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复习课件
合集下载
《论语》十二章复习课件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29归P677”“110质P701”二 字及次常用字“喻”“施”“敏”。
1.120个实词积累、识记 (1)归
义项
例句
①女子出嫁
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
②复回娘合家词省,亲归 宁 , 出 嫁 的 女 子吾妻归宁。(《项脊轩志》)
③返回
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
广大;毅,坚强,刚毅;
远 乎 ? ( 固 定 句 式 , 不 ③而() 表并列
也……吗)”(《泰伯》) (第8章)子曰:“譬如为
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④以为() 把…作为
⑤已() 停止
⑥篑(
盛土的竹筐 )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 ⑦平地(
填平洼地)
吾往也。”(《子罕》)
⑧知
6、成语积累
成语
释义
①朝闻夕死 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迫切。
②见贤思齐 见到贤能的人就想向他看齐。
③文质彬彬 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④任重道远 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艰苦奋斗。
⑤死而后已 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生。
⑤文质彬彬(文质兼) 备、配合适当的样
子
翻译画线的句子
译文:见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
,希望能在其中和他看齐;见到没有德 行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我的缺点。 (得分点:贤:形容词作名词,贤人,贤德的
人。齐:看齐。而:表顺承。内:方位名词作 状语,在心里。省:反省,检查。)
理解性默写 ①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
④归附
1.120个实词积累、识记 (1)归
义项
例句
①女子出嫁
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
②复回娘合家词省,亲归 宁 , 出 嫁 的 女 子吾妻归宁。(《项脊轩志》)
③返回
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
广大;毅,坚强,刚毅;
远 乎 ? ( 固 定 句 式 , 不 ③而() 表并列
也……吗)”(《泰伯》) (第8章)子曰:“譬如为
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④以为() 把…作为
⑤已() 停止
⑥篑(
盛土的竹筐 )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 ⑦平地(
填平洼地)
吾往也。”(《子罕》)
⑧知
6、成语积累
成语
释义
①朝闻夕死 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迫切。
②见贤思齐 见到贤能的人就想向他看齐。
③文质彬彬 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④任重道远 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艰苦奋斗。
⑤死而后已 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生。
⑤文质彬彬(文质兼) 备、配合适当的样
子
翻译画线的句子
译文:见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
,希望能在其中和他看齐;见到没有德 行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我的缺点。 (得分点:贤:形容词作名词,贤人,贤德的
人。齐:看齐。而:表顺承。内:方位名词作 状语,在心里。省:反省,检查。)
理解性默写 ①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
④归附
论语十二章复习※PPT课件
有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
十迷而惑;从五心十所岁知欲道,天不命是逾什矩么。;六(十《岁能为吸政取》各种)见解
而加以容纳;七十岁我就可以随心所欲,但也不会越出 规矩。”
第15页/共48页
第三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讲_个_人_修_养 ,要循序渐进,进德 修业。
本章是孔子自述其一生进德修 业的发展过程。
本章讲的是求仁的门路。子 夏认为:博学、笃志、切问、近 思,是修养的重要方法。
第33页/共48页
五、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 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论语》中论述学习应有谦虚的态度,要随时随地 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 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表达对远方朋友到来的喜悦之情,《论语》中有一 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第16页/共48页
旧的知识 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
矣.”
可以(之)。可以以凭借(这一条件)
做,成为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有新
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 老师了。”
第17页/共48页
第四章“温故知新”讲_学_习_方法_, 强调学习关键要思考,要“知 新”。
第18页/共48页
第13页/共48页
第二章“三省吾身”讲 _学_习_方_法_,强调随时都该反省 自己。
此章强调的是加强自我反省, 提高自我修养。
十迷而惑;从五心十所岁知欲道,天不命是逾什矩么。;六(十《岁能为吸政取》各种)见解
而加以容纳;七十岁我就可以随心所欲,但也不会越出 规矩。”
第15页/共48页
第三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讲_个_人_修_养 ,要循序渐进,进德 修业。
本章是孔子自述其一生进德修 业的发展过程。
本章讲的是求仁的门路。子 夏认为:博学、笃志、切问、近 思,是修养的重要方法。
第33页/共48页
五、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 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论语》中论述学习应有谦虚的态度,要随时随地 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 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表达对远方朋友到来的喜悦之情,《论语》中有一 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第16页/共48页
旧的知识 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
矣.”
