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九年级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九年级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
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漏气的是()
A.B.
C.
D.
【答案】D
【解析】
A、用手握住试管,试管内气体受热膨胀,在烧杯内有气泡产生,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A不漏气;
B、用弹簧夹夹住右边导管,向长颈漏斗中倒水,液面高度不变,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B不漏气;
C、用弹簧夹夹住右边导管,双手捂住烧瓶,烧瓶内气体受热膨胀,使集气瓶中气体压强增大,在玻璃管中形成一段水柱,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C不漏气;
D、用弹簧夹夹住右边导管,上下移动,若装置不漏气,两边液面应形成一定的高度差,而图示两端液面相平,说明装置漏气;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装置气密性的检查.虽然实验装置不同,但原理都是依据密闭装置中存在压强差,从而出现不同的现象,判断装置是否漏气.有些装置比较复杂或者学生平时比较少见,造成不会分析而出错.
2.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空气中含有很多物质,其中只有氧气和氮气是有用的
B .空气主要提供人们呼吸,而在工农业生产上用途不大
C .把空气中的其他成分都分离出去,只留氧气,更有益于人类的发展
D .空气中的各种成分作为原料广泛用于化工生产、运输、电光源等领域
【答案】D
【解析】
A 、空气中的氮气是制造硝酸和氮肥的重要原料、稀有气体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物质,故错误;
B 、空气中的各种成分作为原料广泛用于生成化肥、化工产品、炼钢、石油加工、运输、电光源等领域,故错误;
C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物质,没有二氧化碳植物将无法生长,故错误;
D 、空气中的各种成分作为原料广泛用于化工生产、运输、电光源等领域。

故选D 。

3.酚酞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化学式为C 20H 14O 4)。

通常状况为无色或微黄色晶体。

易溶于乙醇和碱液,难溶于水。

下列有关酚酞叙述正确的是( )
A .酚酞分子是无色或微黄色的
B .酚酞分子中含有38个原子核
C .酚酞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一定不相等
D .酚酞中碳、氢、氧三种原子质量比为10:7:2
【答案】C
【解析】
【详解】
A .分子是微观粒子,不能体现物质的物理性质,故A 不正确;
B .每个酚酞分子中含有38个原子,每个原子中含有1个原子核,所以每个酚酞分子中含有38个原子核,故B 不正确;
C .氢原子中只有质子、没有中子,所以酚酞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一定不相等,故C 正确;
D .酚酞中C 、H 、O 元素的质量比为()()(122011416412032)7⨯⨯⨯:
:=::,故D 不正确。

故选:C 。

4.下面是摘录某同学实验记录本中有关实验现象的记录,其中肯定有误的是
A .硫在氧气中燃烧,会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C .在空气中点燃镁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D .加热通入足量二氧化碳后的石蕊溶液,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选项硫在氧气中燃烧,会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正确的叙述;B选项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是正确的叙述;C选项是错误的叙述在空气中点燃镁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D选项加热通入足量二氧化碳后的石蕊溶液,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是正确的叙述,因为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石蕊与变为紫色;故答案操作C
考点:实验现象及记录
5.研究表明,青少年大量的饮用碳酸饮料易造成身体中钙的流失。

这里所说的“钙”是指A.元素B.原子C.分子D.单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物质由元素组成,青少年大量的饮用碳酸饮料易造成身体中钙的流失。

这里所说的“钙”是指物质中的钙元素,故选A
考点:物质的组成
6.氧气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以下关于氧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
B.鱼、虾能在水中生存是由于氧气易溶于水
C.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D.氧气可以供给呼吸,和体内物质反应而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
【答案】B
【解析】
A、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是氧化反应,故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正确;
B、氧气是难溶于水的气体,错误;
C、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确;
D、氧气可以供给呼吸,和生物体内物质反应而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正确。

故选B。

7.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运动快,原子运动慢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
D.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原子不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
A、分子和原子不能比较大小,故不符合题意;
B、分子和原子不能比较运动快慢,故不符合题意;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故符合题意;
D、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故不符合题意
8.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 的值为 44 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W 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D.W 中碳、氢元素原子个数比为 1:3
【答案】D
【解析】
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所以反应后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64g+5g+8g+23g-32g-16g=52g,故A错误;反应物的质量减少,生成物的质量增加;所以水、二氧化碳是生成物,氧气和W是反应物。

由一中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置换反应。

水、二氧化碳是都是化合物,所以不是置换反应,故B错误;此反应的表达式可表示为W+O2→CO2+H2O。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由反应表达式可以看出W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是否含有氧元素则要通过生成物中的氧元素与反应的氧气质量进行比较,生成的水中氧元素的质量为:27g×(16÷18×100%)=24g,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44g×(32÷44×100%)=32g,两者的质量和为56g,而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64g﹣16g=48g,所以可判断W中含有氧元素,故C错误;由C的分析可知W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44g﹣32g)/12:(27g﹣24g)/1=1:3,故正确,故选D。

