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八年级物理上册 5.2-5.3速度 直线运动学案 (新版)苏科版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5.2速度自主学习学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速度”。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速度的概念: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大小等于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 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3. 速度单位:国际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km/h)。
4. 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关系: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大小不变,与路程和时间的大小无关。
5. 实例分析:通过实际例子分析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单位。
2. 培养学生运用速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以及速度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2. 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与速度有关的例子,如汽车行驶、跑步等。
2. 概念讲解:介绍速度的概念,解释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单位。
3. 实例分析:分析不同情境下的速度应用,如匀速直线运动、加速运动等。
4. 课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速度知识解决问题。
6. 板书设计: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
7. 作业设计题目1:一辆汽车以80km/h的速度行驶,行驶了30分钟,求汽车行驶的路程。
答案:汽车行驶的路程为40km。
题目2:一个人跑步的速度是4m/s,跑了10秒,求他跑步的路程。
答案:他跑步的路程为40m。
题目3: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2m/s,2分钟内通过了120m的路程,求物体的运动时间。
答案:物体的运动时间为30秒。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的掌握情况较好,但在运用速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八年级物理上册 5.3 直线运动导学案 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5.3 直线运动导学案苏科版5、3 直线运动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匀速直线运动及其规律,了解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2、尝试用图像来描述物体的简单运动,体会用图像法来研究问题;3、通过探究体验,感受自然界的运动之美。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匀速直线运动及其规律,掌握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及计算。
难点:匀速直线运动及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和判断方法。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认真阅读课本P113-115,完成“自主学习”;2、用红笔标出重点内容,用黑笔标出有疑问的内容;老师在你身边我们一起预习有关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知识。
3、【课后拓展】中带★号题为选做题。
【自主学习】克服畏惧,尝试新知1、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2、举出生活中做匀速直线运动或变速直线运动的几个举例: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3、图示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球从A点到F 点共运动了 cm的路程,小球从B点到E点的平均速度为 m/s、【合作探究】升华学科能力,透析重难点(一)学生活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蜡块的运动规律(1)长约1m的玻璃管中注满水,管内放有一蜡块;(2)使玻璃管翻转后竖直放置,观察蜡块的运动情况;(3)如何测出蜡块通过20cm、40cm、60cm和80cm所用的时间?(4)将测得数据填入下表中:路程s/cm20406080时间t/s速度v/ms-1(5)以路程s为纵坐标,时间t为横坐标,在下图的坐标上画出s—学以致用★上海到南京的T722次特快列车运行时刻表如下:书本P120(附表格)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1)计算列车由上海驶往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2)列车在哪个路段运行的最快?在哪个路段运行得最慢?分析过程:解答过程:【方法点拨】画图像时先描点再描线。
八年级物理上册 5.3 直线运动学案(新版)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5.3 直线运动学案(新版)苏科版5、3 直线运动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2、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匀速(变速)直线运动及其规律【重点难点】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匀速(变速)直线运动及其规律【知识储备】利用生活中具体事例让学生切身体验,能积极参与实验活动并体验发现规律的乐趣。
尝试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真正达到学有所为,学有所用。
【课堂助学】要点1:匀速直线运动[探究活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1)内径约为1cm、长约1m的玻璃管中注满水,管内留一小气泡。
(2)使玻璃管翻转后竖直放置,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
(3)如何测出气泡通过10cm、20cm、30cm和40cm所用的时间?(4)把数据填入下表中路程10203040时间t/s速度v/(m/s)(5)气泡的运动路线是直线还是曲线?气泡在管中运动的快慢是否变化?(6)总结气泡运动的规律:气泡在上升了一段路程后,运动的路程和时间近似成___比,运动速度可以看作是_____的。
(7)以路程s为纵坐标,时间t为横坐标,在书上的坐标上画出s时间图像,如图(a)、(b)所示。
(1)观察图(a)可知,甲车在作_______直线运动。
甲车通过0、6米的路程所用时间为____秒。
