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五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自觉运用抓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5.学习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激发留心周围事物的兴趣。

【重点难点】
1.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2.领悟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

3.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月光下的田间小道;感受了满天繁星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

爬山虎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这是怎样的脚呢,今天就让我们学习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

二、自主学习
(1)检查生字词语
1.检查字词。

出示课后生字,指名读。

2.出示:
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波纹
叶柄触角痕迹逐渐牢固休想
强调多音字的读法。

3.听课文朗读,找一找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呢?
(2)课文除了讲爬山虎的脚,还讲了什么?(叶子)
三、精讲课文
(一)、以读代讲第二自然段
1.你们喜欢爬山虎的叶子吗?为什么?
2.“新鲜”你体会到了什么?什么是“一顺儿”
3.观看视频体会“漾起波纹”,学生带着体会读句子。

(二)、学习“爬山虎的脚”
1.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写脚的有关句子。

2.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一根茎和两三片嫩叶。

板书生字“茎、柄”
3.指名到黑板上画“脚”。

①选颜色:老师这儿有红、黄、绿三支粉笔,请一位同学选择一种颜色来画。

②画“脚”。

学生在老师画的茎、叶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③全班评议。

学生再读书,以课文为依据,对照同学画的“脚”进行评议,纠正错误。

(三)、小组合作
小组内学习第四段,完成探究表。

思考:(1)找出爬山虎爬墙的关键词吗?
(2)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利用脚往上爬的。

(四)、展示点拨
1.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读有关句子。

2.文中有哪些重点词,能看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触巴拉贴
3.请学生上来示范。

4.放动画,给画面配解说词。

5. 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小结:体会叶圣陶老爷爷作了连续观察,观察细致,用词准确。

(五)、交流爬山虎脚的变化
1.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有什么不同。

2.这种变化是一会儿就能看清楚的吗?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可以去掉吗?
四、巩固拓展
1.学到这里,我们再来看看课题,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现在你有没有新的理解和认识?
2.如果我们也像叶圣陶爷爷一样去了解爬山虎的脚,观察一次行吗?观察一天行吗?
3.其实在大自然中还有许多东西需要我们仔细去观察。

学习资料袋中的两种观察记录方式。

七、作业:
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运用两种观察记录方式,把它的变化具体写下来。

教学设计
(三)聚焦观察发现学习前两自然段
默读1-2自然段,聚焦观察对象,借助观察档案:
1.用“___”画出作者观察发现的语句,提炼要点。

2.圈画重点词语,体会观察高手细致的观察,学习高手的观察方法。

(四)思考:叶圣陶爷爷是怎么观察的?
【设计意图】聚焦本单元大任务:跟随高手学观察,我是观察小达人。

借助观察档案这一工具撬动,学生梳理出文章结构,进而聚焦爬山虎的生长位置以及爬山虎的叶子两个方面。

从叶圣陶先生的观察发现中,中年段的学生已经提炼要点,聚焦重点语句,圈画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链接真实生活经验等策略,谈自己的感受,总结叶圣陶爷爷的观察方法。

本节课重点在学策略,聚焦观察发现,谈自己的感受,感受叶圣陶先生生动而又准确的表达,感受连续而又细致的观察。

二、聚焦爬山虎的脚感受生动表达、连续(三)走进爬山虎的脚完善观察档案
默读第3-5自然段,聚焦爬山虎的脚:
1.用“ ____”画出作者观察发现,概括要点。

2.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叶圣陶先生观察得特别仔细,表达生动
细致
准确,圈画重点词语,谈谈你的感受。

观察
(四)回读课文摘抄佳句
1.朗读全文,再次体会连续细致的观察。

2.找一找你觉得准确、生动的句子,工整地抄写下来。

(三)学习观察记录
选一个事物,观察一段时间,试着用“资料袋”中提供的方法,记录它的变化。

【设计意图】继续聚焦本单元大任务:跟随高手学观察,我是观察小达人。

借助观察档案这一工具撬动,承接上节课已经学到的方法,本
节课继续迁移,聚焦本篇课文的重点和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
爬,学生在三个回合的观察以及感受中,身临情境般感受爬山虎是怎样
一脚一脚往上爬。

