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讲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这次说课内容为人教版高级中学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下面我分四个部分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
(一)、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和清朝的覆亡》与第四章《北洋军阀的统治》共同组成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三单元。
本单元内容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失败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历时约18年,这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兴起、高涨和失败的阶段,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的阶段。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生活各领域,特别是政治领域的变动极大。
两大主要社会矛盾趋于汇流,集中体现为广大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统治的矛盾。
这一阶段,最重要的变化是中国幼弱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往农民分散自发的斗争,开始让位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领导的革命。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使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达到高潮。
学习本节知识,对于掌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由酝酿、爆发、高潮、失败的整体结构,对于分析辛亥革命革命的失败原因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立宪派,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1).通过对“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对“预备立宪”与洋务运动、新政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比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和武昌起义的不同结果,培养学生根据史实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的能力。
(3).指导学生联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特点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理解武昌起义后立宪派与旧官僚投机革命并控制大部分地方政权的原因,培养学生学会用阶级分析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了解到学习历史是一个主动参与,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
通过对清朝“新政”、“预备立宪”的正确认识和对武昌起义的正确评价,使学生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1).学习辛亥革命烈士舍身为国,勇于牺牲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武昌地区有进行革命的群众基础、经济基础、阶级基础以及充分的宣传准备,此外武昌地区还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这些都决定了辛亥革命最先爆发于武昌是历史的必然。
(3).武昌起义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但在革命形势大好的背后却潜伏着革命失败的危机,这预示着辛亥革命的结局。
说明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和中国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决定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分析:武昌起义是本节重点。
武昌起义的爆发基于前面两节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相继建立以及革命党人领导起义的不断爆发等革命形势的发展)和本节所学内容(清朝统治危机加深),而没有武昌起义的爆发,便不会有各省的纷纷响应和相继独立,也不会有第四节将学习的内容——中华民国的建立。
因此,学好本目内容,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认识辛亥革命的全过程,也会对学生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结局有重要的帮助。
2.难点分析: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实质是难点。
受理解能力的制约,学生难地认识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实质。
教师应从“预备立宪”出笼的背景、目的和《钦定宪法大纲》
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认清“预备立宪”是一个欺骗国人的大骗局。
二.学情分析
中国近代史是在高一学生已经在初中学过有关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知识的前提下讲授的,因此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方法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史实的分析来让学生理解历史的复杂性是有一定的可行性的。
同时,在学习《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这一课之前,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和几次改革的内容,在老师的指导下看了阅读了一些史料,对中国近代化的挫折、坎坷和曲折有了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在前面的课程中已经对《戊戌维新》的内容作了比较详尽的解读,因此,我们认为通过对史实分析和比较,让学生理解看似矛盾却符合历史规律的事件是完全可行的。
课堂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以一个小故事导入:附:教学材料
“连日奔走,又不得饮食,既冷且饿。
途中口渴,命太监取水,有井矣而无汲器,或井内浮有人头,不得已,采秫枇秆与皇帝共嚼,略得浆汁,既以解渴。
昨夜我与皇帝仅得一板凳,相与贴背共坐,仰望达旦。
”引自《庚子西狩丛谈》
八国联军侵华,慈禧仓皇西狩(所谓西狩,古代皇帝出去打猎,成为狩,如清代有区木兰围场狩猎的习俗。
这次西狩,主要是逃跑,为了冠冕堂皇,故美其名曰“西狩”。
),途中吃了很多苦,如到处找不到水喝,没有饮水的工具,或者井里有人头。
两天没吃啥东西,有县官送上小米粥,没有筷子,用小刀、牙筷“呈进”。
到了山西,慈禧和光绪住在一间泥屋中,泥屋中除了一条板凳还有棺材几具……。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一路西狩,在途中吃了很多苦,这些切身的痛苦对慈禧是一个很大的触动,使得她在回到北京,也进行了一定的反思,最终在内外压力下决定实施清末新政。
(慈禧回到北京以后,痛定思痛,以光绪帝的名义下诏变法: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器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原……中国舍弃本原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能富强?总之法令不更,痼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
从诏书中可以看到,慈禧决意新政是比较迫切的。
)
清末新政——清王朝的最后一次自我拯救
一、“预备立宪”和立宪派
1.“预备立宪”的背景
师:所谓“预备立宪”,其意是说,清政府要准备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君主立宪”本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发明、采用的一种统治形式。
在这种统治形式下,君主的权力受到了议会和宪法的制约。
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曾大力宣传这种主张,后来还兴起了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
然而,这个运动却遭到清政府的无情镇压。
时间仅仅过了几年,清政府为什么要主动地准备实行这种“限制”自身****权力的统治形式呢?(引导学生回忆前面两节的内容,阅读课文,认识“预备立宪”出笼的背景)
生:(回忆、阅读)
师:(在师生共同回忆、阅读的基础上,简要说明)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是在帝国主义加紧入侵,国内人民群众反抗斗争风起云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爱国运动蓬勃高涨,特别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同盟会成立后发动多次反清起义,清王朝的统治处于风雨飘摇的形势下出笼的。
2.“预备立宪”的实质
师: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目的是什么?实质又是什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慈禧太后接见大臣时讲话、载泽考察归国后的奏折以及《钦定宪法大纲》等内容,进行思考)生:(阅读、思考)
师:曾去日本、欧美考察宪法政的载泽等人,归国后多次密奏清政府,建议“仿行宪法
政”。
声称:实行君主立宪有三大好处:其一可保“皇位永固”;其二能使“外患渐轻”其三做到“内乱可弥”。
载泽的建议深受慈禧太后的赏识。
请同学们想一想:“预备立宪”虽然可使“皇位永固”,也可暂时迷惑人心,但真的能使“外患渐轻”吗?
