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必修第一册1、施莱登和施旺运用了归纳法这种科学方法,是细胞学说主要建立者2.罗伯特.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死细胞),并把“小室”命名为cell——细胞,是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3.魏尔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4.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5.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地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了细胞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错误),把细胞膜描述为静态统一结构(错误)。

6.辛格与尼克尔森提出细胞膜的结构——“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运用了科学方法——“提出假说”7.分离细胞器的方法——差速离心(一种科学方法),起始速度比较低,让较大的颗粒沉降到试管底,小颗粒悬浮在上清液中。

收集沉淀,改用较高的离心速度离心上清液,将较小的颗粒沉降。

8.科学方法——同位素标记法。

可用于示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

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楚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

有的同位素不具有放射性,如N和O。

9、科学方法——建构模型,高中生物学用到的模型有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

10、斯帕兰札尼(必修一p76)意大利人,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注:胃液中有盐酸,盐酸在高中生物学中作用,①杀菌作用(非特异性免疫,第一道防线)②供给胃蛋白酶所需的酸性环境;③使食物中的蛋白蛋变性,易于分解。

)后来德国科学家发现胃腺能分泌胃蛋白酶。

11.巴斯德法国人,他研究发酵及酒类变质问题,证实了其中微生物的作用,提出加热灭菌的防腐方法——巴氏消毒法。

12.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3.萨姆纳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

中学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学问总结必修第一册1、1-1邹承鲁(1923~2006):江苏无锡人,生物化学家。

1958年,他参与发起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工作,并负责胰岛素A和B链的拆合。

这项工作的完成确定了胰岛素全合成线路,为人工合成胰岛素做出了重要贡献。

2、1-2 威尔逊(E.B.Wilson,1856~1939):美国人,细胞生物学家。

1905年他和斯特蒂文特确定了染色体同性别的关系,并提出XX为雌性,XY为雄性。

3、1-10施莱登(M.J.Schleilden,1804~1881):德国人,植物学家。

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

1938年,他通过探讨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4、1-10施旺(T.Schwann,1810~1882):德国人,动物学家。

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

1939年,他发表了探讨报告《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样性的显微探讨》。

5、1-10维萨里(A.Vesalius,1514~1564):比利时人,人体解剖学创始人。

1543年,他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探讨,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6、1-11比夏(M.F.X.Bichat):法国人,解剖学家。

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7、1-11虎克(R.Hooke,1635~1703):英国人,物理学家,细胞的发觉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视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觉由很多规则的小室组成,他把视察到的图像画了下来,并把“小室”成为cell——细胞。

8、1-11列文虎克(A.van Leeuwenhoek,1632~1723):荷兰人,博物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

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视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描述,发觉了原生动物和细菌,并描述了细菌的3种类型。

9、1-11马尔比基(M.Malpighi,1628~1694):意大利人,解剖学家。

用显微镜广泛视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

高中生物必修书中出现的科学家及其生物学成果

高中生物必修书中出现的科学家及其生物学成果
• 鲁宾、卡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 用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
• 卡尔文——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成 有机物中的碳。
• 斯图尔德——取胡萝卜韧皮部细胞培养成 新的植株,表明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 必修二: •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得出分离定律和自由组
合定律。遗传学之父。(假说-演绎法)生物学 迈进第2个阶段—— 实验生物学阶段。
• 用18O标记的氧气(18O),生成的水全部有放射性, 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无放射性,即18O →H2 18O 。
• 用碳1全8O部标有记放的射葡性萄,糖生(成C的6H水12全1部8O无6)放,射生性成,的即二C6氧H化12 18O 6→C 18O 2。
• 例如将一只实验小鼠放入含有放射性18O 2气体的容
• 约翰逊——为“遗传因子”起名“基因”。 • 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 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证实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 道尔顿——发现人类红绿色盲症。

• 格里菲思——“转化因子”。 • 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
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未证明DNA是遗传物质)4组实验
器内, 是水。
18O
2进入细胞后,最先出现的放射性化合物
4.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 赫尔希、蔡斯——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
• 例6 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繁 殖一代后,在子代噬菌体的组成结构成分中,能够 找到的放射性元素为( )
• A.可在外壳中找到32P和35S • B.可在DNA中找到32P • C.可在外壳中找到35S • D.可在DNA找到32P和35S
高中生物必修书中出现的科学家及其生物学成果: 必修一:

高中生物科学家成就整合

高中生物科学家成就整合

高中生物主要科学家成就记忆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2.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揭示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3.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4.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5.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

6.斯帕兰札尼: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7.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8.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9.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0.萨姆纳: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1.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12.。

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3.卡尔文: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14.孟德尔: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

15..萨顿: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16.摩尔根:用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17.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18.格里菲思;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19.艾弗里: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

20.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家及其重大发现和成果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家及其重大发现和成果
马世俊
我国生态学的奠基人,提出了“生态经济学”设想、“生态工程”以及“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等一系列新的观点(P64)
生态学家高斯
从大草履虫实验中得出种群“S”型增长曲线(P69)
大小草履虫实验中分析中间关系—竞争(P69)
生态学家林德曼
通过赛达伯格胡的能量流动情况分析出能量流动的特点(P69)
詹森
胚芽鞘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块传给下部(P47)
拜尔
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分布不均匀造成的(P47)
温特
尖端产生的是一种物质,并将其命名为“生长素”(P47)
其他科学家
从人尿中分离出生长素,本质为吲哚乙酸(IAA)(P47)
一些科学家
由赤霉菌引起的植株疯长的“恶苗病”,并分离出赤霉素(P53)
格里菲思
提出S型菌有转化因子使得R型菌转化为S型菌(P43)
艾弗里及其同事
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适遗传物质(P44)
蔡斯和赫尔希
DNA是遗传物质(P44)
有些科学家
烟草花叶病毒实验证明RNA是RNA病毒的遗传物质(P44)
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
DNA的X射线衍射图(P47)
查哥夫
A的量与T的量相等,C的量与G的量相等(P48)
卡尔文
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故暗反应又称卡尔文循环(P102)
二、必修二《遗传与变异》
科学家
重大发现或成果
孟德尔
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P2—11)
萨顿
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P100)
摩尔根
果蝇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P100)
道尔顿
第一个提出色盲并被发现色盲症患者(P33-34)

高中生物科学家记事

高中生物科学家记事

必修一第一章1.美国细胞生物学家威尔逊的名言:“每一个生物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

”2.比利时的维萨里通过尸体解剖,发表了《人体构造》,揭示在人体器官水平的结构。

【1543】3.法国的比夏指出器官由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成21种。

4.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细胞并命名。

【1665】5.荷兰磨镜师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了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17世纪】6.意大利的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

7.耐格里(施莱登的朋友)用显微镜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8.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细胞学说。

【19世纪30年代】9.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这个论断,至今未被推翻。

【1858】10.美国科学家文特尔领导研究小组,对支原体基因测序,并研究出必须基因,并设想组装细胞。

【1995】第二章1.英国科学家桑格经过十年努力,于1953年测得了牛胰岛素的全部氨基酸排列顺序。

2.1958年我国科学家提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设想,1965年由北京和上海两地研究小组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第三章1.1974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①美国科学家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细胞进行离心的办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织分开。

②比利时的德迪夫,实验中队研究的一种酶提出推测:这种酶被包裹在完整的膜内,当细胞破裂后,酶得以释放出来。

后来科学家将这种新发现的细胞器命名为溶酶体。

③罗马尼亚的帕拉德(克劳德的学生和助手),善于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改进了电子显微镜样品固定化技术,并应用于动物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发发现核糖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和同事设计了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蛋白质合成过程。

第四章1.欧文顿通过大量实验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19世纪末】2.两位荷兰科学家提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郭雪玲编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1、施莱登(M.J.Schleilden,1804~1881):德国人,植物学家。

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

1938年,他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2、施旺(T.Schwann,1810~1882):德国人,动物学家。

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

1939年,他发表了研究报告《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3、维萨里(A.Vesalius,1514~1564):比利时人,人体解剖学创始人。

1543年,他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4、比夏(M.F.X.Bichat):法国人,解剖学家。

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5、虎克(R.Hooke,1635~1703):英国人,物理学家,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6、列文虎克(A.van Leeuwenhoek,1632~1723):荷兰人,博物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

