、教学设计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菱形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培养审美情趣。
4.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菱形工艺品、建筑图案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菱形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应用。
7.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8.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小组评价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图形认知和逻辑思维能力,对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有初步的了解,但在综合应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等基本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然而,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会对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运用不够熟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指导。此外,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科兴趣浓厚,表现出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另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存在畏惧心理,缺乏自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分层教学、个别辅导等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
2.针对难点内容,采用分层教学、逐步引导的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对于性质的理解,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
-对于判定方法的灵活运用,设计变式练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逐步提升能力。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菱形设计问题,如建筑图案、工艺品设计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设计】菱形的定义与性质_数学_初中

例 1 如图,菱形花坛 ABCD 的边长为 20m, ABC=60,沿着菱形的
对角线修建了两条小路 AC 和 BD,求两条小路的长(结果保留小数 的有关性质; 由于 点后 2 位)和花坛的面积(结果保留小数点后 1 位) 菱形的对角线互 相垂直平分, 菱形 的二条对角线就 将菱形分成了四 个全等的直角三 解:∵花坛 ABCD 为菱形 角形, 结合图形思 考求出菱形的面 积, 培养学生数型 结合的思想。
A B
多样性。
菱形
O E
C
D
S 菱形=BC 乘 AE 思考:计算菱形的面积除了上式方法外,利用对角线能 计算菱形的 面积公式吗? 师生共同推导
三 、 例 题 讲 解 、 指 导 应 用
性质小结
边 菱形的对边平行 角
对角 线 对称 性 菱形的对角相等 菱形的邻角互补
菱形的四条边相等
A
D O B C
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
⑴教学中应注意 引导学生探索解 题途径, 培养学生 有条理地思考和 表达并规范书写。
1 2 S S=4× ABC = 2 AC﹒BD≈346.4 m
导析应用:有关菱形问题可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或 等腰三角形的问题来解决 紧跟练习 1.已知:如图,四边形 ABCD 是边长为 13cm 的菱形,其中对角线 BD 长 10cm. 求:(1).对角线 AC 的长度; (2).菱形的面积 2、四边形 ABCD 是菱形,O 是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已知 AB=5cm, AO=4cm,求对角线 BD 的长。
菱形的定义与性质
课题 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章,节) 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菱形的定义和菱形的特殊性质,并熟练运用其进行有关的证明 和计算。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实践、观察、猜想、探究得出菱形的定义和性质,培养学 生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经历“几何画板”探索数学规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 时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因而她有着自己的定义和不同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菱形的定义和性质即 是平行四边形定义与性质的延续,又是以后学习正方形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重难点定为: 1、教学重点:菱形的概念与性质 2、教学难点:菱形性质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的综合应用. 而解决这一难点的关键在于关键在于把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引伸到菱形定义,再研究菱形的性质。 ●教学方法 由于八年级学生思维的不成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考虑不够深入。并根据本节内容,采用师生合作探 究和学生动手实践、观察、猜想、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教学演示 折纸剪纸探究 菱形的定义与性质 第 1 课时 课型 授课时长 新授课 45 分钟
菱形的定义及其性质(教案)

教案:菱形的定义及其性质第一章:菱形的定义1.1 引言向学生介绍菱形的概念,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菱形是什么样的图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或图片来猜测菱形的特征。
1.2 菱形的定义给出菱形的正式定义:“菱形是一个四边形,它的四条边都相等,且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解释菱形的名称来源,菱形的特点像菱角一样。
1.3 菱形的性质引导学生观察菱形的图形,发现其性质: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对角线平分对方每个角都是直角第二章:菱形的对称性2.1 引言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菱形有什么特殊的对称性吗?”引导学生思考菱形的对称性。
2.2 菱形的对称性给出菱形的对称性定义:“菱形具有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性质。
”解释菱形的轴对称性:菱形有两组对边平行,可以沿两条对角线进行折叠,两边重合。
解释菱心的概念:菱形的中心点是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它是菱形的中心对称点。
2.3 菱形的对称性应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画出菱形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
让学生尝试解决与菱形对称性相关的问题,如:如果给出一个菱形的一部分,能否确定整个菱形的形状?第三章:菱形的面积计算3.1 引言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如何计算菱形的面积?”引导学生思考菱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2 菱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给出菱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菱形的面积等于对角线之积的一半。
”解释公式背后的原理,通过实际操作或几何证明来说明。
3.3 菱形的面积计算应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计算给定菱形的面积。
让学生尝试解决与菱形面积相关的问题,如:如果给出一个菱形的对角线长度,能否计算出其面积?第四章:菱形的构造4.1 引言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如何构造一个菱形?”引导学生思考菱形的构造方法。
4.2 菱形的构造方法给出菱形的构造方法:“通过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在对角线上分别标记四个点,连接相邻点即可得到菱形。
”解释菱形构造的原理,通过实际操作或几何证明来说明。
4.3 菱形的构造应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尝试构造一个菱形。
菱形的定义及其性质(教案)

