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海外移民

合集下载

近代中国的海外华人与海外侨民

近代中国的海外华人与海外侨民

近代中国的海外华人与海外侨民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战争和变革,不少中国人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和未来,选择了离开祖国,去海外寻找机会和出路。

这些移民被称为海外华人或海外侨民。

他们在海外生活和工作,积极参与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中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早期移民潮19世纪后半叶,中国开始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侮辱,国家处境日益严峻。

许多中国人被逼迫离开故土,去寻求新的生活。

这一时期爆发了大规模的海外移民潮,尤其是去东南亚和北美洲的人数激增。

这些早期移民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和歧视成为他们融入当地社会的障碍。

然而,他们通过辛勤工作和努力学习,逐渐在海外建立起自己的社区,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二、经济贡献近代中国的海外华人和海外侨民在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在海外建立了许多企业和商会,推动了中外贸易和商业合作。

在东南亚地区,中国人成为了繁荣的商业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经营着各种行业,包括制造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等。

在北美洲,中国人也积极参与当地经济建设。

举例来说,华人在铁路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角色,他们为铺设火车轨道、开凿隧道等工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许多华人经商和从事农业,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

三、教育和文化交流除了经济方面的贡献,近代中国的华人和侨民还在教育和文化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在海外建立了许多华人学校和社团,保持着中华文化的传承。

这些学校提供了语言、文化和历史等方面的教育,使华人后裔能够与中国文化保持联系。

此外,海外华人还积极参与当地社会的文化活动。

他们举办音乐会、艺术展览和文化节等活动,增进了中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一些华人学者和艺术家也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为中国争得了声誉。

四、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近代中国的海外华人和海外侨民在维护中华民族利益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他们通过组织和联络,支持祖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国家的独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他们捐款捐物支持抗战,积极参与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原因

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原因

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原因09历史教育 090103016 许玮琳鸦片战争后,之所以出现了中国人长期大量的移居海外的现象,首先根本的原因在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广大劳动人民,受到日益严重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大量的失业破产,因此不得不远渡重洋,异地谋生。

鸦片战争后,反动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和中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相交恶,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严重的灾难。

其次,洋货充斥五口及其他市场,严重破坏了东南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农村中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造成了更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失业,清政府把战争赔偿也全部转嫁道劳动人民身上,贪官污吏又借此机会巧立名目敲诈勒索。

苛重的捐税和地租,各种超经济的剥削,使劳动人民频于绝境,农村和城市中的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大量增加。

在资本主义关系已经发展起来的封建社会中,农民破产后会被吸收到城市资本主义工业中变成雇佣工人。

但是这时的中国社会,正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资本主义关系没有发展起来,不能吸收和容纳从全国农村中继续不断被排挤出来的大量破产农民。

所以东南沿海省份尤其福建,关东的许多破产农民、小手工业者,便利用其有利的地理条件,相率渡海到海外谋生。

而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殖民者为开发他们在东南亚、美洲、非洲和澳洲的殖民地,加快原始资本累积的过程,正迫切需要中国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他们把大量资本输入道落后的国家,便加紧了对殖民地的原料掠夺和商品倾销,也开始了他们开发殖民地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东南亚锡矿的开采,橡胶园的开辟,烟草的种植,香料的栽培,还有城市、码头、港市、道路的大量建设,对中国劳动力的需求都成倍成十倍的增长。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市场对作为工业原料的经济作物的需求日益增长,大型种植园不断出现,劳动力的需要就更加迫切,于是黑奴贸易就盛行。

19世纪初,欧洲各国相继禁止贩奴,1807和1838年,国际上得奴隶贸易贩卖中心—英国先后宣布废除奴隶贸易和奴隶制度,廉价的黑奴劳动力解放,,美洲个殖民地的劳动力供应就更加紧张了,他们不得不寻求廉价的劳动力取而代之。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移民潮——“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移民潮——“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为高考材料题做准备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移民潮——“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三次大的移民潮,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这三次移民不分先后,从清朝乾隆年间,几乎是同时开展。

闯关东是以山东和直隶人为主,目的地是东三省一带;走西口是以中原人为主,目的地是新疆及河西走廊一带;下南洋是以广东和福建人为主,目的地是东南亚一带。

这三次大移民是民间的自发组织,不是官方有目的组织的,相反,一开始官方政府还是强烈反对的,如闯关东,就是因为东北是清政府的龙兴之地,不许汉人居住的,怕是破坏了龙脉。

所以山东河北的农民们就想方设法一闯而过,闯关东,就是山海关以东。

在当时这也是一件极其凶险的事。

一、闯关东:关,指山海关。

关东具体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

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

旧中国,山东人口稠密,灾害频发;关东则地广人稀,沃野千里,史书说:“有自然之大利三,曰荒,曰矿,曰盐。

”历史上两地有紧密地缘人缘联系,一是逃荒农民闯关东成为主流。

“闯关东”的流民,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多。

闯关东原因分析:1.社会原因——战乱频繁被迫迁移:清末、民国的内外战争对华北地区的创伤2.经济原因——人多地少,迁移谋生:山东人口暴涨、土地兼并严重3.自然原因:灾害连年:水灾旱灾频发4.到民国初年,军阀张作霖统治时期,为了大量发展东北经济:农业与工业的开发,不断修建铁路(清末沙俄在东北修建铁路),使汉人闯关东也达到高潮。

5.从清政府角度分析:清末俄日对东三省的侵略,填充人口,加强对东三省控制的需要二、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这首苍凉凄婉的山西民歌《走西口》,久为人所熟知。

