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用典练习
用典之妙

目录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写人之妙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咏物之妙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写景之妙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比喻之妙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比拟之妙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夸张之妙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反衬之妙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对比之妙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用典之妙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移情之妙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结句之妙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双关之妙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细节之妙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炼字之妙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抒情之妙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情之妙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构思之妙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理趣之妙(创意语文工作坊——微信CL8828322,敬请关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用典之妙贾谊贬长沙一事,常被后来的文人用以抒写怀才不遇之悲,李商隐在《安定城楼》中就曾以贾谊寄怀。
但是,在这首诗里,诗人独辟蹊径,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抒发对历史人物的感慨。
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维妙维肖。
但前加上可怜两字就更耐人寻味。
原来“夜半前席”的重贤只是一种姿态。
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概极深沉。
从讽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并不在此。
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
2016全国卷诗歌鉴赏模拟练习

2016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全国卷模拟试题汇编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 9题。
浣溪沙①苏轼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睛滩。
入淮清洛②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①此词为苏轼赴汝州任团练使途中,路经泗州(今安徽泗县)时所作。
②洛,指洛河,源出安徽定远,北入淮河。
8.有人认为这首词的词眼是“人间有味是清欢”,你同意吗?请简要分析。
(5分)9.上阕前两句,与《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所写都是早春之景,二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二、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8~9题。
唐崇徽公主①手痕②欧欧阳修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①崇徽公主:唐代宗时与回鹘和亲,以崇徽公主嫁其可汗。
据《唐会要》卷六载:“公主,仆固怀恩女,大历四年五月二十四日出嫁回鹘可汗。
”②手痕:在今山西灵台。
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今灵台有一手痕碑。
8、同是咏叹远嫁,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中说昭君去世后“环佩空归夜月魂”,欧阳修在这里说崇徽公主是“青冢埋魂知不返”,一说魂归,一说魂埋,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5分)9、《朱文公语录》推崇《唐崇徽公主手痕欧》这首诗颈联道:“以诗言之,第一等诗;以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也。
”对于这样的盛誉,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赏析。
(6分)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唐多令刘过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
二十年、重过南楼。
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矾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①刘过:南宋爱国词人,号龙洲道人,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收复中原大计,但不被朝廷重用。
诗歌鉴赏手法题专练之用典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诗歌鉴赏手法题专练之用典一、考情简述: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来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方面。
表达技巧既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的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考试大纲中对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的考查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的鉴赏,侧重于分析突出的表现手法;考查时,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的高频考点,每年必考。
二、提问方式:(1)诗中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2)请赏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3)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三、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
)四、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梓州李使君①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②,巴人讼芋田③。
文翁翻教授④,不敢倚先贤。
(注)①本诗为送李使君入蜀赴任而作。
梓州: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
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
②输橦布:织布纳税。
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
③芋田,蜀中产芋,当时为主粮之一。
④文翁:汉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教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教授:此处指教化百姓。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互文见义,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想象雄奇壮阔,令人耳目应接不暇。
B.颔联描绘了深山夜雨及山间飞泉悬空而下的景象,远远望去,远处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境界幽深秀丽。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用典进阶练习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用典进阶练习一、初探用典的概念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人月圆吴激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
