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周长 1教案 西师大版
认识周长【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
认识周长(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掌握周长的概念;2.学会测量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3.能够应用周长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准备1.准备数学教材: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2.准备用于测量的尺子、量角器等工具;3.准备学生用品:练习册、作业本、铅笔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老师展示一些规则的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等,然后询问学生这些图形有哪些共同特点;2.学生回答后,老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图形都有边,然后再问学生边的概念是什么;3.学生回答后,老师引导学生发现边还有一个重要概念,那就是周长。
2. 认识周长1.老师给学生讲解周长的概念,即指封闭图形的边界,它的长度叫做周长;2.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矩形,并让学生分别测量矩形的长和宽;3.老师引导学生使用它们的长度计算出矩形的周长,并告诉学生周长的单位是长度单位,如厘米(cm)、米(m)等。
3. 计算周长1.老师展示一些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并让学生分别测量它们的一条边(一条边即可);2.老师引导学生使用这个长度计算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并让学生将结果记录在练习册上;3.老师点名学生回答计算周长的结果,并给出正确答案。
4. 实战演练1.老师给出一些日常生活情景,如公交车的上车门、学校操场等,并让学生估算它们的周长;2.学生在练习册上记录答案,并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答案的准确性;3.老师选取几位学生回答他们的估算结果,并给出正确答案。
四、作业布置1.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2.布置回家测量家中某些物品,并计算周长,并在作业本上记录讨论。
五、课后反思1.教学目标是否达成;2.教学方法是否得当;3.学生反馈是否积极;4.为下节课教学做出计划。
新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课时认识周长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周长第1课时认识周长【教学内容】教材第77~78页。
【教学目标】1.结合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物体表面的周长,会用测量的方法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周长的意义。
难点:理解周长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教学例1。
1.视觉感知桌布周长。
教师出示挂图(例1图),让学生观察,从中获取信息。
学生小组讨论说出获取的信息。
师:妈妈想给桌边镶花边,你知道应该在什么地方镶吗?(课件出示把花布摊开,放平的平面图,指名学生上讲台前用手指一指)学生边操作边口答。
教师用课件展现桌布的边线,并指出:花边就镶在这些地方,桌布一周的长度是桌布的周长。
(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桌布周长)2.视觉感知树叶面的周长。
教师出示挂图(例1图)让学生观察,从中获取信息。
学生小组讨论说出获取的信息。
师:图中这两位同学在干什么?生:在测量树叶面的周长。
师:你知道树叶面周长指的是什么地方的长吗?(指名学生上讲台前用手指一指)学生操作、口答后,教师用课件闪现树叶面的边线(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树叶面的周长),并指出树叶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面的周长。
二、触摸感知,联想周长教学“议一议”。
1.认识课本封面的周长。
让学生观察课本封面,指名说一说课本封面的周长指的是哪里的长度。
学生边操作边回答。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指出课本封面四周的长是封面的周长。
然后让同桌合作,其中一个学生用手指沿着课本封面的四周摸一摸,边摸边说封面的周长指的是哪里的长度。
另一个学生观察,看摸课本封面的同学是否摸得正确。
(两个同学轮流进行)2.启发联想。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广告牌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的长,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小组内讨论。
教师指名口答时,用课件出示一个广告牌,同时闪现广告牌的边线,让学生再次从视觉上认识广告牌四周的长度是广告牌的周长。
教师让学生再举一些例子说明周长。
《认识周长》 (教案)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认识周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能够识别并计算图形的周长。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周长的概念。
2. 常见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3. 周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周长的概念,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内涵,灵活运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周长概念图,各种图形卡片,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直尺,圆规,剪刀,彩纸,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平面图形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周长概念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周长的特点,进而引出周长的定义。
3. 案例分析:展示各种图形,让学生动手测量并计算周长,总结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合作,利用学具进行图形周长的测量和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周长概念和计算方法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周长的概念2. 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3. 周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周长实例,并尝试计算其周长。
2. 让学生回家后,用直尺和圆规绘制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并计算其周长。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了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但在课堂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周长的理解仍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同时,对于学具的准备和课堂组织,还需进一步优化,以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认识周长(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
教案:认识周长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知道周长是指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2. 培养学生运用测量工具测量周长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1. 认识周长的概念,了解周长的意义。
