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审美观
中国古代艺术审美观演变
中国古代艺术审美观演变
中国古代艺术审美观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先秦至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以及近现代。
1. 先秦至汉:这个时期的中国艺术审美观强调的是“天人合一”,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
在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中,人们注重表现自然形态的美,追求形式上的对称、平衡和协调。
同时,这个时期的审美观也强调“礼乐文化”,即通过艺术表达对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推崇。
2. 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的中国艺术审美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开始强调个性化和情感表达。
玄学的兴起也对艺术审美产生了影响,艺术家们开始追求简约、超脱和自然的风格。
同时,佛教文化的传入也带来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如壁画、石刻等。
3. 唐宋元明清:这个时期的中国艺术审美观逐渐走向成熟和多元化。
唐代追求“雄浑壮丽”,宋代则注重“写实主义”,元代则以“文人画”为代表,强调笔墨情趣,明清时期则出现了“实学思潮”,强调艺术的实用价值和科学精神。
同时,这个时期的文化交流也带来了新的艺术风格和思潮,如佛教艺术的传入、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等。
4. 近现代:这个时期的中国艺术审美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现代化的影响,人们开始追求“新文化”和“现代性”。
在艺术领域,出现了各种新的艺术流派和风格,如印象派、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等。
同时,这个时期的审美观也更加多元化和开放,开始注重个性和创新。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艺术审美观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受到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唐代诗歌的审美取向及其特点
唐代诗歌的审美取向及其特点唐代诗歌是中华诗歌史上的一个高峰,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更是世界诗歌宝库中的珍品。
唐诗以其高超的艺术表现和思想深邃的内涵,向世人展现了唐人的审美取向与特点。
本文将从唐代诗歌的审美取向与特点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唐代诗歌的审美取向1.价值观念与人生观念唐代人重视“品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理解,同时具有先知性和文化普及性。
诗人们对审美质量的要求是以个人属性为中心,通过艺术的反映来追求完美和升华。
因此,在唐代诗歌中增长了对品行的重视,以道德为依托的人生观念才是唐代诗歌的基本审美取向。
2.文化意蕴唐代受到了文化的强烈影响。
诗歌在唐代作为文化艺术品和社会观察的重要途径,反映了唐代文化的精髓,包括文学、文化、历史和哲学等方面。
因此,唐代诗歌越来越具有文化意蕴,突出了其独特性。
3.人物意境唐代诗歌的审美取向还体现在人物意境中。
九成诗歌都以人物为主题,刻画出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
唐代诗歌中的人物意境表现了诗歌批判基础的审美理想,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
4.意象唐代诗歌的意象多使用具有美感、文化意境和哲理性的画面和场景描述。
唐代诗歌的意象丰富多彩,形象的描绘和诗歌故事的构成与人的情感常常互相表达,形成深刻而独特的艺术美感。
二、唐代诗歌的特点1.夸张与幻想唐代诗歌讲究意象的生动、形象的描绘、语言的美感、情感的表达等特点,其中夸张与幻想是最为突出的。
唐代的诗人擅长于夸张和幻想,猛烈地描绘出了想象中的世界,这些世界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因此,唐代诗歌的幻想元素、夸张元素特别多。
2.情感的表达唐代诗歌非常强调情感的表达,如《春晓》、《登高》、《静夜思》等名篇更是闻名于世。
唐代诗人让人们感受到了人类高尚情感的独特魅力,这些情感包括爱、恨、哀、乐等。
唐代诗歌的情感表达形式丰富多彩,极具感染力。
3.节奏和韵律唐代诗歌讲究节奏和韵律,经常用诗歌的形式来体现其特点。
唐代诗歌的表达方式相对单调,但是其内部韵律和节奏却是非常富有音乐美感的。
从《簪花仕女图》看唐代人物的审美风格
美术界艺术论坛TEXT/陈宇鹏从《簪花仕女图》看唐代人物的审美风格一、《簪花仕女图》中人物特点——“丰肥浓丽、热烈放姿”画中宫女们的纱衣长裙和花髻是当时的盛装,高髻时兴上簪大牡丹,下插茉莉花,在黑发的衬托下,显得雅洁、明丽。
描写贵族妇女春夏之交赏花游园的情景,仕女们闲适的生活,动作悠闲、拈花、拍蝶、戏犬、赏鹤、徐行、懒坐、无所事事,侍女们持扇相从,再现了唐代上层社会的真实生活。
她们的打扮是中国历代女性中最为大胆和性感的。
服装延续了南北朝时期的飘逸感的同时更增添了华丽之美。
女性着装之暴露,在中国古代可谓空前绝后。
唐代女子对于化妆极其讲究,那时流行画浓晕蛾翅眉,高而上扬的眉型,更加增添了女子的风韵。
初唐时期最盛行的是在额间点上一个红色或黄色的“花子”以做装饰,“花子”形状各异,以叶子或花朵形状为主。
到了晚唐、五代时期,女人更是把各种花、鸟画在脸上或者画在纸和娟上贴在面部,以示美丽。
二、《簪花仕女图》映像唐代装扮美1、人物特点与生活背景为什么唐代人推崇肥胖?主要看法,唐代繁荣昌盛、丰衣足食,正如诗圣杜甫诗句所记“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人们有条件吃饱穿暖保持健康丰满的体格。
其次,唐代开放,兼容并包。
国力强盛与文明发达,使唐人充满自信,成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
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与唐交往的国家有一百三十多个。
不同文化的影响、交融,使唐人不拘于传统,眼界开阔,热烈放姿。
统治者的血统也决定了唐人对健硕的体魄更易亲近。
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外祖父是鲜卑大贵族独孤如愿,也就是说李唐皇室的血统中至少有一半是鲜卑血统,而鲜卑族的游牧生活造就和需要的是剽悍、健硕的体魄。
因此,唐朝几代国君均宠爱丰肥的女性也就不难理解了。
2、以丰为美,以贵为美“仕女”一般而言,是“宫女”的代名词,它与“绮罗嫔嫱之间”,意义颇为相近,均指宫廷、贵族妇女的范畴。
盛行于中、晚唐时期的作品为纯艺术欣赏的仕女画,其特点是“曲眉丰颊,设色浓艳”,约略形成于张萱而成熟于周昉,他们把唐代人物画从纯粹的礼教伦理和道释人物绘画中解放出来,扩大了以前描写妇女题材多“烈女、孝妇、贤妃、圣后”的伦理范畴,把触角伸及到现实生活中来,丰富了人物画的表现范围,适应当时时代的审美要求,反映了当时“以丰肥为美、以贵为美”的唐代风格。
