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科学家及其成就归纳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必修第一册1、施莱登和施旺运用了归纳法这种科学方法,是细胞学说主要建立者2.罗伯特.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死细胞),并把“小室”命名为cell——细胞,是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3.魏尔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4.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5.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地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了细胞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错误),把细胞膜描述为静态统一结构(错误)。

6.辛格与尼克尔森提出细胞膜的结构——“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运用了科学方法——“提出假说”7.分离细胞器的方法——差速离心(一种科学方法),起始速度比较低,让较大的颗粒沉降到试管底,小颗粒悬浮在上清液中。

收集沉淀,改用较高的离心速度离心上清液,将较小的颗粒沉降。

8.科学方法——同位素标记法。

可用于示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

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楚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

有的同位素不具有放射性,如N和O。

9、科学方法——建构模型,高中生物学用到的模型有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

10、斯帕兰札尼(必修一p76)意大利人,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注:胃液中有盐酸,盐酸在高中生物学中作用,①杀菌作用(非特异性免疫,第一道防线)②供给胃蛋白酶所需的酸性环境;③使食物中的蛋白蛋变性,易于分解。

)后来德国科学家发现胃腺能分泌胃蛋白酶。

11.巴斯德法国人,他研究发酵及酒类变质问题,证实了其中微生物的作用,提出加热灭菌的防腐方法——巴氏消毒法。

12.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3.萨姆纳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重点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

重点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

精心整理高中生物科学家实验结论及贡献必修1第1章1.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04—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但并为揭示差异性。

2.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巨着《人体构造》揭示人体器官水平的结构法国比夏指出器官是●1665●1838●18581965123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细胞“超微活动图”。

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质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第4章1、欧文顿(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只是提出该假说,并未证明)2、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得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3、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生物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静态模型),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4、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5、1988年美国科学家阿格雷成功地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

1998年美国科学家麦金农测出了钾离子通道的立体结构。

第5章1、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L.Spallanzani,1729-1799),通过实验证明,胃液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1857●203.●1771。

●1779●1817●1845●1864●1880必修一●1939。

●20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卡尔文循环第6章1958年,美国科学家斯图尔德,取胡萝卜韧皮部的一部分细胞,放入植物激素、无机盐等物质的培养液中培养,这些细胞旺盛地分裂和生长,形成细胞团块——根、茎、叶——植株必修2第1章1、19世纪中期,孟德尔(G.Mendel,1822-1884),奥国人,通过豌豆等植物的杂交试验,于1865年,在当地的自然科学研究学会上宣读了《植物杂交试验》论文,提出了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科学家和成果总结(全)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科学家和成果总结(全)

1、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的建立者2、英国科学家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细胞的发现和命名者3、荷兰磨镜技师:用自制显微镜观察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4、意大利的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的观察了动植物的细微结构,但是并没有用“细胞”描述其发现也没有进一步考虑生物体结构的一致性。

5、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名言:“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6、19世纪末,欧文顿:用500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膜的通透性进行实验,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7、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他大胆提出:所有生物膜都由蛋白质(暗)-脂质(亮)-蛋白质(暗)三层结构构成的。

8、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9、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帕兰札尼:研究鹰的硝化作用,证明胃液中含有消化肉块的物质,胃具有化学性硝化作用。

10、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酿酒中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

11、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12、德国化学家毕希纳: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一种叫“酵酶”的物质。

13、美国科学教萨姆纳:证明酶是蛋白质14、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功能。

15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研究叶绿素在光合作用中的功能时,发现叶绿素分布在一个更小的结构里(后来称之为叶绿体),而不是整个细胞中。

16、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验证,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是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17、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发现普里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18、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9、1880德国科学家恩格尔曼: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然后用极细光束照射水绵,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好氧细菌向叶绿体被光照射到的部位集中,证明: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场所。

高中生物必修书中出现的科学家及其生物学成果

高中生物必修书中出现的科学家及其生物学成果
• 鲁宾、卡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 用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
• 卡尔文——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成 有机物中的碳。
• 斯图尔德——取胡萝卜韧皮部细胞培养成 新的植株,表明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 必修二: •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得出分离定律和自由组
合定律。遗传学之父。(假说-演绎法)生物学 迈进第2个阶段—— 实验生物学阶段。
• 用18O标记的氧气(18O),生成的水全部有放射性, 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无放射性,即18O →H2 18O 。
• 用碳1全8O部标有记放的射葡性萄,糖生(成C的6H水12全1部8O无6)放,射生性成,的即二C6氧H化12 18O 6→C 18O 2。
• 例如将一只实验小鼠放入含有放射性18O 2气体的容
• 约翰逊——为“遗传因子”起名“基因”。 • 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 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证实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 道尔顿——发现人类红绿色盲症。