(2)观察图(b)可知,在AB对应的时间段内,乙车通过的路程为____________米。
(3)比较图(a)、(b)可知,甲车的速度________乙车的速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9、如图甲所示,在“研究充油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中:(1)在标注刻度时并没有从玻璃管的一端(即小气泡运动的初始位置)开始标注,而是将刻度标注在玻璃管的中部,他这样做的原因和目的分别是_______、_______、(2)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_______和_______、为便于时间的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_______(选填“快”或“慢”)、(3)下表为小明同学在实验中测得的数据,请你根据他所测得的数据在图乙中画出s-t图象、(4)从实验数据和所画的图象,归纳出气泡运动的规律:气泡在上升一段路程后,小气泡所做的是_______运动,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5、3直线运动(2)课型:新授课主备:赵会审核:班级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运用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来解决一些简单的运动问题,培养初步的分析能力2、能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进行计算3、让学生能够读懂T722次特快列车的时刻表以及打的发票,使学生了解物理、生活、社会的联系。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5.2速度教学案

教学案: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5.2 速度一、教学内容1. 速度的定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等于物体运动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2. 速度的计算:速度的计算公式为 v = s/t,其中 v 表示速度,s 表示位移,t 表示时间。
3. 速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km/h)等。
4.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平均速度是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或一段位移内的速度;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速度。
5. 速度的变换:速度的变换公式为 v = v0 + at,其中 v0 表示初速度,a 表示加速度,t 表示时间。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定义,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和单位。
2. 培养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并能正确区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变换公式的应用,以及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
2. 教学重点:速度的定义,速度的计算方法和单位,速度的变换公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教材、练习册、笔记本、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物体,如汽车、自行车等,思考这些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如何区分的。
2. 知识讲解:(1) 介绍速度的定义,解释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等于物体运动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2) 讲解速度的计算方法,给出速度的计算公式 v = s/t,并解释位移、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
(3) 介绍速度的单位,讲解米每秒(m/s)和千米每小时(km/h)等常用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4) 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区分两者之间的差别。
3. 例题讲解: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一辆汽车在相等时间内通过不同路程的速度。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计算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一个人在不同时间通过相同路程的速度。
5.2速度学案2023-2024学年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5.2速度学案 20232024学年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具体章节内容如下:1. 速度的概念及其定义;2. 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3. 速度的单位及换算;4.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区别;5. 速度与物体运动快慢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应用;2. 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相关的计算;3. 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理解;2. 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运动员百米赛跑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运动员的速度和运动时间,激发学生对速度概念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介绍速度的概念,讲解速度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2)推导速度的计算公式,并解释公式中各符号的含义;(3)讲解速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4)区分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举例说明其区别。
3. 例题讲解:选用一道有关速度计算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设计几道有关速度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现场进行解答,检验学习效果。