“西口”指河北张家口以西的长城沿线关隘(一般指杀虎口,明时称杀胡口,张家口等则为东口)。

因为中原地区人口众多,而且经常闹灾荒,所以,流民走过西口,过长城,就可到达蒙古草原和河套一带谋求生计。

走西口流民来自华北各地,而以山西人为主流。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课时练习题 第6,7,8课 含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课时练习题 第6,7,8课 含解析

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6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 1 -7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 5 -8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 11 -6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建议用时:40分钟)1.波斯人和希腊人的共同点是()A.他们有共同的祖先B.他们生活的区域相同C.他们的宗教信仰相同D.《荷马史诗》记录了他们的历史A[波斯人和希腊人都是由印欧人发展而来的,故A项正确。

]2.赫梯人形成的时间是()A.公元前3000年左右B.不会早于公元前2千纪前期C.公元前2000年前D.印欧人进入小亚细亚之前B[从公元前2千纪初期开始,印欧人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人群,其中就有赫梯人,故B项正确。

] 3.在印欧人的早期迁徙平息下来之后,按其迁徙的路线和大致时间判断,形成的帝国不包括()A.亚述帝国B.赫梯帝国C.波斯帝国D.阿拉伯帝国D[阿拉伯帝国形成于7世纪,与印欧人迁徙的时间不符。

]4.公元前1200年左右,东部地中海区域出现了一股较大的民族迁徙浪潮,现代学者称这些移民为“海上民族”。

对这一民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他们的构成相当复杂B.他们被赫梯人雇佣充当雇佣兵C.他们建立了统一的国家D.他们的冲击是造成赫梯帝国瓦解的重要原因C[由所学知识可知,“海上民族”没有建立自己的国家,也没有文化传世,故C项正确。

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原因

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原因

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原因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大量涌现,凸显了中国社会的多元和复杂性。

海外移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角度出发,探讨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原因。

一、经济原因近代中国经济落后,饱受列强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剥削,导致中国社会财富极度集中,劣质土地、物价飞涨、加上极少的机会和贫民窟买卖等问题,让很多平民无法生存。

因此,海外移民成为了许多中国人的唯一出路。

中国面对的严峻形势,也迫使他们离开家乡,到世界各地寻求发展机会。

很多中国人选择移民到东南亚、北美洲和澳大利亚等地,希望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改善生活。

二、政治原因近代中国政治不稳定,战争和内乱层出不穷。

政治环境的动荡使得许多人无法过上稳定的生活。

此外,南北政府的分裂也使得许多南方人离开了故土,寻找更安全的地方。

因此,一些中国人选择移民到海外,远离政治动荡,寻求更为平静的生活。

三、文化原因中国有许多文化差异和传统价值观,有时候许多人难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变化。

一些人可能无法承受这些变化,或者认为自己无法在中国立足。

因此,他们选择移民到其他国家,希望可以更好地适应新的文化,并追求更好的生活。

中国的社会和经济体系中存在很多不平等和歧视现象,使得一些人无法得到公正对待。

此外,市场竞争激烈,许多人在这种竞争中无法取得成功。

这些原因也会让他们选择移民到海外,希望寻求新的机会和更好的生活。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因素包括经济、政治变化、文化差异等方面。

而这些因素的重要性也会因人而异,某些人可能更注重文化差异,而另一些人则可能更注重经济因素。

无论如何,这些人离开了故土,希望可以创造出更好的生活,也为中国创造了富有多样性的社会。

中国近代五次人口大迁徙----闯关东、走西口、蹚古道、下南洋、赴金山

中国近代五次人口大迁徙----闯关东、走西口、蹚古道、下南洋、赴金山

中国近代五次⼈⼝⼤迁徙----闯关东、⾛西⼝、蹚古道、下南洋、赴⾦⼭中国近代五次⼈⼝⼤迁徙----闯关东、⾛西⼝、蹚古道、下南洋、赴⾦⼭中国近代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然灾害和国外的快速发展等原因使得⼈⼝发⽣五次⼤的迁徙,分别是闯关东、⾛西⼝、蹚古道、下南洋、赴⾦⼭。

最出名的是闯关东和⾛西⼝。

⼀、闯关东关东的“关”指的是⼭海关,关东就是⼭海关以东,闯关东指关内(⼭海关以西)的⼈在清⼊关后到民国时期数百年间背井离乡到⼭海关以东去谋⽣的历史事件。

清军⼊关以后,为了保持龙兴之地的稳定,实⾏了民族等级和民族隔离的制度,严禁汉⼈通过⼭海关进⼊满清的龙兴之地去开垦农业,满族贵族末路退出关东,满族倾族⼊关,关东⼈⼝剧减,借⼝“祖宗肇迹兴王之所”保护“参⼭珠河之利”,长期对关东实⾏封禁政策,是关东地区保持了原⽣的未开垦的状态。

1644⾄1667年,《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百者,⽂授知县,武授守备”,其中23年间“鲁民移民东北者甚多”,许多辽东地区因移民⽽“地利⼤辟,户益繁息”。

⼭东的百姓⼤多迁⾄了⼤连和丹东,⽽其他省份的百姓⼤都迁⾄了辽西和辽北地区。

1668⾄1860年,为维护东北固有风俗和保护⼋旗⽣计,康熙七年(1668年)清廷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对关东实⾏禁封政策。

