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散文发展脉络

合集下载

简述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脉络

简述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脉络

简述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脉络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和文化的一个璀璨时期,咱们今天就来聊聊那时候的诸子散文。

说到这儿,许多人可能会想,散文不就是写写诗歌、抒发情感的东西吗?其实,这里可大有文章,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好啦,咱们一步步来,看看这条发展脉络吧。

1. 先秦诸子的背景1.1 历史环境在先秦,大家都知道,那可是战国时期,群雄割据,诸子百家争鸣,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好时光。

那时候,人们对人生、社会、政治的思考,简直像过年一样热闹。

这些思想家们可谓是“各显神通”,不光是为了自己的学派,也为了整个社会的未来。

1.2 思想流派说到这些思想家,我们不能不提孔子、老子、墨子和庄子等。

孔子倡导的仁义,老子的道家思想,墨子的兼爱,庄子的逍遥游,哎呀,真是让人耳目一新,百思不得其解!他们的散文,不单单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思想的火花碰撞,生动而富有哲理。

2. 诸子散文的特点2.1 语言风格先秦的散文语言简练而生动,像是饮水思源,简单却饱含深意。

就拿《论语》来说吧,字字珠玑,听起来就像老百姓的闲聊,却让人忍不住反复琢磨。

用现代话说,就是“说话不拐弯抹角”,直接明了,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啊。

2.2 内容丰富再说内容,这些散文不仅仅局限于哲学,涉及的范围可广了!从伦理道德到政治治国,甚至还有生活哲学。

像庄子那样的“逍遥游”,就让人感觉就像是在听故事,里面的道理却可以让人“回味无穷”。

想想看,这可是古人的智慧,现代人听了也得点头称是。

3. 诸子散文的发展3.1 从简到繁随着时间的推移,先秦的散文经历了一种“从简到繁”的过程。

一开始大家写得比较直白,后来慢慢地,文笔也越来越华丽,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就像是做菜,从简单的清蒸到最后的红烧,味道层次分明,让人欲罢不能。

3.2 影响与传承而且,这些散文不仅在当时影响深远,后来对整个中国文化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我们现在的许多经典,诸如《史记》《大学》《中庸》,都有着先秦散文的影子。

古代散文发展脉络散文的脉络

古代散文发展脉络散文的脉络

古代散文发展脉络散文的脉络散文的脉络散文是文学艺术队伍中的轻骑兵。

它汪洋恣肆,纵横捭阖,自由驰骋,轻盈多姿。

然而,散文表面似“散”,却是形散意连,“散”而不乱,一线贯穿。

散文是一门艺术。

高明的散文家如同一个有经验的渔夫,手中的网既撒得开,又收得拢。

他们的散文,虽然笔墨肆意挥洒,行文活泼多变,却处处紧扣主题,讲究艺术构思,注重脉络线索。

读者能够透过其“散”的表象,理出内在经纬,领悟主旨,得其神韵。

传统名篇《逍遥游》是一篇说理深微、瑰伟宏丽的奇文,集中体现了庄子的人生观、世界观。

开篇,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的寓言对比,提出“小大之辩”的话题。

接着以“知效一官”的小人物以及宋荣子、列子与“至人”、“神人”、“圣人”对照,推演出“无己”、“无功”、“无名”的最高人生境界。

然后以“尧让天下”、“肩吾问于连叔”、“庄惠之争”的故事,分别说明“大德”与“小德”、“大智”与“小智”、“大用”和“小用”的差别。

结尾针对惠施的批评,阐明人生理想境界。

“小大之辩”是贯穿全文的脉络。

历史散文也不例外。

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就是很好的例子。

通过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赞颂其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

作者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细、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来写:第一部分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彰显其志;第三部分以屈原答渔父之问来抒发坚贞不渝之志。

可见,《屈原列传》的脉络有二,一是屈原的浮沉,二是屈原的志向,两者并行不悖,网络交织,构成全篇。

现当代散文也十分注重的线索和脉络,用线索贯穿始终,把内容有机连缀起来,形成清晰的脉络。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我”对童年生活的向往和留恋之情为脉络,在“百草园”中写了遇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以及听长妈妈讲美女蛇故事、跟闰土父亲学捕鸟等自由欢乐的趣事;在“三味书屋”里写了拜师行礼、提问遭怒斥等单调枯燥的往事。

西汉散文发展脉络

西汉散文发展脉络

西汉散文发展脉络西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西汉时期的散文也是历代文学发展史上重要的一个里程碑。

