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风成地貌和山岳地貌》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2.2风成地貌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3.鼓励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团队精神。
(四)反思与评价
1.课堂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反思,让学生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2.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评价,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
2.2风成地貌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以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2.2风成地貌”为主题,旨在通过实际教学案例,展示如何有效地将风成地貌知识融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践能力。
在本章节中,学生需要了解风成地貌的定义、形成原因和主要类型,掌握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分析实际地貌现象,提出合理的解释。针对这些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
5.教学内容的严谨性和系统性:教师在讲授新知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风成地貌的形成原因和主要类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分享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高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总结归纳
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讨论成果,总结风成地貌的主要特征和形成原因。
2.教师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成果,并提出改进意见。
3.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当地的风成地貌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撰写观察报告。
2.2风成地貌教学设计高中地理必修一
《风成地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堂检测1.塑造下图所示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是()
A.流水
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又称“风蚀垄槽”。
读“雅丹地貌景观图”,完成23题。
2..对雅丹地貌景观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土墩和凹槽相间排列②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垂直
③地表千沟万壑④土墩奇形怪状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3.下列地区中最有可能广泛分布雅丹地貌的是()
读地理景观图,回答4~6题。
4.导致图示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流水
B. 风力
C. 海浪
D. 冰川
5.图示景观照片显示的当地的主导风向为()
A.东南风B.西北风
C.东北风D.西南风
6 . 下列地貌中,成因与图中沙丘类似的是()
A . 雅丹地貌
B . 火山地貌
C . 冲积扇
D . 戈壁
7.新疆地貌景观丰富多彩,结合“部分新疆景观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请分别描述图中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的景观特点。
(2)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的形成都与有关,其中,雅丹地貌是该种外力的结果,沙丘地貌是该种外力的结果。
风成地貌 高中地理教案
风成地貌高中地理教案课题:风成地貌一、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将能够:了解风成地貌的形成和特征。
掌握风成地貌的主要类型和地貌要素。
分析风成地貌对地球表面的塑造和影响。
培养对地球地貌演变和地球科学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材料:幻灯片或投影仪地貌图或照片白板、彩色粉笔或马克笔三、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利用幻灯片或投影仪展示风成地貌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地貌的兴趣和好奇。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风成地貌的了解,并讨论风成地貌对地球表面的重要性。
探究(15分钟):介绍风成地貌的概念和形成原因,如风力作用、风蚀、风沉积等。
分享风成地貌的主要类型,如沙丘、沙漠地貌、风蚀地貌等。
解释(15分钟):解释风成地貌的地貌要素,如沙丘的形态、沙漠地貌的特征、风蚀的地貌形态等。
解释风成地貌对地球表面的塑造和影响,如沙漠的扩张、沙尘暴的形成等。
实践(30分钟):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研究一个特定的风成地貌类型(如沙丘)。
学生以小组形式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讨论该类型地貌在地球表面的重要性和影响。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总结(5分钟):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风成地貌的形成和对地球表面的塑造作用。