直到19世纪中期,鸦⽚战争爆发后,使得满清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减弱,沙俄⼊侵东北⿊龙江,满清政府为了维护对关外的统治,被迫放弃封禁政策,开禁放垦,⿎励移民关外,发展关外经济。

⽽在关内的⼭东、河北、河南等地发⽣⽔灾和⼈地⽭盾突出⼀些关内的⼈也在找能够⽣存的⼟地,于是⼀些⾃发性的农民移民也逐渐展开。

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东、⼭西、河北等省的汉⼈⼤举进⼊东北地区,总⼈数达到了3700万⼈,⼭东⼈⼤概占⼀半。

⼆、⾛西⼝⾛西⼝是指明中期到民国时期⼭西、陕西、河北等地的⼈由中原向长城以北的地区迁徙。

西⼝是出长城的关⼝,有名的是陕西的府⾕⼝、⼭西的杀虎⼝、河北的独⽯⼝,中原的⼈经过这些关⼝到长城以北的蒙古地区经商和开垦农地。

中国近代史上的移民问题

中国近代史上的移民问题

中国近代史上的移民问题随着现代化的到来,中国的人口流动也逐渐加重。

自19世纪末期以来,中国的移民问题一直是一个值得讨论和研究的问题。

许多人甚至认为中国的移民问题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重要和复杂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会探讨这个问题的起因、发展以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一、移民问题的起因中国的移民问题起源于19世纪末期的鸦片战争。

当时,中国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开放了许多海港城市和内陆地区,这导致了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的巨大变化。

在这样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迁徙到其他地区,寻找更好的机会和生活。

与此同时,外国势力也加剧了这一问题。

由于西方国家的殖民主义政策,他们开始逐渐侵占中国的领土和资源,并将中国的人民作为奴隶和劳动力。

这不仅使得外国的移民进入中国,同时也催生了中国境内的移民浪潮。

然而,移民问题的根源不仅仅在于政治和经济因素,它也与文化以及地区和民族之间的差异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这种多元的社会环境给移民问题带来了更多的困难。

二、移民问题的发展中国民众的大量移民活动开始在19世纪末期时期恶化。

中国开始出现一些极端的、重要的和有组织的移民事件,大规模的移民群体开始向其他地区转移。

特别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一些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地区的灾难、战乱和农业危机,使得大量人民流离失所,不得已选择离开原来的家园。

此外,移民问题还是中国内部矛盾的反映。

以国家行政区划为例,中国的多个省份之间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诸如南北差异、城乡差异等问题,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更为复杂的移民形象。

近代以来,中国还经历过大量的战争、动乱、天灾等,大规模的流离失所也使得移民问题突出。

例如,1931年至1936年期间,长江流域巨大的洪水和旱涝灾害,就导致了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移民潮流,移民总数超过2000万。

这些移民通常是以中国南方的贫困农村的居民为主体,流向内地的更发达的城市,如上海和南京。

三、移民问题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移民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它不仅涉及到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同时也涉及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例如家庭、文化和教育等。

中国血泪史的十次大迁移

中国血泪史的十次大迁移

今天的中国人从哪里来,祖居地在哪里,根在何方,为什么呈现在的布状态,这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

中国人从哪里来,这是个学术上有争议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主要有两种说法:中国人种西来说,和世界上的其他民族一样,都是从非洲迁过来的。

由于中国的象形文字和古埃及、古巴比伦的文字比较相像,由于中国的仰韶大发现彩陶的彩绘和以色列比较近似,且由于中国秦汉以前出土的古墓中和田玉比较多,很多人倾向于中国人种西来说。

二是中国人种本地说,说中国人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不一样,现代人有几个发源地,中国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发源地。

这种观点的学者以中国的仰韶文化和最近发现的许昌人作证据。

无论持何种观点,有一点到是肯定的: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发源于黄河中上游,逐渐东移南迁的,这才形成今天的分布状况。

1000年前,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人,在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下,不断的东移南迁;元代以后,主要是东西向的迁徙,东西向移民最重要有以下两桩:明初洪洞大槐树移民和湖广填四川;在清朝中后期和民国时期,中国的移民方向主要是“下南洋”、“ 闯关东”和“走西口”,主要的移民路线就是:中国的三个人口大省河南、山东和四川,河南向西北、山东向东北、四川向西南迁移,而东南沿海的福建、广东、浙江人则是下南洋;建国后,先是组建兵团,接着知青支边,继而三线建设,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则是前往东南沿海和出国潮,有的已经移民欧美等世界五大洲。

根据我听到、看到和想到的,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可以归纳为以下十次。

一、永嘉之乱,晋室南迁,中原汉族南下江南、湖南、湖北。

西晋末年,发生了八王之乱,晋朝的实力大打折扣,北方的少数民族趁机南下,侵占了中原的腹地洛阳,这就是历史上的有名的五胡乱华。

中原汉族中王室贵族和富户、大户相继南迁,以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很多侨乡。

如:南司州、南徐州、南兖州、南弘农、南新安指东晋南北朝时流亡江南的北方人的侨乡。

这很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很多地名都是新什么的,,如纽约,就是新约克郡的意思,还有新奥尔良,新威尔士,都是英国的地名,加上一个“新”字的。

海外移民对祖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历史贡献

海外移民对祖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历史贡献

海外移民对祖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历史贡献清末与民国时期,有数以万计的穷苦老百姓饱含着辛酸的泪水而去国外谋生。