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问:为了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用典,李用了事典,吴用了诗句典)二、再探用典的效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问:词中用了哪两个典故?有何效果?明确:背景-这首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时辛弃疾60岁,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
辛弃疾到任后,积极练兵,积蓄军事实力,准备北伐。
但很快发现韩侂胄只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
用典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五句写三国时吴国皇帝孙权;曾建都京口,幼年跟随兄长吴候孙策平定江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孙策早逝。
孙权继位为京东之主,承夫兄业,与曹刘抗争。
先是有赤壁之战,把曹操烧得焦头烂额,后有彝陵之战,把刘备烧得逃出白帝城托孤;并且拓展疆域至夷洲(今台湾)。
效果:表达出一种当今朝廷没有像孙权这样的英雄的愁苦;作者称孙权的字为“仲谋”,表现出作者对孙权的敬重,可以看出作者也想像孙权一样实现理想,建立功业;但现在没有孙权也是暗示当朝皇帝不善用人,浪费人才。
用典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五句写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历史人物——刘裕。
刘裕在京口起兵讨伐篡晋的楚帝桓玄,灭南秦、后秦,收复洛阳、长安,几乎可以收服中原,放弃了进取中原的计划,以致淮北各地,得而复失。
2016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导学案(教师版)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一、回顾古典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1、判断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杜牧)(夸张)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夸张)4、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杜牧《题乌江》)(反问)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叠词)6、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拟人)7、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拟人)8、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对比)9、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对比)10、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设问)11、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设问、比喻)12、“秦时明月汉时关”、“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13、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拟人)14、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梅尧臣《陶者》)(对比)15、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设问、借代)16、“终岁不闻丝竹声”、“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借代)17、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刘禹锡)(双关)18、“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拟人)2、慧眼识“珠”——修辞(指出下列各首诗歌中用了哪些修辞)江上看山(宋·苏轼)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高考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讲解

9.两首诗的三四句表达的情感有什么 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戴诗表达了诗人在宦游途中的思归乡情。羁旅 途中的游子本就怀有无限乡思,突然发现隔河 相望的青山竞有些像故乡的青山,更牵起无限 乡思之情。(3分)徐诗诗人借黄莺来表达自 己对新凉到来的欣喜和惬意的心情。(2分)
5、【广东执信中学2016检测】 东栏梨花 苏轼
2016年高考古代诗歌比较 鉴赏题专项练习
1、【河北省2016联考】
念奴娇
秋日怀乡,用东坡韵
陆 深①
大江②东去,是吾家、一段画奁中物。襟带五湖吞百 渎,说甚黄州赤壁。两岸芦汀,一湾柳浪,海涌桥头雪。 沧浪声里.渔翁也是豪杰。 明年拟赋归来,轻舟短棹, 两腋清风发。春水稳如天上坐,闲看浮沤兴灭。黄歇穿 沙,袁崧筑垒③,到处堪唏发④。鲈鱼莼菜,一任江天 岁月。
9.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这首诗所抒发 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①《山居秋暝》通过描绘悠远宁静的山居秋景 体现诗人高洁的情怀,表达了对恬淡闲适的归 隐生活的向往之情。(2分)②此诗抒发了诗人 独居山中的孤独寂寞及思乡之情。(l分)傍晚时 分,诗人独自走回山中,思绪依依,“秋深频 忆故乡事”,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整首 诗描绘秋天傍晚荒疏寂廖的山中景色,渲染出 凄清冷寂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孤独凄寂的心境。 (3分)
8.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写景? 请简要分析。(5分)
①移步换景。傍晚时分,诗人从郊野走回山中,随着 诗人的行踪,写了稀疏的树林,荒凉的山径,随云、 水而动的黯淡山影,微茫雾霭中传来的钟声,是移步 换景的写法。②以时间为序。从日暮到天色越来越黯 淡,雾霭茫茫,再写到月上西林,月光照在竹篱门上 的情景,写了诗人一路所见的景物。③以动衬静。黯 淡的山影随云、水而动,晚钟的声音悠远而渺茫,从 茫茫雾霭中传来,以有声衬无声,描绘出傍晩时分山 中的宁静寂廖。(每点2分,三点5分。如有其他答案 亦可酌情给分)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用典”试题汇编20题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用典”试题汇编20题表现手法“用典”试题汇编20题一、(2015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题目。
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
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
②六帝:代指六朝。
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分析作品的表达技巧。
回答本题,要在读懂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后关于“任公子”的注释,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
“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这表达了大唐已经一统天下,一派歌舞升平;也从另一个侧面表示,自己想建功立业,在太平盛世里没有太大的机会来施展自己的才干了,有一丝无奈的失落。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挽文丞相①虞集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
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
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
何须更上新亭②饮,大不如前洒泪时。
注:①文丞相,即文天祥。
②新亭,古地名,故址在今南京市的南面。
典故“新亭对泣”表示怀念故国之意。
(1)请简析诗歌颈联“暗”字运用之妙。
(2)作者主要运用何种手法来表现复杂的感情的?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诗歌用典练习

• 3、李凭箜篌引(李贺) •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 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 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 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 问:诗中画线诗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 什么表达效果?
• 2、人月圆 (吴激· 南宋)
•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 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 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 问:词人化用了哪些诗句?抒发怎样的心 情?