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地球地貌演变和地球科学的发展,并培养对地貌的观察能力。
拓展活动(根据需要):进行实地考察风成地貌,如沙丘的观察和记录。
设计模拟实验,模拟风蚀和风沉积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风成地貌的形成。
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地球科学书籍,深入了解风成地貌的形成机制和演变过程。
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具体学校的教学要求和学生水平进行调整和修改。
2.2风成地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二单元第二节风成地貌(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简单分析风蚀地貌与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区域认知:通过野外观察或视频、图像,辨识常见风蚀地貌类型和景观特点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风蚀地貌的类型、风沙灾害的危害与治理难点:描述风蚀地貌的形成过程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导入:提问:同学们知道中国的四大佛教石窟吗?展示图片: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展示图片:茗山寺提问:茗山寺的石窟佛像风格与四大石窟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展示图片标题:《北宋的风》设计意图在图片对比中,初步形成对于风蚀地貌外观的印象过渡:“一半人为,一半天赐”——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经由大自然一千多年的风力作用,使得佛像身上留下了一道道水波纹般的线条,格外沧桑,独具魅力。
提问:风是如何塑造出这样风格独特的景观的?【观看动图,教师讲解,学生完成学案概念填空】吹蚀:磨蚀:【总结概念】风力侵蚀;地面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脱离原地过渡:风力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叫做风蚀地貌,接下来认识一下常见的风蚀地貌【观看动图,教师讲解,学生完成学案过程填空】展示图片:石窝:风蚀壁龛:展示图片:戈壁滩:展示图片:雅丹地貌风蚀沟槽:1、使用上位学习的方法,从具体到一般地认识风力侵蚀的类型2、和之前学习的流水堆积地貌(冲积扇、洪积扇)相联系风蚀城堡:展示图片:风蚀柱:风蚀蘑菇:【练习题】下图为雅丹(风蚀)地貌发育过程示意图。
请按顺序将其排列起来。
③④①②【学生活动——任务游戏】过渡:假设你是某知名侦探,某天,你接手了一位老人的委托——他的父亲是一名探险队队员,年轻时曾经前往过青海省,并且在茫茫戈壁滩上发现一片“宝藏”。
可惜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中断了探寻,他的父亲只能把所见所闻记录在日记本上,等着日后故地重游。
几十年过去了,他一直未能如愿的父亲也病重离世了,老人想要凭借父亲日记上留下的只言片语,前往青海省寻宝。
风成地貌教案
风成地貌教案以下是一份以风成地貌教案为主题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风成地貌的形成过程和主要类型,掌握常见风成地貌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风成地貌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难点:风成地貌的形成机制。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风成地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师:同学们,咱们今天来学习一种很特别的地貌——风成地貌。
大家想想,风会对地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生:可能会吹走沙子什么的吧。
师:对呀,那这就是风成地貌形成的一个方面。
那大家知道风成地貌都有哪些类型吗?生:沙丘?师:非常棒!沙丘就是很典型的一种。
那咱们先来看看沙丘的图片。
(展示沙丘图片)大家看看,沙丘有什么特点呀?生:有个坡比较缓,一个坡比较陡。
师:没错,这就是它的特征。
那沙丘是怎么形成的呢?生:风一直吹沙子堆起来的吧。
师:对啦,就是风不断搬运沙尘,当风速减弱时就堆积下来形成沙丘。
那除了沙丘,还有一种很壮观的风成地貌,叫雅丹地貌。
(展示雅丹地貌图片)生:哇,好特别啊。
师:是啊,那同学们说说雅丹地貌看起来像什么呀?生:像城堡。
师:对,它的形态很独特。
那它又是怎么形成的呢?生:也是风的作用吧。
师:对,长期的风蚀作用让它形成了这样的形态。
五、教学反思通过师生对话的形式,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能够较好地理解风成地貌的相关知识。
但在教学中,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形成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用更简单易懂的方式讲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
同时,可以增加一些小组讨论的环节,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风成地貌说课稿
风成地貌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风成地貌”。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风成地貌”是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中的重要内容。
本节教材在阐述了常见地貌类型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风成地貌的形成、类型和特点。