他们飘零异域,受尽了帝国主义者和殖民主义者的歧视、奴役,甚至惨酷的屠杀。

他们在国外遭受苦难越深,怀念祖国的情思越切,华侨们在海外深切体会到祖国的兴衰强弱与自己息息相关,因而目夜盼望着祖国能早日繁荣昌盛,所以每当国内开展革命和进行经济建设时华侨们的拳拳爱国主义都为之牵动。

一、华侨对辛亥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孙中山先生在《1916年至海外革命同志书》中说:“此次推翻帝制,各埠华侨既捐巨资以为军费,而回国效命决死,以为党军模范者接踵相接”。

他还用了“华侨是革命之母”这句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华侨在辛亥革命活动中建立的辉煌功绩。

华侨对辛亥革命的贡献,首先是支持孙中山先生在海外创立革命组织。

孙中山先生于1894年11月在檀香山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最初入会的20多人都是旅居海外的华侨。

兴中会以“振兴中华,挽救危局”为宗旨,《兴中会章程》又是一篇措词激烈的救国宣言。

它在历数了清廷“庸奴误国,荼毒苍生”的罪恶行径后指出:“方今强邻环伺,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

蚕食鲸吞,以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

实堪虑于目前。

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

”兴中会章程及宗旨与广大华侨的爱国愿望完全符合,因而得到了华侨的同情与支持。

兴中会成立仅一个月的时间,檀香山入会的华侨就有126人。

1905年春,兴中会在香港成立总部,日本、越南等地的华侨和中国留学生也相继建立了兴中会支部,会员增加到300多人。

“其中来历清楚的279人里华侨有219人,占78%。

在这些华侨中,出身于资产阶级的占48%,其余工人、职员、分子等。

”就兴中会会员的所属阶层来说,是相当广泛的。

1905年8月,兴中会、光复会、华兴会联合在东京成立了中国革命同盟会,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16字誓词作为宗旨,受到了广大华侨的一致拥护。

论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四次大潮

论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四次大潮

论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四次大潮论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四次大潮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在近代历史中,有四次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潮。

这些大潮主要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对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和原因两方面探讨这四次大潮。

第一次大潮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清朝末年,那时中国正面临政治、经济和社会动荡。

外国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导致经济环境恶化,加剧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困境。

同时,东南亚地区的繁荣经济和自由环境吸引了许多中国移民。

这些移民人士寻求更好的生活,包括在橡胶种植园、矿山和港口工作。

虽然许多中国移民在东南亚找到了工作和经济机会,但他们也面临许多困难和歧视。

第二次大潮发生在20世纪初。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革命和内战导致大量人口流离失所。

这些战乱和政治动荡的中国人寻找安定的生活和商机,纷纷选择了东南亚作为新的家园。

许多中国移民从事商业和手工业,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对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他们还在当地社会中保持了强烈的文化认同,同时吸收了东南亚各国的文化,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华裔文化群体。

第三次大潮发生在二战之后。

中国战后的经济困难和内战导致大量人口流离失所。

中国内地的人们纷纷逃离贫困和战争,寻找新的生活。

因为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人此时再次选择了东南亚作为移民目的地。

这一次的移民大多从事劳务和小商业,为东南亚经济的重建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四次大潮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的经济开始蓬勃发展。

与此同时,东南亚地区的经济也在迅速崛起。

中国人纷纷前往东南亚地区投资和创业,寻求更多商机,并为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做出贡献。

这一次的移民潮对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四次大潮反映了中国历史和时代背景的变迁。

从移民的原因来看,经济上的追求、安全和战争的逃离是主要因素。

近代中国的海外华人问题与国家认同

近代中国的海外华人问题与国家认同

近代中国的海外华人问题与国家认同近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众多的华人移民。

这些华人移民在海外,既维系着自身的身份认同,同时也承载着对国家的认同与责任。

在中国近代历史的演进中,海外华人问题和国家认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联系与互动。

首先,海外华人问题源于中国近代历史背景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迁。

在19世纪末的晚清时期,中国面临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和社会动荡。

为了逃离战乱与贫穷,大量的中国人选择了移民海外。

这其中包括了大量的劳工、商人、知识分子等。

而在移民过程中,许多华人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如殖民地的种族歧视、社会不公和法律限制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海外华人纷纷形成了一种诸多特色的海外华人社群,强化了海外华人的民族认同。

同时,这种特殊的身份认同也推动了海外华人与中国国家的紧密联系。

其次,海外华人问题与国家认同之间的互动进一步强化了海外华人对国家的认同感与责任感。

随着中国近代国家主权和发展的愈加重要,中国政府开始重视海外华人的地位和作用。

从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殖民地时期的东南亚,到二战后的美国和欧洲,中国政府陆续与海外华人建立了各种联系和组织。

这些组织除了提供华人移民的帮助和保护外,还通过文化传承、经济合作和政治动员等方式,使海外华人更加关注和参与中国的发展。

海外华人也积极参与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改革开放等历史进程,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样的互动不仅深化了海外华人对国家的认同感,也进一步激发了海外华人对国家发展的责任感。

第三,海外华人问题和国家认同的发展也与全球化的进程紧密相连。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人类互动的增多,海外华人问题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地域和国家。

从东南亚到北美,从澳大利亚到欧洲,海外华人遍布于全球各地。

这使得海外华人问题不再是中国内部的问题,而是涉及全球华人和国际社会的问题。

中国政府不仅积极在国际舞台上维护海外华人的合法权益,也大力推动海外华人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

