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实验及科学家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必修第一册1、施莱登和施旺运用了归纳法这种科学方法,是细胞学说主要建立者2.罗伯特.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死细胞),并把“小室”命名为cell——细胞,是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3.魏尔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4.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5.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地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了细胞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错误),把细胞膜描述为静态统一结构(错误)。

6.辛格与尼克尔森提出细胞膜的结构——“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运用了科学方法——“提出假说”7.分离细胞器的方法——差速离心(一种科学方法),起始速度比较低,让较大的颗粒沉降到试管底,小颗粒悬浮在上清液中。

收集沉淀,改用较高的离心速度离心上清液,将较小的颗粒沉降。

8.科学方法——同位素标记法。

可用于示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

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楚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

有的同位素不具有放射性,如N和O。

9、科学方法——建构模型,高中生物学用到的模型有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

10、斯帕兰札尼(必修一p76)意大利人,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注:胃液中有盐酸,盐酸在高中生物学中作用,①杀菌作用(非特异性免疫,第一道防线)②供给胃蛋白酶所需的酸性环境;③使食物中的蛋白蛋变性,易于分解。

)后来德国科学家发现胃腺能分泌胃蛋白酶。

11.巴斯德法国人,他研究发酵及酒类变质问题,证实了其中微生物的作用,提出加热灭菌的防腐方法——巴氏消毒法。

12.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3.萨姆纳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

中学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学问总结必修第一册1、1-1邹承鲁(1923~2006):江苏无锡人,生物化学家。

1958年,他参与发起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工作,并负责胰岛素A和B链的拆合。

这项工作的完成确定了胰岛素全合成线路,为人工合成胰岛素做出了重要贡献。

2、1-2 威尔逊(E.B.Wilson,1856~1939):美国人,细胞生物学家。

1905年他和斯特蒂文特确定了染色体同性别的关系,并提出XX为雌性,XY为雄性。

3、1-10施莱登(M.J.Schleilden,1804~1881):德国人,植物学家。

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

1938年,他通过探讨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4、1-10施旺(T.Schwann,1810~1882):德国人,动物学家。

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

1939年,他发表了探讨报告《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样性的显微探讨》。

5、1-10维萨里(A.Vesalius,1514~1564):比利时人,人体解剖学创始人。

1543年,他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探讨,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6、1-11比夏(M.F.X.Bichat):法国人,解剖学家。

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7、1-11虎克(R.Hooke,1635~1703):英国人,物理学家,细胞的发觉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视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觉由很多规则的小室组成,他把视察到的图像画了下来,并把“小室”成为cell——细胞。

8、1-11列文虎克(A.van Leeuwenhoek,1632~1723):荷兰人,博物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

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视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描述,发觉了原生动物和细菌,并描述了细菌的3种类型。

9、1-11马尔比基(M.Malpighi,1628~1694):意大利人,解剖学家。

用显微镜广泛视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家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家
4.袁隆平——必修二杂交育种
袁隆平(1930.9.7-)出生于北平。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
5.孙儒泳——必修三科学家访谈
生态学家。1927年6月12日出生,浙江宁波人。以8个季节的实验资料,证明地理上相距仅110公里的两个种群间存在着静止代谢率的地理变异,它平行地出现于两种小啮齿类,生活在草甸中的普通田鼠(Microtusarvalis)和森林中的欧鼦(Clethrionomysglareolus),从而为兽类提供了地理物种形成假说的生理生态学证据同时,提出了地理变异季节相的新概念。研究长爪沙鼠(Merionesunguiculatus)代谢率随环境温度变化,发现静止代谢率与平均每日代谢率的变化率不同,提出以20℃下ADMR为主要参数的Weiner日能量收支(DEB)模型应予以修正。提出恒温动物的恒温能力的一个新指数,在应用上优于Ricklef指数。发现晚成性根田鼠的体温调节能力的胎后发育呈“S”型,可划分为三个时期。他的名言:韶光易逝,劝君惜取少年时!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家
中学生物教材中确实很少见到中国科学家的影子,因为他们可能没有参与细胞学说的建立、没有参与DNA分子结构的建立,但他们也对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可能就有他们的贡献,下面就来一睹他们的真容吧。

