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杜甫的入仕情怀
结合杜甫的作品谈谈对杜甫的理解
结合杜甫的作品谈谈对杜甫的理解
杜甫是我国古代文学家,他的作品沉淀了他的思想和人生经历,充满了深厚的文学情调。
他的作品体现了他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真挚的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杜甫的诗歌描绘了社会现实,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真挚的思想,他的诗歌中充满了激情、悲伤、愤怒和苦恼,抒发了他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挑战。
杜甫的诗歌深刻反映了他的思想和他的政治理念。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社会不公正的反对,对社会改革的呼唤,他的诗歌激发了人们的理想和激情,激励人们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杜甫的诗歌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种思想表达,他的诗歌深刻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真挚思想,他的诗歌也激发了人们对社会改革的热情,激发了人们对理想的追求。
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家中的佼佼者,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他的思想和他的政治理念,他的诗歌也激发了人们对社会改革的热情,激发了人们对理想的追求,为中国文学史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杜甫的认识与评价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他是现实主义诗人.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后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孟子的“仁爱”思想对杜甫的影响很深,使他具有一颗悲天悯民的爱民之心。
在经历了各种生存体验之后,杜甫的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
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
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陷入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的诗歌无论是叙事抒怀,还是写景咏物,都是结合现实,其中充满着浓厚的忧患意识。
这种意识贯穿他的一生,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到晚年越是强烈、真挚。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春望》脍炙人口。
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
“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王朝陷入了战争的深渊,使人民坠人了沉重的苦海。
浅谈杜甫及其作品
浅谈杜甫及其作品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生于公元712年,卒于770年,是中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以其深刻的社会关怀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赢得了后世的高度评价,被誉为“诗圣”。
杜甫的诗作广泛涵盖了社会风貌、个人情感、自然景色以及历史事件,呈现出多层次、多维度的艺术风貌。
他的诗歌不仅在内容上体现了深厚的历史感和社会责任感,而且在形式上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
一、杜甫的生平与时代背景杜甫出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京城长安,家庭背景较为优越,曾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其父杜审言是当时著名的诗人,杜甫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
年轻时,杜甫曾游历四方,期望在科举考试中获得仕途的成功。
然而,由于当时的政治风云变幻和自身运气不佳,他始终未能如愿。
杜甫的创作生涯正值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
他在安史之乱(755-763年)中经历了极大的社会动荡,这场战争使得整个唐朝陷入了严重的混乱与苦难。
这段历史经历对杜甫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从个人的经历、社会的疾苦,到国家的命运,都体现了对现实的深刻关注与反映。
二、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与艺术成就杜甫的诗歌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他的诗歌风格多样,但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1.现实主义精神杜甫的诗歌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具现实主义精神的代表之一。
他的作品多关注社会的动荡与民众的疾苦,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
杜甫以其真切的笔触,描绘了百姓的苦难,表现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
这种现实主义精神使得他的诗歌具有了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2.多样化的题材杜甫的诗歌题材非常广泛,包括历史、政治、社会、自然等。
他不仅写下了反映安史之乱带来的战乱景象的诗篇,也创作了描绘自然风光和个人情感的作品。
这样的题材多样性使他的诗歌不仅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性,也充满了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
3.艺术风格的独特性杜甫的诗歌在艺术风格上具有很高的独特性。
杜甫为官时期的诗歌创作
杜甫为官时期的诗歌创作
杜甫的官时期诗歌创作,是他在唐代官职服务期间的文学成就。
杜甫自己也曾说过:“官舍沉沉,铁马冰河入梦来”,意思是官职使得他的人生走上了一条沉重、累赘的道路。
官时期的诗歌,主要表达了杜甫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批判,以及对自身苦难和前途失望的悲凉情绪。
他的官时期诗歌大多以历史、社会政治为题材,并以哀叹、忧郁、抒情为主要特征,如《江南逢李龟年》、《春望》、《洛阳城外行乐》、《登高》等。
此外,杜甫官时期的诗歌也体现出他渴望自由追求理想的思想,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表达了他深切的渴望自由的情感。
同时,杜甫也通过官时期的诗歌,表达了他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但见新人白首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反映了他认为应当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以保持精神上的青春。
对诗圣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的原因探析
对诗圣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的原因探析1. 引言1.1 杜甫作为唐代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圣,其作品充满了浓厚的家国情怀。
那么,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的原因何在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探析。
"杜甫作为唐代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圣,其作品充满了浓厚的家国情怀。
那么,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的原因何在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探析。
杜甫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更是一位热爱家国的爱国者。
他的诗歌中透露着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对人民疾苦的关怀,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他所展现的家国情怀源于他的历史背景、人生经历、伦理观念、社会责任感和审美追求等多方面因素。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杜甫的作品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以及他所表达的对家国的真挚情感和对时代的深刻反思。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一一探讨这些因素,以揭示杜甫浓厚家国情怀的深刻内涵和多维意义。
"2. 正文2.1 家国情怀的历史背景杜甫生活的时代是唐代晚期,当时正值唐朝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时期。