• 格里菲思——“转化因子”。 • 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
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未证明DNA是遗传物质)4组实验
器内, 是水。
18O
2进入细胞后,最先出现的放射性化合物
4.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 赫尔希、蔡斯——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
• 例6 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繁 殖一代后,在子代噬菌体的组成结构成分中,能够 找到的放射性元素为( )
• A.可在外壳中找到32P和35S • B.可在DNA中找到32P • C.可在外壳中找到35S • D.可在DNA找到32P和35S
高中生物必修书中出现的科学家及其生物学成果: 必修一: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必修第一册1、1-1邹承鲁(1923~2006):江苏无锡人,生物化学家。

1958年,他参加发起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工作,并负责胰岛素A和B链的拆合。

这项工作的完成确定了胰岛素全合成线路,为人工合成胰岛素做出了重要贡献。

4、1-10施旺(T.Schwann,1810~1882):德国人,动物学家。

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

1939年,他发表了研究报告《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5、1-10维萨里(A.Vesalius,1514~1564):比利时人,人体解剖学创始人。

1543年,他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研究,发表了巨着《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7、1-11虎克(R.Hooke,1635~1703):英国人,物理学家,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他把观察到的图像画了下来,并把“小室”成为cell——细胞。

8、1-11列文虎克(A.van Leeuwenhoek,1632~1723):荷兰人,博物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

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描述,发现了原生动物和细菌,并描述了细菌的3种类型。

9、1-11马尔比基(M.Malpighi,1628~1694):意大利人,解剖学家。

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

1660年,他描述了蛙肺联结动脉和静脉的毛细血管,证实了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

10、1-11耐格里(K.Nabeli):德国人,植物学家。

他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生长点上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2、1-12文特尔(C.Venter,1947~):美国人,分子生物学家。

1995年,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对人体生殖道支原体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定。

此后,他领导的塞莱拉公司成功进行了人类基因组的测定,并正在进行“组装细胞”的实验研究。

高中生物科学家成就整合

高中生物科学家成就整合

高中生物主要科学家成就记忆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2.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揭示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3.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4.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5.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

6.斯帕兰札尼: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7.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8.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9.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0.萨姆纳: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1.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12.。

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3.卡尔文: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14.孟德尔: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

15..萨顿: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16.摩尔根:用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17.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18.格里菲思;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19.艾弗里: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

20.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高中生物课本历史人物成就

高中生物课本历史人物成就

高中生物课本历史人物成就在生物教材中我们认识了许多生物科学家,高中生物课本历史人物成就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课本历史人物成就总结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生物课本历史人物成就:必修一(一)与细胞有关的科学家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5、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7、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8、斯帕兰札尼: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9、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10、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1、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2、萨姆纳: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3、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人教版高中生物科学家及其成就归纳总结

人教版高中生物科学家及其成就归纳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家成就1.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2.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

3.罗伯特森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即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认为膜是静态的。

4.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5.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6.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7.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8.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9.卡尔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

必修21.孟德尔采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

2.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

3.美国科学家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4.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5.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6.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

7.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DNA才是遗传物质。

8.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9.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

10.l9世纪(1859年),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必修31.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了促胰液素,这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2.1880年,达尔文通过实验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