生:(思考、回答问题)
师: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实质上是借“立宪”之名,继续加强封建集权的国家机器,使满族贵族继续专权,遏制并消灭蓬勃发展的革命运动。
这一点从慈禧太后接见大臣的讲知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课文:慈禧太后的话)
生:(朗读)
师:清政府“预备立宪”的谕旨抛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什么反应?(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立宪派”及其思想主张,并记忆主要代表人物)
生:(阅读、记忆)
师: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立宪”,1908年又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康有为、张謇等人对此表示热烈。
这些既反对革命,又不满意清王朝统治现状,要求改革的人,史称“立宪派”。
1911年,在他们的一再要求下,清政府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
同学们想一想:既然责任内阁已经设立,我们为什么还要说“预备立宪”是一个大骗局呢?(引导学生从“预备”二字的含义、目的和《钦定宪法大纲》的内容及内阁的人员组成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生:(思考)
师:(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强调)首先,清政府宣布立宪,并非立即实行。
它是以“预备”为名,拖延时间直至不实行立宪。
其次,实行“立宪”的目的在于使“皇位永固”、“内乱可弥”。
再次,从《钦定宪法大纲》的内容来看,皇帝仍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人民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权利。
最后,从内阁成员的组成来看,在十三名内阁成员中,满族即占九人,其中皇族有七人,全部军政大权均集中于皇室。
由此可见,所谓“预备立宪”,不过是清政府加强封建集权、强化满族贵族专权,消灭革命的一个阴谋而已。
然而,随着“预备立宪”骗局的日益暴露,立宪派内部开始分化,汉族官僚也日益也出现离心倾向,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师:(强调)四川的保路运动,特别是四川人民反清起义,震动了全国,鼓舞了革命党人的斗争勇气。
清政府为镇压四川的保路运动,将湖北新军西调,造成了武汉地区清朝兵力的空虚,从而给武昌起义的爆发和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1.武昌起义
师: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开端,其爆发和成功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让学生阅读课文,归纳并掌握武昌起义的原因)
生:(阅读、归纳)
师: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其一,武汉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的地区,这使得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他们成为革命党的骨干。
其二,武汉是帝国主义入侵较早的地区,当地人民不断掀起的反帝斗争为武昌起义奠定了基础群众基础。
其三,文学社、共进会的成员深入到湖北新军中做了大量的宣传、组织工作。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楷体小字,了解两个革命团体在新军中所做的工作)生:(阅读并思考)
师:由于革命党人的起义准备不慎被清政府发觉,湖广总督瑞澂开始了对革命党人的疯狂镇压。
在许多革命党人惨遭杀害或被迫离汉,革命处于群龙无首的紧急关头,一部分革命党人自行联络,继续准备发动武装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熊炳坤、金兆龙率领士兵鸣枪起义,武昌起义爆发。
(出示自制《武昌起义形势》投影地图或
动画形式的电脑教学软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插《武昌起义军胸章》、《武昌起义士兵占领楚望台军械所》,有条件的可播放武昌起义教学资料片)
生:(阅读课文、插图或观看教学资料片)
师:经过一夜短兵相接的激烈战斗,革命军攻占武昌。
12日,武汉三镇全部光复。
这场革命史称“辛亥革命”。
同学们想一想:起义胜利后,革命党人的首要任务是什么?(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生:(思考、回答问题)
2.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师:武昌起义胜利后,革命党人便着手建立革命政权。
不久,资产阶级新政权湖北军政府宣告成立。
(让学生阅读插《湖北军政府》)
生:(阅读插图)
师:湖北军政府成立后,宣布废除宣统年号,改用黄帝纪元,定国号为“中华民国”,新军军官黎元洪担任都督。
黎元洪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革命派推举他为军政府首脑?(引导学生阅读历史材料、楷体字、插《黎元洪》,了解黎元洪的情况和革命派推举其为都督的原因)
生:(阅读、思考)
师:革命派推举黎元洪为军政府都督,有其客观原因:起义爆发时,孙中山还远在美国,黄兴在香港,而筹划起义的文学社、共进会领导人,有的惨遭杀害,有的受伤或逃离武汉。
也有其主观原因:革命党人错误地认为,军政府的首脑应由社会上有“资望”的人出任,才能号召群众。
于是,他们把革命政权拱手交给了一贯反对革命的黎元洪。
这正说明了武昌起义准备得不够充分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幼稚、软弱,从而使革命从一开始就埋下隐患。
3.武昌起义后的形势
师:武昌起义胜利了,其它各省有什么反应?(出示自制《辛亥革命形势》投影地图或电脑教学软件,利用地图简介武昌起义胜利后全国各省纷纷响应的情况)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
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十几个省区宣布脱离清政府统治而独立,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可谓迅猛!但是,革命也面临着严重危机(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由一名学生朗读楷体小字内容,以加深学生对革命面临失败危机的认识,为下一节辛亥革命失败的教学作铺垫)。
生:(阅读、朗读课文)
10.读图:
回答:
(1)该图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什么?