这种历史背景下,国家的衰落和人民的苦难无疑对杜甫产生了深远影响,激发了他浓厚的家国情怀。
在社会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民不聊生、四方叛乱的情景让杜甫深感国家命运与人民疾苦紧密相连,激发了他对国家兴衰的关注和忧虑。
唐代文人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深远。
儒家强调忠孝、仁爱、礼义等传统道德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在杜甫身上得到了体现,促使他关注国家民生、忧国忧民。
历史背景下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以及儒家传统思想对杜甫家国情怀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些因素共同促使他在作品中表达了浓厚的家国情怀,对人民疾苦、国家兴衰产生深刻的关注和忧虑。
2.2 家国情怀的人生经历杜甫的家国情怀源自于其丰富的人生经历。
杜甫生于公元712年,少年时期便经历了安史之乱,家族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自幼失去了父亲和哥哥,母亲在战乱中不幸去世,这些经历让他深刻感受到家国的艰难和苦难。
他也曾历经贫困,多次辗转流亡,面对困苦和不幸,他始终怀着对家国的忠诚和深情。
浅析杜甫的入仕情怀
编号2015010329 研究类型理论研究分类号 I206.2师学院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浅析杜甫的入仕情怀作者指导老师XXX 教授所在院系中文系专业名称完成时间2015年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诚信承诺书浅析杜甫的入仕情怀(指导教师,XXX 教授)(师学院文理学院中国 435002)摘要: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有的人、有的事如昙花一现,很快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的人、有的事却不可磨灭,经得起历史的洗礼。
杜甫就是后面的一类人,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留下的作品被称为“诗史”,对他和他的作品进行的研究一直未曾停止。
本文主要是从杜甫的人生轨迹和他的作品反映出的容出发,研究杜甫的入仕情怀。
关键词:杜甫;奉儒守官;儒家思想;入仕途径;济世救民中图分类号:I206.2The Reasons Why Du Fu Officer(Tutor:XXX)(CollegeofArts& Science of Hubei NormalUniversity,Huangshi ,Hubei, 435002)Abstract:The wheel of history rolls on, some people, some things, such as a flash inthe pan, and soon disappeared in the longriver of history; Some people, some things, but indelible,can withstand the baptism of history. Du fu is behind thekind of person, he is a great poet, he left work called"poetic history", the study of him and his works have beennever to stop.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du fu's lifetrajectory and his works reflects the content of researchon du fu earners.Keywords:Du Fu;Shou Feng Ru Officer;The Confucian thought;In his way;Salvation目录前言 (1)一、家庭传统——“奉儒守官”1二、儒家思想——“学而优则仕”、“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3(一)、“学而优则仕”4(二)、“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 (3)三、入仕途径——科举、举荐、征辟、入幕 (5)(一)、科举制度——最便捷的途径 (5)(二)、干谒以求得到举荐和征辟 (6)(三)、入幕 (7)四、济世救民的情怀 (8)五、结束语 (10)参考文献: (11)文献综述:研究杜甫的论著数不胜数,特别是学术论文方面的研究更是不计其数。
乱世·温情——陷贼及为官时期的杜诗浅析
乱世·温情——陷贼及为官时期的杜诗浅析中国古代文学历史上有很多杰出的诗人,其中杜甫是最有名的,他的优秀诗歌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化。
杜甫在乱世当中处处纠缠,饱受折磨,他的生活和思想都体现了乱世当中的温情。
杜甫也曾陷贼及为官,下文将对杜甫在陷贼及为官时期的诗歌作出浅析。
杜甫在陷贼及为官时期,他的生活非常艰辛,他的诗歌表达了他的内心深处的忧愁和痛苦。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歌描述了蜀道之路上的困难,这歌表达出杜甫朴素的诗句,把他陷入蜀道的艰辛苦苦感受表达的淋漓尽致,揭示了蜀道之路的艰辛。
“塞北废李勋,叹江湖无路”,是杜甫在官职时期写的另一首诗,表达了他受到不公正待遇时的心情。
杜甫被官方塞北,被迫离开家乡,他的心情深受打击,他用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怨气和痛苦,表达了他的无奈和愤怒。
“回乡偶书怀旧”是杜甫在官职期间写的一首诗,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回乡时的情感。
杜甫当官期间,经历了许多苦难,历经沧桑,他回到家乡时,思乡情切,怀旧之情充满心头,这首诗歌表达了杜甫对家乡的思念,也表达了他对离乡苦苦相思的激动情绪。
“春日游张园”是杜甫在官职期间写的一首诗,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回到家乡时的心情。
杜甫在家乡张园学习,在春日游玩时,他的心情愉悦而充满喜悦,他的心情抒写的甜美柔情,宁静而和谐。
他在这里游玩,表达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也表达了杜甫自身淡然的人生态度。
杜甫在陷贼及为官时期,他的诗歌对当时的乱世状况有着深刻的
表现,他的诗歌也体现了他深厚温情的情怀。
杜甫虽然生活在艰苦的乱世,却以淡然的态度走完了一生,他的诗歌也流传至今,让人们看到乱世当中的温情。
杜甫诗歌的悲剧精神
杜甫诗歌的悲剧精神杜甫诗歌以忧国、忧民、忧己的现实主义诗篇居多,他的诗歌真实的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和国家的不幸,抒写了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体现出浓厚的悲剧意蕴。
这种悲剧精神成就了诗人浓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使其成为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
本文从杜甫的悲剧性人生入手,探讨杜诗中浓郁的悲剧精神。
一、杜甫的悲剧性人生人生的悲剧总是与特定的时代、抒情主体的经历纠结在一起。
杜甫是一个悲剧人物,他青年时有着积极地入世愿望,致力于追求功名,安史之乱后客居秦州、同谷,辗转飘零的经历、坎坷的命运、政治的失意使他承受太多的痛苦,形成了他的悲剧性人生。
但造成诗人人生悲剧的主要原因在于政治理想与命运的冲突。
一直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人生信条,他们常面临入世、出世的选择,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他们经历出世、入世,或者反复的入世、归隐等,他们在理想得不到实现的情况下用出世的方式寻求心灵的慰藉。
但杜甫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生都没有在出世、入世之间寻得平衡,并贫困交加一生,所以他的人生充满了悲剧性色彩。
1.政治理想的渐次幻灭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的家庭,儒家思想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使他从小就立下了远大理想。
成年后他把修身、齐家、治国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原则,形成“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
但事情的发展远非杜甫所料,他两次参加科举都没有考中,此后一直寻找入仕的机会,到处求人援引,但都没有结果,直到天宝十四载,才获得一个小官,可是上任没多久,就爆发了安史之乱。
此后他的人生命运悲凉、仕途坎坷。
儒家倡导的是积极入世,追求理想的人生和完善的人格,但现实社会的残酷造成大量有志之士的仕途坎坷,理想与现实形成强烈的冲突。
面对不公的命运、悲惨的人生,如果以耿直的人格面对现实,必会与现实政治相悖,这就使得一些正直之士的仕途不可避免的带有悲剧色彩,建功立业的理想大都会成为泡影,最后在诗文中抒发感慨来自我安慰。
2.遇合无期的悲惨命运杜甫也曾向皇帝表明自己的才能、胆识,指出当时大臣的尸位素餐,希望得到明君的任用。
对诗圣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的原因探析
对诗圣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的原因探析杜甫,唐代文学家,被誉为中国诗歌的“诗圣”。
他的诗作充满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对时代和社会的关切和热爱贯穿其诗歌之中。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呢?这里将从他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时代背景等方面进行探析。
