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中国石窟艺术概论-云冈石窟
中国石窟艺术整理
中国石窟艺术整理1.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西郊约15公里的武州山之南崖,前临武州川。
现存洞窟53个,东西绵延1公里,中有两道小峡谷,将石窟分为东、中、西三区。
东区为第1至4窟,中区为第5至13窟,西区为第14至53窟,共计窟龛1100多个,大小造像51000多躯。
关于云岗石窟的开凿,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在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年(460)任命来自凉州僧人昙曜为沙门统,“帝奉以师礼,曜白帝于京城(平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者六十尺,雕饰奇伟,冠绝一时”。
北魏时期造像昙曜五窟今云冈石窟西区中的第16至20窟,世称“昙曜五窟”,为云冈最早开凿的一批石窟。
规模极为宏伟,石窟平面皆为马蹄形,穹窿顶,前开拱门,门上开明窗。
窟内主要造像为三世佛,本尊形体高大,占据了窟内大部分空间,面相方圆丰满,隆鼻薄唇,眼大眉长,后背有华丽的项光和背光,壁间遍雕千佛,有的还以高浮雕手法雕出菩萨和罗汉,气势庄严宏伟。
五个窟的造像和布局又各有特色,第20窟本尊作结跏趺坐禅定像右立佛已毁,因前壁崩塌大像暴露在外,使形象更显突出,现成为云冈石窟的标志;第19窟本尊虽亦为结跏趺坐,但右手举于胸前作说法状,两侧的胁侍佛像安置在窟门外两侧的耳洞中;第18窟的大佛身披有千佛的袈裟,与两旁的胁侍佛像均作立像,本尊举于胸前硕大的左手显得圆润而柔软,完全没有石质的感觉,可见雕造水平之高超;第17窟本尊为弥勒菩萨造像,头戴宝冠,交脚而坐,两旁胁侍佛像一坐一立分别雕于龛中;第16窟本尊身穿宽大厚重的冕服式袍服,而不同于其他窟大佛的偏袒右肩式袍服,这种中国式袍服在佛像中出现,寓示鲜卑族的汉化,体现出佛教造像向民族化方向迈进。
昙曜五窟造像以宏伟雄健著称。
本尊身躯魁梧,皆高达13米以上,第19窟本尊高近17米,在窟中顶天立地,具有压倒一切的气势。
雕造手法既融入了西域外来的风格,又含有中国匠师的卓越创造,是现存早期石窟造像中的杰出之作。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艺术鉴赏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艺术鉴赏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西南部,是中国著名的佛教石窟艺术宝库之一。
云冈石窟始建于北魏时期,历经千余年的发展,成为了一个集中国古代艺术、雕刻和建筑之大成的代表性遗址。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文化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带您一窥云冈石窟的独特魅力。
云冈石窟建筑于公元460年至494年,前身是一座供奉佛陀的小寺庙。
大量佛教信徒的涌入,使得这个小寺庙逐渐扩大,并形成了千余个洞窟,涵盖了面积达七万多平方米。
这些洞窟内部充满着各种尺寸的佛像、浮雕、壁画和石刻,再加上精美的建筑,形成了一座独特的艺术宝库。
云冈石窟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雕刻和壁画上。
云冈石窟的雕刻手法极为细致精湛,凸显了佛教造像艺术的魅力。
其中最著名的是“悬空造像”,它们似乎在空中漂浮,给人以轻盈、神秘的感觉。
而云冈石窟的壁画则以丰富多样的题材和精美的绘画技巧而闻名,展现了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巅峰水平。
云冈石窟的艺术鉴赏不仅有赏心悦目的效果,更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
云冈石窟的壁画内容丰富多样,既有佛陀的教诲和佛教故事,又有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场景,还有大量表达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愿景。
这些壁画不仅是艺术家们创作的杰作,也是研究古代社会、宗教信仰和艺术发展的重要史料。
云冈石窟作为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瑰宝,对后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云冈石窟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纯粹的艺术表现力,对中国后来石窟艺术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后来的石窟艺术都在云冈石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起来,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其独特的雕刻和壁画艺术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和享受。
同时,云冈石窟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意义,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宗教、社会和艺术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魅力将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珍视。
山西云冈石窟简介历史故事
山西云冈石窟简介历史故事
云冈石窟是中国山西省大同市的一处著名的石窟艺术遗址。
它位于云冈山南麓,以其千年的历史和精美的艺术作品而闻名于世。
云冈石窟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460年左右,当时是北魏时期。
石窟的开凿工作
自北魏晚期开始,一直延续到北宋时期,历经几代的修建。
这座石窟群是由各个朝代的皇族、贵族和寺院等共同努力,历经数百年的艰苦劳动而建造而成。
石窟内的壁画是通过凿刻和粉饰的方式完成的,描绘了佛教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事件和社会生活场景等各种题材。
云冈石窟的最著名之处在于其巨大的佛像和精湛的浮雕。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卧佛,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全尸卧佛,长达17.14米,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此外,
石窟内还有许多规模宏大、细节精致的佛像,展示了古代雕刻艺术的高超技巧。
云冈石窟的壁画和雕塑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的瑰宝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承载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意义,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宗教和艺术的重要资料。
