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研究入门:门外的困惑、门内的体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译研究入门:门外的困惑、门内的体验
——《口译研究入门:方法、体会、建议》评介
张威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89)
近年来,随着各国在各个方面交往与合作不断加深和扩大,口译的应用也愈加广泛,相应地,各种形式的口译活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与此同时,各种形式的口译教学与研究活动也在世界各地广泛地开展起来,成立了专门培养口译人才的学校和培训结构,许多学校也开设了口译课程,并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培养体系。

国内外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还设置了口译方向的硕士、博士学位(张维为1999;柯平、鲍川运2002),对口译活动的特点、性质和过程进行更深入、更专业的研究。

就国内口译教学和研究来说,一些研究人员已经对一些国外口译研究理论和成果加以介绍和应用(刘和平2001;孙慧双译1992;刘和平译2001)。

也有一些学者开始从认知学、心理学、脑神经学、信息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去认识、研究口译活动(刘宓庆2003;杨承淑2004;蔡小红2001、2002),但从整体上看,目前国内口译教学和研究主要集中在口译中语言转换技能的层面上(王大伟2003;钟述孔2003;朱佩芳1995;吴冰 200;张文2004;张清平1999)。

这反映出,国内口译教学与研究中(包括硕士、博士阶段)重实践、轻理论思想的依然有很大的影响1。

相应地,我们对口译研究(特别是博士阶段的研究)的程序、存在的问题、相应的对策等方面的总结和归纳就略显不足。

这样一来,很多口译教师和口译学员的绝大部分时间就花在语言熟练性操练上,而没有能对口译实践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论探讨和理性认识2,因而也就难以保证口译能力在更高层次上的提高。

而要想在口译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人员(包括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员)对开展口译研究中应该注意的一些关键问题(如选题策略、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文献研究等)往往不甚了解,后果很可能是白费了时间和精力却一无所获。

应该承认,在口译教学,特别是口译理论性与实证性研究方面,国外同行走在了我们前面。

他们口译教学与研究的历史不仅比国内长,理论研究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出现了多学科、多视角、多领域的研究格局(Daniel Gile 1995;Robin Setton1999)。

与此同时,国外很多口译教学机构的教学与研究结合得非常紧密,出现了教学与实践启发研究思维,研究成果推动教学与实践的良性循环。

这样,就形成了口译研究的良好环境,研究人员能准确、全面地了解口译研究的目前的状况、存在的问题、潜在的方案等情况。

另外,作为西方科学研究系统性、逻辑性传统的一种体现,国外口译研究也非常重视方法论的研究和传授,目的是让研究人员掌握口译研究的策略和具体步骤,明白口译研究的内在规律,以便少走弯路,在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能做出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

下面我们要向大家介绍的由国际著名口译专家Daniel Gile等人编写的《口译研究入门:方法、体会、建议》(Daniel Gile et al. 2001)一书就集中体现了口译研究人员在教学与研究中的亲身体会和认识。

对计划开展口译研究的人员,特别是进行口译研究的博士生而言,书中的许多策略和建议具有很实际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口译研究入门:方法、体会、建议》(Getting Started in Interpreting Research:
Methodological Reflections, Personal Accounts and Advice for Beginners.)一书是共收录了由Daniel Gile等人撰写的15篇文章,其中,Daniel Gile、Helle V. Dam和Anne Schjoldager三人共同对相关的文章进行了介绍和总结,而其余的13篇文章写得全部都是口译教学人员和研究人员(包括硕士、博士生导师)实际的教学和研究体会。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这13篇文章中,有11篇文章全都直接涉及博士层次口译教学与研究,这些作者既有丰富的口译实践经验,又直接从事过口译研究,很多人还获得了口译方向的博士学位。

在文章中,这些作者讨论的主题几乎都是初次进入口译研究大门的研究人员要碰到的,既有方法论上的认识,又有研究过程中要考虑的诸多实际因素,如研究材料的阅读、论文方向的确定、理论框架的搭建、实证性实验的设计、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论文写作的时间安排、导师的合作与指导等等。