西汉散文在形式上融合了儒家、吐谷浑学说以及西汉异族客居民的虔信等多种文化元素,在它的散文中可以看到一种新的表达模式。

西汉散文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阶段是西汉初期,由屈原、司马迁等人在散文中,以《九歌》、《楚辞》等为主,展现出先秦儒家的优越思想、精致的文字表达和强调礼仪的诗歌特色。

第二阶段是以苏轼、晏殊、李清照等人为代表的诗词文集表现出来的,其中融入了西汉异族客居民的虔信以及吐谷浑学说的文化元素。

苏轼多发表了许多感伤的词作,表达了对民间苦难的富有同情心的文章,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精神支柱。

第三阶段是汉魏两代,此时的散文更加深入民间,不再只强调传统的文化和礼仪,而是吸收了不同民族的文化色彩,将民间的声音表达出来,将古典诗词的语言和格式与民间精神完美结合,以新的方式表达思想观念,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西汉散文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其诗词文集中的散文表达了宰相等官员的思想观念、王侯大臣的风范以及贵族的传统习俗,它的文字表达融入了儒家、吐谷浑学说以及西汉异族客居民的虔信等多种文化元素,展现出了西汉文化的魅力。

后世文人多从西汉散文中汲取养料,以最直观的方式表达思想,追求语言的精妙绝伦。

西汉散文以其独特的风格、多样的内容以及巧妙的表达模式,为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西汉散文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屈原、司马迁等人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强调文章的礼仪特色。

第二阶段是以苏轼、晏殊、李清照等人为代表的诗词文集,融入了西汉异族客居民的虔信以及吐谷浑学说的文化元素。

第三阶段是汉魏两代,多从民间获取灵感,以新的方式表达思想观念,对后世文学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西汉文化的发展是丰富多彩的,西汉散文的不断发展表明,文人们以一种新的表达模式抒发自己的思想,并融合了不同民族文化的元素,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内涵,为后世的散文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先秦散文发展脉络

先秦散文发展脉络

先秦散文发展脉络先秦散文发展脉络1、叙事散文:记叙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称历史散文。

发展阶段:萌芽阶段(甲骨文、金文,文字简短)——过渡阶段(记事为主《春秋》、记言为主《尚书》)——成熟阶段(《左传》、《战国策》)《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按照时间年份的顺序来分,这个体例叫编年体。

春秋三传指的是《春秋左氏传》、《公羊传》、《榖梁传》《左传》是编年体史书,以描写战争出名,记录了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争。

最重要的思想是:民本思想。

《战国策》是按照国家来写的,是国别体杂史著作,记录战国时期纵横家的形象、思想,表现了他们的远见卓识。

2、说理散文,也称诸子散文。

发展阶段:✓语录体散文:记录言语,以孔子为代表(思想核心—“仁”、“礼”),代表作品为《老子》、(《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言简洁、深刻。

✓对话体散文:即以对话方式展开论述,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

孟子是儒家思想第二杰出代表,思想核心为“仁”、“仁政”。

代表作:<齐桓晋王之事>鲁迅评价《庄子》:“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庄子的文章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有时候也带有抒情色彩.(奇特的想象、虚构、夸张及方言的表达方式;“三言”表现形式。

如:《逍遥游》创作方法——三言:①以卮言为曼衍,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

②以重言为真,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

③以寓言为广。

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

(最主要的表现方式)✓专题论文,即围绕一个问题展开论述(语言严谨,锐利)。

以韩非子(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和荀子(儒家,发展了孔子的“礼”)为代表,前者语气严谨,锋芒毕露;后者逻辑严谨,体系完整。

1 / 11 / 1。

散文的发展历程归纳

散文的发展历程归纳

散文的发展历程归纳散文是一种以散述方式叙述故事、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文学形式。

它的发展历程丰富多样,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1. 古代散文的形成(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221年)古代散文最早起源于我国古代文化的初期,例如《诗经》中的“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就具有一定的散文特征。

后来,秦朝的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被视为中国古代散文的代表作,奠定了散文的基础。

2. 先秦散文的繁荣(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在先秦时期,散文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繁荣。

屈原的《离骚》、刘向的《说苑》、司马迁的《史记》等都是这一时期的著名散文作品。

这些作品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为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魏晋散文的盛行(220年-589年)魏晋时期,文人志士的兴起与社会变革同步,推动了散文的发展。