在世界各地的游客中,云冈石窟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欣赏。
每年,成千上万的
人们来到这里,欣赏这些美丽的艺术作品,感受古代文明的魅力。
云冈石窟不仅是中国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值得我们珍惜和保护。
论云冈石窟中所体现的佛教艺术的“中国化”
论云冈石窟中所体现的佛教艺术的“中国化”云冈石窟是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的卓越代表之一,其石窟中所体现的佛教艺术的“中国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云冈石窟在造像的形象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色。
云冈石窟的佛像造型丰满圆润,脸形宽阔,是典型的中国面容。
与印度佛教艺术的修长瘦削相比,云冈石窟佛像更加体态丰满,给人以亲切感和温暖感。
在佛像的服饰、头饰等细节上也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佛像头顶的宝冠多采用华丽的凤凰造型,展现了中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云冈石窟在壁画绘制上体现了中国绘画艺术的风格。
云冈石窟中的壁画以色彩鲜明、线条流畅为特点,注重表现人物的形态和动态。
壁画中的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表情和动作,充满生气和活力。
壁画中的背景也经常描绘中国的自然风景和建筑景观,如山川河流、宫殿楼阁等,体现了中国画中常见的背景描绘手法和构图方式,使整个壁画具有浓厚的中国风味。
云冈石窟在雕刻技法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精髓。
云冈石窟中的佛像雕刻精细且细腻,雕饰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尤其是在头发、衣纹等细节的处理上,雕刻师巧妙地运用凿刻技法,将线条和纹饰刻出栩栩如生的效果。
云冈石窟中的石窟结构和装饰也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如殿堂式、楼阁式的造型,以及梁柱上的彩绘和雕刻,都凸显了中国木构建筑的特色。
云冈石窟中的佛教主题和故事也反映了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信仰观念和价值观。
云冈石窟中的佛教壁画和佛像常以佛陀坐化或讲经弟子为主题,展现了佛教教义中的智慧和慈悲,以及修行者对解脱和救度众生的追求。
这些主题和故事与中国古代文化中强调的知行合一、显本觉源的思想相契合,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于佛教的渗透和融合。
云冈石窟中所体现的佛教艺术的“中国化”体现在形象、绘画、技法和主题等多个方面。
这些元素的融合体现了中国古代佛教艺术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与本土文化的相互影响和融合,也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审美价值。
云冈石窟的详细介绍
云冈石窟的详细介绍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西郊25公里处,始建于公元384年,是中国著名的石窟艺术宝库,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这一千脚高耸的山崖上,镶嵌着大大小小的窟龛,共有735个石窟,其中有45个窟龛保存相对完整,现存有51,000尊石刻塑像。
云冈石窟是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一个杰出代表,其雕塑艺术作品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云冈石窟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至公元384年,当时北魏孝文帝为纪念其母杨贵妃而在大同地区兴建朝圣道场,后来又发展成为其中华夏、梁、晋等诸朝代各代皇帝都在此修建佛寺和石窟的重要场所。
云冈石窟一直持续了几个世纪的建设和雕刻,共有北魏、西魏、北齐、唐朝等时期的佛教石窟,以及大量的石刻造像等。
在各个朝代的建筑和雕刻艺术作品中,北魏时期的云冈石窟可谓是最为重要和著名的。
北魏时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鼎盛时期,云冈石窟也是当时中国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一。
北魏时期的云冈石窟的主要造像内容多以佛教经典中的佛、菩萨和罗汉为主,塑像形态庄重肃穆,线条流畅,神态生动。
其中以石刻“大佛青龙”和“六足金刚”最为著名。
除了北魏时期的造像,云冈石窟还保存有其他时期的艺术作品,如西魏时期的“石燕子”和唐朝时期的“跪卧驼”。
这些不同时期的作品展示了云冈石窟在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价值。
云冈石窟的主要构成部分包括石窟和岩雕两部分。
石窟是在岩石上凿出的空间,通常用于佛像的雕刻和祭拜活动。
这些石窟的内部装饰以浮雕、刻画和壁画为主,内容多是佛教故事和圣经中的经典场景。
岩雕则是将石窟主要采用凿墙而成,造型多么在岩石表面直接凿刻。
云冈石窟的主要石刻内容主要包括佛教题材、历史题材和生活题材。
其中佛教题材为主,包括释迦牟尼、菩萨、罗汉和神兽等形象。
历史题材主要是一些历史名人、历史事件和历史传说的石刻。
生活题材则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服饰、建筑等方面的情况。
与其他石窟相比,云冈石窟在创作题材和表现形式上有着独特的特点。
云冈石窟简介
云冈石窟简介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云冈石窟(Yungang Grottoes)综述: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
最大佛像17米,最小仅2厘米,是中国最大规模的石窟群。
现存主要洞窟53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万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
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于2001年12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建造背景: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
北魏王朝是由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鲜卑族拓跋部是一支兴于阴山山脉以南大草原的游牧民族。
公元386年,鲜卑拓跋崛起,在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建立了北魏政权。
随后,又威服塞北各族,于398年迁都平城今大同市,平城作为北中国政治、文化中心达96年鲜卑拓跋风俗淳一,原本不信佛法,与魏晋通聘后,特别是经过什翼犍的引进介绍,才开始接受佛教。
