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板书 九上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 了解九年级历史上册的整体教学内容和目标。

- 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 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涵盖了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的全部内容,包括以下单元:- 第一单元:我国古代的几大文明古国-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 第三单元:中世纪欧洲的变革-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的命运与抉择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教案将重点讲解以下内容:- 各个文明古国的特点及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 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变迁和政治制度的发展。

- 中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 近代中国在外族入侵和内外环境变化下的命运抉择。

教学难点包括:- 各个文明古国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 中国古代社会变迁的周期性和原因分析。

- 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的关系。

- 近代中国面临的困境和抉择的教训。

四、教学策略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将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结合历史故事和实际案例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 设计小组合作研究活动,促进学生的互动和合作能力。

- 提供适应不同学生水平的研究资源和辅导,保障每个学生的研究效果。

五、教学评估本教案将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互动: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小组合作项目: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项目,展示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书面作业和测试:布置书面作业和测试,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4. 研究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意见,为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六、教学资源本教案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和教辅资料。

- 多媒体设备和相关资料。

- 学生研究用书和作业本。

以上是《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的简要内容,详细教案将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具体需要进行编写和调整。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案(全册)教学目标1. 了解历史学科背景和学科意义。

2. 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和重要事件。

3.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探求精神。

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 课文名:开篇词- 课文内容:介绍历史学科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 教学目标:了解历史学科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价值,理解历史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第二单元- 课文名:中华文明的发展- 课文内容:介绍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讲解重要事件和人物。

-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脉络,认识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第三单元- 课文名:夏商周三代的更替- 课文内容:讲解夏商周三代的兴衰和更替过程,分析历史原因和影响。

- 教学目标:理解夏商周三代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演变过程,分析历史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第四单元- 课文名: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局- 课文内容: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和混乱,讨论各国的冲突和重要人物。

- 教学目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认识各国之间的关系和重要人物。

第五单元- 课文名:秦始皇和统一大业- 课文内容:介绍秦始皇的统一大业和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讲解秦朝的制度和改革。

- 教学目标:理解秦始皇的统一大业和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认识秦朝的政治制度和改革。

第六单元- 课文名:西汉王朝的兴衰- 课文内容:讲解西汉王朝的兴衰原因和历史事件,介绍西汉的社会、政治和文化。

- 教学目标:了解西汉王朝的兴衰原因和历史事件,认识西汉的社会、政治和文化。

教学方法- 讲授:通过讲述和演示,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

- 探究: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 实践: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实际操作和体验历史知识。

教学评价-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听讲能力和表达能力。

-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作文和小组讨论的表现。

初中九上历史教案

初中九上历史教案

初中九上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2. 帮助学生理解封建社会的特点和发展。

3. 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的优点和缺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理解封建社会的特点。

2. 掌握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3. 分析封建社会的优缺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二、讲解(15分钟)
1. 讲解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过程。

2. 介绍古代中国的封建政治制度和封建社会结构。

3. 分析封建社会的优点和缺点。

三、讨论(20分钟)
1. 让学生分组讨论封建社会的优点和缺点,并汇报给全班。

2. 引导学生总结讨论结果,思考封建社会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练习(10分钟)
让学生完成与封建社会相关的练习题,检验他们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五、反思(5分钟)
让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难点,以及对封建社会的新认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封建社会的优缺点的文章。

七、课堂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封建社会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感兴趣。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封建社会的特点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通过讨论和练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封建社会的优缺点。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主要讲述了中世纪时期,随着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和大学逐渐兴起,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教育的发展。

本节课内容涉及城市的兴起、大学的发展以及相关史实,旨在让学生了解中世纪城市和大学兴起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仍较为陌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更深入地了解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世纪城市和大学兴起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掌握相关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城市和大学兴起对后世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过程及其意义。

2.难点:分析中世纪城市和大学兴起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史实,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4.图片展示:运用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发展。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2.教学资源:相关史实资料、图片、地图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展示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发展情况,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相关史实。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思考,分析中世纪城市和大学兴起的原因。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说课稿:第16课 早期殖民掠夺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说课稿:第16课 早期殖民掠夺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说课稿: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一. 教材分析《早期殖民掠夺》是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6课的内容。