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等作品成为这一时期散文创作的代表。

这些作品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注重笔墨的优美和感染力。

4. 唐宋散文的成熟(618年-1279年)唐宋时期是散文创作的黄金时期。

贾谊的《议论文起例》、柳宗元的《永州司马青衫泪》、苏轼的《东坡乐府》等作品体现了不同风格和主题的散文创作。

唐宋时期的散文以雄浑豪放、细腻入微、婉约清丽为特点,对后世的散文影响深远。

5. 元明清散文的继承与发展(1368年-1912年)元明清时期,散文的创作风格多样,充分继承了前人的成就并有所创新。

元代的郑光祖、明代的冯梦龙、清代的纳兰性德等作品,展现出了独特的个性与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时代的推移,散文从古代形式的初步探索到成熟和多元化的发展,不断吸收与融汇各种文化元素,丰富了散文的形式和内容。

今天,散文已成为文学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继续为人们带来心灵的触动与思想的启迪。

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总结

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总结

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总结
古代散文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其发展历程可以分
为三个阶段:初期发展、鼎盛时期和后期衰落。

初期发展
古代散文的初期发展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散文主要
是以器物的记叙和说明为主,以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实用需求为目的。

代表作品有《竹书纪年》和《纪异记》等。

这些作品对后来的散文
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鼎盛时期
古代散文的鼎盛时期出现在唐宋时代。

这一时期,散文开始追
求艺术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体裁。

代表作品
有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韩愈的《师说》等。

这些作品以其雄浑豪
放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成为了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后期衰落
古代散文在晚清和近代时期逐渐衰落。

这一时期,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现代性思潮的影响,散文开始向小说和诗歌等其他文学形式靠拢,失去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在这个时期,代表性的作品有《志怪小说》和《新闻小说》等。

尽管如此,古代散文依然保留了一部分传统的元素,成为了中国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总结
总的来说,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初期发展、鼎盛时期和后期衰落三个阶段。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和思想深度,为中国文学贡献了许多经典之作。

虽然在后期有所衰落,但古代散文依然是中国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 张义炎,温静怡等 (2003). 《中国文学史》.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可以从早期散文、骈文、世说新语、唐宋文和明清文五个方面来进行描述。

早期散文在先秦时期开始发展。

它以散漫的形式,通过记叙、议论、抒情等方式表达思想感情。

《诗经》中的风、雅、颂,以及《楚辞》中的赋、东方朔的《杂说》等,都可以视为早期散文的代表作品。

骈文则是在古代散文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文体形式。

它以双对句为基本单位,具有较严格的格律要求。

《左传》中的编年体史书,以及《楚辞》中的离骚、招魂、涉江辞等,都是骈文的代表作品。

骈文的出现,使得古代散文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

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散文中一部重要的作品,它由刘义庆编纂而成。

世说新语以短文故事的形式,以身边人们的言行举止为素材,展现了多样的人物形象和社会风貌。

它在古代散文发展的历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唐宋文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鼎盛时期。

唐代的散文以文人士大夫阶层为主要创作力量,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意境,同时也有很多政论和议论的作品。

安禄山《慈恩寺塔》、韩愈《师说》等都是唐代散文的代表作品。

宋代的散文则更加注重审美意境的追求,出现了很多以山水田园为背景的作品。

苏轼的《东坡扇·送友人》、米芾的《黄州快哉亭记》等作品,都是宋代散文的代表作。

明清文是古代散文发展的后期阶段。

在明代,杨慎《世说新语》的再传以及儿童散文的创作有一定的发展。

清代则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散文家,如袁枚、纳兰性德、黄庭坚等。

他们的作品往往表现出较为成熟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意境。

总的来说,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丰富多样,从早期散文到骈文,再到世说新语、唐宋文和明清文,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这些散文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1)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如《左传》。

(2)两汉散文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东汉以后,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形式。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

另说,司马相如,枚乘,贾谊,淮南小山。

唐宋散文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时涌现。

(3)明代散文先有“七子”以拟古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清代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义理”的体现。

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

2.现代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样式。

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语言不受韵律的限制,表达方式多样,可将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融为一体,也可以有所侧重;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可以像小说那样,通过对典型性的细节如生活片段,作形象描写、心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烘托等,也可像诗歌那样运用象征等艺术手法,创设一定的艺术意境。

散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杂文、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通讯、书信、日记、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