高中生物课本历史人物成就

高中生物课本历史人物成就

高中生物课本历史人物成就在生物教材中我们认识了许多生物科学家,高中生物课本历史人物成就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课本历史人物成就总结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生物课本历史人物成就:必修一(一)与细胞有关的科学家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5、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7、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8、斯帕兰札尼: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9、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10、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1、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2、萨姆纳: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3、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生物实验总结

生物实验总结

生物实验总结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生物实验,旨在加深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提高实验技能,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实验内容1. 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 分析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3. 探究细胞分裂的过程和意义。

4. 研究基因的遗传规律和表达调控。

5. 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进化的证据。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1. 植物细胞观察:取新鲜植物叶片,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记录观察结果。

2. 动物细胞观察:取动物组织样本,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记录观察结果。

3. 细胞分裂实验:培养细胞,观察细胞分裂过程,记录实验数据。

4. 基因遗传实验:选择实验材料,设计杂交实验,分析遗传规律。

5. 生物多样性调查:收集生物样本,进行分类和鉴定,了解生物多样性。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植物细胞观察:观察到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叶绿体等结构,这些结构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2. 动物细胞观察:观察到动物细胞具有线粒体、高尔基体等结构,这些结构对于动物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3. 细胞分裂实验:观察到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变化,证实了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和繁殖的基础。

4. 基因遗传实验:通过杂交实验,验证了孟德尔遗传定律,进一步理解基因的遗传规律和表达调控。

5. 生物多样性调查:调查发现,生物具有丰富的多样性,生物进化理论可以解释这种多样性。

五、实验总结本次生物实验加深了我们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提高了我们的实验技能,培养了我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实验,我们认识到了生物学的重要性,更加坚定了我们投身于生物学研究的决心。

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为生物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完整)高中生物科学史科学家成就实验大全,推荐文档.docx

(完整)高中生物科学史科学家成就实验大全,推荐文档.docx

细胞学说建立1的过程必修一 P10-11生物膜结构的2探究历程必修一 P65-67酶本质的探索3必修一 P81-821665 年【英】虎克发现细胞并命名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①细胞学说揭示细胞统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②使人们认识到各种生物物所构成②细胞是一个1838 年【德】施莱登之间存在共同的结构基础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1839 年和施旺③细胞学说的建立标志着自己的生命,又对其他细生物学的研究进入细胞水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平,极大地推进力生物学命起作用③新细胞可以的研究进程从老细胞中产生1858 年【德】魏尔肖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19 世纪末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的两位荷兰科学红细胞中脂质在空气 - 水界面上铺展的单分子层面积恰为1925 年红细胞表面积的 2 倍。

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家续的两层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地暗- 亮 - 暗的三层结构,提出1959 年罗伯特森生物膜的模型,即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 脂质 - 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1972 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1773 年【意】帕兰札研究鹰的硝化作用,证明胃液中含有消化肉块的物质,尼胃具有化学性硝化作用。

1857 年【法】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认为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至于在【德】李比希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德】毕希纳将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科学家又相继获得胃蛋白1917 年【美】萨姆纳认为酶是蛋白质,证明脲酶是酶、胰蛋白酶等酶的结晶,蛋白质并证明这些酶都是蛋白质20 世纪 80【美】切赫和发现少数 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年代奥特曼光合作用4的探究历程必修一 P101-1025遗传因子的发现1771【英】普利斯经实验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有人重复实验却得到完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年特利全相反的结论气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1785 年,由于发现了空气1779【荷】英格豪的组成,人们才明确绿叶下才能完成;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年斯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更新污浊的空气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1845【德】梅耶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年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然1880【德】恩格尔后用极细光束照射水绵,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好氧细菌向叶年曼绿体被光照射到的部位集中,证明: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场所。

高中生物科学家成就整合

高中生物科学家成就整合

高中生物主要科学家成就记忆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2.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揭示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3.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4.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5.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

6.斯帕兰札尼: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7.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8.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9.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0.萨姆纳: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1.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12.。

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3.卡尔文: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14.孟德尔: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

15..萨顿: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16.摩尔根:用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17.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18.格里菲思;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19.艾弗里: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