2. 学习测量周长的方法,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
3. 掌握计算周长的公式,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周长的概念,学会测量周长的方法。
难点:计算周长的公式,将公式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周长模型、测量工具(如尺子、软尺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彩色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周长模型引入周长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周长。
2.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发现周长的存在。
二、探究1. 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对周长的认识。
2. 引导学生运用测量工具测量周长,并记录数据。
3. 引导学生总结测量周长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讲解1. 讲解周长的定义,让学生明确周长的含义。
2. 讲解测量周长的方法,强调测量工具的使用和注意事项。
3. 讲解计算周长的公式,并通过实例演示公式的运用。
四、实践1. 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周长的实践活动,巩固测量方法。
2. 让学生运用计算公式计算周长,提高计算能力。
3.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周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1. 周长的概念2. 测量周长的方法3. 计算周长的公式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周长相关习题。
2. 观察身边的物体,测量并计算其周长。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周长模型,让学生初步了解了周长的概念。
在探究环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掌握了测量周长的方法和计算公式。
在讲解环节,学生对周长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实践环节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周长 西师大版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识经九年制学校任敏教学内容: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P77例1和例2。
教学目标:1.结合实物和图形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意义,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3.感受周长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运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意义,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意义,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树叶、桌布、钟面、简单的几何图片(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直尺、卷尺、软尺、线。
教学过程:一、创建情境,感知周长1、谈话引入(1)看屏幕1,蚂蚁绕着树叶爬了一圈的动态图,蚂蚁爬了多远?就是树叶一圈的长度(2)师:昨天老师去超市买了一张桌布(出示),想请缝纫店的阿姨给它镶上花边,想一想,花边应镶在什么位置?生:镶在桌布的边线(边沿)(学生上台指一指)。
师:请看屏幕2,注意观察缝纫店的阿姨是怎样给桌布镶上花边的。
谁能说说缝纫店的阿姨是怎样给桌布镶上花边的?生:沿桌布面的边线(边沿),镶满一圈(一周)花边。
2、揭示课题师:一圈在数学上又叫一周(板书:一周),树叶和桌布面这一周的长度(板书:的长度),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树叶的周长或桌布面的周长(板书:周长),“周”代表一周的意思,“长”是长度。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周长(板书课题:认识周长)。
3、齐读课题二、动手操作,理解周长1、树叶面的周长师:出示一片树叶提问:这是一片树叶,它有周长吗?谁来指一指(学生上台指)。
师:什么是树叶面的周长?生:树叶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面的周长(板书:树叶面)2、桌布面的周长师:根据刚才的认识,谁能说说什么是树叶面和桌布面的周长?生:树叶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板书:树叶面)。
生:桌布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桌布面的周长(板书:桌布面)。
3、钟面的周长(1)教师出示钟面提问:钟面有周长吗?谁来指一指(学生上台指)。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周长的概念和意义。
2.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测量周长。
3.学生能够解决通过周长计算未知量的问题。
教学时长本节课预计用时两个课时。
教学内容本次课程将着重将对周长的基本理解。
学生将学习如下知识点: 1. 周长的定义和概念。
2. 如何测量周长。
3. 如何根据周长计算未知量。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向学生展示一个正方形的图片,并询问他们图片所代表的物品,引导他们回忆正方形的定义。
接着,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出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步骤二:讲解在确定学生已经理解了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引领学生认识其他几种常见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如矩形、三角形等等。
通过对这些图形的讲解,学生将更加深入地了解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步骤三:测量周长讲解完周长的概念后,带领学生实际操作工具进行周长的测量,例如:布条、软尺等。
在讲解的同时,向学生提出实际应用中如何通过周长计算未知量的问题,并教授计算方法。
步骤四:实际应用,并进行总结在教授了周长的概念、计算方法、测量方法及应用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际应用巩固所学知识,并让学生自己总结。
同时,在自我总结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究周长的规律和特点。
教学效果评估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估: 1. 作业 2. 上课考试 3. 随堂测验 4. 观察课堂表现等总结本次课程通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和应用巩固所学知识,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掌握了周长相关知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认识周长 西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认识周长西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并能识别和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式进行数学探究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周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周长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常见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的周长测量。