总之,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优美,能比较迅速地反映生活,深受人们喜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宋中叶
散文平易自然婉转流畅
欧阳修(再度发起古文运动)《朋党论》《与高司谏书》《五代史·伶官传序》
《五代史·宦者传论》《丰乐亭记》《醉翁亭记》,骈体赋《秋声赋》
曾巩《墨池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苏洵《六国论》、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石钟山记》《超然亭记》《放鹤亭记》
《凌虚台记》《喜雨亭记》《记承天寺夜游》《赤壁赋》
《战国策》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谋,记言为主。铺张扬厉,议论纵横,文辞瑰丽,是战国纵横捭阖的时代特征的体现
汉代
史传文
西汉司马迁《史记》
东汉班固《汉书》
政论文
西汉贾谊《治安策》《论积贮疏》《过秦论》晁错《论贵粟疏》
东汉王充《论衡》

汉代最流行的文学体裁
始于战国后期荀子、宋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
方苞《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
姚鼐《登泰山记》
清代中期
袁枚、郑燮、沈复以才运笔抒发性灵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
魏代
散文清峻通脱。曹植不受陈规约束,说话直截了当
曹丕《与吴质书》曹植《与杨德祖书》语言婉转感情真挚
魏晋之交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阮籍《大人先生传》
东晋初年
王羲之疏爽自然情味隽永《兰亭集序》
东晋末年
陶渊明《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北朝
郦道元《水经注》
《荀子》朴实深厚,说理透彻,取譬精审
《韩非子》严峻峭刻,深抉隐微
史学家用以记事
《春秋》是一部大事记
《左传》为阐释《春秋》而作。《郑伯克段于鄢》《晋公子重耳出亡》《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晋楚邲之战》,被推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初步成熟。
《国语》一部国别史,是各国史料的汇编,记言多于记事
《登徒子好色赋》
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杨雄《甘泉》《河东》《长杨》《羽猎》;
枚乘《七发》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
东汉辞赋中出现新题材,即“京都赋”
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西晋)左思《三都赋》
东汉中后期,小赋兴起,小赋以抒情为中心,往往带有尖锐的批评性。如张衡《归田赋》蔡邕《述行赋》
成就最高张岱《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西湖七月半》
《湖心亭看雪》《柳敬亭说书》
明末清初
爱国主义思想顾炎武、归庄《送顾宁人北游序》、屈大均、侯方域《李姬传》、
魏禧《大铁锤传》、夏完淳《狱中上母书》、全祖望《梅花岭记》
康熙、乾隆年间
方苞开创“桐城派”,刘大櫆、姚鼐继承
方苞讲“义法”;刘大櫆讲“神”、“气”、“音节”;姚鼐讲“义理”、“考据”、“文章”
杨衒之《洛阳珈蓝记》
颜之推《颜氏家训》
南北朝
骈文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孔稚圭《北山移文》
陶弘景《与谢中书书》
吴均《与朱元思书》
丘迟《与陈伯之书》
辞赋
王粲《登楼赋》
曹植《洛神赋》
向秀《思旧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江淹《恨赋》《别赋》
最杰出的赋家
庾信《哀江南赋》《小园赋》《枯树赋》
初唐
骈体文
王勃《滕王阁序》
前后七子间有“唐宋派”
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先妣事略》《项脊轩志》《寒花葬志》
明代晚期
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提出“性灵说”,真实反映人的个性化情感与欲望
以钟惺、谭元春为首的“竟陵派”的主张和其相似,
形成了个人化、生活化与写实求真的创作特征。
如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
晚明
小品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徐渭、钟惺、谭元春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明初
刘基以短篇寓言著称《卖柑者言》《郁离子》中的《楚有养狙以为生者》
宋谦简练典雅《送东阳马生序》《秦士录》
明代中期
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中心的“前七子”
以李攀龙、王士祯为中心的“后七子”
主张“文必秦汉”倡导复古主义运动,模拟的倾向很严重
李梦阳《禹庙碑》《梅山先生墓志铭》;李攀龙《太华山记》;宗臣《报刘一丈书》
新课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古代散文的发展(图表)
商周
《尚书》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
先秦
哲学家用以说理
诸子散文,寓理于形,借助形象陈义说理
《论语》语录体散文,精炼简洁,含义深刻
《孟子》对话式论辩著作,言辞雄辩,用语精辟,
比喻精当,说理透彻。
《庄子》多寓言故事,汪洋肆意,变幻莫测,挥洒自如
《墨子》富于逻辑性,议论透彻,行文流畅
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中唐
唐代古文运动
韩愈《师说》《进学解》《送穷文》《杂说四》《送李愿归盘谷序》
《送董邵南序》《送孟东野序》《张中丞传后序》《祭十二尉逸事状》
《三戒》《蝜蝂传》《永州八记》
晚唐
骈体文
李商隐“西昆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