显而易见,本书的读者有很强的针对性。

正如编者所言,该书主要面向两类读者,一类是刚开始从事口译研究的人员,另一类是口译教师和培训人员以及口译研究的导师,还可包括对翻译研究发展感兴趣的其他人员(Daniel Gile et al. 2001: VIII)。

针对特定的读者群体,特别是那些刚刚进入口译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文章作者往往从自身经验和体会出发,谈到了他们自己在研究中的设想、困惑、疑虑以及最终的解决策略等方方面面。

文章写得既轻松、随意,完全没有教科书式般的宣讲和灌输,内容又具体而实际,让读者在交谈式的阅读过程中了解口译研究的性质、过程及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从论述的内容上看,这13篇文章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概括性的介绍与分析,重点分析口译研究的原则和方法,特别是说明了刚开始口译研究的人员容易犯的一些战略性错误;第二类是从博士研究实践探讨个人的体会与认识,涉及的问题具体而实际,相应的策略和方法既有实际的效用又有很强的启发性;还有一类文章是关于口译教学的课程模式以及口译教学机构的发展,对如何加强口译机构建设,改善口译教学课程,促进口译教学效果都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第一类文章包括Daniel Gile、Yves Gambier、Heidrum Gerzymisch-Arbogast等人的文章。

在Selecting a topic for phD research in interpreting一文中,Daniel Gile着重探讨了在做口译方向博士研究过程中确定研究方向的关键意义。

寻找、选择、确定研究方向的过程就是对本领域研究的历史、现状、问题、趋势等情况的全面了解和认识的过程。

研究方向选择得是否恰当不仅反映出研究人员的研究经验和理论修养程度,还直接关系到具体的研究活动能否顺利地组织、实施,并取得欲想的效果。

许多博士研究活动之所以没有顺利结束,根本原因就在于研究方向的确定存在着重大甚至是致命的缺陷。

Daniel Gile首先指出,要想确定好研究方向,先要对科学研究的性质有正确的把握。

他认为( Daniel Gile 2001:1),从本质上讲,科学就是一种对现实的探索和研究活动,具有系统性、规则性和集体性的特点(Essentially, science is a systematic, rule-bound, collective exploration of reality.)。

因此,Daniel Gile进而指出,在科学研究领域,个体研究活动的贡献就在于巩固、增补、修正现有的知识,或者提出获取新知识的有效工具。

具体来讲,这种贡献可以表现为以下3种形式,
1.实证性贡献(Empirical contributions)
Daniel Gile认为,实证性贡献就是发现以前未被确定的事实,或描述其性质和特点。

Daniel Gile明确指出,新的实证性发现往往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对前人研究成果的证实或修正也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他认为,博士研究成果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并
不意味着必须是新的理论、新的模式或新的规律。

所以,他告诫博士研究人员要牢记这一点,不要不切合实际地将研究目标定得太高、太大。

2.概念性(理论性)贡献(Conceptual (‘theoretical’)contributions)
Daniel Gile认为,概念性贡献可以是新的理论、新的问题、有待验证的新假设、对已知事实新的分析等。

Daniel Gile指出,在口译研究的初期,理论性研究往往都具有个人内省式、感悟式的特点,缺乏理论阐述和实证性支持。

而目前,口译研究的实证性特点越来越突出,同时,口译研究中的多学科相互交融的倾向也非常明显,特别是语言学、认知学、心理学在口译研究中的应用,这也是口译研究的一个发展方向。

3.方法论贡献(Methodological contributions)
Daniel Gile认为,科学研究的价值还可以体现在研究方法的开发与创新,如新的实验设计模式、统计程序、测量工具等。

基于这样的认识,Daniel Gile指出,对刚开始出事口译研究的人员来说,要认识到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不要期望能在一项研究中解决所有的问题,也不能将研究内容规定得太笼统、太宽泛。

相反,个人的能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要能从小问题人手,从某个具体的侧面来揭示口译活动的本质。

接下来,Daniel Gile谈了影响研究方向确定的一系列因素,如时间、前期准备(特别是实证研究方法的准备)、实验被试和实验材料、研究文献等等。

在研究方向的可行性问题上,Daniel Gile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首先,要确定感兴趣的领域、具体的目标等。