可以(之)。可以以凭借(这一条件)
做,成为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有新
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 老师了。”
第17页/共48页
第四章“温故知新”讲_学_习_方法_, 强调学习关键要思考,要“知 新”。
第18页/共48页
第13页/共48页
第二章“三省吾身”讲 _学_习_方_法_,强调随时都该反省 自己。
此章强调的是加强自我反省, 提高自我修养。
《论语》十二章复习课件
详细描述
关于《论语》的作者,历史上存在不同的观点和争议。虽然《论 语》以孔子命名,但实际上并非孔子本人所著。一般认为,《论 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论语》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总结词
《论语》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思想、政治主张 等方面的内容,其结构较为松散,但内容丰富,涉及广泛。
影响深远
它们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 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乃至 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十二章的文学特点与价值
文学特点
语言简练、意蕴深远,表达了孔子思想的精髓。
价值
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对于提升个人修养、增 进人文素养具有重
04
《论语》十二章主题思想总结
仁爱思想的重要性
仁爱思想是《论语》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和尊重,主张以仁慈、宽容、同情心来对待他人。
孔子认为,仁爱不仅是个人品德的体现,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 础,只有通过培养和践行仁爱思想,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共处。
学习与修身的统一
《论语》强调学习与修身是相辅相成 的,通过学习知识来提升个人修养, 同时又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以 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02
《论语》十二章概述
十二章的选取标准与内容
选取标准
选取的十二章内容,均是《论语 》中的重要篇章,具有深刻的哲 学思想、教育理念和人生智慧。
主要内容
《论语》共二十篇,每篇若干章 ,共492章。选取的十二章主要 涉及孔子的教育思想、道德观念 、政治主张等方面。
十二章在《论语》中的地位
重要地位
这十二章在《论语》中具有举足轻重 的地位,是理解孔子思想的核心篇章 。
关于《论语》的作者,历史上存在不同的观点和争议。虽然《论 语》以孔子命名,但实际上并非孔子本人所著。一般认为,《论 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论语》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总结词
《论语》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思想、政治主张 等方面的内容,其结构较为松散,但内容丰富,涉及广泛。
影响深远
它们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 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乃至 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十二章的文学特点与价值
文学特点
语言简练、意蕴深远,表达了孔子思想的精髓。
价值
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对于提升个人修养、增 进人文素养具有重
04
《论语》十二章主题思想总结
仁爱思想的重要性
仁爱思想是《论语》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和尊重,主张以仁慈、宽容、同情心来对待他人。
孔子认为,仁爱不仅是个人品德的体现,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 础,只有通过培养和践行仁爱思想,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共处。
学习与修身的统一
《论语》强调学习与修身是相辅相成 的,通过学习知识来提升个人修养, 同时又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以 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02
《论语》十二章概述
十二章的选取标准与内容
选取标准
选取的十二章内容,均是《论语 》中的重要篇章,具有深刻的哲 学思想、教育理念和人生智慧。
主要内容
《论语》共二十篇,每篇若干章 ,共492章。选取的十二章主要 涉及孔子的教育思想、道德观念 、政治主张等方面。
十二章在《论语》中的地位
重要地位
这十二章在《论语》中具有举足轻重 的地位,是理解孔子思想的核心篇章 。
5.1《论语》十二章课件 (共2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三章·文白对译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真理,到晚上死去也
可以了。”
(1)朝/夕:n—状, 在早上/在晚上 (2)道:学问、人生 哲理
章解:
第三章:君子之道: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
第四章·文白对译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孔子说:“君子知晓大义,小人知晓小利。”
•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 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 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 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 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 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 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 修订六经(《诗》《书》《礼》《乐》 《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 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 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 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论语》知识复习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 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 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 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50张PPT)
其不善者而改之
转折 顺承 并列
它的 他人
特殊句式
• 省略句: •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 判断句: • 贤哉,回也!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出自本文的成语:
不亦乐乎、三省吾身、温故知新、 不改其乐、乐在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
这一则中的成语是 不亦乐乎
2.曾子曰:“吾 日 三 省 吾身:
我 每天 多次 反省
为人 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替 谋划, 竭尽自己的心力 办事
信乎?传 不 习乎?”
