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讲解_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提高)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讲义 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学习目标】物理观念(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x =vt对应着图像中的矩形面积(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关系的公式,及其简单应用(3)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关系的公式,及其简单应用科学思维(1)提升运用数学知识——函数图像的能力(2)提升运用已知结论正确类比推理的能力科学探究探究位移与时间,速度与位移的关系科学态度与责任提升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重难点】1.探究位移与时间,速度与位移的关系2.提升运用数学知识——函数图像的能力3.提升运用已知结论正确类比推理的能力【学习过程】一、知识纲要导引二、基础导学(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自学教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部分)1.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1)位移公式:x=vt.(2)vt图像:①如图所示,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②图线与对应的时间轴所围成的矩形面积(图中阴影部分)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1)vt图像初速度为v0,加速度为a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t图像如图所示.(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vt图像中着色部分的梯形面积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移.(3)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x=v0t+12at2(4)公式的特殊形式:当v0=0时,x=12at2(由静止开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二)速度与位移的关系(自学教材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部分)1.关系式的推导:2.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式v2-v20=2ax(1)适用范围:仅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2)各物理量的含义.(3)特点:不涉及时间t.三、思考判断(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轨迹就是它的xt图像.()(2)位移公式x=v0t+12at2仅适用于匀加速直线运动.()(3)初速度越大,时间越长,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移一定越大.()(4)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初速度、加速度、时间三个因素有关.()(5)公式v2-v20=2ax适用于所有的直线运动.()(6)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位移越大,物体的末速度一定越大.()(7)确定公式v2-v20=2ax中的四个物理量的数值时,选取的参考系应该是统一的.()四、达标检测单项选择题:1.如图所示,一辆正以8m/s的速度沿直线行驶的汽车,突然以1m/s2的加速度加速行驶,则汽车加速行驶18m时的速度为()A.8m/s B.12m/s C.10m/s D.14m/s2.质点沿直线运动,其位移—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关于质点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2s末质点的位移为零,前2s内位移为“-”,后2s内位移为“+”,所以2s末质点改变了运动方向B.2s末质点的位移为零,该时刻质点的速度为零C.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为0.1m/s,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D.质点在4s时间内的位移大小为0.4m,位移的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3.质点A、B均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它们的运动规律分别是x A=2t-5t2和x B=5t-3t2(位移x A 和x B的单位是m,时间t的单位是s),由这两个关系可知()A.质点A的加速度a A=-5m/s2 B.质点B的初速度v B0=-5m/sC.质点A的加速度a A=-10m/s2 D.质点B的初速度v B0=3m/s4:如图为一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18~22s时间内,质点的位移为24mB.整个过程中,BC段的加速度最大C.BC段表示质点通过的位移大小为34mD.整个过程中,E点所表示的状态离出发点最远5:某航母跑道长200m.飞机在航母上滑行的最大加速度为6m/s2,起飞需要的最低速度为50m/s.那么,飞机在滑行前,需要借助弹射系统获得的最小初速度为()A.5m/s B.10m/s C.15m/s D.20m/s多项选择题:6.(多选)如图为AK47突击步枪,该枪枪管长度约为400mm,子弹在枪口的速度约为700m/s,若将子弹在枪管中的运动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子弹在枪管中的加速度约为6.125×105m/s2 B.子弹在枪管中的加速度约为6.125×104m/s2C.子弹在枪管中的运动时间约为1.14×10-3s D.子弹在枪管中的运动时间约为0.114s7:(多选)若一质点从t=0时刻开始由原点出发沿直线运动,其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则该质点()A.t=1s时离原点最远B.t=2s时离原点最远C.t=3s时回到原点D.t=4s时回到原点8. (多选)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它的加速度大小为a,初速度大小为v0,经过时间t速度减小到零,则它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可表示为()A .v 0t +12at 2B .v 0tC .v 0t -12at 2 D.12at 2 9.(v 2-v 20=2ax 的理解)(多选)关于关系式v 2-v 20=2ax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此关系式对非匀变速直线运动也适用B .x 、v 0、a 都是矢量,应用时必须选取统一的正方向C .不管是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a 都取正值D .v 0和v 是初、末时刻的速度,x 是这段时间内的位移。
高中物理必修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适用于学生自学、家长指导、知识点分析)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知识点]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为vt,其中v为恒定速度,t为运动时间。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为v0t+(1/2)at2,其中v0为初速度,t为运动时间,a为加速度。
图像表示位移:纵轴为位移,横轴为时间,位移-时间图像。
[知识点分析]一、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计算相对简单,但理解如何获得计算公式,理解速度-时间图像中速度线段和横纵坐标围成的面积为位移。
举例:汽车以恒定速度7.3m/s直线行驶在公路,请问行驶20秒后汽车的位移是多少?思路:分析是何种运动在运用该运动的相关公式。
分析过程:汽车速度恒定且直线运动,则是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为vt,则7.3m/s*20s=146m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匀速直线运动位移一样,在图形方面都是速度-时间图像中速度线段和横纵坐标围成的面积,匀变速直线运动围成的图形是梯形,在理解梯形面积为位移时,运用将梯形分割成很多小梯形,然后每个小梯形用很接近小梯形的长方形近似代替,则可以理解梯形面积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一般懂得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计算相关物理量。
举例:汽车从静止状态直线以6.4m/s加速5s后,稳定行驶,请问汽车从静止到稳定行驶前的位移是多少?思路:先分析物体是何种运动以及已知物理量,再考虑用相关公式计算问题。
分析过程:汽车从静止直线恒定数值加速,即可知物体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已知物理量有:初速度0m/s,运动时间5s,加速度6.4m/s2,需要计算的是位移,相关公式可想到x=v0t+(1/2)at2,计算位移为:0m/s * 5s + (1/2)* 6.4m/s2* 5s * 5s = 80m三、图像表示位移速度-时间图像展现速度和时间信息,横轴为时间,纵轴为速度,斜率为速度;同样展现位移和时间的信息,可以建立横轴为时间,纵轴为位移的坐标轴。