高中生物学史科学家与其成就总结

高中生物学史科学家与其成就总结

高中生物学史科学家及其成就总结细胞(必修一书P10)★施莱登、施旺细胞学说建立者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命名者列文虎克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胞魏尔肖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所有细胞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细胞膜(必修一书P65)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提出假设)后人提取膜成分分析:膜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荷兰科学家膜中脂质排列成连续的两层罗伯特森电镜观察“暗- 亮- 暗”提出“蛋白质-脂质- 蛋白质”静态结构荧光标记: 膜具有流动性桑格、尼克森膜流动镶嵌模型酶(必修一书P81)巴斯德显微观察,酿酒中发酵是酵母细胞的存在李比希发酵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酵母死亡后裂解释放毕希纳酵母细胞提取液引起发酵,称为酿酶萨姆纳提取脲酶,证明为蛋白质切赫、奥特曼少数RNA也具有催化功能拉瓦锡物质燃烧需氧气,把呼吸作用比作碳氢“缓慢燃烧”光合作用(必修一书P101)★普利斯特利植物可以更新污浊的空气英格豪斯更新只有在有光,绿叶条件梅耶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萨克斯光合作用产物有淀粉(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光)★恩格尔曼好氧细菌检测水绵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氧★鲁宾、卡门标记H2 2 证明氧气来自H2O18O 、C180★卡尔文14C0 2 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途径,卡尔文循环2 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途径,卡尔文循环遗传(必修二)★孟德尔豌豆、“假说- 演绎”分离/ 自由组合定律约翰逊将“遗传因子”命名“基因”提出表现型、基因型魏尔曼理论推导减数分裂、受精作用★萨顿类比推理假说:基因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到子代★摩尔根实验证明(白眼果蝇)基因位于染色体上道尔顿发现色盲、患者DNA是遗传物质(必修二P42)★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S菌中存在转化因子★艾弗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DNA是遗传物质★赫尔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DNA是遗传物质沃森、克里克DNA双螺旋模型;“假说-演绎”DNA半保留复制,后人同位素示踪技术证明克里克中心法则DNA(复制)—RNA—蛋白质(后人补充RNA复制,逆转录)进化(必修二P)★拉马克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达尔文过度繁殖、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内环境稳态(必修三P8)贝尔纳内环境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调节坎农稳态是在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共同作用,通过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稳态是中动态平衡现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动物激素(必修三P24)沃森默促进胰液分泌是神经调节斯他林、贝利斯盐酸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化学物质-促胰液素肯德尔从动物甲状腺中提取出甲状腺激素(28页)植物激素(必修三P24)★达尔文向光性鲍森.瞻森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通过琼脂传递给下部拜尔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影响在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温特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化学物质引起,命名”生长素”后人提取证明为吲哚乙酸类林德曼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态学95页)选修三韦尔穆特用成年绵羊乳腺细胞得到体细胞核移植后代。

高中生物教材涉及的科学家及发明

高中生物教材涉及的科学家及发明

高中生物教材涉及的科学家及发明———Makiyo聆必修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涉及几个重要科学家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维尔肖(R.L.C.Virchow):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欧文顿(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罗伯特森(J. D. Robertson):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桑格(S. J. Singer )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

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

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萨姆纳:美国人,化学家。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家及其重大发现和成果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家及其重大发现和成果
詹森
胚芽鞘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块传给下部(P47)
拜尔
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分布不均匀造成的(P47)
温特
尖端产生的是一种物质,并将其命名为“生长素”(P47)
其他科学家
从人尿中分离出生长素,本质为吲哚乙酸(IAA)(P47)
一些科学家
由赤霉菌引起的植株疯长的“恶苗病”,并分离出赤霉素(P53)
罗伯特森
提出生物膜的模型: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P66)
某科学家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P67)
桑格和尼克森
提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P68)
阿克雷
分离出水通道蛋白(P74)
麦金农
测出了钾离子通道蛋白的立体结构(P74)
巴斯德
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P81)
1927年,遗传学家缪勒
用X射线照射果蝇,后代发生突变的个体数大大增加(P81)
拉马克
提出“用进废退”学说(P110)
达尔文
提出“自然选择”学说(P111)
后来多位科学家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P114—125)
三、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科学家
重大发现或成果
贝尔纳
提出内环境的概念和内涵,并在指出内环境稳定是生命能独立和自由存在的首要条件。内环境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调节(P8、11)
沃森和克里克
构建DNA分子的Hale Waihona Puke 螺旋模型(P82)沃森和克里克
提出DNA自我复制的假说(P52)
科学家
证明DNA半保留复制方式(P53)
克里克
预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并命名为中心法则(P68)
1970年科学家

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doc

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doc

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高中生物科学家:必修一(一)与细胞有关的科学家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5、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7、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8、斯帕兰札尼: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9、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10、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1、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2、萨姆纳: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3、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14、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5、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6、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高考生物:高中生物教材出现的科学家

高考生物:高中生物教材出现的科学家

高考生物:高中生物教材出现的科学家高中生物教材出现的科学家(一)与细胞有关的科学家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修正了细胞学说。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5、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7、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8、斯帕兰札尼: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9、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10、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1、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2、萨姆纳: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3、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14、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5、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高中生物教材涉及的科学家及发明

高中生物教材涉及的科学家及发明

高中生物教材涉及的科学家及创造———Makiyo聆必修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涉及几个重要科学家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那么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展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展了准确的描述。