3. 周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周长概念的理解。
2. 常见图形周长的计算。
难点:1. 周长概念的内化与应用。
2. 圆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尺子、绳子、圆形物品(如硬币、圆规)。
2. 学具: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与探究(30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是周长。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周长的理解。
3. 教师总结周长的定义,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如用绳子测量图形的周长)来加深理解。
第二阶段:知识讲解与示范(20分钟)1. 教师讲解周长的计算方法,并通过黑板演示。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计算练习。
第三阶段:实践与应用(6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周长测量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分享测量结果,讨论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 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周长知识进行解决。
第四阶段: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3. 教师解答疑问,进行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1. 周长的定义2. 周长的计算方法3. 常见图形的周长计算4. 周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周长相关习题。
2. 观察家里的物品,尝试测量并计算其周长。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并学会计算常见图形的周长。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运用周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了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圆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掌握不够牢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认识周长(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
认识周长(教案)
一、前置知识
在教授周长相关内容前,需要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
•比较长短的概念;
•规则图形的基本属性,如边长、边数、角度等。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周长的概念;
2.掌握求解规则图形周长的方法;
3.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3.1 教学重点
1.周长的概念;
2.如何求解规则图形的周长。
3.2 教学难点
1.不规则图形周长的求解;
2.知识的应用和拓展。
四、教学过程
4.1 导入环节
1.以比较两张图纸大小为导入活动;
2.以探索正方形、三角形和长方形边长和周长之间的关系为导入活动。
4.2 操作演示
1.展示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的模型;
2.操纵模型计算周长;
3.让学生模仿操纵模型,验证计算周长是否正确。
4.3 探究实践
1.制作不规则图形模型;
2.计算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4.4 总结评价
1.对每个图形的周长求解方法进行总结;
2.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五、教学资料
1.三种规则图形的模型;
2.不规则图形模型;
3.练习册。
六、上课注意事项
1.保证教学秩序和安全;
2.鼓励学生提问和探究。
七、延伸拓展
1.引导学生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2.教授解决实际问题中周长的应用。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认识周长》教案教学内容: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周长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测量图形的周长。
2、使学生学会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3、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含义,培养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课件、树叶、铁线、线、作业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一周边线1、借助情境,初步感知一周边线师:春天到了,小蚂蚁也不忘阳光体育运动,树叶就是它跑步的场地。
请看(播放课件)(1)师:这三只蚂蚁哪只是沿着树叶的边线跑了一周?(2)师:那你认为什么是边线?师:这只蚂蚁不是有沿边线跑吗?你们怎么也说它不是?师:那怎样才算跑一周?2、丰富表象,充分感知一周的边线(1)指一指师:(课件出示书签)这里有一张美丽的书签,你能指出它一周的边线吗?(指名指)师:只能从这点开始指吗?师:那我从这点开始指可以吗?师:虽然指的起点不同,但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师:数学书封面一周的边线又在哪里呢?(2)比一比师:书签和数学书封面比,谁的一周边线长?(说完整话)二、完整感知,认识周长1、物体面的周长(1)师:看来物体一周的边线有长有短,数学上,我们说书签一周边线的长就是书签的周长。
(板书)师:一起读一读。
师:那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2)找生活中物体面的周长,边指边说2、平面图形的周长(1)师:物体的面有周长,那下面这些平面图形有周长吗?(出示课件)师:请听要求,你认为有周长的,就用彩色笔又快又漂亮的描出它的周长,没有周长的就不用描,听明白了吗?好,拿出练习纸,开始描。
注意,不要用尺子。
(2)学生尝试练习。
(3)全班交流师:2号和5号都没描,也是这样没描的举手。
师:你为什么不描?师:你为什么说它们没有周长?师:说得真好。
说明只有封闭图形采用周长。
(1)师:再看这些封闭图形,这两个同学描的,你们觉得哪个是对的?(3)师:能描出它们的周长,那说说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师:什么是圆的周长?师:把圆剪一刀分成两个半圆,这半圆还有周长吗?在哪?二、操作测量,再识周长1、测量三角形和长方形师: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到底是多长呢?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生:量……师:长方形要量几条边,为什么?师:我告诉你量的结果,谁来算算它们的周长。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认识周长 ︳西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认识周长 | 西师大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周长的概念,能够识别并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和探究活动,学生能够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1. 周长的定义:介绍周长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周长是封闭图形边界线的长度。
2. 周长的测量:指导学生如何使用直尺或软尺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3. 周长的计算:引导学生掌握计算简单图形周长的方法,例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周长的概念,并能够测量和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2. 教学难点:学生对周长概念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复杂图形周长的测量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直尺、软尺、教学课件。