20.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高中生物科学家及实验和结论

高中生物科学家及实验和结论

高中生物科学家及实验和结论
《高中生物科学家及实验和结论》
嘿,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高中生物世界里,那些科学家们就像超级英雄一样,通过神奇的实验,得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结论!
先来说说孟德尔吧!他就像一位耐心的园丁,在豌豆田里默默耕耘。

他精心挑选不同性状的豌豆,进行杂交实验。

难道你们不觉得这就像在玩一场超级有趣的拼图游戏吗?他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杂交、观察、记录,最终得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这可太厉害了!要是没有他,我们怎么能明白遗传的奥秘呢?
还有摩尔根,他研究果蝇的时候,那专注的样子,仿佛在和果蝇进行一场神秘的对话。

果蝇小小的身体里,藏着大大的秘密。

他通过对果蝇眼色遗传的研究,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这难道不是像在黑暗中找到了一盏明灯吗?
再说达尔文,他就像一个勇敢的探险家,走遍世界各地。

他观察各种各样的生物,思考它们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那样。

他提出的进化论,不就像是给生物世界绘制了一幅宏大的地图吗?
有一次,我和同桌讨论这些科学家的实验。

我问他:“你说孟德尔怎么就能想到用
豌豆做实验呢?”同桌眨眨眼说:“也许是豌豆太可爱,吸引了他呗!”我们俩都哈哈大笑起来。

老师给我们讲这些的时候,同学们都听得特别认真,眼睛里都闪着好奇的光。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教室里热闹极了。

这些科学家的实验和结论,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

没有他们的探索,我们怎么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奥秘?怎么能利用生物技术解决各种问题?
所以啊,我们得好好感谢这些伟大的科学家,是他们让我们看到了生物世界的精彩!。

(完整版)高中生物科学史科学家成就实验大全

(完整版)高中生物科学史科学家成就实验大全

(完整版)⾼中⽣物科学史科学家成就实验⼤全序号探究历程时间科学家重要发现及观点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⑴噬菌体的复制式增殖过程⑵① P 噬菌体侵染⼤肠杆菌:意义及其他78 9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必修⼆P43-46DNA分⼦的结构必修⼆P47-48基因对性状的控制1952 年1953 年1957 年赫尔希和蔡斯威尔⾦斯和富兰克林【美】沃森英】克⾥克英】克⾥克② S 噬菌体侵染⼤肠杆菌:⑶结论:DNA是遗传物质烟草花叶病毒的重组实验DNA衍射图谱为DNA分⼦的结构提供数据基础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中⼼法则的提出实验:①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②切去胚芽鞘的尖端③⽤锡箔⼩帽罩住胚芽鞘的顶端,单侧光照射④⽤锡箔罩住胚芽鞘尖端下⾯的⼀段,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尖端结论:胚芽鞘尖端感受单侧光刺激,产⽣某种“影响” ,造成伸长区背光侧⽣长快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传递给下部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的⽣长,是因为这种化学物质分布不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长探究历程时间科学家重要发现及观点意义及其他14 种群增长模型必修三P66⽣态系统15 的能量流动必修三P93-96 1914 年1928 年拜尔温特美】林德曼认为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种物质,并命名为⽣长素研究草履⾍的增长曲线,得到“ S 型”曲线⽣态学家)⾼斯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定量分析得出:能量流动是单向和逐级递减的1880 年英】达尔⽂1910 年鲍森·詹森13 植物⽣长素的发现必修三P46-48。

高中生物实验汇总

高中生物实验汇总

高中生物实验汇总引言这份文档旨在汇总高中生物实验的内容和结果。

实验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操作和观察,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并培养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本文档将总结几个典型的高中生物实验。

实验一:植物的光合作用实验目的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以及光合作用对环境和生物的重要性。

实验步骤1. 将一棵绿叶植物(如豆苗)放置在光照充足的地方,并给予适量的水。

2. 在植物的一片叶片上涂抹一层石蕊试剂(一种测定光合作用的指示剂)。

3. 将植物置于强光下数小时后,观察石蕊试剂的变化。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可以看到涂抹了石蕊试剂的叶片会变成紫黑色,说明光合作用已经进行。

