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化学学业评价的思考和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化学学业评价的思考和实践
广东省肇庆市教育局杨干、刘平
自20世纪80年代,许多发达国家相继推行新课程,把国力竞赛与人才培养联系起来。
在此背景下,我国也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研制了新《课程标准》,并从2002年开始进行了初中的新课程改革,到2007年粤、琼、鲁、宁四省进行的新课程高考,五年来全国范围内推进新课程可谓轰轰烈烈。
然而,新课程实施后的一系列评价和测试,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尤其是涉及千家万户利益的中考和高考,是否符合新课程研制的初衷?是否与《课程标准》相对应?将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决定着我国的人才培养和科技竞争能力能否实现的跨越式发展!
因此,笔者就中学化学与《课程标准》下的评价体系,谈一些我们思考和所作的尝试。
一、建议研制和施行新课程评价体系
我国目前《课程标准》研制和教材编写,与课程评价(如中考和高考试题的命制)是两套人马、两张皮,相互的沟通和匹配太少。
尽管新课程与旧课程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但新课程应该有其独有的理念、目标和特色。
我们认为,有关部门应该尽快研制与新课程相对应的评价体系,以作为各教育主管或职能部门、资料编写者和各中小学教师进行相关评价和测试的参照标准。
1.与新课程对应的配套资料标准。
只要进行课堂教学,就必须有相应的配套练习,初三和高三还有相应的复习资料。
这些资料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目标?如何衡量?这就需要的对配套资料的评价标准。
现在的情况是:各种书商、出版社和中学教师,都在编写配套资料,从栏目设计、例题分析和对应练习,许多都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大部分练习都是过去的选拔性考试或将其“克隆”的试题。
所以,制订“与新课程对应的配套资料标准”,在出版审查上加强监督十分必要。
2.与新课程对应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
不同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如化学的理论教学、物质性质教学、实验教学等),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有哪些特点和指标,才算符合新课程标准?现在是靠第一线的教师、各地教研室(教科院或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研员个人理解为准,各地听课本上对课堂教学的评分标准也十分不同。
所以也必须有不同学科的、与新课程相对应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以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依据。
3.与新课程对应的过程评价指标。
各地实行新课程以来,过程评价方式有很多。
如“学习档案袋”、“成长记录”、“社会实践活动报告”、“课堂即时评价”、“平时练习评分占学科结业的比例”……等等。
究竞哪一些是新课程必须的,怎样才算比较标准?如何记分?也应该作一些规范。
4.与新课程对应的水平测试。
初中生的毕业水平测试、高中的模块结业测试,其试题应该具备哪一些基本特征、测量数据一致在什么范围,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地区、各重点中学都是靠自己的理解而进行,很多水平测试题目与新课程标准格格不入。
5.与新课程对应的实验考查。
中学的理、化、生是以实验为事实依据的学科。
初、高中的《化学课程标准》都要求“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还要求“学习必要的化学实验技能,体验和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新课程的初中和高中的实验考查应该有哪些方式?至少应考查哪些实验?如何评价合格与不合格?根据不同类学校的实验条件和在校学生数,实验教学应达到什么样的基本要求?