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列强为了获取财富和资源,开始对外进行殖民掠夺的历史。

教材通过描述葡萄牙、西班牙、英国和法国等国家的殖民活动,展现了殖民扩张的过程及其对殖民地人民的影响。

同时,教材也提到了殖民扩张带来的全球性影响,如物种交流、人口贩卖和贩卖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掌握了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过程,对欧洲列强的海上探险和殖民活动有一定了解。

然而,学生可能对殖民掠夺的性质和影响缺乏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殖民掠夺的性质和影响,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列强对外进行殖民掠夺的历史背景、过程和主要国家;掌握殖民扩张带来的全球性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教材内容,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殖民掠夺的性质和影响,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人类文明交流的角度看待殖民扩张,认识殖民掠夺对殖民地人民的伤害,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列强对外进行殖民掠夺的历史背景、过程和主要国家;殖民扩张带来的全球性影响。

2.教学难点:殖民掠夺的性质和影响,如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和文献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殖民掠夺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新航路对欧洲列强的影响。

2.教学展开:(1)讲述欧洲列强对外殖民掠夺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展示相关地图和文献资料。

(2)分析殖民扩张带来的全球性影响,如物种交流、人口贩卖和贩卖等。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18课美国的独立》(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18课美国的独立》(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18课美国的独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18课美国的独立》是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的一课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美国独立战争对美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和史料翔实,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美国独立战争这一历史事件,他们可能已经了解到一些基本信息。

但在深入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对于战争的历史事件,可能更多地关注战争的过程,而对于战争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则理解不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理解美国独立战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掌握美国独立战争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美国独立战争对美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影响,理解自由、、平等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

2.教学难点: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以及战争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意识形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史料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史料等教学手段,生动展示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图片或视频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和背景。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关注战争背后的原因和意识形态。

3.合作探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根据自主学习的结果,合作探讨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8课西欧庄园》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8课西欧庄园》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8课西欧庄园》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8课《西欧庄园》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西欧庄园制度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庄园生活的各个方面。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西欧庄园制度的基本情况,掌握庄园生活的特点,以及庄园制度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社会制度有一定的了解。

但庄园制度作为中古欧洲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庄园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庄园制度对中古欧洲社会的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欧庄园制度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庄园生活的各个方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掌握庄园制度的基本情况,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庄园制度对西欧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西欧庄园制度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庄园生活的各个方面。

2.教学难点:庄园制度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幅中古欧洲的庄园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庄园制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西欧庄园制度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庄园生活的各个方面。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共同探讨庄园制度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讲解,重点阐述庄园制度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5.案例分析教师展示有关庄园生活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庄园制度的特点,加深学生对庄园生活的认识。

6.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学生对西欧庄园制度的了解。

7.课后作业学生课后撰写一篇关于西欧庄园制度的研究报告,提高学生的 research 能力。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教学设计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教学设计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本课主要内容分为两个部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法国大革命部分包括革命前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大革命的过程以及大革命的影响。

拿破仑帝国部分包括拿破仑的崛起、拿破仑法典、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以及拿破仑帝国的崩溃。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这两个事件较为复杂,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这两个事件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相关史实,认识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知道拿破仑的主要事迹以及拿破仑法典的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法国大革命的过程、影响;拿破仑的主要事迹、拿破仑法典。

2.教学难点: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备课,熟悉教材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课程内容,搜集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相关史实,让学生对这两个事件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一. 教材分析《古代两河流域》是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以及亚述帝国等历史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讨论问题等方式,深入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以及亚述帝国等历史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讨论问题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对人类文明的尊重和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以及亚述帝国等历史内容。

2.教学难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

2.史料教学法:教师提供相关史料,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3.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

2.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史料、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引导学生了解本课的主题。

2.呈现(15分钟)教师呈现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以及亚述帝国等历史内容,引导学生阅读史料,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