这表明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同时释放出氧气。

实验二:果蝇的遗传实验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果蝇的遗传特征,了解遗传规律和基因的传递方式。

实验步骤1. 选取一对纯合子(纯合子是指基因型中两个等位基因相同的个体)的果蝇。

2. 交配纯合子果蝇,观察子代果蝇的遗传特征。

3. 记录子代果蝇的表现型和基因型,并计算各表型比例和基因型比例。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可以得出不同基因型果蝇的表现型比例和基因型比例。

这说明某些特征的遗传是受到基因的支配和显性-隐性规律的影响。

实验三:细胞的酶活性实验实验目的探究细胞中酶的活性以及酶活性受到温度和pH值等因素的影响。

实验步骤1. 准备若干含有不同pH值的缓冲液,分别为酶液和底物(如淀粉酶和淀粉)制备试管。

2. 将试管置于不同温度下进行反应,反应一定时间后停止反应。

3. 使用显色剂观察试管的颜色变化,颜色越深表示酶活性越高。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在适宜的温度和pH值下,酶的活性最高,颜色变化最显著。

这说明细胞中的酶活性对温度和pH值敏感,合适的环境条件有利于酶的正常活性。

总结以上是几个典型的高中生物实验,通过这些实验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学的知识和原理。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范文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范文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范文实验名称:观察鱼类的呼吸现象实验目的:了解鱼类的呼吸方式,探究其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呼吸与环境的关系。

实验材料:1. 淡水鱼(如金鱼)若干2. 水缸3. 水4. 水生植物(如水蕨、水藻)若干5. 水蕨和水藻的切片6. 显微镜7. 水温计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水缸,加入适量的水,使水温与鱼类生活的水温相似。

2. 将一些金鱼放入水缸中,并观察它们的呼吸现象。

观察鱼鳃的运动和鱼体的动作是否有呼吸的迹象。

3. 在水缸中添加适量的水生植物,如水蕨和水藻,并继续观察鱼类的呼吸现象。

观察鱼鳃与水生植物之间的关系。

4. 取一片水蕨和一片水藻的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构,特别是与呼吸有关的部分。

5. 测量水缸中的水温,并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1. 观察到鱼类的鳃膜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并伴随着鱼体的喷水动作,说明鳃在呼吸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在水缸中加入水生植物后,观察到鱼类在植物附近停留的时间增加,说明鱼类借助水生植物的呼吸作用,提高了呼吸效率。

3. 通过显微镜观察水蕨和水藻的切片,发现它们具有丰富的气孔和气室,这些结构有助于水生植物的呼吸。

实验结论:鱼类通过鳃进行呼吸,鳃的运动使水流通过鳃腔,从而将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吸入体内,并将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释放到水中,完成气体交换。

在鳃附近添加水生植物可以增加鱼类的呼吸效率,因为水生植物具有丰富的气孔和气室,增加了氧气的供应量。

此外,水温也对鱼的呼吸有一定影响,适宜的水温能够提高鱼类的呼吸能力。

实验思考:1. 为什么鱼类需要呼吸?与陆地动物的呼吸有何区别?2. 为什么金鱼在水生植物附近停留的时间增加?3. 除了水生植物,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鱼类的呼吸?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鱼类的呼吸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进行相关的思考和探索。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鱼类的呼吸机制以及如何保护水生环境,促进鱼类的生长和繁殖。

高中生物课本中的科学家

高中生物课本中的科学家

高中生物课本中的科学家1.法国的比夏:器官是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2.英国人虎克: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命名者。

3.荷兰人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到活细胞。

4.德国人施莱登、施旺提出“细胞学说”。

5.德国的魏尔肖: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6.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7.罗伯特森实验:提出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

8.实验:将人和鼠的细胞膜用不同的荧光抗体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9.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10.萨克斯把绿叶放在暗处理的绿色叶片一半暴光,另一半遮光。

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

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11.德国恩吉尔曼把水绵和好氧型细菌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

证明: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12.美国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3.美国沃森和英国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14.英国格里菲思: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15.美国艾弗里: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