点睛:此类题的方法是根据化学式计算碳、氢、氧元素的质量,和反应反应前氧元素的质量或可燃物的质量比较,来判断可燃物的组成元素
9.加热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固体制氧气时,如图表示,某变量y随时间的变化趋势,y 表示的是( )
A.生成氧气的质量
B.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C.固体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
D.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
【答案】B
【解析】
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A、当y表示生成氧气的质量时,生成的氧气质量逐渐增加,然后不变,图像与事实不符,错误;
B、当y表示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时,反应后生成氧气逸出,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从开始反应不断减少,反应停止后不变,由于二氧化锰中也有氧元素,最后不能为0,图像与事实相符,正确;
C、当y表示固体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时,固体中氯元素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固体质量逐渐减小,氯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加,然后不变,图像与事实不符,错误;
D、当y表示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时,二氧化锰是反应的催化剂,质量不会改变,反应过程中固体质量逐渐减小,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加,然后不变,图像与事实不符,错误。

故选;B。

点睛:图像的意义要抓住5点:①横坐标的意义,②纵坐标的意义,③图像的起点④图像的终点⑤图像的变化趋势。

10.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过程中,下列做法会使实验结果产生明显误差的是()
A.使用过量的红磷
B.把红磷改为蜡烛
C.恢复到实验开始前的温度才进行测量
D.不打开橡胶塞,用放大镜聚焦太阳光点燃红磷
【答案】B
【解析】
【分析】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我们常用燃烧红磷或白磷的方法,因为磷燃烧生成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几乎不占空间,使得内外产生气压差,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

因此在选择可燃物时,必须考虑到:燃烧的条件;生成物的状态;不与空气中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A、使用红磷的量必须足量,才能将密封空气中的氧气全部消耗掉,故选项正确;
B、蜡烛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是气体,不可以代替红磷,故选项错误;
C、实验没有等到装置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由于瓶内气体温度偏高,气压偏大,会导致测量结果小.应恢复到实验开始前的温度才进行测量,故选项正确;
D、用放大镜聚焦太阳光可以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所以不用打开橡胶塞,用放大镜聚焦太阳光点燃红磷,故选项正确.故选B。

11.通过创建卫生城市活动,枣庄市空气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但测得目前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仍是PM2.5,下列做法应该继续提倡的是
①保护青山绿水②就地焚烧秸秆③发展共享单车④减少燃煤使用⑤燃放烟花爆竹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⑤
【答案】A
【解析】
【详解】
①保护青山绿水,正确;②就地焚烧秸秆,错误;③发展共享单车,正确;④减少燃煤使用,正确;⑤燃放烟花爆竹,错误。

故选A。

12.暖宝宝贴(主要成分为铁粉、木炭、食盐)的热量来源与铁粉的氧化。

小涛同学设计使用暖宝宝贴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开始前的装置如图所示,实验后从量筒中流入玻璃瓶(容积为250mL)中的水的体积为45mL(铁粉生锈消耗的水忽略不计)。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前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通过本次实验数据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8%
C.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偏低,可能是暖宝宝贴的使用数量不足
D.必须等温度计的读数恢复至实验前的温度后才能记录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
【答案】B
【解析】
A.如果装置漏气,会使进入的水偏少,测定的结果偏小,实验前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正确;
B.铁生锈消耗氧气,使装置内的气压减小,进入水的体积就是消耗氧气的体积,集气瓶内空气的体积是(250﹣20)mL=230ml,进入水的体积是45mL,即氧气的体积是45mL,因
此氧气的体积分数=45mL
230mL
≈19.6%,故错误;
C、发热剂的量必须足量,因为只有足量的发热剂才能把氧气消耗完,使结果准确,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偏低,可能是暖宝宝贴的使用数量不足,故正确;
D、必须等温度计的读数恢复至实验前的温度后才能记录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使结果准确,故正确。

答案:B。

13.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MnO2中加入H2O2溶液
B.向黄铜粉末(锌铜混合物)中加稀盐酸
C.红磷在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
D.加热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过氧化氢制氧气,金属与酸反应,磷燃烧等知识。

A、向一定量的MnO2中加入H2O2,会迅速放出氧气,氧气的质量随过氧化氢的质量增加而增加,故错误;
B、向黄铜粉末(锌铜混合物)中加稀盐酸,只有锌与稀盐酸反应,铜不反应,最后的质量不可能为0,故错误;
C、红磷在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消耗氧气、放出热量,开始时由于放出热量,气体受热,压力变大,当反应完时,这时放出的热量最多,气压变的最大,结束后不再反应,
这时温度变低,气压变小,所以正确;
D、加热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二氧化锰在反应中是催化剂,质量不变。