新课程对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没有明确的规定,有条件的学校进行了较多的学生实验或科学探究活动,没有条件(或教师实验意识淡漠)的学校就少开实验或不开实验;就实验考查而言,有的地区组织了认真的实验考查,有的没有进行;考查的方式和记分方法也不一致。
6.与新课程相适应的选拔性考试。
化学学科的选拔性考试是中考和高考。
因人口和就业问题,我国的教育和高考承担了其它国家没有承担的社会责任,它涉及到千百万考生和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重要测试,而且也是第一线教学的指挥棒。
对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中考命题权已部分下放给各地级市,加上各省考试中心(或考试院)主持的命题,每年全国所命中考题已达几百套;高考命题权也在放宽,2007年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省第一次命制的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今后将有更多的省市自主命题。
各地中考、高考的化学试题有的为理综合,有的X科;试卷长度、题型和难度都各不一致。
笔者认为,作为选拔性考试的试题命制,应该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必须体现哪些新课程理念和目标?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在STS、科学探究、开放性题目、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物质的性质等方面,都必须有什么样的要求?不同地区的难度控制应该有什么样的数据要求?新课程应该有一些明确的、带弹性的指标。
二、对新课程评价体系的监督机制
如果新课实施有了一系列的评价标准或评价指标,没有监督机制是不行的。
监督和反馈可以要求下面一些部门来执行:
1.督导部门:督导部门除了在对学校办学方向、办学条件等进行督导的同时,必须对学校进行新课程评价是否符合《课程标准》进行督导。
而且,还应利用对“学校规范化”的检查评估,充分检查学校落实新课程的情况。
2.教研部门:教研室(或教科院)和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研员,利用下校听课、开会交流等活动,检查学校实行新课程评价的执行情况,指出问题,并向督导部门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反映情况。
3.教育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充分利用行政权利,综合督导、教研部门反映的情况,好的表彰交流,差的批评并责令整改。
三、我市在新课程评价方面的一些尝试
1.过程评价
(1)对应新课程的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新课程要求学校开展“以学校为主的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
我市则具体要求学校要对老师进行校本培训,各年级备课组多开展集体备课,学科组每周一次专题教研。
此项工作大多数学校能做到,但仍有少数较少开展集体备课,也很少进行学科组的专题教研。
我市还组织教师自己编印出版新课程同步配套练习,有的学校还自编自用(如怀集县第一中学),我们编写出版有《探究导学——九年级化学全册》(广东省语言音像电子出版社)、《高中新课堂导学》(必修1、必修2,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化学反应原理、化学与生活、有机化学基础,南方出版社)、《南方风皇台新课程高考化学总复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等。
通过资料编写前和编写中的培训,对参与教师是一个很大的提高,并促使他们研究新课程和化学测试。
(2)对应新课程的过程评价:我们要求年级和学科组,都要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评价体系包括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如建立设计“学案”、“学习档案袋”、设计开放性试题、进行科学探究的“PTA”量表评价、“表现性评价”等,促进学校和教师完善评价体系。
我市要求的有关评价基本格式如下:
【示例1】学案设计评价。
“学案设计”强调了“学生为本”的教学方式。
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会学习。
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在学案设计中应考虑让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在课堂上通过学案激发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能力,提高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成功,内化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还课堂给学生。
此学案设计评价采取的是采点等级评价法。
【示例2】表现性评价(先按各项具体给分,再分等级评价)。
班级姓名等级
该表现性评分表是以“PTA量表”的要素分析法制订的,根据各要素设定分数权重,基本能全面反映一个学生综合素质。
【示例4】设计开放性试题。
2004~2005肇庆市高一《化学必修1》模块结业考试题(学习了氯气的性质,可让学生练习如下的“开放性”试题):
(7分)据新华网2004年4月16日报道:重庆天原化工总厂4月15日晚发生氯气泄露事件。
重庆市副市长在事故现场总指挥,已经紧急组织专家对化工厂的4、5、6号氯罐进行
排氯,以防氯气罐发生更大规模的爆炸。
根据这一新闻报道,并结合你所学过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氯气对人体的危害
是:。
(2)假如氯气泄漏时你恰好在现场,一时又找不到防毒面具,你和你的同伴应该采取的
自救措施是。
(3)假如你是现场指挥,应该立即采取什么措施立即消除弥散在空气中的氯气?