16.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运用“假说—演绎法”1.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2.摩尔根的果蝇实验运用“类比推理”萨顿证明DNA在染色体上同位素标记的实验有哪些?⑴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实验(在豚鼠胰腺腺泡细胞中注视3H标记的亮氨酸)⑵鲁宾和卡门:探究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于H2O还是CO2 (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⑶卡尔文:探究CO2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的途径(用14C标记CO2)。

高中生物课本中涉及的科学家

高中生物课本中涉及的科学家

高中生物课本中涉及的科学家一、必修一(一)与细胞有关的科学家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修正了细胞学说。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5、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7、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8、斯帕兰札尼: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9、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10、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1、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2、萨姆纳: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3、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14、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5、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高中生物学中科学家经典实验总结

高中生物学中科学家经典实验总结

高中生物学中科学家经典实验总结1.施莱登和施旺利用显微镜通过观察动植物细胞从而建立了细胞学说。

2.欧文顿通过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研究,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3.罗伯特森通过电镜观察提出了生物膜的模型,即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4.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5.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能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6.英格豪斯通过实验证明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植物体只有绿叶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7.梅耶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8.萨克斯通过半叶遮光实验(饥饿处理后一半遮光一半曝光)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

9.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用18O标记H2O和CO2)进行探究,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水。

10.卡尔文用同位素标记示踪法(用14C标记CO2)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即卡尔文循环。

11.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并利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遗传学两大定律。

12.萨顿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时,通过类比推理法得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13.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14.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推测S型细菌中存在着转化因子。

15.艾弗里利用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对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分离提纯分别进行实验)说明转化因子是DNA,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16.赫尔希和蔡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用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证明DNA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17.克里克和沃森通过构建模型法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18.贝利斯与斯他林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发现了小肠黏膜分泌的促胰液素和激素调节。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家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家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家中学生物教材中确实很少见到中国科学家的影子,因为他们可能没有参与细胞学说的建立、没有参与DNA分子结构的建立,但他们也对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可能就有他们的贡献,下面就来一睹他们的真容吧。

1.邹承鲁——必修一科学家访谈邹承鲁(1923年5月17日-2006年11月23日),生物化学家。

原籍江苏无锡,生于山东青岛。

发现纯化的细胞色素C与在线粒体结合时性质的差异对呼吸链酶系的研究,为我国酶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1958年,他参加发起人工合成胰岛素工作,并负责胰岛素A和B链的拆合。

这项工作的完成确定了胰岛素全合成的路线,为胰岛素的人工合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邹承鲁说:阐明生命现象的规律,必须建立在阐明生物大分子结构的基础上。

2.翟中和——必修一第二章题诗细胞生物学家。

1930年8月18日出生,江苏溧阳人。

在我国较早建立细胞超微结构技术首次研制成鸭瘟细胞疫苗对我国20多种重要家畜(禽)的传染病进行了病毒分离、鉴定与分类,进行了病毒形态及其在细胞内的发生规律研究,在阐述染色体端粒、DNA复制、基因转录活性、RNA分子加工和病毒装配与核骨架关系的研究中,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性的结果。

在国际上首次证实原始真核细胞存在染色体骨架与核骨架,在植物细胞与原始真核细胞中存在角蛋白中间纤维在国内首次建立了非细胞体系核重建的实验模式,证明核骨架与核纤层在重建核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体外核装配并非必须核小体的构建。

他的名言:我确信哪怕一个最简单的细胞,也比迄今为止设计出的任何智能电脑更精巧!3.杨焕明——必修二科学家访谈基因组学家。

1952年10月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市,籍贯浙江乐清。

长期从事基因组学研究。

带领团队创建了“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领衔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和“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的“中国卷”,为我国的水稻、家鸡、家蚕等大型基因组,以及“非典”病毒等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基因组学规模化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高中生物学史经典实验

高中生物学史经典实验

高中生物学史经典实验1、虎克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了细胞1666年,英国科学家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他把观察到的图像画了下来,并把小室称为细胞。

2、欧文顿发现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提出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1895年,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是不一样的:凡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3、罗伯特森用电镜观察到细胞膜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4、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970年,科学家用发绿色荧光的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用发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