新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精编教案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精编教案教学设计
课堂小结
古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尼罗河是孕育古埃及文明的摇篮。金字塔不仅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也是法老王权的象征。
板书设计
古代埃及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古代两河流域国家产生的时间和概况;了解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并制定《汉谟拉比法典》的史实,知道《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及历史地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深刻体会自然环境对文明产生与发展的影响;通过了解金字塔建造特征,认识到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
重点难点
【重点】
古埃及的代表性文明成就。
【难点】
理解“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1.为什么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2.为什么说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2)哪些等级是统治阶级?哪些等级是被统治阶级?
答案提示:婆罗门、刹帝利是统治阶级,吠舍和首陀罗是被统治阶级。
(3)种姓制度有哪些特征?
答案提示: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教师总结:种姓制度是贵族统治的工具,是为保护奴隶主特权的一种等级制度。
知识点二 森严的种姓制度
阅读教材P12、P13的内容,思考:
(1)印度的种姓制度分为哪几个等级?各等级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
答案提示: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最高等级婆罗门:掌管祭祀;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为前三个等级服务。在这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贱民。
把用橄榄枝编成的花冠颁赠给优胜者,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说课稿)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说课稿)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19课法国大和拿破仑帝国》(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19课法国大和拿破仑帝国》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历史课程。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法国大的过程、拿破仑帝国的建立及其历史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法国大和拿破仑帝国的基本情况。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了解到法国大的原因、经过、成果以及拿破仑帝国的成立、衰落和结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但是,对于法国大和拿破仑帝国的具体过程、原因及其历史影响,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着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本节课的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法国大的原因、经过、成果,掌握拿破仑帝国的成立、衰落和结束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法国大和拿破仑帝国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法国大的过程、拿破仑帝国的成立及其历史影响。

2.教学难点:法国大爆发的原因、拿破仑帝国的衰落及其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史料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历史事件。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法国大爆发的历史背景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法国大的原因、经过、成果。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拿破仑帝国的成立、衰落和结束过程,分享讨论成果。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补充,重点讲解法国大爆发的原因、拿破仑帝国的衰落及其原因。

5.案例分析:分析拿破仑法典的历史意义,让学生了解拿破仑帝国在法律制度方面的贡献。

九上历史教案(第2课)

九上历史教案(第2课)

第2课时课题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第2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历史。

包括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的相关历史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种姓制度等相关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奴隶制度的实质,提高学生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特征的能力。

教学重点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教学难点古代文明为何产生在大河流域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教学方法比较学习法问题探究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预学篇1、_______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是权力的象征。

2、公元前3500年以后,__________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奴隶制小国。

3、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__________________,它维护的是__________阶级的利益。

4、来自中亚的__________人先后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他们进入印度后形成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_________。

5、人类的早期文明,亚非四大文明古国都发源于_____________。

古埃及发源于________流域;古巴比伦发源于________流域;古印度发源于________流域;古中国发源于________流域。

(二)导学篇【导入新课】教师可利用课文导言中狮身人面像的故事,让学生初步领略亚非地区大河流域灿烂而神奇的文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板书本课课题)【讲授新课】一、金字塔的国度学生阅读P7正文,了解古埃及文明。

组织学生讨论:1、古埃及产生在哪里?发源于哪条河流?2、古埃及文明产生在什么时候?3、初步统一的古埃及国家什么时候建立的?学生讨论:金字塔的用途、地位?“金字塔的国度”是本课重点之一。

(1)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7至8页的内容及其相关历史资料,让学生在现有条件下获取知识的有效信息;(2)利用多媒体手段,放映有关尼罗河风光,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的资料片,让学生尽可能多角度地获取课本外的知识信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3)组织系列讨论:为什么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讨论时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发挥。

9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9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世界古代史部分【五个主题】第一学习主题:史前时期的人类第1课早期人类(阅读课文)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1.使学生掌握世界三大人种、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制社会的国家和地区、氏族组织,理解劳动创造人的科学观点。

2.对学生进行劳动观教育,培养学生爱劳动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爱劳动的好习惯。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自学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劳动创造人,原始人类的生产与生活。

教学难点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挂图教学过程:一、提出本课学习目标、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拟出阅读提纲。

1.劳动是怎样使古猿逐渐进化成人的?2.现代人分哪几种?各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3.原始人类使用哪些工具?进行了哪些重要的生产活动?4.氏族组织中原始人类怎样生活?5.世界上哪些地区最早进入奴隶制社会?其标志着什么?以上问题通过提问讨论完成二、指导学生阅读全文三、学生回答问题四、完成课堂练习学习目标本课作业板书提纲第一课早期人类一、提出本课学习目标、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拟出阅读提纲。