菱形的定义及其性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菱形的定义;(2)掌握菱形的性质;(3)学会菱形的判定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物,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2)运用几何画板软件,直观展示菱形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菱形的定义(1)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如骰子、风筝等,发现它们都具有四条相等的边和四个角都相等的特征;(2)给出菱形的定义: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叫作菱形。
2. 菱形的性质(1)边长性质:菱形的四条边相等;(2)对角线性质: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3)角度性质:菱形的四个角都相等,均为直角或锐角;(4)对角线与边的关系:菱形的对角线将菱形分成的三角形是全等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菱形的定义及其性质。
2. 教学难点:菱形性质的证明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菱形的定义、性质及其证明方法;2. 直观演示法:运用几何画板软件展示菱形的性质;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验证菱形的性质;4. 小组讨论法:分组探讨菱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物,引导学生发现菱形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讲解菱形的定义及性质:结合实物和几何画板软件,讲解菱形的定义、性质及其证明方法;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软件,自行探究菱形的性质,并完成相关练习;4. 小组讨论:分组探讨菱形的性质,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菱形定义和性质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有关菱形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菱形性质的掌握情况。
3.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交流和分析问题能力。
七、作业布置2. 菱形应用题:设计一些应用题,让学生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菱形》说课稿

《菱形》说课稿菱形是一种几何形状,由四个相等长度的线段组成,形成一个具有对称性的四边形。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常常需要学习和掌握菱形的性质和相关的计算方法。
本文将从菱形的定义、性质、计算方法、应用以及教学方法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菱形的定义1.1 菱形是一种四边形,其四条边长度相等。
1.2 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并且相等。
1.3 菱形具有对称性,通过对角线可以将其分成两个全等的三角形。
二、菱形的性质2.1 菱形的内角和为360度,每个内角为90度。
2.2 菱形的对边平行。
2.3 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并且平分对方的内角。
三、菱形的计算方法3.1 计算菱形的周长:周长等于四条边的长度之和。
3.2 计算菱形的面积:面积等于对角线之积的一半。
3.3 计算菱形的对角线长度:利用勾股定理或正弦定理等几何定理进行计算。
四、菱形的应用4.1 菱形常用于设计和装饰中,具有美观和对称的特点。
4.2 菱形在建筑和工程领域中广泛应用,如瓷砖的铺设、天花板的设计等。
4.3 菱形也是许多几何形状的基础,如正方形、长方形等都可以看作是特殊的菱形。
五、菱形的教学方法5.1 引导学生观察和感知菱形的形状和性质,通过实物或图片等进行直观的展示。
5.2 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菱形的应用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5.3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实践等,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菱形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综上所述,菱形是一种具有对称性和特殊性质的几何形状。
通过学习和掌握菱形的定义、性质、计算方法和应用,学生可以提高几何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帮助他们全面理解和运用菱形的相关知识。
《菱形》说课稿

《菱形》说课稿引言概述:《菱形》是一种几何图形,由四条相等长度的线段组成,形成一个具有对称性的菱形。
在数学中,学习菱形的性质和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和观察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菱形的定义、性质、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匡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菱形。
正文内容:一、菱形的定义1.1 菱形的基本概念:菱形是由四条相等长度的线段组成的四边形。
1.2 菱形的特点: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且相等,且每条对角线把菱形分成两个全等的三角形。
二、菱形的性质2.1 菱形的对角线性质:菱形的对角线相等且垂直。
2.2 菱形的边角性质:菱形的四个角相等,每一个角为90度。
2.3 菱形的边长性质:菱形的四条边相等。
三、菱形的应用3.1 菱形在建造中的应用:许多建造物的外墙或者窗户的形状是菱形,给人以美观和稳定的感觉。
3.2 菱形在设计中的应用:菱形可以用来设计各种图案和图形,如钻石的形状等。
3.3 菱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菱形的道路标志、交通标志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四、菱形的计算4.1 菱形的面积计算:菱形的面积等于对角线的乘积的一半。
4.2 菱形的周长计算:菱形的周长等于四条边的长度之和。
五、菱形的拓展5.1 菱形的变形:通过改变菱形的边长、角度等参数,可以得到各种不同形状的菱形。
5.2 菱形的推广:菱形的概念可以推广到更高维度的几何图形中,如三维空间中的菱锥等。
总结:综上所述,菱形作为一种几何图形,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应用价值。
通过学习菱形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和观察能力,并应用到日常生活和设计中。
同时,菱形的概念也可以拓展到更高维度的几何图形中,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掌握菱形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菱形的定义及其性质(教案)