• “犹唱”句化用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以南朝指北宋,谓北 宋之灭亡已成千古伤心事了,今遇故宋女子犹 唱旧时歌曲,今人感慨系之。 • “旧时”句化用刘禹锡《乌衣巷》的诗句“旧时 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写江山易主, 人事已非,燕子纵然归来也无物可寻了,表达 作者的亡国之悲。 • “江州”句化用白居易《琵琶行》诗句“座中泣 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同是天涯沦落 人,相逢何பைடு நூலகம்曾相识。”抒发漂泊之感,悲伤之 意。 • ——用典之二:化用诗句
• 运用了用典、衬托、想象的表现手法。借 用湘妃泣竹、神女、女娲补天、月中吴刚 等神话,运用衬托手法(连这些神话传说 中的人物都被感动),高度赞扬了李凭演 奏箜篌的卓越技巧。 • ——用典之三:借用神话传说
1、经梧州(宋之问) 南国无霜霰,连年见物华。青林 暗换叶,红蕊续开花。 春去闻山鸟,秋来见海槎。(chá) 流芳虽可悦,会自泣长沙。 问:诗中“泣长沙”采取了怎样的写 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 “泣长沙”是用典的写法。 用西汉贾谊(又 称贾长沙)的典故,表明自己在流放中面 对着令人喜悦的美景,触目伤情,流露出 无可奈何的叹息。 • ——(用典之一:借用历史故事)
高考诗歌鉴赏“用典”知识点梳理及典例与练习(附参考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用典”知识点梳理及典例与练习(附参考答案)一、赏析古诗用典艺术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常常遇到语言方面的障碍,障碍之一,就是诗词中的“用典”。
“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六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就是说,借助既往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
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是古典诗词固有的一种特色,这是由诗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诗词贵在含蓄,立意要精深而不浅露,用语要简洁而又意味深长,经得起反复吟咏。
显然,不用典,就很难抵达这样的境地,因此,诗人常常借助于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在最为经济的有限天地里,最大限度地融汇深邃曲折的内涵。
从典故的性质上看,有“举人事以征义”和“引成辞以明理”(刘勰语),前者为“用事”,就是引用既往的故事,借此类比现实,或引发联想,使语意更丰盈、更深厚;后者为“用辞”,即引用现成的辞语,借此明证事理,或概括形象,使用语更清幽、更委婉。
“用事”可分为“直用”、“活用”、和“反用”。
(一)“直用”,就是直接引用典故的本来意义,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活用”,是灵活地变用典故,它既可以突出典故某一个侧面的意义,从新的角度加以引用,又可以对整个典故的原有意义加以引申发挥。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整阙可以说用的全是周瑜破曹的故事,词人多层面地展示了周瑜的飒爽英姿,特别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雄才大略的非凡风采跃然纸上,词人讴歌周瑜的丰功伟绩,折射出的是词人内心深处建功立业的真切渴望。
曹操《短歌行》一诗的最后,“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引用了“周公”的典故,说周公“一沫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也。
”意思是周公为了招揽天下有识之士,一次沐浴要三次握着头发,他念叨的是如何让贤士归依自己;一餐饭要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他担忧的是因自己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了人才。
古诗的炼字和用典训练

古诗的炼字和用典训练先说炼字。
所谓“炼”者也,即反复锤炼,以求诗歌最大限度的生动形象。
所炼之字,一般以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居多,因为这类词,有更大的锤炼空间。
贾岛的“推敲”故事中的“敲”,齐己《早梅》中“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的“一”,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等都为人津津乐道,这些都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另外,炼字也常常和一些修辞格融合在一起,如比喻、比拟等。
王安石《桂枝香》中“千里澄江似练”一语本出自南齐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的“澄江静如练”,细思,两者之不同在于:其一,王诗加上“千里”二字顿觉大气磅礴,是符合全诗整体气韵的;其二,谢诗“澄”“静”二字有重复之嫌,王诗则简练,可见王诗并非是简单的剽窃。
两句都有比喻,把江水比喻成白练,十分形象。
毛泽东词《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句,一“才”一“又”突出了时间之快,从而照应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当然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此不赘述。
下面是几个练习,需细细品味。
归渡洛水皇甫冉暝色赴春愁,归人南渡头。
渚烟空翠合,滩月碎光流。
澧浦饶芳草,沧浪有钓舟。
谁知放歌客,此意正悠悠。
1.首句曾有人欲改为“暝色起春愁”,你认为“起”和“赴”哪个字更好一些呢?玩月呈汉中王杜甫夜深露气清,江月满江城。
浮客转危坐,归舟应独行。
关山同一照,乌鹊自多惊。
欲得淮王术,风吹晕已生。
2.第五句“关山同一照”,也有的版本写成“关山同一点”,你赞成哪种观点呢?请说明道理。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一)杜甫东柯好崖谷,不与众峰群。
落日邀双鸟,晴天养片云。
野人矜险绝,水竹会平分。
采药吾将老,儿童未遣闻。
3.第四句“晴天养片云”也有人认为应作“晴天卷片云”,你怎样认识呢?请说明理由。
春雨陈与义花尽春犹冷,羁心只自惊。
孤莺啼永昼,细雨湿高城。
扰扰成何事,悠悠送此生。
蛛丝闪夕霁,随处有诗情。
4.试就第三、四句中的“孤”、“湿”加以简析,体会诗人独具的匠心。
再说用典。
用典也称为用事,它可以丰富诗歌的内容。
2016年湖南单招语文模拟试题:诗歌语言、技巧和意境赏析