在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71年),佛教文化盛行,在公元450年时,魏孝文帝令沙门统昙曜(音坛耀)开凿石窟,于是由着名和尚昙曜主持,在京城西郊武州塞,开凿了五所石窟,现编号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
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北魏着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录了当年云冈石窟的壮景:“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
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所眺”。
当时佛像的形状一般是厚唇、高鼻、长目、宽肩,有雄健的气概,体貌表现了少数民族的特征。
云冈石窟的介绍
云冈石窟的介绍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西南15公里处的五岳山南麓,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雕塑艺术最精湛的石窟之一。
下面将对云冈石窟进行详细介绍。
一、历史背景云冈石窟兴建始于北魏,历经北魏、东鲁、唐、五代、辽、金、元、明、清等历史阶段,历经四百多年的兴建、雕刻和装修。
其间的第一期兴建始于公元460年,最后一期兴建完工大约在公元1370年左右。
二、规模概述云冈石窟共分为西边和东边两个区域,包含47个佛龛,252个小洞,约51,000尊石窟造像。
其中,东区的内容是以龙门石窟为代表的北魏石刻,享有“北魏石窟艺术宝库”的美誉。
西区的内容则是以元代大观音坐像为代表的佛像石刻,规模庞大,石窟造像雄伟壮丽。
三、建筑形制云冈石窟主要采用石窟造像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造像的代表之一。
其主要建筑形式有窟室、龛室、殿式建筑、精舍、钟楼、鼓楼等多种。
石窟多小而深,有的高大而宽,有的高耸而细,还有的是长形洞窟。
其中,以第5窟“卧佛殿”最为著名。
四、雕塑艺术云冈石窟千姿百态的造像数量、体态各异的雕像、细腻精美的刻工堪称艺术之极品。
石窟内的各种造像均来自于佛教经典和民间故事中的形象,如释迦牟尼、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龙王等。
五、保护现状云冈石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目前,保护工作已被纳入到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范畴,且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总的来说,云冈石窟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其独特的规模和雕塑艺术魅力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居于重要地位。
游客来此,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造像艺术的精髓,也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对文化的珍视和保护。
云冈石窟欣赏中国最早期的石窟艺术
云冈石窟欣赏中国最早期的石窟艺术云冈石窟是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的一处著名的佛教石窟艺术遗址,被誉为中国最早期的石窟艺术之一。
这些石窟建造于公元5世纪至13世纪,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珍贵遗产。
在这里,我们可以欣赏到丰富多样的雕刻艺术,以及千年历史所沉淀的宗教和文化内涵。
云冈石窟位于悬崖峭壁上,分为东、中、西三个主要区域。
总共有45个洞窟,大约有51,000尊石雕佛像。
其中最著名的是第6洞和第8洞。
第6洞是云冈石窟中最早开凿的洞窟,建于公元465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佛教石窟之一。
洞窟内有大量的佛像和浮雕,以及精细的石雕壁画,展示了北魏时期的石窟艺术风格。
第8洞则是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的洞窟之一,内部有千佛殿和金刚殿等建筑,保存了大量的佛像和壁画。
云冈石窟的石窟艺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石窟中的佛像造型栩栩如生,根据佛教教义,艺术家们通过精细的雕刻描绘了佛陀的仁慈和智慧。
佛像的表情丰富多样,神态庄严,给人以宁静和敬畏之感。
此外,石窟中的壁画也是云冈石窟中的一大亮点。
这些壁画以明快的色彩和细腻的线条勾勒出了佛教故事和经文,呈现了佛教文化的深邃内涵。
通过壁画,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和宗教的发展历程。
云冈石窟不仅是一处艺术宝库,也是一座历史的见证。
石窟的建造始于北魏时期,经过多个朝代的扩建和维护,历经千年的风雨侵蚀,石窟依然保存完好。
在这些石窟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艺术和文明的辉煌,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佛教的传播和演变过程。
在云冈石窟的参观中,我们不仅仅可以欣赏到石窟艺术的奇迹,还能够感受到宗教信仰的力量和文化价值。
石窟中的佛像和壁画代表了佛教的智慧和教诲,给人带来内心的宁静和启迪。
同时,石窟也是历史的见证者,通过观察和学习石窟中的艺术作品,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
总而言之,云冈石窟作为中国最早期的石窟艺术之一,承载着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
这些石窟艺术作品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壁画绘制,兼容并蓄地吸取了不同时代的艺术风格,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珍贵遗产。
云冈石窟:中西合璧的建筑艺术
Arts circle美术界ARTS CIRCLE2011/2/任东方高方志刚云冈石窟:中西合璧的建筑艺术云冈石窟与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合称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它也是集建筑、壁画、雕塑为一体的艺术形式。
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早期,是佛教刚刚传入中国,进入中原的第一站,因此在石窟的建筑造型上体现着许多印度、希腊、罗马、中国的建筑部件,也是佛教石窟汉化的一个过程,本文将从石窟建筑和石窟建筑壁画中探索这个艺术的综合体。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以西武周山南麓,属于北魏的拓跋氏皇族出资建造的石窟群,开凿于北魏的兴安二年即公元453年,终止于公元524年,前后经历了60余年的建造,总工程分为三期,一期开凿的时间是和平初年即公元460年,中期开凿的时间是文成帝和平六年至孝文帝迁都洛阳为止,晚期开凿时间约在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开始至六世纪的中叶,主要为24窟以西的石窟。