通过对风成地貌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
教材首先通过展示风成地貌的景观图片,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详细介绍了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特点。
教材内容图文并茂,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
他们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已经对地形地貌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风成地貌的形成机制和特点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高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风成地貌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风成地貌的主要类型,如风蚀地貌(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壁龛、风蚀残丘等)和风积地貌(沙丘等)。
(2)学生能够解释风成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3)学生能够根据风成地貌的特点,判断其所处的地理环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风成地貌的图片和视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的类型和特点。
(2)风成地貌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风成地貌的形成机制。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系统地了解风成地貌的相关知识。
风成地貌(第1课时) 教学设计-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
2.2《风成地貌》教学设计第1课时【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教材分析】本节围绕由风力塑造的地貌,引导学生展开学习。
首先,教材利用“我国北方黄土地貌地区,自西北向东南方向,黄土由粗变细”这一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风成地貌的形成过程,并对这种规律性变化展开分析,提升他们对凤城地貌形成原因的理解;其次,本节以风蚀蘑菇、风蚀柱等风蚀地貌景观图切入,由表及里深入分析风蚀地貌形成原因,帮助学生更直观理解风蚀地貌特征;再次,教材以新月形沙丘为切入点,帮助学生掌握风积地貌的形成过程,并利用形态各异的沙丘景观图,向它们展示了风积地貌的多样形态;最后,教材介绍了常见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措施,并着重围绕防灾减灾措施展开讨论。
本节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颗粒粗细分带”“柴达木盆地边缘戈壁”“新月形沙丘形成过程”等具体案例的探究分析,帮助学生了解风成地貌的特点及形成过程,并通过“风蚀蘑菇”“风蚀壁龛”“风蚀柱”“新月形沙丘链”等景观图,提升学生对典型风成地貌景观特征的描述以及动态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
其中,教材在本节第二部分“风积地貌”中,设置了案例活动,并特别设置了针对野外考察问题探究。
教材第52页“灌丛沙丘”活动,需要学生借助对新月形沙丘形成过程的理解,说明在野外怎样利用沙丘形态判断当地的主导风向,旨在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
教材第三部分则将重点放在对“风沙活动”的简单分析上,侧重对人类防沙治沙的典型工程进行分析,旨在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地协调观,。
教材最后还设计了一个开放式问题:如何治理豫东地区的大面积沙地和沙丘?旨在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扩宽学生视野,也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地理实践力。
本课时是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第二节《风成地貌》的第一课时,教材主要围绕风蚀地貌、风积地貌的类型、特点、成因及形成过程展开。
本节课介绍的是常见的风成地貌地表形态(如沙丘,沙丘中的典例新月形沙丘),通过上一节流水地貌的学习,对于地貌的特点、分布和形成过程的学习也掌握了一定方法。
高中必修第一册地理《第二节 风成地貌》获奖说课教案教学设计
(1)说出风沙对青藏铁路的危害。
(2)议一议,石方格和高立式沙障各主要起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
开放式答案,启发学生综合思维,初步形成人地协调观,呼应主题。
课本、PPT
4分钟
板书设计
讲授风力堆积地貌概念,并出示沙丘图片
学生思考
配合案例材料,讨论分析归纳风力堆积地貌的特点,
PPT
5分钟
分享交流
小组讨论风力堆积问题:
1、观看视频,讨论沙丘的形状(缓坡和陡坡)与风向的关系。
2、根据图片(不同形态的沙丘)分析风向对沙丘移动的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训练综合思维。
PPT
5分钟
新课讲解
过渡:现代的人类生活会受到风沙的影响吗?
问题:
1. 黄土颗粒为什么会呈现出这种规律性的变化?
2.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还会出现哪些与风力作用相关的地表形态?
学生思考
案例引入新课,形成区域认知,激发学生兴趣;
PPT视频
3分钟
温故知新
新课讲解
结合魔鬼城案例,观看视频脚本
讲解不同粒径岩石碎屑如何在风力作用下运动。
学生听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案例激发学生兴趣;获取解读能力训练;
结合塞罕坝案例
风沙危害和防治问题:
1、风沙的危害有哪些?