唐宋审美差异的看法
唐宋审美差异的看法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也是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文化艺术的风格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后世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唐宋审美差异的看法。
在唐宋时期,文化艺术的风格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也是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
唐代的文化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以长安为中心,形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唐代艺术风格。
唐代文化艺术的风格以长安为中心,以长安为中心的唐代艺术风格为其主要特色。
唐代文化艺术的审美观念是以自然为美,以华丽、富贵、壮丽为美。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也是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
宋代文化艺术的风格与唐代有所不同,其主要特色是简约、清新、淡雅。
宋代文化艺术的审美观念是以实用、简约、实用为美,以清新、淡雅、含蓄为美。
唐宋审美差异的看法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
从艺术角度来看,唐代的文化艺术以长安为中心,以长安为中心的唐代艺术风格为其主要特色。
唐代文化艺术的审美观念是以自然为美,以华丽、富贵、壮丽为美。
宋代的文化艺术以南宋为中心,以简约、清新、淡雅为美。
宋代文化艺术的审美观念是以实用、简约、实用为美,以清新、淡雅、含蓄为美。
从文化角度来看,唐代的文化以长安为中心,以长安为中心的唐代艺术风格为其主要特色。
唐代的文化审美观念是以自然为美,以华丽、富贵、壮丽为美。
宋代的文化审美观念是以南宋为中心,以简约、清新、淡雅为美。
宋代的文化审美观念受唐朝文化的影响,但也有所不同。
唐宋时期的审美差异看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从艺术角度来看,唐代的文化艺术以长安为中心,以长安为中心的唐代艺术风格为其主要特色。
唐代文化艺术的审美观念是以自然为美,以华丽、富贵、壮丽为美。
宋代的文化艺术以南宋为中心,以简约、清新、淡雅为美。
宋代文化艺术的审美观念是以实用、简约、实用为美,以清新、淡雅、含蓄为美。
从文化角度来看,唐代的文化以长安为中心,以长安为中心的唐代艺术风格为其主要特色。
唐朝的审美标准
唐朝的审美标准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十分繁荣昌盛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鼎盛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审美标准也有了很多的发展和变化,从诗词歌赋到建筑雕刻,从绘画到服装饰品,唐朝的审美标准穿透了各个方面的生活。
以下,就来详细介绍唐朝的审美标准。
一、诗词歌赋唐代诗词歌赋是唐朝文化的代表,也是当时的主流文化。
在这个时期,诗词歌赋的审美标准也非常高。
唐诗追求“文学之美”,注重诗的韵律美和想象力。
此外,唐诗注重形式的完美和意境的含蓄,以“说不尽”的奇妙效果感染人心。
唐代词赋追求“写实之美”,强调表现生活的真实和人物的个性,注重情感的真挚和细节的描绘。
总之,唐代诗词歌赋注重情景的描绘和形式的完美,将思想和感情与表现技巧相结合,呈现出高度复杂而又绚丽多彩的审美风格。
二、绘画唐朝的绘画艺术以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
山水画追求自然的真实与华美,重视意境的营造和画面的感染力。
山水画家注重景色的描绘,因此唐代山水画富于想象,色彩鲜艳,构图严谨,形象逼真。
人物画则更注重画面的生动和人物的神韵,注重“写意之美”和“动态之美”,追求画面的表现力和人物的个性,注重线条的变化和神态的把握。
总之,唐朝的绘画注重意境的营造,形式的完美,表现力的强烈和色彩的鲜艳,融合了中国古代绘画的多种元素,呈现出复杂而又绚丽多彩的审美风格。
三、建筑雕刻唐朝的建筑和雕刻艺术也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闪亮之一,它们的审美标准以华丽奢华的风格和精致的工艺为特点。
唐朝的建筑以宫殿和寺庙为代表,建筑的外观装饰注重雕刻的精美和雕刻工艺的精湛,大门、柱子、花窗等处都能看到大量的雕刻,而且在雕刻中突显了艺术家的独特风格。
其次,唐代宫殿和寺庙的墙壁、地面等部位全部是描绘着精美的壁画和浮雕,这些壁画精美绝伦,用各种色彩的细腻和粗犷的笔触画出了生动的画面和体现了独特的神韵。
四、服装饰品唐朝的服装饰品是以华美豪放、华丽耀眼的风格为主,服饰上注重用彩色的绸缎、锦缎、薄纱、武器、首饰等来强调繁华的气息,有的服饰上则运用刺绣、缀珠、金丝织纹等处理方法,十分花哨,同时也是体现了唐朝社会的各种阶层的穿着,江山之上有宫廷的锦衣、锦服,民间则有民间帛衣、绫衣等。
辨析唐代的“以胖为美”
辨析唐代的“以胖为美”摘要:唐代是我国封建时代的顶峰,女性审美观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以胖为美”的独特趋向。
本文欲对以肥为美进行辨析,说明其并非越肥越美。
同时探析唐代女性审美观的变化及其原因。
关键词:唐代;女性;审美观中国人常说:环肥燕瘦。
人们提起唐代女性的审美特点首先就是丰腴艳丽,普遍认为“以胖为美”是唐代社会审美观上的共识。
大量的出土陶俑和壁画也可以发现其间女性形象较之魏晋以来的确丰满了许多,但是这种风气是否在唐近三百年间一直如此呢?而这种现象又是如何产生的?笔者以前人的研究为参考,从历史学的角度考证梳理唐代各个时期的审美风尚和形成原因。
一、初唐唐代以前我国妇女还是大多以纤细为美的,从前秦至两汉一直如此,在这段时间里以帝王为首的上层社会的审美情趣一直影响着整个社会。
上有好之,下必随之。
“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1]虽然这是帝王的一种几乎病态的审美取向,但是从一个侧面反映着那个时代对女性的体态是以轻盈纤细为美的。
从汉朝轻盈掌中舞的赵飞燕到南朝“抱月飘烟一尺腰”的张静婉,纤瘦一直是女性审美观发展的主流标准。
甚至到了隋代,从西安西郊隋李静训墓出土的男女文武侍从陶俑中的女子也是体型颀长,腰肢袅娜的。
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唐朝初年。
初唐武德贞观年间,社会上还是秉承前朝遗风,这从初唐一些诗人的作品中就可知,刘希夷《春女行》诗中有“纤腰弄明月”之句,杜易简《湘川新曲二首》中“纤腰向舸(卷四十五)”。
还有“小腰丽女夺人奇”这些诗句中都有对纤纤细腰的称赞,此外在绘画艺术作品中也有反映,在阎立本的《步辇图》中可以发现太宗周围的宫女依然是身材婀娜。
虽然不属于上层阶级,但是其身处宫掖,迎合帝王后妃,最能跟随当时女性体态美的发展趋势。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延续性的,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风俗文化,审美情趣也是一样,所以可见唐开国时期三十多年间,女性依然延续着魏晋南北朝以来的纤细婀娜的审美情趣。