知识讲解_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提高)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编稿:周军审稿:隋伟【学习目标】1、掌握v -t 图象描述位移的方法2、掌握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并能灵活应用【要点梳理】要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推导方法一:用v -t 图象推导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虽然速度时刻变化,但只要时间足够小,速度的变化就非常小,在这段时间内近似应用我们熟悉的匀速运动的公式计算位移,其误差也非常小,如图所示.如果把每一小段△t 内的运动看做匀速运动,则矩形面积之和等于各段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显然小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在该段时间内的位移.但时间越小,各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之间的差值就越小,当△t →0时,各矩形面积之和趋近于v -t 图线下面的面积.可以想象,如果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得非常非常细,很多很多小矩形的面积之和就能准确代表物体的位移了,位移的大小等于图丙中梯形的面积. 这一推理及前面讲瞬时速度时,都用到无限分割逐渐逼近的方法,这是微积分原理的基本思想之一,我们要注意领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与t 轴所夹面积表示t 时间内的位移.此结论可推至任何直线运动.图线与时间轴间的面积表示位移,下方的面积表示负向位移,它们的代数和表示总位移,算术和表示路程.由前面的讨论可知,当时间间隔分割得足够小时,折线趋近于直线AP ,设想的运动就代表了真实的运动,由此可以求出匀变速运动在时间t 内的位移,它在数值上等于直线AP 下方的梯形OAPQ 的面积(如图丙).这个面积等于21201122S S S OA OQ AR RP v t at =+=+=+g g , 即位移2012x v t at =+. 这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方法二:用公式推导由于位移x vt =,而02t v v v +=, 又0t v v at =+, 故002v v at x t ++=g , 即2012x v t at =+. 要点诠释:①该式也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0t v v at =+综合应用,可以解决所有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 ②公式中的x 、v 0、a 、v t 都是矢量,应用时必须选取统一的方向为正方向.若选v 0为正方向,则在加速运动中,a取正值,即a>0,在减速运动中,a取负值,即a<0.要点二、位移-时间图象(x-t图象)要点诠释:1、位移-时间图象的物理意义描述物体相对于出发点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学习指导精细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学习指导一.知识要点:1. 理解位移和时间关系式的推导过程。
2. 掌握位移和时间关系式的基本应用。
3. 会利用图象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
二.要点预习:(一)、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1. 公式:x =vt 。
2. 公式的位移对应着v t -图象中矩形的面积。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1. 公式:x =2012v t at +。
①位移公式说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是二次函数关系。
式中的0v 是初速度,时间t应是物体实际运动的时间。
②在取初速度0v 方向为正方向的前提下,匀加速直线运动a 取正值,匀减速直线运动a 取负值;计算的结果x >0,说明位移的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同,x <0,说明位移的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③对于初速度为零(00v =)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为21122x vt at ==。
即位移x 与时间t 的二次方成正比。
2. 利用匀变速v t -图象求位移大小图象与横轴t 所围面积的数值,等于物体在该段时间内的位移。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速度的关系:2202v v ax -= 对于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00v =),速度与位移的关系简化为:22v ax =。
(四)、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02v vv +=。
由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均匀改变的,所以它在时间t 内的平均速度v 就等于时间t 内的初速度0v 和末速度v 的平均值,即02v v v +=。
注意:1. 此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恒定不变的运动),不论是匀加速直线运动还是匀减速直线运动都是适用的,但对非匀变速直线运动是不适用的,对于加速度变化的非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只能用定义xv t =来计算。
2. 式中的“0v v +”是矢量和,不是代数和,若0v 和v 在一条直线上,可以通过规定正方向,把矢量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
3. 引入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是:可以把原来的变速运动看成是以平均速度运动的匀速运动。
高考物理总复习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知识讲解 提高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考纲要求】1. 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相关公式,并能结合实际加以应用; 2. 掌握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若干比例关系式,并能熟练应用. 【考点梳理】考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 要点诠释:(1)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2)特点:加速度大小、方向都不变(3)分类: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若a 与v 方向相同,则表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若a 与v 方向相反,则表示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考点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 要点诠释:说明:(1)以上四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2)式中v 0、v 、a 、x 均为矢量,应用时必须先确定正方向(通常取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3)如果选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当a >0时,则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a <0时,则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4)以上四式中涉及到五个物理量,在v 0、v 、a 、t 、x 中只要已知三个,其余两个就能求出.这五个物理量中,其中v 0和a 能决定物体的运动性质(指做匀加速运动、匀减速运动),所以称为特征量.x 和v 随着时间t 的变化而变化.(5)以上四式并不只适用于单向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对往返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同样适用.可将运动的全过程作为一个整体直接应用公式计算,从而避免了分段计算带来的麻烦,但要对v 、x 、a 正、负值做出正确的判断,这一点是应用时的关键. 考点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推论 要点诠释:(1)连续相等的相邻时间间隔T 内的位移差等于恒量,即x 2-x 1=x 3-x 2=…=x n -x (n -1)=aT 2(2)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初末时刻速度矢量和的一半,还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平均速度公式:022t v vv v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某段位移中点的瞬时速度/2x v提示:无论匀加速还是匀减速,都有/2/2t x v v <考点四: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殊规律 要点诠释:(1) 在1T 末,2T 末,3T 末,…nT 末的瞬时速度之比为v 1∶v 2∶v 3∶…∶v n =1:2:3:……:n(2)在1T 内,2T 内,3T 内,…,nT 内的位移之比为 x 1∶x 2∶x 3∶…∶x n =12∶22∶32∶…∶n 2(3)在第1个T 内,第2个T 内,第3个T 内,…,第n 个T 内的位移之比为 x Ⅰ∶x Ⅱ∶x Ⅲ∶…∶x n =1:3:5:……:(2n -1)(4)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1:1):::……考点五:对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再讨论 要点诠释:(1)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因为加速度a 的方向与初速度v 0的方向相反,所以在单向直线运动中速率将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小.