杜甫的家庭背景对他的家国情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杜甫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经有过仕宦的经历,对国家政治有着深刻的感悟。
从小,杜甫就接受了严格的家教,父亲对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在家庭的熏陶下,杜甫对国家的兴衰变化有着敏锐的感受,培养了他浓烈的家国情怀。
杜甫丰富而复杂的人生经历也为他的家国情怀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杜甫曾经历过家族的衰败和贫困,这让他深刻地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不公。
他也曾历经战乱、流亡、风雨飘摇的艰辛生活,这让他对人民的疾苦和国家的困境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和体验。
这些经历使杜甫的诗歌充满了激情和力量,他的家国情怀也因此更加浓烈和真挚。
唐代的特殊时代背景也对杜甫的家国情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但同时也是一个兵荒马乱、社会动荡的时代。
杜甫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经历了玄武门之变、安史之乱等一系列动荡的政治事件,社会秩序的混乱和百姓的疾苦让杜甫对国家的兴衰更加关切和深刻。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杜甫的诗歌浸透着对社会的热爱和对国家的责任感,这也是他家国情怀的重要来源之一。
杜甫的浓烈的家国情怀来源于他的家庭背景、丰富的人生经历以及特殊的时代背景。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最终造就了杜甫的独特的诗歌风格和主题特色。
他的诗歌中对国家政治、民生疾苦、社会变迁等方面充满了关怀和热爱,这也是他被后人誉为“诗圣”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诗歌中,杜甫表达了对国家的深刻思考和热爱,他的家国情怀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和人们的心灵。
杜甫的诗歌以其广阔的胸怀和深邃的情感感染了后人,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他的家国情怀贯穿于其诗歌创作的方方面面,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了他对祖国的深沉思考和无尽热爱。
对诗圣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的原因探析
对诗圣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的原因探析
杜甫的个人经历是他家国情怀的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身世并不富裕,经历了战乱、贫困、丧子等多种不幸。
他在长期流浪中亲眼目睹了国家动荡和社会苦难,对此感同身受。
他曾在长安城中目睹安禄山叛乱后留下的废墟,被无数流离失所的百姓所触动,写下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名句。
他的个人经历使得他对于家国有着更为深切的感受和关注,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苍生疾苦的描写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时代背景也是杜甫家国情怀的重要因素之一。
杜甫生活在辽唐战争、安史之乱等乱世之中,这些战乱给他的人生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他亲身经历了战乱的苦难,见证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痛苦和摧毁,他深感国家的疾苦,对国家的命运充满忧虑。
他在诗中反复表达了对乱世苦难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稳定的向往。
他的诗中经常出现关于国家安定、民众安居乐业的景象,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和希望。
对诗圣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的原因探析
对诗圣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的原因探析【摘要】杜甫作为诗圣,其浓厚的家国情怀源自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历史感悟。
他以诗为媒介,表达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与关怀。
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反思,也包含对人文主义的温暖与关怀。
杜甫的抒发情怀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抱负与理想,更是对时代变迁的见证与记录。
通过对杜甫的家国情怀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诗歌创作与人格魅力。
杜甫所描绘的家国情怀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感悟,更包含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展望未来,我们可以从杜甫的诗歌中获得启示,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与文化。
【关键词】杜甫,家国情怀,社会观察,历史感悟,人文关怀,抱负,理想,概述,意义,总结,展望。
1. 引言1.1 概述杜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充满了对家国的深情怀和思考,表现了他对社会、历史和人文的关注和反思。
杜甫的家国情怀源于他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疾苦的感同身受,以及对时代变迁的观察和思考。
他所表现出来的家国情怀不仅仅是简单的爱国主义,更深层次地体现了他对人类命运、社会正义和人文精神的关怀和追求。
通过挖掘杜甫诗作中浓烈的家国情怀,可以深入了解他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也可以感受到他那种无私奉献和对理想信念的坚守。
杜甫的家国情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后世文人的影响深远,成为研究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重要文化遗产。
在当今社会,通过重新审视杜甫的家国情怀,可以激励人们对家国情感的珍视和执着,也可以启迪人们对社会、历史和人文的思考和担当。
1.2 意义杜甫作为诗圣,其浓郁的家国情怀具有重要的意义。
杜甫家国情怀的意义在于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
他笔下的家国情怀融入了中国传统的仁义道德和儒家思想,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杜甫的家国情怀有助于激发人们的爱国之情,激励人们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通过他的诗作,人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对家园的热爱和珍惜。
杜甫的家国情怀也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启示,使人们反思当下社会、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对诗圣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的原因探析
对诗圣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的原因探析杜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作一直以来都被称颂为凝聚着深刻家国情怀的经典之作。
杜甫的诗作之所以充满浓郁的家国情怀,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二是他个人的遭遇和体验;三是他对社会和国家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下面我们将从这些方面来探析杜甫浓厚家国情怀的原因。
要谈及杜甫的家国情怀,就必须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杜甫生活的时代是唐代中期,这是一个国家动荡、社会动荡的时期。
在这个时代,天灾人祸频繁,农民起义不断,战乱不断,社会矛盾尖锐。
杜甫所处的社会环境是混乱动荡的,战争、饥荒、疾病肆虐,百姓生活艰难。
这一切都深深地影响着杜甫的思想和情感,激发了他对国家和百姓的深沉关怀,使他产生了浓厚的家国情怀。
杜甫个人的遭遇和体验也是他诗作浓郁家国情怀的重要原因。
杜甫一生经历了很多的艰难险阻,他曾多次遭逢命运的坎坷,深受贫困和疾病的折磨。
他历经家破人亡,饱受流离失所之苦。
这些个人遭遇使他对人生和社会、国家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并从中感悟到了生活的无常和社会的苦难,也因此使他对国家和民生产生了更为深刻的怀念和关爱,这些都在他的诗作中得到了体现。
杜甫的浓厚家国情怀还源自他对社会和国家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杜甫是一个爱国者,他对国家的兴衰,对社会的变迁都有着敏锐的观察力,也有着独特的洞察力。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能看到对国家时局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揭示。
