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确立论要
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确立论要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其深挚的情感、真挚的感受和才情横溢而著称于世。
杜甫的诗歌从“闲情赋写”、“抒怀咏史”到“救亡图强”,涵盖了各类题材,并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
他的诗风多样,丰富而又深刻,但在整个创作生涯中,其“沉郁顿挫”的诗风更是让人深谙记忆。
本文将从诗歌特点、诗歌内容、诗歌风格等多个维度来论述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确立论要。
一、杜甫的诗歌特点1. 杜甫的诗歌情感深刻,给人以真实感受;2. 杜甫的诗歌抒发情感,表达人性的深层意义;3. 杜甫的诗歌具有批判性,对时事、社会现实、人性缺陷等进行思考和反思。
二、杜甫的诗歌内容1. 杜甫的诗歌主题包含了生命、人性、社会、政治等广泛范围;2. 杜甫的诗歌描绘了各种人物、景物、场景和历史事件;3. 杜甫的诗歌批判强烈,对当时的政治腐败、官场黑暗等问题进行反思。
三、杜甫的诗歌风格1. 杜甫的诗歌具备深刻的思辨性、清晰的文笔表达、丰富的音韵表现力;2. 杜甫的诗歌风格即为“沉郁顿挫”,带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悲天悯人之情、痛苦的思考和唏嘘的感叹。
四、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1. 杜甫的诗歌寄托了他对生命的无奈和无力感;2. 杜甫的诗歌深刻反映了物欲和精神的冲突与挣扎;3. 杜甫的诗歌折射出了他对自然、人性和社会的深刻反思。
五、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确立论要1. 杜甫的诗歌风格是一种深刻的内在体验,体现了作者的深刻思考和对世界的观察;2. 杜甫的诗歌风格为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地位奠定了深厚的基础;3. 杜甫的诗歌风格不是孑立的,而是深深地嵌入了唐代社会和文化的语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4. 杜甫的诗歌风格在后世文化创作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永恒魅力源泉。
六、结论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是唐代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深刻地描绘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其独特的写作技巧和手法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后人的文学创作,成为唐代文学中的一个缩影。
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确立论要
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确立论要杜甫,唐代著名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史巨擘”。
他的诗歌不仅表现了民生疾苦,反映了时代变迁,还奠定了“沉郁顿挫”诗风的基础,不仅深受历代读者的喜爱,也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究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确立,介绍其主要特点以及对后代诗歌创作的影响。
一、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特点1.以自然景物为背景2.写实主义风格3.表现社会现实4.个人情感的流露5.批判社会现象6.反映历史变迁7.大量使用对仗句8.戒骄戒躁的价值观二、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形成原因1.制度上的问题2.个人命运的变迁3.时代背景的变革三、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影响1、启发了历代诗人的写作2、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3、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社会的向往4、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五、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现实意义1、提高文学创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2、开拓文学创作的新思路3、为人类文化的进步做出了贡献结论:杜甫“沉郁顿挫”诗风以其真实的反映社会和个人的苦难经历和情感的流露,以及其价值观的表述,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人民的生活状态,为后世诗歌的创作指明了方向,群众性、现实性、道德性、艺术性各方面都得到了发扬,开创了我国诗歌文学史上的新阶段。
1.以自然景物为背景杜甫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将自然景物作为诗歌的背景,将人与自然紧密联系起来。
他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寄托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2.写实主义风格杜甫创作的诗歌具有写实主义的特点,他以庶民为中心,写实地描绘了真实的生活和社会现实。
这种写实主义风格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他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3.表现社会现实杜甫的诗歌主题多是社会现实,包括战争、饥荒、灾难、官场腐败等。
他对这些社会现象进行了批判,激发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4.个人情感的流露尽管杜甫的诗歌涉及到各种社会问题,但他从来不忘记将个人感情融入其中。