物体的速度在某时刻总会减为零,如果物体就不再运动,处于静止状态.显然在这种情况下,2001,2v v at x v t at =+=+中的t 不能任意选取,令0v =,则从0v v at =+不难得到t 的取值范围只能是0(0,)v a-. (2)对于单向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看作初速度为零的反向匀加速直线运动,就是我们常说的逆向思维法.(3)对于能够返向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如竖直上抛运动.特别要注意正、负号的处理及其物理意义的理解,一般选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加速度为负方向,对竖直上抛运动在抛出点之上的位移为正,在抛出点之下的位移为负,这一点请同学们注意. 考点六:匀变速直线运动常用的解题方法 要点诠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题方法较多,常有一题多解,对于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方法运用恰当能使解题步骤简化,起到事半功倍之效,现对常见方法总结比较如下:要点诠释:(1)解题步骤①首先选取研究对象,由题意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若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则分清加速度、位移等方向如何.v方向为正方向),根据题意画出运动过程简图.②规定正方向(通常以③根据已知条件及待求量,选定有关规律列方程,要抓住加速度a这个关键量,因为它是联系各个公式的“桥梁”.为了使解题简便,应尽量避免引入中间变量.④统一单位,解方程(或方程组)求未知量.⑤验证结果,并注意对结果进行有关讨论.验证结果时,可以运用其它解法,更能验证结果的正确与否.特别提醒:刹车类问题:对匀减速直线运动,要注意减速为零后停止,加速度变为零的实际情况,如刹车问题,注意题目给定的时间若大于刹车时间,计算时应以刹车时间为准.(2)解题技巧与应用①要养成根据题意画出物体运动示意图的习惯,特别是对较复杂的运动,画出图象可使运动过程直观,物理情景清晰,便于分析计算.②要注意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搞清整个运动过程依时间的先后顺序按运动性质可分为哪几个运动阶段,各个阶段遵循什么规律,各个阶段存在什么联系.③要注意某阶段或整个过程的纵向联系.如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的转化是相互伴随的,两物体之间的互相作用过程,也决定了两物体之间某些物理量之间的联系.④由于本章公式较多,且各个公式间有相互联系,因此,本章题目常可一题多解,解题时要思路开阔,联想比较,筛选最简捷的解题方法.解题时除采用常规解法外,图象法、比例法、极值法、逆向转换法(如将一个匀减速直线运动视为反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等也是本章解题中常见的方法.【典型例题】类型一、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理解例1、(2016 上海卷)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相继经过两段距离为16m的路程,第一段用时4s,第二段用时2s,则物体的加速度是()(A)22m/s 3 (B)24m/s 3 (C)28m/s 9 (D)216m/s 9【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t 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在第一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1116m/s 4v v ==;在第二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为:2216m/s 2v v ==;则物体加速度为:21844m/s m/s 33v v a t --===,故B 正确。
2.3_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笔记上传)

特别提醒(非常实用):末速度为零的 匀减速直线运动可看成初速度为零,加速度 同原来相同的反方向匀加速直线运动。
A
v0
a
0
B
v0
A
a
0
B
又v=v0+at
1 2 得: x v 0 t at 2
1 2 2.对位移公式 x v 0 t at 的理解: 2
⑴反映了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⑵因为υ 0、a、x均为矢量,使用公式时应先规定正
方向。(一般以υ 0的方向为正方向,若物体做匀加速 运动,a取正值,若物体做匀减速运动,则a取负值)。 (3)特别提醒:t是指物体运动的实际时间,要将位 移与发生这段位移的时间对应起来。
示
思考: 1、这个过程体现了什么科学思想方法?
答:把过程先微分后再累加(积分)的思想。 (无限分割,逐渐逼近)
2、是否是任何运动的位移仍都可以用V-t图中图
线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表示呢? 答:是的
1.由图可知:梯形OABC的面积S=(OC+AB)×OA/2
1 代入各物理量得: x (v0 v)t 2
位置X0出发。
d为匀加速直线运动的x-t图像。想想这 是数学上的哪种函数呢?那么匀减速直
线运动呢?
二次函数,抛物线。
交点M所代表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X0
a、b、c、d三个物体在t1时刻相遇 0
t1
t
【问题思考】
如果一位同学问:“我们研究的是直线运动,为
什么画出来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x-t图像不是直线?”
三、用图像表示位移(拓展)
复习:你还能画出静止的x-t图像吗?那么匀速直线运动呢?匀变速直线 运动呢?试试试看。 a为静止物体的x-t图像: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 b为匀速直线运动的x-t图像:一条倾斜的直线。 c也为匀速直线运动的x-t图像:只不过 在0时刻时不在0位置出发,而是在某一
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讲义)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情境导入舰载机在航空母舰的甲板上起飞是,在弹射系统的作用下获得一定的速度,然后在甲板上继续加速一段距离便可达到起飞的速度。
知识点一: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1.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位移:x=vt 。
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其位移在数值上等于v-t图线与对应的时间轴所包围的矩形的面积,如图所示:(1)当“面积”在t轴上方时,位移取正值,这表示物体的位移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2)当“面积”在t轴下方时,位移取负值,这表示物体的位移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
知识点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1.微元法与极限思想的应用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由加速度的定义易得速度的变化量Δv=a·Δt,只要时间足够短,速度的变化量就非常小,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我们就可以用熟悉的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近似计算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如图所示,甲图中与Δt对应的每个小矩形的面积就可以看做Δt时间内的位移。
如果把每一小段Δt内的运动看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各小矩形面积之和等于各段Δt时间内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之和。
时间Δt越短,速度变化量Δv 就越小,我们这样计算的误差也就越小。
当Δt →0时,各矩形面积之和趋近于v -t 图象与时间轴所围成的面积。
由梯形面积公式得x =(v 0+v )·t2在任何运动中都有x =·t因此=v 0+v 2(适用匀变速直线运动)把v =v 0+at 代入x =(v 0+v )·t2得x =v 0t +12at 22.x =v 0t +12at 2的理解公式的意义 反应了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不是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适用条件 仅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矢量性公式中x 、v 0、a 都是矢量,应用时必须选取统一的正方向,一般选v 0方向为正方向 特殊形式(1)当a =0时,x =v 0t (匀速直线运动)。