菱形的定义及其性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菱形的定义;(2)掌握菱形的性质;(3)学会如何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否为菱形。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探索菱形的性质;(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美的感知;(2)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菱形的定义及其性质;(2)菱形的判定方法。
2. 教学难点:(1)菱形性质的证明;(2)菱形判定方法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具:菱形模型、直尺、圆规、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橡皮。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生活中的菱形图案,引导学生关注菱形的美感;(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案有什么共同特征吗?2. 探究菱形的定义:(1)学生通过观察菱形模型,总结出菱形的定义;(2)教师引导归纳:菱形是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
3. 探究菱形的性质:(1)学生分组讨论,利用直尺、圆规探究菱形的性质;(2)各组汇报探究成果,教师总结并板书菱形的性质。
4. 菱形的判定方法:(1)学生通过举例,总结出菱形的判定方法;(2)教师引导归纳: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
5. 练习与拓展:(1)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2)教师挑选典型题目进行讲解,强调解题思路。
五、课后作业:1. 完成学生用书上的课后练习题;2. 收集生活中的菱形图案,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菱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通过课后作业的设置,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但在课堂实践中,还需注意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六、教学内容:菱形的证明与应用1. 知识与技能:(1)学会使用菱形的性质证明相关几何结论;(2)能够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数学《菱形》说课稿

初中数学《菱形》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本课是初中数学的一节单元课,主要讲解菱形的性质和相关的计算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菱形的定义、性质和基本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菱形的定义和性质。
–掌握菱形对角线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掌握解菱形相关计算题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几何图形的理解能力。
三、教学重点1.了解菱形的定义和性质。
2.掌握菱形对角线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四、教学步骤与内容第一步:导入新知1.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菱形吗?”2.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一起回顾并讨论菱形的定义,并在板书上标示出菱形的特点。
第二步:菱形的性质1.讲解菱形的性质,并在板书上整理归纳。
–两组对边相等。
–对角线相互垂直。
–对角线相等。
第三步:菱形对角线的性质和计算1.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菱形对角线的性质。
2.讲解菱形对角线的性质。
–对角线相互垂直。
–两条对角线相交于一点,该点是对角线的中点。
–任意一条对角线等于菱形两边的中线。
3.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测量,验证菱形对角线的性质。
4.给出菱形两边的长度,让学生计算菱形对角线的长度。
第四步:解菱形相关计算题1.给出一些菱形相关的计算题,让学生通过应用菱形的性质和计算方法解决。
2.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解答,然后进行集体讲解。
3.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并强调菱形性质的应用。
第五步:课堂练习与反馈1.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2.收集学生的答案,进行简要讲解和订正。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和掌握了菱形的定义和性质,还学会了应用菱形的性质解决相关计算题。
通过实际的观察和计算练习,学生的几何图形认识和解题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讨论和练习等多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同时,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和个性差异,提供了个别指导和差异化的练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学习。
八年级数学《菱形的定义与性质》说课稿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八年级数学《菱形的定义与性质》说课稿
【小编寄语】数学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八年级数学《菱形的定义与性质》说课稿,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菱形(1)定义与性质说课稿
我从四个方面介绍我是如何分析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作用与地位
《菱形》紧接《矩形》一节之后。
纵观整个初中平面几何教材,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又学习了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具备立志当早,存高远。
《菱形的定义和性质》教学设计方案

《菱形的定义和性质》教学设计方案《《菱形的定义和性质》教学设计方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学习主题介绍学习主题名称:《菱形的定义和性质》主题内容简介:这一节课主要是理解、熟记和运用菱形的定义和性质定理1、2和菱形的面积公式,并且会灵活运用知识点来解决实际问题。
懂得融会贯通,与前面的平行四边形联系结合起来,形成一张知识网。
学习目标分析1)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性质定理1、2和面积的公式;会用这些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自学能力、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学生的批判想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折叠菱形来探究菱形的性质和面积公式,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
5)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探究菱形的性质和面积公式,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的能力。
学情分析前需知识掌握情况:1、通过计算机技术让学生让学生感受菱形是由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通过运动而演变成菱形,激发学生学习探索菱形及其性质的兴趣;2、学生已经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可以通过折叠和轴对称图形的性质通过小组合作探索推导出菱形的性质1和2。
3、学生已经掌握了全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可以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通过小组合作探索来证明菱形的性质;4、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利用之前的轴对称图像的性质通过小组探究和讨论推导出菱形的面积公式。
对微课的认识:微课,微课是什么?同学们听都没听过,但是由于是新鲜事物,同学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特征分析学习态度:这两个班的学生主动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的能力都较差,必须得在老师的指引才能进行。
学习风格:只要老师给予一定的教学内容,学生之间还是能够进行观察,思考,自主合作探究。
微课用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分析微课用于学生学习的目的:微课是为了更加直观、集中、简短地把一个知识重点、一个知识难点或者一个易错点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以反复不断地播放,让学生不断地加深理解和记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菱形的定义与性质说课稿