诚信 老师传授的知 复习 识(动作名)
固定句式:“不……乎?”译作“是不是……呢?”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 别人办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同朋友交往 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温习 过呢?” 1、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8.子曰:“饭
疏食饮水,曲 肱 而枕之,
吃
粗糙
名词作动词
冷水 弯着 胳膊 以……为枕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乐趣
正当手段
对,对于
【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 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 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 一样。”
课文探究
1、这句话说了哪个方面的问题?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 秋》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 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 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 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转折 顺承 并列
它的 他人
特殊句式
• 省略句: •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 判断句: • 贤哉,回也!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出自本文的成语:
不亦乐乎、三省吾身、温故知新、 不改其乐、乐在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
这一则中的成语是 不亦乐乎
2.曾子曰:“吾 日 三 省 吾身:
我 每天 多次 反省
为人 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替 谋划, 竭尽自己的心力 办事
信乎?传 不 习乎?”
诚信 老师传授的知 复习 识(动作名)
固定句式:“不……乎?”译作“是不是……呢?”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 别人办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同朋友交往 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温习 过呢?” 1、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8.子曰:“饭
疏食饮水,曲 肱 而枕之,
吃
粗糙
名词作动词
冷水 弯着 胳膊 以……为枕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乐趣
正当手段
对,对于
【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 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 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 一样。”
课文探究
1、这句话说了哪个方面的问题?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 秋》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 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 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 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部编版《《论语》十二章Ppt优秀完美课件
’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 一、阅读《〈论语〉十二章》,完成1—4题。
1几.个解人释同下行列,句进其中中加必行点定的有一词可。以定做我老的师的书人。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
一味地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会为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君王因贪图奢华享受而亡国。
只一味空想却不实实在在地学习,就会一无所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说学和思都是不对的。
——《资治通鉴》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谈论的是学习方法。
——《太平御览》
: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
【链接材料参考译文】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很早就去世了。
合于“义”的“利”可取,不义之财,虽贫不取;
》) (1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
以这种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
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谈论的是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 【链接材料】子路曰:“学岂有益哉?”子曰:“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①;
四、问答题梳理 1.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老师?这种观点与“三人行,必有我 师焉”的观点是否矛盾? 温故知新、经常学习的人才能做老师。不矛盾,因为一个说的是为 人师表的标准,而另一个指的是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所以是不 矛盾的。
2.“吾日三省吾身”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请结合实际谈谈这 样做的好处。 这是一种严于律己、勇于自我解剖自我反省的表现,只有这样,人 才能净化自己的思想,才能在做人和求学方面得到提高。(既要联 系文章内容,又要有自己的感悟,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领悟)
1几.个解人释同下行列,句进其中中加必行点定的有一词可。以定做我老的师的书人。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
一味地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会为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君王因贪图奢华享受而亡国。
只一味空想却不实实在在地学习,就会一无所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说学和思都是不对的。
——《资治通鉴》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谈论的是学习方法。
——《太平御览》
: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
【链接材料参考译文】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很早就去世了。
合于“义”的“利”可取,不义之财,虽贫不取;
》) (1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
以这种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
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谈论的是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 【链接材料】子路曰:“学岂有益哉?”子曰:“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①;