他曾深切关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民生问题,他对国家的兴亡、对百姓的疾苦都充满了同情和关切。
这种对国家和百姓的深刻观察和思考,使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家国情怀。
杜甫浓郁的家国情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于时代背景、个人遭遇和体验的影响,也有来自于他对社会和国家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他深爱国家,热爱人民,对国家兴衰、对百姓疾苦都充满了感伤和关切,他的诗作正是他对国家和人民深沉情感的真实写照。
杜甫的诗作不仅传达了他个人的情感,同时也凝聚了他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怀和思考,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诗圣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的原因探析
对诗圣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的原因探析【摘要】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中透露出浓厚的家国情怀。
这种情感来源于他个人的遭遇和经历,反映在他对时局的关注和国家命运的忧虑中。
尽管在逆境中,杜甫始终坚守信念,展现出对家国的忠诚。
身边人的影响和社会政治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他的家国情怀。
杜甫的家国情怀源于他的人生经历和社会背景,体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这种情感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中,流露出对家国的热爱和呼吁,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杜甫、家国情怀、诗圣、浓郁、人生经历、时局、忧虑、逆境、信念、忠诚、影响、启发、社会政治环境、源于、感情深厚。
1. 引言1.1 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之一杜甫,中国唐代著名诗人之一,以其豪放的诗风和深沉的思想而闻名于世。
他的诗作凝聚着浓厚的人文情怀和家国情怀,深受后人推崇。
杜甫的作品广泛涉及政治、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展现了他对时代的敏锐观察和对国家民族的深切关怀。
通过他的诗篇,读者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痛苦的感同身受。
杜甫的诗歌充满了对人世沧桑的感慨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他以自己的身世经历和社会阅历作为灵感源泉,描绘出一个真实而严峻的社会图景。
他的诗作不仅展现了他对家国的深情厚意,更体现了他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与思考。
杜甫以其独特而独到的视角,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之一。
1.2 杜甫的诗作中透露出浓厚的家国情怀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中透露出浓厚的家国情怀。
在他的诗篇中,常常流露出对家国的深情厚意。
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祖国的忧患与挂念,对时局的牵挂与担忧,以及对人民苍生的关怀与悲悯。
杜甫的诗作中,常常描绘出社会百姓的疾苦和遭遇,表达出对国家兴亡命运的关心和忧虑,凝聚着对家国的深沉感情。
他将自己的情感与国家家国紧密相连,以诗歌的形式抒发出对祖国的忠诚和爱国之情。
杜甫的诗作流露出的浓厚家国情怀,是他内心深处对国家民族、人民安危的牵挂与挂念,在时代的巨变中,他始终保持着对家国的忠诚与关注,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学遗产。
对诗圣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的原因探析
对诗圣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的原因探析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以描写社会现实和表达浓厚的家国情怀而闻名于世。
杜甫的家国情怀浓厚主要有以下原因:杜甫生活在唐朝的动荡时期,社会问题频繁出现,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局面。
他亲眼目睹了战乱、灾荒、贫困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严重影响,这些问题触动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在他的诗作中,经常展现出对国家遭受战乱的悲伤和痛苦,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穷苦百姓的同情和怜悯之情。
杜甫重视国家的安定和人民的福祉。
他希望国家能够实现安定团结,人民能够生活安稳、幸福美满。
他在诗中多次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和政治的关切,探讨了政治问题,批评了朝廷腐败和昏庸无能的现象。
杜甫渴望国家领导者能正视问题、采取正确的政策,使国家得以稳定发展和繁荣。
杜甫对家庭和亲人的情感深厚。
他是一个家庭意识特别强烈的诗人,他对家庭的思念和亲人的关怀常常渗透在他的诗作之中。
他多次写到离别的痛苦、家庭的团聚、亲人的离世等情感,透露出浓厚的家国情怀。
他对家庭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眷恋,也进一步强化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意。
杜甫自幼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他对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忠诚和人伦关系非常重视。
这些思想影响了他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使他更加关注民生,思考国家和人民的幸福与安宁。
这也是他在诗作中经常谈及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原因之一。
杜甫之所以具有浓郁的家国情怀,主要是因为他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时代,目睹了战乱和灾难的严重影响;他对国家的安定和人民的福祉非常关注;而且,他对家庭和亲人有着深厚的情感;他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注重仁爱与忠诚等价值观念。
这些因素使杜甫的诗作充满了浓郁的家国情怀,并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的情怀
杜甫的情怀学习古诗,不可以不学唐诗;学习唐诗,不可以不学诗圣杜甫的诗;学习杜甫的诗不可以不体察杜甫的情怀。
杜甫字子美,他是杜审言之孙,可谓书香门第,然而开元举进士不第,于是漫游各地。
后来寓居长安,及安禄山陷长安,他逃至凤翔,谒见肃宗,意欲为国效力。
虽曾做过一些小官,一生忧国忧民,却无从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飘泊潦倒而卒。
杜甫的诗显示了盛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读他的诗总有一种郁闷沉重之感。
在安史之乱时,他亲眼目睹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害:人民流离失所,骨肉分散,朋友分离。
统治者的残暴,叛军的穷凶极恶,这一切都拷问着诗人的灵魂,这一切的拷问便郁结成一股“沉郁顿挫”之气沉淀于诗句之间。
读杜甫的诗,大致可体察出三种情怀:爱国报国情怀、忧民悲民情怀、怀人眷亲情怀。
一、爱国报国情怀开元二十四年,诗人过着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在这一阶段他写了一组《望岳》。
在他现存的最早的一首《望岳》诗中,从不同角度概括了泰山的雄伟峭拔之势,包含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深厚感情。
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以看出诗人不怕艰难险阻,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正和他政治上“自比稷与契”是一致的。
又如《房兵曹胡马》中“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他既是写骏马驰骋万里,也是希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爱国报国志向的写照。
盛唐国力强盛,疆土的开拓,激发了民众的豪情,书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业,封万里侯,这种蓬勃向上的精神和远大的志向用骏马来表现是在恰当不过了。
他虽生逢其时,可惜时运不至,命途多舛,到死也没有为国“横行万里”。
杜甫困守长安长达十年之久,在这一时期他写了不少求人援引的诗篇,热切表达自己许身社稷志在匡国的远大理想如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就直截了当的表明了自己爱国报国情怀,意欲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
但是由于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的当权,他不仅不能实现这一理想,仅能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
一代诗圣杜甫一生都在忧国忧民,为何不选择从政为官?