同时,海外华人也通过各种渠道和机构,积极推动着华文教育、中华文化的传承以及对中国问题的关注。

怎样看历史上的三次大移民: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怎样看历史上的三次大移民: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三大移民表现了我中华民族决不会老是被动挨打,也会主动击;决不会坐而待毙,也会敢闯敢拼;决不会只是跟着腐败无能的政府象个没头的苍蝇四处瞎撞,也会自己去选择奋斗的方向。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表现了我中华民族不屈不扰,勇敢顽强,敢于战天斗地,不相信任何神仙皇帝的英雄气概。 在为中国的改革开放造势和寻找依据,闯关东和走西口都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兜圈子,只有下南洋才是走出国门。在邓小平看来,中国要想富,就要走出去,去经风雨,见世面,大胆的试,大胆的闯。这是从闭关锁国几百年导至落后挨打的悲惨经历中得到的教训,所以他说闯关东和走西口是选错了方向,这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从富裕和发财的角度来看,闯关东和走西口确实不如下南洋,现在南洋华侨都富得很,牛得很。但如果从开发祖国边疆地区和维护领土完整上来说,下南洋就远不及闯关东和走西口了。试想,如果不是现在东北有几千万的汉人,新疆有几百万的汉人在那里安家落户。中国的周边局势决不会象现在这么稳固。新疆分裂势力那么猖獗,我们却能稳如泰山,就是因为我们有当年走西口人的后代----几百万的汉人在那里生根发展了,已经和当地各族人民建立了牢不可破、生死相依,血浓与水的共同利益关系了。退一步再说,如果当初清政府开放东北地区,大批的汉人浩浩荡荡的移民东北,开发东北,那么吃苦耐劳,热爱土地,爱土地胜于爱自己生命的汉族农民将会毫无悬念的占领今天的库页岛,外兴安岭,海参崴等地区,整个黑龙江流域将会成为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东北的形式也决不会是今天连一个出海口都没有的尴尬局面。新疆之所以没有出现黑龙江的半壁一隅的惨状。就是有几百万的汉人在那里和当地各民族一起誓死捍卫家园。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三次大的移民潮,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这三次移民不分先后,从清朝乾隆年间,几乎是同时开展。闯关东是以山东和直隶人为主,目的地是东三省一带;走西口是以河南和安徽人为主,目的地是新疆及河西走廊一带;下南洋是以广东和福建人为主,目的地是东南亚一带。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学案1.掌握欧洲殖民者入侵美洲的史实,分析殖民者入侵带来的美洲人口结构和族群的变化。

2.掌握英国在大洋洲的殖民活动,分析英国的殖民活动导致当地人口的替代性变化。

3.掌握华工到美洲的史实,认识华工对美洲开发做出的贡献。

4.掌握华工到大洋洲的史实,认识华工对大洋洲开发做出的贡献。

重点:殖民扩张与美洲和大洋洲族群的变化的关系;华工对美洲大洋洲开发的影响。

难点: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1、美洲族群变化的原因(1)“新大陆”被发现后,欧洲国家在美洲进行疯狂的殖民扩张和掠夺,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

(2)大约从16世纪开始,殖民者开始从非洲掳掠、贩卖黑人奴隶到美洲。

(3)很多欧洲人因为各种原因来到美洲2、美洲族群变化的表现(1)印第安人数量的锐减,欧洲人和非洲黑人数量的激增,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

(2)来自不同地方的各个族群有着各具特色的文化,他们共同生活在美洲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3、美洲国家人口结构的构成(1)在美国和加拿大,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

美国在19世纪中叶建立了所谓的保留地,幸存的印第安人被赶进保留地生活(2)在海地等西印度群岛国家,黑人人口占多数。

(3)混血人种成为拉丁美洲的最大族群。

(4)只有在秘鲁等少数国家印第安人相对较多,但也很少超过人口的半数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的人口结构的改变1、英国在大洋洲的殖民活动(1)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

最初,英国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2)19世纪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原材料需求的增加,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

(3)1851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

2、英国在大洋洲殖民活动的表现(1)随着殖民扩张的加剧,澳大利亚等地的原住民被驱赶和屠杀,人口数量锐减。

海外华侨华人

海外华侨华人

中国人移民美国现象探究导言:近代以来,中国人移民海外人数大幅增加。

本文旨在通过探究华人移民美国现象,分析其原因,现状及未来发展情况,加深我们对美国华人的了解。

一:华人移民美国的历史据美国政府记录,第一批美国华人是1820来的。

1848年之前,美国华侨人数没有超过1000。

华人大批移入美国是在19世纪50年代~80年代,但为数很少。

从19世纪50年代起华人移民大幅增加。

由于太平天国运动,中国南方动荡不安,所以这段时期华人一般来自广东。

1840年至1860年赴美的华人大多为男性。

淘金是他们最早从事的工作。

由于加州淘金潮,,美国西部需要大量劳动力,1868年,美国和大清签订《中美通商条约》,其第五条款规定华人愿常住美国或入籍,皆须听其自由不得禁阻。

此条约为美国来华招揽大量华工开方便之门。

大批华工随即涌入美国。

从1877年起,由于美国加州经济转入低迷,美国出现第一次排华浪潮。

1880年美国与清廷签订《北京条约》,其中第一条款规定限制华人到美的人数和年限。

1882年,美国通过《排华法案》禁止中国移民。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两国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排华法案成为中美关系的障碍1943年,罗斯福总统签署麦诺森法案,持续60年的排华法案终告结束。