高中物理必修一-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知识集结知识元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知识讲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x=v0t+at2.公式的推导①利用微积分思想进行推导: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虽然速度时刻变化,但只要时间足够小,速度的变化就非常小,在这段时间内近似应用我们熟悉的匀速运动的公式计算位移,其误差也非常小,如图所示.②利用公式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是均匀改变的,它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就等于时间t内的初速度v0和末速度v的平均值,即.结合公式x=vt和v=v0+at可导出位移公式:x=v0t+ at2例题精讲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例1.一个物体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1s内的位移是1m,物体在第3s内的位移是()A.2m B.3m C.5m D.8m例2.为了测定某轿车在平直路上启动阶段的加速度(轿车启动时的运动可近似看成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某人拍摄一张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的照片,如图所示,如果拍摄时每隔2s曝光一次,轿车车身总长为4.5m,那么这辆轿车的加速度为()A.1m/s2B.2.25m/s2C.3m/s2D.4.25m/s2例3.2015年9月2日,“抗战专列”在武汉地铁4号线亮相,引得乘车市民纷纷点赞.若该地铁列车先从甲站开始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大小为a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位移L后,立即做加速度大小也为a的匀减速直线运动,恰好到乙站停下.则列车从甲站到乙站所用时间为()A.B.2C.2D.4当堂练习单选题练习1.一个物体在水平直线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3m/s,经过4s它的位移为24m,则这个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等于()A.1.5m/s2B.2m/s2C.4m/s2D.0.75m/s2练习2.小球以某一较大初速度冲上一足够长光滑斜面,加速度大小为5m/s2则小球在沿斜面上滑过程中最后一秒的位移是()A.2.0m B.2.5m C.3.0m D.3.5m练习3.“蛟龙号”是我国首台自主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它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强的潜水器.假设某次海试活动中,“蛟龙号”完成海底任务后竖直上浮,从上浮速度为v时开始计时,此后“蛟龙号”匀减速上浮,经过时间t上浮到海面,速度恰好减为零,则“蛟龙号”在t0(t0<t)时刻距离海平面的深度为()A.B.C.D.练习4.一个物体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1s内的位移是1m,物体在第3s内的位移是()A.2m B.3m C.5m D.8m练习5.为了测定某轿车在平直路上启动阶段的加速度(轿车启动时的运动可近似看成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某人拍摄一张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的照片,如图所示,如果拍摄时每隔2s曝光一次,轿车车身总长为4.5m,那么这辆轿车的加速度为()A.1m/s2B.2.25m/s2C.3m/s2D.4.25m/s2练习6.2015年9月2日,“抗战专列”在武汉地铁4号线亮相,引得乘车市民纷纷点赞.若该地铁列车先从甲站开始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大小为a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位移L后,立即做加速度大小也为a的匀减速直线运动,恰好到乙站停下.则列车从甲站到乙站所用时间为A.B.2C.2D.4。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新知导入
对于运动问题,人们不仅 关注物体运动的速度随时 间变化的规律,而且还希 望知道物体运动的位移随 时间变化的规律。 今天,我们就来重点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 移与时间有怎样的关系?
新知讲解
一、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1、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x=vt,它 的v-t图象是平行于t轴的一条直线。
新知讲解
对后一过程,末速度 v=0,初速度 vM = 15 m/s。
由 v2 = vM2 + 2ax2 ,有
动车进站的加速度大小为 0.167 m/s2 ,方向 与动车运动方向相反;还要行驶 674 m才能停下 来。
知识拓展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重要推论
1.平均速度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对于某一段时间t,其 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vt=v0+a× t=v0+ at, 该段时间的末速度v=v0+at,由平均速度的 定义式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整理加 工可得。
新知讲解
分析:由于把动车进站过程视为匀减速 直线运动,因此可以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速度与位移关系式计算动车的加速度。本题 加速度方向跟速度方向相反,因此需要建立 一维坐标系来处理相关物理量的正负号。
新知讲解
解: 沿动车运动方向为正方向建立一维坐标系。把 动车通过3000m 的运动称为前一过程,之后到停下 来称为后一过程。 设在前一过程中的末位置为 M 点。初速度 v0 =126 km/h=35 m/s,末速度vM=54 km/h=15 m/s,位移 x1 = 3000m。 对前一过程,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 关系式,有
V0 0
由图可知梯形的面积:S梯形=(V0+V
即位移:x
1 2
(v0
2-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考点解读)-2023-2024学年高中(002)

2.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考点解读)(原卷版)考点1 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x =v 0t +12at 2。
2、公式的推导(1)利用微积分思想进行推导: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虽然速度时刻变化,但只要时间足够小,速度的变化就非常小,在这段时间内近似应用我们熟悉的匀速运动的公式计算位移,其误差也非常小,如图所示。
(2)利用公式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是均匀改变的,它在时间t 内的平均速度就等于时间t 内的初速度v 0和末速度v 的平均值,即x =12(v 0+v )t 。
结合公式v =v 0+at 可导出位移公式:x =v 0t +12at 2,当初速度为0时,x =12at 2。
3、技巧归纳(1)在v -t 图像中,图线与t 轴所围的面积对应物体的位移,t 轴上方面积表示位移为正,t 轴下方面积表示位移为负。
(2)位移公式x =v 0t +12at 2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3)公式中x 、v 0、a 都是矢量,应用时必须选取正方向;一般选v 0的方向为正方向.当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a 取负值,计算结果中,位移x 的正负表示其方向。
(4)当v 0=0时,x =12at 2,即由静止开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位移x 与t 2成正比。
4、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该段时间的末速度v=v t +at ,由平均速度的定义式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整理加工可所以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又等于这段时间内初速度和末速度的算术平均值。
5、匀变速直线运动推论公式:任意两个连续相等时间间隔T 内,位移之差是常数,即△x=x 2-x 1=aT 2.拓展:△x MN =x M -x N =(M-N )aT 2。
推导:如图所示,x 1、x 2为连续相等的时间T 内的位移,加速度为a 。
考点2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1、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知识讲解_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提高)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学习目标】1、会推导公式2202t v v ax -=2、掌握公式2202t v v ax -=,并能灵活应用【要点梳理】要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根据匀变速运动的基本公式 0t v v at =+, 2012x v t at =+, 消去时间t ,得2202t v v ax -=.即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关系.要点诠释:①式是由匀变速运动的两个基本关系式推导出来的,因为不含时间,所以若所研究的问题中不涉及时间这个物理量时利用该公式可以很方便, 应优先采用. ②公式中四个矢量t v 、0v 、a 、x 也要规定统一的正方向. 要点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四个基本公式(1)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0t v v at =+. (2)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2012x v t at =+. (3)速度与位移的关系:2202t v v ax -=.(4)平均速度公式:02t x v v +=,02tv v x t +=. 要点诠释:运用基本公式求解时注意四个公式均为矢量式,应用时,要选取正方向.