他认为,个人的苦难和喜悦反映了社会的全貌,因此在他的诗歌中,个人情感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浅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浅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1000字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风格具有浓厚的沉郁顿挫的特点。
这种风格是源于杜甫自身的不幸遭遇和感性的性格,也是他在诗歌创作上追求深度和内涵的表现。
首先,杜甫的不幸遭遇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体现在他的作品中的沉郁和顿挫的表示。
杜甫的诗歌中,表露出追求真实和深度的灵魂和强烈的人性慨叹。
他亲身经历过蒙古入侵,以及天灾人祸集中爆发的时期,这些经历和遭遇打动了他内心最为深刻的感受。
他的经历让他看到了社会的众多问题,同时也让他意识到人性的弱点和怯懦,他在诗中表达着对命运的厌恶和对现实的不满。
这种沉郁的内心感受,深刻地表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
其次,杜甫的感性性格使其表现出顿挫的风格特点。
杜甫是一个敏感、感性的人,他的作品中运用大量的比喻、夸张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强调情感和矛盾冲突,使得他的诗歌表达情感的同时,也表现着一种对现实的挑战和对命运的反抗。
在表达这种情感时,杜甫常采用粗犷豪放的风格,在诗中进行轰轰烈烈的宣泄,展现出极度的舒畅和激动。
再次,杜甫在诗歌创作上追求深度和内涵,使其作品充满了哲学性和思想性。
诗歌是他用来表现内心世界的方式,他用诗歌去发泄他的恐惧、挣扎、憧憬和疑惑。
他的诗歌不仅是对社会的评论和批判,更是个人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他在诗中深刻的阐述了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独特看法,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对理想的向往。
综上所述,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表现在他个人的不幸遭遇、感性性格、以及对深度和内涵的追求上。
他的诗歌为我们提供了对于唐代的社会、人性和文学进行深入了解的机会,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
简述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
简述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
1.沉郁:杜甫的诗歌内涵深厚,情感饱满而深沉,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忧虑和对人生艰难困苦的深切体验。
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背景,以及人民生活的疾苦和社会矛盾的尖锐,表现出一种厚重而又充满悲剧色彩的艺术氛围。
2.顿挫:这既指诗歌节奏和音韵上的抑扬顿挫,又寓含着情感表达的起伏转折。
杜甫在表达情感时,往往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曲折回环、婉转含蓄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得诗歌的内在情绪张力十足,读起来富有音乐美感和心理层次感。
3.现实主义精神:杜甫的诗歌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现实主义精神,他的作品既有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又有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揭露和批判,被誉为“诗史”。
4.多样化的艺术手法:杜甫的诗歌风格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多样,既有雄浑奔放的一面,也有清新细腻之处,既擅长工整精妙的格律诗,又能在古体诗中展现出自由奔放的气势。
5.高尚的道德情操与人文关怀:杜甫诗歌中蕴含着深厚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他以诗寄情,关心民间疾苦,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体现了仁爱、忠诚、正义的人文精神。
6.精湛的艺术技巧:杜甫在语言运用上追求精炼与精准,善于运用典故、象征和寓言等手法,创造出许多传诵千古的名句和动人篇章。
试以具体作品为例,论述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
试以具体作品为例,论述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
答案解析
答案:(1)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入蜀后的十余年,是杜诗“沉郁”风格发展的顶峰,写民生疾苦、自己的穷困潦倒。
感情深沉阔大。
《登高》是杜甫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
当时诗人病卧夔州,夔州在长江之滨。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2)杜甫感情回环往复,流露于笔端的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以波澜老成之感。
《登高》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3)沉郁,指其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指其感情的表达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登高》前四句写登高见闻,抒发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写出久客孤独的内容,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更见深沉。
尾联对结,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解析]
(1)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