答。
该题评分标准:
(1)(1分)氟气有毒、或大量吸入会使人中毒致死;
(2)(4分)所选物品可能存在,自救方法科学合理、符合实际情况。
自救方法和选择试剂错误0分。
[例:①只说出“用毛巾捂住鼻口,立即撤离”,1分;②说出“用水润湿毛巾捂住鼻口,立即撤离”,2分;③如说出“立即找一些稀碱液(如小苏打稀溶液或纯碱稀溶液)浸湿毛巾捂住鼻口,立即撤离”,3分;④如说出“立即找一些稀碱液(如小苏打稀溶液或纯碱稀溶液)浸湿毛巾捂住鼻口,立即尽可能向地势较高、风向的反方向撤离,4分]
(3)(2分)消除空气中氯气所选物品(包括化学试剂)必须价廉易得,方法具体可行。
所选试剂、方法错误0分。
[例:①向空气中喷水,1分;②向空气中喷稀碱液(如小苏打稀溶液或纯碱稀溶液)直至氯气完全消除,2分]
〖分析〗该题目3个小问都具有开放性,能力层次要求分明。
SOLO分类法为:第(1)小问说出氯气危害“有毒”、或“大量吸入使人中毒”或其它合理说法均给1分,属单一知识点结构;第(2)、(3)小问从评分标准可以明显看出不同的给分值,表现出学生回答问题时能力层次的单点、多点、关联和拓展抽象结构。
【示例5】既体现科学探究、又体现能力层次评价(当学习了钠、氧化钠、过氧化钠及其它钠的化合物性质后,可以练习涉及“科学探究”的如下题目):
在学习“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时,同学上台演示以下两个实验:
(1)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实验——CO2能灭火,实验二的CO2为何能“点火”?
(2)假设与猜想①Na2O2与CO2发生了反应,可能有Na2CO3生成;②棉花燃烧,说明该反应放热,使温度达到了棉花的着火点;⑧剧烈燃烧,反应中可能有——生成。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原因和结
论
I 用小矿泉水瓶收集
满CO2,再向瓶中加满
CO2,再向瓶中加入不同
量浅黄色的Na2O2;振荡
后用燃着的木条伸向瓶
中
第①小组放
入少量的Na2O2
木条未复
燃,固体由浅黄
色全部变为白
色
第②小组放
入的Na2O2稍多一
些
木条复燃,
部分固体变为
白色
Na2O2过量
(或CO2不足),
瓶中CO2少O2多;
Na2O2部分发生
反应
II 两小组均用手触摸瓶的底部瓶底发热
III 两小组都各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滴入稀盐酸并,将产
生的。
有气泡放
出
有CO32-存
在,说明生成物
中有Na2CO3
(4)类比推理: Na2O2与H20反应后应该有NaOH和O2生成。
则向包有Na2O2的棉花上滴两滴水,棉花也应剧烈燃烧;向生成的溶液中滴入酚酞应该变红色。
(5)实验与解释:
①向小烧杯(底部垫砂)中包有Na2O2的脱脂棉上滴两滴水,发现有气泡产生,杯底发热,但棉花没有燃烧,其原因可能是;
②向杯中的溶液滴入酚酞,溶液变红色,振荡后红色消失,其原因可能是。
(6)联想与启示:保存Na2O2的注意事项为:。
参考答案:(12分)
(2)(1分)氧气(或O2)
(3)(6分)I:可能CO2过量(或Na2O2不足)瓶中O2少CO2多(1分),Na2O2全部发生了反应(1分) II:该反应为放热反应(1分) III:塞上带导管的橡胶塞(1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1分)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1分)
(5)(2分)①Na202部分变质或滴入的水太多(1分) ②生成的NaOH使酚酞变红色,但Na202(生成溶液中的}t202)的强氧化性将酚酞氧化而漂白(1分)
(6)(3分)要用塑料袋(或塑料桶)认真密封(1分),远离可燃物(1分)存放在干燥的阴暗处(1分)
〖分析〗该题目基本涉及了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SOLO分类法为:题目框图和“提出问题”提供了一个实验情境,考查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加工作能力;“假设与猜想”中的填空是单一知识点结构;表中要学生回答的问题是属多点和关联结构;“实验与解释”、“联想与启示”属于拓展和抽象结构。
由于我们山区中学教学条件、师资素质、校长和行政的重视程度差异很大,因此以上要求的评价有的学校开展较好,有的消极对待。
2.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分为纸笔测试与实验考察两个方面。
我们要求:单元纸笔测试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如要求试题要重在主干知识、体现“三维目标”和STS精神、有科学探究、强化实验和注意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等。