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7、马尔比基(M.Malpighi,1628~1694):意大利人,解剖学家。

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

8、耐格里(K.Nabeli):德国人,植物学家。

他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9、魏尔肖(R.L.C.Virchow):德国人,细胞病理学家。

1858年,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他的名言是:“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0、欧文顿(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高中生物课本中涉及的科学家

高中生物课本中涉及的科学家

高中生物课本中涉及的科学家一、必修一(一)与细胞有关的科学家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修正了细胞学说。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5、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7、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8、斯帕兰札尼: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9、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10、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1、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2、萨姆纳: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3、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14、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5、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高中生物学史科学家与其成就总结

高中生物学史科学家与其成就总结

高中生物学史科学家及其成就总结细胞(必修一书P10)★施莱登、施旺细胞学说建立者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命名者列文虎克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胞魏尔肖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所有细胞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细胞膜(必修一书P65)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提出假设)后人提取膜成分分析:膜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荷兰科学家膜中脂质排列成连续的两层罗伯特森电镜观察“暗- 亮- 暗”提出“蛋白质-脂质- 蛋白质”静态结构荧光标记: 膜具有流动性桑格、尼克森膜流动镶嵌模型酶(必修一书P81)巴斯德显微观察,酿酒中发酵是酵母细胞的存在李比希发酵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酵母死亡后裂解释放毕希纳酵母细胞提取液引起发酵,称为酿酶萨姆纳提取脲酶,证明为蛋白质切赫、奥特曼少数RNA也具有催化功能拉瓦锡物质燃烧需氧气,把呼吸作用比作碳氢“缓慢燃烧”光合作用(必修一书P101)★普利斯特利植物可以更新污浊的空气英格豪斯更新只有在有光,绿叶条件梅耶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萨克斯光合作用产物有淀粉(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光)★恩格尔曼好氧细菌检测水绵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氧★鲁宾、卡门标记H2 2 证明氧气来自H2O18O 、C180★卡尔文14C0 2 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途径,卡尔文循环2 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途径,卡尔文循环遗传(必修二)★孟德尔豌豆、“假说- 演绎”分离/ 自由组合定律约翰逊将“遗传因子”命名“基因”提出表现型、基因型魏尔曼理论推导减数分裂、受精作用★萨顿类比推理假说:基因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到子代★摩尔根实验证明(白眼果蝇)基因位于染色体上道尔顿发现色盲、患者DNA是遗传物质(必修二P42)★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S菌中存在转化因子★艾弗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DNA是遗传物质★赫尔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DNA是遗传物质沃森、克里克DNA双螺旋模型;“假说-演绎”DNA半保留复制,后人同位素示踪技术证明克里克中心法则DNA(复制)—RNA—蛋白质(后人补充RNA复制,逆转录)进化(必修二P)★拉马克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达尔文过度繁殖、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内环境稳态(必修三P8)贝尔纳内环境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调节坎农稳态是在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共同作用,通过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稳态是中动态平衡现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动物激素(必修三P24)沃森默促进胰液分泌是神经调节斯他林、贝利斯盐酸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化学物质-促胰液素肯德尔从动物甲状腺中提取出甲状腺激素(28页)植物激素(必修三P24)★达尔文向光性鲍森.瞻森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通过琼脂传递给下部拜尔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影响在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温特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化学物质引起,命名”生长素”后人提取证明为吲哚乙酸类林德曼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态学95页)选修三韦尔穆特用成年绵羊乳腺细胞得到体细胞核移植后代。

高中生物学中科学家经典实验总结

高中生物学中科学家经典实验总结

高中生物学中科学家经典实验总结1.施莱登和施旺利用显微镜通过观察动植物细胞从而建立了细胞学说。

2.欧文顿通过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研究,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3.罗伯特森通过电镜观察提出了生物膜的模型,即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4.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5.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能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6.英格豪斯通过实验证明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植物体只有绿叶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7.梅耶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8.萨克斯通过半叶遮光实验(饥饿处理后一半遮光一半曝光)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

9.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用18O标记H2O和CO2)进行探究,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水。

10.卡尔文用同位素标记示踪法(用14C标记CO2)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即卡尔文循环。