早中晚期的石窟开凿均有所变化,佛教石窟建筑伴随着与北魏鲜卑部落的生活习惯和孝文帝的迁都在一步步的汉化。
1、延续中的变异云冈石窟的建筑类型是脱胎于印度佛教石窟,但是在建造中与印度的佛教石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云冈石窟的洞窟类型主要有大像窟(成穹窿顶、椭圆形)、佛殿式(双洞窟:有前后两个室,平面成方形、矩形,顶部为平的洞窟)、塔柱窟(洞窟的中间为一中心塔柱,平面成方形、椭圆形)等三大类型。
佛教洞窟在印度便十分的流行,印度修建石窟主要是有两种功能:便于僧人修行时候使用,是集隐士与修行于一体的修行方式,是僧人居住的场所,也就是僧舍窟。
另一种是塔柱窟,塔在印度称为“窣堵坡”,是埋藏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来的舍利子而修建的,在造像出现之前,塔是整个石窟的中心,是僧侣们崇拜的对象,这种石窟是塔和石窟本体组成的,由列柱来划分空间的。
当佛教造像出现之后,在石窟中起主要地位的仍是塔,造像起附属地位,是塔的装饰,突出的仍然是塔在佛教中的象征意义的崇拜对象。
但是当宗教传到中亚时,比如露天的把米扬大佛,便是单独的造像了,这种造像有异于印度,对中国的石窟造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优秀范文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优秀范文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1. 介绍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西郊25公里处的悬崖上,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之一,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 我国最大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州山南麓,始建于北魏时代,是当初为了供奉佛教创建的,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云冈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
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万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
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基本概述旅游景区雕飞天,线条优美。
两窟窟前有五间四层楼阁,现存(2014年)建筑为清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
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15米。
塔柱下面叫层大龛,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释迦多宝对坐像,东面雕交脚弥勒像。
塔柱四面大龛两侧和窟东、南、两三壁以及明窗两侧,雕出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
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层木构窟檐,窟内分前后两室。
后室正壁上层刻有菩萨坐于狮子座上。
东、西、南三面壁上,布满雕刻的佛龛造像,南壁门拱上的六个供养菩萨,形象优美逼真。
窟顶浮雕飞天,生动活泼,各以莲花为中心,盘旋飞舞,舞姿动人。
第八窟,窟内两侧有五头六臂乘孔雀的鸠摩罗天,东侧刻有三头八臂骑牛的摩醯首罗天,这种雕像在云冈极为罕见。
第九窟,分前后两室,前室门拱两柱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龛、乐伎、舞伎,造像生动,动感强。
第十窟,与九窟同期开凿,分前后两室。
前室有飞天,体态优美,比例协调。
明窗上部,石雕群佛构图繁杂,玲珑精巧,引人注目。
第十一窟,窟中共有直达窟顶的方形塔柱,四面雕有佛像。
正面,菩萨像保存完好。
窟周壁上佛龛上满刻伎乐天人,手执弦管、打击乐器,神情迥异,形象生动。
他们手中的排箫、箜篌等古典乐器十分珍贵,是研究中国音乐的重要资料。
第十三窟,正中端座一尊交脚弥勒佛像,高12米多,左臂与腿之间雕有一托臂力士像,这是云冈石窟仅有的一例。
如何介绍云冈石窟
如何介绍云冈石窟云冈石窟是中国北方著名的佛教石窟寺庙群,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南16公里左右的云冈。
其最早建于北魏时期,历经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等朝代的不断修建和维护,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和风貌。
云冈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
石窟的总面积达万余平方米,内部共有262个洞窟、51000多尊佛像、3600多平面浮雕、1200多座石堆塔等。
其中,以五穴为主,包括中穴、北穴、南南穴、北北穴和西小南穴。
五穴之中,以中穴规模最大,有35个洞窟;北穴则是最早开凿的一组洞窟。
洞窟内的佛像和浮雕都精美绝伦,栩栩如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云冈石窟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莲花池、坐禅堂、净慧楼等。
其中,大雄宝殿是云冈石窟内最为重要的建筑之一,建于北魏孝文帝元宏年间,为一座方形的殿堂,内部供奉着如来佛像。
大雄宝殿之外,还有大小多个殿堂,其中坐禅堂是专供僧人修行的场所,在这里可以看到僧人们的修行场面。
除了佛教艺术和建筑之外,云冈石窟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
石窟内的壁画、浮雕和题刻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是研究中国历史和佛教文化的重要资料。
例如,北魏时期的壁画中,有关于古代农业、官员进贡、曲艺、饮食等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著名的是“普贤菩萨像”,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型壁画之一。
云冈石窟是中国古代艺术与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它以其巨大的规模、精美的技艺、丰富的艺术和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和探访。