第二波华人移民是在1952年和1965年,美国移民法解禁之后,从台湾到美国当学生的。

1970年代,台湾经济渐趋发达,此类移民于1970年代末开始减少。

1977年中国大陆开始送学生往美国,此类移民在1980年代越来越多。

二:华人移民美国的原因1848-1882年间,大量华人赴美,有三个最主要的原因:国内经济的破坏、美国方面的劳工需求和清政府移民政策的变化。

当时美国西岸在加州淘金潮期间得以迅速开发,时值中国动乱,政治情况严峻,经济动荡不隐;内有太平天国叛乱,外有鸦片战争。

结果,许多贫困的华人移民因为不愿再忍受家乡贫困的生活而从广东省来到美国。

有的淘金,有的修建铁路。

他们情愿为预付金签下往美国长期劳动的合同。

中国近现代海外移民潮的原因与后果

中国近现代海外移民潮的原因与后果

中国近现代海外移民潮的原因与后果近现代中国的海外移民潮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现象。

随着百年来社会的变迁和全球化的推动,中国人民纷纷选择离开自己的故土,前往外国寻求更好的生活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中国近现代海外移民的原因和后果,并以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首先,经济原因是中国近现代海外移民的首要推动力。

经济不发达、社会不公平和就业机会有限是许多中国人选择移民的主要原因之一。

特别是在19世纪晚期,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内外战乱的不断加剧,大量中国人民为了生计而选择离开家乡,寻找更好的机会。

例如,早期的华工移民是为了参与海外的劳工力市场,以改善家庭生活的经济状况。

其次,政治原因也是引发中国近现代海外移民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近现代的政治动荡和战乱让大量中国人民感到不安和恐惧,选择了出国寻求稳定和安全。

尤其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大批知识分子、企业家以及宗教信徒出于政治原因选择离开中国。

这一移民浪潮带来了大量的人才流失,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第三,文化和教育原因也促使中国人选择离开中国。

中国封闭的教育体系和文化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发展和创新。

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扩展自己的视野,许多中国人选择留学或亲自移民到更开放的国家。

例如,近年来中国国内的留学热潮持续升温,许多年轻人选择前往西方国家接受更好的教育和培训。

无论是何种原因,中国近现代海外移民所带来的后果是多方面的。

首先,海外移民对中国的人口结构和劳动力市场产生了影响。

大量的离开使得中国人口减少,从而导致了劳动力的短缺和人口老龄化问题。

其次,海外移民带来了巨额的人民币外流,对中国的外汇储备和经济稳定造成了挑战。

此外,海外移民对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

他们在外国生活,融入当地社会,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了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认识。

然而,中国近现代海外移民的后果并非完全消极。

一方面,海外移民可以为中国带回更广阔的视野、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经验,促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史上三大移民潮

中国史上三大移民潮

中国史上三大移民潮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移民现象非常普遍,而且时有发生,已经成为现代人寻根和领会地方文化的金钥匙。

清初,通过康雍乾三世的恢复发展,到乾隆朝,全国人口突破了三亿大关。

人地矛盾尖锐,大量内地贫民迫于生活压力,于是“走西口”、“闯关东”或“下南洋”,形成近代三股大规模的移民浪潮。

走西口:晋陕百姓大量进入内蒙据记载,清光绪年间,晋北地区出现了严重自然灾害,晋北人不得不到“口外”即蒙古地区谋生。

这场移民潮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影响深远。

西口,即杀虎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西北部,现为集中展示“西口文化”的著名风景名胜区。

而“走西口”则是清代以来成千上万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

“走西口”,改变了内蒙古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

同时,占移民比例极高的山西移民,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将山西的晋文化带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使当地形成富有浓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

晋文化作为农耕文化的一部分,通过人口迁移,与当地的游牧文化相融合,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宝库。

山西北部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迫使晋北很多人到口外谋生。

“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旧谣充分说明“走西口”者多为自然灾害造成的饥民。

清光绪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现被称为“丁戊奇灾”的近代最严重的旱灾,部分地区寸雨未下。

自然灾害引起的人口迁徙,以忻州、雁北等晋北地区最为突出。

史载,“阳高地处北塞,砂碛尤甚,碱卤难耕……地瘠民贫,无所厚藏,一遇荒歉,流离不堪。

”在土地贫瘠、气候寒冷、无川流灌溉的恶劣自然环境里,晋北人生活困苦,每遇灾歉,人们不得不流离失所,奔赴口外谋生。

“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一批又一批移民背井离乡北上口外蒙古,艰苦创业,开发了内蒙古地区。

更重要的是,他们给处于落后游牧状态的内蒙古中西部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文化,使当地的整个文化风貌发生了根本改变。

中 国近代史上的主要移民潮有哪些

中 国近代史上的主要移民潮有哪些

中国近代史上的主要移民潮有哪些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多次大规模的移民潮,这些移民潮不仅改变了人口的分布格局,也对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著名的移民潮。

清朝末年,黄河下游地区灾害频繁,民不聊生。

而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为了寻求生存的机会,大量的山东、河北等地的民众纷纷涌入东北地区。

他们历经千辛万苦,跨越山海关,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上。

闯关东的移民们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生产经验,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农业开发和经济发展。

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开垦荒地,种植庄稼,逐渐建立起新的家园。

同时,闯关东也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走西口也是近代重要的移民潮之一。

山西、陕西等地的民众为了摆脱贫困,前往内蒙古地区谋求发展。

这一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挑战,移民们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社会状况。

然而,他们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气,在内蒙古地区扎根下来。

走西口的移民们主要从事商业贸易和农牧业生产,他们推动了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经济联系。