11.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并利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遗传学两大定律。

12.萨顿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时,通过类比推理法得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13.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14.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推测S型细菌中存在着转化因子。

15.艾弗里利用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对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分离提纯分别进行实验)说明转化因子是DNA,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16.赫尔希和蔡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用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证明DNA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17.克里克和沃森通过构建模型法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18.贝利斯与斯他林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发现了小肠黏膜分泌的促胰液素和激素调节。

人教版高中生物科学家及其成就归纳总结

人教版高中生物科学家及其成就归纳总结

人教版高中生物科学家及其成就归纳总结高中生物科学家成就 1. 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2. 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

3. 罗伯特森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即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认为膜是静态的。

4. 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5.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6. 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7.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8. 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水。

9. 卡尔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

必修2 1. 孟德尔采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遗传的别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

2. 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

3. 美国科学家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4. 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5. 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6. 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

7.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DNA才是遗传物质。

8. 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9. 克里克提出中心法那么。

10. l9世纪(1859年),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必修3 1. 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了促胰液素,这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家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家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家中学生物教材中确实很少见到中国科学家的影子,因为他们可能没有参与细胞学说的建立、没有参与DNA分子结构的建立,但他们也对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可能就有他们的贡献,下面就来一睹他们的真容吧。

1.邹承鲁——必修一科学家访谈邹承鲁(1923年5月17日-2006年11月23日),生物化学家。

原籍江苏无锡,生于山东青岛。

发现纯化的细胞色素C与在线粒体结合时性质的差异对呼吸链酶系的研究,为我国酶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1958年,他参加发起人工合成胰岛素工作,并负责胰岛素A和B链的拆合。

这项工作的完成确定了胰岛素全合成的路线,为胰岛素的人工合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邹承鲁说:阐明生命现象的规律,必须建立在阐明生物大分子结构的基础上。

2.翟中和——必修一第二章题诗细胞生物学家。

1930年8月18日出生,江苏溧阳人。

在我国较早建立细胞超微结构技术首次研制成鸭瘟细胞疫苗对我国20多种重要家畜(禽)的传染病进行了病毒分离、鉴定与分类,进行了病毒形态及其在细胞内的发生规律研究,在阐述染色体端粒、DNA复制、基因转录活性、RNA分子加工和病毒装配与核骨架关系的研究中,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性的结果。

在国际上首次证实原始真核细胞存在染色体骨架与核骨架,在植物细胞与原始真核细胞中存在角蛋白中间纤维在国内首次建立了非细胞体系核重建的实验模式,证明核骨架与核纤层在重建核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体外核装配并非必须核小体的构建。

他的名言:我确信哪怕一个最简单的细胞,也比迄今为止设计出的任何智能电脑更精巧!3.杨焕明——必修二科学家访谈基因组学家。

1952年10月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市,籍贯浙江乐清。

长期从事基因组学研究。

带领团队创建了“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领衔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和“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的“中国卷”,为我国的水稻、家鸡、家蚕等大型基因组,以及“非典”病毒等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基因组学规模化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一与细胞有关的科学家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5、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7、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8、斯帕兰札尼: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9、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10、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1、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2、萨姆纳: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3、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14、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5、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6、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
生物科学是一门关于生命的科学,它研究的对象包括从微观的细胞到宏观的生
态系统,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

作为一名高中生物科学家,我在学习和实践中总结了一些关于生物科学的重要观点和方法,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

首先,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在学习生物科学的过程中,我们经
常会进行实验,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来验证和探索生物现象和规律。

实验是我们认识生物世界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实验,我们才能深入理解生物的本质和规律。

其次,生物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涉及生物的结构、功能、发育、遗传、进化等多个方面,因此我们需要综合运用生物学、化学、物理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来进行研究。

只有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的知识,我们才能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生物。

另外,生物科学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很强的学科。

在学习生物科学的过程中,
我们不仅要掌握生物学的理论知识,还要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解决实际问题中。

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认识和利用生物科学。

最后,生物科学是一门创新性很强的学科。

生物世界是非常复杂和多样的,我
们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探索,才能够更好地认识和利用生物。