5. 知识拓展:讨论速度与物体运动快慢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物体的速度。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1. 速度的概念及其定义;2. 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3. 速度的单位及换算;4.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区别。
七、作业设计1. 请用所学知识,计算下列运动物体的速度:(1)一辆汽车以60km/h的速度行驶了30分钟,求其行驶的路程;(2)一名运动员在100m赛跑中用时15秒,求其平均速度。
2. 答案:(1)路程:30km;(2)平均速度:6.67m/s。
八年级物理上册 5.2 速度学案 苏科版

5.2速度导学目标:1、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速度的定义和单位,学会速度单位的换算。
2、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并会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自主学习】一、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1、百米赛跑:观众:相同比;裁判:相同比。
2、比较纸锥下落快慢:方法一、下落相同比较方法二、下落相同比较你喜欢方法,因为。
二、速度及其单位1、物体在内通过的叫做速度。
2、速度是表示物体的物理量。
3、符号公式:变形公式:4、国际单位:常用单位:换算关系:1m/s= km/h; 1km/h= m/s【合作探究】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1、测量的物理量:、。
2、实验器材:、。
3、数据记录表格设计:【精讲点拔】书本P110例题解:答:【自主评价】1. 观众看谁跑在前面,是用相同时间比较___________的方法;而裁判的判断,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2. 物理学中用__________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其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内通过的___________.3.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读作__________.若乌龟的爬行速度是1.2 m/min,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完成下列速度单位换算:(1)18 km/h=___________m/s. (2)10 m/s=___________km/h.5.速度约为15 m/s的运动物体是 ( )A.飞机B.行人C.自行车D.汽车6.关于速度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B.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C.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D.物体在相等的路程内所用的时间越长,速度越大7. 我国首架可离水飞行飞翼船研制成功。
若它以160千米/时的速度运动了30分钟,飞翼船通过的距离为多少千米?8.一只羚羊急速奔跑时1min可达1. 2km, 一只老虎飞速奔跑时100s可达2500m。
八年级物理上册5.2速度教案(新版)苏科版

速度中考物理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关于温度、热量、内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的热量越多B.0℃的冰没有内能C.一个物体吸收热量时,温度不一定升高 D.对物体做功,物体的温度一定升高【答案】C【解析】A.内能是状态量,而热量是过程量,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不能说含有热量,A错;B.一切物体在任何温度下的物体都具有内能,B错;C.当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C正确;D.对物体做功时,同时物体也可能放出热量,故温度可能不变,不一定升高,D错.2.下列关于材料、信息及能源的说法正确的是()A.光纤通信时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传输信息B.我国已经组网成功的“北斗”卫星通信时主要依靠微波传递信号C.目前建成的核电站是利用核聚变释放的能量发电的D.我国海域深处蕴藏的大量“可燃冰”属于可再生能源【答案】B【解析】A.光导纤维是利用激光的反射传递信息的,故A错误;B.我国使用的“北斗”卫星移动通信是用通讯卫星做微波通讯的中继站来进行通讯的,所以是利用微波来传递信息的,故B正确;C.核电站是利用核裂变来释放能量的,这个核裂变是可控的,故C错误;D.可燃冰不能在短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所以它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D错误。
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小轿车已进入千家万户,下列有关小轿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司机及前排乘员行驶时系安全带可以减小惯性B.行驶时以司机为参照物,轿车是静止的C.行驶时车体上方空气对小车向下的压强大于车体下方空气向上的压强D.人用力推静止的车但未推动,是因为人对车的推力小于路面对车的摩擦力【答案】B【解析】A.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性质,惯性大小与物体质量有关,司机及前排乘员行驶时系安全带可以减轻因突然减速时,由于惯性造成的伤害。
故A错误;B.我们说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是以参照物来说的,小轿车行驶过程中以司机为参照物,轿车位置没有变化,所以是静止的。
故B正确;C.轿车行驶时车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快,下方空气流动速度慢,空气对小车向下的压强小于车体下方空气向上的压强。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5.2速度教案

教案: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5.2 速度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速度。
2. 详细内容:(1)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2)速度的单位及换算;(3)速度的物理意义;(4)速度公式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单位换算;2. 学生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3. 学生能够认识到速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速度单位换算;2. 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速度公式的记忆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册,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高速运动,如汽车、自行车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运动快慢的表示方法。