2、结合材料,说出风沙治理措施。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分析风沙危害和治理措施,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形成人地协调观念。落实立德树人理念。
PPT
10分钟
归纳总结
归纳知识要点:学生Fra bibliotek考回答建立知识体系
PPT
3分钟
拓展提高
教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1《4.2山岳地貌》-教案
《山岳地貌》教学设计
【课程资源分析】
本节“山岳地貌”讲述了一些地理原理,为让它通俗易懂,编者已在书中配备有大量的插图和材料,让学生有更多的感性认识。
同时,教师还寻找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如视频动画,名山大川的资料、图片等,同时为了便于学生突破难点,我还自制了海绵教具,设计了“折筷子”实验,用以形象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设计思想】
1.授课时强调将地理现象生活化来理解,通过筷子和粉笔演示,海绵模型,断层动画演示加强学生对褶皱、断层知识的理解。
2.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重视探究性学习的运用,通过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3.发挥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地理信息技术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手段。
通过动画设计,视频播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山岳地貌的形成过程。
4.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与体验,让学生将亲自动手演示的学习过程升华为知识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自我完善过程。
【教学目标】
1.识别常见的山岳地貌。
2.描述常见的山岳地貌并说明其主要特点和成因。
【重点难点】
1.山岳地貌的形态特点。
2.正确判断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具】
多媒体、海绵、筷子
【教学过程】
教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板书设计】:。
2.2风成地貌教学设计(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
2.2《风成地貌》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二、教材内容本节内容是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本节教材结合具体实例,呈现了风蚀地貌、风积地貌的特点及形成过程,并介绍了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措施。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通过初中地理的学习,对基本地貌类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通过上节课流水地貌的学习,对于地貌的特点、分布和形成过程的学习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但大部分学生对常见的风成地貌只有感性的认识,缺乏对细节的观察、分析。
对知识的理解多停留于表面,缺乏抽象概括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风蚀地貌的主要类型、特点、成因及形成过程。
2、风积地貌的主要类型、特点、成因及形成过程。
3、风沙活动的成因及危害,说出防治风沙的具体措施。
过程与方法:观察风成地貌景观图,借助案例探究分析理解风成地貌的形成原因、风沙活动的危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区域真实案例的分析,了解治沙的生态措施和工程性措施,掌握真实地理问题的解决办法,提升地理实践力和树立人地协调观。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1、风蚀地貌的主要类型、特点、成因及形成过程。
2、风积地貌的主要类型、特点、成因及形成过程。
3、风沙活动的成因及危害,说出防治风沙的具体措施。
难点:1、风力磨蚀作用和沙丘的风力沉积过程。
2、风沙活动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六、教学准备:教材,ppt课件,多媒体。
本节课有关的图片与视频等。
七、教学过程5、风力侵蚀沟槽加大将深。
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深处内陆腹地,在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和昆仑山脉之间。
柴达木盆地属高山高原气候,大陆性特征明显,以干旱为主要特点,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
区内大风日数多,尤其是春季大风更为频繁。
在盆地与昆仑山脉的过渡地带,源自昆仑山脉的河流和洪水将碎屑物挟带至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和洪积扇,大风再将冲积扇和洪积扇表面的细颗粒物吹走,留下粗大的砾石覆盖着地面,形成戈壁。
高中地理_山岳地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章典型地貌及其景观特点第三节山岳地貌一:课标要求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二:核心素养1.区域认知:通过地形地球仪,世界地图地形分布图了解山岳地貌的分布2.综合思维:运用视频、图像,认识褶皱和断成等地质构造形成过程、说明其形成地貌的主要特点3.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山岳地貌的特点,增强对大自然认识和热爱4.地理实践力:通过动手操作地理实验,提高学生对山岳地貌形成过程的认识三: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对第二模块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进行学习,这一模块由两部分组成,首先讲述了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学生可通过对六大板块的认识和板块交界处碰撞挤压以及板块内部张裂作用的学习认识宏观地貌。