一代诗圣杜甫一生都在忧国忧民,为何不选择从政为官?在唐朝历史上有两名文化人,两人在唐诗上都有极其高的造化。
他们分别是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今天要给大家将的就是其中的一位,咱们的诗圣杜甫。
为何小编要将讲杜甫呢?我们都知道杜甫的诗词中表现的基本上都是忧国忧民的情怀,对穷苦百姓生活遭遇的怜悯。
那么如此忧国忧民的杜甫,为何不选择从政为官,给广大百姓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生活呢?小编觉得主要有以下四点原因,让咱们忧国忧民的一代诗圣杜甫没有选择从政为官。
小面就跟随小编的脚步,一同去看看究竟是哪四点原因吧?第一点原因,杜甫希望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
从小到大,几乎在语文课本中,我们从杜甫的诗歌中都能体会到他所表达出来的爱国情怀。
因而在杜甫眼里他更希望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爱国情怀第二个原因,杜甫一生都在逃避,不愿面对社会现实。
我们都知道纵使杜甫有着满腔热血去爱国,可是杜甫却不敢去面对。
杜甫时期已经大唐衰落期,并没有李白时期的繁荣昌盛。
因而此时的杜甫也并不像李白那样狂妄不羁,也没有李白那样一心想要当宰相的情怀。
在这衰落的大唐王朝面前,杜甫开始不敢也不愿意与国家想关键起来,更不愿意与国家同进退。
第三个原因,杜甫是一个穷酸人士,根本就没有钱财去进京赶考,更别提从政为官了。
可能在现代人眼里杜甫是一个非常牛逼的人,被尊称为一代诗圣。
可是在唐朝,尤其是大唐中期,此时的大唐已经到了逐渐衰落的地步,杜甫可是其中的一个穷酸之人。
我们都知道杜甫一生都过的非常不幸,是一个典型的清贫之人。
无论是在其早期还是晚期,杜甫都过着飘零的生活。
因而对于杜甫而言,从政为官这是一个不现实的东西。
国家动乱,社会不安,自身清贫,这都让杜甫没有条件,更不像李白一样活在一个太平盛世。
第四个原因,杜甫本身就没有从政为官的想法。
我们都知道从古至今,无论一个人多么有能力多么有想法,但是一件事情他不想去做的话,一切都是空谈。
从杜甫的诸多诗歌中,我们都能体会到杜甫宣泄的都只是自己对于国家遭遇百姓疾苦的同情,可是从来都没有透露出自己想要去改变,自己想要去挺身而出。
对诗圣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的原因探析
对诗圣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的原因探析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歌中浓郁的家国情怀深深地感染着人们,成为了深厚的文化遗产。
其中,其家国情怀之浓郁,既有个人经历的背景,也有时代背景和家国情感的共同作用。
首先,杜甫的家乡背景影响了他的家国情怀。
杜甫祖籍陇西,自幼随父亲迁居长安。
然而,杜甫曾不止一次的去探访故乡。
在他为官前后一系列游历中,也多次去到了故乡。
故乡的美景、人文环境等,深刻地影响了杜甫的将来写作方向。
他在许多作品中,描绘出了自己对家乡的亲切之情,同时也将家乡生活与故土中国之生机活力紧密结合,表现出了他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其次,杜甫与历史背景的结合,也使他的家国情怀得到了深化和丰富。
在唐朝末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发。
杜甫深知国家内外的形势,他对农民、百姓的关注和呼声,与他对国家局势的关注是同等重要的。
他在写作中,紧扣当时时代背景,反映出了大唐盛世的落寞与悲愤、士人服役、国家民生等方面,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关于唐朝末期的综合性思考角度。
他的许多作品洋溢着自己热爱祖国、忧虑国家重大事件的情感,让人们对那个动荡年代的社会风貌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再次,杜甫的人生经历也深深考验了他对家国的感情。
他曾屡次遭遇家庭不幸、病痛折磨和豪族排挤等磨难经历。
他曾依附于朝廷之中,又多次因战乱、流亡而输尽了心力。
杜甫的人生经历影响了他的作品风格和写作情感。
他用自己的磨难恬静地感受着人间百态,并用生命的经历,揭示了个人与家国的纠葛。
总而言之,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既受到家乡背景、历史背景以及个人经历的深刻影响,也是他对国家、时代、民族深入思考的结果。
他秉承了“汉朝以来诸公,虽非进士,皆放言革政之士”的文化传统,为人们提供了对人生、家庭、社会以及国家的多维思考和感悟。
他的成语“填补珠玉之空,任其语言之不及”即使是今天仍然被人们广泛传颂。
因此,我们应该秉承杜甫的家国情怀,并坚信人的作用与价值,让我们的心灵更加深切地感受着祖国的力量和祖国的美丽。
唐代诗人杜甫的艰苦人生与作品审美特点
唐代诗人杜甫的艰苦人生与作品审美特点一、杜甫的艰苦人生1. 家族遭遇政治乱局杜甫出生于一个官宦家族,但在他年轻时,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等政治动荡时期。
这导致了他的亲戚和父亲被贬官、流亡或丧失地位,给了他非常不稳定的家庭背景。
2. 松江养性与隐居思想在人生的低谷期间,杜甫追求精神上的解脱,曾在松江度过一段时间。
这个时期对于他后来创作中温存自然、回归简朴生活的主题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多次贬谪与忧国忧民情怀尽管有短暂的官职,但是杜甫多次贬谪于外地。
这些经历使他深刻感受到社会动荡和百姓疾苦,激发起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并为之付出努力。
4. 终老巴陵晚年时,杜甫被贬到湖南巴陵,生活贫困且孤独。
这使他更加感受到了人生的艰苦与无常,同时也让他作品中流露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命运的思考。
二、杜甫的作品审美特点1. 描述社会景象与写实主义杜甫作为一个以描写社会现象见长的诗人,擅长从直观角度切入,描述社会动乱、战争以及百姓的生活状况等。
他以真实细腻的笔触道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和百姓遭遇的困难。