但不可忽视的是,随着唐朝综合国力的增强,政治清明,文化昌盛,尤其是西域胡族生活习惯的引入,社会风气也开始有所变化。
唐宋审美差异的看法
唐宋审美差异的看法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两个时期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从艺术表现手法、题材内容和审美意识等方面,探讨唐宋审美差异的看法。
唐宋时期的艺术表现手法存在一定的差异。
唐代以诗词歌赋为代表的文学艺术,注重形象描绘和意境的表现,以优美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而宋代文人士大多注重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更加注重意境和抒发情感,追求内在的精神世界。
在绘画艺术方面,唐代以工笔写实为主,注重细腻的线条和色彩的运用,追求形象的真实和细腻。
而宋代则更注重意境的表现,以写意和泼墨为主,强调笔墨的神韵和艺术的气韵。
唐宋时期的题材内容也有所不同。
唐代以山水、花鸟、人物等自然景物为主题,追求写实和传神。
而到了宋代,文人墨客更注重以文人自身的情感和思想为主题,表达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思考。
宋代文人更注重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批判,追求个体情感和思想的表达,对人物、山水等题材的表现更加注重意境和内涵。
唐宋时期的审美意识也存在差异。
唐代以“以形传神”为美学观念,强调形象的真实和传神,追求艺术的技巧和功力。
而宋代则更注重“以意传情”,强调意境和情感的表达,追求艺术的内涵和精神。
宋代文人更加崇尚自然和宁静,追求超脱尘俗的境界,注重审美的内在感受和个体情感的表达。
唐宋时期的审美差异体现在艺术表现手法、题材内容和审美意识等方面。
唐代注重形象描绘和意境的表现,以写实和传神为主,而宋代更注重意境和内涵的表达,以写意和抒发情感为主。
这种差异反映了两个时期社会文化的不同特点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迁。
唐宋审美差异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唐宋时期的艺术作品,也对我们认识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唐代的艺术理论与审美观念
唐代的艺术理论与审美观念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一,其中艺术理论与审美观念对于唐代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唐代的艺术理论和审美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儒家思想对艺术的影响儒家思想在唐代积极发展,对艺术的影响也十分重要。
作为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之一,儒家提倡道德、仁爱和自律等价值观念。
在艺术方面,儒家理论强调了人文意义和社会价值的作用。
儒家学说对于当时的文人墨客的清新、淡泊和高风亮节等审美追求,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诗歌的审美观念唐代的诗歌是当时文学艺术的代表。
在诗歌中,表现了唐代文人的审美追求。
唐代诗歌追求形式之美和内容之美的统一,它不局限于意象、诗句、意境、节奏、韵律等技巧方面的追求,更重要的在于审美主题的建立。
唐代诗歌大多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涵,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
三、绘画的审美观念唐代绘画亦是当时文人艺术的代表,而且对后世绘画影响深远。
唐代绘画主张“意在笔先”、“心在墨上”,强调筆墨的丰富表现力,绘画的审美意境和精神境界是唐代绘画的一大特点。
唐代绘画形式丰富多样,抽象和写实并存,表现出艺术家强烈的个性和视觉追求。
唐代画家以“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三大类画作为主,勾勒出山水山川、人物人生、花鸟风景。
四、音乐的审美观念唐代的音乐很受文人、贵族喜爱。
音乐在唐代不仅限于厅堂,还使人们在田野、山林、水边舞动起来。
唐代音乐强调音乐与舞蹈结合的时空审美,注重音乐的节奏、谐调、旋律、和声等方面的完美结合。
同时,唐代还有很多种风格的音乐形式,如雅乐、宫廷乐、俗曲、大合唱等,都反映出当时音乐的多元化发展。
总之,唐代艺术的理论和审美观念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的艺术理论和审美观念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和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唐代的文化审美。
同时,唐代艺术理论和审美观念也启示我们,形式和内容的协调和统一是任何艺术家和文化创作者努力追求的方向,使我们不断开拓新的审美领域,追求更高层次的人文情怀和审美精神。
唐宋元明清五朝的艺术审美与文化品格
唐宋元明清五朝的艺术审美与文化品格唐宋元明清五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个朝代,也是中国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
这五个朝代的文化品格和艺术审美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唐宋元明清五朝的艺术审美和文化品格。
一、唐朝的艺术审美和文化品格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
唐朝的文化品格注重雅俗共赏,艺术审美上追求自然、明朗、清新和浪漫的特点。
唐代的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充分体现了这种特点。
唐代诗歌以“八大家”为代表,形成了唐诗的经典范式。
唐诗以“清新之典雅、俗意之精巧、运动之奔放、语言之明白、想象之奇特”为其艺术审美特征。
唐诗具有浓厚的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形成了“山水田园”,“闲逸淡泊”等文化品格特点。
唐代的绘画以“唐画派”为代表,物象的表现以典雅、清新为主,多以鸟兽、花卉、山水为题材。
唐代的绘画风格注重笔墨的自由和灵活性,多采用“拟古题材”和“写意画法”,不拘泥于外在形式而追求内在精神的表现,艺术相关的文化品格更以“雅致”、“典雅”、“高尚”为主。
二、宋代的艺术审美和文化品格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高峰期,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非常丰富的时期。
宋代的文化品格是讲究实事求是和实用性的,艺术审美上追求规范化、繁复化和精细化等方面之特点。
宋代的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充分体现了这种特点。