同时,他们也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下南洋则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较大的海外移民潮。

在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福建、广东等地的民众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纷纷前往东南亚地区。

他们有的是被贩卖为劳工,有的是自愿前往。

在南洋,移民们面临着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等诸多困难,但他们依然努力拼搏,在当地从事各种行业,如种植、采矿、商业等。

下南洋的移民们不仅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也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了海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此外,还有一些规模相对较小但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的移民潮。

比如,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躲避战乱,大量的民众从东部沿海地区向西南地区迁移。

这一移民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这些移民潮的出现,有着复杂的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当时中国社会的动荡不安,自然灾害频繁,人民生活困苦,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

中国海外移民的历史故事

中国海外移民的历史故事

中国海外移民的历史故事 有史籍明确记载的中国⼈⼝移居海外的历史,年代⾮常久远,来⼀起了解吧。

中国海外移民历史 中国⼈移居国外,可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的古代。

早在秦汉时期,中国已有“丝绸之路”通往西域,有船舶东航⽇本,其中就有⼈留居他乡。

进⼊唐代,才有较多的中国⼈定居国外,这可视为华侨史的开端。

纵观1300多年来中国⼈移民海外的历史,⼤体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个时期,从唐代到南宋(618⼀1270年),为海外华侨逐渐出现的时期。

这个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相当发达,⽽东南亚各地仍然⽐较落后,于是有不少中国商⼈到东南亚各地从事贸易。

其中有⼀部分⼈便在当地定居下来,成为第⼀代的华侨。

这个时期的华侨⼤多居住在今天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菲律宾等国,⼈数⼤约为10万多⼈。

第⼆个时期,从元代⾄清代中叶(1271-1840年).为华侨出国⼤量增加和华侨在所在国的社会经济基础逐渐确⽴的时期。

这个时期,明朝海禁开放,促进了海外贸易进⼀步发展。

东南亚部分地区已变为西⽅国家的殖民地或贸易中继地,迫切需要中国的廉价劳动⼒和⼿⼯业品,因⽽吸引了更多的中国商⼈和破产的农民、渔民和⼿⼯艺⼈出国,加之明朝⼤监郑和率两万多⼈的船队七下西洋,历访亚⾮30多个国家和地区,增进了中国同亚⾮国家的友谊,也为中国⼈出国经商和移居国外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这个时期,东⾃⽇本、朝鲜,西⾄印度东部海岸,北起缅甸伊洛⽡底江上游,南迄印度尼西亚群岛,⼏乎到处都可见到华侨、其⼈⼝已达100万以上。

第三个时期,从鸦⽚战争到解放前⼣(1841⼀1949年)。

为华侨⼤规模移民⾼潮时期。

在这100多年⾥,中国约有700万⼈被贩卖到世界各地,从⽽奠定了今天华侨遍布世界各地的格局。

这个时期,华侨出国的⼈数之多、规模之⼤、分布之⼴、遭遇之苦,均属前所未有。

究其原因,不外是国内、国外两⽅⾯。

在国内,由于政治⿊暗、战争不断、经济破产,导致民不聊⽣,百姓急于寻找⽣路;在国外,由于帝国主义对殖民地进⾏疯狂的经济掠夺和急需⼤量廉价劳动⼒从事开发。

中国跨国移民的发展轨迹

中国跨国移民的发展轨迹

中国跨国移民的发展轨迹当今的时代常被称为“移民的时代”。

移民的历史与人类社会本身的开展同样久远,从国家出现的那一天起国际移民的概念便随之产生。

中国的跨国移民是国际移民的重要组成局部。

据估算,目前全球的海外华人总数多达3700余万人,广泛分布于世界上136个国家和地区。

从国际迁移的角度看,在这一规模庞大的海外华人群体中,只有一小局部属于直接的国际迁移者,其余的绝大局部是国际迁移者的后裔,即华裔。

华裔群体的形成与中国的跨国移民紧密相联,历史上的中国跨国移民导致了今日庞大的华裔群体的形成。

中国人移居国外的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

在古代,向国外移民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逃避战争和灾荒迁入邻国,二是佛教僧侣出国求经或传教,三是派遣使者和经商贸易的商人,他们中的一局部留居国外成为移民。

唐宋时代,一方面,由于航海技术的进步,造船业的兴旺,海外贸易的开展,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人移居海外者日益增多。

另一方面,由于国内政权更迭和战乱,一些商人和难民避居国外,成为我国古代早期移民的主体。

元朝时,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畅通,一些僧侣、商人和征战将士因各种原因也留居海外,元朝的扫马到过欧洲,到过巴黎、罗马、日内瓦等地。

到了明代,郑和下南洋,“朝贡贸易”体制的形成以及“海禁”的开放,促进了我国向东南亚的移民。

明末清初,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移民海外的人数迅速增加,郑成功抗清失败后,东南沿海一带的一些居民也纷纷逃往海外。

中国的跨国移民历史渊远流长,根据学者朱国宏的划分,自秦至隋为中国海外移民的发轫期,唐宋元明为中国海外移民的自发期,明末清初为中国海外移民的过渡期。

处于发轫阶段的中国国际迁移具有偶发性特征;隋唐以后,那么自发性渐强;而在明末清初,已开始出现具有一定组织机制特点的群体迁移,为其后的大规模海外移民埋下伏笔。

这一划分,清晰勾勒出了中国古代跨国移民的开展史。

总的来说,在古代中国人真正移居国外的人数并不多。

2024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考点梳理规范训练44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2024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考点梳理规范训练44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考点规范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一、选择题1.“古印欧人的大迁徙带来了冲击,也带来了新的变化,各个文明之间互相汲取、互相融合,战争与和平交替更迭,文明也在互动中成长。

