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方法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方法初探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基础教育教学领域又一次开始关注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实现有效教学的研究。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几年的时间里,为了实现有效教学,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不断地改变和更新我们的观念和思维。
新课程追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实施有效教学是关键一环。
要实现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有效教学,要求我们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巧妙设计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必能引人入胜,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有效的课堂教学要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为中心,“三圈环流”这一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于理解。
如何让学生获取、掌握这一部分知识?运用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定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马纬度”的故事:在18世纪产业革命前,人类还没有发明蒸汽机,航海家们只能靠风力乘帆船在海洋上航行。
航海家们经过多次航行,发现30°纬度附近总是无风,帆船一旦进入该海区将无法航行,只能停泊下来,等候着风的降临,一等可能是几天甚至几十天。
那时帆船除装载一般货物外,还装运许多马匹到美洲大陆。
对于一般货物没什么,可怜的马匹由于草料和淡水不足,相继死掉,马肉又吃不完,不得不把马肉投进大海喂鱼。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无风的30°纬度叫做“马纬度”。
既然有无风带,自然就会有有风带。
古代的航海家和商人还发现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有一种风的方向少变,一直很守“信用”,常年吹着一个方向,称之为“信风”。
他们在信风的帮助下,往来于大西洋和太平洋,在各大洲进行贸易往来,因此,这种信风又有“贸易风”之称。
当时,人们还不明白,为什么在“马纬度”海区总是无风,而在“贸易风”的海区风又总是那么守“信用”。
这一节课我们就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来解决“马纬度”和“贸易风”的形成。
学生被我的故事吸引住了,很快就投入到了问题的研究和学习中。
通过学习后,我又进一步引伸提出问题:哪些纬度还可以被称为“马纬度”或“贸易风”?为什么在海岛上的树会形成旗形树冠?问题使学生的兴趣更浓,积极性更高,将知识难点变成了有趣的故事,活跃了课堂气氛,形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又一个高潮。
二.重视学法指导是突破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活动重视的是教师如何教,而对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等研究少。
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生如何去学地理比给学生灌输地理知识更为重要。
教学的意义首先是教学习,即教学习方法,让学生知道该怎么样学习,学会学习,进而善于学习。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创造学习,不但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更能获得好的效果,从中得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习习惯,使学生从有指导的学习转向独立学习,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从而最终提高自学能力。
为此,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特别重视思考如何做学习方法的指导。
另一方面,教师要特别重视引领学生开展研究性和探究式学习。
引导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联系身边的生产和生活实际,将地理课学习由课堂延伸至课外。
从课本中,我们只能获取一少部分的知识,更多的知识应从课外汲取。
培养学生发现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指导学生绘制简图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学习“人口的数量变化”之“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时,在学生阅读“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和“芬兰人口自然增长的转变”表格的基础上,让学生先明确这类地理图表的结构、绘图的步骤、绘图的关键所在和应该注意的常见错误。
再利用相关数据资料,指导学生绘制一幅“芬兰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曲线图)”,并利用该幅图简明扼要地分析、评价该国人口变化的特点。
在地理教学中,广泛、恰当、适时、高效地运用地图,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充分利用地图隐含信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选择有效且高效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
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我们不可能把全部的内容教给学生,必须选择有效并且高效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得出规律,掌握方法。
教学内容组织得精确得当与否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决定了教学是否有效。
新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和系统性。
要紧密围绕新课程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把知识结构变成教学结构,从而保证课堂教学有序、有效。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标多本”的情况。
在统一的课程标准下,各地分别使用人教版、湘教版等四个版本的教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增加、删减和替换,来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湘教版必修三第二章“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时我们的目标是要让学生掌握流域开发的总体分析思路。
在时间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可能让学生把每一条河流都详细进行学习和探讨。
因此,我们要选择一个有效且高效的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
由于学生的世界区域地理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对美国的田纳西河较为陌生,我在实际教学中就曾用长江这一学生较为熟悉的案例替换田纳西河的案例。
学生通过分析长江各河段的地理特征,得出河流各河段开发利用的一般规律,如长江上游多峡谷急流、水能丰富,适合梯级开发;再让学生对照田纳西河梯级开发的情况,学生的印象十分深刻。
至于塔里木河、伏尔加河、尼罗河等,以练习巩固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
总之,高中地理新课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每个地理教师都应在教学与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炼出更多更有效的策略和举措,为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