学生有了真切的体验后,再次回读课文,进行佳句摘
抄,进一步内化于心。

同时联系本节课已经学到的方法和课后资料袋中
观察记录的方式,学习观察记录,为单元观察日记的学习奠定基础。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爬山虎的脚。

2.知道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3.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爬山虎的脚的位置,说说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难点: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三、教学用具:爬山虎实物,ppt课件。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讨论为辅。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跟随作者的观察对爬山虎的生长地方和叶子都有了很好的理解,我们知道,爬山虎是一种攀缘植物,它有着不依赖任何东西自己就可以爬得很高的本领,其中的秘诀就在于“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我们这一节就好好去认识爬山虎的脚。

(二)、细读课文,自主学习
1.认真朗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语,再认真地读一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形状: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角;(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

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
颜色:嫩红
出示课前准备的植物爬山虎(学校后面围栏有),给学生仔细地观察一下,拿出课前准备的铅笔白纸,动手画一画,看看理解得是否正确?同桌之间互相看一看是不是像课文中所描绘的那个样子,再读课文,对照课文内容和自己所画的爬山虎的脚,仔细观察,看画对了没有。

3.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仔细默读课文,作者运用到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你能找出这些动词吗?
触着墙——巴住墙——拉——贴住墙
(重点理解:“细丝原先是直的,后来弯曲了”,启发学生体会“弯”、“拉”“紧”的因果关系,由直到弯,所以产生了拉力,使它在墙上贴得更紧。

)
让学生理解是怎么爬的,我觉得是一个难点,光靠理解文字可能学生都会不能理解清楚,首先我想用手臂来做实验,随着手指弯曲,胳膊被带动着上升,手臂也就紧贴在墙上了,爬山虎就这样带动嫩茎爬墙的;其次为学生播放flash动画,看看视频中的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思考:爬山虎的脚要是没有触着墙,又会有什么变化呢?对比方法进行学习爬山虎与墙的关系。

(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
牢固,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

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1)细心观察。

(叶尖儿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才能发现爬山虎的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2)连续观察:所以才会发现原先直的细丝,后来变弯了;才会发现“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六、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七、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嫩绿绿得新鲜匀称整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萎了(与墙的关系)
10爬山虎的脚
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掌握“曲”这个多音字,会写“虎、操”等13个生字。

了解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难点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有13个,会认的字有5个,其中有一个多音字。

生字教学中,采取集中教学的方式,先引导学生对生字进行分类,再指导书写,如:“操、均”是左窄右宽,“占、叠、茎”上窄下宽。

“曲”是多音字,让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读音,了解不同读音对应的字义,并能够分别组词。

2.阅读理解
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用词丰富,语言生动。

在教学中,要突出“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了解爬山虎的脚的构造以及功能。

同时,在读中让学生学习这类文章的基本写法,为本单元习作练习打下基础。

3.表达运用
锻炼学生的表达很重要。

在本课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用“我知道了……”这样的句式谈谈感悟和启示。

1.预习提纲
(1)搜集有关叶圣陶的资料。

(2)自学生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借助工具书了解生字词的意思。

(3)读课文,了解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掌握“曲”这个多音字,会写“虎、操”等13个生字。

了解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
1.同学们,大家认识这是什么植物吗?(爬山虎)你们知道它是怎样爬到墙上的吗?肯定有很多人是不知道的。

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认识一下这种植物,看看它是怎样爬到墙上的。

(板书:爬山虎的脚)
2.作者简介。

请同学们出示预习中搜集到的有关叶圣陶的资料,并向大家介绍一下,看谁介绍得最全面、简洁。

课件出示: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生于江苏苏州。

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主要作品有童话集《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设计意图:
用图片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出示有关作者的资料,一方面检查预习情况,另一方面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请同学们识记这些生字,并把自己的识字方法和大家分享。

课件出示:
虎操占嫩顺均叠隙茎柄萎瞧固
(1)生识记生字,师引导识字:我们可以把这些生字分类来记。

左右结构:操嫩顺均隙柄瞧
上下结构:占叠茎萎
全包围结构:固
半包围结构:虎
(2)教师指导书写:“操、均”是左窄右宽,“占、叠、茎”上窄下宽。

(3)本课要求掌握多音字“曲”,这个字有两个读音,分别是“qū”和“qǔ”,要注意区分不同读音对应的意思。

3.分小组合作读课文,相互检查读书情况,相互纠正读音,读顺句子。

4.教师指名读课文,评价读书情况。

设计意图:
这篇文章生字词较多,夯实字词基础,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为理解课文内容打好基础。