2. 抒发忧国忧民之情在大部分作品中,杜甫通过表达自己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
他为当时社会动荡和百姓苦难而痛哭流涕,并默默关注着朝政决策和时事动态。
3. 基于个人经历反映社会问题除了关注整体社会问题,杜甫也通过自身多次贬谪与流亡经历,在诗歌中反映了个体在社会动荡下所面临的境遇。
他以自身为例,表达对个人命运和社会制度的思考。
4. 自然与命运的辩证观念杜甫作品中也展现出对人生与宇宙之间关系的探索。
他往往将自己置身于自然中,描写大自然景物,并通过与自然对话或借助戏剧性场景反思命运的无常和不公。
5. 反映哲学深度与批判意识杜甫在作品中融入了许多深邃而具有哲理性的思考。
他以独立而批判的眼光点评时政、国家命运及人类价值观,并提出一些针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和启发。
总而言之,杜甫作为唐代诗坛重要代表之一,其艰苦人生经历使其作品充满忧国忧民之情,同时在审美特点上展现出细腻写实、关注个体、辩证平衡等特征。
从杜甫的诗歌探析其人生态度 修改版
从杜甫的诗歌探析其人生态度杜甫作为一位诗人成就显著,也是一位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
他的影响不但表现在文学成就方面,而且表现在他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以及思想情操、为人处世态度方面。
一个人能否成功,态度起着关键的作用。
思维态度决定人生的高度。
无论在什么恶劣的境况下,在什么特定的环境中,别的不敢说自己可以做主,但要持什么态度,自己是能拿主意的。
杜甫的人生道路是无奈的,曾有满腔豪情,但自到长安之后,厄运连连,当官仕途受阻,为民缺吃少穿。
杜甫也是一个在社会上自然生存的人,有人说,在外力面前,他的人生取向有时呈软弱的表现。
我们认为,这个看法值得探讨,不能因此而否定他。
杜甫的一生,他的所作所为以及他那永远闪耀光芒的诗篇是他的人生价值所在,其人生态度是最引人注目的问题,研究他的人生态度对我们深入理解唐代乃至唐代以后中国文人的特点是有帮助的。
一、主张积极入世,又不失灵活变通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上,知识和认知水平不同的人,态度也有不同,有的积极入世,有的悲观消极。
杜甫他有着杰出的才华和强烈的报国之心且逢盛世,本能大有作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但却未能如愿,仕途极为不顺。
杜甫受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思想影响,仍能积极入世,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
在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士人读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入仕,入仕不仅能够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还可以改变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入仕成为萦绕在士人心头的头等大事。
杜甫在35岁即天宝五年(746年)入长安求官,次年杜甫参加科举考试。
杜甫对那次考试本来满怀希望,没有想到的是,落入由李林甫操纵的一场骗局,金榜题名指望落空,这次考试无一人及第。
元结《喻友》《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纪三一对此均有记载。
李林甫怕事情败露,却上表称“野无遗贤”。
这个事件对杜甫的打击是不小的,这等于断绝了杜甫通过科举而进入仕途的想法,但杜甫是一个不肯服输的人,同时又有着“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的宏伟抱负与“忧国忧民无已时,君圣民安死方休”(张忠纲序语)的拧劲,不得不选择另一条道路即干谒来报效国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位卑未敢忘忧国——从《登岳阳楼》看杜甫的“沉郁”诗风和“诗圣”情怀
位卑未敢忘忧国——从《登岳阳楼》看杜甫的“沉郁”诗风和“诗圣”情怀银川市第二十一小学湖畔分校 750001杜甫的《登岳阳楼》被选入统编版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单元。
本诗虽篇幅短小,但气象宏大,前人有“盛唐五律第一”之誉,清人查慎行评为“阔大雄壮,千古绝唱”也绝非过誉之词。
时年杜甫五十七岁高龄,虽已年迈体衰,但却笔力雄健,情感深沉。
本诗延续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和“忧国忧民”的“诗圣”情怀,当是学生理解杜甫“沉郁”诗风和人生追求的一把钥匙。
一、知人论世,回顾杜甫杜甫是我们极为熟悉的诗人,小学、初中课本中有他的《望岳》《春望》《月夜忆舍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江南逢李龟年》等作品。
从《望岳》中知道,他年青时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由《春望》《月夜忆舍弟》理解他在安史之乱中,为“国破家亡”“兄弟分散”“黎民疾苦”而痛心;客居成都时他也曾在杜甫草堂有过短暂的安宁生活,但这安宁最终也像他的茅屋一般在时代的风雨中摇摇欲坠。
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后,蜀地大乱,往日的宁静化为云烟,杜甫为躲避战乱四处迁徙,东躲西藏。
广德元年(763年),避难梓州的杜甫当听闻官军收复冀北的消息,欣喜若狂的他决定沿长江出蜀,也就是他在《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中规划的返乡路线“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可终究事与愿违,晚年的杜甫为躲避战乱,一直漂泊江南,在《江南逢李龟年》中,我们知道,他在湖南漂泊期间,遇到了曾在长安红极一时的乐师李龟年,经历安史之乱的李龟年同样是晚景凄凉,在江南卖艺为生。
杜甫为避乱不断南迁,甚至到达长沙以南之地。