四、问答题梳理 1.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老师?这种观点与“三人行,必有我 师焉”的观点是否矛盾? 温故知新、经常学习的人才能做老师。不矛盾,因为一个说的是为 人师表的标准,而另一个指的是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所以是不 矛盾的。
2.“吾日三省吾身”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请结合实际谈谈这 样做的好处。 这是一种严于律己、勇于自我解剖自我反省的表现,只有这样,人 才能净化自己的思想,才能在做人和求学方面得到提高。(既要联 系文章内容,又要有自己的感悟,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领悟)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讲授新课
相关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 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市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 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 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 《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能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这章讲认岁得道随德修自养,己不义心之财意不能取,,提想倡“安怎贫乐样道”。就怎样,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讲授新课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不知知而不愠愠,不亦君君子 上实行。
思而不学则殆( ) 不亦说( )乎
忠(尽心力) 信(诚实) 习(温习)
人家不了解(我) 2、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讲授新课
字词积累
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yùn ()
wǎng
dài 思而不学则殆( )
chuán 传( )不习乎
yuè 不亦说(
)乎
hào 知之者不如好( )之者
讲授新课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讲授新课
整体感知
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上天的意志,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3)方法技巧
解答“结合作者观点谈体会”这一类试题时,可在正确理解文 本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然后在阐述自己的理解体会。 具体答题步骤为:①明确作者的观点。②阐述自己的理解体会。
11 《论语》十二章/ 真题演练
(中考真题)甲乙两文的主人公最终学有所成,你觉得关键在 于什么?请结合实际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1 《论语》十二章/
【乙】王育少孤贫,为人佣,牧羊豕,近学堂。育常有 暇拾薪,以雇书生抄书。后截蒲以学书,日夜不止。亡失羊 豕,其主笞之。育将鬻己以偿,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代育 还羊豕,给其衣食,令育与其子同学育遂博通经史,仕伪汉, 官至太傅。
(节选自《太平御览学部》)
11 《论语》十二章/
再见
Hale Waihona Puke 11 《论语》十二章/ 真题演练
(中考真题)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蛛与蚕 蛛语蚕曰:“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口吐经纬,黄口灿然, 固之自裹。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抽为长丝,乃丧厥躯。然其巧也, 适以自杀,不亦愚乎!”蚕答蛛曰:“我固自杀。我所吐者,遂 为文章,天子衮龙,百宫绂绣,孰非我为?汝乃枵腹而营口,吐 经纬织成网罗,会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 饱。巧则巧矣,何其忍也!”蛛曰:“为人谋或为汝自谋,宁为 我!”噫,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
·
·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11 《论语》十二章/
①“君子”,与“小人”相对,有两种意思:一是指地位高 的人;二是指人格高尚的人,即有才德的人。这里是第二种 意思。 ②“忠”指竭尽自己的心力,是与他人相处的原则,不仅指 臣对君,也包括其他人。“信”即“诚信”,对待所有人都 应如此。 ③“义”即“宜”,是行为的尺度。 ④“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指仁德,是道德的本体。仁义 相连,仁是发端,义是体现。
解答“结合作者观点谈体会”这一类试题时,可在正确理解文 本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然后在阐述自己的理解体会。 具体答题步骤为:①明确作者的观点。②阐述自己的理解体会。
11 《论语》十二章/ 真题演练
(中考真题)甲乙两文的主人公最终学有所成,你觉得关键在 于什么?请结合实际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1 《论语》十二章/
【乙】王育少孤贫,为人佣,牧羊豕,近学堂。育常有 暇拾薪,以雇书生抄书。后截蒲以学书,日夜不止。亡失羊 豕,其主笞之。育将鬻己以偿,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代育 还羊豕,给其衣食,令育与其子同学育遂博通经史,仕伪汉, 官至太傅。
(节选自《太平御览学部》)
11 《论语》十二章/
再见
Hale Waihona Puke 11 《论语》十二章/ 真题演练
(中考真题)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蛛与蚕 蛛语蚕曰:“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口吐经纬,黄口灿然, 固之自裹。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抽为长丝,乃丧厥躯。然其巧也, 适以自杀,不亦愚乎!”蚕答蛛曰:“我固自杀。我所吐者,遂 为文章,天子衮龙,百宫绂绣,孰非我为?汝乃枵腹而营口,吐 经纬织成网罗,会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 饱。巧则巧矣,何其忍也!”蛛曰:“为人谋或为汝自谋,宁为 我!”噫,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
·
·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11 《论语》十二章/
①“君子”,与“小人”相对,有两种意思:一是指地位高 的人;二是指人格高尚的人,即有才德的人。这里是第二种 意思。 ②“忠”指竭尽自己的心力,是与他人相处的原则,不仅指 臣对君,也包括其他人。“信”即“诚信”,对待所有人都 应如此。 ③“义”即“宜”,是行为的尺度。 ④“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指仁德,是道德的本体。仁义 相连,仁是发端,义是体现。
第11课《〈论语〉十二章》复习课件(共28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家___不__了__解__我__,__我__却__并__不__因__此__恼__怒__,__不__也__是__有__才__德__的__人__吗__?__”___
曾子曰:“吾日(
<zd>
</zd>
每天
)三省(
<zd>
</zd>
自我检查、反省
)吾身:为人谋(
<zd>
</zd>
谋划事情
)而不忠
<zd>
</zd>
子曰:“三军( 军队 )可夺( 改变 )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zd>
</zd>
<zd>
</zd>
_孔__子__说__:__“_一__国__军__队__,__可__以__改__变__其__主__帅__;__一__个__人__的__志__向__却__是__不__能__改__变__的__。__”____
( 竭尽自己的心力 )乎?与朋友交而不信( 诚信 )乎?传( 老师传授的知识 )不习乎?”