但氯酸钾受热分解,质量减少,总质量变少,锰元素的质量分数变大。

故错误.
14.某同学加热氯酸钾制氧气,错把高锰酸钾当做二氧化锰放入氯酸钾内,其结果与只加热氯酸钾相比,正确的是( )
A.反应速率加快,生成氧气质量增加 B.反应速率不变,生成氧气质量增加
C.反应速率不变,生成氧气质量不变 D.反应速率加快,生成氧气质量不变
【答案】A
【解析】高锰酸钾分解生成的二氧化锰可以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生成的氧气能增加氧气的质量,故选A。

15.已知:2KMnO4K2MnO4+MnO2+O2↑。

下列图象表示一定质量的KMnO4受热过程中某些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F
【解析】
A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由于氧气是气体,所以反应后固体的质量比反应前减少,反应结束固体的质量等于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的质量和,不再变;B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所以氧元素的质量不随反应时间而变化,图像应该是一条平线;二氧化锰是生成物,开始高锰酸钾分解前,二氧化锰的含量为零,反应中二氧化锰逐渐增多,含量增加,反应结束,含量不再改变;D氧气是反应的生成物,所以氧气的体积起点应该为零。

选A
点睛:图像的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的位置,变化趋势,终点的位置是否正确
16.以下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表示的稀有气体元素B.②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C.③表示的是阳离子D.④表示的是阴离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
A、图①是8号元素,是氧元素,不是稀有气体元素,故A选项错误;
B、图②中原子结构示意图中的最外层的电子数是2,易失去2个电子,故B选项错误;
C、图③中核内质子数比核外电子数大1,故是阳离子,故C选项正确;
D、图④中核内质子数比核外电子数大2 ,故是阳离子,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17.如图为某原子结构模型的示意图,其中 a、b、c 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粒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b
B.原子中 b 与 c 的数目一定相同
C.原子的质量集中在b和c上
D.原子中 a 与 c 的数目不一定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
A、元素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图中c表示质子,故A选项错误;
B、由图可知,b是中子,c是质子,质子数不等于中子数,故B选项错误;
C、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与原子核上,故C选项正确;
D、由图可知,a是电子,c是质子,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18.下列关于氧气的性质实验相关实验内容和结论说法错误的是
①具有可燃性;②通常为无色无味气体;③有氧化性; ④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瓶底必须放少量水吸收产生的气体;⑤食物腐败与氧气无关⑤硫磺在氧气中燃烧,瓶内水的主要作用是吸收热量,防止瓶底炸裂⑦木炭燃烧生成CO2和H2O
A.2个B.3个C.4个D.5个
【答案】D
【解析】
【详解】
①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故错误;②氧气通常为无色无味气体,正确;③氧气具有氧化性,正确; ④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瓶底必须放少量水是为了防止瓶底炸裂,故错误;⑤食物腐败是食物与氧气发生的缓慢氧化的过程,故错误;⑤硫磺在氧气中燃烧,瓶内水的主要作用是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故错误;⑦木炭燃烧生成CO2,没有H2O,故错误。

故错误的有5个。

故选D。

19.甲,乙、丙三个集气瓶中,分别盛有空气、氮气和氧气,用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
瓶中,依次观察到火焰熄灭,继续燃烧,燃烧更旺,瓶中所盛气体分别是( )
A.氧气、氮气,空气B.氮气、空气、氧气
C.空气、氧气、氮气D.氮气、氧气、空气
【答案】B
【解析】
【详解】
氧气能支持燃烧,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的更旺,氮气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正常燃烧,用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瓶中,依次观察到火焰熄灭、继续燃烧、燃烧更旺,故瓶中所盛气体分别是氮气、空气、氧气。

故选:B。

20.下列图象表示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受热过程中某些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其中正确的是()
A.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
A、氯酸钾受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固体质量会逐渐减少直至氯酸钾完全分解,得到的氯化钾质量不再发生改变,故选项正确;
B、氯酸钾受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固体质量会逐渐减少直至完全分解,因此氯酸钾的质量分数会变为0,故选项不正确;
C、氯酸钾受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二氧化锰做催化剂,质量没有发生改变,而固体质量会逐渐减少,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会增加,但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起点应该在纵坐标上而不
是0,故选项不正确;
D、氯酸钾分解需用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才能产生氧气,因此氧气的起点应该在横坐标上,故选项不正确。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无
2.无
3.无
4.无
5.无
6.无
7.无
8.无
9.无
10.无
11.无
12.无
13.无
14.无
15.无
16.无
17.无18.无19.无20.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