对于如何介绍云冈石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突出云冈石窟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云冈石窟不仅是佛教艺术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通过介绍云冈石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可以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这座古老的建筑和艺术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2. 介绍云冈石窟的建筑和艺术风格。
云冈石窟是中国古代建筑和艺术的杰出典范之一,通过介绍云冈石窟的建筑和艺术风格,可以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建筑和艺术文化。
云冈石窟
(2)中期石窟
中期石窟位于石窟群的东、中部,大型洞窟较为集中。主要有1、2窟,5、6窟, 7、8窟,9、10窟四组双窟和11、12、13窟一组三窟。此外,云冈最大的洞窟3窟,主要工程(除三尊唐代造像外)也是在这个时期进行的。约开凿于公元465至494年,是云冈石窟中的精髓。其特点是汉化趋势发展迅速,雕刻造型追求工整华丽。出现许多新的题材及造像组合,早期造像融进的西方因素,这时已渐削弱,侧重于护法形象和各种装饰。渊源于西方的佛教石窟艺术东方化——即中国化、世俗化、即由这一期开始。
帝的教规,将皇帝视作“当今
如来”去礼拜,从而得到皇帝的信任。
借此,法果于天兴元年(398年)在京城创建了弘扬佛教的三天建筑,即五级佛图、青呢山、须弥山殿。此中的青呢山,有可能就是京城西武州山的那个天然岩洞(云冈第三窟),于是武州山也就成了灵山圣地(后称灵岩)。第二代皇帝明元帝多次祈祷于武州山并定为“常祀”,从此佛教文化与道教文化、儒家文化,在鲜卑政治中占据一席之地。
(1)早期石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早期石窟位于石窟群西部,由五个主要洞窟组成,即现编号的16、17、18、19、20窟。它气势恢宏,壮观古朴,是云冈石窟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由当时著名的高僧昙曜和尚主持开凿,故俗称“昙曜五窟”。其开凿年代当在公元五世纪中叶(约公元460——465年间)。
昙曜五窟的开凿揭开了大规模营造云冈石窟的序幕,同时也标志着当时中国的佛教中心已由凉州(现中国甘肃武威一带)转到平城(现中国山西大同市)。在石窟的格局上选择了气势磅礴的大窟高像,平面皆作马蹄形,穹窿顶,大体上摹仿古印度草庐形式,一门一窗,外壁满雕千佛。主像形体高大,占据窟内主要位置,这是中国石窟雕刻史上十分罕见的现象。题材以三世佛和千佛为主。佛像高肉髻,面相丰颐,高鼻深目且眉眼细长,蓄八字须,双肩齐挺,身躯健壮,著袒右肩式袈裟或通肩衣。菩萨像圆脸,短身,头戴宝冠,宝僧翻飞,身着璎珞,臂上带钏,衣纹雕刻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1.我国最大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2.2008年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图书1.我国最大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编辑本义项百科名片云冈石窟风景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
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万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
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云冈石窟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中文名称:云冈石窟英文名称:Yungang Grottoes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
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地图上的准确位置东经113°7′20〃,北纬40°6′35〃景区保护范围:348.75公顷。
缓冲区面积:846.81公顷。
编辑本段简介云冈石窟也是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007年5月8日,大同市云冈石窟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已成为国内各界人士参观游览的重要场所,也是国际友人倾慕和向往的旅游胜地。
云冈石窟全貌在这绵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雕像大至十几米,小至几公分,巨石横亘,石雕林立,蔚为大观。
他们有的正襟危坐,栩栩如生,有的载歌载舞,神采飞扬,或击鼓或敲钟,或手捧短笛,或怀抱琵琶,悠然自得,笑迎游人。
这些佛像、飞天、赞助者、供养人的面貌和衣饰上,都留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这些佛像与乐伎刻像,还明显地流露着异域色彩。
在我国传统雕刻艺术的基础上,吸取、融汇了印度犍陀罗艺术及波斯艺术的精华,这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性劳动的智慧结晶,也是他们与其它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大同云冈石窟的设计理念
大同云冈石窟的设计理念大同云冈石窟是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其设计理念几乎囊括了佛教艺术的方方面面,展示了佛教文化的丰富内涵。
以下是我对大同云冈石窟设计理念的认识。
首先,大同云冈石窟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佛教信仰的核心思想。
佛教强调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虚幻的,而解脱只能通过超越这个世界的束缚。
因此,在石窟中设计了大量的佛像和佛教壁画,以引导人们超越现实世界,进入佛教的精神境界。
这些佛像和壁画精心刻画了佛陀的形象,强调了智慧、慈悲和善行等佛教价值观念。
其次,大同云冈石窟的设计理念还体现了佛教的审美观念。
佛教强调内心的宁静和平和,这在石窟的布局和装饰上得到了体现。
整个石窟群被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部是供奉佛像的主殿,后部是几个层次的洞窟。
整个石窟群的设计符合佛教的“天人合一”的理念,给人一种高山幽谷的感觉,让人沉浸在宁静和平和的氛围中。
此外,石窟内部的壁画和雕刻也充满了美感,采用了线条简练、色彩鲜艳的风格,给人以美的享受。
最后,大同云冈石窟的设计理念还体现了宗教建筑的功能性。
石窟内部设计了供奉佛像的殿堂,供信众礼拜和念经,也有供僧人居住修行的空间。
此外,石窟还设计了一些供人休憩的座椅和走廊,方便信众和游客参观和休息。
整个石窟群的布局和结构都非常合理,将艺术性和功能性有机结合在一起。
总而言之,大同云冈石窟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佛教信仰的核心思想,弘扬了佛教的价值观念,展示了佛教文化的丰富内涵。
石窟的布局和装饰充分展示了佛教的审美观念,给人以美的享受。
同时,石窟还具有一定的功能性,方便信众和游客的参观和休息。