(2)感情深沉浑厚,回环往复,潜气内转,起伏顿挫; 沉郁顿挫的风格成于杜甫晚年,他的诗写民生疾苦,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深沉阔大;沉郁指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指感情的表达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论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论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可以理解为,沉郁指的是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分析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内容充实,关注社会民生。
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
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为例,诗中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千古名句,形象地揭示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
诗歌反映了人民的苦难,揭露了执政集团的荒淫腐败,是杜甫“史诗”中的第一首长篇作品。
2、忧国忧民,情感深厚、浓郁。
杜甫的是个情真意切,诗中充满着忧国忧民的忧思,让人难以挥去,真挚感人。
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乱。
当这一天终于盼来时,他竟激动得悲喜交加,喜极而哭。
前四句由“忽传”到“初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把惊喜的心情描绘得生龙活现。
后四句通过想象,尽力描写“喜欲狂”时的激动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饮,而且恨不得乘着大好春光马上回到家乡,这从他一口气列出的四个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已沿着这一路线飞走了!3、语言凝练苍劲、通俗质朴,刚健有力。
杜甫诗歌的语言精工凝练而又丰富多彩,他十分注意意锤炼字句,增强了诗歌语言内涵和表现力。
他的诗歌既有精炼苍劲,深刻精警的特点,也有通俗自然、清新流丽等多样化的特征。
如《登高》这首作者晚年写的诗,时值九九重阳诗人扶病登台,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是诗人七言律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首联以景物为对象,用高度概括的笔法,写出了江边秋景的壮阔与悲凉。
诗人选取了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意象,并且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从感觉、视觉、听觉、声音、色彩等角度加以描写形容,写得极为精巧工,形象性和节奏感极强,也为全诗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气氛。
浅议杜甫诗作沉郁顿挫风格成因
浅议杜甫诗作沉郁顿挫风格成因杜甫,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被尊为“诗圣”。
他的诗作由于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色彩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备受推崇。
在其诗作中,常常出现一种沉郁、顿挫的情感表达方式,这与他的人生经历、写作风格、文化背景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就杜甫诗作沉郁顿挫风格的成因进行浅析。
一、杜甫人生经历的影响杜甫生于贫寒家庭,少年时期遭遇了国家变乱和家庭不幸,这些经历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他的诗歌创作。
在其诗作中,常常可以看到对悲惨现实和社会问题的揭露和批判。
例如《兵车行》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等等。
杜甫诗作中的沉郁、顿挫情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心灵深处的痛苦和无奈。
二、杜甫写作风格的特点杜甫的诗作注重情感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他通过细致的描写和精细的构思,展现出生命的伟大与坚韧。
他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和反思,也使得他的诗作中对于人生的看法更加充分和深刻。
在杜甫的诗歌中,经常出现冷静思考、深沉内敛的个人内心表达,如《佳人》中的“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以及《自京赴奉先》中的“饮啄自如乐田园,三杯吐然诺何愁?”,而这些个人情感的表达,则使得其诗作的节奏、语调变得沉郁顿挫。
三、杜甫文化背景的熏陶唐朝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杜甫所处的时代也是文化交汇的时期。
他受到先贤文化、历史文化的深刻影响,使得他的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例如《登高》中的“昔日龙虎相逢处,轻骑千里犹未休”,以及《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中的“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等等,这些与文化背景有关的元素,也为其诗作增添了一些沉郁顿挫的情感色彩。
四、杜甫诗歌艺术的创新早在唐代,就已经有了诗仙李白的“抒情”诗,而杜甫则革新了诗歌的表现形式,让诗歌以新的方式向读者传达情感。
他创造性地运用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文化背景和语言特色,使得其诗作充满了独特的个性和魅力。
浅谈杜甫诗作“沉郁顿挫”风格成因