三、把握内容,理清顺序
1.课件出示问题,把握写作对象。

课件出示:
课文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2.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问题,在文中作出标记。

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4.课件出示爬山虎的图片,引导学生概括爬山虎叶子、脚的特点。

课件出示:
(1)认真观察叶子,说说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脚又有什么特点。

(2)读一读描写叶子的段落,体会叶子的特点。

读一读描写脚的段落,体会脚的特点。

(板书:叶子脚)
设计意图:
整体感知课文,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写作重点,进而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

四、布置作业
1.掌握生字,认清字形,将每个生字书写三遍。

2.熟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你觉得写得准确、生动、形象的句子,抄写下来。

设计意图:
让学生书写生字,有助于学生把字写规范、写美观,提高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

熟读课文,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重点学习第2~5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2.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

这节课,就让我们去深入了解它们,看看它们有什么神奇之处。

设计意图:
总结上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开门见山,简明扼要。

二、精读课文
1.赏读第2自然段。

课件出示问题:
课件出示:
这一自然段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作者观察得特别仔细?
(1)生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问题。

(2)指名读第2自然段,集体交流。

(3)引导学生抓住“嫩红、嫩绿、一顺儿朝下、均匀、不留一点儿空隙”等词句,体会爬山虎叶子颜色的变化以及叶子浓密、均匀的特点,突出叶子给人的“舒服感”,从而感受作者观察得特别仔细的优点。

2.赏读第3、4两个自然段,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出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1)生朗读这两个自然段,通过抓重点词语把握爬山虎脚的特点。

(2)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3)指名回答,集体交流。

师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

(4)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体会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课件出示:
1.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

2.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你觉得这两句话好在哪里?试着分析一下。

预设:这两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以“蜗牛的触角”来表现细丝的特点,形象生动,让人容易理解;用“蛟龙的爪子”来形容爬山虎的脚,写出了爬山虎脚的形状,很形象。

(5)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课件出示填空题。

课件出示:
茎上伸出六七根细丝→()→()→一步一步往上爬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4自然段,交流自己的感受,完成填空。

预设:茎上伸出六七根细丝→细丝的头上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由直变弯曲,使嫩茎紧贴在墙上→一步一步往上爬。

(6)师:在阅读这些重点段落的过程中,我们除了了解了文章的写作对象,还感受到文章语言的生动性,感受到作者观察的认真细致。

我们也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学习他认真细致的观察,生动形象的描写。

(板书:细致观察)
设计意图:
读悟结合,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作者介绍爬山虎脚的内容较为浅显,如何让学生学会认真观察和形象描绘是本课的难点。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词句,突破重难点。

三、赏读全文,总结全文
1.赏读全文。

这篇文章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

文章虽然是说明文,但是语言生动形象,趣味横生。

2.指名说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生:读了课文,我感受到作者那认真细致的观察,让人敬佩。

生:说明文的语言还能这样生动形象,值得我们学习。

3.教师总结: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

愿你们人人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挖掘大自然中蕴藏的奥秘吧!
设计意图:
让学生畅谈学习后的感受,加深对文章主题内容的理解;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善于发现,去捕捉、挖掘大自然中的奥秘!
四、布置课外作业
阅读类似课文《爬山虎的脚》这样的说明文,学习如何仔细观察,如何把事物写具体。

一、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学设计中通过展示爬山虎的画面,让学生认识爬山虎的同时,感受心情趋于舒适、平缓的过程,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品读课文流畅优美的语言,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从而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语文课堂的喜爱。

二、以读为主,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和训练。

在读中明确写作对象;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生动形象;在诗意化的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入情朗读、入境诵读,学习课文诗一般的语言,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三、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给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言,让课堂充满琅琅的读书声,让快乐溢满整个课堂。

“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6.看插图,重点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

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等。

7.朗读指导:读出叶子的美来。

五、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生长的特殊位“墙”。

爬山虎是爬墙成片生长的,那么它是怎样爬墙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六、板书设计
所需资源
多媒体,图片,音乐,思维导图
说明:在这一部分介绍可以用于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材料或参考网址(建议在每个网址后写上一句话,简要介绍该网站适用于本教案的内容)
印刷材料
参考网址•
其他
评价方法或工具
说明:说明在本教案的实施过程中将用到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目的是什么。