2016年湖南单招语文模拟试题:诗歌语言、技巧和意境赏析【试题内容来自于相关网站和学校提供】1: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兰溪棹歌戴叙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A、首句使人想象到月挂梢头,光泻兰溪,细绦弄影,溪月相映增辉的情景,“凉月”点明秋雨过后凉爽宜人的气候。
B、次句用“镜”喻溪水,暗示出月光的明洁,溪水的平静和清澈,诗人用“镜中看”三字直接描写夹岸青山的景色。
C、三、四两句写溪上渔人欢乐的捕鱼场面。
几天雨后,溪水猛涨,鱼群联翩而来,竞调皮地涌上溪头浅滩,怎不令人高兴?D、这首诗前面两句写静景,后两句写动景,不见一个“人”字,不写一个“情”字,读来却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情意盎然。
2:对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A、词中通过回顾少年时的不知愁苦,反衬出如今饱尝愁苦又有愁难吐的心情。
B、“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表现出了作者想说而终不敢说,只好“顾左右而言他”。
C、本词主要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
D、全词跌宕有致,今昔两相对照,意蕴深长,耐人寻味。
3:关于曾卓的诗作《悬崖边的树》的鉴赏,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悬崖边的树曾卓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 / 平原的尽头/ 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 留下了风的形状/ 它似乎即将跌进深谷里/ 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A、首先是远景。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喻指正义的进步的时代潮流,展示了“树”生存的社会环境,“奇异”是说风具有卓尔不凡的品质。
B、接着是近景。
不管处境多么孤寂,“悬崖的树”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追求和向往。
“倔强”,体现它逆境中的坚定。
用典练习

用典,也叫“用事”, 指在诗歌的语言中直接或 间接地援用前人诗文名句、 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 故,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 富、含蓄、深刻。
一般而言,古典诗歌中的用典主要有以下两种情 形,即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 一、用事用典 用事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 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②、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 建都京口。 ③、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④、“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帅晋军北伐, 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二、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用典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用典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 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例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 《扬州慢》)这首词中的“春风十里”引用杜牧 《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里的诗句, 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 “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 今衰的感慨。
• 注:这首诗作于刘禹锡被贬后,赴连州刺 史之任时。庾开府:即庾信,一开始在梁 朝为官,后奉命出使西魏,被强留在北方, 历仕西魏、北周二朝,官至骠骑大将军。 • 本诗的结尾有什么样的特色?请简要分析。
风 雨 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 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销愁斗 几千。 【注】宝剑篇:初唐将领郭震,向武则天呈《宝 剑篇》:“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飘沦古岳边。 虽复沉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深得武则 天赏识,终于实现报国之志。 新丰酒:唐代马周游长安,宿新丰(今陕西省 临潼县东)酒店,店主人对他很冷淡。马周要酒 悠然独酌。后唐太宗召对,授临察御史。 请对本诗中用典的手法进行鉴赏分析。
用典练习及答案

怎样鉴赏古诗中的用典用典,也叫“用事”,指在诗歌的语言中直接或间接地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常见的古代诗词用典有四个种类1.明用。
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
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诗用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
再如:李白在《塞下曲(其一)》中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句子。
《汉书·傅介子传》中提到楼兰王为匈奴所反间,多次杀害汉朝使者,大将军霍光利用楼兰王贪财的弱点,派遣傅介子带去金帛,在酒席间埋伏勇士取其首级。
李白这二句,便是化用这个典实,直接点出边塞将士激昂的报国壮怀。
2.暗用(化用)。
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琢。
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
所以暗用又叫化用。
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
“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
相传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
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他牵着玩。