宋诗以“苏门四震”为代表,形成了“唯我独尊”的诗人风范。
宋诗的艺术审美特征是讲究“意境深远、用字精当、语言简练、语意相合、形象鲜明、风格多样”等等。
宋诗的文化品格则表现在“崇尚朴素”,“天人合一”等方面。
宋代的绘画以“南宋画派”为代表,更多关注的是细腻和精细之美,注重在形式上空间的艺术再现。
宋元画风的特点是“淡雅清新,工部观察细腻,情趣兼备,格调高贵”。
宋代绘画强调规范化和缎平杏锋感,是以“繁碎之美”突出,并已具有象征意义。
三、元代的艺术审美和文化品格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新建的朝代,也是中国艺术发展跨越性的发展时期,元代的文化品格注重开放、创新和多元化。
唐宋元明清五代的审美观与欣赏史
唐宋元明清五代的审美观与欣赏史随着中国独立文化的不断形成,五代至明清时期是中国美术发展中的重要时期。
这段时间,中国美术呈现出了多样性特色,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审美观与欣赏史。
本文将分别从唐宋元明清五代五个时期来探讨中国美术的审美观与欣赏史。
一、唐代审美观与欣赏史唐代美术以壁画和雕塑为主,在那个时代有着很高的审美水准,当时的艺术家善于从生活中提取灵感,创造出一批经典的艺术品。
当时人们对色彩、线条和形状的追求非常高,他们认为色彩、线条和形状是表现一幅画面的关键要素。
唐朝时期是尊崇“神骨”的时代,他们认为人和物的形象,必须具备流畅的曲线,才能展现“神韵”,唐代推崇“神骨”艺术的这一审美观念,在后来的美术创作中也有很大的影响。
此外,唐代还有着“随遇而安”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也体现在艺术中。
当时人们非常喜欢清新、自然的环境,在绘画中涉及自然环境、翠竹山茶以及人物,这些都展现了唐代时期人们对于生活的一种向往。
二、宋代审美观与欣赏史宋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朝代之一,中国美术在这个时期也达到了巅峰。
当时的审美观和欣赏史更加注重“内涵”,把握事物的精神内核,尤其是宋代的山水画以其山水秀丽、山清水秀、意境高远著称,更是体现了内涵的审美观点。
宋代追求虚实结合,取材宽泛、笔触细腻、构图严谨、色彩鲜明、富于韵味,使得中国画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
宋代的士大夫文化和诗词文化对其美的理念起到了比较大的影响,这使得宋代的美术作品更具有审美深度与阳刚之气,也强了宋代审美观与欣赏史的内涵作用。
三、元代审美观与欣赏史元代的美术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元代的审美观念强调“变”,具有一定的“游戏性”,玩味性。
元代的艺术家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中把不同的样式、形态、色彩、结构、比例、线条等元素给集结在一起,用玩味性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使得元代的美术充满了奇奇怪怪的元素。
元代的美术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在宋明之间发展而来,因此元代继承了宋代的一些特点。
在审美观方面,元代更加注重视觉效果和造型艺术。
唐代文学的审美观念与演化
唐代文学的审美观念与演化(正文)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时代,其文学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唐代文学以优美的诗歌和雄奇的散文为代表,展现了丰富的审美观念与演化。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唐代文学的审美观念与其演化过程。
一、崇尚自然的审美观念唐代文学注重对自然的描写与表现,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美的追求与赞美。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人与自然的融合和谐,展示了崇尚自然之美的审美观念。
二、宫廷文化与审美观念唐代的宫廷文化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宫廷文化以皇帝为中心,追求宏伟而华丽的审美风格。
在这样的背景下,唐代文学中展现了华丽的辞章和宫廷的气派。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运用了华丽辞藻和丰富的修辞手法,展现了宫廷文化与审美的紧密关系。
三、诗词的审美观念与演化唐代的诗词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其审美观念在不同的时期有所演化。
初唐时期,王勃、杨炯等诗人倡导格律诗,注重诗歌的礼制与规范;盛唐时期,李白、杜牧等诗人追求自由奔放的艺术表达,形成了豪放派的诗歌风格;晚唐时期,白居易等诗人强调诗歌的自然真实与感情表达,塑造了婉约派的诗歌风格。
唐代诗歌的审美观念在这不断的演化中展示了多样性与包容性。
四、散文的审美观念与演化唐代散文的发展同样丰富多样。
初唐时期的散文以骈文为主,注重句式的复杂与变化;盛唐时期,骈文逐渐转变为志怪小说和游记,展现出奇异与奇幻的审美观念;晚唐时期,散文逐渐回归平实与真实,注重对生活的描写。
散文审美观念的演化体现了唐代文学创作的活力与变化。
五、影响后世的审美观念唐代文学的审美观念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唐代的文学风格和审美观念不仅在中国传承发展,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唐诗的婉约与豪放派风格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如宋代的苏轼等文人;唐代的散文形式和审美观念也影响了明清小说与散文的写作风格。
总结唐代文学的审美观念与演化体现了时代变迁与人文思想的发展。
唐代文人画家的审美观及其画作特点
唐代文人画家的审美观及其画作特点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文人画兴盛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许多文人将绘画视为一种艺术表达和情感交流的方式,他们以自然山水、花鸟虫鱼等为题材,通过墨笔勾勒出独特而玄奥的意境。
本文将探讨唐代文人画家的审美观及其画作特点。
一、审美观1.追求雅致:唐代文人画家以追求雅致为目标,他们重视意境与氛围的表达,注重作品中情感和思想的渗透。
2.反对形式僵化:相较于严格规范的宫廷绘画,唐代文人画家更倾向于自由创作和个性表现,不拘泥于传统形式。
3.真实感与抒发内心:他们尝试通过作品表现日常生活中细致入微、真实深沉的情感体验,并寄托内心情感。
二、画作特点1.意境独特:唐代文人画家注重意境的表达,常运用象征性的符号、模糊的线条和淡雅的色彩来营造出超越物质世界的画境。
2.墨韵与笔墨技巧:他们善于运用墨水及其变化去创造层次感和光影效果,在画作中追求一种流畅而凝练的笔触。
3.自由构图:唐代文人画家对于构图更加自由灵活,常采用斜堤、侧月等非传统布局,突破了传统规范,展现了他们独特的艺术想象力。
4.精神寄托:他们通过描绘山水、花鸟虫鱼等意象来抒发内心情感,并在作品中融入自身思想、哲理和对生命之美的领悟。
三、著名画家1.文徵明(1470-1559):以山水画见长,《水经注》为题材的《千里江山图》是其代表作之一。