最后在贫病交加之中,死在湘江的一叶小舟之中,结束了他坎坷艰辛的一生。
最终他也没能回到他的故乡,回到他心中的长安。
这首诗正是杜甫五十七岁(768年)这一年冬末,漂泊至湖南岳阳,登上岳阳楼,观览洞庭湖所作。
岳阳楼坐落于湖南岳阳的洞庭湖畔,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2015010329 研究类型理论研究分类号I206.2湖北师范学院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浅析杜甫的入仕情怀作者姓名指导老师XXX 教授所在院系中文系专业名称完成时间2015年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诚信承诺书浅析杜甫的入仕情怀(指导教师,XXX 教授)(湖北师范学院文理学院中国黄石435002)摘要: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有的人、有的事如昙花一现,很快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的人、有的事却不可磨灭,经得起历史的洗礼。
杜甫就是后面的一类人,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留下的作品被称为“诗史”,对他和他的作品进行的研究一直未曾停止。
本文主要是从杜甫的人生轨迹和他的作品反映出的内容出发,研究杜甫的入仕情怀。
关键词:杜甫;奉儒守官;儒家思想;入仕途径;济世救民中图分类号:I206.2The Reasons Why Du Fu Officer(Tutor:XXX)(CollegeofArts& Science of Hubei Normal University,Huangshi ,Hubei, 435002) Abstract:The wheel of history rolls on, some people, some things, such as a flash inthe pan, and soon disappeared in the long river of history;Some people, some things, but indelible, can withstand the baptismof history. Du fu is behind the kind of person, he is a great poet, heleft work called "poetic history", the study of him and his works havebeen never to stop.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du fu's life trajectoryand his works reflects the content of research on du fu earners. Keywords:Du Fu;Shou Feng Ru Officer;The Confucian thought;In his way;Salvation目录前言 (1)一、家庭传统——“奉儒守官” (1)二、儒家思想——“学而优则仕”、“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 (3)(一)、“学而优则仕” (3)(二)、“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 (3)三、入仕途径——科举、举荐、征辟、入幕 (4)(一)、科举制度——最便捷的途径 (5)(二)、干谒以求得到举荐和征辟 (6)(三)、入幕 (7)四、济世救民的情怀 (8)五、结束语 (10)参考文献: (11)文献综述:研究杜甫的论著数不胜数,特别是学术论文方面的研究更是不计其数。
郭沫若晚年写过一本书——《李白与杜甫·杜甫的功名欲望》,有人说这是郭沫若一生创作中最失败的书,据说此书的创作,他有“巴结”情结。
因为毛泽东说过喜欢李白不喜欢杜甫,于是郭沫若就写了这本书,并在书中表扬了李白而贬斥了杜甫。
在这部作品中,有很多历史资料证明,杜甫有强烈的功名欲望。
因此我产生了想证明杜甫其实是一个动机单纯,不是为追求功名而渴望做官的人。
随后我接触到的一本书是莫砺锋先生写的《杜甫评传》,作者所著的这本书有三个特点:首先,它把杜甫当作伟大的诗人,详细论述其诗歌创作成就及其创作发展过程;其次,它把杜甫当作伟大的思想家,对其人生哲学、政治思想和文学思想进行了探讨;再次,作为评传,它试图把杜甫置身于时代和社会的广阔背景中予以审视,从而对杜甫的地位、影响及意义作了较深刻的阐述。
在此书的第一章中,有这样一句话:“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矣。
亡祖故尚书膳部员外郎先臣审言修文于中宗之朝,高视于藏书之府,故天下学士,到于今而师之。
”①里面提到“奉儒守官”四字,随后他在一次题写祭文中写到:“小子筑室首阳之下,不敢忘本,不敢违仁。
”②由此可以理解到杜甫执着于做官,是由于家庭原因,家族的衰败,使他肩上担负起重任,重振家门就成为他终身的奋斗目标。
而在陈贻焮先生所写的《杜甫评传》中也提到了“奉儒守官”,这与莫砺锋先生所提的观点相同,因此我把“奉儒守官”作为杜甫执着求官的第一原因。
在我所借阅的另一本书,葛晓音女士所写的《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中,本书是以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作为主题,主要是想从文化的某些角度切入,为盛唐诗的繁荣找出若干被忽略的原因。
其中山水田园、时代思潮、学术背景、社会人事关系、文人生活方式、诗歌表现艺术等,是作者一向关注较多的方面。
著作中的第十四章《论初盛唐文人的干谒方式》则成为我创作论文的一个观点,文人作干谒诗求官,在唐代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不做科举①《进雕附表》,《全唐文》中华书局.②莫砺锋著.《杜甫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第11页.之事,便行干谒之风。
如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在《行路难》其二中则写到:“有才不肯学干谒、何用年年空读书”。
非常切实际的表现了当时干谒成风的社会风气。