公式(1)中不涉及x ,公式(2)中不涉及t v ,公式(3)中不涉及t ,公式(4)中不涉及a ,抓住各公式特点,灵活选取公式求解.共涉及五个量,若知道三个量,可选取两个公式求出另两个量. 要点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推论 要点诠释:(1)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定值,即△x =aT 2(又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判别式).推证:设物体以初速v 0、加速度a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自计时起时间T 内的位移 21012x v T aT =+. ① 在第2个时间T 内的位移220112(2)2x v T a T x =+-g2032v T aT =+. ② 即△x =aT 2. 进一步推证可得①122222n n n n x x x x x a T T T ++--∆===323n nx x T+-==… ②x 2-x 1=x 3-x 2=…=x n -x n-1,据此可补上纸带上缺少的长度数据.(2)某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即022tt v v v v +==. 推证:由v t =v 0+at , ① 知经2t时间的瞬时速度 022t t v v a =+g . ②由①得0t at v v =-,代入②中,得00/20001()2222t t t t v v v v v v v v v +=+-=+-=,即022tt v v v +=. (3)某段位移内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2x v 与这段位移的初、末速度v 0与v t 的关系为2x v =推证:由速度-位移公式2202t v v ax -=, ①知220222x xv v a -=g. ② 将①代入②可得22220022t x v v v v --=,即2x v =要点四、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几个比例式要点诠释: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是一种特殊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它自己有着特殊的规律,熟知这些规律对我们解决很多运动学问题很有帮助.设以t =0开始计时,以T 为时间单位,则(1)1T 末、2T 末、3T 末、…瞬时速度之比为v 1:v 2:v 3:…=1:2:3:…. 可由v t =at ,直接导出 (2)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第n 个T 内的位移之比为:x 1:x 2:x 3:x n =1:3:5:…:(2n -1). 推证:由位移公式212x at =得2112x aT =,2222113(2)222x a T aT aT =-=, 22311(3)(2)22x a T a T =-252aT =. 可见,x 1 : x 2 : x 3 : … : x n =1 : 3 : 5 : … : (2n -1).即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的比等于连续奇数的比.(3)1T 内、2T 内、3T 内、…、位移之比为:222123123x x x =:::…:::…, 可由公式212x at =直接导出. (4)通过连续相同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12311)1)n t t t t =ggg ggg ::::::::.推证:由212x at =知1t = 通过第二段相同位移所用时间21)t ==,同理:3t ==,则12311)n t t t t ⋅⋅⋅=⋅⋅⋅::::::::.要点五、纸带问题的分析方法(1)“位移差法”判断运动情况,设时间间隔相等的相邻点之间的位移分别为x 1、x 2、x 3…. ①若x 2-x 1=x 3-x 2=…=1n n x x --=0,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②若x 2-x 1=x 3-x 2=…=1n n x x --=△x≠0,则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2)“逐差法”求加速度,根据x 4-x 1=x 5-x 2=x 6-x 3=3aT 2(T 为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有 41123x x a T -=,52223x x a T -=,63323x x a T-=, 然后取平均值,即1233a a a a ++=6543212()()9x x x x x x T ++-++=.这样使所给数据全部得到利用,以提高准确性.要点诠释:①如果不用“逐差法”求,而用相邻的x 值之差计算加速度,再求平均值可得:32546521222215x xx x x x x x a T T T T ----⎛⎫=+++ ⎪⎝⎭6125x x T -=.比较可知,逐差法将纸带上x 1到x 6各实验数据都利用了,而后一种方法只用上了x 1和x 6两个实验数据,实验结果只受x 1和x 6两个数据影响,算出a 的偶然误差较大.②其实从上式可以看出,逐差法求平均加速度的实质是用(x 6+x 5+x 4)这一大段位移减去(x 3+x 2+x 1)这一大段位移,那么在处理纸带时,可以测量出这两大段位移代入上式计算加速度,但要注意分母(3T)2而不是3T 2.(3)瞬间速度的求法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t 内的平均速度与物体在这段时间的中间时刻2t时的瞬时速度相同,即2t v v =.所以,第n 个计数点的瞬时速度为:12n n n x x v T++=. (4)“图象法”求加速度,即由12n n n x x v T-+=,求出多个点的速度,画出v-t 图象,直线的斜率即为加速度.【典型例题】 类型一、公式2202t v v ax-=的应用例1、一列从车站开出的火车,在平直轨道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这列火车的长度为l ,当火车头经过某路标时的速度为v 1,而车尾经过这个路标时的速度为v 2,求: (1)列车的加速度a ;(2)列车中点经过此路标时的速度v ; (3)整列火车通过此路标所用的时间t .【答案】(1)22212v v a l -= (2) 22122v v v += (3)122l t v v =+【解析】火车的运动情况可以等效成一个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某一时刻速度为v 1,前进位移l ,速度变为v 2,所求的v 是经过2l处的速度.其运动简图如图所示.(1)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得22212v v al -=,则火车的加速度为22212v v a l-=.(2)火车的前一半通过此路标时,有22122l v v a -=g , 火车的后一半通过此路标时,有22222l v v a -=g ,所以有222212v v v v -=-,故22122v v v +=.(3)火车的平均速度122v v v +=,故所用时间122l l t v v v ==+.【总结升华】对于不涉及运动时间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求解,使用2202t v v ax -=可大大简化解题过程.举一反三【变式1】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有一战斗机要去执行一项紧急飞行任务,而航空母舰的弹射系统出了故障,无法在短时间内修复.已知飞机在跑道上加速时,可能产生的最大加速度为5m/s 2,起飞速度为50m/s ,跑道长为100 m .经过计算发现在这些条件下飞机根本无法安全起飞.航空母舰不得不在海面上沿起飞方向运动,从而使飞机获得初速度,达到安全起飞的目的,那么航空母舰行驶的速度至少为多大? 【答案】18.4m /s【解析】若飞机从静止起飞,经过跑道100 m 后,速度为v . 由v 2=2ax.知/s /s 50m /s v ==<.故航空母舰要沿起飞方向运动.取航空母舰为参考系,s 31.6m/s t v ===, 故航空母舰行驶的速度至少为(5031.6)m /s 18.4m /s v '=-=.【高清课程: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第5页】【变式2】某飞机着陆时的速度是216km/h ,随后匀减速滑行,加速度的大小是2m/s 2。
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及匀变速直线运动几个比例关系(重要课资)

10
二、位移比关系
例:物体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 为a,求物体:
②在前Ts内、前2Ts内、前3Ts内、前4Ts内的位移 之比,即X1:X2:X3:X4;
推论二: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前nT秒 内位移之比X1:X2:X3:···:Xn=1:22:32:···:n2;
课堂使用
11
二、位移比关系
;
课堂使用
16
综合练习:
1.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C)D
A.它是竖直向下v0=0,a=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B.在开始连续的三个1s内通过的位移之比是1:4:
9;
C.在开始连续的三个1s末的速度大小之比是1:2: 3;
D.从开始运动起下落4.9m,9.8m,14.7m所经历的 时间之比为 1: 2 : 3
课堂使用
14
三、时间比关系
例:物体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 为a,求物体:
④在前X、前2X、前3X、前4X所用的时间之比,即 t1:t2:t3:t4;
推论四: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前nS米所
用之比t1 : t2 : t3 : ···: tn= 1 : 2 : 3 : ···: n ;
5
结论:
1.无论是匀加速直线运动还是匀减速直 线运动,都有
Vx Vt
2
2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x
_vt来自v0vtt
2
课堂使用
6
思考
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其相邻 相等时间间隔的位移有何特点?