第二部分主要讲述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也是本节的重难点,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两大知识点,即褶皱和断层两大地质构造,学生需要掌握这两大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以及相对应的地表形态。
需注意,褶皱形成的向斜成谷与背斜成山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由于外力侵蚀作用造成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的现象,需加以说明。
四:学情分析生活在农村平原地区的高一学生,对于内力作用影响下的地表形态理解不够直观,但学生普遍对祖国大山河川充满热情,可以通过图片以及视频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另外,本节内容由于理解较为抽象,教学中事宜通过实验教学的方式,利用常见的教具引导学生做实验模拟褶皱以及断层的形成机理,加深理解和认识,同时,可以辅助flash动画演绎展示完整的动态过程变化。
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以列表的形式归纳出褶皱和断层两大地质构造的形成机理以及地表形态。
2、举出实例,并解释该地表形态产生原因。
[过程与方法]1、在教师指导下,借用泡沫垫、积木块等物品演示地质构造形成过程并记录现象。
2、结合flash动画演示,小组合作探究地质构造影响下的地表形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以动态、变化以及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认识到地表形态是由于内外力作用共同影响下形成的。
第二节风成地貌-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二节风成地貌-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风成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2.能够识别风成地貌的主要类型,如沙丘、沙漠、荒漠等;3.掌握风成地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如能源、农业、建筑等方面的利用和困扰;4.能够分析和评价风成地貌的保护和治理措施。
二、教学重难点1.风成地貌的特点和分类;2.风成地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3.风成地貌的保护和治理措施。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序号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时长1 引入教师提问5分钟2 讲解风成地貌的形成过程及特点讲授、演示15分钟3 学生分组探究不同种类的风成地貌小组合作、实地考察、讨论汇报45分钟4 回顾、总结,并进行课堂检测小组共同回顾并进行小测验20分钟5 布置作业和预习任务教师讲解、布置任务5分钟四、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一个方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程主题,比如,“如果你是从天上人间来的外星人,你首先应该能发现地球上最大的沙漠在哪里呢?”2.讲解风成地貌的形成过程及特点:–风成地貌是指风力迫使流动或飞舞的沙粒在地表运动而形成的地貌类型;–风成地貌的形成过程包括风蚀、风积和风刻三个过程;–风成地貌的特点是地形起伏小、地貌单调、植被稀疏、气候干燥、土地肥力低等;–风成地貌的主要类型有沙丘、沙漠、荒漠、戈壁等。
3.学生分组探究不同种类的风成地貌:–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种风成地貌进行实地考察;–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学生进行识别和分类,并记录下所观察到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学生进行小组内的讨论和分享,汇报自己所观察到的独特经验和见解;–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引导学生理清对不同种类风成地貌的理解。
4.回顾、总结,并进行课堂检测:–学生在小组内回顾所观察的风成地貌,并对自己的分类方式进行修正;–教师在黑板上呈现常见的风成地貌类型,学生进行识别;–学生进行小测验,检测自己掌握的知识。
5.布置作业和预习任务:–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对自己所掌握的关于风成地貌的知识进行总结,形成报告;–教师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水成地貌》。
第二节 风成地貌-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二节风成地貌-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风成地貌的形成原理和主要景观特征;2.学习不同地区的风成地貌类型,并对它们的特征进行比较;3.通过实地观察和采集资料,感受风成地貌的神奇魅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风成地貌的形成原理和基本特征;2.熟悉各类风成地貌的分布情况和特征;3.培养学生的实地观察和数据采集能力。
三、教学难点1.分析不同风成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和地貌特征;2.在实地调查中发现风成地貌的细节特征。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多媒体资源介绍风成地貌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实验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了解风成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3.实地考察法:带领学生前往附近的风成地貌地区实地考察并采集地貌数据;4.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比较不同风成地貌类型的特征,并归纳总结。
五、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概念介绍及形成原理1.风成地貌的概念和分类;2.风成作用的形成原理;3.风成地貌的基本特征:沙丘、悬谷、砾石漠、砂石石海等。
第二课时:不同地区的风成地貌类型1.我国北方的风成地貌类型及特征;2.我国西南地区的风成地貌类型及特征;3.我国北疆的风成地貌类型及特征。
第三课时:风成地貌的实地考察1.到附近的风成地貌地区实地考察;2.采集风成地貌的数据及图片;3.归纳总结实地考察中所见到的风成地貌的特征。