在此基础上,要明确要使用的研究方法和需要利用的资源。

在这一阶段,主要涉及理论知识准备、实验样本的代表性、实验样本的规模、导师的指导等。

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还要考虑一些策略。

首先,研究项目的可行性是要优先考虑的因素(既要考虑长远的研究方向,还要考虑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博士学业,取得博士学位)。

其次,要争取使实验材料和数据具有多方面的利用价值,以便在调整研究方向时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的资料,从而节省时间和精力。

再有,要确定研究的规模,在口译研究中,由于实验的设计,数据的分析,样本的选择等诸多不定因素,过早地确定研究规模也并不明智。

相反,以小规模的样本和材料为依据,在不断补充材料的基础上,设计一个开放性的方案是一个可取的办法。

最后,关于研究过程的标准和非标准步骤。

在科学研究领域,一般的程序是在介绍理论背景,包括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目前的研究方向和目的。

但在口译研究领域,也可以先提出一个或一些试验性的研究问题,然后在做具体的规划,并确定该方向的前期研究情况及可行性问题,然后再起草该领域相关的文献和研究成果。

Daniel Gile的第二篇文章和Yves Gambier的文章都涉及到博士研究过程中如何进行文献阅读及评论的重要性。

Daniel Gile认为,文献阅读及评论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必要组成部分,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

如了解相关研究的状况(包括研究角度、方法、成果、语言、写作规范等各方面内容);启发未来的研究;分析、评价他人的研究成果等。

文献阅读要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来进行,既要重点考察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数据、资料应用、研究结论,同时也要注意文献的组织结构、语言运用、体例安排等部分。

此外,在具体的操作上,Daniel Gile还提出了许多详细的建议,如笔记的方式、摘录的格式、读书体会的记录等等,既简捷又实用,在实践中值得借鉴和尝试。

Yves Gambier是芬兰Turku大学翻译和口译中心主任和教授,1986年在Rouen大学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

他的文章重点讨论了读书评论的价值及具体写作过程。

Yves Gambie 认为,书评有两个根本目的,一是评价具体文献的理论观点、理论假设、数据、研究方法等,
一是评价该文献对研究人员自己的研究项目的参考价值。

书评的具体方法可以是对文献内容的整体评价,或是按章节顺序逐一介绍评论,或是就其中的关键概念和理论进行评述,或将该文献与其他相关资料进行对比研究,说明所体现的进展、突破或不足。

Heidrum Gerzymisch-Arbogast是德国Saarland大学(Saarbrűcken)语言学和翻译学教授,1986年在德国Mainz大学(Germersheim)获得英语语言学博士学位。

根据其多年的教学和研究经验,特别是指导和帮助博士研究生的体会,在调查、访谈的基础上,他总结出博士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文献阅读与评论技巧欠缺;理论积累与分析不充分,不扎实;科学的研究方法意识淡泊、时间安排不合理等,还有包括研究人员的个性、研究动机、与导师的关系等人的因素。

针对这些问题,她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如开设“博士预科学校”(PhD prep school),重点讲授理论研究方法,通过各种形式的研讨活动,掌握研究新趋势,拓宽研究视野;开展校内外的多边国际合作;博士研究生与导师建立“博士研究合同”(类似于我国的培养方案),详细规定双方的责任范围,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研究工作。

第二类文章包括Kurz、Dublsaff、Dam等人的7篇文章,分别讲述了作者自己的博士研究过程及体会和认识。

Ingrid Kurz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翻译系教授口译课程。

1969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她的博士论文是考察口译学员同时听与说能力的一项实验性研究,是西方职业译员所做的第一篇口译博士论文。

1992年在维也纳大学完成博士后学习任务。

Kurz根据她自己的研究经验强调了小型研究项目,特别是实验性研究课题的价值和作用。

鉴于口译研究的即时性和复杂性,其他研究人员也都肯定了小型口译研究课题对认识口译活动本质特征的意义(Gile 1990)。

具体来讲,Kurz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寻找小型研究课题的方向,1)证实(否定)一个直觉性的概念;2)验证他人的理论;3)重新检验他人的研究结论;4)重复或修正先前的研究;5)深入研究某项大型研究;6)对译员进行心理校准测验(calibrated psychological tests)。