V
at
x aT2
V0
0
t
t
t
t
课堂使用
7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解析版)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高中】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1.思维过程:可以把甲所表示的运动过程划分为很多的小段,如图乙、丙所示,用所有这些小段的位移之和,近似代表物体在整个过程中的位移。
从v-t 图上看,就是用更多的但是更窄的小矩形的面积之和代表物体的位移。
如果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得非常非常细,很多很多小矩形的面积之和就能非常准确地代表物体的位移了。
这时,“很多很多”小矩形顶端的“锯齿形”就看不出来了,这些小矩形合在一起成了一个梯形OABC 。
梯形OABC 的面积就代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从0(此时速度是v 0)到t (此时速度是v )这段时间间隔的位移。
如图丁所示。
2.位移在v -t 图像中的表示: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对应着v -t 图像中的图线和时间轴包围的面积。
如图所示,在0~t 时间内的位移大小等于梯形的面积。
3.位移公式2210at t v x +=4.对位移公式x =v 0t +12at 2的进一步理解 (1)因为v 0、a 、x 均为矢量,使用公式时应先规定正方向,一般以v 0的方向为正方向。
若a 与v 0同向,则a 取正值;若a 与v 0反向,则a 取负值;若位移计算结果为正值,说明这段时间内位移的方向为正;若位移计算结果为负值,说明这段时间内位移的方向为负。
(2)因为位移公式是关于t 的一元二次函数,故x -t 图像是一条抛物线(一部分)。
但它不表明质点运动的轨迹为曲线。
(3)对于初速度为零(v 0=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为x =12vt =12at 2,即位移x 与时间t 的二次方成正比。
(4)x =v 0t +12at 2是矢量式,应用时x 、v 0、a 都要根据选定的正方向带上“+”“-”号。
【初中】一、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 内的路程s =vt 。
其v -t 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如图所示。
路程在数值上等于v -t 图线与对应的时间轴所包围的矩形的面积。
高考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三大规律总结

高考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三大规律总结一、内容简述大家都知道,高考物理中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是一大重点。
关于这个知识点,它其实有一些核心规律我们得掌握。
接下来我就给大家简单梳理一下这三大规律,希望能帮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
毕竟高中物理是个难关,我们得一起加油才行。
第一个规律呢,是关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简单来说就是物体在固定的速度下加速或者减速,它的速度是怎么随着时间变化的。
这个规律很重要,因为它能帮助我们理解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化过程。
第二个规律是位移和时间的关系,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不同的时间段里会走不同的距离。
这个规律就是告诉我们这个距离和时间是怎么关联的,掌握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更好地预测物体在一段时间内会移动多远。
这三大规律都是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运动过程。
掌握了这些,我们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就能事半功倍了。
所以大家得好好琢磨琢磨这些规律,加油哦!1. 简述匀变速直线运动在高考物理中的重要性高考物理中,匀变速直线运动可是个重头戏。
无论是初学者还是资深考生,都得好好掌握。
这个运动规律不仅基础,还非常实用。
毕竟很多物理现象都能用匀变速直线运动来解释,简单地说它就是物体速度一直增加或减少,方向还保持不变的那种运动。
高考物理里,它的重要性可不是闹着玩的。
掌握了匀变速直线运动,就等于迈过了物理学习的一大门槛。
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说说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大规律。
2. 引出本文将重点介绍的三大规律接下来就让我带你一起深入了解一下高考物理中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大规律。
你可能会觉得,高中物理是不是都是高深莫测的公式和理论?其实不然只要你掌握了基础,理解这些规律其实并不难。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揭开这三大规律的神秘面纱,让你在高考物理中轻松应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高中物理中,匀变速直线运动是考察重点之一,这类运动有规律可循,对于我们高考备考非常关键。
大家都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吗?简单来说就是速度一直按照一定规律变化的直线运动,这种运动有个特点,那就是加速度恒定不变。
第9讲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解析版)

第9讲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匀速直线运动的v t 图像如图所示,v t 图像与对应的时间轴所包围的矩形的(阴影部分)“面积”有什么意义?提示:表示物体在0~t 1时间内的位移。
一、速度与时间的关系1. v t 图像中“面积”的意义:v t 图像中的图线和时间轴包围的“面积”等于相应时间内的位移。
如图所示,在0~t 1时间内的位移大小等于梯形的“面积”。
2.位移公式:x =v 0t +12at 2。
式中v 0表示初速度,x 表示物体在时间t 内运动的位移。
二、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1.公式:v 2-v 02=2ax .2.推导:由速度时间关系式v =v 0+at ,位移时间关系式x =v 0t +12at 2,得v 2-v 02=2ax .例题1. 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物体的末速度一定与时间成正比 B.物体的位移一定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C.物体的速度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变化与这段时间成正比D.若为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和位移都随时间增加;若为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和位移都随时间减小 【答案】Cat2可知,若物体的初速度v0不为零,A、B选项不正确;由【解析】根据v=v0+at和x=v0t+12a=Δv可知,Δv=a·Δt,a不变,Δv与Δt成正比,C正确;当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减小但位Δt移可以增大,D不正确。
对点训练1.一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v0=2 m/s,4 s内位移为20 m,求6 s末质点的速度大小。
【答案】11 m/sat2【解析】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x=v0t+12代入数据解得:a=1.5 m/s2根据v=v0+at得质点6 s末的速度大小:v=11 m/s。