六、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以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实验法、实地考察法和讨论法,并通过多媒体资料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来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风成地貌的形成原理和特征。
实地教学是近年来地理教学应用范围广泛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理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在实地考察期间,学生积极主动,观察认真,提出自己的见解,实现了课堂信息与实地观察、调研等方式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促进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知和探究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成地貌和山岳地貌》教学设计
【内容标准】
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 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建议】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识别3~4 种常见地貌;
描述所识别的地貌,说明这些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
【课标解读】
有课标无教材,教学中要明确课标要求:
① 3~4 种是个大类的概念,可理解为是典型的,又是山东本土的,如流水地貌、风成地貌、海岸地貌、山岳地貌等。
②描述所识别的地貌:对某种具体地貌,应达成三个层次的要求⑴名称;
⑵理由(特点);⑶可以拓展到成因,但不是重点。
③说明这些地貌主要特点:对某一类地貌,应达成的能力要求是,能够说明这一类地貌的共性特征。
老师建议:按人教版讲授外力作用、内力作用及山地、河流地貌,否则无法正确认识、分析地貌。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心智趋于成熟,具有较强的认知、推理和自学能力,对探究新知有很大的兴趣。
通过上节课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内外
力作用,但学生对于具体的地貌形态特点描述知之甚少,不能系统的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时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图片、视频入手,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铺垫该类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原因,使学生明白前因后果;通过读图、资料,提取信息进行分析,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积累,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独立分析,自主得出描述地貌特征的方法,能力得到提升和拓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视频、图像等资料,识别风成地貌和山岳地貌;
2.运用图片,描述所识别地貌,说明这些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看视频,培养学生用图说话、从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图、分析和归纳能力;
2.通过小组内合作分析信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方法和精神。
【教学重难点】
描述风成地貌和山岳地貌的特点
【教法学法】
教法:讲授法、图表导学法、案例探究法
学法:读图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教学过程】
2.
上述风成地貌形成过程是怎样的?主要分 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3.高纬高山地区多冰川
作用,多角峰、冰斗、
“U” 型谷、冰碛丘陵等;4.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海滩等。
学生总结、填表。
读图、看材料,小组讨论回
答。
布在哪些地区?在我国哪些地区可以找到这 些地貌?
3.描述他们各自具有什么特点?
【小结】
【对点练习】
【合作探究2】山岳地貌
材料一: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也是陆地的骨架。
山地有多种类型,如褶皱
山断块山、火山等。
材料二:山岳地貌景观图
提高学生读图、分 析和归纳能力;提 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 力和小组合作的能
力。
材料三:阿尔卑斯山脉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
早在1.8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北大西洋扩 张,南面的非洲板块向北面推进,古地中海 下面的岩层受到挤压弯曲,向上拱起,由此 造成的非洲和欧洲间相对运动形成的阿尔卑 斯山系,其构造既年轻又复杂。
阿尔卑斯造山 运动时形成一种褶皱与断层相结合的大型构 造推覆体,使一些巨大岩体被掀起移动数十 千米,覆盖在其他岩体之上,形成了大型水 平状的平卧褶皱。
西阿尔卑斯山是这种推覆体 构造的典型。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合作的教学方法展开,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方式,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表达交流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用地理的思想思考问题。
但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问题的引导还需要教师仔细斟酌和深入,这方面我还需要加
强。
在描述地貌特点之前,要给学生讲明白地貌的形成原因,只有搞清楚前因后果,知识才会牢固,不然学生只是糊里糊涂机械地记住了地貌的特点。
【板书设计】
风成地貌和山岳地貌
风蚀地貌(雅撞ft岩石底部
一、风成地貌丹)
风积地貌
风携带砂砾
风速减弱沉积
位置、作用、地势或形状
褶皱山:挤压、连绵起伏
断块山:抬升、陡峻
二、山岳地貌火山
位置、类型、地势、形态
下窄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