大同云冈石窟的设计理念深深地吸引和感染着人们,成为了中国和世界佛教艺术的瑰宝。
试论云冈石窟的雕刻艺术美
2019年第12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基金项目:大同市科技项目“大同云冈石窟艺术品的研究与开发”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122作者简介:王文静(1976.04-),女,北京市人,山西大同大学美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
收稿日期:2019年11月22日。
前言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势而建造东西绵延约一公里,其中保存完好的洞窟数量为四十五个,石雕佛像更是多达五万余躯,云冈石窟不仅向世人展示了古人啧啧称奇的精湛技艺,石窟中佛像的特色造型更包含了北魏时期汉民族文化、鲜卑族文化以及佛教文化三种文化的融合下产生的奇妙艺术美,与其说云冈石窟是一座雕刻精美的石窟艺术群不如说是一座石窟文化宝库。
对于云冈石窟的雕刻艺术美的探究应当从历史文化背景出发,只有通过对当时人们的思想、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进行了解后才能客观的对云冈石窟造型进行分析。
1云冈石窟的历史背景云冈石窟的初次开凿是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年(460年),是鲜卑族皇室为了稳固政权使国家人民更具信仰崇拜而对古印度佛教文化进行的吸收转化,这种文化渗透是双向的佛教文化的推崇使得鲜卑族人民能够通过佛教文化的学习进一步实现汉人化,另一方面佛教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使得传统的佛教经典受到影响进而产生出了属于中原特色的佛教文化。
当今,人们在重视这座石窟群时会发现云冈石窟其实是北魏王朝的断代史,向人们展示的是独特的鲜卑文化、传统汉文化及佛教文化。
例如在云冈石窟中最受世人追捧关注的昙曜五窟,洞窟的形制顶尖下圆与鲜卑民族中极具代表的毡帐十分相似,昙曜五窟也被称之为帝王窟,洞窟中的佛像造型是按照北魏时期执政者的形象进行打造,将北方游牧民族的雄伟豪迈、健硕质朴的姿态气质进行了完美还原,而佛像归位于毡帐造型的洞窟中也正是说明了游牧民族与佛教文化的融合。
而在洞窟的雕花纹饰上展现最多的是在第七窟和第八窟,窟洞内顶部的藻井与四壁交接,并通过三角纹与一字纹的花纹形式进行雕刻,三角与一字形的花纹所组成的图案与汉民族文化中皇室宫廷内雕花的打造设计具有几分相似,这也说明了鲜卑文化与汉文化的融汇交流。
深圳博物馆云冈第12窟复制窟简介
深圳博物馆云冈第12窟复制窟简介
云冈石窟是中国陕西省大同市云冈县的一个古代佛教艺术遗址,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之一。
云冈石窟由东窟、西窟、中窟和南窟组成,而这些窟龛则又分为多个窟室。
其中,云冈第12窟是较为著名的一处。
深圳博物馆为了推广和保护中国优秀的石窟艺术,特别选择了云冈第12窟进行复制与展示。
复制窟简介如下:
云冈第12窟复制窟位于深圳博物馆,仿照原窟的风格和细节精细打造而成。
该窟位于云冈石窟东窟群的中央位置,是一座规模宏大的石窟。
复制窟中,我们可以看到精美的佛像塑像、精湛的佛教壁画以及精细的石雕艺术。
这些艺术作品展示了唐代佛教文化的丰富内涵,也展示了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高超技艺。
在云冈第12窟复制窟中,游客可以亲身感受到唐代佛教艺术的魅力。
复制窟的细节处理非常精细,墙壁上的壁画、佛像的表情都栩栩如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除了欣赏艺术作品,游客还可以了解石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深圳博物馆为复制窟提供了详细的解说,让游客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石窟艺术作品。
云冈第12窟的复制窟是深圳博物馆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接触中国佛教石窟艺术而精心打造的。
它向我们展示了唐代佛教艺术的卓越成就,也让我们深入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云冈石窟的建筑方法
云冈石窟的建筑方法
云冈石窟是中国北方最早的石窟造像艺术遗址之一,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云冈镇。
云冈石窟的建筑方法主要采用了雕凿法和堆砌法。
具体来说,其建筑过程如下:
1. 确定山洞:先选取合适的山洞作为石窟的基地,一般要求山洞空间宽敞、高度适中,并且容易开凿。
2. 准备施工工具:准备雕刻工具,一般使用铁质的凿子、刀子等工具。
3. 刻凿基本形状:工匠们首先根据设计要求,在山洞内挖凿出基本的造像形状,包括佛像的轮廓、头发、服饰等。
4. 刻凿细节:在基本的造像形状完成后,工匠们开始刻凿佛像的细节,包括面部表情、手部姿势、服饰纹饰等。
5. 砌石围墙:在雕刻佛像的同时,工匠们还在石窟内部修筑石质围墙,将佛像围起来,起到保护和装饰的作用。
6. 添加彩绘:在雕刻和砌石完成后,工匠们还会给佛像添加彩绘,使用天然矿石和植物等材料进行绘制,以增加佛像的美观度。
总的来说,云冈石窟的建筑方法融合了雕凿和堆砌,工艺精湛,佛像造型栩栩如生。
经过长期的修建和保护,云冈石窟成为了中国石窟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云冈石窟是哪个朝代的云冈石窟简介历史
云冈⽯窟是哪个朝代的云冈⽯窟简介历史说起云冈⽯窟,这是位于我国陕西省⼤同市的⼀座庞⼤的⽯窟,有着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的是我国历史上公元5世纪到6世纪北魏时期的佛教⽯窟艺术。
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个巅峰时期的经典...说起云冈⽯窟,这是位于我国陕西省⼤同市的⼀座庞⼤的⽯窟,有着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的是我国历史上公元5世纪到6世纪北魏时期的佛教⽯窟艺术。
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这是2001年联合国教科⽂组织将云冈⽯窟列⼊世界⽂化遗产时对其作出的评价。
1、云冈⽯窟概况1.1、塔庙窟(1、2号窟)东汉分三国,东西晋后为南北朝,⼀直烽⽕连天战乱不断。
北魏是南北朝时期⼀个由外来民族建⽴的政权。
这个名为鲜卑的民族不仅全盘接纳了汉⽂化,还⼤⼒发扬着传⾃西域的佛教信仰,这令那个饱受战争的动乱时代的⼈民有了⾁体外的寄托,于是,⾼僧昙曜奏请北魏⽂成帝在当时京城西郊武周⼭开凿五所⽯窟,窟内⼤像以北魏五位皇祖为原型,正式拉开了这座延存⾄今的云冈⽯窟的舞台帷幕,也将佛教信仰与政治紧紧地联系在了⼀起。
1.2、佛阁(5号窟)直到站在云冈⽯窟前的那刻,你才真正感受到北魏⼈对佛教那种发⾃内⼼的信仰与膜拜。
这东西绵延⼀公⾥的⼏万尊⼤⼤⼩⼩的⽯佛,⽆不经历了岁⽉的洗染,且依然散发出神秘的微笑。
云冈⽯窟⼤部分作品完成于北魏孝⽂帝迁都洛阳以前,特别有代表性的当属早期的“昙曜五窟”,五窟⽓势磅礴,保留了后世少有的浑厚雄伟、纯朴⼤⽓的西域风格。
中期⽯窟多为已渐成熟的北魏艺术风格,华丽复杂,精致多彩,以精雕细琢的风格旗帜鲜明地出现在⼭崖间。