浅谈杜甫诗作“沉郁顿挫”风格成因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最具有特征性的、也是杜甫自己提出并为评论者所公认的,是“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是杜甫在《进<雕赋>表》中自述创作甘苦之语,他在《进雕赋表中》说:“臣之述作,虽不是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杨雄、枚皋之流,庶可跂及也。
”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曲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
形成这种特点的根本原因,是杜甫诗歌所要表达的人生情感非常强烈,而同时这种情感又受到理性的节制。
他的思虑常常很复杂、心情常常很矛盾,所以他需要找到恰当和适度的表达方法。
这样,使得诗中的情感之流成为有力度而受控制的涌动。
笔者认为: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有其坚实的思想、情感和现实基础。
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批判意识是形成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思想基础。
杜甫的忧患意识和批判意识都是源自儒家仁政思想,杜甫的理想政治模式仍是儒家的政治模式,即德政。
在他的诗中“病树、桔楠、桔棕、古塞、秋云、……甚至高江、急峡、危城、孤舟、啼猿、翔鸟、落花、寒月以及那辛苦的织女,堂前扑枣的老妇,重负下呻吟的老农,新婚成别的夫妻,那巧取豪夺的官吏,骄横跋扈的将军,粗暴无理的恶少,长安水边的丽人,都成为颇能代表杜诗风格的一象”。
表现了诗人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混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
二、国家的战乱,人民的疾苦是他“沉郁顿挫”诗风的现实基础。
杜甫现存诗1400多首,深刻的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诗人将自己的个人生活与国家与百姓的生活紧密结合,达到了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
诗人的一生都怀着爱国的热诚:“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岁暮》),诗人对祖国是何等的热爱;“独使至尊受社稷,诸君如何答升平”(《诸将》),诗人对祖国前途是何等地忧虑;“必若救疮痍,应先去蝥贼”(《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这是诗人为力挽国运,拯救人民而开出的药方;“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这是诗人对朋友的殷切厚望也是诗人的一片爱国至诚。
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吧!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诗歌杜甫诗“有集六十卷”,早佚。
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
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
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
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简述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简述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杜甫的诗歌,特别是他的代表作,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他通过描绘时代的苦难和人民的痛苦,表达出深深的忧愤和悲痛。
这些诗歌常常充满着深沉、浓郁的情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关注国家大事和小事:杜甫的诗歌,不论是长篇巨制还是短篇小诗,无不涉猎国家大事和日常生活。
他通过描绘个人的命运和遭遇,反映出整个社会的状况和变迁。
这种广泛的题材使得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意义。
3.情感表达的起伏和转折:杜甫的诗歌在情感表达上常常有起伏和转折。
他通过沉郁的笔调,将忧愤的情感深深埋藏在心底,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波澜和矛盾。
同时,他的顿挫风格也表现在对节奏和音韵的把握上,常常通过抑扬顿挫的节奏感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4.语言的高度凝练和概括力:杜甫的诗歌语言简练、意蕴深远,常常用极少的语言表现出深刻的内涵。
他的诗歌中有很多警句和精炼的表达,这些语言的高度凝练和概括力使得他的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5.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杜甫的诗歌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和批判,表现出他对社会的不满和担忧。
他通过对官场的腐败、贫富的悬殊、民生的疾苦等社会现实的揭示,表现出对人民生活的关注和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这种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和批判,也是他沉郁顿挫风格的重要表现之一。
总之,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风格是一种深刻、内敛、含蓄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关注国家大事和小事的广泛题材、情感表达的起伏和转折、语言的高度凝练和概括力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等方面表现出来。
这些特点使得他的诗歌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杰出代表之一。
对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一种解读
一、沉郁顿挫的内涵