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
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
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
鲁迅用典充分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牛,抒写了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
再如: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隋宫》,也是暗()用典故的名句。
这两句诗讽刺隋炀帝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帝王生活。
隋炀帝曾叫人搜集大量萤火虫,在夜间游山时放出,使满山都是萤光。
他为到江都(今扬州)行乐,又下令开凿运河,并在河边遍栽杨柳。
李商隐借用这两个故事,说明豪华生活都会烟消云散,只能在身后留下凄凉的景象,寓讽于景,手法巧妙。
前人论及诗中用典时强调以“不隔”为佳。
用典练习及答案

怎样鉴赏古诗中的用典用典,也叫“用事”,指在诗歌的语言中直接或间接地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常见的古代诗词用典有四个种类1.明用。
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
例如:操《短歌行》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诗用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
再如:白在《塞下曲(其一)》中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句子。
《汉书·傅介子传》中提到楼兰王为匈奴所反间,多次杀害汉朝使者,大将军霍光利用楼兰王贪财的弱点,派遣傅介子带去金帛,在酒席间埋伏勇士取其首级。
白这二句,便是化用这个典实,直接点出边塞将士激昂的报国壮怀。
2.暗用(化用)。
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琢。
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
所以暗用又叫化用。
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
“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
相传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
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他牵着玩。
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
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
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
鲁迅用典充分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牛,抒写了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
再如: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有暮鸦”《隋宫》,也是暗()用典故的名句。
这两句诗讽刺隋炀帝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帝王生活。
隋炀帝曾叫人搜集大量萤火虫,在夜间游山时放出,使满山都是萤光。
他为到江都(今)行乐,又下令开凿运河,并在河边遍栽柳。
商隐借用这两个故事,说明豪华生活都会烟消云散,只能在身后留下凄凉的景象,寓讽于景,手法巧妙。
前人论及诗中用典时强调以“不隔”为佳。
典故诗练习

典故诗练习答题格式:(借用…‥典故+委婉含蓄+作用)1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闻笛赋”借用向秀写《思旧赋》纪念亡友的的典故,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旧友受迫害的不满。
“烂柯人”借用晋人王质的典故,委婉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因人事全非而生的惆怅之情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借用吕尚垂钓,伊尹梦乘舟的典故,含蓄委婉对自己进行了安慰,并抒发了希望得到重用的情感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借用周瑜巧借东风的故事,含蓄委婉地揭示了要建立一番事业,需要一定条件的道理,作者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4《江城子密州出猎》⑴亲射虎,看孙郎作者借用孙权射虎的故事,把自己比作孙权,照应前诗中狂字,委婉含蓄地突出自己老当益壮的状况⑵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作者借用冯唐赦免魏尚的典故,把自己比作魏尚,含蓄委婉抒发了希望能得到朝廷的重用的情感⑶西北望,射天狼用天狼星喻侵略者,含蓄委婉地表达出要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从修辞角度赏析语句1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依恋之情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边塞气象突变后,令人惊喜的雪花挂树的美妙景象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运用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突出了塞外冰天雪地,阴云重重的景象,为诗人与朋友饯别的愁苦心情作渲染4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运用比喻夸张手法,赋予了愁以重量和质感,造语奇特新颖,生动形象突出了作者愁绪之浓重。
5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运用一语双关,表面上是地名,实际是表达诗人惶恐,内心孤苦伶仃的艰难处境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写春蚕吐丝完毕才死,蜡炬成灰之后蜡泪才干的现象来比喻真纯,执着的爱情,“丝”字一语双关。
哲理诗(借写…‥+现象+道理)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借写大自然时序交替更换的景象,告诉大家旧的事物即将要被新生事物替代,我们要乐观积极面对。
用典练习及答案

欢迎阅读怎样鉴赏古诗中的用典用典,也叫“用事” ,指在诗歌的语言中直接或间接地援用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原诗用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曹。