这两种细胞刚融合时,融合细胞的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在37℃下经过40min,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这一实验表面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基础上,提出了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5、斯帕兰札尼研究消化作用实验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扎尼做了一个巧妙的实验:将肉块放入小巧的金属笼内,然后让鹰把小笼子吞下去.过一段时间后,他把小笼子取出来,发现笼内的肉块消失了.证明鸟类的胃液中存在着某种化学物质,可以消化瘦肉块,现在科学表明这种物质是一种酶。

6、毕希纳证明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德国化学家毕希纳,把酵母细胞放在石英砂中用力研磨,加水搅拌,再加压过滤,得到不含酵母细胞的提取液。

在提取液中加入葡萄糖,一段时间后冒出气泡,糖液变成了酒。

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
生物科学是一门关于生命的科学,它研究的对象包括从微观的细胞到宏观的生
态系统,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

作为一名高中生物科学家,我在学习和实践中总结了一些关于生物科学的重要观点和方法,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

首先,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在学习生物科学的过程中,我们经
常会进行实验,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来验证和探索生物现象和规律。

实验是我们认识生物世界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实验,我们才能深入理解生物的本质和规律。

其次,生物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涉及生物的结构、功能、发育、遗传、进化等多个方面,因此我们需要综合运用生物学、化学、物理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来进行研究。

只有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的知识,我们才能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生物。

另外,生物科学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很强的学科。

在学习生物科学的过程中,
我们不仅要掌握生物学的理论知识,还要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解决实际问题中。

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认识和利用生物科学。

最后,生物科学是一门创新性很强的学科。

生物世界是非常复杂和多样的,我
们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探索,才能够更好地认识和利用生物。

因此,我们要培养创新意识,不断进行科学实践和探索,为生物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作为一名高中生物科学家,我深刻认识到生物科学的重要性和特点。


将继续努力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为生物科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希望大家也能够对生物科学保持浓厚的兴趣,共同探索生物世界的奥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1)19世纪30年代,德国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2)1543年,比利时维萨里发表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人体器官水平的结构法国比夏指出器官是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3)1665年,英国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木栓组织并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细胞(4)荷兰著名磨镜技师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耐格里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上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5)1858年,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英国的桑格经过10年努力,终于在1953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6)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7)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8)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生物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静态模型)(9)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10)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通过实验证明,胃液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1)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通过显微镜观察,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12)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某些物质(13)德国化学家毕希纳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14)美国科学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并且通过化学实验证实脲酶是蛋白质(15)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16)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发现好氧细菌是只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17)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8)1779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发现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但不了解植物吸收和释放的究竟是什么(19)1845年,德国梅耶,提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20)1864年,德国萨克斯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21)1880年恩格尔曼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场所(22)1939年,美国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标记18O,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23)20世纪40年代美国卡尔文用小球藻做实验,14C标记CO2追踪,探明CO2中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卡尔文循环(24)1958年,美国斯图尔德,取胡萝卜韧皮部的一部分细胞,放入植物激素、无机盐等物质的培养液中培养,这些细胞旺盛地分裂和生长,形成细胞团块——根、茎、叶——植株(25)19世纪中期,孟德尔,提出了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他被世人公证为“遗传学之父”。

(26)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细胞形成过程,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即等位基因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体的分离非常相似(27)英国科学家摩尔根利用果蝇为实验材料,证实基因在染色体上,(28)18世纪英国道尔顿,第一个发现色育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育患者(29)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30)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遗传物质是DNA (31)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提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32)l9世纪(1859年),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33)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1857年他提出动物生活需要两个环境——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和整个有机体生活的外环境。

(34)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①稳态的概念: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②提出稳态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35)法国学者沃泰默通过实验发现,把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会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36)英国科学家斯塔林和贝利斯,证明了小肠黏膜能产生一种化学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液到达胰腺,引起胰液分泌,这种物质叫促胰液素(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37)俄国巴甫洛夫是近代消化生理学的奠基人,他和他的学生们随后也得出斯他林和贝利斯结论。

(38)19世纪末,达尔文注意到了植物向光性,根据实验推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向光性弯曲(39)1910年詹森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去琼纸片传递给下部(40)1914年拜尔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1)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定是一种化学物质。