菱形的定义与性质说课稿
《菱形的定义与性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菱形的定义与性质是八年级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勾股定理、平行四边形和矩形的知识,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相关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再来进行学习的。
本节内容既是平行四边形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同时又为后续学习正方形和其他几何知识作铺垫。
重点是菱形的定义和性质的探究,难点是菱形性质的应用和面积的求法。
2、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
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
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所以开头以视频来引入;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以这节课有两个题目都是由学生上到讲台来讲的。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菱形的概念,掌握菱形的性质,能根据菱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会选择适当的方法计算菱形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菱形的基本概念和菱形的性质的过程,
在操作、观察、分析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意识,学会书写推理过程。
从而领悟到由合情推理到逻辑推理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转化、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合作交流,在教学手段上,我将借助计算机多媒体这一手段来辅助教学。
课前,我将利用“画板”制作精巧、灵活的课件,并在课堂上适时的播放,化静为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从而使教学目标得以直观完美的体现。
学生主体,教师
1。
关于《菱形》的教案及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菱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方法,能够运用菱形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菱形的定义:介绍菱形的定义及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菱形的基本属性。
2. 菱形的性质:讲解菱形的性质,包括对角线、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等,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
3. 菱形的判定:教授菱形的判定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判定定理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否为菱形。
4. 菱形的应用:举例说明菱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菱形知识的实用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菱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方法,能够运用菱形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菱形的判定方法,以及对菱形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展示菱形的图形及性质,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4. 实例分析,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菱形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菱形图形,如扑克牌、蜜蜂的巢穴等,引导学生关注菱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讲解菱形的性质:结合图形,讲解菱形的性质,如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等,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
4. 探究菱形的判定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判定定理,判断给出的四边形是否为菱形。
5. 菱形的应用:举例说明菱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设计图案、建筑等方面,让学生体会菱形知识的实用性。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8.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数学说课教案:菱形

本 文 格 式 为 Word 版,下 载 可 任 意 编 辑第 1 页 共 1 页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数学说课教案:菱形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菱形'一节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四边形性质探索'第三节第一课时。
它是学生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基础上对平行四边形知 识的延续和深入,同时它也为本章后面几节课的学习和探索做了铺垫。
所以,虽然本节内容所占章节不多,但是在整章中却有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教学方式以及本节内容在整个初中数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以学生的发展为 本,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量和学习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体现出教师、学生、课堂的"三维'课程目标的和谐统一。
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 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理解菱形的定义及其性质并会初步运用菱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推理论证。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索菱形性质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归纳-总结'的数学思想。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在欢快愉悦的环境中使知识点得以掌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的,为他们后面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三)教学的重、难点教学重点:菱形的定义、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经历"观察-思考-归纳-总结'得到菱形的性质。
二、说教法与学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学生实际情况我采用 1.教法: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法和讲练结合法。
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能做的教师不代劳,以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在教学手段上,我将借助计算机多 媒体这一手段来辅助教学。
课前,我将利用"超级画板'制作精巧、灵活的课件 ,并在课堂上适时的播放,化静为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从而使教学目标得以直观完美的体现。
2017年山西教师招聘面试《菱形的性质》教案