请注明这些评价工具对应的文件名并设置相应链接。

对学习过程或活动
对学习成果
其他评价
教学设计
现学习前两自然段(六)借助观察档案梳理结构
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跟随观察高手叶圣陶爷爷,借助观察档案,
思考:
1.每一段都写了什么。

2.试着填写观察档案中的“观察对象”这一列。

(三)聚焦观察发现学习前两自然段
默读1-2自然段,聚焦观察对象,借助观察档案:
1.用“___”画出作者观察发现的语句,提炼要点。

2.圈画重点词语,体会观察高手细致的观察,学习高手的观察方法。

(四)思考:叶圣陶爷爷是怎么观察的?
【设计意图】聚焦本单元大任务:跟随高手学观察,我是观察小达人。

借助观察档案这一工具撬动,学生梳理出文章结构,进而聚焦爬山虎的生长位置以及爬山虎的叶子两个方面。

从叶圣陶先生的观察发现中,中年段的学生已经提炼要点,聚焦重点语句,圈画重点词语,联系上下
文,链接真实生活经验等策略,谈自己的感受,总结叶圣陶爷爷的观察方法。

本节课重点在学策略,聚焦观察发现,谈自己的感受,感受叶圣陶先生生动而又准确的表达,感受连续而又细致的观察。

二、聚焦爬山虎的脚
感受生动表达、连续细致观察(七)走进爬山虎的脚完善观察档案
默读第3-5自然段,聚焦爬山虎的脚:
1.用“____”画出作者观察发现,概括要点。

2.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叶圣陶先生观察得特别仔细,表达生动准确,圈画重点词语,谈谈你的感受。

(八)回读课文摘抄佳句
1.朗读全文,再次体会连续细致的观察。

2.找一找你觉得准确、生动的句子,工整地抄写下来。

(三)学习观察记录
选一个事物,观察一段时间,试着用“资料袋”中提供的方法,记录它的变化。

【设计意图】继续聚焦本单元大任务:跟随高手学观察,我是观察小达人。

借助观察档案这一工具撬动,承接上节课已经学到的方法,本节课继续迁移,聚焦本篇课文的重点和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学生在三个回合的观察以及感受中,身临情境般感受爬山虎是怎样
10 爬山虎的脚
文本分析:《爬山虎的脚》是观察描写植物的名篇,作者是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先生。

文章运用散淡的语言、恬静的笔法,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等内容。

文章从整体到部分,重点放在爬山虎的脚上,并紧扣题目,让学生读后产生探究的欲望,激发他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教学本文,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特点的方法,学习如何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均、柄、蜗”等5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虎、操、占”等14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自觉运用抓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感受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可爱。

教学难点:
1.把握课文的描写顺序,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2.观察一种植物,仿照课文的写法具体、有序地写一写。

课时安排:2课时
1.认识本课“均、柄、蜗”等5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虎、操、占”等14个生字。

2.正确读写教材词语表中的词语,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1.学习生字新词,积累并运用。

2.了解理解词语意思的多种方法。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它的叶子、脚有什么特点。

导语:同学们,我们知道丝瓜、葡萄要依附着架子才能往高处生长,而有一种植物却不需要这样的架子,这是什么植物呢?请同学们看看PPT上的图片,告诉老师这种植物是——(学生齐声:爬山虎)。

对了,就是爬山虎。

今天我们就走近爬山虎,看看它是什么样的。

2.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通过课题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板书:爬山虎的脚)
过渡:同学们,人和动物是有脚的,借助脚可以行走、跳跃。

那么植物也有脚吗?答案是肯定的,爬山虎就是有脚的植物。

它的脚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用处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爬山虎的相关知识。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主要作品有童话集《稻草人》,小说集《隔膜》《火灾》,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叶圣陶改名趣事叶圣陶曾数次改名。

他原名叶绍钧,12岁入苏州长元吴公立小学时,请先生章伯寅取一个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

章先生说:“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取‘秉臣’为字好。

”并教育他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史地名人伟业。

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

次日,叶绍钧找到章伯寅先生说:“清廷已覆没,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