“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的独特风格,它源于杜甫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 的情感体验。在杜甫的诗歌中,“沉郁”指的是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的深刻 性和复杂性。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的和对人性的深入思考,这些思考又往 往与他对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理解紧密相连。
而“顿挫”则是指杜甫在表达这些情感和思想时所使用的语言节奏和韵律。 他的诗歌语言流畅自然,既有明快的节奏,也有沉重的停顿,形成一种独特的韵 律美感。这种韵律美感使得杜甫的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使读者在阅读时更 容易产生共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以国难家恨交织,写出了非常时代的非常感受。首联对起,国破而山 河犹在,言山河似昔而国已不国;城春本应欣欣向荣,而如今唯见荒草深深。寥 寥十字涵括了安史之乱所引起的非常的社会动荡,其深重的悲剧气氛笼罩全诗。 这种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忧虑,正是“沉郁顿挫”诗风的体现。
“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可以理解为杜甫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这四 个字有两层含义,一是“沉郁”,指其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二是“顿挫”,指 其感情的表达波浪起伏、反复低回。这种诗风的形成,与杜甫所处的时代背景以 及他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这期间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国 家和个人的不幸遭遇,使他的诗歌充满了对人民疾苦和社会现实的深刻。他的诗 作中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悲怆情怀,反映了他内心的忧虑和痛感。这种深沉的情感, 通过顿挫有力的诗句表达出来,形成了独特的“沉郁顿挫”诗风。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 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 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 台。
试论杜甫诗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试论杜甫诗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杜甫的诗篇内容很丰富,风格也是多样的。
但“沉郁顿挫”的风格是最能体现他的诗歌的特征,并且也是历来被人们所共识的风格。
作为钟爱于杜甫诗歌的读者之一,我在这里仅以自己的理解浅谈一下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一、寓主观于客观,具有鲜明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染力杜甫擅于对现实生活并作细密的艺术归纳,高度集中地充分反映社会面貌,充分反映人民的遭遇和心愿。
1、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描绘和集中反映我们晓得忧国忧民的思想就是横跨在杜甫诗歌作品中的一条主线,他以叙事的手法对现实社会展开了深刻地描写和分散的充分反映,对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意外的命运寄寓了诚挚的同情。
当我读到杜甫在深陷长安时写的《春望》这首诗时,我被诗人那强烈的爱国之情深深感染了。
“国破山河在”这一句使诗人一下笔就写出了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
“城春草木深”这一句本来是描写春意盎然的景象的,但此时此刻却成了增添国破家亡这种情感的景物了。
一个“深”字,真实地写出了客观存在的事实。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出了人因为感慨时才见花开而溅泪,人因离别之恨,才会听见鸟鸣声而惊心。
尤其是诗的最后两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更加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杜甫不仅深刻介绍社会各界劳动人民在水深火热中的生活,而且还擅于通过一幅幅画面,重现了动乱期间人民的痛苦遭遇,构成了“诗史”的特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充满著了大气,体现了他那“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在这首诗里我们看见一个自己已被吹屋溃,无处容身,不能获得别人的同情和协助,却M18x至了相似处境的无数穷人的诗人。
诗的最后写到:“恩得广厦千万间,小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一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杂乱见到此屋,吾庐独破受到饿死亦肢!”就是全诗的高潮。
整体表现了他对天下寒士无穷的关怀,洋溢着慈悲济人的热情。
2、通过细节描写丰富诗的形象性杜甫就是了不起的叙事诗人,他的作品中存有深刻的现实生活的内容,往往能够把非常大的社会内容分散在一两句诗里,在我念《自京前往遣先县题壁五百字》这首诗时,其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句就一针见血地表示了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之间的矛盾矛盾,从而阐明其社会的本质。
论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综述“沉郁顿挫”一直被视为杜甫诗歌的典型风格。
本文认为“沉郁顿挫”确实是杜甫大部分诗歌的艺术风格,“沉郁”主要体现为杜甫诗歌之思想内容的博大精神和情感的深沉厚重,“顿挫”主要体现为结构的曲折开阖和音律的抑扬变化,内容的“沉郁”要求形式的“顿挫”,形式的“顿挫”也能加深内容的“沉郁”。