另外,还要求学生有更多、更高的动手能力,实验操作的考察不能再停留在卷面的虚拟操作的笔试上,必须进行实验操作的考察。
实验考察可分成三种形式:基础实验操作、实验方案设计和实验方案改良。
基础实验操作主要是考察学生的基础动手能力,以书本的基础实验为主,适合知识基础还较薄弱的学生;实验方案设计和实验方案改良对学生的要求则高了,是在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后,发挥自主能动性的实验考察方式,需要学生有比较好的知识基础,并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能力;实验方案设计可由教师提出实验目的,由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自行设计具体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改良也是以书本的基础实验为主的,但不是基础实验的简单模拟,而是要对书本基础实验进行建设性的改良。
可由教师画定具体实验,学生可在原实验基础上进行某些装置的改良,或直接按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另行设计具体方案。
3.毕业水平的实验能力考查
化学实验是进行化学学习和化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
化学实验能力的测试在化学课程目标的实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样的,实验能力测试必须反映出《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生的认知水平。
(1)初中化学实验考查
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我市初中学校大多数能进行随堂实验和分组实验(但仍有少数山区镇级初中因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或是校长重视不够,只能保证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不能开展以个人独立操作的分组实验)。
各地级市出台“实验(或叫科学)考核方案和实施细则”,促使各县(市)、区组也采取相应措施:组建实验考核教师队伍,进行实验考查操作和评分培训;分片区(一般以一个镇为一个考查点,学生集中到一个初级中学,抽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抽到实验,由考核组教师对操作细节评分,最后折算为该学生的“实验考查等级”。
等级通常分为四等:A、B、C、D等。
各县(市)、区教育局都作出明确规定:高中学校录取时,除以文化课的“初中生毕业水平测试”合成总分以外,考核科目(如品德、体育、理化实验、社会实践活动等)必须有几个A等、几个B等,才能被重点高中、普通高中或职业中学录取。
【示例7】“肇庆市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评价科学实验考查方案”
为了推动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初步形成物理、化学的基本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物理和化学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特制订以下物理和化学的实验考查方案。
一、考查宗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新课程实施,注重科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推动学校实验室建设。
二、考查方式:
1.学生单人独立操作,由“科学实验考评组”考查。
2.各县(市)区分别成立“科学实验考评组”对本县(市)区的学生进行考查。
“科学实验考评组”构成:教研室学科教研员和部分中学的学科骨干教师。
3.考查操作方式:各县(市)区分片或分镇集中到某一所学校,学生分组抽签进行实验操作,由“考评组”依次到校实施考查。
三、考查内容:初中物理、化学的基础性实验,其中物理6个、化学4个,共10个实验。
学生从10个实验中任抽一个进行实验操作。
四、评分方式:
1.每个实验满分100分,各操作步骤分别赋分。
根据学生得分评定出A、B、C、D四个等级。
A等:80~100分;B等:60~79分; C等:40~59分;D等:0~39分。
2.不能按时完成实验的扣20分;不参加实验考查的得0分。
3.学生科学实验考查成绩,以等级形式记入学生的学籍档案,与学科中考成绩、表现性评价等共同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依据。
化学考查题及评分表
200 ~200 学年义务教育化学实验操作考查题?