西部诸窟为云冈晚期⽯窟,为北魏迁都后的民间开凿,但却标志着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全⾯进⼊中国化与世俗化时代。
1.3、中期开端的双窟(7、8号窟)云冈⽯窟的造像艺术直接吸取了印度键陀罗艺术的精华,却⼜不可避免地继承并发展了中原秦汉传统雕刻艺术,此外还明显流露出中亚波斯艺术的⾊彩。
云冈石窟第窟的介绍
云冈石窟第窟的介绍云冈石窟第窟是中国山西省大同市的一处著名的佛教石窟艺术遗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下面将从历史背景、造像风格、艺术特点和文化意义等方面对云冈石窟第窟进行介绍。
云冈石窟第窟位于大同市南郊云冈山的东壁上,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元宏时期,历经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金、元等时期的修建和维护,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造像群。
云冈石窟第窟是云冈石窟中最大的一个洞窟,也是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洞窟。
云冈石窟第窟的造像风格以唐代为主,兼有北朝和隋代的特点。
在洞窟内,有许多佛像和浮雕,包括主佛、菩萨、金刚、护法、天王等形象,它们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在造像上,云冈石窟第窟注重表达佛教的教义和思想,力求展现佛教的智慧和慈悲,给人以启迪和感悟。
云冈石窟第窟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注重造像的细腻和精湛,雕刻技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给人以美的享受。
其次,它在造像风格上融合了多种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再次,它注重表达佛教的教义和思想,给人以精神上的满足和启示。
最后,它的造像规模宏大,布局合理,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云冈石窟第窟的文化意义不仅在于它的艺术价值,也在于它的历史价值和宗教价值。
首先,它是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对后世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它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信息,对研究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再次,它是佛教信仰的重要场所,吸引了众多信徒前来朝拜,对佛教的传播和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云冈石窟第窟是中国山西省大同市的一处著名的佛教石窟艺术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
它的造像风格独特,艺术特点突出,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启示。
它的文化意义重大,对后世的艺术发展和研究历史、文化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云冈石窟第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6窟——主像是现在佛释迦——象征在位 的文成帝 • 17窟——主像是未来佛——相当于没有继 位就逝去的景穆帝 • 18窟——太武帝 • 19窟——明元帝 • 20窟——道武帝
第16窟
• 第16窟为平面呈椭圆形。正中主像释迦像, 高13.5米,立于莲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和佛 龛。
第 17 窟
大佛高达13.7米,背 后是富丽堂皇的背光,面 容丰满端庄,双肩宽厚平 直,身披右袒袈裟,呈盘 腿坐姿,给人以和蔼可亲 的的感觉。
那双充满了无穷智慧的双眼是那样的安详和宁 静,佛像脸部的雕刻既有印度犍陀罗造像的风格, 又极具古希腊雕刻艺术的神韵。 宽厚的双肩、右袒的袈裟、伟岸的身躯的雕刻 则让我们想到了中国秦汉以来传统的大写意的雕刻 艺术,难怪很多中外学者、专家们交口称赞,说其 已经达到了世界雕刻艺术的巅峰。
石窟外景
云冈石窟地图
根据武周山势的自然起伏,云冈石窟又自然地分 成东区、中区和西区三部分。其中,第1-4窟为东区, 第5-13窟为中区,第14-45窟为西区。
云冈石窟分区不仅是一种自然 区划,而且具有分期的意义。西部 的东区是昙曜五窟,开凿时间最早, 东区和中区大部分属于第二期,西 部除昙曜五窟外,大都开凿于迁都 洛阳后的第三期。
• 第三期石窟形制的特点是:
•
洞窟大都以单窟形式出现,不再成组。 内部更为方整。 • 佛与菩萨面型消瘦、长颈、肩窄且下 削。后来发展为“秀骨清像”,成为北魏 后期造像的显著特点。
开窟者
• 从第三期的开窟者来说,主要是没有随 皇室迁都洛阳的贵族官僚或虽迁到洛阳仍 回平城度假的官僚,官职不高,中、下级 为主。
• 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水经注》
“龛之大者,举高二十余丈,可容三千人。” 唐 道宜
鲜卑族
•
鲜卑族自东汉、三国以来,据有匈 奴故地。东起辽东,西到陇西,都有 鲜卑部居住。一些部落在十六国时已 在中原或河陇建立过政权。原来居于 大兴安岭北部东麓的拓跋鲜卑后来居 上,继鲜卑各部之后,在中原建立了 强大的政权。
此窟窟形平面属椭圆形。穹窿顶。主像为云 冈最大的交脚坐像。主像是三世佛,正中的身披 千佛袈裟的释迦佛,高15.6米。东壁上部的弟子 群,雕刻技法十分熟练,堪称杰作。头上戴花冠, 胸前配兽饰,臂着珠钏,腿作箕踞。右手仰掌, 左手屈胸。人们称之为“交脚弥勒菩萨”。
第 18 窟
刻显穹 精得窿 美主顶此 。题。洞 突整窟 出个形 、洞也 层窟是 次的椭 有布圆 序局形 、造平 雕形面 ,
以昙曜五窟为代表的平城模式有以下 几个较为明显的特征 • • • • 1、穹窿式的窟顶 2、像后开隧道的大像 3、以三世佛为主的造像题材 4、肩宽体壮,深目高鼻,短粗身 材,八字须,火焰光的背光,浅、 密、贴体的服装。
第二期洞窟
• 第二期具体的洞窟包括中区东部 的7、8、9、10;5、6;11、12、13 及东区的1、2、3,称为孝文时期石 窟。
•
338年,建立代国,后于376年 被前秦所灭。淝水之战之后,386 年,拓跋珪乘前秦瓦解之际,在盛 乐(今内蒙和林格尔)称代王,重 建代国。并该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98年,迁都平城(山西大同), 自称魏帝,他就是北魏太祖道武帝。 拓跋珪死后,其子拓跋嗣继立, 嗣死,子拓跋焘继位,拓跋焘在位 时,继前秦苻坚之后,于439年又 一次统一了北方。
从整体看,这一窟是昙耀五窟中最豪华、最讲究的一窟。 18窟最为奇特之处便是主尊身上的那件“千佛袈裟”。据调查, 在国内外的泥塑、彩绘、木刻、玉雕、铜铸、石凿的各类佛像 中,迄今尚未发现有如此规模的千佛装饰。
第19窟
窟的主佛像是昙耀五窟中 的第一大像,像高达16.8公尺, 为结跏趺坐像。此像气势凝重, 端庄严肃,是五大像中用心、 用力最大的一个。
•
第一期洞窟
西区的第16-20窟, 即昙曜五窟,是云冈开 凿最早的石窟,它的开 凿揭开了云冈石窟大规 模雕凿的序幕。工程由 文成帝时的高僧昙曜主 持,主像模拟北魏王朝 的道武、明元、太武、 景穆和文成五世皇帝的 形象建造,开启了我国 以帝为佛的先河。