然而,对于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诗圣”,对中国最具有现实意义的诗歌——“史诗”,过于单一化、绝对化的评价又过于偏激,不够全面、客观,因此需要对杜甫诗歌做更细致、全面的阐述、揭示。
站在前面这个角度上,除了沉郁顿挫之外,本文又概括出杜甫诗歌的三种风格类型:清新自然、险怪奇拔、雄放俊逸。
杜甫诗歌之清新自然主要体现在他的草堂诗歌之中,表现了杜甫高雅的情趣和细腻的审美,流露出他热爱现实人生的赤子之情和忧民的博大胸怀;险怪奇拔的风格更是杜甫的首创,他崇高博大的诗心和奇诡波澜的诗艺深深影响后人李贺;雄放俊逸的诗风,从中可以窥见放旷不羁的一面,亦可理解为现实主义之外浪漫主义在杜甫身上的反映。
1 杜甫诗歌的总体特征——沉郁顿挫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一生创作诗歌近三千首,其特点历来被公认为“沉郁顿挫”。
清人方东树曰:“沉郁顿挫,苍凉悲壮,随意下笔而皆具元气,读之而无不感动心脾者,杜公也。
”其实最早用“沉郁顿挫”四个字形容杜甫诗歌特点的不是他人正是杜甫本人,其《进雕赋表》曰:“自七岁所辍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有余篇。
……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诸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之流,庶可及也。
”沉郁顿挫的确是对杜甫诗歌部分诗歌、尤其是一批最能体现杜甫诗歌水平的优秀诗歌风格的典型评价和概括。
2 杜甫诗歌的多样性杜甫,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其诗歌,堪称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其气象万千、美不胜收的艺术景象令后人无比尊敬和崇拜。
杜甫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顶峰,后人对其诗歌极力推崇、褒誉,并以最美好、最精炼、最经典的词语去称扬和赞颂杜甫及其诗歌。
简述杜甫的沉郁顿挫风格
简述杜甫的沉郁顿挫风格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沉郁顿挫的风格著称。
沉郁顿挫是指杜甫的诗歌在表达上悲慨壮大、深沉缓慢,有着波浪起伏、反复低回的特点。
杜甫的诗歌常常表达对国家、人民命运的关切和担忧,情感真挚、深沉,富有感染力。
杜甫的诗歌作品《登高》、《春望》、《北征》等体现了他的沉郁顿挫风格。
在这些作品中,杜甫通过描绘自然风光和社会现象,表达了对国家、人民命运的关切和担忧。
例如《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通过描绘大自然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感悟。
在《春望》中,杜甫则通过描绘春天的自然风光和社会现象,表达了他对国家、人民命运的关切和担忧,其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词精湛、贴切,体现了杜甫的文学才华。
杜甫的沉郁顿挫风格与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天才和不懈的追求有关。
杜甫在一生中经历了多次战乱和政治动荡,他对国家、人民的命运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此外,杜甫在诗歌创作上不断探索、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
这些特点也为杜甫的沉郁顿挫风格奠定了基础。
杜甫的沉郁顿挫风格体现了他对国家、人民命运的关切和担忧,情感真挚、深沉,富有感染力。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崇,而且对后世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诗歌写作特点
杜甫诗歌写作特点
杜甫诗歌的写作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沉郁顿挫:杜甫的诗歌风格通常以沉郁顿挫为主,他的诗歌情感真挚,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
2.叙事和议论风格:杜甫的诗歌在叙事和议论方面有着独特的风格。
有学者认为,他的叙事风格和议论风格受到了《诗经·小雅》的影响,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又与《离骚》相近。
3.仁政思想和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杜甫的诗歌具有仁政思想的传统精神,以及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4.人道主义精神:有观点认为,杜甫的诗作具有“人道主义精神”。
总体来说,杜甫的诗歌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酷和人民的疾苦,又体现了他的高尚情操和精炼的艺术技巧。
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风格
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风格
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风格中“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
沉郁与作品的主要意境有关,顿挫则与作品的表现技巧有关。
沉郁顿挫风格的基调是悲慨。
杜甫诗歌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在于感情的强烈,这种强烈的感情是杜甫最能打动读者的所在。
就杜甫的诗歌艺术成就而言,其感情的强烈是第一位的。
杜甫的诗,蕴含著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其仁者之心,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事的心态,便把这种喷薄而出的感情抑制住了,使他变得缓慢,低沉,回环起伏。
几欲喷薄而出,但又不得出,缓急回环,跌宕起伏,是为沉郁顿挫。
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形成原因:
动乱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使得杜甫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
杜甫作为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民生疾苦的诗人,因此杜甫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
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
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
浪起伏、反复低回。
沉郁反映出杜甫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
而顿挫又体现了杜甫诗歌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出语谋篇的曲折、变化的多端、转换穿插的波澜壮阔以及韵律变化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江西永丰二中刘松根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诗歌史上现实主义的最高水平。
他是中国诗歌史上集大成的诗人。
杜甫出身于儒学世家,少时便接受儒家修齐治平的传统思想,一心向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文二十二韵》),但残酷的现实打碎了他的梦想,天宝六载的考试在奸相李林甫的操纵下,以“野无遗贤”为名拉上了可耻的帷幕,致使满怀远大抱负的诗人蒙羞受辱,落拓长安,过着极其困顿的生活。
几年后的“安史之乱”,使诗人又经乱离之苦,险贼长安,亲见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亡国景象,体味了沧海桑田的巨变给人民心灵带来的创伤。
从此,诗人转徙流宕,漂泊西南,终至穷愁而死。
杜甫虽一介布衣,却始终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始终关注人民的生存状态,并以满含血泪的动地歌吟,传达着一个时代的苦难,传达一个儒者的良知和勇气。
他的诗,以“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雄立于中国文学史,令百世而下叹为观止。
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他在《进雕赋表中》说:“臣之述作,虽不是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杨雄、枚皋之流,庶可跂及也。
”后来,当他经历了干戈离乱,饱尝人民的艰难困苦,并于诗中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悲怆情怀,创作日趋成熟后,再用“沉郁顿挫”来概述他的诗歌风格。
沉郁顿挫,表面是深沉郁结,表现为有节奏的抑扬起伏和盘曲转折。
它涉及诗歌的内结构和外结构,涉及内结构的沉重的充实感,以及外结构上有控制的骚动感和弹性。
其中,沉郁指文思深沉蕴藉,顿挫指声调抑扬有致;而“沉郁”又另有沉闷忧郁之意,才具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抑扬顿挫和格律严谨。
一情感内涵的沉郁深刻杜甫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沦落潦倒的一生,“苦难”成了他人生的代名词,但杜甫并没有沉陷于个人的不幸,而是以儒者的良知和勇气,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沉重和悲哀,反映了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
(1)对多难社会的深重描绘杜甫出身于世代“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儒学世家,培养了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优良品质,他怀着悲愤沉重的心情,描绘那个“万方多难”的社会。
“安史之乱”爆发,给社会和人民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诗人为他的国家和人民痛心!他时刻关注着社会的变化,并沉重记录了这一社会灾难。
“三吏”,“三别”是一组有代表性的反映唐代内乱真实情况的乐府诗。
史载,乾元二年,唐军九节度使在邺城围攻安史叛军,由于肃宗对郭子仪统兵心怀疑虑,未设统一指挥,致使邺城之战以唐兵大败结束,“东京士民惊骇,散奔山谷。
留守崔圆,河南尹苏震等军南奔襄邓,诸节度使各溃归本镇,士卒所过剽掠,吏不能止,旬日方定。
”但真实情况不止与此。
事实上。
由于邺城兵败,唐军兵力锐减,必须迫速补充兵员,于是,肃宗朝便开始了毫无节制和章法地征兵。
士卒和官吏到处抓丁提人,无论男女老幼,但有可用之处,便成征调对象,一时之间,人心惶惶,扰民害民现象十分严重。
此时的诗人,正由洛阳回华州住所,耳闻目睹了邺城惨败后人民罹难的痛苦情状,因而以高度地提炼和概括反映了残酷的现实。
这组诗或写官吏喧呼点征中男(《新安吏》)、或写妇人深夜被抓(《石壕吏》)、或写新婚男子被抓(《新婚别》)、或写老者投林从军又无奈又激昂的情怀(《垂老别》)、或写二次被征入伍的士卒可别的悲凉身世(《无家别》),全方位地反映了战争的灾难,朴实而悲痛的语言中传达着那个时代精心动魄的悲剧,“实录”的笔墨渗透出史诗般的力量。
杜甫此类诗往往能让读者真正领路别一个忧道不忧贫的沉重儒者的高尚情怀。
〈二〉对人生遭际的深刻体验。
杜甫曾经有过远大的理想,但他所在的时代,权奸当道,排斥能者,帝王昏庸,不识贤良,以至他大鹏不能展翅,英雄必须折腰。
他体味了太多的人间辛酸。
困居长安,是杜甫最屈辱的时期,由于奸相李林甫主持的那场滑稽而又丑陋的考试,杜甫被排斥在贤者之外,开始了他坎坷蹭蹬的生活,他在贫穷和失望里,倾诉了自己的屈辱生活: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和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马冷炙,到处潜悲辛。
(《奉赠书左丞相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诗人,在偌大一个京城却找不到一个安身之所,而只能追随在那有钱有势者的身后,受尽他们的白眼和冷落,品尝着世态炎凉的辛酸。
这是诗人委曲求全生活的写照,也是对唐王朝压抑人才,抛弃人才的血泪控诉。
旅食京华的生活让杜甫真正理解了政治和社会,也让他真正看透了上层社会的势力,他写过一首《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经历了太多冷遇的诗人深深理解了人情的浅薄,他的心因之而流血,他多么希望“管鲍交”的现象在现实中再现,贫不相弃,富而相携。