山西《菱形的性质》教案《菱形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菱形的性质,会利用菱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平行四边形的但菱形的探索过程,在直观地操作过程中,发展探索意识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菱形性质的过程中,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理解特殊到一般的关系,领会特殊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其特殊性质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菱形的性质.【难点】菱形性质的简单应用。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设疑导入:我们上一节课认识了菱形,那么同学们说出菱形的特点吗?追问: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那么平行四边形有什么性质呢?菱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不同的性质呢?(板书:菱形的性质)(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活动:自主探索,理解概念。
动手做一做: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活动框架,对角线是两根皮筋,如果把DC沿CB方向平行移动,那么□ABCD的边、内角、对角线都发生变化。
(出示图9-24的活动框架)提问:利用下图的活动框架,同学们做出一个菱形,并比较谁做的菱形更规范。
(四)回顾交流,小结作业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说你对菱形性质的认识?你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作业:说说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生活中有没有菱形这样的图形?列举例子。
四、板书设计菱形的性质性质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性质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五、教学反思略以上为《菱形的性质》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通过山西教师招聘网可以了解到2017年山西教师招聘当前的考试动态,一般山西教师招聘有笔试和面试两个重要环节,笔试科目为《教育基础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面试以试讲、说课等形式考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教师招聘考试:初中数学《菱形的定义与性质》说课设计
一.教材分析
1. 在教材中的作用与地位
《菱形》紧接《矩形》一节之后。
纵观整个初中平面几何教材,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又学习了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讲授的。
这一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从教材编写角度看
教材从学生年龄特征、文化知识的实际水平出发,先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思考,然后与同伴交流、探索、总结归纳,升华得出菱形的性质及判定,这样的安排使抽象的定理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并能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真正享受到探索的乐趣。
3.基于对教材和班级学情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有几个方面需要把握好的:
(1)本节课的课题是:探索菱形的重要性质;
(2)目标是:让学生能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发现并理解菱形的性质;
(3)重点是:菱形的定义与性质;
(4)教学难点是:菱形性质的灵活运用。
4.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菱形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2) 熟记菱形的有关性质和识别条件,并能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菱形的性质和识别条件的过程,在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增进主动探究的意识,体会说理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体会菱形的图形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教法分析
1. 教学设计思想
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后继课要学的正方形具有菱形的一切性质。
这节课教学时注重学生的探索过程,让观察、猜测、验证,获得知识,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首先由生活中的图片引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发现菱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然后设计几个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形成共识。
讲解例题时根据学生特点帮助他们分析题意,灵活运用菱形的性质与识别条件解题。
2.教学方法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境→观察探索→总结归纳→知识运用” 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经过观察、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在合作、交流的气氛下进行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始至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
同时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以增加课堂容量和教学的直观性,更好的理解菱形的性质,解决教学难点。
三.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使学生不仅学到科学的探究方法,而且体验到探究的甘苦,领会到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在复习了平行四边形与矩形的性质后创设教学情景。
如:出示我国古代文物越王勾践剑的图片,指出菱形花纹,再展示生活中的菱形图案的应用图片。
由此引出课题,可以吸引同学的注意,使其产生学习菱形的兴趣。
之后,我安排了由平行四边形到菱形的动态演示,得出菱形的定义。
随后又展示了一组生活中的有关菱形的图片,使学生认识到菱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欣赏到菱形的图形美。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出发,首先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
(二)菱形性质的探索
菱形性质的探索分成两方面,一是菱形的特殊性(与平行四边形不同的性质);二是菱形的对称性。
对于这个地方,主要采取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通过观察思考与分析,同学间互相交流,分小组进行总结归纳。
教师在巡视中进行个别指导。
在探索过程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组织组与组的评比,这样也能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然后每组由一名学生代表发言,让学生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得出菱形的性质。
设计理念: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主要为了确保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从被动学到主动学,从接受知识到探索知识,从个人学习到合作交流。
这样的活动教学将会真正焕发出课堂教学的活力,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注入一种新课程理念: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抓住。
(三)题目训练
为了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懂学会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我安排了坡度适中,题型多样的系列题组。
1. 请你当裁判
与定义、性质等相关的一些判断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着重讲清判断的理由,此题直接运用菱形的定义与性质,起到及时巩固的作用,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议一议
性质的简单运用。
设计意图:稍微加深,进一步巩固菱形的性质,并能初步运用。
3. 练一练
菱形与直角三角形等知识的综合运用。
并由此总结菱形的面积公式。
即菱形的面积等于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设计意图:这组练习包含了例题。
要求学生不但可以顺利完成简单的基础填空练习,而且能有条理的写出例题的解题过程。
教师及时查漏补缺,规范解题格式。
此题完成后,学生已顺利达到教学目标。
4. 学以致用
设计花坛,修建小路,求路长与花坛面积。
这是一道实际应用问题。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实际,同时又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让学生充分体验历经困难探索结果而轻松用于实际的快乐感觉。
(四)小结、布置作业
菱形的性质与识别条件,由学生进行小结。
布置书上课后习题,体会本节课你所获得的成功经验,写好数学日记,与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写数学日记这种作业形式,能够培养学生善于归纳总结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