<zd>
</zd>
<zd>
</zd>
(《学而》)
曾___子__说__:__“_我__每__天__多__次__进__行__自__我__检__查__:__替__人__谋__划__事__情__是__不__是__竭__尽__自__己__的__心__力__呢__?__跟__朋__友__交__往__是__不__是___
子夏曰:“博学而笃(
<zd>
</zd>
坚定
)志,切(
《〈论语〉十二章》复习课件
● 10.颜渊问仁。子曰:“克(约束)己复(归复)礼为仁。一日(一旦)克 己复礼,天下归(称赞)仁焉。为(实践)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 曰:“请问其目(具体条目)。”子曰:“非礼(合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虽然)不敏,请事(实践)斯 (这)语矣。”(《颜渊》,孔子弟子;孔门72贤之首;复圣)
学 小结【仁】
而 ——仁与礼乐、以仁为己任、仁者不忧、克己复礼为仁 思 之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出门好像去见贵 宾,役使民众好像去承担重大祭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 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 学文。”
● 8.子曰:“譬如为山(积土堆山),未成一篑(筐),止,吾止也。譬如平(填平) 地(洼地),虽(虽然)覆(倒)一篑,进(继续),吾往(往前努力) 也。”(《子罕》)
● 9.子曰:“知(同“智”)者(子罕,孔子很少说到利)
● 2.子曰:“人而(如果)不仁,如礼何(如……何,把……怎么样,怎样)?人而(如 果)不仁,如乐何?”(《八佾》,64人,天子有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
● 3.子曰:“朝(名作状,早晨)闻(得知)道,夕(名作状,晚上)死可矣。”(《里 仁》)
● 4.子曰:“君子(有道德的人或者在位之人)喻(知晓)于义(道义),小人(无德之 人或者平民)喻于利(利益)。”(《里仁》,住在有仁者的地方)
● 克:动词 ● ①战胜,攻下 ●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 ● ②能够 ●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 ③克制,约束 ● 克已复礼。(《论语》)
论语十二章完美版ppt课件
• 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 几个阶段?