1.劳动是怎样使古猿逐渐进化成人的?2.现代人分哪几种?各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3.原始人类使用哪些工具?进行了哪些重要的生产活动?4.氏族组织中原始人类怎样生活?5.世界上哪些地区最早进入奴隶制社会?其标志着什么?第二学习主题:古代亚非文明第2课上古亚非文明孙继丰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古埃及、巴比伦、印度奴隶制国家的建立、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古埃及、巴比伦、印度文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初步掌握阶级观点。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种姓制度 教学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种姓制度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亚非文明古国示意图》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见教材P5导语) 本课导语导入 新课学习一、神奇的金字塔 (一).统一的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1.埃及的地理位置(挂图)2.统一的奴隶制国家的形成:时间前3100年 首都:孟斐斯3.社会经济与阶级状况(讲解) 农业、手工业(二)法老与金字塔 阶级关系:法老:名称由来、职权什么是金字塔?金字塔的地理位置与功能金字塔简介:胡夫金字塔、狮身人面像、金字塔之迷 古埃及鼎盛时期:国王图特摩斯三世、跨亚非 (三)古埃及的衰亡:内外交困、前525年亡于波斯 二、汉谟拉比法典(一)两河流域和古巴比伦王国 1.地理位置(挂图)2.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及统一(讲解) (二)汉谟拉比法典 1.建立的目的(讲解) 2.法典的内容(学生归纳) 3.法典的实质(讨论) 4.法典的地位(讲解)(三)古巴比伦的灭亡和两河流域的历史走向 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1.地理位置2.奴隶制国家的建立与统一奴隶、阿育王统治时期最为强盛。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0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主要发明及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工业革命这一历史事件,他们可能已有所了解。

但针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详细内容,学生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背景、过程、主要发明及影响,使学生能够全面地认识这一历史事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背景、过程、主要发明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背景、过程、主要发明及影响。

2.教学难点: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元素的课件。

2.教材:准备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材。

3.参考资料:收集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关的资料,以备学生课后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哪个国家?2.呈现(15分钟)采用PPT课件,详细介绍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背景、过程、主要发明及影响。

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以下几点: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b.主要发明及发明人,如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史蒂芬孙的火车等;c.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科技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9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9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一. 教材分析《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这一课主要介绍了中世纪欧洲城市和大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中世纪城市的兴起背景、城市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以及大学的兴起、大学的自治和学术追求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世纪欧洲城市和大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为今后的历史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已经学习了封建社会的形成,对中世纪欧洲的社会背景有所了解。

但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需要学生从中世纪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

此外,学生对城市的认识多停留在现代城市,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中世纪城市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世纪欧洲城市和大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认识城市和大学在中世纪欧洲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物的客观评价能力,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背景及其原因。

2.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特点及其在当时社会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背景、原因、特点及其影响。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城市和大学的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城市和大学的发展。

3.讨论法:学生就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作用及其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进行讨论。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辅助资料。

3.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中世纪欧洲的农业生产、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等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兴起的原因。

2.呈现(15分钟)讲解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背景、原因、特点及其影响,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城市和大学的发展。

3.操练(10分钟)学生就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作用及其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是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罗马城的建立、罗马共和国的兴衰、罗马帝国的繁荣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本课内容丰富,涉及罗马制度、经济发展、社会风貌、文化成就等多个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罗马历史的发展脉络,认识罗马帝国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学生可能对古罗马的制度、法律体系等方面的理解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这些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罗马城的建立、罗马共和国的兴衰、罗马帝国的繁荣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掌握罗马制度、经济发展、社会风貌、文化成就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认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罗马城的建立、罗马共和国的兴衰、罗马帝国的繁荣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教学难点:罗马制度、经济发展、社会风貌、文化成就等方面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文献资料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古罗马的历史风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为什么罗马帝国能够成为古代世界的霸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罗马城的建立、罗马共和国的兴衰、罗马帝国的繁荣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罗马制度、经济发展、社会风貌、文化成就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初中历史九年上教案

初中历史九年上教案

初中历史九年上教案年级:初中九年级课题: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 夏、商、周三代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起源和特点。