他以勾勒出独特形象和富有情感的笔触闻名。
2.李唐(李阳冰)(937-978):擅长花鸟画,《花鸟寄怀图》是其代表作之一。
他的作品注重细节描绘,尽显生动与鲜活。
3.张萱(713-755):擅长山水画,《神仙寿乐园图》是其著名作品。
他善于运用轻盈的笔墨和贴近自然的意境,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篇章。
总结:唐代文人画家以追求雅致、抒发内心情感为核心,其画作具有独特的意境和斑驳变化的笔墨技巧。
他们旨在通过艺术表达来传递自身对于自然和人生美好的领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唐代文学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趋势
唐代文学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趋势唐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阶段之一,自初唐至中唐时期,文学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趋势。
本文将通过对唐代文学各个方面的探讨,以及通过文学作品的分析,来揭示唐代文学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趋势。
一、唐代文学的审美观念在唐代文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被赋予了重要的审美意义。
诗人们常以自然景色为表达对象,通过细腻而准确的描写,传达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通过对楼上远眺的山川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忧思之情。
另外,唐代文学还强调了审美与道德的关联。
诗人们常以弘扬美德、表达哲理为创作目的,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在读者心中引发共鸣和反思。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通过对草原景色的描绘,以及对送别友人的感叹,传达了生命短暂和珍惜友情的思想。
此外,唐代文学对于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的探索与追求也构成了其审美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文学以诗歌为主流,注重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形式多样、风格各异。
诗人们常通过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和技巧,来追求艺术上的突破和创新。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通过对夜晚凉风吹拂的描写,表达出对逝去岁月的感慨。
二、唐代文学的审美趋势在唐代文学中,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审美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呈现出几个明显的趋势。
首先是唐代文学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描写。
唐代社会繁荣昌盛,文人学士的身份也得到了重视。
因此,文学作品中开始呈现出更多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的描绘,以及对社会现象和人生百态的反思,增强了审美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写照和思考。
其次是对于感性与理性的并重。
初唐时期,文学以感性为主导,更注重情感的表达和个体的体验。
而到了中唐时期,理性开始逐渐被赋予更多的重要性。
文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人性、人情和社会伦理,通过思辨和哲理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思考。
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唐代文学还流露出了更为多元和开放的审美趋势。
文学作品中涌现出各种不同的创作风格和艺术风格,包括咏史抒怀、山水田园、爱情诗等,形式多样性得到了充分展现。
唐代文人墨客的审美观与文化精神研究
唐代文人墨客的审美观与文化精神研究一、引言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文人墨客活动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众多杰出的文人墨客通过诗词、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塑造了独特的审美观和文化精神。
二、唐代文人墨客的审美观1.对自然景物的赞美:唐代文人墨客常以山水为题材,借助对自然景色深入观察和描绘,表达他们对大自然之美的追求。
2.对人性情感的描绘:唐代文人通过写实而又充满意象化手法的描述,表达人性中的喜怒哀乐,真情实感。
3.对艺术形式与技巧的研究:唐代文人注重艺术形式与技巧对作品所起到的作用,追求形象、音韵、节奏等方面的完美。
三、唐代文人墨客的文化精神1.温婉高雅:唐代文人以温婉高雅的风格为主,追求修饰和典雅的艺术形态,重视内在美的体验与精神寄托。
2.自由豪放:唐代文人墨客拥有不受桎梏的精神追求,对传统规范有自身的见解,并试图通过创新和超越突破局限,展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审美情趣。
3.唐风盛世:唐代文人墨客在一个社会繁荣发展、和平安定的时期成长起来,他们对社会环境积极乐观,对人生抱有希望与向往。
四、相关作品与代表文人1.杜甫: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善于表达社会深层次的忧愤与思考,在他的诗中常常能够感受到一种宏大而激动人心的家国情怀。
2.王维:王维是唐代山水诗和绘画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
他擅长以简洁、含蓄、意象化手法描绘山水景色,并将其与哲学思考和人生感悟相结合。
3.李白:李白是唐代最具传奇色彩的文人墨客之一,他以自由奔放、豪情万丈的作品而闻名。
他追求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表达了个人豪情壮志。
4.文徵明:文徵明是唐代绘画领域的重要代表,他注重写意和笔墨技法,并尝试将诗词与绘画相结合,给人以身临其境的审美体验。
五、结论唐代文人墨客的审美观与文化精神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们通过作品传达了对自然、人性和社会的独特理解,同时也对后来文化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研究唐代文人墨客的审美观与文化精神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他们所处时代的风貌与思想,也为我们当今社会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唐代文学的风格与审美观赏