2. 知识讲解:(1)介绍速度的概念,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v=s/t;(2)介绍速度的单位及换算,如m/s、km/h等;(3)讲解速度的物理意义,即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4)举例说明速度公式的应用,如已知路程和时间,如何计算速度。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课本上的例题,让学生跟随步骤,理解并掌握速度公式的运用。
4.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速度2. 板书内容:(1)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v=s/t;(2)速度的单位及换算;(3)速度的物理意义;(4)速度公式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已知一辆汽车行驶了200km,用了3小时,求这辆汽车的速度;(2)已知一名运动员跑了100m,用了10秒,求这名运动员的速度;(3)一辆自行车行驶了15km/h,行驶了30分钟,求它行驶的路程。
2. 作业答案:(1)这辆汽车的速度为66.7m/s;(2)这名运动员的速度为10m/s;(3)这辆自行车行驶的路程为25km。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5.3直线运动教案

教案: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5.3直线运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主要包括直线运动的定义、特点以及常见的直线运动类型。
具体内容包括:1. 直线运动的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叫做直线运动。
2. 直线运动的特点:速度恒定、加速度为零;速度变化率恒定;速度与时间成正比。
3. 常见的直线运动类型:(1)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恒定,物体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相同的路程。
(2)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恒定,物体在相同时间内速度增加相同的量。
(3)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恒定,物体在相同时间内速度减少相同的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直线运动的定义和特点,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直线运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直线运动类型的判断,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和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2. 教学重点:直线运动的定义、特点和常见类型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挂图、视频播放设备。
2. 学具:课本、笔记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情景,如运动员百米赛跑,引导学生关注直线运动。
提问:运动员在百米赛跑中是进行什么样的运动?引出直线运动的定义。
2. 知识讲解:(1)直线运动的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叫做直线运动。
(2)直线运动的特点:速度恒定、加速度为零;速度变化率恒定;速度与时间成正比。
(3)常见直线运动类型: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减速直线运动。
3. 例题讲解:例题:一辆汽车以60km/h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问在1小时内汽车通过的路程是多少?解答:由直线运动的特点可知,速度与时间成正比。
所以在1小时内汽车通过的路程等于速度乘以时间,即60km/h 1h = 60km。
4. 随堂练习:练习题:一辆自行车以8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问在3秒内自行车通过的路程是多少?解答:由直线运动的特点可知,速度与时间成正比。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5.2速度 学案

5.2速度一、学习目标:1.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
2.了解测量速度的基本方法。
初步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了解中国速度,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重点、难点:速度的概念和计算三、预习: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2、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______的物理量,用符号表示,物理学中,把定义为速度. 速度的公式可写成_______.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_____,读作_______,单位符号为_______,常用的速度单位还有______、______.在交通运输中常用的速度单位是。
3、想一想,在观看奥运会100m决赛时,你用什么方法去比较运动员的快慢的?四、教学过程:【要点1】: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活动】: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观看200米比赛瞬间和结果图片都用了哪些不同的方法比较快慢。
【总结】:方法一(观众):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二(裁判员):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做成两个锥角不等的大小纸锥,比较它们竖直下落的快慢?【猜想】:哪一纸锥下落得较快?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思考】:1、怎样比较纸锥运动的快慢?采用哪种方法?______ ___2、有没有其他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3、如果让两张纸片从不同的高度释放,怎样比较纸片运动的快慢?____________【总结】:速度的概念、公式、单位、物理意义等大纸锥下落5m 用了4s ,小纸锥下落3m 用了1.5s 。
怎样比较这两个纸锥下落的快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物理意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大小: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八年级物理上册 5.2 速度导学案(新版)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5.2 速度导学案(新版)苏科版1、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