现在回看历史,会发现唐朝在封建时期是一个相对开放的朝代,因此唐朝入仕途径也是相对宽广的,干谒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方式。
根据史料记载,杜甫曾经两次参加科举,因为某些原因都落榜了,杜甫于是尝试过其他途径,希望能够进入仕途。
杜甫则通过干谒行为取得了一定的收效。
我因此得到第二个论点,唐代入仕途径的多样性是杜甫执着求官的第二原因。
除了借阅专著以外,我还参考了一些学术论文。
徐建芳所写的《杜甫仕宦心态之研究》则是分析杜甫为何做官的一篇论文,但此篇论文有它的局限性,就是认为杜甫入仕的原因是:光宗耀祖、重振家声。
通过不断了翻阅资料,我认为这只是杜甫执着求官的一个内因。
原因不仅仅是这些,杜甫的思想是具有复杂性的。
另外的一篇重要论文是姚伟钧的《儒家“入世”精神的形成及其现代意义》,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这也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
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是从修身开始,中经齐家,终于治国、平天下。
这种“入世”精神在封建社会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杜甫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成员,自然不能没有,这也成为他一生求官的动力,这就成为杜甫求官的第三个原因。
另外,通过杜甫的作品,我得出第四个论点,即杜甫本身的性格。
杜甫的“三吏三别”成为他的内心的真实写照。
杜甫因为心忧天下苍生,企图通过做官,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杜甫的一生都在为求官奔走,有着非常执着的入仕情怀。
可他的动机是非常伟大的,他留下的作品就是对他的人格的有力见证。
浅析杜甫的入仕情怀(指导老师,XXX教授)(湖北师范学院文理学院中国黄石435002)前言杜甫生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卒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他看到了“开元盛世”时期的繁荣,也经历了“安史之乱”时期的苦难。
他生活在唐朝气运转折的一个中间时期,因此可以说杜甫的人生命运与唐朝的国家命运在很大程度上有一定的关联性,当时的政局左右着他的命运。
杜甫的大半生都在为求官奔走,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支持着他呢?通过了解,我认为杜甫积极求官的原因有四点:一是,杜甫的家族从其父亲开始衰败,作为一个传统的仕宦大族,他理应担负起重整家门的重任,即他自己所言的“奉儒守官”;二是,儒家思想中处处体现的积极入仕思想的影响,文人积极入仕的原因大都是如此;三是,唐朝入仕途径的多样性,给文人提供了很多的机会,出了科举考试,还有征辟、举荐、入幕等等,这些途径给那些科举屡次不中的文人提供了希望;四是,杜甫本身是一个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动乱的政治时局下,百姓的悲惨遭遇深深刺激了他善良的心灵,他认为做官可以辅佐君王,平定乱世。
下面将具体的分析这些原因。
一、家庭传统——“奉儒守官”在封建社会中,尊敬祖先是当时必须遵守的一条伦理道德准则,特别是士大夫这一类人更是格外的遵守。
杜甫是出生于一个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官僚家庭,祖上十四辈世代为官,因此他自然也不例外,而且他对他自己的家世是十分引以为自豪的。
在他的祖先中,有很多人都做了官,而且官职还不小,他最喜欢夸耀的是杜预和杜审言①俩人。
但到他的父亲杜闲时,虽说他的父亲官至奉天县令,但家境已经衰落了。
因此杜甫的心里是非常不平衡的,在他长大成人后,他心里是①莫砺锋.《杜甫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杜预,晋镇安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封当阳县侯。
杜审言,武后圣历中任膳部员外郎,中宗神龙间任修文馆直学士。
时时不忘光耀门楣的。
特别是旅居长安十数年,不惜向任何一个权贵求得引荐重用,以求营谋官职,证明了这一点。
他曾说:“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矣。
亡祖故尚书膳部员外郎先臣审言修文于中宗之朝,高视于藏书之府,故天下学士,到于今而师之。
”①可见,祖先的丰功伟绩是刺激了杜甫了的,更何况他本身是一个饱读诗书、学富五车的才子,考取一个功名对他而言应该是不在话下的。
但是仅仅认为杜甫因为看到他的先祖们都取得赫赫功绩,自己为了跟先祖们保持一致、为了自己的自尊心而产生强烈的入仕心态,似乎太过牵强。
他时时刻刻地强调“奉儒守官”,其实是有非常深刻的含义在里面的。
我们要知道封建社会其实是一个宗法制社会,这种社会意思形态已经深深埋在当时人们的心中。
杜甫作为士人中的一员,读孔孟的圣贤书长大的,更是需要格外的遵守。
杜甫的家族刚好就是从他父亲这里开始衰落的,因此他就承担起了光宗耀祖的家族责任。
古代文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心事不会直接表现出来,而是融入到诗歌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托物言志。
杜甫留下的很多文章中就透露出他对家族日益衰败的悲愤之情,悲愤之中更多的情绪则是悲痛,因而我们可以理解他为何如此执着于仕途。
杜甫在一次给祖先扫墓中写的祭文中就可以看出他悲愤的心情和他积极入世的心志。
开元二十九年(741),杜甫从山东回到洛阳,去了趟首阳山,在埋葬他的元祖杜预和祖父杜审言坟墓的地方,写了一篇《祭元祖当阳君文》,赞颂杜预说:“圣人之后,世食旧德。
降及武库,应乎虬精。
恭闻深渊,罕得窥测,勇功是立,智名克彰。
缮甲江陵,祲清东吴。
邦于南土,建侯于荆。
河水活活,选舟为梁。
洪涛奔汜,未始腾毒。
《春秋》主解,稿隶躬亲。
”②由此可见他复杂的心态,是既有对祖先功业的自豪与羡慕,又有对家门到自己这里衰落的哀叹与悲伤的。
我们可以试想,换做是谁都会因为有这样一个深厚背景的家族历史而更加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