学校班别姓名学号成绩:分数,等级
(操作时间10分钟)
[实验操作]二氧化碳的制取
(一)实验用品:大试管、带导管的橡胶塞、带铁夹的铁架台、镊子、小试管、石灰石、稀盐酸
(二)实验操作:
一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15分)
①将仪器连接好后,把导气管的一端插入水槽中;②用双手紧握试管外壁至有气泡从导气管口逸出。
③松开双手后,根据导气管内是否形成一段水柱来正确判断装置的气密性。
二装:往试管中装入所需固体药品…………………………………………………………(10分)
①用镊子夹取石灰石数粒,装入横放的试管口;②把试管慢慢直立,让石灰石滑到试管底部,并塞紧胶塞。
三定:把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固定在铁架台上…………………………………………… (15分)
①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②再把导气管插入集气瓶中。
四加:往试管中加入所需的酸液………………………………………………………………(15分)
①加入不超过试管容积l/3的稀盐酸;②立即塞紧带导气管的胶塞。
五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15分)
①把导气管插到集气瓶的底部;②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一瓶二氧化碳。
六验:检验瓶中是否装满二氧化碳……………………………………………………………(15分)
①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检验是否集满二氧化碳。
②如果已集满,取出导气管,盖上玻璃片。
检验的方法是
理由是
……(5分)
七洗:将用过的试剂倒入指定容器,清洗用过的仪器,按原摆放顺序整理好,并擦干净桌面。
(5分)
二氧化碳的制取教师评分
一.查:得分二.装:得分三.定:得分四.加:得分
五.收:得分六.验:得分七.洗:得分
监考员签名:
年月日
另有:
考查题2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
考查题3——用蒸发、降温结晶法分离固体混合物;
考查题4——物质的鉴别。
我市的物理、化学考查题目,所选取实验都初中内容中的一些基本的核心实验,或一个实验可以覆盖多种实验操作;学生考查时虽然只抽了一个实验,但准备的可能是公布(或全部)的实验;同时评分方法采取的是“PTA量表”采点记分,或能力层次SOLO分类法记分。
我市从2006年开始实行九年级新课程实验考核以来,促进了学生和老师对实验开展、科学探究的重视;一些不重视实验的校长,也开始争取地方财政支持、添置实验仪器和药品、重视实验员配置等。
各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也十分重视,认真组织实施。
考核组教师在考核中也非常认真。
这一考核措施的实行,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黑板上画实验、学生背实验的现象,也对新课程推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高中化学实验考查
我市多数为山区中学,近年因高中扩招,大多数高中学校缺乏实验室、实验仪器药品和实验教师,最多只能满足演示实验,不能开展学生实验和科学探究。
凡是有条件的学校,我们都要求进行实验考查,并参照下列实例设计:
【示例8】中和滴定实验操作考核评分表
4.高中化学模块结业纸笔评价
模块测试我们是全市统一命题,知识点覆盖率达80%以上,以考查该模块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素质的水平,适当考虑对省一级学校的尖子学生的区分度。
一些学校还要求学生写“模块结业论文”或“模块结业社会调查报告”。
其中我市一些中学的要求为:
每年学生在学校学习活动结束后,暑假和寒假足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休整。
此期间学生应该采取各种方式充实自己,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知识领域,而不应该无所事事的度过整个假期。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完成一篇模块终结论文或调查报告。
5.中考化学试题
我市从2001年开始自主命制中考试题,从2006年开始命制新课程中考化学试题。
我们要求试题除有合理的难度、良好的区分度和信度、兼顾知识点覆盖面、突出主干和核心知识以外,还必须体现新课程理念和目标,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科学探究步骤,体现STS精神、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考查学生学习潜能。
如2007年的试题较之2006年试题,在试题长度、问题设置的层次性、整卷难度和知识深难度要求上,设计更加周密,更加符合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和《广东省2007年初中毕业生化学学业考试大纲》的要求。
我市中考试题有如下特点:
(1)题型多样,全方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市2006和2007年两年的中考化学试题,融合了各地中考优秀试题的题型结构。
一卷选择题中有图表式、组合式和框图表格结合式的试题,一方面使知识点覆盖面增大,又使得版面更加活跃。
二卷客观题图文并茂,有较多实验仪器图(检验学生是否真实地做过实验,对实验的感悟程度)、有实物图、有流程图提问、有科学探究步骤设问、有数据表格或图形图表分析、有对实验基本操作的描述、有补充完善实验装置图、有半开放式提问,试题设计方式呈现多样性,全方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
(2)强化考察科学探究能力:针对有些学校为了应考,不开实验课、让学生背实验的现象,近两年(尤其是07年)更加强化了对科学探究(化学实验)的考查。
无论在选择题、填空
题、简答题;基本实验题和实验大题,都更加注重学生对实验仪器的直观感悟、分析实验现象、操作的规范性等的问题设置,目的是让做过实验的考生受益、背实验的考生拿不到高分。
(3)体现课标要求:2007年中考题几乎90%的题都联系生产生活,许多情境都来自于教材。
溶解度、计算(一个方程式)、删去的离子检验都不超过课标要求,知识点覆盖面大,在试题中渗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实例10】肇庆市2 007年中考化学试题双向细目表(2 006、2 007年肇庆市中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