2、了解测量速度的基本方法。
3、学会用速度公式经行简单的计算。
【课前预习】1、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写出你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速度是描述的物理量,大小等于。
3、速度的公式是。
4、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读作。
15m/s表示的意思是,你还知道其他速度的单位吗?换算关系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过程〗(一)活动5、5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做成两个锥角不等的大小纸锥,将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猜想哪一个纸锥下落得较快,讨论怎样比较纸锥运动的快慢,有没有其他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如果将两个纸锥从不同的高度同时释放,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二)速度及其测量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其大小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速度公式:v=s/t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秒”,读作“米每秒”,符号为“m/s”、常用的速度单位还有千米/时(km/h)等。
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对速度的大小和单位形成认识。
活动5、6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要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你的测量依据是什么?应测量哪些物理量?选用哪些测量器材?如何设计实验步骤和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交流两位同学的不同设计,比较并作出评价,设计中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5.3直线运动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5.3直线运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五章第三节“直线运动”。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直线运动的定义、特点以及常见类型。
具体内容如下:1. 直线运动的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进行的运动。
2. 直线运动的特点:速度大小和方向不变,即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或方向发生变化,即非匀速直线运动。
3. 直线运动的类型:(1)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的直线运动。
(2)加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增加,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
(3)减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减小,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直线运动的定义和特点,掌握直线运动的类型。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直线运动类型的判断。
2. 教学重点:直线运动的定义、特点和类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展示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汽车的运动是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2. 知识点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第三章的学习内容,复习速度、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教师讲解直线运动的定义、特点和类型,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例题讲解:(1)教师出示例题:判断下列运动中,哪些是直线运动?哪些是非直线运动?例题1:火车在铁轨上匀速行驶。
例题2:篮球在空中做抛物线运动。
(2)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4. 随堂练习:(1)教师出示随堂练习题:判断下列运动中,哪些是匀速直线运动?哪些是非匀速直线运动?练习题1:公交车在市区道路上匀速行驶。
练习题2:运动员在百米赛跑中,速度逐渐加快。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直线运动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进行的运动。
2020年八年级物理上册 5.2 速度教案(2) 苏科版.doc

授后小记:学生在计算上和文字题上存在问题。
速度(一)1.在学校运动会上,有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根据表中成绩可知,跑得最快的是_______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运动的快慢采用了在相同。
2.下列关于速度的理解,错误的是 ( ) A.物体的速度越大,通过一定路程所用的时间就越少B.在相同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其速度也越大C.速度大的物体,通过的路程一定比速度小的物体长D.通过的路程较大,所用的时间也较多,其速度不一定就小3.小军同学用下列四种方法测定小球沿桌面滚动时的平均速度,你认为最好的是 ( ) A.先选定一段较长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B.先选定一段较短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C.先选定一段较长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D.先选定一段较短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4.速度是表示物体________的物理量。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人对高墙喊一声,若2s后听到回声,则人距高墙是________m。
5.火车上一位乘客,欲估测前方隧道的长度,在进出隧道口时,分别看了一下手表,如图甲、乙所示。
汽车通过隧道时的平均速度是72 km/h,由此可计算出此隧道长约________km。