2. 了解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情况。

3. 能够分析三代的相互关系和演变过程。

教学重点:1. 了解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情况。

2. 能够分析三代的相互关系和演变过程。

教学难点:1. 掌握夏、商、周三代的不同特点和历史地位。

2. 能够理解三代之间的政治演变过程。

教学内容及安排:一、古代中国封建社会概述(15分钟)1. 什么是封建社会?2.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特点。

二、夏、商、周三代的兴衰演变(30分钟)1. 夏、商、周三代的起源及政治制度。

2. 夏商文化的发展。

3. 商代青铜文化的特点。

4. 周朝的建立及制度改革。

5. 三代之间的关系分析。

三、课堂练习及讨论(20分钟)1. 完成课本上相关练习题。

2. 分组讨论夏、商、周三代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四、教师总结及展望(10分钟)1. 综合总结夏、商、周三代的特点和影响。

2. 展望下节课内容。

教学资源:1. 课本《历史九年级上册》。

2. 电子白板。

3. 图表、图片资料。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发展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还需要加强对夏、商、周三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入了解,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的历史课程。

教材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希腊城邦的兴起和发展,包括雅典和斯巴达两个城邦的兴衰;二是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和发展。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希腊城邦的特点和亚历山大帝国的辉煌,认识希腊文明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等文明古国的基本情况。

对于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学生可能具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对于希腊城邦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以及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过程和影响,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把握历史发展的主线。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希腊城邦的兴起和发展,掌握雅典和斯巴达两个城邦的兴衰过程;了解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和发展,认识希腊文明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希腊城邦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过程和影响。

3.希腊文明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素材,为学生营造直观的学习氛围。

2.案例教学法:以雅典和斯巴达为例,分析希腊城邦的兴衰原因。

3.讨论教学法:学生就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过程和影响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的异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素材。

3.讨论话题和问题清单。

4.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素材,引导学生回顾前期所学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介绍希腊城邦的兴起和发展,重点讲解雅典和斯巴达两个城邦的兴衰过程。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古代日本》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古代日本》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古代日本》教案一、教材分析九年级上册历史第十一课《古代日本》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的一部分,属于第四部分“世界各国古代文明的崛起”中的“1.东亚地区的古代文明”一节,共四个小节。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介绍日本的古代历史和文明,包括古代日本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社会风俗等方面。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应该了解到日本的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其特点和影响。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日本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内容,认识日本的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其特点和影响。

能够分析日本的古代文化对现代日本文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探究古代日本的文化遗产。

从原始社会到古代社会的过渡。

描述古代日本文化的特点,如其宗教信仰、制度、文学艺术等等。

从日本古代文化的特点中探索其对现代文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了解文化多样性,互相尊重各个文化之间的差异。

学生了解日本古代文化跟现代文化的接续与变化,并对其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内容古代日本1.古代日本的历史概述2.古代日本的政治制度3.古代日本的宗教信仰4.古代日本的文学艺术5.古代日本社会风俗6.古代日本文化对现代日本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引入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古代日本的生活和文化特点。

2.讲解法通过老师的讲解,对古代日本的文化和历史概述进行系统的介绍和分析,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古代日本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3.讨论法在授课过程中提出一些问题或启示性的话题,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预习学生先阅读教材中的《知识点概述》和《思维导图》,了解本节课的内容和重点,以及对古代日本的文化和历史有初步认识。