白这二句,便是化用这个典实,直接点出边塞将士激昂的报国壮怀。
2.暗用(化用)。
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琢。
行文名他牵着玩。
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
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
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
鲁迅用典充分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州)行乐,又下令开凿运河,并在河边遍栽杨柳。
李商隐借用这两个故事,说明豪华生活都会烟消云散,只能在身后留下凄凉的景象,寓讽于景,手法巧妙。
前人论及诗中用典时强调以“不隔”?3样写的:“南山尝种豆,碎荚落风雨;空收一束萁,无物充煎釜。
”诗歌借用曹植《七步诗》之典:“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写《七步诗》,诉说的是同?4反或相对。
通过暗示、对比、衬托等手法将典故具有的含义加以引申,言此而意彼。
例如: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中有“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之句,诗句表面是说自己垂泪,但诗人仍没有跳出惆怅、哀怨、郁闷的樊篱,以人生无常聊以自慰,语似旷达,实则抑郁感伤。
再如:宋人朱熹却反用得更为彻底。
他的《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以对人生的乐观精神,来牧相比,也是言近而意迥。
【归纳】好的诗词用典有以下原则:?首先,采用熟悉、具有借鉴意义的典故,而不用冷僻的典故;其次,灵活、贴切、生动是用典?感,丰富诗歌内涵(充实内容,美化诗句)【答题步骤与提示】? 首先找出用典的地方其次对诗中用典的地方进行具体分析第三是结合诗歌的中心思想分析?1?2.明确诗人对所引用的典故的态度。
必须明确作者是明用还是暗用,是侧用还是反用,是正引还是化引等。
明确这些,答题才有方向。
诗歌用典练习题

诗歌用典练习题诗歌用典练习题诗歌是一种美妙的艺术形式,它能够通过精炼的语言表达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而在诗歌创作中,用典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引用典故、历史事件或文学作品等,使诗歌更加丰富和有深度。
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些诗歌用典的练习题。
题目一:用典描绘自然景色诗歌中常常描绘自然景色,通过用典可以使描写更加生动。
请以“秋天”为主题,运用用典的方式来描绘秋天的景色。
参考答案:秋天来临,大自然的色彩开始转变。
金黄的稻田像一片金海,犹如《诗经》中的“黍离于穗,菽麦附苗”。
枫叶红了,仿佛是《红楼梦》中“枫叶荻花秋瑟瑟”。
秋风吹过,树叶纷纷落下,有如《孟子》中的“人皆以为秋风扫落叶”。
这些典故使得描绘更加生动,读者仿佛置身于秋天的大自然之中。
题目二:用典表达人生哲理诗歌常常通过抒发个人情感和思考人生来传达一种哲理。
请以“人生”为主题,运用用典的方式来表达你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参考答案:人生如梦,转瞬即逝。
就像《红楼梦》中的“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人们在人生的旅途中相遇和离别。
而《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提醒我们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
人生中的坎坷和困难,如同《西游记》中的“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只有经历过才会更加坚强。
正如《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生也需要经历各种阶段才能完整。
题目三:用典描绘爱情爱情是诗歌中常见的主题,通过用典可以使描写更加浪漫和深情。
请以“爱情”为主题,运用用典的方式来描绘你对爱情的感受和理解。
参考答案:爱情如同《红楼梦》中的“一寸相思千万绪”,执着而又纠结。
它像《诗经》中的“山有木兮木有枝”,让人心生期待和向往。
而《红楼梦》中的“情是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更是道出了爱情的复杂和深沉。
爱情就像《红楼梦》中的“一场空”,有时美好如梦,有时却又如泡影般消失。
用这些典故来描绘爱情,可以使诗歌更加富有情感和内涵。
通过以上的练习题,我们可以看到用典对于诗歌的作用。
古诗用典类练习库

古诗鉴赏用典类练习库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问题: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忆昔韦庄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秋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①名无忌②,南国佳人号莫愁③。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注:①西园公子:曹魏时,曹丕、曹植为公子时曾往“西园”,在此夜宴文士。
②无忌:战国时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字。
③莫愁:相传是古代南国一善歌少女的名字。
问题:这首诗巧用典故,语涉双关,以颈联为例,就其中一种手法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答题。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微山亭赋韵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江总① 岑参②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①江总,南朝陈诗人。
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②岑参,盛唐边塞诗人。
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
问题: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同中有异,不同的地方在哪里依据是什么4.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释】①春秋时楚国的隐士。
“躬耕以食”,佯狂不仕,故亦称楚狂接舆。
晋•皇甫谧《高士传•陆通》有:“陆通,字接舆,楚人也。
好养性,躬耕以为食。
楚昭王时,通见楚政无常,乃佯狂不仕,故时人谓之楚狂。