”这说明()A.古印欧人是世界文明的创造者B.文明在不断交流与交融中进步C.迁徙与征服是文明发展的根本D.没有古印欧人就没有现代文明2.蛮族人的入侵就像一根导火索,点燃了罗马帝国衰亡的火焰。

更有人认为,西罗马帝国的衰亡,是“野蛮与宗教胜利”的结果。

这里的“野蛮与宗教”分别指的是()A.阿拉伯人的扩张与伊斯兰教的兴起B.罗马人的扩张与基督教成为国教C.雅利安人的入侵与佛教的兴起D.日耳曼人的入侵与基督教的兴起3.(2023北京延庆一模)3—6世纪,在中国,匈奴人逐步内迁,转向定居生活,并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

此后,其他民族也逐步迁徙到中原。

在欧洲,日耳曼人利用西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西罗马帝国并建立起国家,灭亡西罗马帝国。

上述现象蕴含的历史信息是()A.日耳曼人借鉴了匈奴人的经验和教训B.匈奴人和日耳曼人之间相互学习推动C.匈奴人和日耳曼人的迁徙属于早期印欧人迁徙D.亚欧民族大迁徙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4.(2023湖南模拟)希腊人在航海活动中学习到西亚和埃及文化;亚历山大征服亚洲的同时将希腊文化传入亚洲;丝绸之路将中原文明传往异域,同时异域文化、物种也传入中原地区;中国在与朝、日、越的交流中对其社会产生重大影响;近代列强殖民扩张在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工商业文明。

这表明文明交流()A.具有单向性,落后文明学习先进文明B.具有双向性,同等水平文明相互借鉴C.主观意愿具有随意性,毫无规律可言D.方式内容具有多样性,是历史的必然5.“它是18世纪盈利最多的商业活动之一。

其经济代价在于,从欧洲进口的廉价工业制成品破坏了当地的原始产业,令无数家庭沦为赤贫。

它还导致一些地区出现人口荒芜的情况……”上述评价主要是针对()A.世界市场的扩大对欧洲的影响B.殖民掠夺对印第安人的影响C.殖民扩张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D.奴隶贸易对非洲的影响6.针对印第安人利用土地的不同方式,詹姆斯·门罗曾断言:“狩猎或野蛮状态要求以很大的地域来加以维持,超出了文明生活的进步和正当要求所能允许的限度,故必须服从于文明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 華工在僑居地多受到非人的待遇 v 主要從事社會底層的工作,巨商大賈並
不多
P14
P19
P14
P14
P19
P14
P14
P14
P14
P15
P15
P15 P16
P15
美國華裔社群
課文整理
v 19世紀末「排華法案」實施後,華工不得其 門而入,只有公務員、商人、教師、學生及 他們的家眷才可以定居美國,於是在美國出 生的「華裔」人口遂開始增加。
v 中國內部的推力:
巨大的人口壓力、可耕地不足
v 國際情勢的拉力:
1.殖民帝國需要更廣大的勞動力來開發殖民地 2.19世紀初期歐洲有些國家先後廢止「黑奴貿易」
v 1893年清廷宣布允許自由移民,設領事保護僑 民
P11
P11
P12
P12
P12
P20
P12
P13
海外移民的地區
課文整理
東南亞
2.在海外發展僑民文化
P17
P17
P17 P18
P20
P18
P18
P18
P18
P19
P19
v 華裔具有美國國籍,慣用英語,深受美國文 化的影響
v 重要的華裔社團:華人自行車會、華人棒球 隊、中華音樂會
P16
P20
P16
P16
P16
美籍華裔
課文整理
v 華僑更重視華人在美國社會應享有的權利
v 由於種族因素的影響,他們在政治經濟方面 的活動受到很大的阻礙
v 在二十世紀上半葉,有些華裔專業人才及高 級知識分子紛紛回國尋找出路。由於中國內 戰頻仍,再加上他們欠缺中國社會及官方關 係,以及對於中國語言、文化認識不足,只 有少數人才得以施展抱負
v 多數華裔還是以美國為主要活動地點
P16 P17
P17
課文整理
海外移民的身份認同
v 多數移民對祖國仍有很大的向心力
政治上
參與清末多次革命、二次革命、討袁、護 法之役、五四運動、北伐、抗日
1.投資中國:築鐵路、辦工廠、設商店、 經濟上 開礦、開闢膠園等
2.僑匯
社會 文化上
1.投入家鄉的教育、文化、醫療、慈善等 事業
大事記
十 九 世 紀 初
1862
1882 1893
課文整理
二次世界大戰後
清增 乾長 隆, 以耕 來地 ,不 人足 口 快 速
歐奴為 美貿主 國易要 家,勞 廢華工 除人來 黑成源
美 國 頒 布 排 華 法
清允 廷許 廢自 除由 海移 禁民 ,


















海外移民的背景
課文整理
(最多)
印尼、馬來 西亞、新加 坡、菲律賓 等
美洲
(次多)
古巴、秘 魯、圭亞 那、美國 加州
大洋洲英、法、 荷、俄 等
P13
P13
P13
課文整理
海外移民在僑居地的活動
v 主要以「契約勞工」(豬仔、苦力)的 身分被出賣、脅迫、綁架或誘騙國外, 「華工」是當時海外移民的主要成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