2. 学具:学生用直尺、软尺、练习本。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周长的概念。
2. 探究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操作,探索周长的测量和计算方法。
3. 讲解与演示: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解释周长的概念、测量和计算方法。
4. 练习与讨论:让学生进行练习,并组织讨论,以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以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认识周长2. 核心内容:周长的定义、测量和计算方法3. 辅助内容:相关公式、示例图形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设计一些测量和计算周长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家中或学校周围寻找一些图形,测量并计算其周长。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评估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2. 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学改进: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认识周长》 (教学设计)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认识周长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周长的概念和基本含义;
2.通过课堂练习,学生能够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应用周长的知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周长的知识。
教学准备
1.教材: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2.课件:包含周长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实际问题;
3.工具:计算器、尺子等。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新知
1.教师用实物或图片向学生讲解周长的概念;
2.引导学生思考周长的计算方法;
3.通过演示计算周长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
第二步:讲解周长的计算方法
1.从简单到复杂,逐步解释计算周长的方法;
2.引导学生使用尺子等工具测量物品周长,并将其记录在笔记中;
3.引导学生使用尺子等工具计算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第三步:巩固与拓展
1.引导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周长计算练习;
2.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周长的知识,求解问题。
学生作业
1.完成课堂上的周长计算练习;
2.自行寻找物品测量周长,并将测量结果记录在笔记中。
教学反思
1.整堂课上,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较为清晰,对计算方法的掌握也较快;
2.实际问题的应用还需进一步加强,在之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实际问题的讲解和练习;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较高,需要在后续教学中持续发挥这一点。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认识周长》是三年级数学上册内容之一,学生在此单元中学习计算圆形、矩形、正方形的周长,掌握周长的定义,理解周长的大小与形状的关系。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周长概念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了解周长的概念和定义;2.掌握圆形、矩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3.能够灵活运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周长相关问题;4.发现周长的其他应用场景。
三、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1. 教学内容1.周长的概念和定义;2.圆形、矩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3.周长的应用:例如绕行跑道、环形马路等。
2. 课程安排本单元共分为三课时,教学安排如下:课时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第一课时认识周长的概念和定义了解周长的概念和定义第二课时圆形、矩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掌握周长计算方法第三课时周长的应用发现周长的其他应用场景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教师通过图示、板书等方式讲解周长的概念和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2. 活动探究教师设置绕行跑道、环形马路等实际场景,引导学生运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3. 课堂练习教师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让学生灵活运用周长计算方法,巩固掌握。
4. 小组合作教师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周长应用的相关问题。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周长的概念和定义;2.圆形、矩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发现周长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及解决周长相关问题的能力培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老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注意力、听讲态度、课堂回答、作业本完成情况等方面。
2. 作业评估老师通过作业本对学生学习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3. 考试成绩老师通过期中、期末考试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七、教学反思教学最终效果如何,需要通过反思来进行总结。
针对教学中碰到的问题和疏漏进行总结并进行改进,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认识周长》(教案)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认识周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直观的演示和操作,让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能够识别并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周长的定义:围成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图形的周长。
2. 认识不同图形的周长:通过观察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图形,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周长的概念。
3. 测量周长的方法:介绍使用直尺或软尺测量图形周长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含义,学会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地测量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各种形状的模型(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