Peter Mead现指教于意大利Bologna大学,从事交替传译的教学工作。

自己既是口译硕士导师,又是优秀的博士研究人员,因此,他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体会来介绍学员与导师的关系在研究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在回顾自己教学、实践以及攻读口译博士学位经历的基础上,Mead谈到了许多博士生感兴趣的问题,如如何把握学习的动机;怎样选择适当的导师和学校;如何选择博士研究方向;如何看待并确定跨学科研究的方法;如何应用统计学知识;如何规化研究与写作时间等。

Friedel Dubslaff在丹麦Aarhus商学院德语系出事口、笔译的教学工作,1996年在Aarhus商业学获得博士学位。

她详细介绍了自己在博士选题过程中的迷茫、困惑,特别是没有经验、缺乏培训和没有指导所带来的种种困难,如文献阅读、理论框架的建立、研究方法的确定、数据收集与分析、论文写作等。

她还特别强调指出了从其他学科研究来研究口译现象的困难性。

针对这些问题,她都一一提出了可行的建议和方案,对从事口译研究的博士生有很好的学习价值。

Helle V. Dam在丹麦Aarhus商学院西班牙语系从事教学工作,1995年在Aarhus商学获得博士学位。

Dam在文章中主要讨论了博士研究过程中数据处理阶段的重要意义。

她认为,数据处理工作可以分为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准备和数据分析三个阶段,并着重讨论了数据分析前准备。

她以自己的双语对比性研究为基础,详细说明了数据整理过程中录音抄录、原文翻译、文本分割(原文、译文)的工作,并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建议,如对于录音的抄录工作,她告戒研究者最好先了解O’Connell和Kowal的理论(O’Connell and Kowal 1995, 1999),这样才能掌握科学的方法。

她认为,在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之间有着很大的距离,
不能简单地认为原始的数据或经过简单处理的数据就能最终验证理论设想,而是要对数据进行精细的筛选、抽象和解释,也就是对数据的操控(manipulation)(Dam 2001:163;179)。

Cecilia Wadensjő在丹麦Aarhus商学院英语系从事教学工作,1996年在Aarhus商学院获得博士学位。

她的博士研究是从社会学和话语分析的角度来分析实际交际环境下以口译为媒介的社会交往活动。

她指出,她的研究方法是自然性质的,也就是说她是在自然的交际环境中观察对话者的反映,而不是像认知学研究那样在控制条件下考察被试的反映。

在这类自然观察研究中,她强调了一些应该注意的问题,如征得交际参与者的同意;话语分析中录音材料的应用原则;语料的规模;录音的技巧等等,对合理有效地开展自然观察式的研究很有启发。

Franz Pőchhacker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翻译和口译系从事口译教学,1993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他在文章中主要讨论了理论系统在口译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在口译研究中,任何实证性的研究都要基于某种对口译活动的认识和理解,而这种理解和认识就是某种形式的理论。

理论和实践不是独立的关系,而是紧密相联的。

他还认为,理论的选择不仅与个人的理论知识、研究重点相关,还和研究人员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

在他自己的博士研究过程中,他曾一度采用了完全实证性的研究方法,但他最终却将重点放在了理论阐述上。

最后,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他还结合实际提出了口译研究的综合理论分析框架(Pőchhacker 2001:212)。

Anne Schjoldager在丹麦Aarhus商学院英语系从事教学工作,1996年在Aarhus商学院获得博士学位。

她的博士研究基本上是一种对比分析型实证性的研究,但同时也应用了G. Toury的翻译规范理论来解释译文中替代现象的类型和意义。

在回顾自己的研究过程的基础上,在理论的应用策略、研究目标、数据收集、方法论等方面,她特别对将来要从事口译研究的人员提出了许多有实用价值的建议和忠告。

如不要把研究目标确定为发现问题的终极答案,而应该把研究看做是个学习和认识的过程。

此外,她认为,在实际研究中,不要过于依赖某一种理论。

第三类文章包括Ivana Čeňková和Alessandra Riccardi等人的关于口译研究机构的介绍。

Ivana Čeňková1986年获得CSc学位(相当于欧美国家的博士学位),在捷克共和国Charles大学(Prague)翻译研究院从事教学工作,主要是指导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和论文写作。