2.引入通过让学生看一些图片、动画或视频,进入古代日本的世界,感受其中神秘的气氛和富有想象力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起止时间:18世纪60年代—1840年前后 1、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14 工 业 革 命 一枝独秀 英国 成就 英国 美国 2、瓦特改进蒸汽机 3、史蒂芬孙发明火车 4、轮船
交通工具:火车、轮船
时代特征:蒸汽时代
主要标志: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启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对中国影响: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中国的探索:洋务运动
交通工具:汽车、飞机
时代特征:电气时代
动力机器:内燃机 主要标志: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应用 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P131) 启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百花齐放 意义: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开 美、德
对中国的影响:列强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专题:资产阶级性质改革、人物
俄国1861年改革 亚历山大二世(欧洲) 日本明治维新(1868) 明治天皇(亚洲) 改 中国戊戌变法(1898) 革 美国罗斯福新政(1933) 罗斯福(美洲) 启示:改革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成功 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成功 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失败 促进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的探索:戊戌变法(1898年)、辛亥革命(1911年)
工业革命
起止时间 18世纪60年代—1840年前后
开始标志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主要国家 英国(一枝独秀) 时代特征 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70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
电力的广泛应用 美国、德国(百花齐放) 电气时代
主要标志 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英国 瓦特改进蒸汽机 发明成果 史蒂芬孙发明火车 美国 轮船
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应用
爱迪生1879年研制耐用碳丝灯泡 美国 莱特兄弟 制成飞机,试飞成功 设计出内燃机 1885年试制汽车成功
德国 卡尔· 本茨 汽车、飞机 内燃机
交通工具 火车、轮船 动力机器 蒸汽机
新能源
意义
对中国影响
煤炭
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世 界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局面
专题:中外思想解放运动
但丁
《神曲》
1、文艺复兴(近代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达· 芬奇 《蒙娜丽莎》 14—16世纪 意大利 欧洲(英国) 人文主义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英国 意义: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思想启蒙运动(近代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法国:伏尔泰 意义: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会发展进步 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美洲)、法国大革命(欧洲) 启蒙运动影响下发生的 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 3、新文化运动 1915年 陈独秀、李大钊 民主、科学 马克思主义 作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创造了条件 4、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789—1794)
华盛顿(美洲) 《独立宣言》 (革命中)
1787年宪法
(革命后)
法国大革命
罗伯斯庇尔(欧洲)《人权宣言》 (革命中)
革 拿破仑(欧洲) 《法典》(革命中、革命后) 命 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 林肯(美洲)《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革命中)
中国辛亥革命(1911) 俄国二月革命(1917) 革命启示:革命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品质:勇于反抗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法律、民主启示: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坚持依法治国 孙中山(亚洲)
共同作用 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 共同启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我国对策、 大力发展科技,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引进技术 做法
专题:世界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人物、法律文献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9)克伦威尔(欧洲)《权利法案》 (革命中) (君主立宪制)
美国独立战争(1776—1783)
5、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
6、共同作用: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7、对我国启示:我们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8、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取其精华,为自己所用
九上历史启示题归类
1、几千年人类文明的启示? 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学习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2、资产阶级革命(改革)的启示? 革命(改革)能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3、法律文献给我国的启示? 要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实行依法治国 4、革命家(如:华盛顿)的精神品质? 勇于反抗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5、思想解放运动(如:文艺复兴、思想启蒙运动)的启示、作用? 思想解放运动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6、马克思、恩格斯的品质? 追求真理、刻苦钻研、有远大报负 7、美国两次战争(资产阶级革命)的启示? 民族解放、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 8、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历程(近代化历程)的启示? 思想解放、政治制度的先进、科技的进步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
九上历史启示题归类
9、发明者或科学家的品质? 善于思考、敢于创新、刻苦钻研 10、两次工业革命的启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11、一战(战争)的启示或者关于战争的宣传语? 我们要反对战争,珍爱生命,维护和平。 12、西方英法美大国崛起的启示?对我国今天现代化建设的借鉴作用? 启示:依靠科技进步、先进制度、发达的经济,培养人才 借鉴:我们要大力发展科技,重视教育,培养人才 13、美国的崛起历程给我们哪些启示? 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大力发展科技,勇于改革创新 14、为实现中国梦,我们应该怎样做? 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早日实现“中国梦”做贡献
起止时间:19世纪70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 新能源:电力、石油 兴起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 1、美国—爱迪生 1879年研制耐用碳丝灯泡
20 第 二 次 工 业 革 命
成就
2、德国—卡尔· 本茨 3、美国—莱特兄弟
设计出内燃机、1885年试制汽车成功 1903年制成飞机,试飞成功
品质:勇于探索,刻苦钻研
电力、石油
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迅猛发展,开始向 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发动
《马关条约》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发动 甲午中日) 戊戌变法(1898年)辛亥革命(1911年)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特点 科学家 品质 1、只发生在英国一个国家 1、几个国家同时进行 2、科学与技术未真正结合 2、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勇于探索,刻苦钻研,不怕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