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1)还原糖 +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葡萄糖、果糖、麦芽糖)脂肪 + 苏丹III=橘黄色脂肪 + 苏丹IV=红色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2)DNA + 甲基绿=绿色RNA + 吡罗红=红色(3)线粒体 + 健那绿染液染色=蓝绿色(4)染色体 + 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深色(5)制作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6)丙酮或无水乙醇——提取色素(7)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分离色素(8)滤纸条上从上到下依次为:橙黄色(胡萝卜素)、黄色(叶黄素)、蓝绿色(叶绿素a)、黄绿色(叶绿素b)(9)碳酸钙的作用?不加碳酸钙对实验有何影响?保护色素,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

不加碳酸钙,滤液会变成黄绿色或褐色。

(10)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设计实验步骤常用“四步法”。

第一步:共性处理实验材料,均等分组并编号。

选择实验材料时要注意应用一些表示等量的描述性语言,如:“生长一致的”,“日龄相同的,体重一致的”等等。

分成多少组要视题目中所给的信息而定,(一般情况分两组)。

编号最好用A、B、C或甲、乙、丙,而不用1、2、3 避免与实验步骤相混淆。

第二步: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对照处理各组材料。

方法为一组为对照组(往往为处于正常生理状态的),其余为实验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只能有一个实验条件不同(单因子变量),其他条件要注意强调出相同来,这是重要的得分点或失分点。

至于变量是什么要根据具体题目来确定。

第三步:相同条件培养(饲养、保温)相同时间。

第四步: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的预测(预期);首先要根据题目判断该题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如果是验证性实验,则结果只有一个,即题目中要证明的内容。

如果是探究性实验,则结果一般有三种:①实验组等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无影响。

②实验组大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有影响,且影响是正相关。

③实验组小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有影响,且影响是负相关。

一.酒精的作用1、脱色剂“探究叶绿体在光照下合成淀粉实验”中,将处理过的天竺葵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里,隔水加热,使叶片褪色(破坏和溶解叶片中所含的色素).这样就可在滴加碘液后,避免对观察叶片颜色变化的干扰.2、漂洗剂酒精是良好的有机漂洗剂.“脂肪的鉴定实验”中,用苏丹Ⅲ染液对脂肪组织进行染色后,可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来冲洗浮色,以免干扰对细胞内脂肪颗粒的观察.3、提取剂和层析剂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可以用纯酒精作为提取色素的试剂和层析剂.在“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采用酒精沉淀法,利用DNA不溶于酒精,而蛋白质、脂肪及磷脂等能溶解其中,可以进一步提出含杂质较少的DNA丝状物.4、固定剂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一般采用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按体积比1:1混合而成的药液作为解离试剂.盐酸能够使洋葱细胞的细胞壁软化,并使细胞间的中胶层物质溶解,从而达到分离细胞的目的.酒精的作用是固定蛋白质,使细胞的原生质凝固,不发生变化,固定细胞的分裂相,以尽可能保持原来的结构供观察.酒精也可与其它试剂混合成复合固定剂,如“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中的卡诺固定液就是由无水酒精3份:冰醋酸1份配制而成,适用于一般植物组织和细胞的固定,常用于根尖、花药压片及子房石蜡切片等."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 " 3.消毒剂5消毒剂选一中所有的70%的酒精都是消毒剂.70%~75%浓度杀菌作用最强,此浓度的酒精与细菌的渗透压近似,在细菌表面蛋白未变性前能不断地向菌体内部渗入,使细菌所有蛋白脱水、变性凝固,最终杀死细菌,以达到消毒杀菌的目的.浓度低于70%,则渗透性降低,达不到灭菌消毒目的.4.燃烧剂酒精灯中的燃料二.盐酸的作用1、“DNA和RNA在细胞在的分布”中 8%盐酸的作用(1)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的跨膜运输;(2)盐酸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便于DNA与染色剂的结合2、“有丝分裂观察”和“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中15%盐酸能够使洋葱细胞的细胞壁软化,并使细胞间的中胶层物质溶解,从而达到分离细胞的目的.3、“酶活性受PH影响实验”和“生物组织中PH维持稳定的机制”盐酸用来变PH值.羊村丶腃 2014-11-26(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