•
根据主像在石窟中的布局,16-20窟 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最早开凿的一组, 是以19窟为中心的18、19、20窟。这三 窟的造像题材都是三世佛。第二组是16、 17窟,17窟题材也是三世佛,不过是以 交脚未来佛弥勒作为主佛像。
云冈石窟外景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南郊区云 冈镇,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 石窟雕塑的各种宗教人物形象神 态各异。 在雕造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秦汉时期艺
术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 分,创建出云冈独特的艺术风格,对研究雕刻、 建筑、音乐及宗教都是极为珍贵的资料。
•
孝文帝在北魏延兴元年(471年)继位, 他和祖母文明皇太后冯氏都是大力扶持佛 教的人物,这时所开的窟无论是从规模还 是内容上都超过前一期,而且开窟者除皇 室外,扩大到上层的官吏。
•
这一时期云冈石窟的实际倡导者还是 孝文帝和冯太后,冯氏在北魏历史及云冈 石窟开凿上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 孝文帝继位之初,分冯氏临朝亲政, 大权在握,直至冯氏逝去。期间冯氏对国 事起了决定性作用,所以当时称孝文帝和 冯太后为“二圣”或“二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人才基础
• 北魏灭北凉,把北凉的高 僧、工匠掠到平城。《魏书释 老志》:“太延中,凉州平,徙
其国人于京邑,沙门佛事皆具东, 象教弥增矣”《魏书》中还有 “徙山东六州民吏及徙何、高丽、 杂夷三十六署,百工伎巧十万余口, 以充京师”的记载。说明北魏
通过战争,把大量有技术有文 化的精华都集中到京城。
•
•
第二期出现成组的双窟,规模较 大。这种双窟,第二期共有5组。7、8 窟;9、10窟;1、2窟;5、6窟;还有 一组三个窟11、12、13窟,以12窟为 中心。
第1窟、第2窟
第1窟中央雕出两层方形塔柱,后壁立像为 弥勒,四壁佛像大多风化剥蚀,南壁窟门两侧雕 维摩、文殊,东壁后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 较完整;第2窟中央为一方形三层塔柱,每层四面 刻出三间楼阁式佛龛,窟内壁面还雕出五层小塔, 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
第6窟
第6窟被誉为云冈石 窟“第一伟窟”。主要 原因,一是该窟的雕刻 技艺极为精湛,几乎是 雕刻艺术的集大成之作, 线刻、浅浮雕、高浮雕、 半圆雕、镂空雕,应有 尽有。二是该洞窟的雕 刻内容十分丰富,佛像 与壁画故事相结合。
整个洞窟雕饰得富丽堂 皇,几乎找不到一块没有雕 刻的空间。洞窟四壁雕满了 佛像、菩萨、罗汉、飞天、 供养人和瑞鸟、神兽等。如 同一座热闹拥挤、琳琅满目、 美妙神奇的佛国世界。
这尊佛像还有一个独特之处,那 便是左手所持“哈达”状的物品。 这物品是献给佛的“奉加”物,是 祟佛的一种表示。此处可看作是昙 耀对文成帝的一片心意。这在昙耀 五窟中也是仅此一例。
第20窟
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 天。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释迦坐像,面部丰满, 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为云冈石窟雕 刻艺术的代表作。
•
云冈石窟是中国灿烂石窟艺术的 杰出代表,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云冈石窟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史、佛教 史和美术史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它 于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语: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 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 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 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 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 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在窟中央四方塔柱的四壁上还用浅浮雕和高浮 雕相结合的雕刻手法独具匠心地雕刻了33幅佛转生 故事图。把佛祖生平事迹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腋 下 诞 生
初转法轮
• “太和样式”在孝文帝时期出现, 主要原因有: 一、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政策。 二、佛教来源侧重东方(北燕)。 三、这一时期,北魏与西域的关系不如 以前密切。 四、孝文帝时期,平城内外佛寺非常兴盛。
大量的人口和财物积聚在平城及 其附近地区,其中包括山东六州、关 中、长安、河西凉州。当时北方主要 的佛教势力和它的佛教力量精华,都 强迫集中在平城及附近地区。所掠夺 的人口,据保守估计,至少在百万以 上。 • 可以想象5世纪的平城集中着数万 计的造像精华力量。各地区间的交融、 渗透不能不是形成云冈模式的物质基 础和人才基础。
• 以第三期石窟为代表的云冈模式的形成
• 秀骨清像、褒衣博带 • 四壁三龛式
• 一、云冈模式的形成及其典型意义 云冈石窟造像的三个演变期 1、昙曜五窟(相当于文成帝、献文帝时期) 2、孝文帝建都平城时期 3、西部石窟(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宣武 帝时期)
• 二、从云冈石窟看中原北方地区石窟的相互 关系
道武帝拓跋珪时,道人统法果带头 礼拜皇帝,这不仅体现为一种宗教活动, 而且体现于造像活动上,魏书有兴安元 年(452年)令按文成帝的身样和形象 在平城雕凿石像的记录。兴光元年 (454年),在城内五级大寺为太祖以 下五个皇帝造释迦像各一身,共五身。 昙曜五窟也是为太祖以下的皇帝造像。 • 所以为皇帝开窟,为皇帝造像, 在北魏的佛教史上既有理论,又有实践, 昙曜五窟的开凿,不过是五级大寺事件 的重演。
第1窟
第2窟
最双 具窟 代,第 表它五 性是和 的云第 石冈六 窟石窟 。 窟是 中毗 最连 精一 彩体 、的
第5窟、第6窟
坐佛两腿双盘,佛像高 达17米,为云冈最大的佛像。 大佛面部轮廓清晰,细眉长 目,双耳垂肩,给人以端庄、 肃穆、慈祥的感觉。 1973年9月13日,当时 的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在 周恩来总理的陪同下来到云 冈石窟参观,对第5窟内这 尊雕刻得十分精美的佛像给 予了极高的评价。
龙门石窟是仿照云冈石窟的样式继续开 凿,自然是云冈样式的继承和发展,云冈之 后,就是北朝一系列石窟的开凿,这一系列 石窟无论形制、内容还是造像样式,都可以 从第三期造像中找到依据。