2. 学具:直尺、软尺、绳子、彩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学生熟悉的图形,如圆形、长方形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图形的特点,引出周长的概念。
2. 新课: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周长的含义。
然后,让学生观察不同图形的周长,并讨论如何测量周长。
3. 活动一:让学生分组合作,使用直尺或软尺测量给定图形的周长,并记录下来。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活动二:让学生使用绳子、彩纸等材料,自己制作一些简单图形,并测量它们的周长。
鼓励学生尝试测量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5. 总结:通过问答形式,让学生回顾并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周长的定义:围成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图形的周长。
2. 认识不同图形的周长: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
3. 测量周长的方法:使用直尺或软尺。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并测量家中的一些物品的周长,如书本、桌子、椅子等,并记录下来。
2. 设计一道题目,让学生测量并计算给定图形的周长。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直观的演示和操作,让学生理解了周长的含义,并学会了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西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5. 特殊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对于一些特殊的图形,如圆形、三角形等,它们有特殊的周长计算方法。圆形周长等于π乘以直径,三角形周长等于三条边的长度之和。
6. 周长的变形:周长可以通过乘以或除以一个常数来得到新的周长。这种变形在实际问题中经常出现,需要理解和掌握。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西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认识周长》
2.教学年级和班级:西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3.授课时间:2024-2025学年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周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周长的计算方法和应用这两个重点。对于计算方法,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周长相关的实际问题。比如,如何测量教室地板的周长。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测量周长的基本原理。比如,用绳子围绕教室地板,然后测量绳子的长度。
【教案】西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认识周长》
【教案】西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认识周长》教案:西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认识周长》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下面我将以第一人称,以《认识周长》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为例,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设计和思路。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西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周长》。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周长的概念,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周长,并能够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周长的概念,能够用语言描述周长的意义。
2. 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周长,能够准确地测量和记录结果。
3. 能够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周长的概念,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周长,以及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意义,以及如何准确地测量和计算周长。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直尺、剪刀、胶水、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卡片,以及一些实际的物体,如书本、盒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向学生展示一个实际的物体,如一个盒子,然后让学生观察并尝试测量它的周长。
通过这个实践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周长的概念:我会向学生解释周长的概念,用语言描述周长的意义,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
4. 计算图形周长:我会让学生利用学具,如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卡片,进行组合和切割,然后计算出它们的周长。
在计算过程中,我会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地进行计算。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周长的概念、测量方法、计算方法等内容。
我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图示,将周长的定义、测量工具、计算公式等关键信息展示在黑板上,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用直尺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并计算它们的周长。
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认识周长
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周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周长的含义,能够测量并计算给定图形的周长。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交流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周长的含义。
2. 认识不同图形的周长。
3. 测量并计算给定图形的周长。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含义,能够测量并计算给定图形的周长。
2. 教学难点:正确测量图形的周长,掌握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直尺、绳子等。
2. 学具:直尺、绳子、图形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图形的周长,激发学生对周长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周长的含义,让学生举例说明周长的概念。
3. 活动一: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图形,用绳子测量其周长,并记录下来。
4. 活动二:每组派代表分享测量过程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测量方法。
5. 活动三: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周长的计算方法。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周长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7. 课后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观察身边的物体,测量并计算其周长。