(2)试分析这种现象能够出现的原因。
分析:该图主要考查把地图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的能力。
从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到,临时政府控制的地区已具有全国规模,这表明革命形势迅速发展,清朝统治已土崩瓦解。
在分析原因时,要注意思考角度,一是从革命党人自身的斗争,一是从立宪派和旧官僚方面,一是从清朝统治的腐朽这三个角度进行思考。
参考答案:(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全国迅速发展,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2)武昌起义促进了革命形势在全国的发展,各省纷纷响应;立宪派、旧官僚纷纷投机革命,也加速了革命在全国的发展;清朝统治反动腐朽,也为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师:武昌起义胜利后,革命面临的严重危机,说明什么问题呢?(启发学生思考)说明了反动封建势力的强大,同时也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和幼稚。
小结
师:(让学生思考,然后由一名学生小结本节的内容)
生:(思考、小结)
师:(视学生的小结情况,简要归纳)20世纪初,为挽救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清政府继推出“新政”之后,又上演一部“预备立宪”的骗人闹剧,更加激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断反抗。
在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的同时,收回利权的斗争也在轰轰烈烈地进行,其中的四川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爆发,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开始,湖北军政府的成立和各省的纷纷响应,一方面导致了清朝统治走向土崩瓦解,另一方面立宪派、旧官僚控制着大部分地方政权,也使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自学导引】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1.历史条件
(1)物质基础: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
(3)组织基础:资产阶级团体的建立和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形成。
(4)群众基础:收回利权运动的不断高涨。
2.革命时机的成熟——清朝统治危机的不断加深
(1)清末“新政”的实施,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更促使人民群众不断起来反抗。
(2)“预备立宪”骗局的暴露,导致立宪派内部开始分化,也造成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使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二、辛亥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
1.经过
(1)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率领士兵起义,占领楚望台军械库,经一夜激战,占领武昌。
(2)1911年10月12日,革命党人占领武汉三镇,起义成功。
2.结果:成立了黎元洪任都督的湖北军政府,废除宣统年号,改为黄帝纪元,定国号为“中华民国”。
3.影响: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但由于立宪派和封建官僚投机革命,使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4.起义成功的原因
(1)武汉地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成为革命党的骨干。
(2)武汉是帝国主义侵入较早的地区,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封建势力的压榨使人民群众的反抗思潮高涨,成为武昌起义的群众基础。
(3)革命党人在武汉地区进行了比较长期的起义准备,文学社、共进会在新军中做了大量工作。
(4)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
【重点阐释】
1.如何认识立宪派、维新派和保皇派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从实质上看,立宪派与维新派、保皇派是一脉相承的资产阶级改良势力,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依次形成三个不同的分称:戊戌变法时期称维新派,戊戌变法后称保皇派,1905年后为立宪派。
这些称谓的变换反映了各自的主旨,但改良派一直是他们的总称。
总称表示了他们的改良路线的一贯性,分称表示了他们各自的时代特征及对革命派关系的变化。
维新运动时的维新派在于除旧布新,挽救危亡;保皇派以保护光绪帝、对抗革命为宗旨;立宪运
动中的立宪派则呼吁开国会,立宪法,以挽救清朝的灭亡,与革命派尖锐对立,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暴露后,立宪派内部分化,部分倾向革命,20世纪初他们掀起的收回利权运动打击了清政府,客观上配合了革命派的活动,武昌起义后部分立宪派投机了革命,控制了大部分地方政权,使辛亥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2.如何认识湖北军政府
武昌起义成功后,革命党人面临的首要任务一是建立革命政权,二是扩大革命的影响,把斗争引向全国,推翻清朝专制统治。
湖北军政府的建立为各省独立树立了旗帜,推动了各省反对清朝专制统治的斗争,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湖北军政府本是辛亥革命的产物,但从一开始就成了革命党人联合包括封建军阀、官僚和立宪派所组成的政权机构,它是由革命派、旧官僚和立宪派联合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