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构造的根本单位。

维尔肖〔R.L.C.Virchow〕: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根底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欧文顿〔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展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但凡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罗伯特森〔J. D. Robertson〕: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构造,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构造的“单位膜〞模型。

桑格〔S. J. Singer 〕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根底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承受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

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

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展了酒精发酵。

萨姆纳:美国人,化学家。

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一与细胞有关的科学家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5、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7、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8、斯帕兰札尼: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9、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10、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1、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2、萨姆纳: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3、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14、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5、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6、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高中生物科学家及贡献汇总

高中生物科学家及贡献汇总

高中生物科学家及贡献汇总必修1施莱登、施旺建立细胞学说维萨里器官水平比夏组织结构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红细胞、精子等魏尔肖修正细胞学说第三条,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他断言,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此结论至今未被推翻。

桑格得到了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序列克劳德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细胞进行离心,将细胞内不同组分分开德迪夫发现溶酶体帕亚德揭示出分泌蛋白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欧文顿提出膜是有脂质组成的罗伯特森发现暗—亮—暗三层结构,大胆提出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构成,并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阿格雷成功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麦金农测出了K+通道的立体结构巴斯德提出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无活细胞参与。

李比希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会发挥作用华希纳发现酿酶萨姆纳酶是蛋白质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萨克斯发现叶绿体恩格尔曼叶绿体光照和产生氧气,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普利斯特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浑浊的空气梅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萨克斯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和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卡尔文探明了二氧化碳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这一途径被称为卡尔文循环必修2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测交,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假说—演绎法萨顿假说: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叶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2)体细胞中基因染色体都成对存在,配子中只有成对基因和成对染色体中的一个;(3)同源染色体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都是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4)非等位基因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时都自由组合摩尔根果蝇的眼色试验——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生物必修二重要人物的作出的贡献

生物必修二重要人物的作出的贡献

生物必修二重要人物的作出的贡献
1.孟德尔:奥地利人,遗传学的奠基人。

他进行了长达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

1866年
他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

2.约翰逊:丹麦人,植物学家。

1909年,他给孟德尔的“遗传
因子”重新起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3.魏斯曼:德国人,动物学家。

他预言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存在减数分裂过程,后来被其他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证实。

4.萨顿: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5.摩尔根:摩尔根用果蝇做了大量实验,发现了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人们称之为遗传学的第三定律。

他还用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为现代遗传学奠定了细胞学基础。

6.道尔顿: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
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高中新教材中编入了许多有关生物科学发展史的内容。

那么,为生物科学做出了伟大贡献的生物科学家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高中生物课本科学家总结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生物科学家:必修一(一)与细胞有关的科学家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5、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7、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8、斯帕兰札尼: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9、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10、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1、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2、萨姆纳: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3、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一、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必修一第1章)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木栓组织并发现许多小室,并命名为细胞。

(观察到的是死细胞)。

2.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3.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

但是他们并没有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4.施莱登和施旺(★★):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施旺发表《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提出了细胞学说,论证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5.魏尔肖(★):1858年,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所有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二、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必修一第4 章)1.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是由脂质组成。

2.(★★)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铺成单分子层,结果膜面积为细胞膜的2倍。

得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3.罗伯特森(★★):1959 年,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构成(静态模型)。

4.1970年,科学家用红色和绿色荧光分别标记人和小鼠细胞表面蛋白质,融合一段时间后两种颜色均匀分布。

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5.桑格和尼克森(★):1972 年,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三、酶的发现(必修一第5章)1.斯帕兰札尼:1783年,通过鹰吞食金属笼包裹的肉块,证实胃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巴斯德:1857年,通过显微镜观察,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不可能变成酒精。

3.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某些物质,但只在酵母菌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科学家成就
1.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揭
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2.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

3.罗伯特森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
构,即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认为膜是静态的。

4.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5.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
以更新空气。

6.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
生了淀粉。

7.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8.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
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9.卡尔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在光合作用中转
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

必修2
1.孟德尔采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
组合定。

2.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
色体上。

3.美国科学家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采用假说--演绎法
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4.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
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5.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
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6.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
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

7.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
明,在噬菌体中,DNA才是遗传物质。

8.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
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9.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

10.l9世纪(1859年),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一书中.提
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必修3
1.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了促胰液素,这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
激素。

2.1880年,达尔文通过实验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会产
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

3.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尖
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且促使胚芽鞘下面的某些部分生长。

4.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植物中提取出吲哚乙酸——生长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