她详细介绍了Charles大学翻译研究院翻译与口译教学的组织情况。

在课程设置上,研究方法论的研讨占重要地位,帮助学员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

同时,在选题上,向学员介绍一系列课题研究方向供他们讨论、筛选,同时也鼓励开拓重新,从新的角度进行大胆的尝试。

在研究过程中,要求学员和指导教师填写详细的研究计划表(包括研究方向、目的、理论背景描述、研究方法、参考资料等),从初期的方向审核确定,到中期的整理、分析,再到后期的论文写作,都要求学员与导师密切联系。

Alessandra Riccardi和Anna Giambagli 、Mariachiara Russo和写的文章主要介绍意大利Trieste大学的口译研究的发展历程。

在口译教学和研究层次上,逐步从译员个人的经验和感悟为主转向理论与实践向结合,从多学科角度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解释说明口译活动。

在教学管理上,建立了包括短期合作研究员、研究助理、副教授、教授的多层研究梯队,强调口译研究对教学和实践的重要作用,形成了研究、教学、实践三者紧密结合、彼此促进的良性循环。

此外,文中介绍的该校的一些口译研究项目和课题也有助于了解口译研究的发展趋势,对从事口译教学和研究的人员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总之,该书的作者们都是以自己的研究经验出发,对口译研究整个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
题做了真实、具体的描述,对相应的解决方法和策略也进行了客观的介绍,可以说起到了对口译研究入门者进行手把手的传带作用。

具体来说,该书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口译研究和教学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1.研究方向
口译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翻译传播行为(刘宓庆2003: 43-88),既有很强的语言实践性,其过程又包含着社会、认知、心理等多方面的深层机制。

由于经验不足和技术上的障碍,对口译的了解和认识还有许多须进一步研究论证的地方。

基于此,在确定口译研究方向时,不宜太宽泛,太笼统,也不能奢望一蹴而就地发现最终的答案(如果有的话)。

特别是对口译研究入门人员来说,要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在微观层面着手,做一些细致、扎实的考察和分析,从某个具体的角度去挖掘口译活动的本质表现,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为以后的深入研究做必要的积累和准备,不失为一种可行而有意义的选择。

2.研究方法
目前,对口译的研究不再仅仅局限于语言层面的转换,而从认知、心理、生理、社会等角度去认识口译活动的过程与本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因此,在口译研究中,应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在实证性的研究中,既要用事实和数据来解释论点或假设,同时也要用理论保证数据论证过程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以确保数据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在理论阐述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实证性的数据进行具体的描述和说明。

3.数据统计与分析
同许多其他领域的研究一样,实证数据在口译研究中的价值和作用越来越大。

因此,对口译研究而言,在研究实践中,系统地学习并利用统计学的知识,特别是如何保证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等全过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就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

4.时间安排
要根据研究方向、自己的研究能力、周边环境等具体情况科学地安排选题、材料组织、论文写作等环节的时间配置,尽可能全面考虑可变因素(如方向调整、设备故障、个人家庭、身体等),并做相应的预备方案。

5.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要体现系统、全面的特点。

针对目前口译教学中重实践、轻理论的情况,应重点开设针对口译研究的方法论课程,系统地教授口译理论研究方向和实证研究方法。

同时,为确保口译中实证性研究的科学性,应该增加或加强统计学知识的学习和训练。

注释:
1.可以说,重实践,轻理论一直是中国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谢天振 2002),那就是“……对翻译理论的实用主义态度,片面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以为凡是理论,就应该对指导实践有用。

”(谢天振 2002:4 )笔者曾与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的一些口译教师交流过口译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他们中许多人都认为,口译注重的是实践语言转换能力,口译理论,特别是一些他们认为是很抽象的理论(如口译的认知学研究,心理学研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很小,他们在实践教学中也很少介绍或运用这些方面的研究。

2.作为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前联合国译员培训部)1998届毕业生,对语言实践练习对口译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笔者有着切身的体会。

笔者在这里想要强调的是,应该全面、正确地认识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理论和和实践各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从根本上讲,实践和理论是不能互相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