唐代文学的风格与审美观赏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诗歌和文学艺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唐代文学的风格与审美观赏在当时极具影响力,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风格多元唐代文学的风格极为多元,多样性成为当时文艺创作的显著特征。
例如,唐代诗人们在注重意境的同时,更加注重形式的变化和创新。
从五言律诗到七言绝句,从古意诗到豪放诗,从山水诗到田园诗等等,唐代文学的风格犹如一幅多彩斑斓的画卷。
这种多样性的风格不仅表达了诗人个人的情感态度,还体现了社会时代的多元发展。
二、审美观赏多元在唐代文学的审美观赏中,多元化也是一个重要特征。
唐代文学既注重意境和情感的表达,又注重形式的美感。
诗歌的审美观赏追求富有情感的意境,是一种与外在世界的和谐统一。
在唐代的诗歌创作中,丰富的描绘和细腻的抒写展示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错落有致的关系,给人以美感的享受。
此外,唐代文学的审美观赏还突出了对人性的关注。
唐代文学反映了人性复杂多变的一面,通过对人的情感和心理的刻画,触动了读者内心的共鸣。
唐代文学中的人物形象丰满鲜活,如唐太宗李世民、杨贵妃等,他们不仅具有历史的背景,还具有复杂的内心世界,这种真实的形象塑造使得读者在审美过程中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性的多面性。
三、古典与现代的融合唐代文学的风格与审美观赏也展现了古典与现代的融合。
唐代是一个高度开放和创新的时代,文学作品中既可以看到传统的文学手法和题材,同时也能看到现实生活中的新变化。
这种融合不仅展示了唐代文学的时代特征,还为后世文学作品提供了充分的启示。
在唐代文学中,古典与现代的融合使得文学作品更加贴近当时社会,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
例如,杜甫的《登高》一诗,既以古典的方式描绘了登高时的壮丽景色,又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深切关注,其思想与情感的融合使得这首诗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结语:唐代文学的风格与审美观赏在当时的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其多元化的风格和多元化的审美观赏体系体现了唐代文学的丰富性和创新性。
唐代文学的审美观念与趋势
唐代文学的审美观念与趋势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辉煌时期,文学创作在这个时代达到了巅峰。
唐代文学的审美观念与趋势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唐代文学的审美观念以及表现出的趋势。
唐代文学的审美观念体现了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和理解。
首先,唐代文学崇尚自然与现实主义。
诗人们以观察自然为基础,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植物和动物来抒发内心情感。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其清新的表达和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描绘而成为唐代脍炙人口的名篇。
其次,唐代文学追求形象与意境的完美结合。
诗人们注重使用具有感染力的形象和意象来唤起读者的共鸣,并将美与哲理融为一体。
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远望》通过对秋天的描绘,充分展现了唐代诗歌追求形象美和情感传达的特点。
在唐代文学的审美趋势方面,可以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首先,唐代文学逐渐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
在这个时期,文人们的创作风格愈发独特,他们通过个人的感受和体验来表达情感,展示出了丰富多样的审美追求。
例如,白居易的诗歌风格属于豪放派,而杜牧则以细腻、婉约的风格著称。
其次,唐代文学呈现出宏大、高深的趋势。
唐代文人对于诗歌和散文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追求意境的深沉、结构的复杂和表达的博大。
杜甫的《登高》即体现了这一特点,他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感,表达了内心的苦闷和对时代的深切思考。
唐代文学的审美观念和趋势也受到了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唐代是一个充满繁荣与变革的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文学的繁荣提供了土壤。
长安作为唐代的首都,汇聚了大量的文人墨客,文化交流的活跃程度也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此外,佛教的传入也对唐代文学的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思想的融入使得唐代文学中出现了大量与哲理和宗教相关的作品,丰富了文学的内涵。
总结起来,唐代文学的审美观念与趋势表现出了多样化、个性化、宏大化和深邃化的特点。
唐代文人通过追求自然与现实主义、形象与意境的完美结合,展现了对艺术的高度追求和对人文情怀的深切关注。
唐代名画中的艺术表现与审美观念
唐代名画中的艺术表现与审美观念引言唐代是中国古代艺术繁荣的时期之一,其中名画对于传承和发展艺术表现和审美观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唐代,名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表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
本文将探讨唐代名画中的艺术表现与审美观念,分析其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艺术表现的多样性唐代名画在艺术表现上呈现出了丰富的多样性,包括题材、构图、色彩和造型等方面。
题材唐代名画的题材广泛,既有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如山水、花鸟等,也有对人物和社会生活的刻画,如宫廷画、宴会画和民间画等。
这些不同的题材反映出了唐代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
构图唐代名画的构图非常注重平衡和谐的美感。
常见的构图方法包括对称构图、金字塔构图和斜线构图等。
这些构图方式使得画面的整体感觉舒适流畅,并且能够凸显重点。
色彩唐代名画的色彩运用非常讲究,通常使用富有变化和对比的颜色。
明暗对比和冷暖色彩的运用使得画面更具层次感,营造出丰富的艺术氛围。
造型唐代名画的造型注重形态的完整和准确。
画家们注重对细节的观察和描绘,追求真实感和立体感。
他们善于运用不同的线条和笔触,在纸面上创造出丰富的形象。