因此,我们要培养创新意识,不断进行科学实践和探索,为生物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作为一名高中生物科学家,我深刻认识到生物科学的重要性和特点。


将继续努力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为生物科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希望大家也能够对生物科学保持浓厚的兴趣,共同探索生物世界的奥秘。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人物总结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人物总结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人物1、邹承鲁(1923~2006):江苏无锡人,生物化学家。

1958年,他参加发起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工作,并负责胰岛素A和B链的拆合。

这项工作的完成确定了胰岛素全合成路线,为人工合成胰岛素做出了重要贡献。

2、威尔逊(E.B.Wilson,1856~1939):美国人,细胞生物学家。

1905年他和斯特蒂文特确定了染色体同性别的关系,并提出XX为雌性,XY为雄性。

3、施莱登(M.J.Schleilden,1804~1881):德国人,植物学家。

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

1938年,他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4、施旺(T.Schwann,1810~1882):德国人,动物学家。

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

1939年,他发表了研究报告《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5、维萨里(A.Vesalius,1514~1564):比利时人,人体解剖学创始人。

1543年,他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6、比夏(M.F.X.Bichat):法国人,解剖学家。

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7、虎克(R.Hooke,1635~1703):英国人,物理学家,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他把观察到的图像画了下来,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8、列文虎克(A.van Leeuwenhoek,1632~1723):荷兰人,博物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

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发现了原生动物和细菌,并描述了细菌的3种类型。

9、马尔比基(M.Malpighi,1628~1694):意大利人,解剖学家。

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

1660年,他描述了蛙肺联结动脉和静脉的毛细血管,证实了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高中生物科学家实验结论及贡献
必修1
第1章
1.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04—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但并为揭示差异性。

2.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巨着《人体构造》揭示人体器官水平的结构法国比夏指出器官是
●1665
●1838
●1858
1965
1
2
3
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细胞“超微活动图”。

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质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第4章
1、欧文顿(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
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只是提出该假说,并未证明)
2、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得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3、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生物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静态模型),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4、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
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
5、1988年美国科学家阿格雷成功地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

1998年美国科学家麦金农测出了钾离子通道的立体结构。

第5章
1、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L.Spallanzani,1729-1799),通过实验证明,胃液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
●1857
●20
3.
●1771。

●1779
●1817
●1845
●1864
●1880
必修一
●1939。

●20
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卡尔文循环
第6章
1958年,美国科学家斯图尔德,取胡萝卜韧皮部的一部分细胞,放入植物激素、无机盐等物质的培养液中培养,这些细胞旺盛地分裂和生长,形成细胞团块——根、茎、叶——植株
必修2
第1章
1、19世纪中期,孟德尔(G.Mendel,1822-1884),奥国人,通过豌豆等植物的杂交试验,于1865年,在当地的自然科学研究学会上宣读了《植物杂交试验》论文,提出了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他被世人公证为“遗传学之父”。

(假说-演绎法)
2、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叫做基因
第2章
1、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细胞形成过程,发现孟德尔假设的
一对遗传因子即等位基因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体的分离非常相似(类比推理,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并未证明)
2、英国科学家摩尔根利用果蝇为实验材料,证实基因在染色体上,摩尔根被称为染色体遗传理论
的奠基人,发现了基因的连锁互换律,人们称之为遗传第三定律。

(假说-演绎法)
3、18世纪英国着名的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第一个发现色盲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患者
第3章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F.Grifith,1877—1941),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
1944
1952。

2、DNA
1953共同提出了
1952
l9世纪
1
2、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①稳态的概念: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②提出稳态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第2章
1、法国学者沃泰默通过实验发现,把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会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2、英国科学家斯塔林和贝利斯,证明了小肠黏膜能产生一种化学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液到达胰腺,引起胰液分泌,这种物质叫促胰液素(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3、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是近代消化生理学的奠基人,他和他的学生们随后也得出斯他林和贝利斯结论。

第3章
1、19世纪末,达尔文注意到了植物向光性,根据实验推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向光性弯曲
2、1910年詹森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去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3、1914年拜尔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定是一种化学物质。

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第4章
林德曼定量分析,发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两个特点,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1952年,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提出从系统的整体调控着眼,运用“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战略,
张明觉(
,l946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