•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旧的知识
做,成为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同意见。 逾,越过,超过;矩,规矩,规范。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 三十岁能够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 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 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意见;七十岁能 随心所欲,而不会越出规矩。”
课文探究
•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
我
自己 替
泛指多次
老师传授的知识
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忠心,尽心
真诚,诚实
复习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 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 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 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 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课文探究
• 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走 一定 在其中 9.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好的方
那
面,优 点
学习
那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述而》)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 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 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 短处就要改正。”
•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旧的知识
做,成为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同意见。 逾,越过,超过;矩,规矩,规范。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 三十岁能够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 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 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意见;七十岁能 随心所欲,而不会越出规矩。”
课文探究
•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
我
自己 替
泛指多次
老师传授的知识
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忠心,尽心
真诚,诚实
复习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 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 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 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 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课文探究
• 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走 一定 在其中 9.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好的方
那
面,优 点
学习
那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述而》)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 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 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 短处就要改正。”
《〈论语〉十二章》课件(27张ppt)
孔庙 祭祀孔子的地方
孔林 孔子墓地
《论(lú n)语》属语录体散 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 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 记录,共20篇 。内容有孔 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 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 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 朱熹把它列为“四书” (《论语》《孟子》《大学》 《中庸》)之一,成为儒家 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 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 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 始人。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 理家,曾修《诗》、《书》, 定 《 礼》 、 《乐 》 ,序 《周 易》,作《春秋》。孔子的思 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 远的影响。
孔府大成殿
大成殿孔子像
孔子出生地----山东曲阜(fù )尼山全貌
孔府 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
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一定要学思结合。
12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 中矣。
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坚定的志向,既要多提问题, 又要多想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
学习态度: 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7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指导:
1.单音字换成双音字 2.弄清虚词的用法 3.补充出省略部分 4.调整句子的语序 5.揣摩句子的语气 6.注意古今义的不同 7.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 8.文言文特殊句式
1 “信”
(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2
“达”
(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
3 “雅”
(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 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5、我快步上前,伸出双臂,拥抱来自青岛的朋友, 二千多年前的孔夫子不是说过吗:
《《论语》十二章》(张ppt)优秀课件
殆:通假“怠”,精神疲倦而 无所得。
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 的竹器。 陋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堪:承受,忍受 乐:乐于学。
译文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 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 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 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 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有:同“又”。 立:站得住的意思。 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 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这位老师就是孔子
简介孔子和《论语》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 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 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被后世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的 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 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 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 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 语》。
》
赏析后六则
学习活动: 1.自主学习:结合注释,把握重点字词,理解课文。 2.合作探究:小组合作翻译。 3 .比赛激趣:请2-3个小组代表翻译,比一比谁说得好。
把握重点字词,理解课文 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
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 恒地去努力。
•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凡事都是多 棱镜,不 同的角度会
人
的
一
生
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 的竹器。 陋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堪:承受,忍受 乐:乐于学。
译文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 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 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 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 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有:同“又”。 立:站得住的意思。 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 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这位老师就是孔子
简介孔子和《论语》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 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 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被后世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的 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 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 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 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 语》。
》
赏析后六则
学习活动: 1.自主学习:结合注释,把握重点字词,理解课文。 2.合作探究:小组合作翻译。 3 .比赛激趣:请2-3个小组代表翻译,比一比谁说得好。
把握重点字词,理解课文 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
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 恒地去努力。
•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凡事都是多 棱镜,不 同的角度会
人
的
一
生
12《论语》十二章ppt课件(55页)
品质高尚
• 子曰:“ 贤
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忍受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趣
乐。
贤哉,回也!”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 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 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 啊!”
代词,学问
……的人
• 子曰:“知
之
以……为乐趣 名词意动
《论语》十二章
《论语》
• 《论语》是儒家的经 典著作之一,由孔子 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 撰而成。它以语录体 为主,记录了孔子及 其弟子言行。 • 《论语》与《大学》 《中庸》《孟子》并 称“四书”。共二十 篇。
孔子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 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孔子
•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 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 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 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温习
得到新的体会,悟出新的道理
做,成为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
旧的知识
以∕为师矣.”