然而,世风日下,世人竟将这淳厚的风气弃之如敝履!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心痛的社会!诗人的一生,也受尽了贫穷的折磨,受尽了战乱给自己带来的生离死别的痛苦。
在《自京赵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诗人写到了自己家境贫寒,以至幼子饿死的残状: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嚎啕,幼子饿己率。
吾宁舍一哀,里巷犹鸣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至夭折。
诗人顶风冒雪回家与亲人团聚,没有想到至家的第一幕便是爱子夭折。
诗人欲哭无泪,欲嚎无声,体味到在这样的社会里为人父母的艰难。
此诗“肝肠如火,涕泪横流”是诗人用父子死别的惨剧结实现实的问题,因此,卢世说“读此诗而不感动者,其人必不忠。
”(三)对国家,人民的深情至爱。
杜甫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儒者,他的诗歌,表述了对国家和对人民的真情至爱。
他为祖国曾有的开元盛世而赞叹:“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忆昔》)他为国家山河破碎而伤心:“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他为唐王朝军队失利而痛心万分:“战哭多新鬼,愁呤独老翁”(《对雪》)。
他也为唐王朝军队胜利而欢欣鼓舞:“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光,他登临岳阳楼,依然有“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一腔深情。
他对人民十分热爱,经常推己及人,为人民的生命忧叹,反映的是一种时代加在无辜者身上的悲剧,笼罩着忧郁悲凉的气氛。
比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平人因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自家的遭遇那样的悲惨,但诗人思索的却是自己免租税,免兵役尚且如此,普通的百姓的日子就更艰难了,真是忧比天高。
推己及人,忧己更忧人,这是多么宽广的胸襟~!诗人从长安到奉先,正经过骊山,久已积压在心头的政治危机感和大乱将临的预感,被眼前与皇帝咫尺天涯的情景所触动,发为忧国忧民的惨叹,便更觉恳切沉痛,唱出了“穷年忧黎元”的悲歌。
二潜气内转、深沉含蓄的表达特点曾经裘马轻狂的诗人在青年时代有过与李白相近的诗风,也曾有过浪漫潇洒的诗歌传世,也体现了盛唐时代傲视一切、充满高昂激情的一面。
但是,三十五岁后的诗人,经历了太多的苦难,诗人因此常怀抑郁,愁眉难展,表现于诗歌中,则是诗人多于诗中抒写人生的失意、生活的困顿、社会的巨变等。
但他有自已的表达特点:潜气内转,深沉含蓄。
所谓潜气内转,是指杜甫的诗虽然抒发了悲哀和沉痛的感情,但他的抒发特点不是一览无余的,表面化的,而是将郁积深刻的情感尽可能压在心底,让情感的流程受到阻遏,当这种情感再现出来时,它能够让读者体味到沉积于作者心底的悲痛。
杜甫历经“万方多难”时代的磨难,尝遍了人间的辛酸,因而对生活的理解特别深刻。
他又受“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常常推已及人,推已及社会,故而他的诗,国事家事是难以分清的,他更为沉重的情怀是对国家的关注。
因此,每遇家事艰难,诗人往往于沉重的家事情感后忽而转写国事,虽然他对个人苦况的描写未能尽显,但他的内心深处的情怀仍然让我们体味到,他的诗因而具有了潜气内转、深沉含蓄的情感表达特点。
如《自京赴奉县咏怀五百字》中写到了家中饥寒交迫、困顿不堪、生命不保的惨况,写到了幼子夭亡的惨绝人寰的事件。
此时的诗人,痛失爱子,悲愤满怀,但诗人并没有抓住自已的伤心大书特书,而用一句“吾宁舍一哀,里巷犹呜咽”带过,似乎希望压下心中的悲痛,但这悲痛却通过邻里的呜咽传达出来,并进而转移到对国家前途命运以及平民百姓生活的忧心。
诗人将痛失爱子的伤心沉积于心底的最深处。
又如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详尽描写了诗人茅屋被大风刮破,淘气的村童又将茅草抢走,以至自家里无法遮风挡雨的苦况,但作者也没有永久地沉陷于个人的苦恼中,而是迅速收拾起对自家生活的感叹,转而推及他人,呼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顔,风雨不动安如山”,他甚至说,倘真有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在一种宽广的胸怀中,我们体味到压抑在诗人心底的对挨冻受饿的刻骨铭心的痛苦体验。
越是思念广厦就越能传达他对冻饿的难以释怀的记忆。
杜甫特别善于将需要许多文字方能传达的内容熔铸于短萃篇章中,因而他的诗往往有一种内蕴丰富的情感力量。
如他的《秋兴八首》之四的前四句: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候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短短几句诗,传达了世事变幻、沧海桑田的感慨。
再如他的《蜀相》,后四句写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短短四句诗,概括了诸葛亮从初出茅庐到秋风五文原的整体人生,渲染了诸葛亮的文韬武略、耿耿忠心,写出了诸葛亮的悲剧人生。
“天下计”,见匡时谋略;“老臣心”,见报国初衷。
有此两句之沉挚悲壮,作结痛心酸鼻语,方有精神。
千载英雄有同感。
三.情感节奏的抑扬顿挫杜甫在童年时代是很活泼的,青年时代则是裘马轻狂,可中年以后,由于生活的折磨,这位生气勃勃的诗人显然变得沉郁了,残酷的现实把他压得经常展不开眉头,晚年的作品更是充满了感伤的情绪。
可他是一个极有骨气的人,其郁沉于心头的悲慨涌至口若悬河边时,往往一口若悬河气强咽下去,回环往复,使情感的流程变得深沉浑厚起来,流露于笔端的是情感的抑扬顿挫,给人以波澜老成之感。
且看他的《饮中八仙歌》: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东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诗题以“八”字牵合着不同形态的盛唐酒仙,形成一组生机荡漾、.意志淋漓和各具千秋的群雕像。
各有身份,各具形态,各具风采。
诗中八人的篇幅参差有致,似乎疏散不拘格式,实则于自由挥洒处别具匠心。
酒的因素不仅渗透于人物的醉态摹写中,而且别具一格地渗透于诗的结构形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