审美观念的体现唐代名画中的艺术表现与审美观念密切相关,既受到传统审美观念的影响,又融入了新的审美追求和观念。
自然美与传统审美观念唐代名画中对自然美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的自然主义和与人和谐相处的理念。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真实再现,画家们试图表达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动态美与审美追求的变化唐代名画中的动态美反映了审美追求的变化。
在唐代,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重大变革,人们对于艺术的欣赏也发生了转变。
传统的静态美逐渐被强调画面的动感所取代,表现出唐代社会的活力和变化。
个人审美情趣的表达唐代名画中的艺术表现也体现出了画家个人审美情趣的表达。
不同的画家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偏好和风格,通过自己的创作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情感。
这种个人审美情趣的表达丰富了唐代名画的艺术内涵。
唐代诗人的空自观念及审美效应的追求
唐代诗人的空自观念及审美效应的追求
唐代诗人的空自观念是指他们在创作中追求自由自在、超脱尘世的境界。
他们追求的是一种超越日常琐事、超越尘嚣喧嚣的宁静与祥和的心境。
他们通过诗歌创作表达出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与感悟,通过意境的营造来揭示自己的内在情感。
唐代诗人在表现空自观念时,常常运用虚幻、苍茫、空灵的意象,以及寥廓、空旷的景象来渲染超越尘世的意境。
他们通过细腻的笔触、巧妙的构思,创造出一种与世无争、超越俗世的心灵境界,使读者在阅读诗作时也能感受到这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祥和。
唐代诗人的空自观念追求的审美效应是一种超越情感的审美体验。
他们通过表达自然景色、描绘心灵境界,将读者带入一种崇高、纯净、高雅的审美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感悟,从而产生共鸣与共情的情感体验。
唐代诗人以李白、杜甫等为代表,他们的诗作多以自然景色、闲适生活、人生哲理等为主题,展示了他们深刻的思考、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他们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通过意境的构造和审美的表达,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效应,给读者带来心灵的愉悦和满足。
总的来说,唐代诗人的空自观念及审美效应追求体现了他们对自由自在、超脱尘世境界的追求,表现了他们对自然与人生的独到思考和深刻感悟,同时也为读者带来了一种高尚、崇高的审美体验。
唐代文学的审美观念与变迁
唐代文学的审美观念与变迁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该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在数量和品质上居于顶峰,同时也展现出了独特的审美观念和风格特色。
唐代文学的审美观念具有多元化和变迁的特点,本文将探讨这些特点以及其背后的历史因素。
一、儒家审美观念的影响在唐代文学的审美观念中,儒家思想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在儒家的美学理论中,追求道德、情感和修养的完美统一被视为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
这一理念在唐代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展示。
例如,唐代诗歌中的山水田园描写表达了儒家思想中对自然美和人文美的追求。
诗人通过细腻而生动的描绘,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相结合,展现了一种“形神兼备”的审美观念。
这种观念要求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追求着一种内外兼修的美感。
二、佛教审美观念的渗透与儒家思想相伴随的是佛教的传入和发展,佛教的审美观念也在唐代的文学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佛教强调超脱尘俗、追求内心平静的境地,这种审美观念也影响了唐代文人的创作风格。
在唐代诗歌中,不乏具有佛教色彩的表达和意象。
诗人们借用佛教的修行思想和宗教意象,表达对人生、宇宙和社会的思考。
他们通过对佛陀的崇拜、对禅宗的研究,将自己的情感与佛教教义相结合,创作出一系列以佛教为题材的诗作,形成了唐代文学中独特的审美风格。
三、唐代变革与审美观念的变迁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政治制度的稳定为文艺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在这个变革的时期,文学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唐代文学逐渐远离了古典文学的规范和限制,为创新和个性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这使得唐代文学作品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风格和题材,从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其次,唐代的文学审美观念开始注重个人情感和内心世界的表达。
这一变化可以从唐代诗歌中的抒情元素得到印证。
唐代的诗人追求自我表达和真实性,他们通过表达个人的感受和情感来揭示自己的内心世界,创作出了许多具有强烈个人特色的作品。
唐宋文学审美
唐宋文学审美
唐宋文学审美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主题:
1. 风格与语言:唐宋文学在风格和语言方面有着显著的区别。
唐代文学以清新明快、雄浑豪放为主要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昌盛。
而宋代文学则更加注重含蓄婉约、柔美细腻的表达,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内敛和深邃。
这种差异在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中都有所体现。
2. 情感与意境:唐宋文学都非常注重情感表达和意境创造。
唐代文学情感热烈、奔放,意境高远、雄浑;而宋代文学情感深沉、内敛,意境深邃、细腻。
这种差异在唐诗、宋词等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3. 内容与思想:唐宋文学在内容与思想方面也有所不同。
唐代文学以表现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风貌为主要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开放和进取精神。