六、板书设计1. 周长的含义2. 认识不同图形的周长3. 测量并计算给定图形的周长4. 课后作业布置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关于周长的题目。
2. 观察身边的物体,测量并计算其周长。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了周长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通过图片展示,激发学生对周长的兴趣。
2. 讲解周长的含义时,举例要贴近生活,便于学生理解。
3. 在测量活动中,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周长1教案西师大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周长1教案西师大版认识周长教学目标:1.结合事物或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物体表面及图形的周长,会用测量的方法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周长的意义。
教学难点:对周长意义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一张长方形纸片。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杯子、较大盖子各一个,一张长方形纸片、一把尺子、一个卷尺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教学例1。
1.视觉感知桌布周长出示挂图(例1图),让学生观察,从中获取息。
提问:妈妈想给桌边镶花边,你知道应该在什么地方镶吗?(课件出示把花布摊开,放平的平面图,指名学生上讲台前用手指一指)学生操作口答后,教师用课件闪现桌布的边线,并指出:花边就镶在这些中央,桌布一周的长度是桌布的周长。
(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桌布周长)2.视觉感知树桩面的周长出示挂图(例1图)让学生观察,从中获取息。
发问:图中这两位同学在干什么?(测量树桩面周长)你知道树桩面周长指的是什么中央的长吗?(指名学生上讲台前用手指一指)学生操作、口答后,教师用课件闪现树桩面的边线(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树桩面的周长),并指出树桩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树桩的周长。
[点评:充分利用教科书的情景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在具体的情景中初步感知到了周长的含义,为下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触摸感知,联想周长讲授例2。
1.认识课本封面的周长让学生观察课本封面,指名说一说课本封面的周长指的是哪里的长度。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课本封面四周的长是封面的周长。
然后让同桌合作,其中一个学生用手指沿着课本封面的四周摸一摸,边摸边说封面的周长指的是哪里的长度。
另一个学生观察,看在摸的同学是否摸得正确。
(两个同学轮流进行)2.启发联想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广告牌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的长,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指名口答时,教师用课件出示一个广告牌,同时闪现广告牌的边线,让学生再次从视觉上认识广告牌的四周的长度是广告牌的周长。
认识周长【【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
认识周长(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周长的概念,理解周长的计算方法;2.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周长的实例,解决与周长相关的问题;3.能够通过活动和游戏等形式加深对周长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3.加深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内容1.什么是周长:将一条线段构成的图形合在一起,所得到的长度就是周长。
2.计算周长:计算周长的方法因图形不同而异,需要根据图形类型来决定计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1.案例法:将周长的实例嵌入到生活中,让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2.活动法:通过游戏和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兴趣盎然的学习;3.讨论法: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和探讨较为复杂的问题,更好的理解周长的知识。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周长1.展示不同的图形,例如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形等,并以图形形状名字在黑板上标注;2.通过图形的定义和示例,引导学生认识周长。
第二步:计算周长1.介绍不同图形的计算方法;2.以实例进行计算,比如计算一张长方形的周长。
第三步:巩固学生的计算能力1.通过案例演练,练习计算周长;2.学生自主计算周长,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3.讲解和巩固方法,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周长的认识。
第四步:活动加深对周长的认识1.设计与周长相关的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在游戏和活动中体验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让学生在游戏和活动中应用他们学到的周长知识。
六、教学评估1.活动观察:通过学生在经过教师讲解后独立完成活动时的表现,考察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了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考察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和具体计算方法。
七、课后作业1.完成试题;2.查找周围的周长实例,并计算周长。
以上是本次教学的教案,希望可以对同行有所帮助,也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够掌握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数学西南师大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优秀教案
同学们,这节课学得愉快吗?有什么收获呢?请说说。这节课哪些同学表现得最棒呢?在组内评一评。
教
学
反
思
2、触摸感知,联想周长
摸一摸 说一说
(1)认识课本封面的周长
请同学拿起数学书,边摸边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最后请1个同学上台展示。
(2)启发联想
说一说什么是广告牌的周长?你知道广告牌一般是什么形状吗?广告牌的1周的长度是广告牌的周长。
让学生再举一些例子说明周长。(教师可以先进行适当启发。如课桌面边线的长是课桌的周长、铅笔盒面四周的长是笔盒面的周长……)
年级
三年级
学科
数学
课题
认识周长(一)
课时
1课时
备课人
所教班级
教学
内容
三年级上册第77-78页的例1、例2及课堂活动,完成练习十八。
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
2.能测量物体表面及图形的周长,会用测量的方法算出平面图形的周长。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师指出:以上物体的面都是平面图形,可以围出它们的周长。
(3)总结归纳
什么是周长呢?引导学生认识:围图形一周的长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让学生找出关键词“围”、“1周”,并配合课件演示,让学生体会“一周”的内涵。
(4)反馈练习:(课件出示)
判断
(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周长,那你能量出平面图形的周长吗?)