例题2.如图所示,甲图为某质点的位移时间图像,乙图为某质点的速度时间图像,下列关于两质点的运动情况说法正确的是()甲乙A.0~2 s内:甲图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乙图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B.2~3 s内:甲图质点和乙图质点均静止不动C.3~5 s内:甲图质点和乙图质点均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为15 m/s2D.0~5 s内:甲图质点的位移为10 m,乙图质点的位移为100 m【答案】D【解析】位移时间图像的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速度时间图像的斜率表示物体的加速度,则0~2 s内甲图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乙图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2~3 s内甲图图线的斜率为零,即质点速度为零,乙图质点速度恒定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 错误;3~5 s 内甲图图线的斜率恒定,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而乙图质点速度均匀减小,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故C 错误;位移时间图像表示质点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则甲图质点位移为010 m=10 m,速度时间图像中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则x =[12×(10+30)×2+30×1+12×30×2] m=100 m,故D 正确。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附答案)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知识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1.某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物体的末速度必与时间成正比B .物体的位移必与时间的二次方成正比C .物体的速度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量与这段时间成正比D .匀加速运动,位移和速度随时间增加,匀减速运动位移和速度随时间减小2.某质点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为x =4t +2t 2,x 与t 的单位分别是m 和s ,则质点的初速度和加速度分别是A .4 m/s 和2 m/s 2B .0和4 m/s 2C .4 m/s 和4 m/s 2D .4 m/s 和03.一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其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为x =24t -6t 2,则它的速度等于零的时刻t 为A.16s B .2 s C .6 s D .24 s 4.物体由静止开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若最初2 s 内平均速度是2 m/s ,则4 s 内位移大小为______ m 。
5.一次课上老师拿来了一位往届同学所做的“探究小车运动规律”的测量记录(见下表),表中:“速度v ”一行是这位同学用某种方法(方法不详)得到的物体在0、1、2、3、4、5几个位置的瞬时速度,原始的纸带没有保存。
求:位置编号0 1 2 3 4 5 时间t/s0 0.1 0.2 0.3 0.4 0.5 速度v/(m·s -1) 0.38 0.63 0.88 1.11 1.38 1.62(1)根据表中数据,用最简便的方法估算实验中小车从位置0到位置5的位移。
(2)你得到的位移比实际位移大还是小?为什么?知识点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6.甲、乙两物体沿同一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在2 s 末,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不同,位移不同B .在2 s 末,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同,位移不同C .在4 s 末,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同,位移不同D .在4 s 末,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不同,位移相同7.某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其vt 图象如图所示,在0~t 1时间内物体的平均速度A .等于v 0+v 2B .大于v 0+v 2C .小于v 0+v 2D .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8.如图所示为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根据图线得出如下几个判定,正确的是A .物体始终沿正方向运动B .物体先沿负方向运动,在t =2 s 后开始沿正方向运动C .运动过程中,物体的加速度保持不变D .4 s 末物体回到出发点9.如图是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 图象,由图象可得到的正确结果是A .t =1 s 时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1.0 m/s 2B .t =5 s 时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0.75 m/s 2C .第3 s 内物体的位移为1.5 mD .物体在加速过程的位移比减速过程的位移大10.如图所示的是一辆汽车在某段平直公路上行驶30 s 内的vt 图象,试根据图象计算汽车在30 s 内的位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学习目标】1、掌握v -t 图象描述位移的方法2、掌握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并能灵活应用【要点梳理】要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推导 方法一:用v -t 图象推导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虽然速度时刻变化,但只要时间足够小,速度的变化就非常小,在这段时间内近似应用我们熟悉的匀速运动的公式计算位移,其误差也非常小,如图所示.如果把每一小段△t 内的运动看做匀速运动,则矩形面积之和等于各段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显然小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在该段时间内的位移.但时间越小,各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之间的差值就越小,当△t →0时,各矩形面积之和趋近于v -t 图线下面的面积.可以想象,如果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得非常非常细,很多很多小矩形的面积之和就能准确代表物体的位移了,位移的大小等于图丙中梯形的面积. 这一推理及前面讲瞬时速度时,都用到无限分割逐渐逼近的方法,这是微积分原理的基本思想之一,我们要注意领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与t 轴所夹面积表示t 时间内的位移.此结论可推至任何直线运动.图线与时间轴间的面积表示位移,下方的面积表示负向位移,它们的代数和表示总位移,算术和表示路程.由前面的讨论可知,当时间间隔分割得足够小时,折线趋近于直线AP ,设想的运动就代表了真实的运动,由此可以求出匀变速运动在时间t 内的位移,它在数值上等于直线AP 下方的梯形OAPQ 的面积(如图丙).这个面积等于21201122S S S OA OQ AR RP v t at =+=+=+, 即位移2012x v t at =+. 这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方法二:用公式推导 由于位移x vt =,而02tv v v +=, 又0t v v at =+,故002v v atx t ++=,即2012x v t at =+.要点诠释:①该式也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0t v v at =+综合应用,可以解决所有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 ②公式中的x 、v 0、a 、v t 都是矢量,应用时必须选取统一的方向为正方向.若选v 0为正方向,则在加速运动中,a取正值,即a>0,在减速运动中,a取负值,即a<0.要点二、位移-时间图象(x-t图象)要点诠释:1、位移-时间图象的物理意义描述物体相对于出发点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2、位移-时间图象的理解(1)能通过图像得出对应时刻物体所在的位置。
(2)图线的倾斜程度反映了运动的快慢。
斜率越大,说明在相同时间内的位移越大,即运动越快,速度越大。