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问题:尾联两处用典,这样用典有什么作用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以下问题。
2016点击30篇课内文言文学常识整理和练习

朝代
人名
选自
课文
订正
春秋
论语
孔孟论学
燕子春秋
橘逾淮为枳
左传
曹刿论战
春秋末战国初
墨子
公输
战国
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孔孟论学
列子
愚公移山
西汉
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史记
陈涉世家
三国
诸葛亮集
出师表
东晋
陶渊明集
桃花源记
南北朝
世说新语
周处
唐
柳河东集
小石潭记、黔之驴、捕蛇者说
春秋末战国初
公输
战国
天时不如地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孔孟论学
愚公移山
西汉
邹忌讽齐王纳谏
陈涉世家
三国
出师表
东晋
桃花源记
南北朝
周处
唐
小石潭记、黔之驴、捕蛇者说
陋室铭
宋
伤仲永
卖油翁、醉翁亭记
爱莲说
记承天夜游(黠鼠赋)
岳阳楼记
明
核舟记
清
为学
口技
黄生借书说
潍县
狼
登泰山记
2016点击文常整理和练习3
朝代
人名
选自
课文
订正
春秋
孔子
论语
晏子
燕子春秋
左丘明
左传
春秋末战国初
墨子
墨子
战国
孟子
孟子
列子
列子
西汉
刘向
战国策
司马迁
史记
三国
诸葛亮
诸葛亮集
东晋
陶渊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鉴赏古诗中的用典用典,也叫“用事” ,指在诗歌的语言中直接或间接地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常见的古代诗词用典有四个种类1.明用。
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
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原诗用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
再如:李白在《塞下曲(其一)》中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句子。
《汉书·傅介子传》中提到楼兰王为匈奴所反间,多次杀害汉朝使者,大将军霍光利用楼兰王贪财的弱点,派遣傅介子带去金帛,在酒席间埋伏勇士取其首级。
李白这二句,便是化用这个典实,直接点出边塞将士激昂的报国壮怀。
2.暗用(化用)。
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琢。
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
所以暗用又叫化用。
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
“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
相传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
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他牵着玩。
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
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
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
鲁迅用典充分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牛,抒写了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
再如: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隋宫》,也是暗()用典故的名句。
这两句诗讽刺隋炀帝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帝王生活。
隋炀帝曾叫人搜集大量萤火虫,在夜间游山时放出,使满山都是萤光。
他为到江都(今扬州)行乐,又下令开凿运河,并在河边遍栽杨柳。
李商隐借用这两个故事,说明豪华生活都会烟消云散,只能在身后留下凄凉的景象,寓讽于景,手法巧妙。
前人论及诗中用典时强调以“不隔”为佳。
暗用(化用)典故,便是一种高明的手法。
3.侧用。
是指从典故侧面意义取用典实,即故意避开典实的正面与反面意义,而另外选取典实的某一个侧面,借事起兴,旁敲侧击,显现作者自己的用意。
能起到切中肯綮、言简意赅之效。
例如:宋梅尧臣《田家》诗是这样写的:“南山尝种豆,碎荚落风雨;空收一束萁,无物充煎釜。
”诗歌借用曹植《七步诗》之典:“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写《七步诗》,诉说的是同室操戈、手足相残、相煎太急之悲苦。
梅尧臣借以描写农夫生计之艰难。
钱钟书先生《宋诗选注》里评述说:“农民虽然有豆萁可烧,却没有豆子可煮,锅里空空的,连‘煮豆燃萁’都不可能了。
”农夫生计之艰难可想而知。
4.反用。
即对原来典故反其意用之,即典故义与自己的用意相反或相对。
通过暗示、对比、衬托等手法将典故具有的含义加以引申,言此而意彼。
例如: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中有“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之句,诗句表面是说自己垂泪,实际也是用典。
春秋时,齐景公登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流泪,叹息道:“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杜牧难得欢愉,和朋友登山,抒发感慨,认为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落泪,感慨人生无常,古往今来尽皆如此,谁能幸免呢!这样写已经和齐景公登牛山而流泪的感情迥然不同了。
但诗人仍没有跳出惆怅、哀怨、郁闷的樊篱,以人生无常聊以自慰,语似旷达,实则抑郁感伤。
再如:宋人朱熹却反用得更为彻底。
他的《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以对人生的乐观精神,来否定人生无常的伤感情绪。
词中写道:“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
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朱熹认为,人生若能尽其意义,就是生得其所,应将有限的人生与无限的宇宙融为一体,让人生充满乐趣。
这份乐观,和“齐景公登牛山”的典故立意完全相反,和杜牧相比,也是言近而意迥。
【归纳】好的诗词用典有以下原则:首先,采用熟悉、具有借鉴意义的典故,而不用冷僻的典故;其次,灵活、贴切、生动是用典的最高目标;第三,典随意出,不为用典而用典。
用典的作用:①引前人之言之事,使立论有根据②诗中有不便于直接叙述的,借典故的暗示,委婉道出作者的心声③减少语词的累赘,使语言更精练(近体诗有字数限制,诗句应力求经济)④使文辞典雅,加大历史的纵深感,丰富诗歌内涵(充实内容,美化诗句)【答题步骤与提示】首先找出用典的地方其次对诗中用典的地方进行具体分析第三是结合诗歌的中心思想分析诗人用典的作用高考诗歌鉴赏的选题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要想答题规范、切中要害,思路必须围绕以下几点展开:1.了解原来典故中的人、事的内容意义。