6.自动扶梯总长度为12 m,若站在扶梯上不动,24 s将把人送上楼;若此人用1 m/s的速度沿这个扶梯走上楼,需要的时间为________s;若此人在扶梯上以1 m/s的速度沿扶梯走下楼,则需用时间为________s。
7.下列估测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 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4 km/h B.正常人心脏1 min大约跳动100次C.课本每张纸的厚度约750μm D.中学生的头发直径约50 nm8.速度约为15 m/s的运动物体是 ( ) A.飞机 B.行人 C.自行车 D.汽车9.一般情况下,人步行10 min所通过的路程最接近 ( ) A. 7m B.70m C.700 m D.7000 m10.水中游得最快的旗鱼,速度可达108 km/h;陆地上跑得最快的猎豹,每秒可跑40 m;空中飞行最快的褐海燕,每分钟能飞行5 km,比较它们速度的大小 ( ) A.猎豹最大 B.旗鱼最大 C.褐海燕最大 D.三者一样大11.一艘轮船从甲地顺水到达乙地后再逆水返回甲地,所需的时间为t l,若轮船动力不变,它在静水中同样往返一次所需的时间为t2,则t2与t1的关系是 ( ) A.t1>t2 B.t1=t2 C.t1<t2 D.不能确定12.一辆登山装备车队从营地以36 km/h的速度向某悬崖绝壁方向匀速行驶,行进中驾驶员按了一声喇叭,他估计经过约5s听到了由崖壁反射回来的声音。
八年级物理上册 5.3 直线运动学案苏科版

课题: 5.3直线运动片区主备人:学校集备组长签名执教教师签名班级:学生姓名:家长签名:学习目标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理解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和公式。
2、通过实验学生认识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特点、利用生活中具体事例、切身体验,学会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3、参与活动体验发现规律的乐趣、试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学习重点速直线运动速度概念、公式。
学习难点速直线运动速度的理解。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归纳一、课前预习1、匀速直线运动:。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
2、变速直线运动:。
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
二、课堂新授【情景创设】有一则关于“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说的是兔子思想麻痹,骄傲自大。
比赛过程中跑一会儿睡一会儿,而乌龟不甘落后,连续奋斗,终于先到了终点。
它们在跑步过程中速度是怎样的?任务一:直线运动【合作探究】将内径为1cm,长约50cm 的玻璃管内灌满水,管内封有一小气泡。
将玻璃管竖直放置,使气泡由管底竖直上升,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
按照方案做一做并把测量数据填入表中,计算出相关的速度。
位置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 路程(cm)时间(s)速度(m/s)【做一做】根据实验数据作出s—t图、v—t图。
s/cm v/cm.s-1气泡在上升一段路程后,运动的路程和时间近似看成(正/反)比,运动速度可以看做是(改变/不变)的。
【任务解决】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计算公式:单位:【应用升华】你能举出一些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例子吗?举例:;。
任务二:变速直线运动【合作探究】乙甲 【演示课件】美国短跑名将刘易斯1991年在日本东京“世界田径锦标赛”上跑完100m 的情景,并附有刘易斯通过不同距离所用的时间表:如下【议一议】刘易斯在这100 m 的运动过程中是是作什么运动?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3. 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在研究汽车和苹果运动的两张图。
观察甲图可知汽车做_______直线运动;观察乙图苹果下落时的频闪照片,可知苹果做________直线运动。
2020八年级物理上册 5.2速度导学案(无答案)(新版)苏科版

速度一、学习任务分析学习目标:1、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
2、了解测量速度的基本方法。
3、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学习重难点:有关速度的测量方法;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实验器材:米尺,纸锥,秒表。
二、预习任务1、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写出你的方法。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速度是描述的物理量,大小等于。
3、速度的公式是。
4、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读作。
15m/s表示的意思是,你还知道其他速度的单位吗?换算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新课学习活动:1、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1)将两个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哪一个纸锥下落的快?你是怎样比较纸锥运动快慢的?(2)有没有其他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3)如果将两个纸锥从不同的高度同时释放,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归纳: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方法。
问题:汽车1min开了1200米;飞机2s开了1000米。
问:谁快?2、速度:常用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书P112---www.23、活动——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原理:_____________。
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格:在机场高速公路入口处有一标志牌,如右图所示,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汽车至少行驶多少分钟才能到达机场?四:课堂练习1、单位换算:15m/s= km/h 144km/h= m/s 3km/min= m/s2、下列物体的速度,哪一个最接近1.4m/s ? ( )A.小汽车行驶B.人行走C.飞机飞行D.乌龟爬行3、作匀速直线运动运动的两物体,它们的运动时间之比为1:4,运动路程之比为3:1,那么它们的速度之比为 ( )A .3:4B .4:3C .12:1D .1:124、你的同学跑100m 用了17s ,而你用了25s 跑了165m ,你的同学和你谁跑得快?通过计算说明。