(3)图线只能描述出对于出发点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不是物体的实际运动轨迹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两者不能混淆。
(4)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对应的x-t图象为过原点的抛物线的一部分。
要点三、x-t图象与v-t图象的比较要点诠释:图甲、乙两图以及下表是形状一样的图线在图象与图象中的比较.要点四、运用图象时要注意问题要点诠释:1.首先明确所给的图象是什么图象,即认清图中横、纵轴所代表的物理量及它们的函数关系。
特别是那些图形相似,容易混淆的图象,更要注意区分。
2.要清楚地理解图象中的“点”、“线”、“斜率”、“截距”、“面积”的物理意义。
(1)点:图线上的每一个点都对应研究对象的一个状态,特别注意“起点”、“终点”、“拐点”,它们往往对应一个特殊状态。
(2)线:表示研究对象的变化过程和规律,如v t -图象中图线若为倾斜直线,则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3)斜率:表示横、纵坐标轴上两物理量的比值,常有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与之对应。
用于定量计算对应物理量的大小和定性分析变化的快慢问题。
如x t -图象的斜率表示速度大小,v t -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大小。
(4)面积: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常与某一表示过程的物理量相对应。
如v t -图象与横轴包围的“面积”大小表示位移大小。
(5)截距:表示横、纵坐标两物理量在“边界”条件下的物理量的大小。
由此往往能得到一个很有意义的物理量。
【典型例题】类型一、关于位移图象和速度图象的理解例1、某物体的位移图象如图所示,若规定向东为位移的正方向,试求;物体在OA 、AB 、BC 、CD 、DE 各阶段的速度。
【答案】见解析【解析】物体在t =0开始从原点出发向东行做匀速直线运动,历时2s ;接着在第3s ~5s 内静止;第6s 内继续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第7s ~8s 内匀速反向西行,至第8s 末回到出发点;在第9s ~12s 内从原点向西行做匀速直线运动。
由x -t 图得各阶段的速度如下: OA 段:1116/3/2x v m s m s t ===,向东 AB 段:物体静止,速度为0 BC 段:333126/6/1x v m s m s t -===,向东 CD 段:444012/6/2x v m s m s t -===-,负号说明方向向西 DE 段:55540/1/4x v m s m s t --===-,向西 【总结升华】位移图象的斜率表示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图象平行于t轴,说明物体的速度为零,表示物体静止;图象斜率为正值,表示物体沿与规定方向相同的方向运动;图象斜率为负值,表示物体沿与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举一反三【变式1】如图所示,A 、B 两物体从O 点开始运动,从A 、B 两物体的位移图象可知,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A 、A 、B 两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 B 、A 物体2s 内发生的位移是l0mC 、B 物体发生l0m 的位移的时间是2sD 、A 物体的速度大小是5m/s ,B 的速度大小是2.5m/s【答案】ABD 【变式2】若一质点从t =0开始由原点出发沿直线运动,其速度一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该质点( ).A .t =1 s 时离原点最远B .t =2 s 时离原点最远C .t =3 s 时回到原点D .t =4 s 时回到原点,路程为10 m 【答案】B 、D【解析】做直线运动的速度一时间图线与时间轴所围成的图形面积表示了质点的位移,要想离原点最远,则所围成图形面积应最大.t =1 s 时,所围成图形为△OAB ,t =2 s 时,所围成的图形为△OAC .很显然OAC OAB S S ∆∆>,所以t =2 s 时位移大,离原点最远;当t =3 s 时,所围成的图形为△OAC 和△CDE ,由于△CDE 在t 轴以下位移为负,则S 合应为0OAC CDE S S ∆∆-≠,当t =4 s 时,S 合=0OAC CDF S S ∆∆-=,即位移为零,质点回到出发点,路程应为10OAC CDF S S ∆∆+=m .故选B 、D .【总结升华】离出发点远近涉及位移,在v -t 图象中位移的判断,可利用所围成的面积表示.但应注意,当所围图形在时间轴以下时,表示此位移为负方向上的位移. 类型二、位移与时间关系公式的应用中注意问题例2、列车进站前刹车,已知刹车前列车速度为60km/h ,刹车加速度大小为0.8m/s 2,求刹车后15s 和30s 列车的速度. 【答案】4.7m/s 0【解析】以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60km/h =16.7m/s ,刹车后15s ,列车的速度10v v at =+=16.7m /s 0.815m /s 4.7m /s -⨯=;刹车至列车停下所需时间0016.7s 20.9s 0.8t v v t a --===-,故刹车后30s 列车的速度v 2=0.【总结升华】解匀减速问题应注意:(1)书写格式规范,如不能写成v 1=v 0-at ,因a 是矢量,代入数字时带有方向“+”或“-”。
“+”可以省去.(2)刹车类问题应注意停止运动的时间,一般应先判断多长时间停下,再来求解.本题若代入30s 运算得v 2=-7.3m /s ,是错误的.物理题目的求解结果一定要符合实际,例如你所求得的量若质量出现负值就是不符合实际的.举一反三【变式1】以18m /s 的速度行驶的汽车,紧急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的大小为6m /s 2,求汽车在6s 内通过的距离. 【答案】27m 【解析】如果把a =-6m /s 2和v 0=18m /s 代入位移公式2012x v t at =+,得 21186m (6)6m 02x =⨯+⨯-⨯=.汽车在6 s 内的位移竟然为0,这可能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原来汽车刹车后只运动了3s ,3s 后便停下了,直接把6s 的时间代入公式必定会出现错误的结论.故应先判断汽车停下的时间,设历时t 0停下,018/3s m st a-==,06s t t =>,故6s 内的位移等于3 s 内的位移. 解法一:由00012x v t at =+,有21183m (6)3m 27m 2x =⨯+⨯-⨯=.解法二:由逆向运动法知,220116327m 22x at m ==⨯⨯=. 解法三:由002v x t =有,183m 27m 2x =⨯=. 【高清课程: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第5页】【变式2】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汽车,第ls 内通过0.4m 位移,则不正确的结论是( ) A .第1s 末的速度的0.8m/s B .加速度为0.8m/s 2C .第2s 内通过位移为1.2mD .2s 内通过的位移为1.2m 【答案】D类型三、位移图象描述相遇问题例3、如图所示是做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的x-t 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甲启动的时刻比乙早 t 1 B 、当 t = t 2 时,两物体相遇 C 、当t = t 2 时,两物体相距最远 D 、当t = t 3 时,两物体相距x 1【答案】ABD【解析】由x-t图象可知甲物体是在计时起点从坐标原点x1处开始沿x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乙物体是在t1时刻开始从坐标原点沿x正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两物体在t2时刻相遇,然后远离,t3时刻两物体相距x1,因此选项ABD正确。
【总结升华】x-t图象中两图线相交说明两物体相遇,其交点A的横坐标表示相遇的时刻,纵坐标表示相遇处对参考点的位移。
举一反三【变式1】如图所示,折线a是表示物体甲从A地向B地运动的位移图线,直线b是表示物体乙从B 地向A地运动的位移图线,则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乙两物体是相向运动B、甲物体是匀速运动,速度大小是7.5m/sC、甲、乙两物体运动8s后,在距甲的出发点60m处相遇D、甲在运动中停了4s【答案】ACD【解析】由图象知,甲、乙两物体在开始运动时相距100m,后来相距越来越小,甲向乙的出发点运动,乙向甲的出发点运动,因而它们是相向运动,选项A正确。
两图线相交点表示了甲、乙同一时刻同一位置,即相遇的时刻与位置,故选项C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