凭借
可以
表承接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 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表转折,却
转折
有害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迷惑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 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独立做事情 同“又” 顺承 • 子曰:“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
迷惑、疑惑 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论语》十二章》精品ppt课件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博学而志向坚定,好问而多考虑当前的事情。
《 《 论 语 》 十二章 》精品 实用课 件(PP T优秀课 件)
《 《 论 语 》 十二章 》精品 实用课 件(PP T优秀课 件)
三、内容探究
1. 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 因。(2010吉林) 答: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 些短处就要改正。 2. 结合文中孔子语录,说说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因。 (2014陕西) 答:因为孔子讲求良好的学习方法,有谦虚的学习态 度和大度宽厚的待人胸怀,所以,学者都很敬仰他。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 是天上的浮云。
《 《 论 语 》 十二章 》精品 实用课 件(PP T优秀课 件)
《 《 论 语 》 十二章 》精品 实用课 件(PP T优秀课 件)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孔子巧妙设喻,将深刻的道理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展
现出来,使我们认识到学与思之间的紧密关系。 B. 《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
(4)名词用作状语
学而时习之
原意为 时间 ,在文中意思为 按时
。
(5)名词的意动用法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原意为 乐趣 ,在文中意思为 以……为乐趣 。
5. 一词多义 知 人不知[F]而不愠
温故而知[F]新
了解
。
得到
。
《 《 论 语 》 十二章 》精品 实用课 件(PP T优秀课 件)
二、关键句子翻译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 论 语 》 十二章 》精品 实用课 件(PP T优秀课 件)
4. 下面是一位学生对《论语》中句子的理解,请你仿照他 的理解,写出你对《论语》中的某一句的理解。(要求:不 得选择示例中的句子)(4分) 示例:吾日三省吾身——多检查,多反省,方能突破自我不 断完善。 【解析】根据题干要求可知,这道题要求我们根据示例 进行仿写。分析例句可知,破折号后面的内容是对前面 内容的理解拓展,因此我们在仿写时也要这样安排内容, 选择自己熟悉的句子,写出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 《 论 语 》 十二章 》精品 实用课 件(PP T优秀课 件)
《 《 论 语 》 十二章 》精品 实用课 件(PP T优秀课 件)
三、内容探究
1. 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 因。(2010吉林) 答: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 些短处就要改正。 2. 结合文中孔子语录,说说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因。 (2014陕西) 答:因为孔子讲求良好的学习方法,有谦虚的学习态 度和大度宽厚的待人胸怀,所以,学者都很敬仰他。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 是天上的浮云。
《 《 论 语 》 十二章 》精品 实用课 件(PP T优秀课 件)
《 《 论 语 》 十二章 》精品 实用课 件(PP T优秀课 件)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孔子巧妙设喻,将深刻的道理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展
现出来,使我们认识到学与思之间的紧密关系。 B. 《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
(4)名词用作状语
学而时习之
原意为 时间 ,在文中意思为 按时
。
(5)名词的意动用法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原意为 乐趣 ,在文中意思为 以……为乐趣 。
5. 一词多义 知 人不知[F]而不愠
温故而知[F]新
了解
。
得到
。
《 《 论 语 》 十二章 》精品 实用课 件(PP T优秀课 件)
二、关键句子翻译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 论 语 》 十二章 》精品 实用课 件(PP T优秀课 件)
4. 下面是一位学生对《论语》中句子的理解,请你仿照他 的理解,写出你对《论语》中的某一句的理解。(要求:不 得选择示例中的句子)(4分) 示例:吾日三省吾身——多检查,多反省,方能突破自我不 断完善。 【解析】根据题干要求可知,这道题要求我们根据示例 进行仿写。分析例句可知,破折号后面的内容是对前面 内容的理解拓展,因此我们在仿写时也要这样安排内容, 选择自己熟悉的句子,写出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论语》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 结集,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 弟子编纂而成,属语录体(也叫 格言体)散文,成书于春秋战国 之际,共20篇 。内容以伦理、 教育为主。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论语》的两个“中华之最”:
1 中国两千多年最重要的课本,“四书” 之首。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 《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经》、 《易经》、《春秋》
《论语》十二章 复习
一、常识 (1)孔子:
孔子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 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我国 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相传有 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弟 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是儒家学派的 创始人。 倡导施行“仁政”。自汉朝 “独尊儒术”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 尊孔子为“ 圣人 ”,被誉为 “ 万世师 表”、“千古圣人”、 “至圣”、 “圣人”,是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11、曾参讲治学的人要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的 句子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信乎?传不习乎?
12、强调复习过程中独立思考的重要性的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4、《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 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5、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 短处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
2 出成语最多的书 不耻下问、温故知新、任重道远、入 孝出悌、犯上作乱、行有余力......
三、文学常识填空。
1、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 名 丘 ,字 仲尼 , 春秋 时期 鲁 国人, 春秋末期的 思想 家、 教育家, 儒 家 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 者七十二人。 2、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圣人 ,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 孔孟 ”。
五、文中成语
1、不亦乐乎 2、 有朋自远方来 3、三人行,必有我师 4、三十而立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者不如乐之者 6、温故知新 7、择善而从
1、新学期又开始了。我校要迎来一批 新同学,请你从本文中为学校选择一句 话制成欢迎横幅。 有朋自远方来,
用原文填空
不亦乐乎?