2020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 5.3 直线运动(第2课时)教学案(无答案)(新版)苏科版

三、直线运动(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能用(平均)速度公式及推导关系式进行简单计算.【教学重点】 会进行运动路程和时间的计算.【教学难点】 掌握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格式.【教学设计】本节继续讨论运动路程和时间的计算,运用速度公式及其推导公式,分析运动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关系,掌握一般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格式与要求.【教学程序】〖新课引入〗 s=vt 、〖新课进行〗一、例题讲解:例1:一列长为360m 的火车匀速穿过一条长为1800m 的隧道,测得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108s ,求:(1)火车的运行速度; (2)火车全部在隧道内的运行时间。
解:20m/s 72s例2:有一位同学在前400m 骑车的速度为8 m/s ,在后600m 中骑车速度为2 m/s ,求;(1)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2)若行400m 后停留50s ,则平均速度为多少? 解:2.9 m/s 2.5 m/s ;例3:上海到南京的T722次特快列车运行时刻表如下:书本P 116(附图表格)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1)计算列车由上海驶往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
(2)列车在哪个路段运行的最快?在哪个路段运行得最慢?vs t =t sv =同学们肯定都坐过出租车,有没有同学注意过打的车票是怎样的?例4:现在这有一张车票,你们从中能获得什么信息?(电话、车号、上车时间、下车时间、路程等等)能知道出租车行驶的平均速度吗?请同学们算出这张车票出租车的速度?例5:光的传播速度为3×10m/s ,光从太阳到地球所需时间为8min20s ,试求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
二、巩固练习:1、一辆200m 长的列车以72km/h 的速度匀速通过一座长1000m 的大桥,求: ⑴列车完全通过大桥所需的时间.⑵列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2、一列火车以36km/h 的速度完全通过一座长1200m 的大桥,共用时150s ,求: ⑴火车的长度. ⑵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3、某汽车从A 地出发经B 地驶往C 地,先用45min 的时间行驶了60km 到达B 地,在B 地休息了15min 后以90km/h 的速度行驶了2h 到达了C 地,求:⑴汽车在A 地和B 地之间的平均速度;⑵汽车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速度直线运动【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比较和计算,理解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基本方法;2.能利用公式进行有关速度的计算,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能理解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要点梳理】要点一、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要点诠释: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物体运动越快速度越大;物体运动越慢,速度越小。
2.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s表示物体通过的路程,t表示物体通过相应路程所用的时间,v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
4.速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国际单位:米/秒(或)常用单位:千米/小时(或)换算:要点二、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要点诠释:1、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①匀速直线运动是运动状态不变的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②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都保持不变。
③在任意一段相等的时间内和任意一段路程内速度都是相等的。
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的大小可以由v=s/t来计算,但速度的大小与s、t无关。
要点三、变速直线运动及平均速度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要点诠释:1.物体在做变速运动时,可能是物体的运动方向改变,也可能是快慢改变,还可能是方向和快慢同时改变。
2.对于做变速运动的物体,也可以利用v=s/t来计算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3.平均速度能粗略地描绘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一段路程上或一段时间内的运动快慢,不能反映出物体的运动细节要点四、用图象描述物体的运动图象法是描述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有效手段,在物理学里经常用到。
要点诠释:1.s-t图象:用横坐标表示时间t,纵坐标表示路程s,就得到了物体运动的s-t图象,如下图(1)所示是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
2.v-t图象:用横坐标表示时间t,用纵坐标表示速度v,就得到了物体运动的v-t图象,如下图(2)所示是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
【典型例题】类型一、速度及其计算1、喜羊羊发现后方100m处的灰太狼正以15m/s的速度向自己猛扑过来,此时喜羊羊与前方的羊村相距200m。
问:喜羊羊至少要用多大的速度才能安全跑进羊村?【答案与解析】【总结升华】此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运用,需要有一定的数学基础才能解答。
【变式】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他们的运动时间之比为2:3,运动路程之比为3:1,则甲乙两物体运动速度之比为()A.1:2 B.2:1 C.9:2 D.2:9【答案】C2.研究发现:人在饮酒后驾车的应急反应时间是未饮酒时的2~3倍。
反应时间是指司机从看到意外情况到踩刹车需要的这段时间;在反应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速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
如图所示,某人酒后驾车沿马路直线行驶,车头中央距马路边沿3m,车在到达某位置时,发现一人正从路边出发闯红灯过人行横道,此时汽车的速度为15m/s,距离人的行走路线为30m,若该司机的反应时间为1.2s,刹车后汽车由于惯性还要继续行驶,再经过1s刚好驶到人的行走路线。