必须了解典故原意内容,因为它和诗歌中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有密切的关系。
2.明确诗人对所引用的典故的态度。
必须明确作者是明用还是暗用,是侧用还是反用,是正引还是化引等。
明确这些,答题才有方向。
不至于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3.体会诗人用典的用典意图。
诗人对往事的重提,肯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情的媒介。
也就是说,诗人用典是针对现实而来的,目的是借典抒怀。
只同现实相结合,才能体味到诗人的情感所在。
4.答题时既要概括原来典故的内含意义,更重要的是揭示出诗人在这里引用典故的现实意义。
这样答案才能完全而准确。
【例】风雨李商隐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注】宝剑篇:初唐将领郭震,向武则天呈《宝剑篇》“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飘沦古岳边。
虽复沉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深得武则天赏识,终于实现报国之志。
新丰酒:唐代马周游长安,宿新丰(今陕西省临潼县东)酒店,店主人对他很冷淡。
马周要酒悠然独酌。
后唐太宗召对,授临察御史。
【题干表述】请对本诗中用典的手法进行鉴赏分析。
【答题示例】本诗运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
首联诗人通过引用唐代名将郭震向武则天呈《宝剑篇》并最终深得武则天赏识,实现报国之志的典故,表现诗人对自己落拓不得志的遭遇的悲慨。
诗歌尾联用唐代马周游长安、宿新丰酒店时,遭到店主冷淡,但最终被唐太宗授予监察御史的故事,来对比自己的不得志。
由于用典,诗歌显得含蓄委婉,与全诗以“风雨”来比喻诗人所处的环境的风格相吻合。
附:诗歌鉴赏常用典【练习题】一、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填空完成后面的题目。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这首元曲以开头,以为背景,人物的英雄业绩。
分层次地叙述了其中“酾酒临江,横槊曹公”说的是;“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是指;“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的诗句说明的功绩。
二、阅读杜甫诗《春日忆李白》及其相关材料,按要求做题。
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①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
早年出入于梁朝宫廷,善作宫体诗,风格华艳。
出使西魏,被强留北方,因有很高文学修养,得到优待,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他虽居高位,却内心矛盾,作品中表现出浓厚的乡关之思和羁宦北国的悲愤感情。
用语清新,风格也变得苍劲沉郁,与前期显著不同。
②鲍照,字明远,东海人。
出身贫寒,曾做过临海王萧子顼的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
其诗善七言歌行,情感充沛,形象鲜明,语言劲健,风格俊逸。
试说明《春日忆李白》诗中使用的典故,并指出其作用。
三、阅读元稹《离思》(其四)诗和相关材料,按要求做题。
离思(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注】①《孟子"尽心》篇:“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 ②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
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
试分析该诗第一、二句的用典及其意义。
四、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和相关材料,按要求做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飞来峰上千寻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三山半落青山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登飞来峰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只缘身在最高峰。
【注】陆贾,汉代人,有《新语》传世,其《慎微篇》曰:“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1.这两首诗用典的句子分别是哪一句?使用了什么典故?2.这两首诗在使用典故上有何异同?五如梦令严蕊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这首词一句用了“”的典故,出自的《》,由此可知这首词写的物是。
六.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题。
池口风雨留三日①黄庭坚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②,身闲心苦一舂锄③。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
【注释】①此诗是元丰三年(1080)秋,黄庭坚自京赴太和县任,路过池口(在今安徽贵池)所作。
②双属玉:诗中指远山像属玉鸟,属玉鸟,似鸭而大,毛作紫绀色,长颈赤目。
③舂锄:即白鹭,以其啄食的姿态有如农夫舂锄,所以有这个名称。
反用典故或成语,古人称为“翻案法”。
诗人杨万里说:“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
”请结合本诗颈联或尾联赏析翻案法在诗中的妙处。
颈联诗人由网联想到鱼,于是反用“”的成语,表达了、的心境。
这一造语不能不说是一种巧思。
此联将新意显示出诗人的胸襟。
尾联化用《》的成句:“。
”但王羲之的本意是,。
而黄庭坚却用之:。
七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
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问:谈谈本诗颔联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八遣怀杜牧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诗中“楚腰纤细”典出《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
”“掌中轻”典出《飞燕外传》,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