2、由我国民间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 葛亮”,你能联想到《论语十则》中的哪一 句话?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四、内容简析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方法、乐趣)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 矣。”(学习方法中讲“仁”)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 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 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 定的时间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 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 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每天
zēng 我
自我检查,反省 wèi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
泛指多次 自己
替
老师传授的知识
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 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 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 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 做学问;三十岁能够自立于世; 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物所 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知道哪 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意见; 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会越 出规矩。”
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旧的知识 可以(之)做,成为
• 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一竹篮饭, 一瓢水,住在简陋的 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 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多么 有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雍也》) 之: 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者:代词, … …的人 好: 喜欢,爱好。 乐:以… …为乐趣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有新 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 当老师了。”
却,表示转折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
思而不学则殆.”
有害
思是感到 迷茫而无 就 所适从 (《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 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 书就会有害。”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 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贤哉,回也!” (《雍也》) 堪: 忍受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箪:
表示 转折
学而不思则罔
人不知而不愠
2、通假字:
说:通“悦”,高兴,愉快
有:通“又”
(通假字的读音和所通的字应该一样。
3、古今异义:
时:常常,经常。按一定的时间 水:冷水 三:多次
可以:可以凭借 善者:优点,长处 不善者:缺点
这类词要多比较,留心,记忆
3、词类活用:
温故而知新 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故,旧的知 识。新,新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饭疏食饮水 名词活用为动词。吃,吃饭。 这类词要多领会,留心,记忆
wǎng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一箪食, dān 一瓢饮 piáo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hào 曲肱而枕 qū gōng 博学而笃志 dǔ
dài
三、翻译全文
先生,指孔子 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也、也是
1.子曰:“学 而 时习之,不 亦 说 乎 ?有 代指学习的内容 通“悦”,愉快 朋自远方来,不 亦 乐 乎?人不知而不 愠, 人家不了解(我) 生气,发怒 不亦君 子 乎 ? ” (《学而》) 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6、学习与思考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文中孔 子的话加以分析。 学习和思考是辩证的关系,只学习不会思考, 则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如果只思考而不 能学习则会疑惑,因此二者一定要结合起来。 7、第一则3句话的顺序能调换吗?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第一句是对自己的要求,要重 视复习,实践。第二句除了自己讲学习外, 还要重视与同伴交流,才能学有所成。第三 句将学习提高到自我修养的高度,指出求学 的人应有君子之风。所以三者不可调换。
6、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 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 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 说就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 7、、《<论语>十则》中,阐述了 “吾日三省吾身”内容的句子是: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 乎?传不习乎?
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
者而改之
16、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 (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
者。
17、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 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8、《论语》中含义深远,金铿玉振,古往今来,不知 激励过多少志士仁人在险恶的环境中守志不移的句子是: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9、《论语》中用简洁朴素的笔致,勾画出一个安贫乐 道者的心理状态,平凡而又高洁,令人向往之至,在今 天更显得弥足珍贵的句子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 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 习当作一件乐事的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9、表明了学须有友。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 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 自然成为乐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0、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 修业的正确态度: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走 一定 在其中 9.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那 好的方面,优点 那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 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 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 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学习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 舍昼夜。”(《子罕》)
3、《<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 关系,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 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4、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 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也是与"取 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我们常引 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5、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时, 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4、 “吾日三省吾身”已经成为很多人的 座右铭,请结合实际谈谈这么做的好处。 这是一种严于律己、勇于解剖自己的精神, 只有这样,人才能净化自己的思想,才能 在做人与求学方面得到提高。 5、我们从“温故而知新”这句话中,得到 什么启示? 一个好老师应该是能将知识融会贯通,能 在温习旧的知识中有所发现。强调要独立 思考。
忠心,尽心 真诚,诚实 复习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 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 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 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有:同“又”。 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力 做事情的。 惑:迷惑,疑惑。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的解释是, 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逾,越过,超过;矩,规矩,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