而宋代文学则更加关注社会现实、民生疾苦等方面,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变革和哲学思考。
4. 文化与社会:唐宋文学是唐宋文化的代表,它们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特征也有所不同。
唐代文化繁荣昌盛,开放包容,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之一;而宋代文化则更加注重内省和反思,思想观念相对封闭和保守。
这种文化差异也对唐宋文学的审美产生了影响。
综上所述,唐宋文学审美在风格与语言、情感与意境、内容与思想、文化与社会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
通过对唐宋文学审美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唐宋文化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盛行“以(肥)胖为美”来审视人物、特别是女性的说法,流传颇广。
该说主要来源于人们欣赏唐代宫廷绘画和仕女图后的感性认识。
从笔者所检索的文献看,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等时人论述,并无“以胖为美”或类似观点,相反在唐代文献中保留着不少以细瘦为美的资料,且以安史之乱为界,唐人审美习俗是发展变化的。
安史之乱前,胡人和北方汉族人比较流行以壮硕、高大为美的习俗,这应该也是当时审美的主流观念。
从先秦开始,我国南北方就有诸多习俗观念不同,近代国学大师刘师培先生的《南北学派不同论》对此有精彩阐述:“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
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
王国维先生也说:“南方人性冷而遁世,北方人性热而入世,南方人善幻想,北方人重实行。
”这些观点也适合分析唐安史之乱前生活在北方主要民族的审美习俗。
《诗经·卫风》最早描写贵族美女庄姜:“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该诗标题是《硕人》,首段写道“硕人其颀”,颀指高长;“领如蝤蛴”,指脖颈如蝤蛴,又白又长,可见庄姜是身材壮硕的高大美女。
正如童书业先生在《春秋左传研究》所说:“至当时‘美’之标准则似以健康为主。
”以壮硕、健康为美的审美观在北方汉族、特别是以游牧为主的胡人中,一直是主流。
我们仔细观察唐朝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可以发现,画中的宫女、仕女多为北方女子,北方女性多方脸或宽脸,故脸部有些宽的感觉;但脖颈较长、身材高,总体上不是肥胖而是壮硕、高大。
初盛唐时,由于李唐王室一直以“关中本位”政策为其立国方针,提倡胡人风俗。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胡风胡俗盛行一时:“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皆竞衣胡服,故有范阳羯胡之乱。
”(《旧唐书》卷45)李白、岑参、李欣写了不少赞赏胡人、胡姬的诗。
《全唐诗》中“胡姬”出现21次,“胡旋”出现16次,多在安史之乱前。
众所周知,玄宗宠妃杨贵妃长于胡旋舞。
李白任翰林期间写《清平调词》三首,其二专写贵妃之美:“……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诗中将杨玉环与牡丹、赵飞燕作比,或许也说明杨贵妃并非真的很肥胖,而是比较壮硕,符合当时李唐王室提倡的以壮硕为美的胡风审美观。
安史之乱爆发后,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使唐人对胡人、胡风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安史之乱历经8年之久,李唐王朝为尽快平定安史之乱,不得不借用回纥、吐蕃等胡人的力量。
但他们居功放纵,“及收东京,回纥遂入府库收财帛,于市井村坊剽掠三日而止”(《新唐书》卷195)。
《资治通鉴》卷111也记载回纥当时“肆行杀略,死者万计”,而吐蕃更是趁机夺取河西、陇右之地,控制了西域。
动乱后,以胡人为主的安、史降将旧部长期割据河朔地区,专横跋扈。
动乱之后的李唐王室饱受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的打击,逐渐衰落的关陇集团,不再倡导胡风,动荡的社会现实也使人们的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李白、岑参等盛唐文人对胡风曾经比较欣赏,而到了中晚唐,文人对胡风则主要持批判态度。
《新唐书》卷24记载“开元中……士女衣胡服,其后安禄山反,当时以为服妖之应。
”新乐府运动领导者元稹在《胡旋女》中痛批胡旋舞等胡风:“天宝欲末胡欲乱,胡人献女能胡旋。
旋得明王不觉迷……佞臣闻此心计回,荧惑君心君眼眩……有国有家当共谴”;白居易亦有唱和诗《胡旋女》,批判主旨相同。
陈寅恪先生在《论韩愈》中指出:“古文运动一事,实由安史之乱及藩镇割据之局所引起。
安史为西胡杂种,藩镇又是胡族或胡化之汉人,故当时特出之文士自觉或不自觉,其意识中无不具有远则周之四夷交侵,近则晋之五胡乱华之印象,‘尊王攘夷’所以为古文运动中心之思想也。
在退之稍先之古文家,如萧颖士、李华、独孤及、梁肃等,与退之同辈之古文家如柳宗元、刘禹锡、元稹、白居易等,同有此种潜意识”。
由此可见,很多文人已把胡人风俗当作动乱原因之一,在审美习俗方面要求恢复华夏正统习俗。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人”等描绘反映出,南方较长时间内都流行以细瘦为美的习俗。
安史之乱后的中晚唐,北方破坏严重,大批文人贵族南迁,或做官、或举家搬迁、或入幕府做幕僚,南方的经济、文化渐超北方。
南方文人对胡风的批判更为猛烈全面,在他们大力倡导下,以细瘦、纤弱为美的南方审美习俗在中晚唐逐渐占据主流。
“舞风歌月胜纤腰……吴都风俗尚纤腰”(罗虬:《比红儿诗》),白居易《法曲》进一步总结:“法曲法曲合夷歌,夷声邪乱华声和……一从胡曲相参错,不辨兴衰与哀乐。
愿求牙旷正华音,不令夷夏相交侵。
”既然北方早已“夷夏相交”,胡汉风俗相融,
而南方以汉民族为主“细瘦、纤弱”的审美习俗自然也即“正华音”,而对女子“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的偏爱,正是典型的南方审美风俗。
最能展现细瘦、纤弱之美的,就是唐人诗中对女子腰部的描绘,以《全唐诗》的统计来说,初盛唐诗中,很少以细腰、小腰、腰细、纤腰、楚腰来赞美女性;而中晚唐诗却常常以此来称赏女子的美丽。
其中细腰出现50次,从温庭筠“深闭朱门伴细腰”看,细腰已是美女代名词;小腰9次,如鲍溶诗“小腰婑堕三千人,宫衣水碧颜青春”;腰细8次,如罗隐诗“楚宫腰细我还知”;纤腰3 9次,如无名氏“宫中细草香红湿,宫内纤腰碧窗泣”;楚腰8次,如杜牧诗“楚腰纤细掌中轻”……诗人描写的这些美女多是南方人,且身份地位较高,对于审美风俗具有引导作用。
总之,初、盛唐时,女性以壮硕、高大为美占据主流,它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胡人和北方汉族人的审美习俗。
这与以胖为美看上去接近,但毕竟不同。
安史之乱后的中、晚唐,主要流行以细瘦、纤弱为美,这主要是长江流域南方汉族人的审美习俗。
其流变因素既受胡汉民族关系变化的影响,又有我国南北审美习俗谁为主导的原因,还与李唐王室关陇集团的兴衰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