(1)求这辆汽车的反应距离是多少?(2)若人以1.5m/s的速度匀速行走,请计算说明汽车是否有撞上行人的可能?(提示:该车的宽度约1.8m)(3)请你为驾驶人和行人各提出一条文明交通的警示语。
【答案与解析】【总结升华】本题考查路程、时间等的计算,关键要知道司机有反应时间,汽车有制动时间,可很好的防止车祸的发生,再就是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
类型二、平均速度3、从都匀到瓮安120km。
一辆小车以60km/h的速度行驶3/4的路程后,又以40km/h的速度行驶完后1/4的路程。
求:(1)这辆小车从都匀到瓮安的时间?(2)这辆小车从都匀到瓮安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思路点拨】已知路程和速度,根据推导公式:stv=,先求出以60km/h的速度行驶3/4的路程所用时间,再求出以40km/h的速度行驶1/4路程所用的时间,两次时间之和为从都匀到瓮安所用时间。
平均速度是总的路程除以行驶完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而不是速度的平均),题目中总路程是已知的,总的时间第一问以求出,代入公式svt=,即可求出。
【答案与解析】【总结升华】本题考查速度和时间的计算,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难点是求全程的时间。
举一反三:【变式】汽车从甲站开往乙站,起动后0.5min内加速行驶250m,沿平直公路匀速行驶30min,通过路程30km,最后关闭发动机1min通过路程200m到达乙站,求此汽车分别在起动时、匀速行驶时、滑行时的平均速度及全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答案与解析】类型三、图象、信息题4.甲、乙两辆汽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其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从图象可知__________车的速度大;3s内甲车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km/h。
【思路点拨】根据路程时间图象,比较两车的速度有两种方法:一:两辆汽车都行驶60m时,比较甲、乙两车在横轴上对应的时间,用的时间少的速度就大;二:可以看选择相同的时间,比较甲、乙两车在纵轴上对应的路程,路程大的速度大。
求甲车3s内的平均速度,在纵轴上找到甲车3s内运动的路程,根据公式svt=可得。
【答案】甲 72【解析】比较甲、乙的速度大小有两种方法:①取相同路程时可看出,根据公式可知,s相同时v 与t成反比,所以②取相同时间时,可看出,根据公式可知,t相同时,v与s成正比,所以,根据甲的图象可知,3s内甲车运动的路程是60m,平均速度/60/320/v s t m s m s===。
【总结升华】:解本题的关键是弄清:①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物理量②物理量的单位③从数学的角度分析两个物理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函数关系。
举一反三:【变式】如图是一辆小车做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图象,由图象可知()A.在0~1s内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B.在1s~2s内小车做加速直线运动C.在0~3s内小车移动的距离为2mD.在0~3s内小车移动的距离为1m【答案】D5.双休日自驾车外出郊游,在行驶过程中,善于观察的小明同学看到汽车上有一个显示速度和路程的表盘,示数如图甲所示,则汽车此时行驶的速度为_______;该车匀速行驶了一段时间后,表盘示数变为乙图所示,那么这段时间为_______h。
【答案】0.5【解析】由甲表可知,此时汽车的速度是,汽车已行驶的路程是13561s km =甲;由乙表可知,汽车已行驶的路程是13601s km =乙,所以在这段时间内汽车通过的路程s s s =-乙甲,则这段时间为400.580/s km t h v km h===。
【总结升华】本题是图表信息迁移题,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明确图表数据的物理意义,该题中指针所对应的数据是汽车行驶的速度,对应的单位是,显示表中间的数据是汽车已行驶的里程。
乙图与甲图的里程差就是汽车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举一反三:【变式】如图所示是一个骑自行车的人与一个跑步的人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骑车者与跑步者是否同时出发?_______(选是或否); (2)跑步者前进200米路程所用的时间为_______秒;(3)骑车者的速度为_______米/秒,跑步者的速度为_______米/秒。
【答案】①是 ②25 ③13.3 8【解析】骑车者和跑步者在0时刻时都在原点,故是同时出发,根据图表可知,跑步者前进200m 所用的时间是25s , 速度是=,骑车者前进200m 所用的时间是15秒,速度是类型四、开放思维题6.在某些岔路口,人车相撞的事故不断发生,有人猜想事故的出现与行人横过公路的错误判断有关。
如图所示,某同学准备横过公路时,正好有一辆汽车从距岔口100m处以72km/h的速度驶过来,如果公路宽12m,该同学以1.2m/s的正常步行速度能否在汽车到达岔路口前完全通过公路?【答案与解析】本题属于解题过程开放性试题,要判断人能否在汽车到达岔路口前完全通过公路,可以比较人完全通过公路的时间是否小于汽车到达岔路口的时间;也可以比较在人完全通过公路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路程是否超过100m,还可以比较在汽车行驶100m的时间内人步行的路程是否超过12m。
根据题意可知:,,,。
方法一:比较时间∵ 人完全通过公路的时间,汽车到达岔路口的时间,∴ 人不能完全通过公路。
方法二:比较汽车的路程∵ 人完全通过公路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汽车通过的路程,200m>100m,∴ 人不能完全通过公路。
方法三:比较人的路程∵ 汽车到达岔路口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人通过的路程,∴ 人不能完全通过公路。
【总结升华】这类题的一般解法是:①认真阅读题目,分析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题目要求,必要时可以画出示意草图帮助分析,理解题意;②根据公式v=s/t,列出方程,然后代入已知数值和单位;③准确计算结果。
举一反三:【变式】如图所示是一辆小车在平直路面上行驶时的S-t图象,从中可以获取许多信息,请利用你获取的信息自编一条物理题目(不要求解答)你要用的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自编的物理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要用的信息:小车在前2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 自编的题目:小车在前2s内的速度是多少?②要用的信息:小车在5—7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自编的题目:小车在5—7s内的速度是多少?③要用的信息:小车在7s内通过的路程是6m,自编的题目:小车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