3、动手测量,认识周长
师指出:桌布一周的长度是桌布的周长。(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桌布周长)
(2)视觉感知树叶面的周长
出示例1第二幅图,提问:图中这两位同学在干什么?(测量树叶面周长)
7.1认识周长(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
7.1 认识周长(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能够识别图形的周长。
2. 培养学生运用周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周长的概念。
2. 认识图形的周长。
3. 周长的测量方法。
4. 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周长的概念,图形周长的识别与测量。
2. 教学难点: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直尺、圆规等。
2. 学具:练习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周长的存在,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讲解周长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周长的含义及测量方法。
3. 操练:让学生分组合作,动手操作,识别并测量图形的周长。
4. 应用: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周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难点。
6. 作业布置:布置与周长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7.1 认识周长2. 板书内容:(1)周长的概念(2)图形的周长(3)周长的测量方法(4)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七、作业设计1. 课堂练习: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2. 家庭作业:设计一道与周长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
八、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互动性。
2. 在讲解周长概念时,要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抽象难懂。
3. 在操练环节,要关注学生的操作过程,及时纠正错误,确保学生掌握测量方法。
4. 在作业设计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对周长知识的运用。
总之,本节课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周长知识,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周长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周长
教学目标:
1.结合事物或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物体表面及图形的周长,会用测量的方法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周长的意义。
教学难点:
对周长意义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一张长方形纸片。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杯子、较大盖子各一个,一张长方形纸片、一把尺子、一个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教学例1。
1.视觉感知桌布周长
出示挂图(例1图),让学生观察,从中获取信息。
提问:
妈妈想给桌边镶花边,你知道应该在什么地方镶吗?(课件出示把花布摊开,放平的平面图,指名学生上讲台前用手指一指)
学生操作口答后,教师用课件闪现桌布的边线,并指出:花边就镶在这些地方,桌布一周的长度是桌布的周长。
(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桌布周长)
2.视觉感知树桩面的周长
出示挂图(例1图)让学生观察,从中获取信息。
提问:图中这两位同学在干什么?(测量树桩面周长)
你知道树桩面周长指的是什么地方的长吗?(指名学生上讲台前用手指一指)
学生操作、口答后,教师用课件闪现树桩面的边线(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树桩面的周长),并指出树桩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树桩的周长。
[点评:充分利用教科书的情景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在具体的情景中初步感知到了周长的含义,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
二、触摸感知,联想周长
教学例2。
1.认识课本封面的周长
让学生观察课本封面,指名说一说课本封面的周长指的是哪里的长度。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课本封面四周的长是封面的周长。
然后让同桌合作,其中一个学生用手指沿着课本封面的四周摸一摸,边摸边说封面的周长指的是哪里的长度。
另一个学生观察,看在摸的同学是否摸得正确。
(两个同学轮流进行)
2.启发联想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广告牌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的长,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指名口答时,教师用课件出示一个广告牌,同时闪现广告牌的边线,让学生再次从视觉上认识广告牌的四周的长度是广告牌的周长。
让学生再举一些例子说明周长。
(教师可以先进行适当启发。
如课桌面边线的长是课桌的周长、铅笔盒面四周的长是笔盒面的周长……)
3.总结归纳
什么是周长呢?(让学生自学课本第89页的内容,然后在小组内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
引导学生认识:围图形一周的长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点评:在观察的基础上,再通过摸一摸、想一想等活动,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初步归纳出周长的意义。
]
三、动手测量,认识周长
教学例3。
1.小组内讨论测量周长的方法
先让学生指一指圆片、杯子上底面、长方形纸片的周长各指的是哪一部分的长,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树桩面、杯子的上底面、长方形纸片的周长的测量方法。
2.全班交流
指名汇报测量方法。
学生可能会提供以下方法:
①测量长方形纸片的周长时,可用尺子分别量出每条边的长,再加起来。
②测量圆片和杯子上底面的周长有两种,一是软尺量,二是用线围,再用尺子量线。
3.学生操作练习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杯子、圆片、长方形纸片、卷尺、尺子等),测量出圆片、杯子上底面、长方形纸片的周长,并在小组内交流。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指名回答测量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量的)
4.再认识周长
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教师强调“一周”的含义,并配合课件演示,让学生体会“一周”的内涵。
[点评:对于周长概念的掌握,除了观察、想象外,教师明确更主要的是要组织学生进行操作。
教师设计了测量活动,同时还重视了测量后的交流活动。
对学生理性地认识周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
四、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做课堂活动的题目。
(1)学生独立操作: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钉子板,用绳子围几个图形,再沿着它们的周长摸一摸。
(2)汇报交流:你围了什么图形?它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
五、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识了什么?你是通过什么方法获得这些知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